• 沒有找到結果。

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之研究"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秋娥 博士

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之研究

研 究 生: 藍瓊玉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之研究

研 究 生: 藍瓊玉 撰

指導教授:廖秋娥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3)
(4)
(5)

謝 誌

從第一次接觸社區學習體系至今 4 年,兩年半的參與計畫、田野 調查,一年半的資料收集、撰寫論文。我曾經有過臨陣退縮的念頭,

現在完成論文的撰寫,心靈與思維都有不斷的成長與開闊。在面臨 挑戰與跨越難關的過程中,非常感謝幫助我度過的師長、同學、朋 友,沒有他們,也許無法完成這本論文。

感謝指導老師廖秋娥博士,因為廖秋娥博士的關係,我參與由南 島社大規劃的台東縱谷三鄉鎮客家文史調查的工作,廖秋娥博士同 時為這計畫的主持人。並因為這樣的契機,開始與南島社區大學接 觸,參與許多田野調查工作,奠定社區學習、質性訪談等方向的研 究,在論文的撰寫編修上亦提供予我豐富的看法,完成這項艱鉅工 作。

感謝理工學院劉烱錫院長,提供社區學習體系計畫推動方針等相 關資料,讓我能夠深入了解、探討議題,並在論文的整理過程中提 供豐富的意見,協助我在論述架構上能夠完備。

感謝口試考委員們提出如此寶貴的修改意見,讓我能夠在論文的 呈現可以盡善盡美,也感謝口試委員的關心與鼓勵。

參與計畫過程中曾接受過電話訪談的訪談者、池上鄉田野調查時 協助我的在地居民、問卷調查者、訪談者,謝謝你們的大力協助與 不吝指教。全促會邦文姐以及教育處社教科婉君姐,你們的鼓勵與 提供自己的論文,能夠讓我有資料與文獻可以做為參考。社教系助 教、元豐、寶升、奕翔、修延、承浩以及生科所婉瑜、季珍、明剛、

威亞、雅鈞、尚燁,謝謝你們在論文上的協助與關心。

感謝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錦美姐、佩玉姐、素枚姐,若 沒有你們的共同參與和協助,我無法完成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的研 究。

最後,這本論文獻給我的家人、支持我的朋友、同學,以及默默

協助我的姐姐們,謝謝。

(6)

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之研究

作 者 : 藍 瓊 玉

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摘要

2004 年,行政院在「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滾動式檢討報告會議 中決議辦理有關社區教育。同年,教育部訂定「教育部推動社區教育

學習體系補助要點」 ,且行政院同意教育部「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

計劃。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建構目的是希望從縣市層級的建構,人才培 訓等方面作為整合各學習資源並形成體系,藉由公部門資源整合與學 習機構良莠汰選的方式並培植社區人才,以提升社區學習體系的建 構。

本文研究目標以 2007、2008 年探討臺東縣社區教育學習體系之 推動情形、池上鄉學習意願與質性訪談之分析,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 執行效益,以及比較宜蘭縣、屏東縣、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推動方式。

臺東縣從 2006 年開始參與社區教育學習體系相關計畫,除了第 一年為縣政府主辦,2007、2008 年的推動團隊由台東縣南島社區大 學發展協會執行。2007 年,透過電話訪談了解全縣學習意願,結果 得到臺東縣內若是排除各種障礙,有 80%以上的成人願意學習。

2008 年在人力、經費等限制下,建構以池上鄉為鄉鎮市社區學習 體系示範點之可行性。首先調查池上鄉學習現況,從問卷和深度訪談 方式調查居民的學習需求,問卷結果顯示若排除影響學習因素,池上 鄉的居民 91%都願意出來學習。同時透過質性訪談了解池上鄉在學 習狀況、資源分享、體系整合等方面的問題,並以 SWOT 模式分析說 明池上鄉優劣勢與機會與威脅等問題。同時,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 並聯結池上鄉鄉公所、池上鄉農會、各社區發協會、各社團,成立池 上鄉學習中心,結合在地各單位課程與資源。

此外,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透過臺東市社區大學學習資源,成 立臺東市學習中心,協助臺東市社區學習資源連結;也在卑南鄉達魯 瑪克部落成立 kapaliwa 部落學院,作為鄉鎮市社區學習體系先驅 站。藉由整合、聯結社區終身學習的永續運作模式,提供其他鄉鎮參 考。

分析宜蘭縣、屏東縣、臺東縣計畫執行方式,透過執行內容了解:

(7)

宜蘭縣以豐富的社區營造經驗、社區百工教室方式帶進課程,注入學 習新力。屏東縣結合公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力量並透過屏東縣終身學習 網絡平臺的設置,有效提供相關學習資源與資訊。臺東縣以池上鄉為 建構鄉鎮市社區學習體系示範點,從鄉鎮市的社區學習體系建構,進 而建立部落學院、農村學院擴大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

本文研究顯示:社區學習體系最終在建置縣市層級社區教育協調 統整機制,學習種子人才、學習資源等各方面的建立與整合。臺東縣 執行團隊在執行計畫時亦產生人力不足、經費不足、公私部門協調、

其他社團參與度低落等問題。所以透過結論提出公部門應規劃社區學 習體系後續推動計畫、各縣市執行團隊的資源提供與經費補助、並透 過政府公權力協助民間團體的整合、協調公部門間橫向聯結網絡等建 議。

關 鍵 字 : 社 區 學 習 、 社 區 教 育 學 習 體 系 、 社 區 大 學 、 終 身 學 習 、 社 區 學 習 中 心 、 學 習 資 源 、 示 範 點

(8)

The Research of Lear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ommunities of Taitung County

Chiung-Yu Lan

Abstract

In 2004, the Executive Yuan Council decided to start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review meeting of the "New Hometown" Community Building Project. In the same yea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ipulated assistant main points of improving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learning system, meanwhile the Executive Yuan Council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scheme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learning system. Building the system is in terms of manpower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starts from counties and towns’ level etc., which is intergraded all sorts of learning resources. Building such system is of educating talents for communities, making progresses for constructions of the system via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etting elimination criteria for learning institutions by the ministr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rogress of improving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learning system in Taitung county in 2007 and 2008, analyses the interviews of learning will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Chihshang village, shows the execution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learning system in Taitung county, and compares the approaching methods for community learning system in Ilan county, Pingtung county and Taitung county.

Taitung County started participating the scheme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learning system in 2006. The government leaded the program in the first year and Community Colleg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South Island in Taitung County took over and was in charge of the program in 2007 and 2008.

In 2007, through telephone interviews the study collected data of leaning wills in the county and got the result that over 80% adults were going to study if all barriers cleared.

This study states the possibility of building community learning system

in Chihshang village as a demonstration site in limited resources in terms of

human resource and financial supports in 2008. Firstly,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ducation conditions in Chihshang village vi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epth interviews. The survey shows that 91% residents would continue

studying if all barriers which influencing study cleared. Meanwhile through

(9)

qualitative interviews for education conditions, resource sharing and system integration the study explain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Chihshang by SWOT mod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unity Colleg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South Island, Chihshang village council, peasants' union, variou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and other mass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a learning centre of Chihshang village that combined different curriculum and resources together.

In addition the community colleg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South Island set up learning centre of Taitung city through connecting learning resources from Taitung city communities, as well as set up Kapaliwa tribal college of Taromaq Tribe in Peinan county as a pioneer centre of rural community learning system. This long lasting operation mode of integrating and combining community lifelong learning would be references for other counties.

After analyzing of operation method in Ilan, Pingtung and Taitung county the study shows Ilan county brings rich community building experiences and community classrooms of multi-industries into curriculum and gives new learning energy. The public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re combined together to provide learning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via setting lifelong learning network platform in Pingtung county. Taitung County expands constructions of community learning system using Chihshang village as a demonstration site of system for countryside. It starts from county colleges then expands to tribal colleges, rural colleges and so 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community learning system is established on county-level of community education cooperation, unified oper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anpower and learning resources. There are lots problems of lack of human resources, financial supports, coordination between public government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and low rate of involvement for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etc. occurred in Taitung county when the operating team doing the scheme. Therefore the study suggests the public government should plan the following stages of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learning system,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s to counties operation teams and help integrations of connecting civil organization or create network of cross passes among official departments and so on.

Keywords : Community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 Learning System,

Community Colleges, Lifelong Learning,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learning resources, demonstration sites

(10)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背景---03

第三節 文獻探討---10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2

第二章 22007 年台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

---24

第一節 臺東縣的社區學習概述---24

第二節 2007 年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推動計畫 ---30

第三節 2007 年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推動之省思 --- 41

第四節 小結 ---44

第三章 2008 年台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

---45

第一節 2008 年執行目標與方向 ---45

第二節 池上鄉學習現況調查---48

第三節 池上鄉問卷調查分析---51

第四節 池上鄉質性訪談分析---58

第五節 2008 年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之省思---76

第六節 小結 ---81

第四章 宜蘭縣、屏東縣、臺東縣社區學習執行分析

---82

第一節 宜蘭縣社區學習體系計畫執行概述---83

第二節 屏東縣社區學習體系計畫執行概述---87

第三節 宜蘭縣、屏東縣、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分析比較---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102

(11)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111

附錄一:教育部「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劃執行內容---111

附錄二:教育部「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歷年團隊---113

附錄三:2007 年全縣學習意願調查問卷 ---117

附錄四:池上鄉 2006~2008 年之課程活動研習統計彙整表---119

附錄五:2008 年池上鄉學習意願調查問卷 ---124

附錄六:2008 年池上鄉質性訪談表 ---127

附錄七:臺東縣終身學習機構表---128

附錄八:臺東縣師資資源調查表---130

(12)

表次

表 1:2005-2008 年社區學習體系各縣市執行發展---09

表 2:臺灣終身學習政策發展時期 ---14

表 3:臺東縣內圖書館一覽表 ---27

表 4:2007 年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工作項目與活動簡列---33

表 5:2008 年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工作項目與活動簡列---47

表 6:池上鄉社區發展協會、社團協會一覽表 ---49

表 7:質性訪談名單 ---58

表 8:池上鄉學習評估 SWOT 分析表 ---75

表 9:2006-2008 年宜蘭縣社區教育深耕營造計畫社區教育執行策略---83

表 10:屏東縣社區型終身學習網絡平臺建置計畫目標 ---87

表 11:屏東縣學習者終身學習需求現況調查操作方式 ---90

表 12:屏東縣學習機構現況報告調查操作方式 ---91

表 13:宜蘭縣、屏東縣、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執行方式比較 ---94

(13)

圖次

圖 1:研究步驟 ---21

圖 2:臺東縣行政區域圖 ---22

圖 3:個人願意參加學習活動的原因調查 ---34

圖 4:個人願意學習的上課時間調查 ---35

圖 5:個人願意以何種學習方式調查 ---35

圖 6:個人意願學習的類別課程調查 ---36

圖 7:臺東縣機關團體相關辦理調查 ---37

圖 8:個人學習地點的選擇調查 ---37

圖 9:池上鄉行政區域圖 ---48

圖10:池上鄉參與問卷者調查年齡分析---52

圖11:池上鄉參與問卷者調查學歷分析---52

圖12:池上鄉參與問卷者調查職業分析---53

圖13:池上鄉參與問卷者調查居住社區分析---53

圖14:池上鄉個人參加者學習活動的原因調查---54

圖15:池上鄉個人意願學習的類別課程調查---54

圖16:池上鄉個人受何種因素影響參與學習---55

圖17:池上鄉缺乏哪些類別課程開設---55

圖18:居住社區內哪些問題需被重視---56

圖19:是否知道池上鄉哪些機關團體辦理課程講習活動---56

圖20:若在社區內開設課程活動,是否願意出來學習---57

圖21:臺東縣縣市社區學習體系架構圖---79

圖22:臺東縣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團隊架構圖---80

圖23:屏東縣社區型終身學習網絡平臺建置組織架構圖---89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筆者出生在屏東縣里港鄉,是個非常純樸的鄉村小地方,一路從小學到高中 沒有離開過家,也因家人的因素,很少去接觸外面的活動,甚至什麼是民間社團、

NPO、NGO 等聽都沒聽過。2003 年考上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離家就讀 大學。2004 年因指導教授之故,接觸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並開始參 與相關的課程與活動。也慢慢接觸何謂社區大學、NPO、NGO 等民間組織。大學 畢業之後有幸考上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繼續留在臺東讀書,並 且在課餘時間於社區大學工讀。由於筆者本身所學為國小社會科教育學程,內容 與社區大學並不相同。南島社大本身不只是結合在地知識,陪伴在地社區建立主 體性,培育社區居民建立起公民意識,形成共同體,並為此開設學習課程。

在工讀的過程中,常與社區大學的學員聊天,在社區大學遇見的學員有各式 各樣的職業,有的是退休人員、在職公務人員、教師、商人、農夫、工人、家管、

學生等等,在聊天的過程中聽到:退休者會來上課,一方面是退休後時間充裕,

所以來上課兼學習,一方面又可以認識很多人,充實退休後的生活。社區大學所 開設的各類型課程也吸引很多不同類型職業的人來學習。在接觸的幾年中慢慢對 於成人學習、終身學習的領域產生好奇,社區大學所開設的課程是沒有學位。然 個人主義的學習由來已久,學習是以個人所學所得為主,並以自身需求為學習而 學習。在現今以文憑為依據的社會中,為何還有許多人願意到沒有正式學問文憑 的機關學習?再者社區大學所提供的是公民學習,解放在地知識,許多專業知識 與專業技術等方面並沒有所謂的完善體系,還是有人願意來學習,甚至每學期都 報名參加?南島社大自 2002 年成立已邁入第 8 年,從早期原住民部落社大、公 民社大到現在全縣的社區大學,臺東縣南島社大希望建立在地的社區主義、部落 主義,解放在地知識。

社區大學屬於終身學習的一環,社區大學本身的性質又因地制宜,每所社區 大學所擁有的特質包含在地性。當教育部提出社區學習體系,而筆者有幸能接觸 相關計畫時,不禁想深入瞭解,社區學習體系是什麼?為何而做?目標在哪?雖 然社區學習體系目前計畫期程已完成,這樣的計畫執行是否帶來影響?未來因應 社區學習體系後續計劃如何發展?這些都是筆者想加以探討的?

(15)

2006 年,筆者於臺東縣第一次加入教育部「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

接連於 2007、2008 年亦參與社區學習體系建構計畫。社區教學習體系希冀能完 成臺東縣社區學習推動小組的成立與運作、全縣社區學習體系的建構(部落村莊 示範性推動)、臺東縣社區學習基礎調查與分析、網路平臺的建立及社區學習體 系經營人才的培訓,所以本文研究目標以 2007、2008 年探討社區教育學習體系 如何在臺東縣內建構為主要方向。

(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背景

一、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

人們努力追求科技的進步、富裕的生活,但在這些過程中,隨著水泥建築的 增加,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也因水泥而堆砌。環境也因工業發展,人口快速增加,

土地使用不足,而遭受大量破壞。等到發現問題的癥結,想要修正時環境也已被 破壞的非常嚴重。自由思潮擴散之後,人們開始反思土地與人之間的關係,臺灣 自解嚴後,壓抑人民自由思想、箝制人身自由的法令崩解,隨之湧起的是個人主 義與民主主義等自由思潮崛起。人民開始表達自己的看法、意見,發出聲音。必 要時提出建議,甚至召集志同道合者形成地方性的自力救濟活動與組織,共同抵 制政策施行或是促進政策制定。例如美濃反水庫事件、鹿港反杜邦、反垃圾焚化 爐、鹽寮反核四等等。(鄭玉惠,1999)

經由一連串的社會運動與本土化運動,社會運動者開始省思本身的行動所帶 來的影響。遊行抗議能使政策制度改變,但無法使人或者是社會價值以及文化價 值上做改變。經由這般省思,許多社運者開始走入社區,從社區內做最基本的文 化重建。1994 年 10 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訂 定「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劃」十二項推動工作,並在 2001 年修正發布(文建貳 字第 30013669 號令),藉此凝聚社區共同體的意識,並希望藉由社區本身的力 量形成自發性、自主性的社區為目標。社運者回到家鄉走入社區,再加上受到政 府提倡社區總體營造,形成一股「社區運動」,各種地方文史工作室大量興起,

在當時的「社區總體營造」中佔有強大的影響力。

二、臺灣的終身學習

行政院(1998)提出「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指出「富裕社會、資訊社會、

開放社會及開發社會來臨之後,世界上進步的國家紛紛邁向學習社會。建立學習 社會是教育的願景,也是社會發展的理想。其目的在求個人自由而有尊嚴的成 長,社會多元而有秩序的進步。」內容並分為第一部分邁向開發國家面臨的挑戰 及回應;第二部分開發國家的教育願景及建立學習社會的目標;第三部分提出建 立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希望藉由提出政策白皮書來改善教育問題與提升國家競 爭力,並促使社會進步等三部分 (行政院,1998)

為了落實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立法院在 2002 年 5 月 31 日通過『終身學習

(17)

法』,總統府於同年 6 月 26 日公佈實施(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100125210 號),

教育部並於 2003 年 11 月 14 日發佈實施其施行細則(教育部臺參字第

09220166862A 號)。相關法規使得終身學習有一定的規範及實施要點,針對終 身學習的相關法則也已清楚條例規範及運用。從終身學習法規範而言,終身學習 場域包含正規、非正規、非正式機構,都能成為社區學習之場域。

臺灣由於近年提倡終身學習、社會教育,加上近十年來社區大學如雨後春筍 般的湧起,1998 年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文山社大成立以來,至 2008 年共有社 區大學總數:84 所,社大分校:22 所,原住民社大總數:14 所。(全促會,2009)

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終身學習是緊緊相關的,社區大學的功用在於建構公民社 會,解放在地知識,提供終身學習的管道及窗口。社區大學結合在地知識,開設 相關課程讓居民能深入了解,藉由課程的規劃活絡在地學習氛圍,聯結公、私部 門、耆老、知識分子、在地居民…等。社區大學不只是提供課程予社區居民參加,

也可以透過與社區結合,配合在地社區人文風情,在地特色進行課程規劃設計,

提供學習訊息與講師資源,增加社區學習資源管道。

三、臺灣的社區學習體系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緣起與定義

社區總體營造以草根行動在社區內為社區帶來新的不同觀點,使在地居民藉 由在社區營造等過程中開設的相關課程、活動來了解社區與學習知識。社區總體 營造希望能以社區為主體發展的模式。蘇麗瓊、田基武(2004)提到「社區總體 營造」從國家總統到地方文史工作者深耕地方的波潮下,成為風起雲湧的社會運 動,強調結合行政、專業與社區居民自發性,實踐由下而上的居民參與和規劃,

採取跨部門的整合型發展模式。因此中央各部門紛紛提出具體的政策與計畫,內 政部「社會福利社區化實驗方案」、環保署「生活環境總體改造」、經濟部「形 象商圈」、教育部「社區大學」等方案(蘇麗瓊、田基武,2004;5)。社區營 造之目的在於「造人」,從社區總體營造獎助須知(文貳字第 0983403757 號)

中解讀,社區營造深入了解社區在地文化、人文歷史、生態、環境等,所以在社 區營造針對學習,並藉由研討會、讀書會、社區參訪、人才培訓、終身學習等活 動增加社區居民的學習領域。藉由社區主體發展的方式,帶動社區居民發揮地方 自主性模式以提升「社區共同體」意識。

(二)社區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關係

(18)

社區營造辦理人才培育課程。以社區居民為主導的社區公共事務與社區發 展,社區人才培育課程執行目標希望發掘社區在地人才,從帶進資源、協力團隊 等模式,培養在地專業團隊,推展社區總體營造,不管哪方面的資源、協助,關 鍵都在於人。當計劃執行結束,協力團隊與資源離開社區之後,社區營造是否會 持續下去?社區居民所形成的團隊在自主性、持續性,以及對於社區的長遠性等 方面,是否有達到效益?是否能持續性的提供給社區居民不斷學習的環境、學習 資源、學習場域?社區營造一旦無協力輔導團隊進入,社區居民是否能自己因應 社區需求,尋求資源?社區學習的建構在於社區居民方面的學習培養,撰寫計 畫、執行計畫、社區在地人才培訓等等,都是社區學習等資源的應用的一部分。

社區營造或許是一個時間點結束之後,後續的維持需要靠人民自主模式,如何激 發並提升人民自主模式則需要從社區學習開始培育。

(三)臺灣社區大學的緣起與發展

從社區大學觀點切入,1994 年臺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便已提出社區大學概 念,也規劃<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草案>但不被重視。黃武雄教授在 1997 年 12 月 26 日發表<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於《中國時報》,吸引政大顧忠華 教授與《中國時報》副總編唐光華。在 1998 年 1 月邀請黃武雄教授與 18 位知識 分子召開第一次社區大學籌備會,並達成共識認為需要推動社區大學成立、辦理

(林邦文,2009)。社區大學成立之初的目標並不針對終身學習的概念施行,而 是希望建立起平民式的社區大學,由民間推動社區居民培養批判思考、提升公民 意識、重建社會價值觀等精神(施怡如,2002)。社區大學在臺灣各縣市陸續成 立,每所社大的發展過程與實行理念會有所不同,也因在地特性與領導人物理念 經營,進而發展出不同特質與特色的社區大學。依林邦文(2009)研究中了解社 區大學經營方式與特色呈現與運動者有關,社區大學的議題引導與策略應用,運 動者往往為關鍵性的影響。

我國的終身學習法於 2002 年通過並實施,其中第三條提到社區大學是正規 教育體制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或委託辦理,提供社區居民終身 學習活動之教育機構(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100125210 號)。社區大學原意希望 藉由民間辦理,從而帶動人民自主的發展模式,進而提升公民意識、解放在地知 識。從終身學習法規範中社區大學是非正規體制,由地方政府自行或委託辦理,

目前依林邦文(2009)之統計,全國共有 86 所社區大學;其中有 8 所社大由縣 市政府與鄉鎮市公所自行辦理,78 所委託辦理,其中 52 所社大是由社團法人與 財團法人辦理(林邦文,2009)。社區大學雖然各縣市政府皆有,主要以委託辦

(19)

理方式執行。

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在 2001 年底在臺東市賴坤成市長的支持下開始試辦,

在 2002 年正式成立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由前公東高工退休校長黃清泰先生 擔任理事長,臺東師範學院自然科教育學系劉炯錫教授擔任總幹事。其成立南島 社區大學涵義在於希望能解放在地知識,建立以社區主義為主的社區大學。臺東 縣為多族群區域,在地原住民居多,以南島為名希冀尊重在地並關心原住民議 題。2002 年南島社大獲教育部補助辦理原住民社大,在臺東縣各鄉鎮開設共 168 門課程,將社區學院概念帶進臺東縣各鄉鎮。社區學院概念亦從教授發起,依劉 烱錫(2002)表示社區是社區學習對社區營造的意義或功能,提出社區學院的意 義有七大要點。

1. 社區營造的切入點。

2. 社區教室定期集會引發社區營造。

3. 部落文史課程讓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更具體。

4. 協助各社區申請與執行社區營造計畫。

5. 提供社區發展所需的專業知識。

6. 促進各社區同儕學習與成長。

社區學院的概念與社區學習體系的推動目標有不謀而合之處,兩者都希望從 社區提升社區居民學習,以激發人民自主模式,並從在地特色與區域需求著手。

以提升社區主體意識崛起,形成社區共同體(社區主義的建構與社區主體性的呈 現)。

(四)臺灣社區學習體系的緣起與目標

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先生在社區總體營造十年的進行執行過程中發現,社區 營造主要需從教育、學習方面著手。陳其南先生檢討社區總體營造推動情形,認 為提升社區居民自主模式的學習很重要,經與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林振春教 授等人討論而提出社區教育學習的概念(劉烱錫私人訪談,20091009)。

行政院在 2004 年 7 月 13 日在「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 社區營造計畫滾動式檢討報告會議」中決議辦理有關社區教育。在 2004 年 9 月 27 日教育部訂定「教育部推動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補助要點」並於同年 11 月 1 日 行政院同意教育部「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劃。此計畫希望能達成三項目標

(20)

(教育部,2004):

1. 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整合社教機構、社區大學、圖書館及各級 學校等學習資源,建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實踐終身學習社會理想 願景。

2. 建立網路學習平臺:整合社教機構、社區大學、圖書館及各級學校 等學習資源,並發展網路學習教材,使民眾易經由網路取得學習資 訊或進行網路學習。

3. 社區教育種子教師培訓:透過各種訓練課程及研習,培訓在地專業 人才,達成社區教育能力培訓之目標,共同參與社區教育資源網絡 營造。

(五)臺灣社區教育學習體系的推動項目與重點

社區教育學習體系期程從 2004 年起至 2008 年迄,教育部推動目標主要有學 習需求調查、示範社區教育團隊遴選及輔導、社區教育學習資源培力等方向(附 錄一)。縣市團隊「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計畫執行項目重點有:

1. 建置縣市層級社區教育協調統整機制 2. 社區種子人才培訓

3. 社區特色或區域性需求課程、活動之辦理(含當地社區學習需求調 查與分析)

4. 社區學習資訊網路之建立(應含延續性維護)

5. 網路學習教材之研發與網路學習推廣 6. 社區學習研討會及經驗觀摩活動 7. 其他與社區學習體系整合有關事項

社區教育學習團隊徵選模式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從 2005 年至 2007 年,執 行團隊以示範社區教育團隊與學習型培力團隊為主。兩者執行團隊差異在於示範 教育團隊需要提出由申請年迄起共 3 年的計畫期程,學習型培力團隊執行以申請 年迄起 1 年的計畫期程。

第二階段是 2008 年,為計劃總執行的最後一年。依申請條件規劃分為:(1)

(21)

未曾申請過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補助之縣市與 2007 年學習型培力團隊須具體 擬定 3 年度(2008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社區學習體系計畫書。(2)2006 年 與 2007 年示範社區教育團隊,則是擬定檢送 2008 年社區學習體系計畫書(2006 年 1 月-2008 年 12 月或 2007 年 1 月-2009 年 12 月)與 2007 年計畫執行成果 報告書申請。

從 2008 年申請條件來看,不區分示範社區教育團隊與學習型培力團隊類 型,主要以社區教育團隊為主,形成縣市級社區教育學習體系永續經營並建立縣 市內終身學習資源整合機制為主,並依據縣市社區教育學習體系的推動,訂定縣 市級終身學習之政策方針、發展策略、資源配置。

(六)臺灣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執行概況

2004 年教育部組成「社區教育學習體系深耕輔導團」,成員包括:計畫委 員 17 名及諮詢顧問數名;成員包括社造領域學者專家及社教機構代表等,由社 教司司長擔任召集人,其任務內容為:

1. 對於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之推動事宜提供諮詢建議。

2. 遴選、輔導及訪視縣市示範社區教育團隊。

3. 協助宣導政策理念;本輔導團委員將分組輔導責任區示範社區團 隊,除提供必要之諮詢建議外,並前往訪視社區團隊之執行成效,

以做為來年執行之修正依據。

2005 年有 5 個縣市選為示範社區教育團隊,參與第一年計畫執行。2006 年 有 10 個示範社區教育團隊與 5 個學習型培力團隊。2007 年有 11 個示範社區教 育團隊與 5 個學習型培力團隊。2008 年全國 25 個縣市共有 23 個縣市參與社區 教育學習體系社區教育團隊。從 2005 年到 2008 年除了馬祖未曾參與社區學習體 系計畫,嘉義市曾參與 2006 年社區學習體系學習型培力團隊,其他縣市皆參與 1 年至 4 年的計劃執行(附錄二)。

(22)

表 1:2005-2008 年社區學習體系各縣市執行發展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基隆市 基隆市 基隆市 基隆市

臺北縣 臺北縣 臺北縣 臺北縣

臺北市 臺北市 臺北市 臺北市

桃園縣 桃園縣 桃園縣 桃園縣

新竹市 新竹市 新竹市 新竹市

新竹縣 新竹縣 新竹縣 新竹縣

苗栗縣 苗栗縣 苗栗縣 苗栗縣

臺中市 臺中市 臺中市 臺中市

臺中縣 臺中縣 臺中縣 臺中縣

南投縣 南投縣 南投縣 南投縣

彰化縣 彰化縣 彰化縣 彰化縣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市 嘉義市 嘉義市

嘉義縣 嘉義縣 嘉義縣 嘉義縣

臺南縣 臺南縣 臺南縣 臺南縣

臺南市 臺南市 臺南市 臺南市

高雄市 高雄市 高雄市 高雄市

高雄縣 高雄縣 高雄縣 高雄縣

屏東縣 屏東縣 屏東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臺東縣 臺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花蓮縣 花蓮縣 花蓮縣

宜蘭縣 宜蘭縣 宜蘭縣 宜蘭縣

澎湖縣 澎湖縣 澎湖縣 澎湖縣

金門縣 金門縣 金門縣 金門縣

連江縣馬祖 連江縣馬祖 連江縣馬祖 連江縣馬祖 圖示說明:

直線表示:示範社區教育團隊 橫線表示:學習型培力團隊 斜線表示:社區教育團隊

資料來源:教育部社教博識網示範社區教育團隊(2009)。教育部「建立社區教 育學習體系」歷年團隊 2009 年 3 月 23

日http://wise.edu.tw/community/project.php

(2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根據以上研究問題背景,透過內容了解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終身學習與社 區學習體系的淵源由來與發展。本節的重心在說明臺灣的學者在社區總體營造、

終身學習與社區學習體系三項問題背景所提出的觀點與看法,並探究歐美日針對 相關終身學習與社區學習發展方向與制度做說明。

一、社區總體營造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 1993 年 12 月,由當時的申學庸主委與陳其南副主 委正式在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首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和政策計畫,

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文化行政 的新思維與政策,強調的是一種由下而上,社區自主,居民參與的制度(鍾瑞騰,

2006)。1994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提出「社 區文化活動發展計劃」十二項推動工作並發布,從而凝聚社區共體意識,以社區 本身的力量形成自發性、自主性的社區為目標,形成一股「社區運動」。從 1994 年以來社區營造已在臺灣發展十幾年,有許多學者以及研究者針對社區營造提出 觀點與看法。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提出:「社區」的意義主要於「有否社 區感」,「社區營造」的首要任務為「營造社區感」。新興都市中陌生鄰里需要 社區營造建立認同,讓居民成為彼此認識又對社區環境熟悉的一群人,讓「社區 感」無中生有;鄉村聚落中,社區感原本存在,只因人力外流,鄰里關係逐漸淡 化,表徵在地特色的人事物快速流失,因此社區營造的任務是「將原有的社區感 召喚回來」,這是城鄉社區在社區營造議題上的根本差別。皆具挑戰性的「社會 工程」。在社區營造的步驟上,需先讓彼此陌生的居民打破冷漠,進而透過溝通 交流,找到共同關切議題,在共同的議題上促發集體行動,則社區意識較容易建 立。這些階段都會造成居民意識的變化,但意識的轉變並非來自單純的閱讀、思 考或者交談,而必須附著於具體的行動上。人與人之間因此得以產生聯繫,也讓 人們對環境有所關切。社區營造則為行動的企劃、安排、執行以及成果分享,社 區營造也是這些行動後成效的觀察、檢討以及修正。

鍾瑞騰(2006)在〈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拔仔庄社區為例〉

內認為社區營造是臺灣發展出改善自己社區、調節生命意義的社會運動,主要有 下列三項主因:

(24)

1. 居民參與力量的崛起:

成人是社區事務的主要參與者,需鼓勵成人養成學習的興趣和習 慣,使學習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並對社區有認同感。

2. 終生學習風潮興起:

主要原因為提升國際化的經濟競爭力、消弭社會不平等、促進社會 團結與進步的要求、等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的需要(取自黃富順,

1996)。

3. 發展協會的運作:

根據社區本身特質與條件,結合外部專家與政府力量,積極從事社 區總體營造的工作。能將其組織功能,及其領導者的角色,加以探 究,對未來從事社區營造實務推展及推動者,當有莫大的助益。

向家弘(2008)〈日常生活‧社區營造與社會實踐─一個臺灣社區工作者的 觀察〉中提出社造並不隨機,它是廣泛且系統性的在全國各地發生,這一系統由 三個部分組織起來,一是政府機構,二是場域,三是社區工作者,而組織起這三 面向的動能來自資源、知識與行動,資源主要由政府供給,知識主要由專業者產 生,行動則主要由社區作為發動基地。政府、專業者及社區這三者是社造系統形 成的三股關鍵力量。

林振春(2004)《臺灣的社區營造》談到社區營造的目標從現代人的基本素 養、社區網路的建構、社區文化的形塑、社區意識的培養、社區參與的鼓勵與社 區學習的達成,皆有賴於社區營造工作的推動。為了讓社區能有效發揮其功能,

建立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達成社區營造的目標,需注意八個原則

1. 組織原則:社區營造為一種組織的過程,需從組織民眾著手,一切 活動皆以組織居民為基本

2. 教育原則:社區營造本身為一種教育過程,使居民態度改變,以帶 動社區變遷,進而達到社區發展境界。

3. 平衡發展原則:社區內各次級系統,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教育、

文化……等各層面,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齊頭並進。

4. 社區自助原則:盡量運用社區本身資源,動員社區本身力量,節重 外界技術與指導,但不依賴外界援助,以提供居民的投入感與機會 和歸屬感。

(25)

5. 注重工作生根:社區營造為一種民主自治過程,必須使民眾樂於參 與社區事務,從中培訓領導人才,使社區不再依賴工作者協助,能 順利推展各項事務。

6. 注重全面利益:社區營造將社區視為一個整體,以全體居民的利益 為依歸,不能為某一特殊階層的利益而損害居民的利益。

7. 區域性配合計畫:地區性的社區是國家或社會大系統的一部分,社 區機化需與國家社會的整體發展計畫相配合。

8. 預防性的服務工作:社區營造本身是一種解決問題與預防問題的策 略,因此若能讓居民習得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有益其自立 自主,更是社區終身學習的真諦。

綜合以上看法,社區營造是希望能改善自己生活,增進社區認同感的一種漸 進式、長久性、溫和且持續性的社會運動,希望提升在地居民生活品質,從議題 凝聚、共識達成、執行動作,成果展現,所有行動構成社區營造,也從社區營造 成果檢討並規劃下一階段。藉由社區營造凝聚社區居民針對共同議題提出執行、

解決方式,成效並不是短期間就能呈現,需要先從凝聚社區內居民共體意識開 始,有共同目標才能提升生命共同體的共同理念,居民有認同並提升概念才能賦 予相關學習的權利。社區營造並非是以政府部門的計畫模式,使社區可以長遠性 的執行。而是從相關計畫發掘社區人文傳統歷史、培植社區產業,提升社區人力 的培訓、執行領導者、社區營造長遠進行的後續人力培養。從各方面層面的著力 加上人力持久與後續人才的接續,形成自立自主的民主素養等能力,並能永續發 展才是社區營造的最終目的。

二、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概念自 1929 年英國學者耶克理出版《終身教育》一書,首次被重 視。1965 年藍格朗在「第三屆國際成人教育推展委員會」也提倡終身教育對於 成人生涯發展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72 年出版的教育報告書《學會 發展:世界教育的今日與明日》(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提出教育概念應以終身學習為思考指標,世界各國針對自身的終 身學習亦加以改變,並應將終身學習列為重要施政措施。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在 1973 年提出《回流教育:終身學習的策略》(Recurrent Education:A 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1976 年美國頒訂〈終身學習法〉,日本在 1990 年頒 訂〈終身學習振興法〉。1995 年歐盟發表《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Teaching and Learning: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白皮書。1996 年聯合國文教組 織『21 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提出《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26)

Within 狄洛爾報告書)。

依上述可看到許多先進國家在終身學習領域中紛紛提出策略或制定相關法 條,終身學習雖然是全面性的擴張影響,但本身是以廣泛、不受限制的狀況下,

並針對各區域不同的範疇與狀況做設計。每個區域本身的走向與制定會隨著該區 域本身的政治、經濟、社會做調整,大致以整體規劃與實施願景作為提出目標。

國內針對國外終身學習的相關文獻、書籍、研究等資料有限,而本文研究目 的主要以探討臺灣社區學習體系之建立,所以選擇國內學者研究國外終身學習文 獻內容,以美、日、歐盟等國家在推動終身學習過程,所採取的推動方式以及過 程為探討目標。

從論文中可以了解到許多教育設計重心不是在學習者身上,是在教育者與教 育機構。傳統的教學方式使社區學院面臨競爭壓力,也受到學習模式等創新手法 的刺激影響,需要做轉型變化。藉由了解美國在改革社區學院過程所產生的方案 與歷程,美國社區學院目前本身所遇到的困境與執行學習型社區學院之後所得之 效應,並從執行經驗了解若是在臺灣,針對終身學習歷程是否可以套用美國社區 學院模式並結合在地學習資源。

楊美緩(2006)《歐盟終身學習政策之分析》提出歐盟從教育層級、職業訓 練、數位學習網絡與學習領域四方向的做規劃與實踐,從基礎建立起終身學習社 會,並推展以達到各領域目標。社區學習體系目標也是從基礎資源調查開始,並 結合各教育層級、發展網絡學習資源,並整合成一體系,這樣的模式與歐盟終身 學習政策有相同之願景。

詹明潔(2007)《日本終身學習政策發展與實施策略之研究》日本在推展終 身學習主要以政府制法與政府機構推展為主。中央設置「終身學習政策局」、頒 訂〈終身學習振興法〉到都道府縣與市町村設置終身學習推展組織,是由政府規 劃終身學習模式,提供資源與學習場域。整體規劃、制度性的實行終身學習機制,

政府有其主導性、一致性,並提供資源。

吳明烈(2004)在《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提到德、英新學習文化的本質 並且針對其運用能給予臺灣的啟示,歐盟終身學習政策施行與發展,終身學習本 身與其他層面的結合、發展等概念。世界各國都已有成功的終身學習經驗,並且 持續性的不斷更新調整,關於終身學習政策施行與發展。

臺灣的終身學習 1980 年代以後才針對有關終身學習的相關條例做修正,並 實施相關的成人教育實施計劃。依許慧卿(2007)《我國終身教育政策執行模式

(27)

之研究─以終身學習法為例》內容提到,臺灣的終身學習政策發展可以分為四個 時期:醞釀期、發展期、轉化期、法制期。

表 2:臺灣終身學習政策發展時期

時期 日期 發展重點

醞釀期 1980-1990 年 成人教育計畫的訂定

發展期 1991-1996 年 將成人教育計畫更具體並落實法規研修、組 織設立、師資培訓、課程內涵的加強。

轉化期 1996-2001 年 從成人教育轉向全面性的終身教育 法制期 2002 年~ 公佈法令並完成各項子法

資料來源:許慧卿 2007 我國終身教育政策執行模式之研究─以終身學習法為例 (Pp.67-72)

許慧卿(2007)認為臺灣終身教育政策的推展重視人民公民自主獨立的身 分,在學習中追求自我發展及善盡公民的責任,讓個人從經驗中培養對環境與他 人認識,從行動了解到體現實踐的美德,從而扭轉協的價值觀、養成學習的新習 慣,學習已成為新人權。

透過各學者針對各國終身學習體制的說明與對照臺灣的終身學習發展,可以 比較出臺灣的終身學習政策發展緩慢,而歐美日已發展完善並有成功的終身學習 案例。可以了解臺灣在終身學習策略上,雖然有完整的法令頒布,但實際上尚無 成功的終身學習案例。若將臺灣的終身學習以政策來劃分時期,亦是能明確看出 臺灣的終身學習從什麼時候開始受政府重視。但終身學習不只是需要法令的制 定,而是制度的建立,培植終身學習機構,並提升民眾終身學習觀念,政府不只 規劃終身學習法,並且要從制度的設立,學習機構的培植與宣傳終身學習觀念,

並提供誘因誘使民眾學習意願的提升,藉由法令施行與增加人民終身學習的自主 意願,進而導入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

三、社區學習體系

社區學習體系希望建立的是由下而上,全方面性的策略運用,使之普及化與 廣泛化,朱楠賢(2007)在〈終身學習新利器:建立共同治理的社區教育體系〉

提到「推動終身學習的相關策略應由下而上級由外而內的方式浮現;終身學習相 關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在行動前,應以社區民眾為主體,考量其需求,以形成

(28)

符合社區民眾需要的學習方案。再者各終身學習相關組織,應培養系統思考的能 力,在形塑組織目標前,考量整體環境的發展,以便使組織策略更具全觀性與完 整性。」

社區學習意涵依林振春(2008:Pp.14-17)分成三部份來看:

1. 社區學習的意義:

a. 新的學習方法─超越個人與團隊學習的人數限制,成為以整體 社區層次的學習。

b. 新的視野─超越課本和學校學習的空間界線,能夠將社區作為 學習的資源。

c. 新的生活方式─超越教育與工作學習的知識侷限,讓社區生活 經驗成為學習的核心內容,並將學習結果帶來社區的發展。

2. 社區學習的主體和目標:社區學習包含三種主體:個人、社區的團 體組織、社區本身。主體不一樣,目標自然有別,其差異如下:

a. 個人的社區學習:強調拓展學習機會,整合學習資源、流通學 習資訊、創新學習科技、發展多元管道,使得社區居民得以終 身學習,是建構社區學習體系的主要任務。

b. 團體組織的社區學習:強調社區培力的過程,將社區人士籌組 成社區團體,學習團隊的運作知能,有效推動社區活動,達到 學習型的個人與學習型的團隊組織,是建構社區學習團隊的主 要任務。

c. 社區營造的社區學習:強調社區更新、社區生活的所有層面,

全部多是社區學習內容,讓所有社區居民、社區團體組織,都 能在社區所建構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成長,是建構學習型社區的 主要任務。

3. 社區學習的成果:社區參與是一種社區學習,學習型社區強調讓居 民在參與社區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學習和成長。因此社區不只是社區 居民的學習資源,更屬於社區居民參與學習的園地。

從上文了解,社區學習小至個人,擴大到團隊,甚至於整個社區的運作。社 區本質扮演提供資源與場地的角色,居民組織團體規劃學習資源,推動社區學 習。每個環節既能各自獨立發展,整合歸納又能形成社區學習體系建構的架構。

蔣玉嬋(2006)在《建構社區學習體系以推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提到社

(29)

區學習的內容時包含了生活中的一切,從個人必備的知識、生活價值觀、知識分 享、反思判斷的能力,到人際的互動、社區事務的參與。而與社區生活有關的事 務包括環境、品質、生產…,除了在地文化的重建,也要關照到全國性和全球性 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生態等問題,內容廣泛而多元,除了切身生活之需 要,並應擴及於對社區事務的關懷,以及全球的視野,必須不斷的學習再學習。

學習的內容包括個人立身於社會所必須具備的知能,以及社區生活的所有面向。

針對蔣玉嬋在 2006 提出社區學習的看法,筆者認為內容雖過於理想化,但 提到從在地化與全球化的觀點看待社區學習應有的態度與發展。學習從個人、群 體、社會都是循序漸進的方式,蔣玉嬋認為學習是多元、管道不一,其在非正規 與非正式的學習方式最多樣是由社區組織推動的。

王政彥(2000)《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中認為學習社區是將社區學習 資源化,開發並連結社區內的各種學習場所。學習社區與學習社會關係密切,不 同的是兩者的範圍大小。學習社會與學習社區相同,旨在追求生活化的終身學 習,充分發揮各種學習資源的功能,保障每個人的終身學習。社區是社會的構成 元素,因此學習社區可謂是學習社會的基礎,學習社會的建立可以是各種學習社 區的共同願景。由於社區與民眾的親近性,學習社區的形塑應該是更近程與更迫 切的工作。

林振春(2008)在《社區學習》一書中提到「社區學習與社區教育也是一種 觀點的轉換。運用社區資源來從事社區教育,跟隨策略運用的由下而上,是一個 傳統的觀念,基本上將教育者視為教育資源的提供者和輸送者,將學習者視為教 育資源的消費者和接受者;如果轉換成社區學習的資源運用,依據策略運用的由 下而上,則必須有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甚至連教育者與學習者的區分都已經模 糊不清。」

黃月純(2002)《美國「社區學院創新聯盟」推動「學習型社區學院方案」》

針對美國本身的社區學院提出推動學習型社區學院方案做為研究,美國本身以社 區學院方式發展終身學習,社區學院機構又屬於高等教育機構,是由美國教育委 員會與美國社區學院協會等組織領導社區學院。在社區學院除了提供高等教育學 位證明與學分以外,並提供終身學習場域,也轉化為企業人力再訓練等課程。提 出推動學習型社區方案,希望從原先教學典範模式轉型為學習典範模式為主的方 案。藉此改善社區學院本身型態並適應潮流發展。

朱楠賢(2007)《終身學習新利器:建立共同治理的社區教育體系》中以正 規教育系統來看,從國民義務教育、中等教育至高等教育,加上自教育部、縣市

(30)

教育局及各縣市國中小等行政單位,一連串的聯結形成一個龐大的正規教育體 系。而在終身學習的區塊,可以看到社區大學、社教站、救國團、民間團體、補 習機構、非政府組織、圖書館、文化館,個人工作室等等的單位,雖然在終身學 習領域上提供多元的學習管道,但是不免流於資源重疊與偏重的情形,所以需要 在終身學習領域間將各學習區塊做聯結,整合並免於資源重疊之情形發生。推動 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劃,執行的主要目的是建構終身學習行政體系與從社區觀點 發展終身學習(朱楠賢,2007)

以終身學習社會整體架構來看,林振春(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

提到社區可以看做執行層面最小單位。社區是一種常民生活組織的形式,有各種 不同的名稱,如庄頭、村里、新城、大鎮、祭祀圈、生活圈、文化圈等等,有大 概的地理範圍、大致的人員個體、有無組織的人群活動、人際關係、歸屬認同感 等特徵(林振春,1999:23)。人為群居生活,互助學習的群體,而群體生活是離 不開交流、溝通、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關係的模式,而社區的範圍大小隨 人群關係而定。每個人的終身學習歷程並非單一個機構或組織可以提供完善、完 整的學習環境、課程、甚至歷程。社區與人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若是依這層 關係,藉由社區的力量來落實終身學習的實踐。透過社區角色來增加個體學習的 領域與歷程,並能依個體學習過程中所遭遇問題作立即調整,可以增加學習者本 身的學習意願與能力。

統括以上各學者對社區學習所提出的看法,社區學習應是以社區居民(參與 學習之學習者)學習意願為主要方向,學習方面則是不予以侷限,以廣泛性的學 習為主,目的就促進個人成長與社區發展,以能提升生活品質。經由各地因地制 宜的社區學習經驗,連結整合形成體系,以期能達到社區學習的全觀性與廣泛 性。以此,教育部「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劃執行期程由 2004 年至 2008 年共五年期程,主要是針對終身學習資源整合部分施行。希望藉由社區學習體系 計畫將目前現有的學習資源加以整合,並且提供釋放學習資源,實現「人人可學、

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不管是哪一類型的人都可以學習,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

任何地方都可以學習,將環境營造出“皆可學"的境界。學習就與日常生活密不 可分,無關年紀,只要不懂、透過學習的動作了解,而學習並非被動式,有什麼 學什麼?而是要主動尋求學習的管道、資源。當管道缺乏、資源不足或是學習資 源並不是自己所想的時候,就要主動探求管道,吸收資源,並且尋求學習之所需。

(31)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本文研究目的為探討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如何在臺東縣內建構,所 以針對臺東縣加入教育部「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 的規劃與影響作為探討,並針對 2008 年以池上鄉為計畫實施的示範點作研究,

瞭解臺東縣的社區學習體系運作模式及實施效益。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 2007 年臺東縣社區教育學習體系之推動情形。

2. 2008 年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及池上鄉學習意願與質性訪談之分 析。

3. 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執行效益。

4. 比較宜蘭縣、屏東縣、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推動方式。

二、研究方式

本文研究方式以質性研究為主,採用訪談法、量化研究兩種方式,因筆者直 接參與 2007 年、2008 年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計畫的執行與操作,以親身經 歷,並參與執行、實地田野調查,藉執行過程研究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過程,

並提出分析、評估。

2007 年計畫執行,研究方式為電話訪談與資料收集,並以縣外訪視瞭解社 區經由參與學習過程研究。2008 年因前一年透過電訪過程與資料收集調查,規 劃池上鄉為學習體系示範點,並進入社區做問卷調查、焦點訪談、資料收集做為 分析,並建立池上社區學習中心。

除了田野調查、電話訪談等方式,資料收集也為研究方式之ㄧ,藉由網路及 參與各項活動、研討會、收集相關書籍與互動方式收集資料,從資料收集中了解 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

臺東縣本身於 1995 年就在蘭嶼鄉朗島村與卑南鄉東興村開始社區營造,逐 年擴散,對於社區崛起、社區意識的觀念很早就有基礎,不過也僅在曾參與社區 營造的社區,並非臺東縣全縣。加上終身學習這個概念之前並未被推廣,社區學 習體系本身也沒有具體架構,臺東縣本身的學習資源不足與區域差異大,地形影

(32)

響、族群文化等等都是影響因素。所以針對本文研究,需要先瞭解臺東縣本身現 有的學習資源與狀況,再來深入研究、探討臺東縣所需要的體系建構。

(一)訪談法:

訪談法是由研究者直接向被研究者當面提出問題,由被研究者回答問題以獲 得資料。訪問調查包括晤談和觀察兩部分,當訪員直接從事面對面的調查時,不 但與受訪者從事語言溝通,也對受訪者本人及其相關環境從事觀察的瞭解(林振 春 1992;p.177)。

a. 電話訪談:

由於社區學習體系定義廣泛,再加上第一次在臺東縣施行,無法得知臺東縣 內現有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意願,所以調查方式選用電話訪談調查,以電話簿內隨 機抽樣的方式抽取樣本做電話訪談,並排除電話不通、電話已更改、空號、無人 接聽等因素以便獲取資料。

電話訪談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短時間內可以大量獲取資料,不用到處奔 波或駐地訪談開銷,省錢省力。但以缺點來說,電話訪談需要花大量的通話費、

電話撥過去被誤認為詐騙集團、電話線接收不清楚、訊息中斷、受訪者誤會推銷 等因素。電話訪談的過程中也會因訪談時間過長,受訪者不耐回答草草結束,或 者因語言不通而放棄訪問。就實際比較起來,依 2007 年電話訪談共撥 280 通,

願意接受訪問者為 178 通,比例為 63.5%,比例沒超過 80%,數據稍顯不足。

b. 質性訪談:

質性訪談方式主要可以分成個人訪談與團體訪談。個人訪談採一對一方式,

團體則是一個群體、團隊或一群人,團體訪談以集體意見為準。本研究根據 2007 年電話訪談經驗作為調整,並且深入調查。2007 年調查全縣的學習狀態與意願,

因以全縣作為單位範圍太廣且無法深入,所以將範圍縮小,以鄉為單位做為學習 體系建構的示範點,所要獲取的資料可以更深入精確。並且將訪談方式採用一對 一方式,希望從深度訪談瞭解在地社區發展現況、學習活動與困境。從訪談內容 與訪談者互動中做分析與觀察,藉以獲取資料。

訪談對象:各社團、社區發展協會幹部、參與社區活動高的居民、鄉公所、

農會等單位相關人員共 12 人 社區幹部與居民:共 5 人。

(33)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兼村長:共 2 人。

公部門:共 3 人。

其他社團:共 2 人。

訪談內容主要有下列三方向:

社區發展現況:了解在地社區、社團本身的發展現況及方向。

學習活動與困境:了解在辦理相關學習中是否有哪些學習狀況及問題。

互動過程的分析與觀察:從互動過程了解並分析觀察訪談者在面對問題產生 時,如何因應問題解決方式。

(二)問卷調查:

本文研究以質性調查為主,量化為輔,除了使用訪談法外並以發問卷填寫方 式瞭解當地居民本身的學習意願和興趣。問卷發放方式為兩種:1.親自發送:筆 者以跑村莊休閒場所或挨家拜訪方式,請社區居民填寫問卷並回收。2. 代轉或 轉呈:有當地社團幹部、公所職員或駐點商家代為轉發並回收。

親自發送優點為回收率高,填寫問卷者有疑問時可當面解釋,填寫問卷率及 內容完整度亦高。缺點是配合居民活動時間,等待填寫問卷時間過長,耗時高。

代轉或轉呈優點是不需要等待居民填寫問卷,不必來回奔波,亦不用配合居民活 動時間。但缺點為問卷回收率偏低,問卷耗損率高,填寫內容不完整,需定期追 蹤問卷填寫進度等。以臺東縣池上鄉民為問卷調查對象,發出 400 份問卷,

回收 325 份問卷,回收率為 81.25%。

(34)

(三)研究步驟:

圖 1:研究步驟

(3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根據上文研究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依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截至 2009 年 12 月底統計,全縣人口數為 232,497 人,滿 18 歲以上的成年人口數為 185,937 人1, 在終身學習的人口數來看臺東至少有 18 萬人以上為社區學習體系施行對象。

以臺東縣全區地圖來看,臺東縣包含綠島、蘭嶼離島等共有 16 個鄉鎮。地 理上分為臺東地區(臺東市、卑南鄉、蘭嶼鄉、綠島鄉),縱谷地區(海端鄉、

延平鄉、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東海岸地區(長濱鄉、成功鎮、東河鄉)、

南迴地區(太麻裏 鄉、金峰鄉、達仁鄉、

大武鄉)。

以地理位置與人 口來看,調查的範圍 與數量過於龐大。基 於此筆者將調查範圍 與內容以執行年份、

執行目標、執行範圍 作為研究方向,藉由 各項分類來探討社區 學習體系在臺東縣內 的形成過程與影響。

圖 2:臺東縣行政區域圖

1 資料來源: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2010 年 4 月 11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36)

二、研究限制:

(一)語言溝通的限制:

境內多元族群群聚,有阿美、卑南、東魯凱、排灣、布農、達悟、平埔、閩 南、客家、外省、外籍新娘、外籍人士等多元族群。因筆者本身為閩南人,只通 國、臺語,當訪談過程中遇見年齡高,語言不通的其他族群耆老或長輩在語言溝 通上會有困難。

(二)受訪內容的限制:

當一個研究要深入當地時,除了研究者本身的事前工作與認知了解,受訪者 本身的受訪心態也是收集資料成功與否的關鍵。有些受訪者本身會因職務上或工 作上對於訪談內容有所保留,有些人則是因為研究者本身的學生身分與教育背景 會對訪談內容有所保留,這都會是限制因素。

(37)

第二章 2006、2007 年臺東縣社區 學習體系建構

2006 年臺東縣政府承接教育部「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範圍為臺 東縣池上、關山、海端三鄉鎮,依新成立教學中心─新武呂溪社區教學中心為團 隊執行計畫。依 2006 年臺東縣「新武呂溪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成果報告書 所示2,2006 年計畫目標主要為辦理種子人才及志工人才培訓,以增加及提升團 隊整體人力素質。第二、三年則是由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提出申請,並 執行 2007、2008 年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計畫,筆者亦參與 2007、2008 年臺 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建構計畫執行。

第一節 臺東縣的社區學習概述

臺東由於環境、地形、人文及社會結構的影響,學習環境與學習意願突顯度 不高。筆者認為社區學習資源涵蓋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等學習資源機構,從臺東縣 現有正規與非正規教育方面,臺東縣正規體系現有學校數為:大學 1 所、專科 1 所、高中職 9 所、國中 21 所、國小含分校 101 所、進修部 3 所(2008)。非正 規教育有社區大學、部落社區大學、生活美學館、救國團、各鄉鎮圖書館、史前 館等等,學習資源主要集中在臺東市區內,以臺東縣內狹長走向,以最遠的北邊 池上、長濱,南邊的大武等區域需要花上 1 個小時以上的車程到臺東市區上課學 習。以下依各相關機構之運作與課程規劃,了解目前臺東縣社區學習現況。

一、社區大學與部落社大

臺東縣目前有臺東縣社區大學與臺東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分別由臺東縣 政府教育處與臺東縣政府原民處主辦。臺東縣社區大學是委託臺東縣南島社區大 學發展協會承辦課程業務,負責在臺東市區與各鄉鎮開設成人學習課程。臺東縣 社區大學辦學目標主要為臺東縣內的終身學習,並提升縣內居民公民素養與技 能。2001 年 10 月臺東市公所開始試辦南島社區大學業務;同期 10 月臺東縣政 府教育局開辦臺東縣社區大學(府教社字第 080562 號),以分區模式開辦社區 大學。臺東縣政府教育處在 2007 年下半年度起將各區域課程整合為臺東縣社區

2 教育部社教博識網示範社區教育團隊 http://wise.edu.tw/community/project.php

(38)

大學,以招標方式委託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並在各鄉鎮中開設數量不等的課 程,以人口比例與學習人口數比較,臺東市開設班級數為各鄉鎮之首。

南島社大在 2001 年開始協助社區經由文建會小型社區補助計畫,在社區內 開設相關部落文化重建課程,從臺東市區、知本、卑南、金峰陸續有當地人文歷 史課程執行。2002 年經教育部與原民會補助,辦理臺東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

從 2002-2004 年在臺東縣內陪伴 50 個社區,開設超過 300 門以上的課程(劉烱 錫,2005)。2004 年臺東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設置要點頒布,臺東縣政府教 育局將原住民部落社大分為四個區域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縱谷區大關山原住民 部落社大、東海岸區東海岸原住民部落社大、南迴區大武山原住民部落社大、臺 東市區鯉魚山原住民部落社大,各區設置校長一名,從各區國中小學校長擔任,

若是有基金會或非營利團體成立並獨立運作,就由縣政府委託辦理原住民社區大 學業務。2005 在教育部與原民會評鑑報告建議四所原住民部落社大合併為一 所,以整體規劃提出更有效率的經營模式,並設置大關山分校、東海岸分校、大 武山分校、鯉魚山分校與蘭嶼的椰油分校(陳婉君,2006)。

社區大學與部落社大在臺東發展歷程已久,社區大學從 2001 年開辦目前邁 入第 9 年,部落社大從 2002 年由南島社大開辦至今第 8 年,社區大學與原住民 部落社區大學的規劃模式,除部落社大主要為部落社區服務之外,其他業務性質 相似,同屬於發崛社區人才、培養社區等方向。仔細探討社區大學的限定規範中 並無限制族群、部落社區等規範。原住民社區大學為提升部落社區人才培訓,部 落社區主體性、部落社區組織發展,並以部落觀點為主的教學之培養,提供更多 學習資源與學習領域進入部落社區。

二、進修部

臺東縣經統計進修部有三所,臺東大學進修暨推廣部、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進 修推廣部、國立臺東高商進修學校。臺東大學進修暨推廣部提供在職進修等資 訊。有暑期進修與平時夜間上課的班級,主要招收暑期教師進修、在職碩士班、

夜間部、假日班等班別,提供大學以上正規教育學習資源。臺東專科學校與臺東 高商提供的是二專與高職的進修班,臺東專科開設夜間二專班與在職進修專班,

並與高屏地區科技大學實行校際合作班,提供長期學習資源,有動力機械科、園 藝科、餐旅管理科、建築景觀設計科、資訊管理科。臺東高商自 2003 年起每年 招收商業經營科、資料處理科兩科。

三、生活美學館

數據

表 1:2005-2008 年社區學習體系各縣市執行發展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基隆市  基隆市  基隆市  基隆市  臺北縣  臺北縣  臺北縣  臺北縣  臺北市  臺北市  臺北市  臺北市  桃園縣  桃園縣  桃園縣  桃園縣  新竹市  新竹市  新竹市  新竹市  新竹縣  新竹縣  新竹縣  新竹縣  苗栗縣  苗栗縣  苗栗縣  苗栗縣  臺中市  臺中市  臺中市  臺中市  臺中縣  臺中縣  臺中縣  臺中縣  南投縣  南投縣  南投縣
圖 1:研究步驟
表 4:2007 年臺東縣社區學習體系工作項目與活動簡列  年份月份  2007 年度工作項目與活動簡列  2007/5  05  討論地區環境、基本資料調查問題與方向。  05  設計地區環境、基本資料調查表。  05  設計學習需求問卷、課程調查問卷。  2007/6  06  地區環境、基本資料調查。  06  學習需求問卷、課程調查問卷。  06.13 學習需求問卷、課程調查問卷設計規劃。  06.20 討論社區教學網站架構事宜。  2007/7  07  地區環境、基本資料調查。  07  學習需
圖 4:個人願意學習的上課時間調查  學習方式有非常多樣性,團體方式的學習如旅遊、團體學習、電視影帶、教 室、演講、活動等較受喜歡。由於學習人口大多都已出社會,對於學校內制式化 的教學方式並不能以持續性方式學習,加上上課時間會以週一至五晚上及週六為 主,當白天上班,晚上還要上課時就需要考量到學習注意力與學習效果,通常內 容不能枯燥、需要有互動性高的教學方式,才能引發學習興趣。  圖 5:個人願意以何種學習方式調查  對於各類型課程的興趣,休閒生活 25.0%,生活藝能 21.5%,電腦技藝 15.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STEM education is promoted through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s (KLAs) in primary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To achieve small expected risk, that is good generalization performance ⇒ both the empirical risk and the ratio between VC dimension and the number of data points have to be small..

• Learn the mapping between input da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the low dimensional manifold using mixture of factor analyzers. • Learn a dynamical model based on the points on

For a directed graphical model, we need to specify the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PD) at each node.. • If the variables are discrete, it can be represented a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