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宜蘭縣社區學習體系計畫執行概述

第四章 宜蘭縣、屏東縣、臺東縣社區學習執行分析

第一節 宜蘭縣社區學習體系計畫執行概述

教育執行策略發展計畫隨著每年執行狀況做更新與調動。整理列表 2006-2008 年宜蘭縣社區教育深耕營造計畫中社區教育執行策略發展。

9.辦理深化型社區邀請與

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主編(2006a)。95 年宜蘭縣社區教育深耕營造計畫書。

未出版,宜蘭縣。

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主編(2007a)。96 年宜蘭縣社區教育深耕營造計畫書。

未出版,宜蘭縣。

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2008a)。97 年宜蘭縣社區教育深耕營造計畫書。未出 版,宜蘭縣。

二、宜蘭縣執行團隊組織

執行團隊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邀請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仰山文教基 金會、宜蘭縣家長協會、宜蘭縣社造永續協進會、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宜 蘭縣家庭教育中心等民間文教團體,組織成立宜蘭縣社區教育學習中心決策小 組,協同策劃宜蘭縣社區教育深耕計畫。除了組織決策小組外,成立社區教育輔 導諮詢小組、社區教育課程規劃小組、社區教育網路學苑規劃小組、社區教育工 作決策小組,並且邀請宜蘭縣內外專家、學者擔任小組成員。

三、宜蘭縣社區教育深耕計畫執行方式

從上述表 9 中可以了解到宜蘭縣社區教育深耕計畫執行策略項目眾多,並從 歷年計畫書中窺見執行大項目中含括許多細部項目。基於此,將宜蘭縣社區教育 深耕計畫內執行方式歸納整理,並將其特色陳列如下:

(一)社區學習中心平臺:

宜蘭社區教育團隊以蘭陽溪為界,分別在溪南與溪北成立社區教育學習中心 平臺,以邀請方式邀請兩個深化型社區分別擔任溪北、溪南社區學習中心平臺陪 伴社區,並用公開徵選方式徵選社區教育學習中心,參與徵選的社區學習中心需 提出小型整合性社區學習資源計畫書,並與社區內各機關團體共同執行。利用陪 伴的方式進行社區擾動,並由深化型社區團隊與普及性社區共同合作辦理。普及 性社區經每年徵選持續參與為進階型社區,建構區域社區教育學習平臺是動態的 過程,一方面透過深化型社區結合進階型社區與擾動型社區共同籌畫活動,培養 溝通協調的能力與默契,並提昇社區教育學習操作能力,一方面提供區域內社區 教育學習平臺的學習機會。(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主編,2008a)

(二)社區教育學習中心進退場機制:

進場機制:社區教育學習工作共識營(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主編,2007a)

為避免影響其他社區教育學習中心參與的機會,希望透過社區教育學習工作 共識營,除了讓參與的社區教育學習中心工作團隊能充分了解社區教育的核心價 值,與主要精神,同時也能了解各社區教育學習中心參與的意願與能力。因此只 要參加共識營並通過徵選之社區教育學習中心,得參與宜蘭縣社區教育深耕計 劃。

退場機制:(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主編,2007a)

各社區教育學習中心工作團隊參與計畫課程、活動、會議、報告等缺席達三 分之一以上,或未繳交工作報告、成果、計畫書等,則喪失參與第二年計畫的機 會。

(三)社區百工教室:

莊文生(2005)提到想把「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概念擴大轉化,將社區的 潛在資源──社區中的各行各業──發掘出來,再找尋社區的友善空間,兩相結 合形成「社區百工教室」﹔當社區百工教室在社區到處分佈,社區仿若一處大型 教室,人人可學,知識隨手可得,宜蘭便成為終身學習的最佳場所。

各個社區教育學習中心在經過潛在的社區教育學習資源調查、檢討與分析實 作學習之後,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調查社區教育學習資源與社區教育學習需求,

並經由與輔導老師及學習中心工作夥伴的共同討論,讓原本習以為常的事物,轉 化成為豐富無窮的社區教育學習資源,各學習中心再依所獲得或發現的學習資源 空間進行社區百工教室之建立。(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主編,2007a)

百工教室所謂的「百工」,並不是指一百種行業技藝,它所指稱的是,社區 內各行各業,以及社區內之人文、藝術、自然生態等社會、自然資源,以及「在 地的」民間工作者,可供轉化的學習資源的泛稱,而教室並不限於固定建築,而 是動態的,流動的場域,此時,教室的真義不在建築,而在學習情境的出現。其 精神為:1.社區資源的運用與轉化、2.在地知識的價值、3.是教師,也是學生,

教學相長、4.多元學習、5.學習網路的連結、6.建構社區學習的知識庫。(宜蘭 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主編,2008a)

(四)「宜蘭縣社區教育論壇」與「宜蘭縣社區教育博覽會」:

宜蘭縣教育學習體系希望藉由三年執行計畫的回顧、檢討與展望,透過社區 教育論壇呈現並規劃未來,最終目的希望能了解未來如何在新計畫中與教育部、

宜蘭縣終身學習推動委員作銜接。社區教育博覽會是呈現宜蘭縣教育學習體系三 年成果,各學習中心透過共同策劃辦理博覽會,建立、累積共同學習機制,推展 宣導百工教室理念,各學習中心成果展現。(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主編,20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