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陳老師教學初體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陳老師教學初體驗 "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陳老師教學初體驗

陳老師,大學於宗教學系畢業,國立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曾 擔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助理、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技術 學院推廣中心兼任講師,現從事醫療推廣工作,並在永和社區大學擔 任以電影為主要素材的教學工作。在本研究進行期間,陳老師首次獨 挑大樑,開設學術課程—「從電影閱讀文化」,展開她的教學初體驗。

第一節 關懷文化差異的生命經驗

壹、性別經驗的挑動

陳老師自兒時感受到家中長輩重男輕女的觀念,她看到母親因只 生三個女兒而背負著未傳宗接代的壓力,察覺了母親所遭受的差別對 待,雖未特別積極地去求證什麼,卻已經在心中埋下了疑惑的種子。

師:我對於性別有興趣喔!其實是我對於自身的經驗,我媽 媽呢沒有工作,我發現沒有工作這件事情讓她在大家面 前地位是不太穩固的,這些觀念很深…我爺爺奶奶都是 重男輕女,所以我其實很小的時候,會覺得媽媽不受重 視…一直到長大了,爺爺奶奶還是…我就覺得為什麼他 們重男輕女的觀念會這麼根深蒂固?…(2003/12/23 觀 察記錄)

記得在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爸爸打媽媽時她躲在角落瑟縮的樣

(2)

子,因為成長在這樣暴力陰影的環境底下,陳老師對於父親打母親的 家庭暴力深惡痛絕,直到現在,她深覺這種感覺仍會影響她在兩性相 處的觀念上(2003/11/04 觀察記錄)。後來在大學時接觸女性主義論述 的文章,開始會去注意女性角色處於父權社會之中的議題。

而高中的時候,陳老師的生命歷程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衝擊。就是 有一個女性親人來找她表白性傾向,即 come out(現身),那個親人是 一個從小到大不愛穿裙子、頭髮不愛留長,個性有點叛逆的女生。這 個親人向陳老師傾訴她離家的這段日子裡找到自己的追尋,找到自己 的定位,進而接受它。原本以為這樣只會在媒體上聽說的一群人,過 去曾經有過同性戀會得愛滋病觀念的她,突然之間,這樣性傾向的人 變成是自己身邊周遭某一個很親近的親人時,她才關注到同志這個議 題。甚至於,她把同志議題當作生命議題一般,特別安排在族群文化 議題內。她期待社會人士,對於自己的性別或自己對子女的性別意識 有所反思,以同性戀的角度,來假想自己遭到不是被社會規範所期待 的眼光時,可能產生的自我揣測與認同混淆。

師:…我覺得各位也是當爸爸媽媽,也許對家裡面自己的兒 子女兒…從小無意識的你就會對他說你這樣沒有女孩子 的樣子喔!或你這樣沒有男孩子的樣子喔!…其實對性 別的期待喔!對小時候還沒有感覺,當你越來越大了,當 你越來越有自主意識說,我就是想要什麼樣子,可是不太 符合社會上一般的期待的時候,其實會造成不自在的行為 掙扎跟那種自我辯解還有反抗的意識喔!…剛剛講到一 個旁邊的人的關注是善意的,所以你也沒有辦法說父母親

(3)

期待你是錯的,例如說他期待我們像一個女孩的樣子…好 好嫁人、有穩定的工作…跟善意的期待是會有很衝突的時 候,就是說那個善意就會變成另外一種壓迫,那這一個人 到底要怎樣在一個很善意的關懷的一個氛圍當中,去找到 自己…(2003/12/30 觀察記錄)

從小到大未在教科書裡學到關於同性戀的訊息,同性戀和異性戀 是怎麼一回事,更是完全不清楚。對同志議題感到陌生的陳老師,認 為教科書裡或多或少有意識地灌輸學生一個觀念—這個社會就是個異 性戀的社會,所以沒有討論的必要,「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彷彿是千 古不變的事。因此,回到同志的議題上面來看,她隱約感受到這是一 個認同的問題。

在親人之外,她在大學時藉由修讀女性主義與社會學的課程,做 一份關於同志主題的報告,利用田野調查法和訪談法,進一步地跟身 邊的同志朋友討論這樣的課題,學習帶著不應該去探測、不應該去偷 窺、不應該去詢問的心情進行訪談。起初因不熟悉,沒有分享他們生 活中真實部分的陌生感逐漸減低,到後來他們表現得落落大方,分享 真實部分的生活時,陳老師感覺到自己跟他們的關係起了化學變化,

不再僅僅是之前泛泛之交的友誼而已。透過真實經驗的交流,與他們 建立起友誼的橋樑。

從性別到性傾向差異的經驗帶給陳老師莫大的影響,由這樣的經 驗反思在面臨步入婚姻關卡的生活情境中,落實田野實地調查的研究 工作裡,時而反映到她所關注的族群文化課程。

(4)

貳、異文化研究的生活脈絡

理解族群必須跨越體質特質,進入思辨的認同上。陳老師思辨族 群是地緣與血緣相互交疊而成的。在族群的認知層面,陳老師的看法 和理解是由自己本身的認同為出發點。

我覺得族群喔!我比較覺得說他不能夠從外在的一些可能體 質啦!或者是外在的一些特徵去定義說一個族群的界線在哪 裡,那事實上那個界線很模糊,那我覺得我會比較關懷的會 是他自己本身認同的部分,例如說就像你要說我是閩南人,

我會說對阿是,可是我有沒有那麼的認同呢,可能沒有,我 可能更認同的是我是新莊人,就是說你知道在族群的認同上 面會分血緣跟地緣的一個認同,那我們一般其實就是在這兩 個層次在做…也許在做游移…(2004/04/28 訪談)

大學就讀宗教系,研究所轉讀人類學的陳老師認為,研究所的學 術訓練對於她而言,是一種自我實踐,對原本個性好動的她而言,有 機會去接觸和學習認識生活在大陸廣西的少數族裔—瑤族。

那時候會覺得有趣是說我們的訓練裡面會很強調田野調 查,會很強調你要跟研究對象生活在一起,然後你要學他們 的語言,懂得他們的立場去思考他們的文化,那我覺得這個 東西對我來說第一個是自我挑戰的部分,我很願意接受,第 二個也符合我喜歡跑來跑去的個性,所以其實在我們研究所 裡面,也有很多方向,你可以到大陸去,其實你也可以在台 灣,可是我選擇的就是我感覺難度最高的,就是到大陸去,

(5)

剛好我的指導老師,就是我比較喜歡的老師,然後後來我選 他當指導老師,他的取向就是也是到大陸去嘛!(2004/04/28 訪談)

陳老師以一個台灣女孩子的身份於 1999 年 7 月至 9 月、2000 年 1 月至 3 月以及 2000 年 7 月至 2001 年 2 月,共長達十四個月的時間獨 自留在大陸做研究,起始於她的性別經驗,大學參加社團接觸大陸人 士的良好回憶,加上研究所時指導教授的帶領,牽起她與大陸之間的 濃厚情緣。初次的田野研究與異文化接觸,她在「看」與「被看」之 間,學習己身經驗與他者經驗的縫合。

師:…到了村落呢,…應該說他們對於外人本來就非常的好 奇,尤其你是台灣人,…他們對台灣的印象就像是一個 寶島,台灣同胞…但事實上,不到了兩個禮拜的時間,

幾乎其他族的人都來看過我,他們會互相傳播說那裡住 了什麼人…

雄:就一個人去啊?一個人去做調查?

師:對對!就一個人去,由老師帶上去…但事實上我們就一 個人在那邊…我記得在田野的前兩個禮拜喔!不是我來 看他們,是他們來看我(全班笑)。前兩個禮拜我住的地 方,剛好選擇在村落的中心一個小學校裡面,他們就很 好找,喔台灣人就住在那個學校裡面,我們前兩個禮拜 喔熱鬧得不得了!因為所有的大人跟小孩都來看你,對 你發出所有的問題,因為他們其實是不太會講漢語,而 是講西南的桂林話…(2003/12/23 觀察記錄)

(6)

這個部分對陳老師來講,她覺得其實可以去拿捏的,同時也很有趣 的是,作為一個人類學的學術研究者跟作為一個台灣來的女孩子,在 專家/生手、華人/台灣人、華人/少數民族、女性/男性等多重身份方面,

她常常需要轉換。那個轉換就是學習移情,從他們的日常生活體會理 解和詮釋所觀察到的民族文化層面,與我們在台灣可能會面對到的困 擾、煩惱,或者是在思考一些人生的問題不太相同,像是怎麼把小孩 撫養長大、怎麼幫他們籌好教育費的問題,由於所處生活環境的種種 因素,他們也許面對的是生存的問題,而不是生活品質的問題。

我覺得就是在這過程當中我慢慢地去體會所謂人類學如何從 異文化的立場去思考他們的一個文化,那其實我覺得這個對 我來講是一個視野的開闊,那也包括說其實當你回到自己生 活裡面來之後,會對於自己習以為常的一些生活習慣或者說 文化的習慣,你會開始會比較多反思的空間,因為你看到的 可能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價值觀,例如說像重男輕女這件事 情,在我研究的瑤族的社會裡面,他們可能更喜歡生女孩子,

對不對,他們更喜歡生女孩子,覺得生女孩子很好哇!更聽 話、更孝順,然後還可以把她留在家裡面招郎上門,然後財 產都留給她,土地也留給她,然後生的小孩還要跟這個女的 姓這樣子,當然我不能說這樣就等同於他們的女性地位就比 較高,其實這是不能劃上等號的,可是你會看到另外一種不 同的價值觀,而他們也理所當然嘛!習以為常,那再回到自 己的生活裡面去之後,我覺得就會有比較多反思的空間…

(2004/04/28 訪談)

(7)

陳老師藉由實地接觸田野的經驗,發現自己還是比較喜歡跟人接 觸的部分,她感覺跟人接觸了之後,有很多東西就活了起來。這與她 閱讀不同學者各自去做了田野,粹鍊出來精華概念,然後用比較概念 式的語言,去談一個現象或形成理論的經驗不同。她認為,光是看出 自學者做田野所產生的概念或現象,雖然可能會瞭解,但是還不夠深 入。直到研究所二年級,她自己去做了田野之後,才發現這些理論跟 自己的田野是可以互相印證跟對話的。雖然說,田野是活的學習場域,

然而田野學習也是費時耗力的大工程。她學習到異文化認知的第一步 則是建立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我發現我很愛做田野,其實那個愛做田野,我覺得也是回來 之後,你回想整個過程,你才會覺得你喜歡做田野,其實田 野也是一個有辛苦、有付出,並且你要花滿多時間跟心力的 一個過程,因為我覺得跟人接觸最重要以及可能也是最困難 的一點就是說,你如何去跟人家建立關係,並且可以取得對 方的信任嘛!…(2004/04/28 訪談)

師:其實我覺得在進入田野的過程當中很好玩的是,為了要 做田野,為了要瞭解他們的生活,我覺得必須要做很多 跟田野沒有直接關係但卻必要的事,這是在進入田野的 時候相當重要的,我自己在大陸的經驗,…大陸對我們 來講是一個很熟悉卻又很陌生的地方,我們常常要先建 立的關係是中央還有省的關係,就是我們可以透過台灣 跟大陸的學術機構要寫合作計畫…事實上這個東西是保

(8)

護我們,因為大陸不對外開放…所以說我們在進行大陸 田野工作的時候,必須要先建立這樣的關係,這是一個 後盾,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比較不怕說萬一發生什麼…

然後他們來搗蛋什麼的…(2003/12/23 觀察記錄)

田野觀察的對象不僅是個人,也是生活在家庭、氏族和特定歷史 條件下的個人。因此,陳老師認為進行田野工作時,關係建立的對象,

不單單只是社區中的居民,還有當地政府,甚至於當地的學術機構都 包含在內。

異文化理解需靠研究者親身體會,和他們過著同樣的生活。以農 耕為例,除種植之外,陳老師曾學習使用工具,學習與牛為伍,甚至 連農作時所發展出來的文化也不例外,好比種田吟唱歌曲等。

師:我在山上要跟他們做的是什麼呢,在社會調查過程當中,

要跟他們上山然後下田,所以我也跟他們上山去割過稻 子啊!然後下田去摘過水稻這樣子。在人類學裡面、社 會調查裡面,這就是所謂的參與觀察法。那你需要的技 能是什麼呢,其實對我來說需要的技能就是要會他們的 生活技能,包括說要會趕牛,然後包括說可能要會遊 戲,…尤其是小孩,就會發展出很多遊戲喔!

(2003/12/23 觀察記錄)

學習語言也是異文化研究必經的過程。在異文化者的眼中,學習 他們的語言,象徵著「雖然『台灣人』有錢、生活富裕、好相處,但 是,還是不會說廣西『瑤族』的話。」

(9)

師:…要能肯被笑,其實從學語言的一個過程當中呢,你就 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像我們要去學一個你完全不懂的語 言,像一開始學英文在學發音,…就有人笑我,事實上 有什麼關係?就笑嘛!…但他笑你之後他會發現說,

咦?你並不是那麼的優勢,你知道嗎?其實他們對外人 的想像,尤其是一個台灣的外人,他們會覺得是一個很 有優勢的民族,可能有錢,可能關係很好,可能生活很 富裕,那跟他們都不一樣,因為他們就是生活在山上,

他們會覺得你比較優勢,但事實上他們看你學他們的話 好像小嬰兒一樣,還會講錯,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是簡單 不過的事情了,你居然會學不會…那透過這樣的關係之 後,他們反倒很能夠接納你,到了最後我們會說他們的 話的時候,他們會跟外面的人,例如跟壯族、跟漢族的 人介紹說:這是我們瑤族的人,因為他會說我們的瑤話,

當你聽到那句話的時候,你會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代價 了!(2003/12/23 觀察記錄)

陳老師的異文化經驗是自我生命經驗、族群文化和他者文化的揉 合。無論在身體勞動或在內心感受,陳老師飽嚐酸甜苦辣的滋味,卻 有了值回票價的體悟。然而,異文化研究讓她也體會到對自己的社會 和族群是不熟悉的。

師:他們會對台灣非常的好奇,尤其是他們會想知道台灣人 的生活到底是像什麼樣的?他們常會問說你們那邊米一 斤多少錢(笑)?然後我會答不出來,你們那邊蛋一顆

(10)

多少錢(笑)?然後我會答不出來,我覺得這就是我台 灣的生活經驗其實還不夠徹底喔!(2003/12/23 觀察記 錄)

參、從生命經驗拉開教學序曲

站於對族群認知的基礎點上,陳老師感到興趣並且喜歡以教授人 類學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學科充滿思辨性,也許是有人認為它是冷門,

和哲學很相似,但是,陳老師認為,人類學同樣提問主流價值,同樣 重視文化差異,人類學可以引導民眾移情對方生活脈絡,反思自我生 活處境。

那人類學呢它是採取一種立場,直接就跟主流的東西對立,

然後可能從邊緣,可能從非主流的立場去思考主流的價值 觀,所以也是一個很思辨性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在人類學的 浸淫裡面,我自己知道說我整個研究所的訓練對於我來講,

不管是在自我肯定的部分,例如說女孩子就女孩子,對,女 孩子也可以很有價值,也包括說跟父母親的一個相處上,其 實可以比較從對方的立場去想一下他們的脈絡是什麼,為什 麼他們這樣期待你,或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子跟你說話,你會 比較從他們的脈絡去想…(2004/04/28 訪談)

從陳老師時常談及自己在大陸接觸異文化的經驗,可知她對大陸 有份濃厚的情感,這些原初的經驗都化為「從電影閱讀文化」課程的 知識觀點,也是營造學習氣氛和師生論壇的重要素材。

(11)

師:…讓我想到我自己在大陸做瑤族研究的經過,因為我要 學他們說話,他們會說你是外族的,就不用教他真的,

教他假的就好這樣子。比方說喝酒,在台灣原住民少數 民族的地方會飲酒,好像你不會喝,就很難融入他們的 文化,有這樣的一個慣例,但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遇到 這樣的情形,這讓我想到當初遇到他們的時候,發生的 一些情形。(2003/10/28 觀察記錄)

看過寫實描繪西藏喇嘛在傳統宗教與現代科技文明之間內在的衝 突與兩難的《高山上的世界盃》,為了抒解學員們「西藏生活真的是這 樣嗎」的疑惑,陳老師笑談她實地在大陸觀察的心得。

師:…西藏少數民族運用歌唱講述的方式傳承他們的歷史,…

因為我們自己在做訪問的時候,白天他們去做活動,晚 上回來他們就休息,我們想要利用他們比較閒的時候去 做訪問,根本沒辦法,因為他們在看電視,所以我就閒 閒地陪他們看「梁山伯與祝英台」(全班笑),老老少少

(註:大家都在看電視),然後他們在看「梁山伯與祝英 台」,我在看他們,我覺得他們的表情實在太豐富了

(笑)!

山:在廣西?

師:對,在廣西。瑤族的地方。(2003/11/11 觀察記錄)

歸結而言,陳老師強調的是文化認同的理念。她的體會是擺盪於

(12)

對異文化的認識與己文化的反思當中。焦點不是在於對異文化的瞭解 是什麼,而是自己對自我文化有什麼樣的認知。在她心裡面不斷學得 的是,她做為一個台灣人,那麼到底她所代表的台灣給予異文化者的 印象及觀感是什麼。陳老師開玩笑地提議知名的達悟族文學作家夏 曼•藍波安,將原住民的姓氏改換成台灣漢民族的姓氏,夏曼顯露驚 異語氣的對話,傳神地表達如對異文化語言的掌握,即是隱含著認同 他們文化的象徵。

師:…語言是人際關係一個很好的橋樑跟管道,再來呢你會 學會他們的語言喔!…你可能很容易會陷入到一種用你 自己本來語言的邏輯套在他們的邏輯上。舉一個很經典 的例子就是說親屬稱謂,例如…你如果用你自己原來的 邏輯思考…他們對人的分類跟我們是不一樣的,所以我 們說要對語言的掌握,是要讓自己融入當地的文化裡面 非常重要的管道,我提供的是一個山上的經驗,那今天 夏曼提供的是一個海洋的經驗喔!…最後我要講一個其 實在分析上,基本上我們是相當重視語料的收集與運 用,所以我們都是用國際音標去記他們的音,而不是說 我直接用漢語去翻譯。像其實我們台灣原住民就有很多 例子是我們直接用漢語去翻譯他們原來的語言,夏曼,

你要不要取一個名字?

夏曼(搖頭驚呼):喔!

師:呵呵!其實就有點像是阿美族,把它直接翻譯成阿美這 樣子,其實阿美在他們話裡是…的意思。(2003/12/23 觀 察記錄)

(13)

將陳老師的生命經驗歷程當作一棵大樹來比喻,如果性別和性傾 向經驗是樹木的根,異文化經驗為樹木的枝幹,那麼人類學應是樹的 枝葉,期待的是教學實踐能夠開花結果。在課程規劃上,她串連起族 群文化與人類學的關係。例如,以民族主義的概念,觀照自己的大陸 經驗,認為人類學關心的正是人類社會與文化的演變進程。

中國大陸有漢、滿、蒙、回、藏、苗、瑤這麼多民族的分類,平 常各民族都各自生活,認為自己是藏族人、蒙古人或瑤族人等等,但 一旦有一個共同對外的敵人時,會激發民族意識及自尊心,認同我們 大家都是「中國人」。因此,認同建立在文化差異性上,只是「民族」

不是單一範疇,無論它指涉的是「華人」、「少數民族」等;同時,認 同是反思的,需跨越重疊的範疇,關照我族他族的差異。

師:…拿民族主義來說,就是一個比較強勢的民族他把他的 文化價值觀套在其他的民族上面,然後也認為說我們這 個樣子是比較優越、比較好的,你們要跟我們一樣,當 然這跟民族自尊心混淆了起來(寫板書),你說你們的文 化很好,我說我們自己的文化很好,其實這也不是一件 不好的事情,可是如果它變成了唯一的價值呢,就會變 成不好的事情。在中國大陸我覺得有一個在做這樣的事 是他們希望中國人可以站起來這樣子,在少數民族的地 方,我們要去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或讓他們瞭解自身 的文化,很好玩的一點就是說他們到最後…那些知識份 子就會說我是中國人哪!我們中國要強大這樣,就算他 是夷族、他是瑤族,他是不同民族沒有錯,那他也很正

(14)

視自己的傳統文化沒有錯,但是有一半的人跟我說,…

他們會集體對外…在平常我們可能是不同的民族,我是 夷族人、我是瑤族人這樣子,可是一旦有一個共同對外 的人出現的時候,他們就會說唉呀!我們是中國人,他 們能夠怎麼樣就是美國人打壓我們之類的,這是一個民 族自尊心、意識型態的方式,把它加在不同族群文化上 面…(2003/10/28 觀察記錄)

因為整個時代持續改變,人類學的出現,關注的是人類中的不同 文化。時間不斷地流逝,面對社會變遷,人類跟人類、資訊跟資訊之 間會有接觸的情形,「人會產生什麼樣變遷」的問題意識,不只讓陳老 師喜愛人類學的文化課題,更希望能轉譯人類學讓它落實於每個人的 日常生活裡。

第二節 視社區大學為理想實踐的場域

陳老師於研究所時接觸了一位中國大陸研究取向,擔任自己論文 的指導老師,再加上之前大學在社團與大陸人士相處的良好經驗,在 因緣巧合,審慎考量之情境下,依循著對教授人類學的執著與理想,

離開研究室內苦讀與撰文的生活,進入嶄新的教學園地—社區大學。

她認為將課程理論化為平實語言,讓別人感受人類學的趣味,體會人 類學的精神,也是另一種自我實驗,於是選擇了學術課程開班頗具規 模,且有所績效的永和社區大學作為教學實踐的場域。

(15)

壹、期待人類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曾經在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工作的陳老師經過不斷的思索後,決定 走出學術研究的象牙塔。期許人類學成為民眾生活中一部分,推動著 她想進入社大教學,成為社大的一份子。

其實我反倒會在想的是我適不適合做學術研究,所以我才會 來社大上課。因為其實學術研究會是一直往思辨或理論的方 向去走,那麼我看得到老師他們怎麼帶學生,我想洪也會看 得到老師每天在辦公室研究室裡面苦讀寫文章、教書,可能 有時候難免我覺得那是象牙塔裡面的一個東西,而且我又在 研究院待過嘛!所以我更希望去找另外一個可能可以把這些 比較艱深的知識,化為一種比較平實的語言,去讓一般人去 感受到其實人類學很有趣,它很生活化,然後可能我們日常 生活當中就可以去透過一些媒介去瞭解到人類學的精神,我 覺得這是一個理想,可是學術研究它還是不可…就是說不能 偏廢的,但那是兩條不同的路,而我那時候來社大上課一個 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在尋找,尋找那個方向。(2004/04/28 訪 談)

貳、躍躍欲試爭取教學機會

基於強烈的嘗試性格,透過與朋友的互動中得知永和社大辦學頗 有成效,吸引許多優秀的老師在那裡開課,而研究所的學長馮老師也 正好是該社大講師,於是產生永和社大相當用心辦學這樣的想法。民 國 92 年,陳老師開始上網尋找蒐集資料,適逢永和社大招募人類學背

(16)

景的教師,認為人類學終於擁有一塊立足之地的她,充滿希望地構思 教案,按照永和社大的應徵格式,清楚地陳述宗旨、目標、授課方式、

課程大綱以及參考書目,投出了教案。

抱持著「課程可以很活潑生動」的念頭,且曾有一些帶社團活動 的實際經驗,她將遊戲融入在課程裡頭,在課程名稱的命名上,也反 映在媒介的選擇上。其中,電影是陳老師最能夠掌握的媒體。因為自 己很喜愛看電影,看一些不一樣的電影,如探討到族群、宗教和文化 問題的電影。社大當時所徵求的老師、所期待開的課程是「人類學與 當代社會」,或是「人類學與田野」。陳老師認為這類課程表現手法比 較硬、比較理性;因此,她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運用一個熟悉的媒 介—「電影」來引發學生關注人類學,來討論和實踐「人類學」式生 活。

所以起先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她根據平常看的眾多電影,及比較 有把握的理論取向,再加進各種類型的文本,像是文學、網際網路、

學術性的內容等,規劃成整體課程樣態。陳老師第一次投教案的時候,

打算要開的課程其實是「藝術概論」,因為那個時候她在一間技術學院 教授藝術概論,也是運用媒體作為教學媒介,例如電影、相聲,還有 舞台劇等,幫助學生熟悉他們平常比較不會主動去接觸的東西。於是,

在呈現社大教案時,也試著加入藝術概論的內涵,參雜了人類學跟藝 術領域的性質,但比較傾向於表演藝術的取向。

應徵的第一關需經過書面審查,當時申請的教案有六十份,剔除 了四十份,剩下二十份,具人類學背景的陳老師是被保留的教案之一。

第二關為類似儲備師資甄選,也就是學員、現已開課的講師跟社大行

(17)

政人員三方面進行的口試。在口試者報告結束之後,校方會要求口試 者回答問題,接下來評議是否接受口試者的教案。陳老師顯得有點緊 張,雖然外表台風穩健,內心卻早已緊緊糾結,直冒冷汗,面對有些 問題可應付自如,有些則只能迂迴以對。最後結果雖是陳老師的教案 通過了,不過,社大人員希望她能回歸到人類學的主軸探討文化差異 的問題。所以,捨去原先偏於藝術人文取向,包含戲劇、電影欣賞及 閱讀小說等教學媒材的教案,她興奮地把所有教授形式集中在一種藝 術類型,也就是電影媒材上,思考如何選擇有看過還想再看,並且知 道可以談論文化差異的電影,最後把教案設計出來。第三關要接受的 就是市場的考驗,永和社大也不例外,學生是否前來選課,來選課的 人數多少,而永和社大制度上的優點在於保障學術性的課程。一般如 果要開課,規定必須滿 15 個人才可以開得成,如果沒有滿 15 個人的 話,通常社大人員會跟老師商量,可能講師費將減少三分之一,直到 社大報名截止日。當時,「從電影閱讀文化」的學員數僅達八位,所以 陳老師的講師費終究被減少了三分之一。但她並不因此感到沮喪,透 過與社大行政人員溝通,陳老師以自願性志工的心情,使「從電影閱 讀文化」得以在永和社大第九學期順利開課。

我後來有接一些案子是幫他們做社大資深學員的訪談,透過 跟他們的談話當中,我就認識社大比較多的面向,那我自己 在社大的經驗當然很好,就是我覺得我可能教學還算可以或 算是…其實我自己可以去發揮所長的一個地方,那我很感謝 社大接納我進來,讓我有這樣的機會…(2004/04/28 訪談)

(18)

初次成為社大教師,陳老師將社大視為一個很複雜的有機體,除 了教學之外,透過進一步接一些社大的案子來瞭解社大的生態環境。

陳老師希望社大能成為許多教師安身立命的場所,包括她自己在內。

曾被邀約擔任專職人員,不過,不能否認地,從一些如經費、制度等 條件考量,社大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社大教師升遷機制不夠完善,

薪資僅以鐘點費計算,想要教師除了忙碌於日間的正職工作外,對社 大完全投入,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再者社大與中央政府所合作的提 案著實是有困難存在的,若非教師本身抱持社大義工或學習者的心 態,缺乏永續經營機制的社區大學,將使得不少教師望之怯步。

參、陷入社大教學實踐情迷

教學情「迷」的陳老師有兩種情「迷」,由橫貫的 X 軸—迷戀和 沈迷,與縱向的 Y 軸—疑惑和迷惘構成的網絡圖上,遍佈著對社大教 學錯綜複雜的觀點。

一、迷惘招生不足之不明緣由

如果社大能夠在資源上更加支援的話,陳老師認為她最需要招生 資源方面的協助,不過她存著無從著力的感覺,因無從想像社大的用 心與自己的努力教學,卻無法招到理想的學生人數。

當陳老師想開設這樣的課程,社大也敞開大門歡迎,然而面對學 生不足額的問題,她試想著以行銷包裝課程的方法,或是宣傳推廣的 管道來吸引學生注意,讓修課的學員知道這些東西也許對生活而言,

不能像學會操作電腦、懂得插花或閱讀英文小說般地立即獲得回饋,

(19)

或看到實質的成效,但能感覺到無形觀念的轉變,社大在這個部份也 相當努力灌輸非工具性導向的選課觀。然而,陳老師感覺到學術性課 程招生情形普遍不夠理想的類似情況,可是仍有些課程招生情形很不 錯。她檢視自己是否與社大配合得不夠充足、學員選課的口味不盡相 同,或者是永和社大人事方面的狀況等其他原因,好像還是尋找不出 具體的答案,還是有疑惑存在:為什麼同樣的學術性課程,那邊就是 可以二三十人,這邊就是四五個人,甚至於講師減薪以推動學術課程,

但最後有些課還是會開不成,就這個部份目前她無法得知原因。

社大成果展的用意在於展現一個學期以來某一課程的成績與特 色,是一種人性化口碑的力量。陳老師覺得「從電影閱讀文化」的學 習成果屬於無形觀念而不易顯現,如果真要以影像或文本的方式來呈 現教學,在師生彼此配合的部分則具有改進的空間,希望盡可能達到 教師帶領學員展現成果的成效。

其實他們有提到說成果展很重要,那當然就比較麻煩的就是 說我們這樣的課程不太知道怎麼提出具體的成果,呵,對啊!

你可以照相,或者是你可以用報告,那麼我想是我還沒有很 認真地去想到一個方式,怎麼做才能展現我們這個課程的特 色,因為我從資深學員的訪談裡面,知道說他們會從成果展 去看不同課程的特色,然後另外一個是口碑,例如說有同學 上過這個老師的課,他就跟另外一個同學說,嗯,這個老師 不錯,那可以來上這樣子,其實就是那種人性化口碑的力量,

所以我想成果展其實也是一個滿大的重點,那那個部分是我 沒有去配合到的,所以也不能說他們沒有努力,而是說是不

(20)

是每一個課程都有辦法有成果展(笑)。然後如果真的要有,

像我們這種比較無形觀念的怎麼樣去有一個具體的成果…

(2004/04/28 訪談)

…社大提供的環境已經是滿不錯的一個環境,那只不過我覺 得老師的部分啊!像通常大部分社大的授課老師都是兼職,

那麼他們一定在白天有另外一個工作,也許以我自己的狀況 就會是說,我如果其實真的要完完全全去配合社大給我的活 動,對於我在時間上的分配的確會有一些困難,那麼如果學 員的部分可以去支援當然是很好,可是學員的支援又需要老 師的帶動,我覺得。(2004/04/28 訪談)

二、迷戀需要長遠努力與耕耘的教育工作

第一次電影作為教學媒介的陳老師深覺教育工作是長遠性的,所 以不太可能因為一堂課,或上過一個學期之後可能就產生什麼具體的 影響,她觀察到社區的民眾會不時發出「這些理論到底對他們有什麼 幫助」這樣的疑問。

…從大綱上你就會知道說要念什麼書,然後要探討什麼問 題,那個東西就會是比較進入到人類學一些核心的議題上面 來談,那個東西到底對於社區的民眾他覺得適不適用?其實 我經常在聽社區民眾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都是說,老師!你教 資本主義,這個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嗎?我們知道很重要啊!

阿這樣對我們台灣走出國際社會有沒有什麼幫助?社大學生 很可愛就在於說,有些人他是很強烈的想要從你(強調)學 術性的課裡面就用一些…就可以拿到一些可以用的概念,我

(21)

就來看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那我們怎麼就用這個(笑)

來讓我們走出去之類的,可是如果學術都這麼有清楚的目的 啊!也許它也迸發不出其他一些有可能的、不同的思維 吧!…所以這個很好玩,這個可能是老師跟社區民眾之間會 有落差的一個地方,所以社大其實會強調說其實不能夠完完 全全去符合…就是大家的口味,你要怎麼樣讓自己的東西讓 他們也有興趣然後又可以跟著你來這樣子,這大概是比較有 挑戰的地方。(2004/04/28 訪談)

儘管社大教師與社區民眾在觀看學術課程的角度出現落差,陳老 師深信,多元性質的學術性課程,才有可能磨擦出不同的思維火花,

無時無刻必須挑戰自己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涵,以引領學員產生 興趣並走進這樣的知識殿堂裡。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 「攝影競賽」採個人參賽,每人參賽作品以一件為原則, 「國小組」 、 「國中 組」、「高中組」的參賽者可加一名指導老師,每位指導老師至多指導一名

兒院門口,A 一直是孤單的 一個人生活著,直到上小學 的時候認識 BC 這兩位好朋 友,ABC 之間的關係就像家 人一樣,之間一點秘密也沒

• 陳佳萍老師: 一分鐘的撕紙之後發表分享個人的策略,很精彩的學

師一趟,後來他也想把我帶去台南,一開始我還覺得是不是又是哪個江湖術士在 騙人,但我哥說在 程老師 程老師

那個老闆娘,從來沒有請過像我這麼高薪的人,而且他的理念跟我們不一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青松侯寶垣中學 陳志成老師丶蕭偉權老師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陳偉倫老師丶陳國基老師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黄棣珊紀念中學 徐崑玉老師丶梁浩權老師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

個人 親屬 師友 團體 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