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但由整體來看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是偏親密 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但由整體來看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是偏親密 的"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討論

本章節將針對研究結果做延伸性的討論,主要從三方面來看,第一節是探討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性關係品質,以及衝突處理方式之現況;第二 節是高中職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性關係品質及衝突處理方 式之差異性探討;第三節是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性關係品質及衝突 處理方式等三者間之相關結果探討。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性關係品質,

及衝突處理方式的現況

一、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現況分析

由表4-2-1可知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為34.32,和諧程度 為31.86,高中職學生所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其親密程度大於和諧程度。為更了 解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現況,研究者以各向度的平均分數除以各向度 的題數,親密分量表項下之「共同相處」「情感表達」「分離情形」等各面向單 題平均數分別為2.91、2.25、3.32,「共同相處」及「分離情形」皆高於數線中 點值2.5,其中「分離情形」最高,表示高中職學生所知覺得父母婚姻關係是較 不分離的。而「情感表達」略低於數線中點值2.5,表示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之 間的情感表達行為較少。但由整體來看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是偏親密 的。

而和諧分量表項下「意見一致性」「衝突情形」的單題平均數分別為2.48、

2.83,「衝突情形」高於數線中點值2.5、「意見一致性」略低於數線中點值2.5,

表示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是較不衝突的,但是父母之間的意見一致性略 低。但由整體來看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是稍偏和諧的。

以上結果與大部分學者之研究結果相近(李閏華,1993;林素妃,2003;蘇 美榕,2004),也就是子女所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較趨向親密與和諧,換言之,

子女在觀察父母的婚姻關係時,大部分能感受到父母的婚姻關係是親密與和諧

(2)

的,且親密程度略大於和諧程度。

更進一步由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及和諧程度項下之各面向 來看,高中職學生所知覺父母在婚姻關係的互動中,「情感表達」及「意見一致 性」皆低於數線中點值2.5,此現象也與蘇美榕(2004)在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 關係與異性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有相似的結果。

就普遍子女知覺到父母之間較少的「情感表達」現象而言,研究者推論可從 兩方面來探討,一是可能與華人社會中夫妻對彼此情感表達的內斂與含蓄有關,

是一種「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情感,在子女面前更顯如此。利翠珊(1997)以生活 史的研究取向、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中國夫妻之間親密關係的發展,約略發現 中國夫妻的親密情感可分為四類:感激之情、欣賞之情、親近之情與契合之情,

研究者發現此四種情感皆不同於西方社會直接表達的熱情,是較溫和且含蓄的,

因此也可能造成子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中的「情感表達」較少的現象。

而另一種可能的原因與家庭生活周期有關,本研究受試的對象為高中職學 生,而子女已到高中職階段的夫妻,對彼此的情感已從第一階段的年輕夫妻進入 第二階段的中年夫妻,年輕階段的夫妻較重視情愛的表達,屬於熱切式愛情,中 年階段的夫妻反而較不重視情感的表達,強調責任式的愛情(李良哲,1998);

Rollins 與 Feldman(1970)在探討成人各階段婚姻滿意的研究時,發現後父母時 期的夫妻所體驗到的婚姻關係是較平靜、較有安全感的,但缺乏夫妻間主動溝通 與彼此表達熱情的婚姻行為(引自李良哲,1998),這也可能造成子女知覺父母婚 姻關係中較少的「情感表達」之原因。

而高中職學生對於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中「意見一致性」較少的現象,研究者 推論可能是高中職學生的父母,其成為夫妻已多年,在相處上並不認為有必要對 對方隱瞞自己的想法,故常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也造成子女對父母婚姻關係中

「意見一致性」的知覺較少的現象。

二、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之現況分析

由表4-2-3可知高中職學生受試者異性關係品質之「親密感」「獨立感」「滿 意度」的平均數分別為13.70、15.50、14.80,為更了解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 質之現況,研究者以各向度的平均分數除以各向度的題數,其單題平均數分別為 3.43、3.88、3.70,皆高於數線中點值3,表示高中職學生在評估目前與異性相

(3)

處的關係品質時是偏於正向的,且「獨立感」大於「滿意度」大於「親密感」 根據研究結果,高中職學生對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的評估是偏正向的,更進 一步由「親密感」、「獨立感」、「滿意度」等分向度來看,「獨立感」為最高,與 鄭喜月(2004)的研究結果有些微的差異,鄭喜月(2004)研究高中職學生之異性交 往情形,其研究結果發現高中職學生之異性關係品質為「滿意度」最高、「獨立 感」其次、「親密感」最低,但整體而言與異性的關係品質是偏正向的。

本研究結果「獨立感」較為突顯,可能反應出時代的差異,現在的高中職學 生重視關係中的獨立感,強調在異性關係中能有保有自我、也接受他人保有自我 的獨立感受,與父母一輩強調為彼此忍讓、犧牲的恩情式情感有很大的差異。研 究者認為可能是現在的兩性教育強調兩性互相尊重,而所謂的尊重指的是尊重自 己、也尊重他人,在當中引導學生所謂真正健康的親密關係是在與他人的關係 中,不必犧牲自己,在保有自我中,也不犧牲他人之方向。除此之外,是否有更 多的變項介入,還待後續研究加以驗證。

三、高中職學生衝突處理方式之現況分析

由表4-2-4可知高中職學生受試者衝突處理之「忠誠」及「表明」的平均數 分別為18.59、17.60,為更了解高中職學生衝突處理方式之現況,研究者以各向 度的平均分數除以各向度的題數,得其單題平均數分別為3.72、3.52,皆高於數 線中點值3,表示高中職學生在面對異性衝突時皆有採用這兩種衝突處理方式,

且採用「表明」方式者多於採用「忠誠」方式。

以上結果與部分學者相近,張時雯(2003)研究大學生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 式與戀愛關係品質,發現大學生在面對衝突時,使用「表明」方式最多,其次是

「忠誠」,再其次為「忽略」,最少者為「離開」;鄭喜月(2004)研究高中職青少 年在異性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式,亦發現高中職青少年面對異性關係中的衝突,

使用「表明」方式者大於「忠誠」者;秦穗玟(2004)研究高中職青少年之愛情滿 意度,發現青少年在面對愛情關係中的衝突,使用積極策略者大於使用消極策略 者。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發現,現今的高中職青少年傾向用理性的方式來面對愛情 關係中的衝突,可能是因為現在青少年異性交往的比例逐年增加,青少年兩性問 題於是開始被重視,漸漸被納入學校教材當中成為教導的課程之ㄧ,例如在國中

(4)

階段,教育部即規定一學年的兩性課程就必須達8小時以上;另外,也可能是青 少年投入愛情關係的年齡層逐漸下降,青少年累積了過去的戀愛經驗,也陪伴朋 友經歷了戀愛過程,故在以往的戀愛經驗或同儕的戀愛經驗中記取教訓,重新學 習與調整面對衝突的處理方式,不再使用過去可能會破壞關係之衝突處理方式,

故可從近幾年的研究中發現青少年在面對愛情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式漸傾向「表 明」或「忠誠」等理性策略。

第二節 高中職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 性關係品質,以及衝突處理方式之差異性探討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探討

(一)不同家庭狀況的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探討

由表4-3-3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結果摘要表得知,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及和諧程度均達顯著水 準,表示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和諧程度有顯著差 異。進ㄧ步進行事後比較,發現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分量表 中,父母同住者大於父母同住但分房者、父母分居者及父母離婚者,父母一方在 外地工作者大於父母同住但分房者、父母離婚者,父母喪偶者大於父母分居者、

父母離婚者;而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分量表中,則是父母同住 者大於父母同住但分房者、父母分居者及父母離婚者,父母喪偶者大於父母同住 但分房者。

根據本研究以上結果顯示,不同的家庭狀況的確會造成子女在知覺父母婚姻 關 係 時 之 差 異 情 形 , 本 研 究 與 大 多 數 研 究 結 果 相 近 (Sprecher, Cate, &

Levin,1998;李閏華,1993;李育忠,2000;戴靜文,2002;蘇美榕,2004),

也就是父母的婚姻狀態可直接影響子女對父母婚姻關係的知覺,父母完整的婚姻 關係,子女所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也較親密與和諧;相對地,不完整的父母婚姻 情形,其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親密及和諧度程度皆較低。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常常以「單親家庭」、「雙親家庭」來進行對子女相關 影響之研究,但依據本研究結果所呈現,不完整的家庭狀況或父母婚姻情形等,

(5)

如父母分房、父母分居、父母離異者,在子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上並無差異現象,

子女感受到的是相同程度的不親密及不和諧,可見父母婚姻持續與否並非影響子 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主要關鍵因素,而父母分房或分居對子女在人際互動及生 活等的影響力是否等同於父母離異之影響力,有待後續之研究,以了解其差異情 形。

另外在父母喪偶的部份,在子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或和諧程度中,除 了父母同住之子女所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與和諧程度大於其餘不完整家 庭狀況者(父母分居者、父母分房者、父母離婚者)外,父母喪偶者之子女所知覺 之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及和諧程度也大於部分不完整家庭之子女,可能是因為對 父母婚姻關係之知覺為個人主觀之經驗,而父母喪偶之子女對父母的婚姻關係保 留較美好的印象與回憶,此部分還有待後續研究加以探討。

(二)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探討

由表4-3-5得知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和諧程 度,其中親密分量表之平均數沒有顯著差異,而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分量表 的平均數有顯著差異,亦即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之和諧程度因性別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男生得分高於女生。

進一步從表4-3-6高中職男、女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各分量表之獨立樣本t 考驗結果得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分量表項下「意見一致性」、「衝突現 象」各面向來看不同性別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情形,發現僅「衝 突現象」達顯著差異,且為男性大於女性,即男性所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是較不衝 突的;另外,性別並未造成知覺父母間「意見一致性」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結果呈現不同性別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程度差異情形,此與部 分學者之研究結果相近,男性所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或和諧程度高於女性 (李閏華,1993;林素妃,2003;陳怡文,2003)。李閏華(1993)將此解釋為女性 對自己父母的婚姻關係保持較高的期待,又受女性獨立思考潮流之影響,在勇於 表達自身對事物的看法下,對父母婚姻的看法也較實際與嚴格;林素妃(2003) 認為造成研究結果的原因是女性較男性重視關係,也較敏感於關係中的起伏變 化,因此對於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比男性有更高的評估標準及更細膩的觀 察,也造成女性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顯著低於男性,而男性在知覺父 母婚姻關係之和諧得分高於女性。研究者的觀點與林素妃(2003)之看法較一致,

(6)

女性傾向從關係中獲得意義感、對關係的覺察也較敏銳,故在家庭系統中比男性 更容易受影響,國外學者Charle 和 Linda(1991)認為性別受到家庭和諧程度的 影響是不同的,女性在家庭系統中是比男性更容易受父母婚姻關係影響(引自張 令恬,1999),據此,女性在評估父母婚姻關係的標準會較男性嚴格,得分自然 較男性低。

另外,本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性別造成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和諧程 度中「衝突現象」之差異情形,男性所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是較不衝突的,此與 部分學者有相近的結果(Herzog & Cooney,2002;VanLear,1992;李育忠,2000;

陳美秀,2003;戴靜文,2002)。關於不同性別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中的衝突現 象,Herzog 與 Cooney(2002)提出了父母間的衝突對下一代的女孩影響比男孩大 的看法,其認為可能原因是女孩在家陪伴父母的時間比男孩長、女孩在父母關係 中投入較多,所以對父母間的衝突敏覺度較高,自然評估父母婚姻關係中的衝突 行為之標準較男性為高,也因此造成男性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項下

「衝突現象」得分容易比女性高的研究結果。

(三)有無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探討

由表4-3-7得知有無戀愛經驗之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和諧 二分量表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及和諧程度 不因有無戀愛經驗而有顯著差異。

由以上結果可知,高中職子女有無戀愛經驗對於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互動並 無差異,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有無戀愛經驗對個體而言是分開 獨立的經驗,並不會因為有無戀愛經驗而對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或和諧的知覺有 新的詮釋或評估,故有無戀愛經驗不會造成對父母婚姻關係的知覺有所不同。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其異性關係品質之探討

(一)不同家庭狀況的高中職學生在異性關係品質之探討

由表4-3-10得知,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之親密感、獨立感及滿意度三分 量表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不同家庭狀況之高中職學生其異性關係品質沒有差 異。

由以上結果顯示,高中職學生不同的家庭狀況對於評估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 之親密感、獨立感及滿意度上並不造成差異現象,此結果與大部分學者之研究結

(7)

果有所出入,國內外學者大多數認為父母的婚姻狀態,包括離婚或婚姻衝突,皆 影響子女對親密關係的態度、知覺、親密行為、親密關係中的表達,以及對親密 關係的信心(Amato & Booth,1991;Flewelling & Bauman,1990;Hendrix,1995;

Thornton,1991;李育忠,2000;吳雅雯,2004;莊端飛,2003)。陳貞夙(1997) 隨機抽樣1043位12至18青少年,研究國內青少年對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發現 與父母同住的青少年比離異父母背景的青少年在與異性相處上,較重視彼此溝 通、尊重及真誠的態度,相對地與異性的關係品質也會比較高。Gabardi 與 Rosen(1992)研究大學生的親密關係,探討來自離婚家庭與非離婚家庭者是否在 親密關係的表現上有所差異,其研究結果發現來自離婚家庭之大學生在愛情經驗 中的滿意度較低、關係也維持較不長久(引自秦穗玟,2004)。以上研究結果皆支 持不同家庭狀況對異性關係品質造成差異,本研究結果卻與其相左。

但,仍有部分學者的發現與本研究結果相近,即家庭狀況並不影響子女的異 性愛情關係,以及與異性的相處品質(Guiliani, Iafrate, & Rosnati,1998;杜 仲傑,1990;吳思霈,2004;秦穗玟,2004;羅樊妮,2004;蘇美榕,2004)。 Guiliani, Iafrate 與 Rosnati(1998)以300位青少年為受試者,研究離異家庭與完整家庭 下的青少年其同儕關係與愛情關係,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父母的婚姻關係僅對青少 年的婚姻態度造成影響,但並不影響其在同儕關係與愛情關係中的互動,反而是 年紀與性別呈現影響。杜仲傑(1990)研究親子、情人、同性好友、異性好友等不 同角色之親密內容,其研究結果卻發現早期父母親密經驗與子女的親密人際關係 之間沒有關聯。蘇美榕(2004)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 親密關係之相關,發現父母婚姻狀況並無影響個人的異性親密關係,反而是子女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共同相處情形越高時,對男或女朋友之溝通親密的感受也越 高。秦穗玟(2004)研究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同樣發現不同家庭狀況並不造成 青少年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之差異情形,其認為青少年對愛情關係的滿意與否,是 與兩人間彼此之互動有關,與青少年之家庭背景較無關係。

研究者認為,造成「高中職學生不同的家庭狀況在評估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 之親密感、獨立感及滿意度上並不造成差異現象」之研究結果有以下幾個可能原 因:

1、可能本研究之受試樣本其父母婚姻狀況七成以上為父母同住者,與其它 家庭狀況之比例相差甚多,故無法突顯不同家庭狀況之高中職學生其異性關係品

(8)

質是否有所不同。

2、不同家庭狀況對於高中職學生之異性關係品質卻沒有差異,可能是因為

「家」是透過比「家庭狀況」更具有影響力的中介變項而造成差異,如親子溝通、

父母管教等家庭互動,進而影響子女與異性相處的互動及品質。Mueller 與 Pope(1977)提出「角色模式塑造原理」(Role-model Rationale),也就是青少年 成功的異性交友及約會經驗、成為成功的婚姻伴侶等學習過程必須靠父母適當的 教導及塑造;Rollins 與 Thomas(1979)指出,若親子溝通較佳或是父母採取誘 導等管教態度,則子女較容易接受父母教導的標準,若父母採嚴厲之管教方式,

雖能收得一時之成效,卻不能保證父母不在身旁時之行為表現(引自羅樊妮,

2004)。李育忠(2000)研究高中職青少年之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間的互動溝 通與異性交往之相關,發現子女所知覺之親子間的互動溝通,對於青少年異性交 往的態度及行為皆有影響。羅樊妮(2004)研究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 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同樣發現親子間異性交往話題之互動與溝通,會影響青少 年異性交往過程中所表現之態度與性行為。此為研究者初步對研究結果之推論,

而家庭對高中職學生之異性關係品質是否有影響力,或是透過何種力量產生影 響,有待後續研究進一步加以探討。

3、研究者認為,在高中職階段之青少年其同儕之間相互影響力在此時期甚 於家庭因素。Erikson(1968)認為青少年階段的主要課題在於自我認同與混搖,

在這階段,青少年除了要面對重大的生理變化,還要在社會和情緒生活方面尋求 自我認同,情緒往往是處於不安與衝突的,自我亦多少處於不安與動搖之中 (Papalia & Olds原著,黃慧真譯,1992/1994),所以需要選擇一個由同儕團體,

作為依存的對象來求得自我的安定,這樣的社會互動建立在相似經驗的基礎上,

因此他們能互相了解,並建立共享的知識,而青少年與異性相處之互動與內容並 不直接尋求父母協助,而是傾向與同儕討論。此階段的父母力量暫時性地小於同 儕影響(Papalia & Olds原著,黃慧真譯,1992/1994),故可能造成不同家庭狀 況在異性關係品質上並不呈現差異現象之研究結果。

(二)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異性關係品質之探討

由表4-3-11得知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其異性關係品質之親密感、獨立感、

滿意度三分量表,除獨立感分量表之t值達顯著水準外,其餘二分量表之t值皆未 達顯著水準。表示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之親密感及滿意度不因性別而有所差

(9)

異,但獨立感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得分高於男生。

根據以上結果顯示,男、女高中職學生所維持的異性關係品質僅有部分不 同,其差異在於女生在異性關係中體會較多的獨立感,然而在異性關係中所知覺 的親密感及滿意度,男、女生則是沒有差異。

關於女生在「獨立感」此一向度得分高於男生,雖然相關研究並不多,但仍 與部分研究結果相近(Fletcher & Kininmonth,1992;Hassebrauck,1997;鄭喜 月,2004)。研究者認為此研究結果反映出女生在兩性互動上除了重視自我空間 的保有,也較能接受對方保有自我的空間;相對地,男生則較無此概念。也就是 在兩性關係品質上,女生較男生認可、接受關係中的獨立性。研究者認為造成此 研究結果之原因可能來自於女生傾向於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且有情感上的心理 需求(陳秀菁,2002)。雖然現今的兩性教育重點在於強調兩性性別角色平衡發 展、能力均等,兩性相處上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而女生也開始意識到「互相」

與「對等」在男女關係中的意義(劉珠利,2000;引自陳秀菁,2004)。但女生容 易從關係中尋求自我的認同,即使重視在關係中保有自我的同時,仍會重視與關 係中另一方的情感連結,顧及對方的心理需求,也接受及尊重另一方在關係中保 有自我。

關於異性關係品質中的親密感及滿意度,在本研究中發現男、女得分並無差 異,此研究結果與部分研究相近(Fletcher & Kininmonth,1992;陳秀菁,2002;

李怡真,2002;何冠瑩,2002;張時雯,2003;鄭喜月,2004),卻與大部分研 究結果有很大的出入,多數學者認為不同性別在親密感的認定與尋求上有差異存 在,女性較男性喜歡討論親密的話題,也比較容易在親密關係上做自我情感的表 達、與他人做較深的自我揭露(Goodman原著,陽琪、陽婉譯,1992/1995;

Rosenbluth & Steil,1995;引自蘇美榕,2004;利翠珊,2000),且女性對於關 係的察覺優於男性,也較可能成為關係的提議者,比較會思考如何是對伴侶及彼 此關係是有益的(Weber原著,趙居蓮譯,1992/1995),女性較男性更傾向透過關 係獲得意義感(陳秀菁,2002),故在關係中親密感及滿意度的評估上,男性與女 性普遍皆認為與女性建立友誼是較親密、較接納與較多情緒支持,且不論男性或 女性,也一致性地共同指出 與女性互動時呈現較高的關係滿意度(Aukett, Ritchie, & Mill,1988;Sapadin,1988;Reis & Nezlek,1983;引自鄭喜月,2004)。

而為何仍有部分學者認為性別在關係中的親密程度是相似的?陳秀菁(2002)

(10)

認為可能是男女雙方都致力追求及營造兩人的親密感,故造成在評估關係中的親 密感時無顯著差異;鄭喜月(2004)則認為這樣的研究結果反應了異性關係本質上 不那麼親密的現象,也有可能是青少年較無法處理發生在異性友誼或戀愛關係中 的難題而影響對親密感的評估。本研究結果呈現性別不造成高中職學生評估其異 性關係品質之親密感差異,研究者傾向於鄭喜月之看法,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轉 期,由於自我逐漸成熟,而趨向個別化與獨立化,逐漸脫離父母、轉向異性關係 的需求成為階段性重點,但對於處理異性關係中相關問題的能力卻尚未發展成 熟,仍屬於處理異性關係問題之生手階段,必然時常因問題的發生而影響情緒,

自然也影響在異性關係品質親密感的知覺與評估,而這樣的歷程並無性別之分,

不管是男、女都會經歷。以上為研究者初步推論,是否有其他因素影響性別對於 異性關係品質的評估,可待後續研究加以發展。

在「知覺異性關係滿意度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之研究結果,本研究與部分 研究相近(李怡真,2002;何冠瑩,2002;張時雯,2003)。李怡真(2002) 以大 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愛情關係中衝突表達之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愛情滿意度 與性別無關,可能是關係滿意度是關係中的雙方互動之下的主觀評價,若一方對 關係並不滿意,相對地另一方也會受影響,故與性別無關。張時雯(2003) 研究 大學生其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式與戀愛關係品質之相關,對於愛情滿意度在性 別上不造成差異,其認為一個人對於關係滿不滿意,與性別並沒有很大的關係,

而是在於個人的需求是否有達到滿足而定。研究者認為「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 互動而成,在關係當中彼此影響,而滿意度是互動下的主觀評估,若一方因需求 或其他緣故而不滿意彼此關係,另一方也不可能滿意這段關係,故性別在滿意度 不造成關鍵性影響。

(三)有無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在異性關係品質之探討

由表4-3-12得知有無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其異性關係品質之親密感、獨立 感、滿意度三分量表之t值,均達顯著水準。表示高中職學生其異性關係品質之 親密感、獨立感、滿意度因有無戀愛經驗而有顯著差異,有戀愛經驗之高中職學 生均高於無戀愛經驗者。

由以上結果顯示,有、無戀愛經驗之高中職學生對於知覺自己與異性關係之 品質,無論是在親密感、獨立感或滿意度皆有顯著的不同,有戀愛經驗者評估自 己的異性關係品質皆高於無戀愛經驗者,此結果與許多研究相近,卓紋君(1999)

(11)

以成年子女為研究對象,發現有戀愛經驗及正有交往對象的受試者,比毫無戀愛 經驗的人,在愛情關係中有較高的情緒安全感且較不害怕親密;鄭喜月(2004) 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有戀愛經驗者其在與異性關係品質之各項指標,

如親密感、獨立性、滿意度等得分皆高於無戀愛經驗者。

造成此一研究結果的可能原因如同Honeycutt(1987)所提出之看法,其認為 戀愛經驗愈多者,其對關係的理性認知及行為皆與戀愛經驗少者有差異,對於關 係中對方所透漏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較敏銳,也較能預防可能會破壞關係中之潛 在因子(引自楊茜如,2000)。換言之,有戀愛經驗者有其以往經驗之參考架構,

在與異性相處及互動上較無戀愛經驗者自然,且較能預測及敏銳於彼此關係的變 化,也較能克服及面對兩人關係中的困難,因此在與異性關係品質的評估上自然 比無戀愛經驗者來的高。

三、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學生在衝突處理方式之探討

(一)不同家庭狀況的高中職學生在衝突處理方式之探討

由表4-3-14得知,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其衝突處理方式之表明及忠誠反 應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不同家庭狀況之高中職學生其衝突處理方式沒有差異。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知,不同家庭狀況並不造成高中職學生在面對異性衝突時 的處理方式有所差異,此與大多數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多數學者認為父母婚姻 關係與子女面對的處理方式是有關聯的,父母婚姻狀況良好者,面對異性衝突時 傾向採取理性的處理方式,父母婚姻互動不佳或以離異做結束者,子女在日後面 對愛情關係中的衝突時,傾向忽略、逃避或對關係有負面影響之衝突處理方式 (Sanders, Halford, & Behrens,1999;VanNess-Kenlls,1997;王如芬,2004;

秦穗玟,2004;陳貞夙,1997;蔡佩孺,2004)。VanNess-Kenlls(1997)研究家 庭衝突對青少年約會行為與婚姻觀之影響,以家庭狀況為背景變項之ㄧ,發現完 整家庭之青少年,與異性相處時較重視彼此的溝通及尊重、真誠的態度,而不完 整家庭者在面對衝突情境時,自我意識強,傾向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如冷戰等(引 自秦穗玟,2004)。陳貞夙(1997)研究國內青少年對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其 研究結果也有類似的發現,與異性產生衝突時,與父母同住的青少年與異性相處 上,較重視彼此溝通、尊重及真誠的態度,父母分居或離婚的青少年容易採取不 理睬對方、向他人訴說對方的不是、找機會報復、以言語壓制對方等負向處理之

(12)

方式。Sanders, Halford 與 Behrens(1999)以 93 對婚前情侶為研究對象,研究 其溝通狀態與父母婚姻狀態的關聯,發現父母離婚者在與伴侶溝通時較容易使用 負向方式,如逃避行為、或不表達內心想法等,父母離婚的女性又比男性呈現更 多這樣的現象。秦穗玟(2004)研究高中職青少年的愛情關係滿意度,發現雙親家 庭較單親家庭會使用理性衝突因應策略。蔡佩孺(2004)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探究父 母離異之成年子女愛情態度與婚姻態度,發現在父母離婚前,父母間的負向互動 情形將會形成子女「複製父母的衝突處理方式」「不知如何為對方付出」以及「對 婚姻的扭曲想像」的情形。以上研究結果皆支持不同家庭狀況對異性衝突處理方 式造成差異,本研究結果卻與其相左。

本研究結果與少數學者相近,同樣發現家庭狀況並不造成衝突處理方式之差 異(Herzog & Cooney,2002),Herzog 與 Cooney(2002)以 295 位平均 19 歲的青 少年為研究對象,進行父母婚姻狀態與自我面對衝突方式的關聯,發現父母間的 衝突與青少年之親密關係溝通無顯著相關,且父母間衝突的頻率無法預測孩子在 親密或非親密關係上的溝通狀態,另外雖然父母離異者在親密關係中有不良的溝 通且有較多的衝突,但受試者不認為是受父母婚姻狀態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家庭狀況之所以不造成異性衝突處理方式之差異,有以下幾個原 因:

1、可能本研究之受試樣本其父母婚姻狀況七成以上為父母同住者,與其它 家庭狀況之比例相差甚多,故無法突顯不同家庭狀況之高中職學生其異性關係品 質是否有所不同。

2、不同家庭狀況對於高中職學生之衝突處理方式沒有差異,可能是因為「家」

是透過比「家庭狀況」更具有影響力的中介變項而造成差異,如親子間的衝突處 理方式、手足間的衝突處理方式、親子依附關係等家庭互動,進而影響子女與異 性衝突時所採取的處理方式。Reese-Weber 與 Bartle-Haring(1998)研究大學生 在家庭系統與在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式有無差異,其研究結果發現父母面對 婚姻衝突之處理方式與子女在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式是相關的,但其中介變 項為父親與子女間之衝突處理方式或是母親與子女間之衝突處理方式,也就是說 親子間的衝突處理方式對子女處理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是有關聯的;另外也發現手 足間的衝突處理方式也與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式有相關,尤其是負向之衝突 處理方式,如逃避、攻擊。Reese-Weber 與 Marchand(2002)分別從大學生之家

(13)

庭因素與個人因素探討其在親密關係表現之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與父母之 間的親子衝突處理方式,與其在愛情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式有相關。另外,也有 學者提出親子間的依附關係與衝突處理方式有關,與父母親之間為安全依附者相 較於不安全依附者,較容易使用建設性的衝突處理方式(Kobak, Cole,

Ferenz-Gillies, Fleming, & Gamble,1993;Pistole,1995;Styron &

Janoff-Bulman,1997;引自王如芬,2004)。孫淑琴(2000)研究國小六年級學童 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發現其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影響與 其同儕的依附關係及溝通品質,進而影響同儕衝突處理策略。

以上為研究者初步對研究結果之推論,而家庭對高中職學生之異性衝突處理 是否有影響力,或是透過何種力量產生影響,有待後續研究進一步加以探討。

(二)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衝突處理方式之探討

由表4-3-15得知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其衝突處理方式之忠誠反應達顯著 水準,表明反應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高中職學生其衝突處理方式之表明反應不 因性別而有所差異,而忠誠反應則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男生得分高於女 生。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知,性別僅造成衝突處理方式上部份不同,其差異在於面 對異性相處時的衝突,男生比女生有較多的忠誠反應,在表明反應上則無性別之 分。此與國內學者之研究結果部分相同(王如芬,2004;張時雯,2003;鄭喜月,

2004)。張時雯(2003)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其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式與 戀愛關係品質,發現在衝突反應上,女生的表明、離開反應顯著多於男生;男生 的忠誠反應則顯著多於女生。王如芬(2004) 研究大學生在知覺之父母婚姻關 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之關聯,發現在愛情關係中的衝突因 應方式上,大學男生比女生更傾向於運用忠誠與忽視的反應。鄭喜月(2004)以高 中職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發現男生在處理異性衝突時比女生更常傾向使用表明或 忠誠反應。

許多學者研究不同性別傾向使用何種衝突處理方式,大多數學者認為女性較 常運用建設性或直接性等理性反應來面對及處理衝突,而男性比起女性較常使用 逃避性或破壞性的衝突處理方式(Fehr & Baldwin,1999;Feldman & Gowen,1998;

何冠瑩,2002)。Feldman 與 Gowen(1998)研究高中生在愛情關係中的衝突處理 策略也有類似的發現,女生在面對衝突時採取較多且直接的口語表達,男生則採

(14)

取逃避、分散注意力等方式。何冠瑩(2002)研究大學生在愛情關係中的生氣表 達、生氣滿意度與愛情滿意度的影響,也發現女生傾向採用言語和動作表達生氣 情緒,男生則採用較多間接或不表達內心情緒等方式來面對關係中的不愉快。

針對男生面對衝突時,採取較多的逃避反應或是被動反應,Cummings 與 Davies(1994)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其發現衝突事件對個體而言會產生壓力及生理 反應,特別是對男性而言。在衝突之後,男性通常比較難平復情緒,如果衝突沒 有解決或是沒辦法解決,其心情會呈現負面狀態,可能因此造成男性為了避免衝 突所造成的不舒服,較容易採取逃避、忽略或是被動等待的衝突處理方式。國內 學者林素妃(2003)的研究也發現男性較女性在關係中感受到更多的緊張與不愉 快,可能與不容易表達感受之男性特質有關,也因此造成關係中的負向循環。

以上研究偏向支持女性的衝突處理方式較具建設性或直接性,男性則是傾向 以逃避或破壞性的方式來面對衝突,而本研究結果卻只反映出部分現象。本研究 發現,男生比女生有更多忠誠反應之衝突處理方式,即採取被動卻樂觀地等待情 況變好的處理方式,研究者認為忠誠反應本身仍是屬於被動、間接的反應,是傾 向逃避問題的衝突處理方式,故本研究結果與以上研究有相近的發現。

另外,高中職學生其異性衝突處理方式之表明反應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此 研究結果與以上研究有所出入。研究者認為,「表明反應」指的是面對衝突時主 動且具建設性地嘗試解決問題、改善關係,是屬於比較成熟的衝突處理方式,而 高中職學生在處理異性關係之問題仍是新手階段,尚需要許多的學習、經驗的累 積,因此「經驗」可能比「性別」在表明反應上更具影響力。以上為研究者初步 推論,未來研究可加入年紀、戀愛經驗或戀愛次數等為變項,加以探討。

(三)有無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在衝突處理方式之探討

由表4-3-16得知有無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其衝突處理方式之表明、忠誠反 應均達顯著水準。表示高中職學生其衝突處理方式之表明及忠誠反應因有無戀愛 經驗而有顯著差異,且有戀愛經驗之高中職學生均高於無戀愛經驗者。

由以上結果顯示,有、無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在衝突處理的傾向有著顯著 的不同,在面對異性關係中的衝突,有戀愛經驗者比起沒有戀愛經驗者更會以表 明或忠誠的反應方式來處理,此與鄭喜月(2004)之研究結果相近。會有這樣的研 究結果,研究者推論,有戀愛經驗者有其以往經驗之參考架構,在與異性相處及 互動中學習到面對衝突時,表明或忠誠反應對兩人關係的正面影響與意義,也如

(15)

同Honeycutt(1987)所言,戀愛經驗愈多者,其對關係的理性認知及行為皆與戀 愛經驗少者有差異,對於關係中對方所透漏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較敏銳,也較能 預防可能會破壞關係中之潛在因子(引自楊茜如,2000),因此,彼此無戀愛經驗 者,有戀愛經驗者更傾向採用表明或忠誠等理性方式來處理關係中的衝突事件。

第三節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衝 突處理方式之相關結果探討

一、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之相關結果探討

由表 4-4-1 可知達顯著正相關者僅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分 量表與異性關係品質之滿意度分量表,其餘各分量表皆未達顯著水準。表示高中 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程度與異性關係品質之滿意度有正相關存在。進 一步從表 4-4-2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分量表與異性關係品質量表之積 差相關矩陣來了解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之相關情形,則 發現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項下「共同相處」情形與異性關係品質 之獨立感有正相關存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項下「情感表達」現象與異性 關係品質之滿意度有相關存在。

由以上結果可知,當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共同相處」情形越高 時,傾向於評估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之「獨立感」越高;另外,高中職學生知覺 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程度越高時,傾向於評估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之「滿意度」

也越高,親密程度各向度中又以「情感表達」為關鍵,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中的「情 感表達」越多,傾向於評估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之「滿意度」也越高。

大多研究支持子女對父母婚姻關係的知覺與子女在異性關係中的表現是有 關聯的 (Gray & Steinberg,1999;引自王如芬,2004;Sprecher, Cate &

Levin,1998;李育忠,2000;蘇美榕,2004)。Gray 與 Steinberg(1999)認為父 母之間親密的關係與行為,可以提供青少年在親密關係中與其伴侶的溝通、表達 感情,以及衝突解決的模範(引自王如芬,2004)。國內學者李育忠(2000)研究高 中職青少年之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間的互動溝通與異性交往之相關,發現子 女所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子間的互動溝通,對於青少年異性交往的態度及行 為皆有影響,父母婚姻關係越親密和諧者,對婚姻及異性相處的態度及行為越正

(16)

向。蘇美榕(2004)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密關係之 相關,發現子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共同相處情形越高時,對男或女朋友之溝通 親密的感受也越高。

本研究與以上研究有相近的研究結果,當子女知覺到父母之間是親密的關係 時,對自己的異性關係也傾向於正向的評估,且本研究發現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

「共同相處」情形越高時,傾向於評估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之「獨立感」越高、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中的「情感表達」越多,傾向於評估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之「滿 意度」也越高。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子女從父母共同相處的互動中學習到可以擁有 個人的自主性而不會影響或破壞兩人之間的關係,所以當自己與異性相處時,也 比較容易傾向於自己及對方都可以保有自己的空間與想法,同時平衡關係的發展 與自我的獨立性。另外,父母間口語或非口語的情感表達行為也可能讓子女學習 到關係中的情感表達,進而運用在自己與異性的關係中,而自我坦露、情緒支持 及衝突處理等能力已被證實的確會影響關係滿意度(Buhumester, Furman, Wittenbeerg, & Reis,1998;Davis & Oathout,1987;引自鄭喜月,2004),也 因此可能在評估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時傾向於給予較高的滿意度分數。

另外,本研究結果呈現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程度與異性關係品質並無顯 著相關,研究者認為這是個值得探討的現象,是因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程度與 異性關係品質無直接關係?或是有其他更重要之影響因素?值得後續研究做更 深入的探討。

二、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衝突處理方式之相關結果探討

由表 4-4-3 可知達顯著正相關者僅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分 量表與衝突處理方式之表明分量表,其餘各分量表皆未達顯著水準。表示高中職 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程度與衝突處理方式之表明反應有正相關存在,其 餘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各向度與衝突處理方式之各向度皆無相關存在。進一步由表 4-4-4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各分量表與衝突處理方式之積差相關情形來 了解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衝突處理方式之相關情形,則發現高中職學 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項下「共同相處」、「情感表達」情形與衝突處理方 式之表明反應有正相關存在。

由以上結果可知,當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程度越高時,在面

(17)

對異性相處衝突時,使用表明反應的傾向就越高,其中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共 同相處」、「情感表達」為關鍵,當知覺父母關係的「共同相處」情形越多、「情 感表達」情形越多,則越傾向於使用表明反應來面對異性相處之衝突。

大多研究支持子女對父母婚姻關係的知覺與子女在異性關係中的衝突處理 方式是有關聯的 (Gray & Steinberg,1999;引自王如芬,2004;王如芬,2004;

陳勤惠,2000;陳嘉玉,2005)。Gray 與 Steinberg(1999)認為父母之間親密的 關係與行為,可以提供青少年在親密關係中與其伴侶的溝通、表達感情,以及衝 突解決的模範(引自王如芬,2004)。陳勤惠(2000)以質性訪談的方式,研究女大 學生之情傷經驗,發現女大學生若知覺父母之間的溝通太少、感情冷淡或不善表 達柔情等,當自己投入異性關係時也不懂得如何溝通、無法向對方表達自己內在 的情感。蘇美榕(2004)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密關 係之相關,發現子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共同相處情形越高時,對男或女朋友之 溝通親密的感受也越高。王如芬(2004)研究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 與愛情關係衝突處理方式之相關,發現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越和諧,越傾向 使用表明及忠誠的衝突處理方式;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越不和諧,則越傾向使用忽 視及離開的衝突處理方式。陳嘉玉(2005)研究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管教態 度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發現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與和諧程度,分別與異 性交友目的、相處態度及衝突處理態度有不同程度的相關。

本研究與以上研究有相近的研究結果,當子女知覺到父母之間是親密的關係 時,面對異性相處間的衝突事件,傾向於使用表明反應,也就是採取主動且有建 設性地嘗試改善關係的處理方式,且本研究發現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共同相處」

情形越高、「情感表達」越多時,越傾向於使用表明反應來面對異性相處之衝突。

研究者認為當子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是親密的,共同相處的情形多、彼此之間也 不吝於口語及非口語的情感表達,於是子女所學習到的是在與異性相處時,兩人 之間的關係是安全的,遇到問題是可以共同討論與溝通的,也因此當子女投入到 異性關係時,也較不害怕面對衝突,傾向於使用表明反應。

另外,本研究結果呈現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程度與異性衝突處理方式並 無顯著相關,研究者認為這是個值得探討的現象,是因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向 度與異性衝突處理方式無直接關係?或是有其他更重要之影響因素?值得後續

(18)

研究做更深入的探討。

三、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與衝突處理方式之相關結果探討

由表 4-4-4 可知高中職學生異性相處的關係品質各向度與衝突處理方式各 向度均達顯著正相關,且都達顯著水準。表示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之親密 感、獨立感、滿意度與衝突處理方式之表明及忠誠反應有相關存在。

由以上結果可知,當高中職學生越傾向使用「表明反應」或「忠誠反應」來 面對異性間的衝突,則評估自己的異性關係品質之「親密感」、「獨立感」、「滿 意度」也越高。

許多研究支持個體在面對衝突時,採用較理性的衝突解決方式,對關係會產 生正向的影響、也與正向地知覺關係品質有高度正向關聯,而理性的衝突解決方 式如溝通、討論問題癥結、尋求社會支持、調整自己、對關係保持樂觀、靜待問 題解決等忠誠或表明方式(Falbo & Peplau,1980;秦穗玟,2004;張時雯,2003;

鄭喜月,2004),其中又以關係滿意度的研究最為豐碩。Falbo 與 Peplau(1980) 以未婚情侶為研究對象,進行親密關係中主要效果的因應策略,發現關係滿意度 較高的情侶使用較多的正向策略,如討論、推理、陳述重點等。張時雯(2003)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大學生的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式與戀愛關係品質之 相關,發現越常以忠誠或表明反應來面對衝突的人,其關係滿意度與關係確定性 越佳;越常以忽視或離開來面對衝突的人,其關係滿意度與關係確定性越不好。

秦穗玟(2004)研究台北縣市高中職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發現青少年愛情關係 因應策略對於愛情關係滿意度最具預測力,鄭喜月(2004)亦有相同之研究結果。

Hendrick 與 Hendrick(1997)對於衝突處理模式如何影響關係滿意度提出 說明,其發現衝突處理模式影響關係中互動雙方的情緒及互動模式,負向的處理 模式使得在關係當中雙方有負向的感覺,產生隔閡的行為,也對關係品質造成傷 害;而正向的衝突處理模式提昇關係中的親密感,也相對地提升了關係滿意度(引 自徐玉菁,2002)。

本研究與以上研究有相近之研究結果,當高中職學生越傾向使用表明及忠誠 反應來面對異性相處之間的衝突,則對於自己異性關係品質之各向度評估也越 好。

另外,本研究發現「表明反應」及「忠誠反應」與「滿意度」之相關程度是

(19)

相當的,在「親密感」、「獨立感」的相關程度卻是不同的。「表明反應」與「親 密感」之相關程度低於「忠誠反應」與「親密感」之相關程度,「表明反應」與

「獨立感」之相關程度高於「忠誠反應」與「獨立感」之相關程度。研究者認為 在親密感的評估上,可能是忠誠反應與表明反應比較下,雖然屬於被動的處理方 式,卻有更多情緒上的支持,如關心、等待、原諒等,而這些也是親密感的重要 要素,故忠誠反應與親密感有比較高的正相關。在獨立感的評估上,表明反應比 起忠誠反應,有較多的主動性,如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尋求協助、主動找對方 討論問題等,這些與獨立感有部分相近之處,故表明反應與獨立感有比較高的正 相關。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表 2 請填寫公職人員及關係人之基本資料,並勾選填寫關係人與公職人員間屬第 3 條第 1

學校應定期檢視校園整體安全,依空間 配置、管理與保全、標示系統、求救系

親情可貴

提供學習楷模。以活潑生動、高互動性之方式,辦理職涯規

指家庭中父母親離婚 或發生變故,小孩交

當接收到一密文(ciphertext)為「YBIR」 ,而且知道它是將明文(plaintext)的英文字母所對應 之次序數字(如 A 的字母次序數字為 1,B 次序數字為

 對人最大的衝擊,就是複製人若稱呼 原來的本尊為大哥或大姊,本尊的父

 檢核表中的相關項度包含:主動工作、準時上下 班、不任意請假、工作專注、遵循操作程序、承 受壓力、接受工作變異等 7 項。對照職重系統來 看,主動工作可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