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二十一世紀,全球科技與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資訊化社會已然形成。數位 生活時代已經來臨,改變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知識與資訊的取得、傳遞更是無 遠弗屆,已不再侷限於書本和傳統的教育方式。然而在資訊社會進步的同時,也 延伸出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 「數位落差」即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而國民教 育是國家的基礎教育,培養新世紀的健全國民來應對新世紀的挑戰,以提升國家 競爭力。因此教育體制內的數位落差,更是值得注意與重視。本研究旨在探討溪 崑地區的國中因學區而造成數位落差的現象及其相關影響之因素。本章將針對研 究動機、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名詞釋意、研究方法、步驟、範圍與限制來闡明 本研究之方向。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古老的諺語亙古不變地傳達知識的重要性,身處訊息 萬變的數位時代,能夠接近知識、掌握資訊、管理知識就能掌握贏的先機。所以 電腦和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的發展,已經帶領著我們進 入數位學習的環境,數位學習(E-learning)擺脫了傳統的教育模式,突破空間與 時間的限制,具備隨時隨地高取得的特性,營造自主、個人的學習空間。但由於 資源掌握與分配的不均,在資訊設備的擁有與使用、資訊素養與資訊技能等數位 資源的多寡造成了相當大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 ,導致教育機會的 不均等。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等,一個偏遠學校的孩子成為資訊貧瘠者的機會,

遠大過都會區的孩子。當越來越多的教育情境透過新的資訊科技來傳遞,不僅社 會上的不公平無法消弭,資訊上的貧富差距反而更擴大。

李京珍(2004)指出,根據美國聯邦教育部 2000 年 8 月公佈的一份報告顯 示,學生若在富有的學區不僅在學校有較多的機會使用電腦,回家之後也可以繼 續使用網路;相反的學生在貧窮學區,在學校上網的機會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 回家之後也沒有上網的機會,即使有上網的機會,也常因撥接網路連線的速度緩 慢,而降低資訊搜尋的效率以及上網的意願,或是因為資訊素養的不足,而使網 路的使用行為產生差距,網路對其產生的效益相對降低。因此在教育上產生了教 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這種不均等的現象,會嚴重影響到學生未來在社會上的發 展,使得社會階級一而再地複製下去,而且低社經背景的孩子難以打破這項社會 再製。

在教育體系中,有關數位落差現象的研究,證實了城鄉之間,的確有數位落

(2)

差的現象存在(陳敬如,2000;鄭欽文,2003;蕭佑梅,2003;申望毅,2003;

黃玉玲,2004;李國彰,2004) ;此外不同性別、族群、學校規模、家庭資訊科 技資源、家庭社經地位等學生間有數位落差的存在(鄭欽文,2003;蕭佑梅,2003;

申望毅,2003;李京珍,2004;黃玉玲,2004;陳威助,2004) 。且李京珍(2004)

針對臺北市國民小學之間的數位落差情況研究,發現數位落差不僅只是在城鄉間 的差距,即使是都市中的學生彼此間也有差距的存在。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位於都 會城市邊陲的學校,因為區域的特殊與複雜,所組成的學區是否與其他同為都市 學校學區的國中生彼此間有數位落差的存在,並試圖找出其相關的影響因素或造 成數位落差的原因,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當局、學校行政單 位參考。

本研究地區,地處板橋、土城、新莊、樹林之交界處,隸屬板橋行政區,為 都會中的城市,但因其地理位置屬都會城市的邊陲地帶,再加上交通建設、地區 發展、生活機能、生活品質等都不如其他都會區。地區內外移人口眾多,居民組 成來源廣泛且地區內工廠林立、家庭代工盛行,居民多為勞動階級,教育程度落 差頗大。該地區僅有的一所國民中學,學校學區複雜,學生來自板橋末端,樹林 及新莊,為一大型學校。因此試探討此地區因區域的特殊,所組成的學區是否與 其他同為都市學校學區的國中生彼此間有數位落差的存在,並試圖找出其相關的 影響因素或造成數位落差的原因,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當 局、學校行政單位參考。圖 1-1-1,即為該地區之地理位置圖。

樹林

溪崑地區 新莊

研究學校

板橋市末端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因區域的特殊,所組成的學區是否與其他同為 都市學校學區的國中生彼此間有數位落差的存在,並試圖找出其相關的影響因素 或造成數位落差的原因。具體提出下述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以顯示研究之主 要方向,釐清研究焦點,並確立本研究欲達成之目標及有待回答之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瞭解是否因學區的特殊,而學生存在數位落差的現象。

二、試探討影響學區內學生數位落差的相關因素。

三、提出縮減特殊學區所產生數位落差的相關對策。

貳、待答問題

一、學校因學區組成的特殊,是否造成數位落差的現象存在?

(一)學生在資訊接近使用的機會上是否有差距?

(二)學生在資訊內容接近使用上是否有差距?

(三)學生在資訊素養上是否有差距?

二、學區內學生數位落差與家庭因素的關聯性及影響的情形為何?

(一)學區內學生數位落差現象,與學生家庭背景與家庭因素(如:家庭收入、

父母教育程度、家庭類型、父母支持態度)的關聯性及其影響?

三、主要研究地區學生與鄰近市區學校是否有數位落差的現象存在?

(一)學生在資訊接近使用的機會上是否有差距?

(二)學生在資訊內容接近使用上是否有差距?

(三)學生在資訊素養上是否有差距?

(四)學生數位落差現象,受學校因素(資訊科技設備、學校重視程度、電腦設

備自由使用時間、資訊教育課程)影響的情形如何?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能夠清晰、明確並避免混淆,將本研究所提及之相 關名詞,依據相關文獻,具體定義如下:

壹、數位落差

在資訊社會中,因地理區隔、族群、性別、階級、居住地區、經濟狀況、家 庭因素,以及知識、技術及能力等因素的差異,使得人們在接近、使用資訊的機 會與適切處理資訊的資訊素養上產生差異,形成所謂的數位落差。

貳、學區

依據臺北縣政府教育局學區的劃分原則是以鄉鎮市為基礎,依學校為中心,

輔以重要的自然邊界,視地形及交通狀況劃分學區,不受行政區域限制;方便學 生就讀,考慮學生住區遠近,以維學童安全及學校容納量,並保障學區內學生優 先就學之權利。

參、資訊科技接近使用機會

本研究中「資訊科技的接近使用機會」是指學生使用能夠接近使用電腦與網 路設備的機會、使用的頻率與使用的經歷。包括學校資訊科技與家庭資訊科技的 接近使用機會與使用的頻率。

肆、資訊內容接近使用

資訊內容接近使用係指學生接觸資訊內容的型態,包括學業、娛樂、自我學 習等(蕭佑梅,2003) 。本研究的資訊內容使用包括: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之內 容、接近使用的目的、搜尋策略與來源、使用的困擾、學習內容的接近使用等層 面。

伍、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是一種覺知、檢索、組織並利用資訊的能力,其包含傳統素養、媒

體素養、電腦素養、以及網路素養,其中電腦素養和網路素養尤為重要,不僅能

將電腦和網路應用於生活之中,協助蒐集檢索資料,並將資料分析處理組織成自

(5)

柒、學校資訊教育

指學校教授學生有關資訊科技之相關課程,包含電腦與生活、電腦基本概念 與基本操作、作業系統(Windows) 、電腦輸入法、文書處理與輸出、網頁設計 與製作、電腦繪圖、電子郵件收發、資訊檢索、電腦與網路使用倫理與規範等課 程。

捌、資訊師資

資訊教育的品質有賴於合格且專業的電腦資訊教師,且資訊教師是影響學生 能否樂於接近使用電腦及網路的因素之一;而合格專業的資訊教師人數,在學校 推動資訊教育更扮演重要的角色。

玖、學校重視程度

學校重視程度係指學校越重視資訊教育就會多提供學生相關資源或舉辦資 訊相關活動、鼓勵教師進修,這將會間接對學生在使用電腦及網路或資訊素養的 培養上產生影響(鄭欽文,2003) 。本研究中是指學生知覺到學校有無重視資訊 教育與有無經常舉辦資訊教育相關活動來加以判定。

拾、自由使用時間

自由使用時間係指學生在學校除了上電腦課程外,仍能夠利用其他時間使用 電腦教室練習操作電腦、上網搜尋資料或完成電腦作業。本研究中是指學生知覺 到學校有無開放電腦教室及其他課程有無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機會來判斷。

拾壹、家庭背景因素

本研究中所調查的家庭背景因素包括:居住地區、家庭類型、家庭收入、家 庭社經地位、家人支援態度、與家庭資訊科技設備。這些因素會造成不同層面的 數位落差的表出差異。其中問卷的職業類別是參照陳正昌(1994)的分類,並依 實際狀況與國中學生對名詞認知程度加以修改。取消「國大代表」與「省議員」

之選項,並將委任、薦任、特任公務員歸成「公務人員」 ;將「將級軍官」 、 「校 級軍官」 、 「尉級軍官」之選項,簡化為「軍官、將領」 ;將「警官」與「警察、

女警隊員」之選項歸為同一選項,以讓學生人清楚辨識選項之差異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nowledge 知識領域 Customer and Personal Service.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佛寺遺址發 掘報告》,《考古學報》2007 年第 4 期,第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在於是否在「知道」與「能做」之外,還 能「識」。而識的媒介與深度,仍然以實

¾真實案例 2:美國政府商業部:透過 知識管理,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 知識管理 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

眾力量的法身寺,從「法身」(dharmakaya)這個名詞即可知道,他們也在積極的走向大乘

y 2002年,UNICEF,UNESCO, WHO 三個聯合國組織共 同建議各國中等學校應認知21世紀是一個資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