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組織變革與發展 課程綱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教育組織變革與發展 課程綱要"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輔仁大學 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 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教育組織變革與發展 課程綱要

授課教師:林梅琴 29053383、3119 E-Mail:041463@mail.fju.edu.tw 上課時間:97/9/16-98/1/13 每週二下午 1:40~3:30 辦公室時間:請事先預約

一、 學習目標:修習完此課程後,學習者應能夠:

1. 敘述組織變革研究的概要。

2. 說明成功組織變革的流程。

3. 分析與化解組織變革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阻礙。

4. 示範將教育(學校)組織變革理論與實務工作結合應用的能力。

二、 指定閱讀教材:

(一)中文文獻

王麗雲、潘慧玲(2002)。種子與土壤:校長與教師在學校革新的角色與作法。載 於潘慧玲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 101-137)。台北:學富。

吳清山(2003)。當前學校組織變革的理論與策略。教師天地,123,4-16。

范熾文(2005)。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與作法:知識經濟觀點。現代教育論壇,

13,285-296。

秦夢群(2003)。由組織興革談活化組織的策略。教師天地,123,17-21

廖春文、林淑貞(2005)。組織變革浪潮中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行為之研究~

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17-35。

潘慧玲(2002)。緒論: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 踐(頁 1-47)。台北:學富。

謝文豪(2004)。國民小學校長之變革關注與變革領導策略之探討。花蓮師院學 報,18,1-30。

Cohen, D. S.(2006)。變革領導(溫瑞芯譯)(導言)。台北:天下(原著出版 年:2005)。

Kotter, J. P., & Cohen, D. S.(2002)。引爆變革之心(潘東傑譯)。台北:天下

(原著出版年:2002)。

Meyerson, D. E.(2004)。成功不必出賣自我:改革不造反(李田樹、李芳齡譯)

台北:天下(原著出版年:2001)。

Sull, D. N.(2003)。成功不墬:最適者再生(李田樹、李芳齡譯)。台北:天下

(原著出版年:2003)。

(二)外文文獻

Hall, G. E. (2001). Implementing change: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potholes (pp. 56- 65).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Miller, K. (2006).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and processes (4th ed., Ch. 10).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Patterson, W. (2000). Grounding school culture to enable real change. The

Educational Digest, 65(9), 4-8.

三、 參考教材:請自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

四、 作業規定及學習評鑑:

1. 課堂參與討論、指定閱讀的口頭報告(導讀與引導討論)(25%),各組需整 理 2-3 頁的重點摘要,發給每一位同學,課程摘要必須於上課前一天 e- mail 老師,檔名使用日期,例如:970916.doc,檔案內需註明報告人及主 題。

782 年 11 月 10 日 1

(2)

2. 書面報告(50%):

(1) 個人變革報告(30%):11/1~12/31 日起撰寫個人生活、工作及 家庭中的改變,說明為何進行改變、改變的策略、結果如何並進行反思

(亦可撰寫過去曾經做過的變革),適度引用相關文獻,引用時請以 APA 格式註明文獻來源,僅需引用課程中的閱讀,期末彙整歸納 98.1.6 前繳交至少 4 頁,至多 8 頁。

(2) 小組影片心得報告(20%)(98.1.31 前):將理論及影片內容連 結,以課堂閱讀資料充分支持小組的心得報告,不需再引用課堂外的 相關文獻資料,請展現小組分析、歸納整理能力,充分引用相關文獻支 持小組報告,引用時請以 APA 格式註明文獻來源,至少 4 頁,至多 8 頁。

3. 每次課程學習與參與心得(15%):

每次上課後留下十分鐘,當場撰寫自我收穫並給予報告組評分。

4. 小組自評互評(10%) 自評及互評(個人)於 98.1.13 前繳交:

 須註明評分者及受評者之姓名,根據參與小組討論的程度進行自評及互 評(針對每次的分組都要寫,各次的分組請分開),此項分數不平均且 不須做組內討論,直接將評分之說明交給老師(格式自訂,不要小組統 一格式, 繳交時將自互評內容裝入信封,且個人彌封簽名,小 組收齊 ),說明中須提供個人或他人之具體參與行為,依以下四項進行 說明及評分(不可以只給分數), 如果有不同的組均需要分別提供 於該組自互評之資料 :

1. 他(我)參與小組討論的程度及對討論內容的熟悉度。

2. 他(我)有那些具體行為或事實,幫助或增進團體討論及運作。

3. 他(我)有那些具體行為或事實,阻礙團體討論及運作,他(我)應 該如何做會有助於團體討論及運作。

4. 你給他(自己)幾分 ,為什麼,請說明。

5. 此項自評、互評未交者,此項分數以 60 分計。

五、 授課進度與大綱:

日期 主題 內容大綱 備註 報告人

9/16 課程介紹  課程與評量方式說明、分組

9/23 學校組織變革  當前學校組織變革的理論與策略

 由組織興革談活化組織的策略 吳清山 秦夢群

9/30 變革為何失敗

 成功方程式

 企業轉型為何失敗?

 革新先革心

 量身訂做組織的變革語言

Sull 前言 Kottter & Cohen 前言

Cohen 導言

10/7 學校變革的情境

脈絡、策略與作法  學校革新的脈動  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與作法

潘慧玲范熾文

10/14 生命週期與行動

慣性  企業的生命週期及行動慣性陷阱

Sull, Ch. 1-2

10/21 準備變革了嗎? 升高危機意識

 公司是否處於危險中

 建立並升高危機意識

Sull, Ch. 3 Kottter & Cohen, Ch. 1

782 年 11 月 10 日 2

(3)

日期 主題 內容大綱 備註 報告人 10/28 政策執行與變革  政策執行所引發的變革

Dr. Peggy Placier 全體

11/4 誰引導變革  建立領導變革團隊  溫和改革份子

Kottter & Cohen, Ch. 2 Meyerson 之導言及

Ch 1-2

11/11 發展願景  轉型承諾的威力  選擇正確的著力點

 提出與溝通正確適當的願景

Sull, Ch 4-5 Kottter & Cohen. Ch. 3

11/18

轉型領導人 校長領導變革的

策略

 適任的轉型領導人

 校長變革領導之探討

 國小校長之變革關注與變革領導 策略

Sull, Ch 6 Hall 謝文豪

11/25 組織變革與領導  Change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 溝通變革願景

Miller

Kottter & Cohen, Ch. 4

12/2 影片討論  向權勢挑戰

全體

12/9 如何推動變革  校長變革領導行為  默默抗拒並忠於自我

廖春文、林淑貞Meyerson, Ch 3

12/16 主管的關鍵角色  彰權益能  授權員工、移除變革障礙

Kottter & Cohen, Ch. 5 王麗雲、潘慧玲

12/23 心理焦慮的挑戰  可信、明確、勇氣  化威脅為機會、透過談判擴大影 響力

Sull, Ch 7 Meyerson, Ch 4-5

12/30 抗拒的挑戰  七個致命過失、關鍵在個人

 善用小贏

Sull, Ch 8-9 Meyerson, Ch 6

1/6 創造戰果  如何組織集體行為  創造快速戰果、鞏固戰果

Meyerson, Ch 7 Kottter & Cohen, Ch. 6-7

1/13 深植於文化 反思與展望

 深植組織文化

 Grounding school culture to enable real change

 面對困難、日常領導者角色

Kottter & Cohen, Ch.8&

Patternson結語 Meyerson, Ch 8-9

782 年 11 月 10 日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評分項目 2分 1分 0分 小組討論 1.認真參與討論.

(2)依評選項目表所列之評選項目、權重、配分標準評分。評選委員之評分以 100 分為滿分,平均 70 分(含)以上者為合格分數,惟如出席評選委員之過

•Q :依據討論出的檢核標 準,評核這些組的內容.. •小組討論 (

如果函數是由基本函數所組成,至少需要注意:分式函 數分母會等於 0

(二)為維持年度內開辦訓練之彈性,分署應於每季平均規劃安排訓練

 受試者包括了54 名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患者以及16 名健康者,共70 位,平均年齡28 .4歲,其中IBSC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