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阿含經典對見解之思辨式考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阿含經典對見解之思辨式考察"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5 如學禪師佛教文化博碩士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摘述

阿含經典對見解之思辨式考察

林承德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

阿 含 經 典 將 見 解 區 分 成 邪 見

(Skt mithyā-dṛṣṭi; Pali micchā-diṭṭhi;

wrong view)和正見(Skt samyag-dṛṣṭi;

Pali sammā-diṭṭhi; right view),意即錯 謬的見解和正確的見解。見解之所以 重要,在於見解的形成對於後續的實 踐有相當大的影響。阿含經典中說明 邪見會帶出後續其他錯謬的項目,而 正見則會帶出後續其他正確的項目。

1在修行或行動之前,若沒有一些基 本的認識,很可能就因此而走岔路。

就好比出門旅遊,若不查閱地圖,迷 路的機率很可能就大大提升,甚至可 能會因此而遭遇危險。所以,對於見 解的培養要相當謹慎。

無論是邪見還是正見,都有一些 概念相近的詞彙。先釐清這些詞彙的 差別,可以對見解之理解有所助益。

首先,挑出和「邪見」相關的兩個概 念,即「無明」(Skt avidyā; Pali avijjā;

ignorance)和「癡」(moha; confusion, delusion, puzzlement, bewilderment),

進行分辨。邪見為錯誤的論斷,而無 明和癡是較為基礎的層面,涵義主要 為不清楚該清楚的項目,生起的順序 大致為無明和癡在前而邪見在後。其 次,分辨「正見」和「正智」(Skt samyag-jñāna; Pali sammā-ñāna; right wisdom)、「正見」和「知識」這兩組 概念。「正見」和「正智」的區別在 於:正見是正確的論斷,而正智則顯 示為一種高超的能力。「正見」和「知 識」的區別在於:知識在英美分析哲 學 中 大 多 指 的 是 「 命 題 知 識 」

(propositional knowledge),雖然正 見形式上和命題知識一致,但正見還 關聯於後續實踐的道路,而這是命題 知識所未觸及的。藉由分辨相關概念 之涵義,主要可說明兩個要點。其一,

見解,無論是邪見還是正見,其形式 上即表現為論斷或命題的形式。其二,

阿含經典所提出的邪見和正見,除了 真假之外,還必須考量到後續所引發

的實踐道路。

根據阿含經典,邪見主要有三大 類,即「關聯於世間的邪見」、「邊見」、

「身見」,其各有所會導致的過失。

「關聯於世間的邪見」指的是認為

「沒有布施、沒有供養、沒有善惡的 行為、沒有善惡的果報、沒有此世、

沒有他世、沒有父母、沒有可以修行 而達到解脫之聖者」等一些關於世間 層次的錯誤見解;2「邊見」指的是 例如主張「世間是恆常的」或「世間 並非是恆常的」等片面的見解;3「身 見」指的是將一些項目認定為「我」

的見解。4扼要言之,其各自的過失 為:「關聯於世間的邪見的過失」在 於並不切合於世間確實的情形;「邊 見」的過失在於並非進行全面的觀察 而各持己見;「身見」的過失不只在 於 找 不 到 任 何 項 目 可 以 被 認 定 為

「我」,更在於對「我」的執著,嚴 重障礙了解脫。至於為什麼有些見解 會被判定為邪見,可以更進一步地整 合出兩個要點:其一,如果一見解不 切合於確實的情形,則這一見解即為 邪見;其二,如果眾生抱持著一見解,

而此見解會為眾生帶來困苦,則此見 解即為邪見。

在阿含經典中,有很多見解都可 以被納入到正見的內涵當中,這些見 解初步可以分成「世間正見」和「出 世間正見」。5阿含經典所要論述的重 點,應為「出世間正見」,因為這類 的正見才較有助於達到解脫。不過在 阿含經典中,卻也不因此就把可在世 間運作的面向排除掉。那些可以幫助 眾生投生至人、天善趣的見解,也可 以稱之為「正見」。不過,在阿含經 典中所論述之較為重要的正見當是 對四聖諦和緣起緣滅機制的了解。對 四聖諦的了解,以苦之四聖諦為例,

其所展現出來的見解可表達為:「苦 是……;苦的集起是……;苦的還滅 是……;可以達到苦之還滅的道路

(2)

是……」,但這樣的格式不只可以用 在對「苦」之考察,也可以用在對其 他項目的考察,所以其格式可以統稱 為:「x 是……;x 的集起是……;x 的還滅是……;可以達到 x 之還滅的 道路是……」。當眾生在面對問題的 時候,藉由這樣格式的探問和思考,

相當有助於解決問題。對於緣起緣滅 機制的了解,所展項出的見解是「此 有故彼有」和「此無故彼無」。6透過 了解這樣的機制,眼光就不會停留在 某一點上,而是歷程式地觀察這個世 界。也因為世界根本的運作機制是如 此,四聖諦的說法才得以成立。若不 是世界之運作乃是「所生起項目是隨 著關聯條件所推動而生起的」和「當 關聯條件消散時,其原先所被推動而 生起的項目也因而消散了」,那麼將 不知如何去熄滅困苦。

要能運作出正見,大致有三項要 件:首先,高等級的正見必須包括正 確的觀察。7無論正見的內涵是什麼,

更為重要的是如何產生出正確之見 解。見解可以是經由聽聞而來的,但 是真正靠得住的,應當是透過親身之 正確觀察而來。8正確觀察必須挑對 入手項目、動態地運作、觀察出切要 的條理而不是只看在表面的項目。其 次,正見切合於生命世界的重點。佛 法所提出的正見,並不是只要論斷片 面為真就好,還要考量到其見解是否 可以幫助眾生初步避免困苦,甚至要 考量到是否可以幫助眾生達到解脫。

其三,不執著所形成的見解。執著這 樣的心態活動,即是眾生邁向解脫的 障礙之一。因此,如果眾生還去執著 所形成的見解,對於解脫沒有助益,

也因而並不是真正地具備了正見。

正見不是單獨存在的項目,其可 以關聯於很多切要的項目,當中相當 重要的項目,即是正確的觀察和正見 所帶出的修行道路。正確的觀察是形 成高等級正見的重要項目,其並不排 斥思考,而是和思考相輔相成。正見 所帶出的修行道路,以八支聖道(Skt āryāṣṭāṅgika-mārga; Pali ariyo aṭṭhaṅ- giko magga; noble eightfold path; 八 正道)為例,可以包括很多值得努力 從事的項目。藉由運作正確的觀察和 正見所帶出的修行道路可以運作出 智慧,其條理在於:一方面,智慧主 要的重點在於透徹了解的能力,正確

的觀察即是透徹了解的能力的重要 項目,另一方面,正見所帶出的修行 道路之諸多內涵也可以幫助眾生一 步一步地向上提升而鍛練出高超的 智慧。藉由諸多項目所鍛練出來的智 慧,其相當大的效用,即在於可以幫 助眾生達到解脫。

總而言之,本論文有五項成果。

其一,指出見解,無論是邪見還是正 見,的形式是論斷或命題,且具有內 容。然而,阿含經典重視正見,並不 只是專注於具有固定內容的論斷或 見解,更重要的是形成見解背後的觀 察和思考。其二,說明見解會成為邪 見的理由,除了見解不切合於世界真 實的情況之外,具備邪見還會障礙當 事者解脫的道路。其三,說明阿含經 典所重視的是解脫的目標和達到解 脫的道路,因此在正見的諸多項目中,

對四聖諦和緣起緣滅機制的了解即 相當重要。對四聖諦和緣起緣滅機制 的了解可以幫助找出問題的內容、因 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以此可以有 效地幫助當事者解決問題,進而達到 解脫。其四,指出在阿含經典中,正 見若要發揮其功用,不能夠只是單單 運作此一項目。正見雖然很重要,但 不是唯一要去培養的項目。在修行道 路上,必須運作各個有所助益的項目,

依此才能夠培養出足夠的能力來達 到解脫。其五,說明見解的培養之所 以重要,在於見解和後續的行為密切 相關,因此就必須對於形成見解這件 事情上格外謹慎。

最後,藉由研究阿含經典對見解 的考察,可以了解到見解對於眾生後 續的影響相當深遠。眾生很多問題即 在於持有錯誤的見解,如果能在形成 見解前進行謹慎的考察,那麼很多問 題就可以解決或舒緩。這也是佛教哲 學工作可以對世界、對眾生可以有重 大貢獻的所在。

1 可參閱:《雜阿含經.第749 經》:「若無明 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

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 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 方便、邪念、邪定。若起明為前相,生諸 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 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 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 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 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

(3)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後有。』」(T. 99, vol. 2, p. 198b)(引文的 標點符號係參考CBETA電子佛典之標點,

以下引文皆同);Bhikkhu Bodhi (tr.), “SN 45.1,”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Saṃyutt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2000, pp.

1523-1524.

2 例一:《雜阿含經.第 1039 經》:「不捨邪 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報、

無福,無善行惡行、無善惡業果報,無此 世、無他世,無父母、無眾生生世間,無 世阿羅漢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我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後有。」』」(T. 99, vol. 2, p. 271c);可參閱:

Bhikkhu Bodhi(tr.), “AN 10.176,”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 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2012, p. 1520.

例二:《中阿含經.第 15 經.思經》:「三 曰邪見,所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 施、無齋、與(無)有呪說、無善惡業、

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

世無真人往至善處‧ 善去‧ 善向此世彼世,自 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T. 26, vol. 2, pp. 437c-438a)

例三:《增壹阿含經.四意斷品第二十六.

第5 經》:「彼人恒懷邪見、邊見相應,彼 便有此見:『無施、無受、亦無前人何所施 物、亦無善惡之行、亦無今世‧後世、亦 無得道者、世無阿羅漢可承敬者,於今世‧

後世可作證者。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 起瞋恚,無恭敬心。若見人惠施者,心不 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均,以行 非法之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T. 125, vol. 2, p. 636b)

例四:《長阿含經.第7 經‧弊宿經》(T. 1, vol. 1, pp. 42b-47a ); 可 參閱 : Maurice Walshe(tr.), “DN 23: Pāyāsi Sutta – About Pāyāsi – Debate with a Sceptic,”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Dīgh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1995, pp. 351-368.

3 可參閱:《增壹阿含經.善惡品第四十七.

第9 經》:「均頭當知,若凡夫之人便生此 念:『為有我耶?為無我耶?有我無我耶?

世有常耶?世無常耶?世有邊耶?世無邊 耶?命是身耶?為命異身異耶?如來死耶?如 來不死耶?為有死耶?為無死耶?為誰造 此世?』生諸邪見:『為是梵天造此世?為 是地主施設此世?又梵天此眾生,地主造 此世間;眾生本無今有,已有便滅。』凡 夫之人無聞、無見,便生此念。」(T. 125, vol.

2, p. 784b)亦可參閱:《長阿含經.第 17 經‧清淨經》(T. 1, vol. 1, pp. 75c-76b);

Maurice Walshe(tr.), “DN 29: Pāsādika Sutta – The Delightful Discourse,”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Dīgh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1995, pp. 437-438.

4 《雜阿含經.第 570 經》:「復問:『尊者!

云何為身見?』答言:『長者!愚癡無聞凡 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

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

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T. 99, vol. 2, p. 151a);可參閱:Bhikkhu Bodhi (tr.), “SN 41.3,”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Saṃyutt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2000, pp.

1317-1318.

5 可參閱《雜阿含經.第 789 經》,(T. 99, vol.

2, p. 204c)。亦可參閱《雜阿含經.第 785 經》,(T. 99, vol. 2, p. 203a-b);Bhikkhu Ñāṇamoli and Bhikkhu Bodhi (tr.), “MN 117:

Mahācattārīsaka Sutta – The Great Forty,”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2009, p. 935.

6 「此有故彼有」(T. 99, vol. 2, p. 84b)、「此 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T. 99, vol. 2, p.

85c)、「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T. 99, vol.

2, p. 67a)、「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T.

99, vol. 2, p. 67a)。

7 可參閱《雜阿含經.第 789 經》,(T. 99, vol.

2, p. 204c)。亦可參閱:《雜阿含經.第785 經》,(T. 99, vol. 2, p. 203a-b);Bhikkhu Ñāṇamoli and Bhikkhu Bodhi (tr.), “MN 117:

Mahācattārīsaka Sutta – The Great Forty,”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2009, p. 935. 亦可參 閱:《中阿含經.第31 經‧分別聖諦經》,

(T. 26, vol. 1, p. 469a)。亦可參閱:《雜阿 含經.第188 經》,(T. 99, vol. 2, p. 49b);

Bhikkhu Bodhi (tr.), “SN 35.156,”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Saṃyutt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2000, p. 1217.

8 可 參 閱 在 尼 柯 耶 經 典 中 的 《 卡 拉 瑪 經 (kālāma sutta)》。Bhikkhu Bodhi(tr.), “AN 3.65,”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2012, pp.

279-28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能為畢竟對治,是故見道獨說「離生」 。 諸不正見,要由「見道」能畢竟斷,故 名「正性」 。世第一法無間引起,故說 能「入正性離生」 。……復次, 「見所斷

Chebyshev 多項式由 Chebyshev 於 1854 年提出, 它在數值分析上有重要的地位 [11], 本文的目的是介紹 Chebyshev 多項式及線性二階遞迴序列之行列式。 在第二節中, 我們先介

即明白苦、集、滅、道四諦,捨去諸邪見,註九),正思惟(right think- ing ,依如來教法之正見思惟,以理智來決定我們人生的目標)以及統攝

(4)在能知的心識的存在下發展正念和內觀,禪修者可以達到不還 果位;繼續發展正念和內觀到達「阿羅漢道」時,知道者仍然是

所以是「名言有」 。觀察時,不但由於人類感官的缺陷,所見到的電 腦表裡不如一,而且觀察者必然影響到電腦(必須有光線照射到電腦 並反射到觀察者的眼睛) ,所以,眼前的電腦是「唯以分別安立」

例如把圖形的右上部分覆蓋。觀察右圖,得知其中 一個圖形是三角形,所以選項 B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你可以舉出兩項 共通能力和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