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影響新竹市民三階段週休遊憩活動發展特性之主要 因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影響新竹市民三階段週休遊憩活動發展特性之主要 因素 "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影響新竹市民三階段週休遊憩活動發展特性之主要 因素

第一節 個人與法定休閒時間的變遷

一、個人休閒時間的安排

休閒活動會受到結構性的阻礙,如氣候、交通、財物、時間(Crawford & Godbey,1987)。根據交通部觀光局公布的國內旅遊調查結果發現,民眾未能外 出旅遊的主要因素是沒時間(交通部,1997)。

休閒是個人不用於工作和生活必需時間,而遊憩則是利用這些休閒時間的行 為模式。因為遊憩是利用休閒時間而從事的,因此休閒時間的多寡足以影響遊憩 的需求。在 1976 年台灣地區居民對每週一百六十八小時的安排為 74 小時用於生 活必需時間,50 小時用於工作時間,剩下的 44 小時便是休閒時間。至 2001 年生 活必需時間減少至 70 小時,工作時間變成 44 小時,而休閒時間增加至 54 小時

(李嘉英,1983)。由此可見,生活必需時間的變動不大,變動較大的是工作時 間,而工作時間的多寡是主要影響休閒時間多寡的因素。

農業社會階段,新竹市民忙於生計,工作時間較長,且較無休閒遊憩的觀念,

再加上受傳統農業社會遊憩意識影響,民眾週休遊憩活動的類型及範圍侷限於日 常生活圈內。在工業化影響下,因為每日工作時間的縮短,每週工作日數的減少,

休假的增多,使得新竹市民生活型態產生轉變,亦改變原來的休閒遊憩空間與型 態,及遊憩活動時間增長,且活動類型與範圍亦擴大至區域生活圈(表 5-1-1)。

二、法定休閒時間之變遷

行政院於 1966 年 7 月 9 日之台五十五人字第四九八七號令,為配合國際潮 流及事實需要,改為週休一日半制,即每週上班四十四小時、辦公五日半,嗣後 雖然屢次頒訂辦公時間之規定,惟在週休制度方面則無更動,實施長達三十餘年。

1997 年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配合國內外環境及社會需求,及民眾對於生活

(2)

品質要求的日益提高,進而對工作時間、辦公時間之合理規劃有所期盼下,經參 酌各國實施經驗,希望在縮減工時之同時,仍然能維持國家整體的競爭力。於 1998 年行政院正式公告「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 ,並於該年 1 月 1 日正式 施行。而此計畫並未強制民間企業跟進,但因政府每月二次週休二日制具有帶動 效果,亦帶動企業縮減工時及比照公務人員實施每月二次週休二日。

自 2001 年元月一日開始正式進入完全週休二日制,達到世界週休時數,但 這只是公務機關實施,而民間企業如金融、郵電等公司行號,在不影響生產力情 況下,一般均仿照銀行業實施週休二日制(表 5-1-2) 。週休二日制度的實施,整 合了以往零散式的假日規定辦法,伴隨而來的是國人對休閒生活的重視;調整了 國人的休閒時間,並使休閒時間的連續頻度增加,亦改變了出遊的方式,結伴出 遊及家庭出遊次數均明顯增加,有助於家庭生活安排及戶外休閒活動,可增進親 子關係及朋友同伴間相處互動情誼。

行政院並於 2002 年 11 月 14 日修正「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休假改 進措施」第五點規定,發行國民旅遊卡,自 2003 年 1 月 1 日生效,目的係為了 提振觀光旅遊產業,改進公務人員休假措施。

表 5-1-1 休閒時間型態與遊憩活動類型及資源類型之關係

休閒時間型態 活動期間 活動類型 生活圈 資源類型 社區型運動及遊憩地 區

都會區與區域性遊憩 地區

數小時

一天

週末

數天長 週末

日常休閒時 間

週末、例假

休假、退休 生活

日常遊憩

當天來回 住宿 1-2 夜

日常生活圈

假日

週末遊憩

日常生活圈

區域生活圈

休假或退休 遊憩

區域性遊憩設施+住 宿設施

休憩地區

資料來源:經建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台灣地區戶外遊憩政策之研究」 ,1991 年。

(3)

表 5-1-2 週休日數演進表

資料來源: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表 5-1-3 新竹市民週休時數演進階段與問卷樣本分配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2002 年 11~12 月。

第二節 市民休閒活動相關景點之發展

Zimmermann (1951)指出資源是主觀的、相對的、功能的,而非靜態的,其 乃依人類的需求及活動而擴大或縮小。張長義(1986)亦指出資源的形成,乃係 動態的,已會隨知識的增加和技術的精進,或是個人思想改變與社會變遷而產生

週休階段 時間 法定工時(每週/小時)

週休一日 1966 年以前

週休一日半 1966~1998 年 44 小時

行政院台五十五人字第四九八七號 令:週休一日半(即每週上班 44 小時,

辦公五日半)

隔週休二日 1998~2000 年 42 小時

行政院公告公務人員隔週休二日實施 方法 1 月 1 日施行

週休二日 2001 年迄今 40 小時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十月三日行政院臺 八十九人政考字第二○○八一○號,行 政院公告自中華民國九十年一月一日 施行公務人員周休二日辦法。

樣本分配

分區(以區為單位)

類型 實施時期 樣本數

東區 北區 香山區

105 54 18

一日 型

1966 年 以前

177

男/女 60/45 22/32 10/8 184 103 33 一日

1966~2000 年

320

男/女 81/103 37/66 14/19 184 103 33 二日

2001 年 迄今

320

男/女 81/103 37/66 14/19

(4)

變化,因此資源之存在,係以人類對其物質的認知與需要而產生。而曹正(1979)

認為凡能提供遊憩活動,使遊客達到遊憩目的,即為遊憩資源,一般是指具有景 觀上、科學上、科學上、自然生態及文化上等價值之資源稱之為遊憩資源。

一、1966 年以前(周休一日時期)景點的發展

自 1945 年迄今,因為政治情勢的變化、工業的發展趨勢,國際觀光業的蓬 勃發展,以及休閒時間使用型態的變化之影響,使得國民休閒遊憩的方式及政府 對休閒遊憩發展的態度迭有轉變,致使遊憩政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演變。在 1966 年 7 月以前,乃是實施週休一日之制度,亦即每週上班四十八小時,辦公六 日。此時期台灣由於政治情勢的變化,工業的發展趨勢,國際觀光蓬勃發展及休 閒時間使用形態的變化等之影響,使得此時期休閒遊憩政策受到政治影響很深。

此時期的遊憩政策除了教化的功能外,因受國際發展觀光事業影響,加入了

爭取外匯的目標。透過擴編政府觀光部門及於 1961 年起將「觀光事業四年計畫」

併入第三~五期的「經濟建設四年計畫」外,也著手進行風景名勝區之調查規劃,

及森林遊樂區之開發。

初期由於戒嚴時期之故,分別制訂「戒嚴時期台灣地區山地管制辦法」 、 「戒 嚴時期台灣地區各機關及人民申請進出海岸及重要軍事設施地區辦法」 、 「台灣地 區沿海海水浴場軍事管制辦法」 ,限制山地海岸使用活動,也限制了風景區最為 優美的山海地區遊憩發展。

此時期政府對於私部門投入觀光遊憩亦是列為對內政策之一。1956 年台灣 地區正式發展觀光事業,成立「台灣省觀光事業委員會」 ;1957 年進行整建陽明 山(包括北投) 、烏來、福隆海水浴場、日月潭區、八卦山區、恆春區(包括鵝 鑾鼻、墾丁、四重溪) 、大貝湖等風景區;1958 年續而整建太魯閣、青草湖、碧 潭、阿里山、礁溪、烏山頭、關子嶺、金山、獅頭山;1959 年開始整建石門水 庫、淡水、霧社及知本溫泉等風景區;1958 年台灣省政府核准實施「發展台灣 省觀光事業三年計畫」 (表 5-2-1) 。

台灣地區在 1950 年代開始發展觀光,早期風景區的闢建是以日據時期所遺

(5)

留下來的風景區為主,等到台灣在工業發展上有一定的基礎後,因勞工休閒的需 求增加,乃由政府主導興建大量的風景區。在 1966 年以前,是以賺取外匯的年 代,台灣全力發展工業,週休遊憩對於新竹市民而言是奢侈的,在一般新竹市民 生活中尚留有農業社會濃厚的遊樂制約意識,出門遊憩往往是要藉宗教性進香活 動及節慶才能較被社會輿論接受。1966 年以前,屬於觀光事業的初創階段,相 關政策偏重經濟效益,及觀光媒體建設(陳水源,1985) 。到了 1970 年代,因國 際化的關係,西式主題樂園也大量的出現,並由民間來主導開發(附錄三) 。

表 5-2-1 週休一日(1966 年以前)時期台灣地區觀光遊憩政策

年別 與觀光遊憩相關之政策 與觀光遊憩發展相關之機構 休閒與戶外遊憩景點名 稱列舉

1946

‧省體育會成立

1953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 述」肯定觀光遊憩活動之政 策意義

‧旅行業管理規則

‧選出台灣八景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1956

‧新竹都市計畫

‧省政府設「台灣省觀光事業委員 會」

1958

‧台灣省政府核准實施「發 展台灣省觀光事業三年計 劃」

‧陽明山風景地區建設委員會成立

1959

‧因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建議交通 部下成立「觀光事業專案小組」

1960

‧省政府通過台灣旅行社 開放民營

1961

‧1961-1964 實施「觀光事業 四年計劃」

1963

‧省議會通過台灣省風景 名勝地區管理辦法

‧小船管理規則

1964

‧「都市計劃法」第一次修 正公佈

‧野柳風景區管理所成立

1965

‧1965~1969 第四期經建計 畫之觀光事業計劃

‧訂定「戒嚴時期間台灣地 區山地管制辦法」

‧林務局成立森林遊樂小 組

‧澄清湖成立觀光課

1966

‧參加東亞觀光協會 ‧「觀光事業專案小組」改組為「觀 光事業委員會」

‧「台灣省觀光事業委員會」改組為

「觀光事業管理局」

‧烏來風景區管理所成立

‧五年內整建阿里山為國際性公園

台北兒童樂園 高雄壽山公園 高雄大貝湖觀光區 故宮博物院 石門水庫

合歡山森林遊樂區 烏來

溪頭森林遊樂區 日月潭風景區 安平古堡 阿里山 恆春 野柳 中橫 北港朝天宮 玉山 大屯山 清水斷崖 太魯閣 澎湖 鵝鸞鼻 獅頭山 淡水

資料來源:整理自:台灣地方觀光遊憩及資源開發政策回顧與展望(1988)、台灣之休閒相關大 事紀要(1991)、觀光統計年報、觀光月刊、蘇一志,1996,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與分 析:1950~1995 年,台大地理學報,第二十一期:39-64。

(6)

光復後,新竹為省轄市,1946 年 3 月 1 日將竹東、寶山兩鎮、鄉編入新竹市,

全市分為東、西、南、北、香山、竹東、寶山七個行政區。至 1950 年 10 月 25 日改省轄市為縣轄市。而光復後,新竹市的都市計畫初期仍沿用日據時期的計 畫,至 1956 年才由縣政府公佈「新竹都市計畫」 。計畫範圍僅限於客雅至埔頂之 間的地區。計畫區南部丘陵地區,青草湖區劃為風景區,面積有 243.80 公頃,十 八尖山地區劃為公園,其餘則劃為無設定區,面積有 214.05 公頃。增闢之青草湖 風景區加上已有的中山公園(原新竹公園) 、東山公園(原十八尖山森林公園),

成為市民週末戶外遊憩活動之場所。

二、1966~2000 年(周休一日半時期)景點的發展

行政院於 1966 年 7 月 9 日之台五十五人字第四九八七號令,為配合國際潮 流及事實需要,改為週休一日半制,即每週上班四十四小時、辦公五日半,嗣後 雖然屢次頒訂辦公時間之規定,惟在週休制度方面則無更動,實施長達三十餘年。

1966~1971 年,公部門致力推展國民旅遊,且著重發展計畫之擬定,如擬定「台 灣風景區開發計畫綱要」及相關計畫。1970 年代受到外交挫敗及二次石油危機 的影響,觀光事業困頓不前。國內休閒政策以鼓勵國民旅遊作為勞動力再生產的 手段。初期因各項土地使用管制計畫使得觀光遊憩發展遲滯不前。政府於此時期 陸續成立交通部觀光局、省交通處觀光組,並由各縣市政府建設局及鄉鎮公所建 設課主管該縣市鄉鎮觀光事業。而於政策制定方面,台灣綜合開發計畫、國家公 園法、區域計畫法、及第六、七期經建計畫中揭示「以推展國內觀光旅遊作為開 拓國際觀光旅遊的基礎」 ,及「兼顧國際觀光與國民旅遊之需要,國際觀光活動 有助於國家經濟之發展,故均須兼備。」 ,並進行規劃開發風景區、森林遊樂區。

1971~1981 年,公部門開始重視由於國民生活素質提高,因此此時期的政策著重

開發計畫之擬定與執行,且推動既有遊憩設施整建計畫。1981 年以後,公部門

開始重視環境資源保育,且嘗試建立環境衝擊評估機制。至 1980 年代中期,國

家公園及各縣市的觀光發展等各大重大投資紛紛投入,解除戒嚴令及放寬山地海

(7)

防及軍事管制區也使台灣地區的遊憩空間大為增加。同時,此時期亦強調文化旅 遊、休閒農業等多元化的休閒活動。內政部於 1990 年開始規劃執行台灣地區現 階段休閒發展計畫,提供更多、更佳之國民休閒活動環境及設施,建立完善戶外 觀光遊憩設施系統,有效保護利用自然觀光遊憩資源,使國民能充分享受各類型 的休閒活動,增進就業機會,繁榮改善落後地區之經濟,促進地方發展,並透過 正當國民休閒活動之教育與宣導,吸引更多國民從事休閒活動,體驗正當休閒活 動,改善社會風氣,充實國民生活內涵(內政部,1990)(表 5-2-2、附錄三) 。

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在 1987 年解嚴以前多由公部門制訂觀光遊 憩政策主導之;解嚴後,觀光遊憩的發展則由民間興修觀光大飯店或開發主題遊 樂園等設施,形成其空間發展的趨勢。

1987 年開放大陸探親引發了一連串的大陸觀光熱,1990 年代,國內觀光休 閒活動由於受到行政事權不統一、國內環境急速惡化、簽證手續繁瑣、物價高漲 及大陸觀光出國旅遊的強大競爭壓力下,呈現衰退狀況。此時期台灣全力發展工 業,工業化的結果,逐漸形成觀光旅遊的動力。勞工在從事單調、重複性高的工 作之餘,對假日的休閒旅遊需求更是迫切。而台灣地區的遊憩發展在國外旅遊市 場競爭下逐漸走向精緻化、知性化、生態化的旅遊,此時期國內度假休閒方式已 成熟。

由於台灣全力發展經濟、工業化的結果,勞工急需有休閒的地方,以消除疲

勞,恢復生產力,雖然政策仍由公部門主導,但私部門發揮的作用力於此階段相

較公部門影響力量大。主題樂園在 1994 年省旅遊局的調查資料中顯示,共有 120

家,合法者有 50 家,違法者有 70 家(台灣省旅遊局,1993)。主要分佈地點大

多集中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三大都會區附近。

(8)

表 5-2-2 週休一日半(1966~2000 年)時期台灣地區觀光遊憩政策

年別 與觀光遊憩相關之政策 與觀光遊憩發展相關之機構 休閒與戶外遊憩景點 名稱列舉

1967 立院通過獎勵投資條例第三條條文修正 案將「國際觀光旅館」納入,可享免徵收所 得稅五年

石門水庫成立觀光課

梨山、墾丁建設管理委員會

中泰賓館成立舞廳 烏來纜車正式開放 1968 訂定並實施「加強發展觀光事業方案」

完成「台灣風景區開發計畫綱要」總報告

完成野柳、烏來、石門水庫、日月潭、阿 里山、恆春等六個風景地區之規劃總圖

林務局擬定「建設森林遊樂區計畫」

訂定「戒嚴時期台灣地區各機關及人民申 請進出海岸及重要軍事設施地區辦法」

行政院設置「觀光政策審議小組」

「觀光事業管理局」設置「台灣事業研 究開發中心」

明潭風景區管理處

1969 1969-1972 第五期經建計畫之觀光事業計 公佈實施「發展觀光條例」

訂定「觀光地區遊樂設施安全檢查辦 法」、「台灣省海水浴場管理規則」

台灣省設置「台灣省觀光事業督導 會報」 中華民國觀光學會

1970 獎勵投資條例施行細則 10 處省定風景區

12 處縣定風景區 溪頭森林遊樂區 1971 簽署「旅行契約國際公約」

委託夏威夷柯林斯等三家公司規劃台灣 地區觀光事業綜合性開發計畫

交通部成立觀光局

台灣省交通處設觀光組、台北市建 設局觀光科、各縣市政府建設局及鄉鎮 市公所建設課為縣市觀光事業主管

日月潭風景區

台南市安平古堡古蹟整建

1972 公佈實施「國家公園法」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公佈實施「簽證觀光團體之團體簽證規 則」

森林法修訂

林務局墾丁森林遊樂區管理所

台北、彰化、澎湖觀光協會成立

大同水上樂園 國父紀念館

恆春風景特定區規劃完成 曾文水庫風景特定區規劃 1973 1973-76 第六期經建計畫之觀光事業計畫

都市計畫法第二次修訂

內政部營建司成立 日月潭台灣山地文化中心興

劃定墾丁風景區範圍 德碁與大禹嶺風景之規劃 1974 公佈實施「區域計畫法」

交通部解除旅行業報照禁令

曾文水庫 福隆海水浴場 1975 確定太魯閣風景特定區範圍

香山都市計畫

台北市青年公園 1976 1976-81 第七期經建計畫觀光事業發展計

公佈實施「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

行政院核定「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

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

中影文化城

1977 公佈實施「區域計畫施行細則」

觀光旅館業管理規則

1978 公佈實施「國民申請出國觀光規則」 各縣市政府成立觀光課

林務局森林遊樂課

墾丁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成立

縣市文化中心

1979 實施「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

實施「台灣地區觀光事業綜合開發計畫」

實施「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

開放國民出國觀光旅遊

台灣省住宅及都是發展局成立 六福村野生動物園

1980 1980-85 第八期經建計畫之觀光基本政策

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

發展觀光條例修訂

中正紀念堂

1981 修正「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

高爾夫球場管理規則 旅行業管理規則修訂 觀光旅館業管理規則

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 萬里翡翠灣 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佛光山

1982 公佈實施「觀光資源開發計畫」「中部區 域計畫」

公佈實施「觀光文學藝術作品獎勵辦 法」「觀光地區建築廣告物攤位規劃限制實 施辦法」

公佈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國家公園 法施行細則」

設立墾丁國家公園

行政院設立「觀光資源開發小組」 杉林溪森林遊樂區 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 墾丁國家公園

1983 公佈實施「北部區域計畫」

「國家公園法」修正公佈

行政院核備「台灣省森林遊樂區管理辦 法」

山坡地開發管理辦法

台北市保護區內申請設置遊憩設施設置 要點

林務局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管理所 台北市立美術館 木柵動物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 關渡候鳥保護區

(9)

機械遊樂設施管理辦法

1984 實施「台灣地區自然生態保育方案」

公佈實施「南部區域計畫」「東部區域計 畫」 警總宣佈開放部分山地管制區

國家公園法施行細則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

台灣省都市計畫保護區臨時性遊憩及露 營設施設置要點

台灣省鼓勵民間投資興辦風景特定區觀 光遊樂設施要點

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

小人國 亞歌花園

1985 完成澎湖、花蓮、苗栗、雲林、台東、台 南及宜蘭等七縣整體發展觀光綱要計畫

森林法修訂,明訂森林遊樂區設置依據 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修訂

省政府成立「台灣省旅遊事業管理 局」

林務局森林遊樂組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

玉山國家公園

1986 1986-89 第九期經建計畫之觀光發展政策 非都市土地申請變更編定為遊憩用地開發 計畫審查作業要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太魯閣國家公園 關渡自然公園 1987 解除戒嚴令、開放大陸探親、並縮減或放

寬山地、海防及軍事設施管制區

森林法施行細則

新竹漁港特定區計畫

行政院環保署成立 國家劇院 九族文化村 木柵動物園 1988 旅行社執照開放申請

修訂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

都市計畫法第三次修訂

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修訂

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修訂

新竹市觀光整體發展綱要計畫

東海岸風景特定區區管理處 劍湖山世界

1989 森林遊樂區設置管理辦法

完成屏東縣觀光整體發展綱要計畫

八仙樂園 1990 行政院經建會擬定「六年國家建設計

畫」、「服務業發展推動方案」

省旅遊局輔導推動「溫泉風景區開發建設 計畫」「第三號省道縱貫公路遊憩系統開發 建設計畫」「西部濱海公路遊憩系統開發建 設計畫」、「台灣省新風景區開發建設計畫」

行政院治安會報通過,電影院、MTV、KTV、

夜總會、戲劇院、遊藝場業、浴室三溫暖業、

觀光理髮業、按摩業等為影響治安的娛樂 業,限制其營業時間

發布生態保育區及自然保留區保育措施

國家公園或風景特定區森林區域管理經 營配合辦法

小叮噹遊樂區

1991 內政部修訂非都市地使用管制規則

5 月 1 日解除動員戡亂時期

小船管理規則修訂

澎湖風景特定區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1992 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第三期五年計畫

旅行業管理規則修訂

行政院核定「澎湖縣綜合開發計畫指導綱 要」 台灣地區觀光遊憩資源系統開發計畫

台灣地區觀光事業開發計畫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新竹都會圈觀光遊憩系統

福隆龍門露營渡假基地 雪霸國家公園

1993 台灣地區近岸海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

「人民入出金門、馬祖地區申請作業規定」

公佈金門、馬祖地區開放觀光辦法

開放 120 小時免簽證入境選擇 12 國家開 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

新竹科學城計畫

台灣民俗村

1994 觀音山、獅頭山、梨山為省定風景特定區

獎勵參與投資條例修正通過

東眼山、雙流森林遊樂區開

福山植物園開放 六福村主題樂園 1995 旅行業管理規則修正公佈施行

國家風景特定區管理組通則條例

省旅遊局開發北海岸、觀音山、八卦山、

茂林、梨山等風景區

觀音山、獅頭山、梨山為省定風景區

台灣北部區域計畫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

1996 觀光主管機關受理民間機構投資興建營 觀光遊憩重大設施審核要點

觀光事業暨從業人員表揚要點

(10)

1997 成立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1998 交通部觀光局補助風景區興建公共設施

經費執行要點

1999 觀光遊樂園(場、區等)遊樂服務契約範

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馬祖國家風景區 2000 水上摩托車活動基本管理原則

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

公告「屏東縣琉球風景特定區併入大鵬灣 國家風景特定區經營管理範圍」

月眉育樂世界開放

資料來源:整理自:台灣地方觀光遊憩及資源開發政策回顧與展望(1988)、台灣之休閒相關大 事紀要(1991)、觀光統計年報、觀光月刊、蘇一志,1996,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與分 析:1950~1995 年,台大地理學報,第二十一期:39-64。

光復後,新竹市一度為省轄市。原新竹州改為新竹縣,縣治設桃園。1950 年,重劃台灣的行政區域,將新竹縣分成桃園、新竹、苗栗三縣,省轄新竹市改 為新竹縣轄市,新竹縣治則置於新竹市內,此後維持不變。到了 1982 年 7 月 1 日,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下轄 103 里,6443 鄰,面積 10,409 公頃。

此時期仍沿用 1945 年制定之「新竹都市計畫」 (表 5-2-3) 。至 1981 年,由於 都市人口成長、建地不斷向四周擴張,同時因高速公路的出現與科學園區的開 闢,先後在 1975 年增加「香山都市計畫」 ,1978 年增加「高速公路新竹交流道附 近特定區計畫」 。兩者均屬擴充計畫,對先前「新竹都市計畫」範圍以外的地區 加以規劃,間或有一小部分地區重疊。1981 年以後,陸續有「新竹都市計畫」

區內的部分變更計畫出現,同時都市計畫以「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 、 「北部區

域計畫」為上位指導。1981 年, 「台灣北部區域計畫」擴大合併新竹地區,賦予

新竹市的地位與功能。1981 年公布「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計畫」 、 「香山都

市計畫」 、 「青草湖風景區細部計畫」 ,而後在 1987 年發佈「新竹漁港特定區計

畫」 。而在新竹市觀光整體發展綱要計畫中(1988)將新竹市的遊憩景點區分為

都市文化古蹟、濱海遊憩、香山海濱、自然風景及文教科學系統。而在台灣地區

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中,新竹市被歸類為新竹都會圈觀光遊憩系統。1993 年

提出新竹科學城計畫,1995 年的台灣北部區域計畫中新竹市被定位成科技文化

城。1997 年,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中,新竹市屬北部遊憩系統。此時期新竹市

(11)

新增加的景點有港南運河、金城湖、科學園區、假日花市、母聖宮等地。

表 5-2-3 新竹都市計畫

主要計畫 發佈計畫單位及日期

新竹都市計畫 新竹縣政府,1956 年 香山都市計畫 新竹縣政府,1975 年 高速公路新竹交流道附近特定區計畫 新竹縣政府,1978 年 新竹科學工業區特定區計畫 新竹縣政府,1981 年 香山(朝山地區)都市計畫 新竹縣政府,1981 年

新竹漁港特定區計畫 -

新竹都市計畫青草湖風景區細部計畫 新竹縣政府,1981 年 新竹都市計畫西北、西南地區細部計畫 新竹縣政府,1982 年 資料來源:新竹市誌。

本階段正值國內經濟起飛,國民總生產毛額(GNP)突破一萬美元(1993 年),

在社會發展方面,解嚴之後對於許多活動的開放、重大交通建設的完成及政府積 極規劃並推動全省戶外觀光與休閒活動等,使得休閒活動種類更加多元化,休閒 活動之空間設施與參與機會隨之增加。

三、2001 年迄今(周休二日時期)景點的發展

公部門於此時期相繼設立阿里山國家風景區、茂林國家風景區、參山國家風 景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等(附錄三) 。此時 期遊憩政策仍由公部門主導,但私部門發展於此階段相較公部門影響力量大。在 政府正面鼓勵及民間熱烈參與下,促使民宿業蓬勃興起。由於民宿的興起正因應 了週休二日後,國內旅遊的人數增加,休閒遊憩方式也從以往走馬看花式的遊 覽,轉變為兼具知性、感性的深度旅遊方式。而地方政府也適時推出文化節慶與 產業文化活動,其主要目的是欲藉發展觀光,帶進大量人潮,為地方創造商機,

提振地方經濟,以解決工業化後農漁山村日趨沒落與自然環境破壞問題。如新竹

市政府舉辦「沿岸十七公里觀光月」、「十八尖山賞花月」、「米粉摃丸節」、

(12)

「國際玻璃藝術節」等 活 動 。 此時期新竹市的景點承續前一階段的發展外,亦 規劃了新遊憩景點,如新竹市沿海 17 公里海岸觀光帶:帆船休閒公園、舊南寮 港水上活動區休閒舊港、新竹市漁港複合遊憩中心、看海公園、環保教育館、海 天一線看海區、港南濱海風景區暨港南運河、海山漁港、鹽水港溪出海口等地。

表 5-2-4 週休二日(2001 年迄今)時期台灣地區觀光遊憩政策

年別 與觀光遊憩相關之政策 與觀光遊憩發展相關之機構 休閒與戶外遊憩景點 名稱列舉

2001 ‧導遊人員管理規則

‧交通部觀光局組織條例

‧民宿管理辦法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參山國家風景區 茂林國家風景區 2002 ‧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觀光活動

許可辦法

‧觀光遊樂業管理規則

‧旅館業管理規則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 風景區

2003 ‧出境航空旅客機場服務費收費及 作業辦法

‧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

‧發展觀光條例

‧旅行業管理規則

‧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組織通則

‧旅行業紓困貸款利息補貼實施要 點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 區管理處

2004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E)

‧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區管 理處辦事細則

‧台灣地區近岸海域遊憩活動管理 辦法

‧澎湖國家風景區遊艇浮動碼頭使 用管理要點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 處補助機關(構)團體辦理觀光活 動或計畫實施要點

‧申請開發遊憩設施區興辦事業計 畫審查作業要點

‧交通部觀光局補助風景區興建公 共設施經費執行要點

‧國外旅行定型化契約書範本

‧國內旅行定型化契約書範本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 理處辦事細則

‧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辦事處辦事細則

參山國家風景區 澎湖國家風景區 馬祖國家風景區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13)

2005 ‧交通部觀光局協助直轄市及縣

(市)政府加強民宿公共安全稽查 工作補助要點

‧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紹族文化與觀光發展諮詢委員會設 置要點

‧ 山島生態旅遊申請須知

‧ 山島生態旅遊作業管理要點

‧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觀光活動 許可辦法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山島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資料來源:整理自台灣地方觀光遊憩及資源開發政策回顧與展望(1988)、台灣之休閒相關大事 紀要(1991)、觀光統計年報、觀光月刊、蘇一志,1996,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與分析:

1950~1995 年,台大地理學報,第二十一期:39-64。

第三節 社會、經濟條件及交通設施之變遷

遊憩行為的產生是由於使用者與其環境互動的作用,個人及其環境不斷相互 影響,彼此幾乎不可分離。而環境因素包含社會環境因素是指社會中政治、經濟、

文化、社會風氣等等因素(姜蘭虹,1985)。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工業化、

都市化對台灣地區及新竹市民的衝擊不僅展現在所得增加、非工作時數增加,而 且對於遊憩的需求也日益強烈。遊憩活動的空間及類型也隨著社會的變遷,在不 同時代背景之下,扮演不同的角色。近年來由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所得大為 提高,收入的高低直接決定國民可支配的金錢,間接影響其對遊憩活動費用之支 付能力。而交通運輸與種類影響遊憩的種類與數量,在早期機動車輛未發達之 前,人們靠步行或藉簡單的工具到達遊憩地點,基於生理限制,其活動距離有限。

近日運輸交通大為進展,大大擴大了遊憩的範圍。以下就三個時期分別探討當時 的社會及經濟發展變遷。

一、1966 年以前(周休一日時期)

政府遷台之初的局勢,面臨著國際孤立,兩岸對峙的狀態,隨時有發生戰爭 的可能,及至 1958 年八月,中共以猛烈的砲火轟擊,並以龐大的船艦,進犯金 門。而此時,國際間由於古巴飛彈危機,美、蘇之間的衝突已達瀕臨接戰的邊緣,

因此對中國問題乃無暇顧及。此時期國民政府因國內外局勢所交迫下,並無暇顧

及休閒活動。而在經濟發展上,美國經援於 1965 年停止,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

(14)

逐年提高,國民所得亦逐漸增加。本階段歷經了二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其中 第四期由 1965 年至 1968 年之間,工業方面以出口為主,並在 1965 年開始設置 加工出口區,而新興的電子工業在此時亦開始成長發展。由於經濟成長的順利,

國民所得提高,同時物價水準穩定,大部分人民已擺脫對榖類食物的依賴,並且 有更多的餘額來改變生活型態。至於相關交通建設方面,光復後交通運輸以鐵、

公路為主,大體是延續日聚據時期所奠立的基礎(表 5-3-1)。

表 5-3- 1 週休一日時期相關交通建設 年別 GNP(美元) 完成之交通設施 1953 159 台一線

1957 149 大雪山公路

1958 162 中橫公路霧社支線、太魯閣-天祥 1960 143 中橫公路

1965 203 華航開闢台北來回馬公航線 高雄航空站成立

光復後,新竹市人口產業結構變化情形為一級產業人口比重減少,二、三及 增加,機能以工、商業為主(表 5-3-2、表 5-3-3)。

表 5-3-2 新竹市產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

資料來源:

1. 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新竹州新竹市,昭和 5 年。

2. 新竹州編,新竹州第十八統計書。

3. 新竹縣政府,新竹縣統計年報。

4.

台灣省戶口普查處,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書。

年代 產業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1930 年 18.2 25.4 47.1

1938 年 16.2 2.9 29.2

1951 年 18.3 18.7 57.3

1961 年 14.8 21.6 62.2

1966 年 7.7 24.1 63.7

(15)

表 5-3-3 1966 年以前新竹市人口資料 年代 台灣省人口數

(人)

新竹市人口數

(人)

台灣省人口成長 率(‰)

新竹市人口成長 率(‰)

1955 年 9,077,643 122,137 - - 1956 年 9,390,381 125,814 +34.45 +30.11 1957 年 9,690,250 131,853 +31.93 +48.00 1958 年 10,039,435 137,289 +36.03 +41.23 1959 年 10,431,341 144,784 +39.04 +54.59 1960 年 10,792,202 149,272 +34.59 +31.00 1961 年 11,149,139 1547,23 +33.07 +36.52 1962 年 11,511,728 160,583 +32.52 +37.87 1963 年 11,883,523 167,035 +32.30 +40.18 1964 年 12,258,682 172,715 +31.57 +34.00 1965 年 12,628,348 176,169 +30.16 +20.00 1966 年 12,992,763 180,552 +28.86 +24.88 資料來源: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新竹縣警察局戶政課。

二、1966~2000 年(周休一日半時期)

1971 年 10 月 26 日中華民國宣布退出聯合國,接著美國政府宣佈自 1979

年 1 月 1 日起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並與台灣斷交,中華民國在外交上承受了很

大的打擊。除了國際關係的失利,在國內,政治上的抗爭已逐漸發展。雖然在外

交上連連失利,但經濟建設卻不斷進行,1973 年 10 月在世界高度繁榮中,因中

東戰爭引發了石油危機,全世界迅即陷入停滯性膨脹之局面,我國經濟亦受到嚴

重之衝擊。各國由於經濟衰退,國際收支惡化,貿易的保護主義抬頭,對進口紛

紛加以限制。我國因出口產品多屬勞力密集的工業消費品,乃首當其衝,導致

1974、1975 兩年,我國經濟亦陷入極度衰退情勢。為因應此一情勢必須改變我輸

出產品的結構,由勞力密集的工業消費品轉向技術密集的工業生產財。故政府將

未實施的第六期四年經建計畫停止實施,令制定六年經建計畫,自 1976 年開始

實施,其重點即是加強技術密集產業之發展,希望以技術密集產品推動二次的出

口擴充(歐陽勛、黃仁德,1994)。在此一連串的經濟措施中,使得國人所得逐

漸提高,增加了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可能性。

(16)

1973 年政府宣布自翌年起實施十項建設工程,於是在原訂的四年經濟建設 計畫第六期尚未結束前,即停止執行並進行新的六年經濟建設計畫(歐陽勛、黃 仁德,1994)。十項建設大致完成後接著進行十二項建設,以加速工業、交通、

電力的發展,同時促進農業、社會及文化的發達。1979 年政府更制訂了經濟建 設十年計畫(1980 至 1990 年) ,宣佈積極發展機械、資訊、電機,及車輛等等策 略性工業。對於需要能源多的工業,則鼓勵其向海外投資,與外人合作設廠,再 將其產品或原料運回國內使用。為了加速策略性工業發展,1980 年在新竹成立 了科學工業園區,帶動了新竹地區產業的快速升級及人口的迅速增加。1982 年 起制定新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且在 1984 年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而工業技術 研究院亦在 1983 年成立。

1987 年蔣經國先生宣告,自該年 7 月 15 日零時起解除戒嚴,動員戡亂時期 國家安全法同日施行,自此,民主化的腳步更往前邁進一大步。接著更在 1987 年 11 月開放受理赴大陸探親,隨著解嚴之後對於部分海域與山域的開放,適時 的提供了國人更多從事休閒活動的機會。隨著這些建設而來的是國民所得與生活 水準相對地提高,堂堂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而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隨著國人 GNP 與外匯存底的增加,國人出國觀光從 1981 年的 279,506 人劇增到 1993 年的 3992,551 人(歐陽勛、黃仁德,1994)。而國人在娛樂消遣教育文化上的花費也 由 1966 年的 8.77﹪提高至 1993 年的 17.28﹪(行政院,1986)。由於國人經濟能 力的增長與近年來外籍勞工的引進,而且國人製造業員工每月的工作時數,也從 1976 年的 223.1 小時減少到 1993 年的 201.9 小時(行政院,1994)。

隨著休閒時間增加,都市化之擴大,都市隨之益形喧囂,使人深感生活於緊 張與壓迫之中,因而急於逃離日常生活之地,以求取解脫。再加上運輸工具的發 達,可節省旅遊時間,增加遊憩方便與舒適(表 5-3-4)。

週休一日半時期,新竹市民平均每戶家庭收支達到 1,395,702 元(2000 年),

在全台地區僅次於臺北市。而此時期相關的交通建設亦使人們的流動性大為增

加,也擴大休閒的範圍,提供有利人們從事休閒遊憩活動的有利因素。

(17)

與觀光遊憩發展相關之交通運輸計畫包括:台灣重要觀光遊憩地區聯外道路 改善計畫、北部第二高速公路計畫及其交流道連絡道路改善計畫、西部濱海縱貫 公路改善計畫、台三號省道縱貫公路改善計畫、高速鐵路計畫等。至於相關交通 建設方面,新竹市對內對外最主要的運輸系統是公路,包括中山高速公路、北部 第二高速公路、台一省道、台十三省道、台十五省道、台六十一省道、縣 117 道 路、縣 122 道路等。中山高速公路以新竹交流道連接於光復路(122 縣道) ,北二 高以香山交流道連接於台一省道,香山交流道的開放對新竹系統交流道所銜接之 中山高速公路暨北二高的擁塞,均有顯著的改善。台一線省道原本平行於縱貫鐵 路穿越市區(即中華路) ,目前已另闢外環道路(經國路)舒解市區的交通;台 十三省道僅有數百公尺於新竹市境內;台十五省道南自三姓橋向北沿海濱連接桃 園縣大園鄉及台北縣八里鄉。西濱快速道路(台六十一省道)沿著海岸線而行,

對海濱遊憩系統有顯著影響。縣 117 道路自香山向北延伸與 122 縣道相交於南大 路與東大路口,縣 122 道路與台一省道相交於東大路與經國路口,並與台十五省 道相交於南寮。此階段北部第二高速公路計畫已完成中和至新竹段,對於新竹市 之觀光遊憩事業有正面效益,台三及西濱公路改善計畫新竹地區亦改善完竣,可 提高沿線遊憩地區之可及性(表 5-3-4) ,而新竹市私有車輛登記數亦有逐年增加 的趨勢(表 5-3-5、圖 5-3-1)。

表 5-3-4 週休一日半時期相關交通建設 年別 GNP(美

元)

完成之交通設施

1967 249 北橫公路

1969 320 高雄航空站改制為高雄國際航空站 1971 410 澎湖跨海大橋通車

1972 482 南橫公路

1978 1,443 中山高速公路、中正機場

1979 1,758 台灣鐵路西部幹線電氣化工程全線通車

北部濱海公路正式通車

(18)

1980 2,153 北迴鐵路通車 1981 2,443 阿里山公路

1986 3,646 新中橫公路(阿里山至玉山)

1988 6,889 北二高開工

1991 8,800 南迴鐵路通車、北宜高速公路開工 1993 10,011 北二高土城-三鶯路段通車

北二高中和-新竹段通車 1996 12,161 北二高新竹-竹南段通車

汐止-木柵段通車 1997 12,457 北二高全線通車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5-3-5 週休一日半時期新竹市私有車輛統計 單位:輛

年底別 車輛總登記數 大客車(自用) 小客車(自用)

1989 171,545 94 33,320

1990 187,966 91 39,647

1991 197,900 99 45,039

1992 208,373 85 51,203

1993 219,066 73 57,152

1994 226,759 63 62,834

1995 240,007 58 68,008

1996 257,307 53 73,674

1997 278,020 56 80,058

1998 289,882 54 83,648

1999 296,869 51 84,824

2000 312,136 50 90,468

資料來源:新竹市統計要覽。

(19)

19992000 1998 1996 1997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0

1989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年底

(輛)

圖 5-3-1 週休一日半時期新竹市私有車輛統計

1980 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提供了第二級產業人口就業的機會,並 且為了供應第二級產業人口日常生活所需之服務,亦帶來第三級產業人口的增 加,使新竹地區的產業結構改變;而且由於工商業的發達,從事工、商業者增加,

在產業結構上呈現第一級產業人口大幅度減少,而第二級、第三級產業人口增

加。至於科學園區所需員工,皆屬高中以上程度,尤需大專以上程度者。由此可

知科學園區的設立,大大地改變了新竹市的空間型態。相較於前一時期,第一級

產業人口比重減少,二、三級產業人口增加,尤以第二級產業增加最為顯著。第

三級產業人口比例較多,且二、三級產業人口比重相近,都市機能以工、商業為

主(表 5-3-6)。

(20)

表 5-3-6 週休一日半時期新竹市產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2000)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三、2001 年迄今(周休二日時期)

2001 年迄今新竹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承襲前一階段的發展,此時期新竹市平 均每戶家庭年所得(實物設算亦包含在內)為 1,388,549 元;教育程度大專以上 程度者占 33.28%;高中程度者占 29.99%;國中程度者占 16.92%;小學程度者占 15.96%;全市不識字率僅占 3.28%,且大部分為老年人。由此可見新竹市教育甚 為普及的情況。

而此階段的交通建設(表 5-3-6)如高速鐵路動工,未來一日生活圈指日可 期;2004 年第二高速高路全線通車亦促進人們的流動性,也影響了休閒遊憩的 範圍,而此時期,新竹市民私有車輛數量亦持續增加(表 5-3-7)。

表 5-3-7 週休二日時期相關交通建設 年別 GNP(美元) 完成之交通設施 2001 12,789 高速鐵路動工

2004 14,032 第二高速公路全線通車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5-3-8 週休二日時期新竹市私有車輛統計 單位:輛 年底別 車輛登記數(輛) 大客車(自用) 小客車(自用)

2001 320,168 51 93,141 2002 323,124 48 95,720 2003 331,251 50 99,964 資料來源:新竹市統計要覽。

年代 產業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1971 9.9 31.0 59.0

1976 9.5 42.1 48.3

1980 9.6 45.5 44.9

1981 9.9 42.8 47.3

1988 4.0 56.7 39.3

1991 3.8 48.5 47.7

1996 2.7 44.0 53.3

2000 1.8 44.3 53.9

(21)

小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竹市民不僅所得增加、非工作時數增加,遊憩的空 間特性上可發現擴大到新竹市以外的地區為主,而且會考量住宿問題。而造成新 竹市民遊憩空間及遊憩活動類型的差異的主要原因有:一、個人與法定休閒時間 的變遷:傳統農業社會遊樂意識常配合民間宗教信仰活動,工業社會生活型式壓 力較大,市民需要休閒活動解壓;在工業化影響下,因為每日工作時間的縮短,

每週工作日數的減少,休假的增多,使得新竹市民生活型態產生轉變;而行政院 於 1966 年 7 月 9 日之台五十五人字第四九八七號令,為配合國際潮流及事實需 要,改為週休一日半制,即每週上班四十四小時、辦公五日半,實施長達三十餘 年。至 1998 年行政院正式公告「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 ,並於該年 1 月 1 日正式施行。自 2001 年元月一日開始正式進入完全週休二日制;二、市民休閒 活動相關景點之發展:公部門與民間機構積極開發景點,景點的發展方面初期主 要由公部門主導,規劃開發諸多風景區,遊憩政策亦深受政治影響,解嚴後的遊 憩空間發展趨勢,主由民間興修觀光大飯店或開發主題樂園等設施來進行;三、

社會、經濟條件及交通設施之變遷:收入的高低決定市民可支配的金錢,間接影

響其對遊憩活動費用之支付能力。產業結構的變遷,使新竹市民所得增加,影響

市民對於休閒遊憩的參與;再加上市民對休閒活動的態度改變,以往傳統農業社

會遊樂意識一般依附在民間宗教信仰活動,而工業化的結果,市民由於工作壓力

大,對於遊憩的需求也日益殷切,而且市民對休閒生活也愈加重視,而教育程度

的提升直接影響對遊憩活動之選擇以及欣賞自然景點;交通運輸設備的發達,可

節省旅遊時間,增加遊憩方便與舒適,亦影響了市民週休遊憩活動的空間範圍及

遊憩活動的發展,例如發展了離島與境外遊憩之休閒活動。

數據

表 5-1-2 週休日數演進表  資料來源: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表 5-1-3 新竹市民週休時數演進階段與問卷樣本分配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2002 年 11~12 月。  第二節  市民休閒活動相關景點之發展  Zimmermann (1951)指出資源是主觀的、相對的、功能的,而非靜態的,其 乃依人類的需求及活動而擴大或縮小。張長義(1986)亦指出資源的形成,乃係 動態的,已會隨知識的增加和技術的精進,或是個人思想改變與社會變遷而產生週休階段 時間 法定工時(每週/小時)  週休一日 1966
表 5-2-2 週休一日半(1966~2000 年)時期台灣地區觀光遊憩政策    年別  與觀光遊憩相關之政策  與觀光遊憩發展相關之機構  休閒與戶外遊憩景點 名稱列舉  1967  ‧ 立院通過獎勵投資條例第三條條文修正 案將「國際觀光旅館」納入,可享免徵收所 得稅五年  ‧ 石門水庫成立觀光課 ‧ 梨山、墾丁建設管理委員會  中泰賓館成立舞廳 烏來纜車正式開放  1968  ‧ 訂定並實施「加強發展觀光事業方案」 ‧ 完成「台灣風景區開發計畫綱要」總報告 ‧ 完成野柳、烏來、石門水庫、日月潭、阿 里
表 5-3-3    1966 年以前新竹市人口資料  年代  台灣省人口數  (人)  新竹市人口數(人)  台灣省人口成長率(‰)  新竹市人口成長率(‰)  1955 年  9,077,643  122,137  -  -  1956 年  9,390,381  125,814  +34.45  +30.11  1957 年  9,690,250  131,853  +31.93  +48.00  1958 年  10,039,435  137,289  +36.03  +41.23  1959 年
表 5-3-6 週休一日半時期新竹市產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2000)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三、2001 年迄今(周休二日時期) 2001 年迄今新竹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承襲前一階段的發展,此時期新竹市平 均每戶家庭年所得(實物設算亦包含在內)為 1,388,549 元;教育程度大專以上 程度者占 33.28%;高中程度者占 29.99%;國中程度者占 16.92%;小學程度者占 15.96%;全市不識字率僅占 3.28%,且大部分為老年人。由此可見新竹市教育甚 為普及的情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民國96 年1 月3 日下水道法第21

(二) 103年9月29日(星期一)上午9時起於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中華民國 100 年 5 月 3 日中市教特字第 100004838 號函下達 中華民國 101 年 10 月 23 日中市教特字第 1010077865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14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025291 號函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31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100764 號函修正發布全文 13 點,並自即日生效 中華民國 104 年

選自 李家同校長國際觀專欄(138) 108 年 12 月 31 日

經過兩次般舟苦行,寺眾對於見月難行難忍之能耐,更是欽佩得五體投 地。除了仿傚道宣行般舟三昧行,見月又於康熙 2

™ “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中北京女學生成立的一個愛國組

於民國 99 年 12 月 28 日訂定「能源政策」 ,因應 ISO 50001 能源管 理系統外部查核委員意見,於民國 101 年 1 月 10 日 100 學年度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