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可否認的,中國的確是一個正在快 速崛起中的國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可否認的,中國的確是一個正在快 速崛起中的國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中國大陸是世上少數僅存之社會主義共產國家,復於 1980 年代迄今經 濟大幅成長使其整體國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快速增長的中國,在經濟發 展與軍事建設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不可否認的,中國的確是一個正在快 速崛起中的國家。崛起的中國會不會去挑戰、取代既有的霸權,進而改變 目前既有的國際態勢?

關於「中國和平崛起」言論的由來,可追溯自 2003 年 11 月 3 日,中 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在博鰲亞洲論 壇上發表了題目為《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的演講,首次提 出了「中國和平崛起」這一命題(蔡裕明,2004:305)。而在 2003 年 12 月 10 日,中共總理溫家寶在哈佛大學發表了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 演講,首次全面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思想(伍士松,2004:19)。

溫家寶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說,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 的大國。溫家寶明確地把中國選擇的發展道路稱作「和平崛起的發展道 路」。2003 年 12 月 26 日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 110 周年座談會上,再 次強調,要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 2004 年 3 月 7 日,中共外長李肇星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指出,「中國 和平崛起」是對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他說:「在當今時代,我 們應該提倡一種新的安全觀,那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協商。……中國發展 本身就是對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中國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和平

(2)

發展,我們不使用過去殖民主義強國或者帝國主義列強那種掠奪別人、欺 負別人、剝削別人的辦法,我們靠的是和平發展,我們走的路就是維護世 界和平、積極參與平等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2004 年 3 月 14 日,溫家寶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重申:「中 國和平崛起的要義是:

第一,中國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時機,努力發展和 壯大自己。同時又以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二,中國的崛起應把基點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獨立自主、自力 更生,依靠廣闊的國內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雄厚的資金積累,以及 改革帶來的機制創新。

第三,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世界。中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平 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國家發展經貿關係。

第四,中國的崛起需要很長的時間,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奮鬥。

第五,中國的崛起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現在不 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會稱霸。」 以上種種中國高層領導人的 講話,似乎標誌著「中國和平崛起」正式成為一項帶有主導國家發展走向 的論述。

然而再觀察中共近年來以大量稅收挹注國防經費,國防預算大幅增 加,研發並外購先進武器與技術,大力提升軍備的軍事發展作為,卻不禁 令人對其「和平崛起」有言行不一的疑慮,口頭主張是一回事,實際作為 是另一回事。中共高層領導人們口口聲聲主張和平崛起,然而事實真是如 此嗎?那為何和平崛起論述震天價響地不到短短半年,中共官方卻讓它悄 悄淡出檯面,於 2004 年三月的政治局會議中做了三項決定:一為不再凸 顯和平崛起,二為不要否認和平崛起,三為官方可以淡化,民間可以繼續 討論。且後來胡錦濤在 2004 年四月在博鰲論壇講話時,雖然提到十多次

(3)

的「和平」字眼,卻不再出現「崛起」的名詞,之後並改口表示要堅定不 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故欲探求其為何在這個時間點上提出「和平 崛起」?釐清其目前國家發展與軍事發展合不合乎「和平崛起」,能不能 得出中國在「和平崛起」論述下其軍事發展之應然走向?以上便是促成本 研究之動機所在。

二、 研究目的

由於回顧過去的文獻並無運用國家發展體系來進行討論過,因此本研 究希望能運用國家發展體系來解答下列問題:

(1)正確詮釋中共和平崛起論述之內容?

(2)瞭解其現行軍事發展戰略為何?

(3)中共要推動和平崛起會遭遇哪些障礙?

(4)尋求面對中共要和平發展同時要發展軍備,我國的因應之道。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論文採用歷史研究途徑,應用科學方法探尋歷史記載之資料,檢驗 歷史紀錄,尋求歷史上的事實真相,此種途徑有助於瞭解和平崛起論述的 形成過程、重建過去、解釋現在及預測未來。但因為有關中共「和平崛起」

的概念是近年胡錦濤上台後才成形,若完全以歷史研究途徑會有所不足,

故本論文將輔以運用「現實主義」及「結構主義」研究途徑進行研究。

並透過以下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林佳瑩、徐富珍,2004:45-78):

1. 文獻分析法---為社會科學領域中典型的研究方法,強調對研究主 題相關文件的蒐集,並進一步從事內容的比對分析。將有關「和 平崛起」及國家發展體系中的「軍事發展」之相關官方出版品、

檔案文件、學者著作、期刊論文、報紙雜誌及網路資源等資料,

(4)

經過彙整歸納與分析後來探討,除了具有節省時間的優點外,亦 可從相關文獻中擷取直接間接、正反兩面的訊息,以充實研究內 容,增加研究觀察的廣度與深度,找出「和平崛起」與軍事發展 間的因果關係或矛盾之處。

2. 比較研究法---為尋求和確定兩種或兩種以上相關事物的共同點與 差異點的辯證思維方法。本論文藉由以歷史上崛起大國的軍事發 展戰略與中共目前採取的軍事發展戰略作比對,試圖找出其異同 以辨明「和平」與「崛起」是否相容?方能研判其軍事發展未來 可能的動向。

二、研究架構

圖 1.1 研究架構圖1

1本架構取自(黃城,2003:175)及(李奇蒙•羅德,1998:4)修改而成。另外,國家目標所形成 的尚有政治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國家政策,因本論文僅探討軍事發展,故不於架構上 表示,僅此說明。

國家利益

(和平崛起)

國家目標

國家安全戰略

軍事發展戰略

評估

(缺陷與風險)

資源限制 科技

威脅 挑戰 契機

盟國 友邦 國際組織

相 符 突?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1. 時間上:從 2003 年∼2006 年為止。(以 2003 年 11 月 3 日,中共中 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在 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了題目為《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 洲的未來》的演講,首次提出了「中國和平崛起」這一命 題,到胡錦濤在 2004 年 4 月在博鰲論壇講話時,改口表示 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將「和平崛起」論淡 出檯面轉而提倡「和平發展」以至於到 2006 年中共「和平 發展」的執行狀況為止)

2. 事件上:由於國家發展體系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範 圍甚廣,故本論文僅就該體系下之軍事發展戰略之一支為 研究範圍。

二、研究限制

研究與軍事領域相關的主題因為直接牽涉國家安全,本身就具有保密 需求與傳統,且世界各國軍方內部的相關討論資料外界甚難取得,即使真 相外洩也無從證實,故公開資料的缺乏為研究中共軍事的實際困難處,只 能就世界各國及中共本身公布之相關資料(如國防報告書、研究機構的相 關報告)為依據,而對於取得的資料,如:官方出版品、領導人言論、相 關書籍、論文等其內容與事實的差距為何也非外人所能夠充分理解其可信 度大打折扣令人難以掌握實情,所以作者仍盡力經由國內相關圖書館、研 究機構、網路資源等竭力蒐集資料後,加以分析比較,以求得較客觀立場。

再者由於作者為現役軍人,依現行法令規定不得親赴中國大陸以現地 訪視調查、與大陸學者或領導人親自訪談等方式來取得第一手資料,故在

(6)

有關質化研究的訪談方法上也受到限制。另外由於本論文研究對象為中國 大陸,故在文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稱呼上,一律使用「中共」來代 表其在大陸的政權,而在文獻探討的資料運用上以中文文獻為主,英文文 獻為輔,也是限制所在。

第四節 文獻分析與名詞界定

一、文獻分析

圍繞中國崛起與大國成長,近年來學術界在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大國含義、歷史分期、崛起環境評估、崛起方式等幾個方面展開了富有 意義的學理爭鳴。我認為,這種爭鳴不僅有助於政治決策的科學化與多元 化,而且對理論本身也有重大意義,問題研究不斷引導理論創新,推動學 術命題與政治命題的研究更趨平衡,為中國和平崛起的形成尋找根基,來 開闢大國成長研究的道路。

中國的崛起關涉中國根本的國家利益、大國外交的基本目標,是中國 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因為是中國的大問題,所以不可避免地引 起了學術爭鳴。從國際關係學來看,近年來圍繞中國崛起的理論研究非常 之多,但理論爭鳴相對較少。我認為,中國崛起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關 乎中國的命運,不可偏執於一理,理論爭鳴很有必要。

關於中國崛起的研究,近年來大致有三種判斷,一種是「悲觀論」,一 種是「憂喜參半論」,一種是「樂觀論」

一、 悲觀論

悲觀論主要是上個世紀 90 年代末針對國內戰略界的某些樂觀情緒提 出的,其基本背景是 1996 年美日同盟的出現與台海形勢的緊張。這種觀 點認為,冷戰結束後,中國崛起的勢頭越來越明顯,國人也感到中國在世 界上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於是認為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不錯。這種感受

(7)

是歷史性的縱向比較結果,應該說是符合事實的。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 的確從沒有面臨過這樣好的國際環境。這種感受也使許多人認為冷戰後的 國際環境對中國的崛起是最為有利的。實際情況是否與多數人的直覺一樣 呢?

做為國家權力最重要的一環的軍事力量當然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對中 共軍事力量的評析一時成為顯學,尤其以美國的智庫如蘭德(RAND)公 司等最為積極;許多關於中共軍事發展的報告紛紛出爐,而且觀察面向非 常廣泛。包括 James 討論人民解放軍專業性的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Senior Chinese Officer Corps-Trend and Implications.、Shulsky 討論中共在嚇 阻下行為的 Deterrence Theoy and Chinese Behavior.、Burles 著討論中共軍 事戰略並研判其動武方式的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除此之外,

石明楷從「戰略」現代化的觀點探討中共軍事革新的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US.,更從一個新的面向觀察,使吾人對

中共軍事力量的發展產生新評價。國內基於長期對抗中國的立場,也有相 當多的學者對中共軍事發展投以注意並有令人重視的成果,如林中斌教授 全面檢視中共軍事力量發展的核霸、丁樹範教授探討中共軍事思想轉變的 中共軍事思想的轉變 1979-1991,喬良與王湘穗所著超限戰,該書在 1999 年出版時,即以「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為副標題,雖引起極大爭議,

但相當有創意。還有余學標的全息化戰爭也以「全球化時代的新戰爭觀」

為副標題。其他如鍾堅、楊念祖、林吉郎等學者也有多篇論文討論中共軍 事,對當前中共軍事戰略的評析相當豐富。至於年輕學者如沈明室的改革 開放後的解放軍、吳建德的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的擴張、張 明睿的中共國防戰略發展、曾錦城的下一場戰爭---中國國防現代化與軍事 威脅、姚祖德的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各從不同面向探討 中共軍事。各研究所以中共軍事為對象的畢業論文也相當豐富。

(8)

戰爭崛起觀點認為,今天中國正在經歷美國一百多年前同樣的歷史進 程,如果中國要實現其崛起的目標,大概也只有學習早期的美國:在反霸 中統一國家主權,在反霸中強化統一的民族市場,並在反霸中不惜用槍桿 子捍衛主權國家本應具有的平等分享世界資源的權利。然而這諸多研究雖 有相當深度與廣度,卻缺乏從全球化觀察的視野。在這方面,蔡東杰翻譯 奈伊所著的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則相當具有前瞻性。他以相當清晰的視 野指出了全球化現象與國家安全及軍事發展間的連結,並且建議美國的因 應之道。這本巨著雖然也提出了對中共軍事的觀察不過是從美國角度,而 且對中共軍事發展受全球化影響的現象僅點到為止而已。其實國內學者也 不乏同樣的前瞻性視野。李英明全球化時代的台灣與兩岸關係,雖然以兩 岸關係為主軸,卻也相當程度的分析了中共在全球化時代中共對全球環境 認知的轉變。探討中國崛起對美國的影響,如主張對美國構成威脅之伯恩 斯坦及孟如合著之「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持否定論之傅高義主編之「與中國共處:21 世紀的中美關係」及 杭廷頓從文明衝突的角度來間接詮釋「中國崛起」

二、 憂喜參半論

憂喜參半論的主要代表者大多具有自由主義學術背景。這種觀點的持 有者曾經對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認為有必要認 真對待一個關於大國成長的新概念,即有效國際環境。

國際環境決定觀點認為,大國崛起必然要與現存的世界大國分享世界 主導權,但是前者不一定採取武力擴張的方式,採取戰爭方式崛起還是和 平方式崛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這主要體現在兩 個層次上,首先當世界主要強國以軍事力量為維護其現有地位的主要手段 時,新興大國的崛起戰略就可能依賴軍事發展,如果其他世界強國以經濟 為主要手段遏制新興大國的崛起,新興大國則可能樂於採取經濟的崛起戰

(9)

略,另外,戰爭崛起之所以成為過去歷史的常規,是因為軍事實力歷來被 認為是國力要素的根本,而當經濟成為國力構成的根本要素時,新興的崛 起大國便可能選擇擴大經濟實力的戰略,而不走武力擴張的道路。當然,

國際環境對不同歷史階段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多邊主義理論是從自由主義而來,但並不局限於自由主義,也包括傳 統現實主義。多邊主義是構建國際安全經濟體制的工具,也是追求傳統國 家利益的工具。制度性的多邊主義,在各種理論中,現實主義最令人信服,

其中對於多邊主義而言,重要的是霸權穩定論。霸權向國際社會提供了公 益,執法。多邊主義問題只有在霸權的領導下才有效,如果沒有霸權,往 往合作流於形式。自由主義批評現實主義悲觀。最穩定的平衡點是要有霸 權國來保證。

三、 樂觀論

樂觀論的代表人物既有自由主義者,也有現實主義者。探討「中國崛 起」對亞洲地區之影響其以與 2002 年 3 月-日,美國國防大學「國際戰略 研究所」(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y Studies, INSS)舉辦之「中國崛起 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研 討會最具代表性。自由主義者強調中美合作的正面效應,以及中國融入國 際社會的良好前景。而個別現實主義則從國際權力的重組與變化來論證中 國的戰略機遇。持這種觀點認為,九一一事件後,南北矛盾是當今世界的 主要矛盾,矛盾的根源在於世界資源總量的短缺及其分配方式的不合理。

和平崛起觀點認為,近代以來大國爭霸的歷史說明,一個大國的崛起,

往往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劇變動,甚至引發大戰。新的時代條件 下,中國要崛起,不能走過去其他大國武力成長的老路子,應該和平地崛 起。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

為此,一是銳意推進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基本內涵

(10)

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證;二是大膽借鑒 吸收人類文明成果而又堅持弘揚中華文明,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精神支 柱;三是統籌兼顧各種利益關係,包括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 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 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社會環境。這種和平崛起的理念,後來被進一步細 化,形成了六條原則,即「和而不同」世界觀是中國和平崛起國際戰略新 理念的核心、和平、合作、發展、進步、公正的文化價值觀是中國和平崛 起國際戰略新理念的精髓、國家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相結合的利益觀是 中國和平國際戰略新理念的基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是 中國和平崛起國際戰略新理念的保證、共同繁榮的發展觀是中國和平崛起 國際戰略新理念的動力、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觀是中國和平崛起國際戰 略新理念的遠期目標。

除上述有關中國崛起論的研究外,學者對中國崛起的影響有不同的看 法。麥艾文與佛萊維爾認為,中國的「多極化」外交政策反映出對中國外 交政策的彈性原則。日本學者船橋洋一認為中國的「和平崛起」面臨一是 中國必須尊重國際關係的遊戲規則中國必須平等地對待其他國家,特別是 亞洲國家;第二是中國必須找尋防範美國的辦法的這兩個挑戰。台灣前南 非大使陸以正也認為,「和平崛起」是中國正採取一種新的務實開放外交 的模式。學者林中斌認為,中國於 2003 年底所提出的「和平崛起論」有 以下特點,他認為「和平崛起論」是中國有傳承而非突發奇想的思想。再 者,對「和平崛起論」中國高層已有相當的共識,其理論架構完成,對整 合外交、軍事、經貿、內政、對台政策已有相當的想法與配套等特色。

新加坡聯合早報也指出,西方輿論正逐漸改變對於中國的態度,不只 是因為中國是逐漸重要的經濟實體而是中國在重大的國際事務當中,逐漸 成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說,現今中國國際戰略所出現的「和平

(11)

崛起」新思維,正逐步成為中國現階段對外政策的方向。

表 1-1 關於中共「和平發展」學者相關論述

論述 代表學者 著作 主要觀點

悲觀論

吳建德、

曾錦城、

姚祖德

中國威脅論(吳建德,1996)

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的擴 張下一場戰爭---中國國防

現代化與軍事威脅

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 國軍備發展(姚祖德,2002)

認 為 今 天 中 國 正 在 經 歷 美 國 一 百 多 年 前 同 樣的歷史進程,如果中 國 要 實 現 其 崛 起 的 目 標,大概也只有學習早 期的美國:在反霸中統 一國家主權,在反霸中 強 化 統 一 的 民 族 市 場,並在反霸中不惜用 槍 桿 子 捍 衛 主 權 國 家 本 應 具 有 的 平 等 分 享 世界資源的權利。

憂喜參半論

現實主義學者 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 華茲(Kenneth N. Waltz)為代

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胡 祖慶譯,1997)

認 為 大 國 崛 起 必 然 要 與 現 存 的 世 界 大 國 分 享世界主導權,但是前 者 不 一 定 採 取 武 力 擴 張的方式,採取戰爭方 式 崛 起 還 是 和 平 方 式 崛起,很大程度上取決 於 該 國 所 面 臨 的 國 際 環境。

樂觀論 喬良、王湘穗 超限戰(喬良、王湘穗,

1999)

認 為 全 球 化 現 象 已 經 改 變 中 共 對 安 全 環 境

(12)

李英明

約瑟夫•奈伊

全球化時代的台灣與兩岸 關係(李英明,2001)

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蔡 東杰譯,2002)

的認知,進而轉變其國 家安全戰略。在新的時 代 條 件 下 , 中 國 要 崛 起,不能走過去其他大 國 武 力 成 長 的 老 路 子,應該和平地崛起。

爭 取 和 平 的 國 際 環 境 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 的 發 展 來 維 護 世 界 和 平。

資料來源:表格自製。

四、 小結

中國和平崛起的理論應該包括兩個方面。5 個 W 是一個方面,而一個 H 則是另一個方面。也就是說,怎樣、如何做到和平崛起?世界歷史中其 他大國的崛起幾乎都不是和平崛起,他們無法給中國的和平崛起提供歷史 經驗。中國過去的 25 年的發展新方式、新道路的探索,時間不算短,也 還僅僅是開了頭。今後到底中國能否找到一條和平的崛起道路?這樣的道 路一旦找到,由於它的和平性質,那確實是人類歷史上大國崛起的新道 路。當我們用和平來定義崛起,儘管對和平的理論有著多樣的理解,但是,

中國崛起的性質、目標和手段等問題就清晰起來了。和平崛起就是超越了 權力政治的崛起觀。選擇和平是為中國崛起奠定了在世界的道義性和正當 性基礎。中國的發展和現代化是為了這個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而中 國的長治久安則是國際和平和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站在歷史的 高度,通過和平的手段面對內外問題挑戰,通過和平的手段處理她的對外 關係,不僅為了自身的和平和安全,而且也為世界的和平和安全盡職盡責。

(13)

二、名詞界定 1.戰略

「戰略」(strategy)一詞是當今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之一。雖然其 內涵早就通過人類的思想、行為表現出來,但人們對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 個漫長的過程。

戰略觀念的起源已不可考有人認為戰略源於戰爭,人類間的鬥爭、廝 殺是產生戰略的源流。人與人的鬥爭最初只是鬥力,但由於人類具有思維 能力,而逐漸在鬥力之外又加上鬥智,於是最原始的戰略觀念便產生了。

戰略一詞英文叫「strategy」,在西方有比較可靠的根據。其語跟出自希臘,

希臘語「strto」為軍隊之意,從而衍生為「strategos」,意思是將軍或領袖,

以及「strategeia」,則意為戰役或將道。其後東羅馬皇帝卯理司曾撰一書作 為訓練其高級將領的教材,題名為《strategicon》等於是中文的「將軍之學」 這本書可說是西方第一本戰略學;而英文的戰略「strategy」一詞就是從

「strategicon」翻譯而來。據云,「strategy」一詞係由日本人所翻譯為「戰 略」,而後引進中國。中國古代最先出現的兵略、謀略、韜略及方略,就 是「戰略」的最好稱謂。

而最早出現於古希臘文中的「戰略」一詞,原是一個軍事術語,意為

「將道」,即指揮藝術,具體說就是組織、領導軍隊,制訂和實施作戰計 畫的學問。這一術語的內涵最初僅僅限定在軍事方面並一直沿用了兩千多 年。德國近代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茲對作為軍事術語的「戰略」做了明確的 定義。他認為「戰略是為了達到戰爭的目的而對戰鬥的應用,因此戰略必 須為整個軍事行動規定一個適應戰鬥目的的目標,也就是擬定作戰計畫,

並且必須把達到這一目標的一系列行為同這一目標聯繫起來,也就是擬制 各個戰局的方案和部署其中的戰鬥。」

隨著社會的發展「戰略」一詞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也不斷擴展,由原

(14)

來單純的軍事術語發展到可廣泛運用於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和 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戰略已由對戰爭全局的謀劃之單一特殊概念轉變呈對 事務全局的謀劃之多元一般概念。戰略概念與戰略研究正在形成一個橫向 合縱向系統,出現了許多新的戰略概念。除軍事戰略外,還有國家戰略、

國際戰略、全球戰略以及核戰略等不少新術語,而且還在不斷湧現。

傳統純軍事的戰略定義,中共解放軍軍語所做的定義為:「戰略-指導 戰爭全局的方法。即軍事戰略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 的學科。戰略系統帥戰役和戰術學。」中共出版的大百科全書則做出如下 之定義:「戰略-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即戰爭指導者為達成戰爭的政治目 的,依據戰爭規律所制訂和採取的準備和實施戰爭的方針、策略和方法。」

現代廣義的戰略定義,美國國防部官方定義:「戰略是平時和戰時,發 展和運用政治、經濟、心理、軍事權力,以達到國家目標的科學與藝術。」

本定義具現代戰略定義的典型,指出現代戰略力、空、時三要素的含意及 功用。台灣的孔令晟將軍做了更詳盡的解釋:「現代大戰略作為,在建立 和運用所要而可能獲得的國家權力,在國際社會中創造和運用有利的權力 運作形式(例如維持國際間權力的均衡或爭取權力相對地位的優勢),對 敵方獲取所期望方式和程度的控制(例如預防或嚇阻戰爭的發生),或者 以最少的戰爭(總體的)損耗、最高的戰勝公算(最理想不戰而勝,其次 先發制人,最後速戰速決)和最有利的戰爭後果(例如獲取戰後較為持久 的和平),爭取戰爭的勝利,達成國家安全的目標。」而所附之「總體戰 爭的行動系統表」(戰略金字塔)亦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國家安全戰略是籌畫和指導國家安全的總體方略,主要解決與國家安 全有關的全局性問題。安全戰略既包括戰爭和軍事這個重心,也包括運用 政治、外交、經濟、科技、文化等一切手段來實現和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

它是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統一。亞太安全

(15)

戰略是亞太各國籌畫和指導國家或國家集團進行亞太安全活動的總體方 略,是亞太各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國家安全

安全是人類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無論是個人、家族、社會以至於國 家,待現代已擴大至整個世界,都離不開安全。那何謂是「安全」呢?目 前學術界對「安全」概念的界定仍然沒有定論。中國大陸商務印書館 1994 年版的現代漢語辭典對「安全」的解釋是:沒有危險、不受威嚇,以及不 出事故。這種解釋仍相當抽象,但若與「危險」相連,可以感受出「安全」

是指一種狀態。

西方的《韋伯詞典》對安全的解釋為一方面指安全的狀態(指免於危 險、沒有恐懼),另一方面還有維護安全的涵義(指安全措施和安全機構) 另一西方學者沃佛(Amold Wolfers)認為「安全」在客觀意義上,是指不 存在對既有價值觀的威脅(the absence of threats to acquired values),在主 觀意義上,是指不需顧慮此種價值觀會遭受攻擊(the absence of fear that such values will be attacked)。因此,可以說「安全」在概念上是與「威脅」

和「危險」聯繫的它既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又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在客觀 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的具體表現。

「國家安全」為國家生存與發展的保障,但「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美國學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 1943 年的著作《美國的外交政策》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國際政治中常用 的名詞,也開始對國家安全做學術上的研究。什麼是「國家安全」卻是一 個複雜的概念,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舉凡領土、主權、外交、軍事、政 治制度、傳統生活方式、經濟、內外環境等因素,軍與國家安全有關。以 下歸納一些學者對於國家安全所下的定義:

(16)

表 1-2 學者對國家安全定義歸納表

學者 主張內容

克勞德

(Inis L. Claude)

國家安全是指一個個別國家的安全意味著一個 國家有生存的能力、維護其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

並保持其所致力的價值體系不受外來的干預。安全 不是沒有輸掉一場戰爭的危險,亦意味著沒有需要 進行一場戰爭的危險,更包括沒有不能一戰的危 險。國家安全不是只完全沒有外來的威脅,但要求 在應付威脅時不必付出太大的代價。

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

一個國家是否安全,在於不必犧牲它的核心價 值,以達到避免戰爭的目的;若遭受挑戰,則能在 戰爭中獲勝以維持其核心價值,即為安全。

布朗(美國前國防部 長)

(Harold Brown)

國家安全是一種保存國家物質和領土完整,在 合理條件上維持其與世界其餘部分之間的經濟關 係;保護其性質、制度和統治不受外力擾亂,以及 控制其國界的能力。

潘得福與林肯

(Norman J. Padelford and George A. Lincon)

認為國家安全有三種意義:一、保障國家生存、

獨立與領土完整,不受外力的干涉。二、保存傳統 文化與生活方式。三、維持國家在國際間的地位。

加彭

(Jules Cambon)

認為國家安全不僅在維持海內領土完整,並使 世界敬仰本國人民;不僅在維持本國經濟利益,並 維持足使國家能夠榮耀生存於宇宙之間的一切事 項。

資料來源:表格自製。

從以上這些學者對國家安全定義的分析,可以說,國家安全傳統定義 多偏向軍事安全意涵,是指免於受到外敵壓迫和威脅。從戰略觀點看,國

(17)

家安全是「對所有外來侵略、間諜活動、敵意偵察、破壞、顛覆、困擾及 其他敵意影響等國家所採取之保護」。沃佛(Amold Wolfers)認為國家安 全是一個模糊的象徵(ambiguous symbol),而且可能根本就不具有任何精 確的意義。我們除了思考戰爭的威脅,以維繫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外,也必 須兼顧國際安全的走向。所以,國家安全是「在創造有利於保持或擴大國 家最終價值的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環境以對抗現存或潛在的威脅,國家安 全即是此政策的一部份」(Wofers, 1962:148)。是故,可以瞭解國家安全 應以威脅考量為起點,兼顧所有的軍事層面和非軍事層面,運用武力和非 武力的方式來達成國家安全的目標。因此國家安全並非是一種靜止的狀 態,而是受不斷變化的國內環境與國際環境的影響,其主要功能在於抵抗 威脅,目的在於保護國家核心價值與利益,以維持國家的生存。

是故具體而言,國家安全又可解析成下列五個涵義:

一、國家生存不受威脅,這是國家安全的基本涵義。

二、國家領土完整,不受任何侵犯。

三、政治獨立和主權完整,維持政府運作和國家發展。

四、維持經濟制度及發展的正常。

五、確保國民傳統生活方式,不受外力干涉與控制。

3. 國家利益

由於每個國家的國家利益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宜先釐清在中共的認知 中,重要的國家利益是什麼? 以瞭解中共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去確保 其國家利益,如此才能掌握其軍事發展戰略的制訂。

就西方而言,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是美國為了明確其國家安 全戰略而以地緣政治為基礎、現實主義思想為特點所發展出來的學說。健 全合理的國家安全目標與利益,為有效戰略的鎖鑰而國家利益即是為了國 家生存,且國家利益與國家生存是密不可分的,任何國家若忽視其國家利

(18)

益則無異是自取滅亡,因此任何戰略制訂者的思想行動都必須以國家利益 為基礎,也就是孫子所說的「合於利則動,不合於利則止」(鈕先鍾,1998:

70-73)。如此來說,凡是國際事務中對國家整體有益處的事,都算是國家 利益,國家利益是軍事與外交專業的重心,可是「利益」是一個高度概括 性的抽象概念,反映的是每個國家的基本慾望和需要(高一中譯,2001:

101)。因此使得國家利益難以用單一的性質來闡述,不過,由於現實主義 大師莫根索(Mans J. Morgenthau)將國家利益區分為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兩個等級,主要利益乃在確保國家的自由、獨立與安全,以及對國家制度、

人民與重要價值的保護,且必要時得投入戰爭以確保主要利益,毫無妥協 或猶豫的餘地;而次要利益受威脅時雖會危害國家利益,但不會危及國家的 主權,因此是具有妥協餘地的利益(周建明、王海良,2000:21)。

在莫根索的現實主義觀點逐漸流行後,學者對國家利益有不同的看法 與分類,如鈕契特廉(Donald Nuechterlein)強調國家利益有變和不變兩種 因素:變的部分是反映國內外情勢變化將國家利益分為生存(survival)、

極重要(vital)、主要(major)和次要(peripheral)四種。不變的部分則 形成一國的持續性利益。另外,美國學者霍斯提(K.J.Holsti)則將國家目 標區分成三類:一.核心利益與價值(core interest and values)、二.中程目標

(middle range objectives)、三.遠程目標(long rang goals)其中核心利益和 價值是各國必須不惜代價捍衛與永遠加以維護和擴張的,諸如主權與領土 之完整(譚溯澄、李偉成譯,1995:177-192)。

不過在探求中共國家利益時如果完全以西方的判定標準來檢驗將會 產生誤差,大陸學者趙英認為,資本主義國家所謂國家利益是統治階級與 資產階級的利益,而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利益是全體人民利益的集中概括 和體現(趙英 1992:392-393);另一名學者閻學通將國家利益定義為一切 滿足民族國家全體人民物質精神需要的東西。在物質上,國家需要安全與

(19)

發展在精神上,國家需要國際社會尊重與承認(閻學通,1997:10-11)。

由上述可知,中共學者對國家利益的定義也沒有統一的看法,不同的 觀察角度會產生不同的見解。不過中共官方在「2004 年中國的國防」的國 防白皮書中,對中共國家利益的內容有具體的陳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 院新聞辦公室,2004:2-3):

「中國的國家利益主要包括: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持和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爭取一個長期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週邊環 境。中國才去一切必要手段維護國家利益同時也尊重別國的利益,主張透 過協商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糾紛和爭端。」

由此得知,中共認為重要的國家利益除了國際間公認的國家生存與發 展之外,也重視維繫社會主義制度和團結安定內部社會,並一再強調堅持 共黨專政的必要性。

4.和平崛起

中共認為中國的崛起關涉中國根本的國家利益、大國外交的基本目 標,是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其官方的相關發言可以勾勒出

「和平崛起」的意義,如下表所示:

表 1-3 中共高層對「和平崛起」相關言論

人物及時間 演講題目 地點 代表意義

鄭必堅

(2003.11.03)

中國和平崛起新 道路和亞洲的未

博鰲亞洲論壇 首次提出「和平崛 起論」

溫家寶

(2003/12.10)

把目光投向中國 美國哈佛大學

中共官方首次使 用「和平崛起」一

(20)

胡錦濤

(2003.12.25)

胡錦濤在紀念毛 澤東誕辰 110 週 年座談會講話

北京,紀念毛澤東 誕辰 110 週年座

談會

中共總書記首次 使用「和平崛起」

一詞

胡錦濤

(2004.02.23)

主持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十次集體

講話

北京,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十次集體

學習

中共總書記首次 公開在中央高級 幹部學習場合宣 導「和平崛起」

溫家寶

(2004.03.14)

回答新加坡聯合 早報記者提問

十屆「全國人大」

第二次會議閉幕 記者會

中共官方最後一 次公開使用「和平

崛起」

資料來源:(胡聲平,2004:1-3)

由上可得知,中共和平崛起的意義是要讓中國以非訴求武力戰爭的方 式超越現有世界強權的過程稱為「和平崛起」。然而「崛起」此一名詞爭 議頗大,由《中國即將崩潰》一書可知,中共雖然從改革開放後國力大幅 成長,但隨之而來的國內外問題也日益嚴重,是否已經崛起仍言之過早(閻 紀宇、侯思家譯,2002:55),此外,「崛起」一詞與他國對抗性涵義較「發 展」為大,是故中共官方於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閉幕記者會上 最後一次公開使用「和平崛起」後,即開始改倡「和平發展」

5.和平發展

和平發展,是指國家以透過非武力戰爭方式進行國家發展的過程,其 國力的消長代表其發展的結果,任何國家的發展都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一 蹴可及的,而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若中共以「和平發展」為國家利益,

則在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時將採取「和而不同」之世界觀,和諧地共生共 長,對不同的社會制度、文明應相互尊重,在發展道路上相互交流、學習 與借鑑,並在此基礎上抱持多元共存與競爭的文化價值觀,且體認到維護 中共的國家利益需與全球人類共同利益相結合,中共的國家利益是與世界

(21)

各國的國家利益相互依存的。

在此概念下,中共的和平發展的核心點是共同發展,是指中共不只是 努力促進其本國的發展,還必須迎合世界多及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 勢,去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和良好周邊關係,進而利用此一重要 戰略機遇期,全面提升其國家社會之建設。而其對外戰略不能採取摧毀舊 有或現有國際政經秩序,建立新的國境政經秩序的方法,而是指能加入現 有國際政經秩序中,再尋求修正其中不公正合理的部分。用和平方式改革 現有國際秩序,積極參與世界上的主要國際組織和國際多邊體制,才是中 共和平發展下的對外戰略目標。

6.軍事發展

軍事發展為國家發展之一部分,屬於國家安全的範疇。軍事發展消極 而言,在確保國家安全,防止他國侵略;積極而言,則可遂行國家在世界權 力資源競逐的目標。在伊拉克戰爭與「九一一」事件爆發後,美國調整全 球戰略在國際反恐行動上,相對地無暇集中外交及軍事資源對中共進行抗 衡與圍堵,更需中共配合與支持反恐,是故各國的國家利益產生轉變,發 展經濟和研發科技成為多數國家的主要戰略目標,使得交流合作進一步增 多,國際與區域安全合作與對話機制朝向多層次、多類型方向發展,似乎 象徵各國之間軍備競賽的態勢趨向緩和,大國間解決利益分歧與安全威脅 的方式也由對話協商逐漸取代發動戰爭來解決,經由和平方式與市場機制 的調節可將國際戰略資源重新合理配置,來避免歷史上新興大國必須以戰 爭掠奪他國資源以實現國家發展,是故目前中共的軍事發展戰略目標,非 是掠奪資源擴張領土為目的,而是著重於軍隊現代化轉型、航太科技武器 研發與維護主權問題之上。

(22)

數據

表 1-2  學者對國家安全定義歸納表  學者  主張內容  克勞德  (Inis L. Claude)  國家安全是指一個個別國家的安全意味著一個國家有生存的能力、維護其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 並保持其所致力的價值體系不受外來的干預。安全 不是沒有輸掉一場戰爭的危險,亦意味著沒有需要 進行一場戰爭的危險,更包括沒有不能一戰的危 險。國家安全不是只完全沒有外來的威脅,但要求 在應付威脅時不必付出太大的代價。  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  一個國家是否安全,在於不必犧牲它的核心價值,以達到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選自 李家同校長國際觀專欄(138) 108 年 12 月 31 日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其次,將服裝可視為一種「符號」,在當代已是不爭的事 實。美國服裝社會心理學家 Susan Kaiser 在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 中,進一步提出一「關於服裝符號系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至 1960 年代初期,以西歐六國為核心的協作已漸具規模,並已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和經濟整 合。更重要的是,法國和西德兩國的領袖亦較能通力合作。從 1949

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爲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及其 常設機關,依據《憲法》,有權為香港的有關事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

當中尤以《雷雨》、《日出》及《原野》一系列優秀作品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