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因素探討- 以土坂部落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影響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因素探討- 以土坂部落為例 "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玉芬 教授

影響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因素探討- 以土坂部落為例

研究生:董志祥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2)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影響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因素探討- 以土坂部落為例

研究生:董志祥 撰 指導教授:李玉芬 教授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3)
(4)
(5)

謝 誌

自 1995 年入伍從軍迄今,已有廿多個年頭,轉眼間便面臨著屆退及轉業的選 擇。常想,離開部落環境這麼多年,卸下戎裝之後的我,將如何結合部落的脈動參 與其中;長年待在部隊環境,返鄉後的自己又能扮演什麼角色,在部落正當興起文 化復振熱潮的同時,個人是否為家鄉盡點微薄之力?

2015 年春天,我與部落從軍的青年,一同發起了「回饋部落,從軍啟動」公 益活動。我們自發性的集資,先從回饋母校-土坂國小開始,為我們部落的學童們 添購一些球具,儘管數量不多,但這樣的活動激發了不少青年重視自己的家鄉,這 也是活動最主要的意義。

隨著部落老化人口逐年增加,部落老人照顧需求更顯重要,土坂部落文化健康 站為部落老人提供照顧服務將屆滿 10 年際,很高興我能利用進修,進行這樣的研 究,希望研究能為部落老人照顧機制有所貢獻,以回應「回饋部落,從軍啟動」的 精神。然離開校園這麼多年,重拾書本是需要勇氣,自知學識不足,對研究領域涉 獵尚淺,研究期間,受到很多人的協助,才得以順利如期完成。在此,特別感謝指 導教授李玉芬老師的耐心指導、土坂部落接受訪談的親朋好友、太魯閣族摯友那 威‧嘎勞的英文指導,以及歷年在土坂「文化健康站」無私服務的服務員們,非常 感謝您們。

當然,這一切,若沒有內人麗娟的犧牲與包容,我將無法順利完成,感謝妳,

我的太太。

董志祥謹誌 2017 年 7 月

(6)

影響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因素探討 -以土坂部落為例

作者:董志祥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中文摘要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於 2006 年推行「原住民老人日間關懷站」,提供原鄉老人 在地關懷照顧服務;復於 2015 年更名為「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並策訂「原住 民部落文化健康照顧計畫」,服務據點自 2006 年的 40 站,迄 2017 年已達 121 站。

其中臺東縣土坂部落文化健康站自 2008 年設站迄今,對於該站在部落提供服務運 作成效及影響老人參與因素等,尚無相關之研究。

為能了解影響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因素,本研究以土坂部落原住民老人為研究 對象,運用質化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透過剖析土坂部落原住民老人關懷服務的發 展歷程、瞭解文化健康站在土坂部落的服務現況、掌握土坂部落老人參與文化健康 站情況,進而瞭解影響土坂部落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之因素。 研究結果提供部落 文化健康站服務發展策略之建議如后:(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部落應設置「文 化健康站」專屬教室(二)針對部落老人照顧需求調查,提高老人參與意願(三)

補助設置司機以及無障礙車,減少因交通影響參與意願(四)結合「長照聯網」, 強化「文化健康站」老人照顧服務功能。

關鍵詞: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土坂部落、深度訪談、長照聯網

(7)

The Factors of the Elderly Participation to the Tribal Culture and Health Station:A Case Study

of Tjuwabar Tribe

Author: Tung Chih Hsiang

Abstrat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CIP) developed and planned "the Aboriginal Elderly Day Care Station" (AEDCS) to provide local care service for those tribal elderly in 2006. Then the CIP reprogrammed the “Aboriginal Tribal Cultural Health Care Program” and restructured AEDCS to “the Tribal Culture and Health Station"(TCHS) in 2015. It started with 40 AEDCS in 2006, which has developed to 121 TCHS in 2017. The Tjuwabar Tribe TCHS was founded in 2008, but there we still can not find any study about its’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nd the rela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ose tribal elderly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os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lderly participation to this project, we focus on the Tjuwabar TCHS and utilize in-depth study for better qualitative survey. Then we study the operation of the TCHS,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lative details around their services, espacialy the elderly activites and their feedback.

So we can understand the affected factors within them.

We analyze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Tjuwabar TCHS 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follow their targets. Our recommendation as follow: (1) Base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crease year after year,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dedicated TCHS classrooms to manage culture and healthy activities. (2) To survey those tribal elderly care demand, improving the elderly participation willing. (3) To subsidize more drivers and barrier-free vehicle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participation due to traffic. (4) Integrating with "Long-term Care network" to strengthen the elderly care services.

Key words: Tribal Cultural and Health Station, Tjuwabar Tribe,in-depth study,

Long-term Care network

(8)

VIII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社區照顧的發展歷程回顧與現況 ... 10

第二節 原住民部落照顧服務與相關研究 ...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1

第一節 研究地區 ... 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36

第四節 訪談對象 ... 3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 43

第一節 土坂部落老人照顧的發展歷程 ... 43

第二節 土坂部落「文化健康站」服務現況 ... 75

第三節 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的情形與問題 ... 79

第四節 影響土坂部落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的因素 ... 86

(9)

第五章 結論 ... 9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99

參考文獻 ... 101

附錄 1

106 年度土坂部落文化健康站申請補助計畫書 ... 103

附錄 2 土坂文化健康 2009 年開站籌備會議 ... 120

附錄 2-1 土坂文化健康站 2011 年活動辦理情形 ... 121

附錄 2-2 土坂文化健康站 2011 年活動辦理情形 ... 122

附錄 2-3 土坂文化健康站 2014 年活動辦理情形 ... 123

附錄 2-4 土坂文化健康歷年活動辦理情形 ... 124

(10)

X

表 1 內政部統計通報戶籍登記原住民人口 ... 2

表 2 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數統計表 ... 3

表 3 社區照顧分類表 ... 11

表 4 臺灣老人照顧重要事件表 ... 13

表 5 台灣老人照顧相關文獻 ... 19

表 6 關懷據點與文化健康站之差異 ... 27

表 7 部落文化健康站歷年設站數與服務老人數 ... 30

表 9 受訪者資料表 ... 38

表 10 受訪談題綱 ... 40

表 11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福利措施的演變 ... 43

表 12 原住民外移人口(1967-1985) ... 50

表 13 土坂部落提供老人服務各協會比較 ... 55

表 14 土坂部落文化健康站服務項目 ... 66

表 15 土坂文化健康站資源連結單位 ... 69

表 16 土坂部落文化健康站歷年申請服務人數及參與人數分析表 ... 79

表 17 土坂部落文化健康站歷年申請服務人數及參與人數分析表 ... 79

表 18 土坂部落文化健康站歷年主要問題表 ... 80

(11)

圖 1 我國老年人口占率趨勢 ... 1

圖 2 臺灣原住民族分佈區域圖 ... 8

圖 3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照顧服務資源關係。 ... 24

圖 4 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位置圖 ... 31

圖 5 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空拍圖 ... 32

圖 6 研究流程圖 ... 35

圖 7 研究架構圖 ... 37

圖 8 昭和 18 年(1943 年)大武農業講習所修業完訓合影 ... 48

圖 9 土坂部落 1960 年代的老人早期生活 ... 49

圖 10 人口外流影響,部落裡的老人與小孩 ... 51

圖 11 人口外流影響,部落裡的老人與小孩 ... 52

圖 12 基督教循理會土坂教會約 1970 年外觀 ... 53

圖 13 土坂部落老人生活 ... 53

圖 14 受訪者(W2)攝於達仁鄉衛生所(1985) ... 58

圖 15 部落健康營造辦理健康操活動照片 ... 60

圖 16 部落健康營造辦理健康操活動照片 ... 60

圖 17 部落健康營造辦理健康操活動照片 ... 61

圖 18 土坂老人日間關懷站籌備會議 ... 63

圖 19 達仁鄉日間長照中心動土典禮 ... 73

圖 20 達仁鄉日間長照中心啟用典禮 ... 74

圖 21 達仁鄉日間照顧服務中心無窒礙設施 ... 74

圖 22 達仁鄉日間照顧服務中心教室環境 ... 75

圖 23 土坂部落文化健康站上課場地 ... 77

(12)

第一章 緒論

隨著我國的社會變遷及醫療衛生的進步,平均餘命延長及出生率下降,高齡 化已成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國自 1993 年起,已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 義的高齡化社會之標準,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達 7.1%(149 萬 801 人),至 今,老年人口比率持續攀升,幼年人口(0-14 歲)比率持續下降,截至 2015 年 底,我國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為 12.5%(293 萬 8,579 人),0-14 歲人口比率為 13.57

%(318 萬 7,780 人),「老化指數」1991 年 24.79%一路升高至 2015 年 92.18%。

依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將於 2018 年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 將達 14.5%(343.4 萬人);2026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 20.6%

(488.1 萬人);2061 年,老年人口比率將續升高至 38.9%(715.2 萬人),如圖 1 所示(衛福部,2016)。

圖 1 我國老年人口占率趨勢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

依據行政院內政部 2016 年 2 月原住民人口結構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原住民 人口之老化比率呈現逐年上升的現象(2011 年為 26.95%至 2015 年 33.75%);

而 65 歲以上原住民老人人口數,亦從 2011 年的 31,184 人,至 2016 年 10 月底

(13)

已增加至 38,979 人,從表 1 數據中得知,原住民近年老人增加與老化之趨勢。

表 1 內政部統計通報戶籍登記原住民人口

年代(西元) 原住民總人數 65 歲以上老年

老化比率(%)

2011 504,531 31,184 26.95

2012 512,701 31,708 27.83

2013 519,984 32,796 29.11

2014 527,250 34,110 30.53

2015 546,698 37,210 33.75

2016 552,221 38,979 35.33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17)

隨著社會與經濟結構的改變,對原住民族傳統的部落生活機制造成極大的衝 擊,原住民青壯年人口為謀生,遷移至都會地區或往返原鄉與都會區謀職工作。

而原住民族老年對於自己熟悉的部落環境,往往不會因為子女外地謀職而遠離家 鄉與子女在平地地區居住,反而因對於部落地區建構出深厚的依附關係,致使老 年人口大都居住在自己的故鄉,部落只剩下老年人及部分兒童少年,形成不同性 質的「老人化社會」(鄭善明,2010)。

綜上問題所述,瞭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考量部落老 人照顧需求問題,並基於原住民與漢人在文化上差異及「文化福利權」之概念,

於 2006 年推動成立「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以下簡稱關懷站)」,以提供 原住民族老人預防性、關懷性及連續性之照顧服務,期達到「活躍老化」、「友善 老人」及「世代融合」之目標;另位營造多元部落文化的老人照顧環境,落實「以 原鄉文化關懷部落老人,落實在地深耕,在地健康老化的信念」,復於 2015 年正 式更名為「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以下簡稱健康站)」並策訂「原住民部落文 化健康照顧計畫」。

(1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行政院為因應高齡化社會,於 2005 年核定「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 案」提出「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設置社區照顧據點(以下簡稱照 顧據點),以落實預防照顧普及化及社區化,達成初級預防照顧服務之目標,這 是臺灣社區照顧的具體實踐。然而,原住民相較於主流文化始終被忽視致處於社 會結構中集體不利的處境,因此原住民不僅個人的社會權需要與一般國民一樣平 等地被保障,其族群的特殊性更需要在制度上被尊重,這種尊重集體文化特殊性 的社會福利權益保障成為當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的指導原則,稱為「文化福利權」。 原民會基於原住民與漢人在文化上之差異及「文化福利權」之概念,於 2006 年 推動以原住民族部落老人為對象的照顧計畫,並且在原鄉部落設「原住民部落日 間關懷站」,尤其針對偏遠地區、福利資源缺乏且不易取得照顧服務之部落為優 先補助對象,以提供原住民族老人預防性、關懷性及連續性之照顧服務。

原民會於 2009 年度開始結合民間醫事團體及醫院之資源,參與部落關懷服 務工作,從各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出發,建構有利於原住民老人健康、安全及終 身學習的友善環境,並整合政府、部落團體、醫事團體及原住民教會等力量,積 極推動預防照顧服務,強化部落老人關懷服務,2015 年更名為部落文化健康站,

迄 2016 年已建置 121 站,站數增加情況如表 2(原民會,2017)。

表 2 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數統計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站數 40 44 59 74 70 80 80 99 99 110 121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6)

面對高齡化之人口變遷趨勢所衍生的社會照顧問題,原民會於 2017 年的「推 展原住民長期照顧部落文化健康站實施計畫」中,將部落「文化健康站」擴大納

(15)

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 推動,除連結衛生福利部架構的長照服務模式與資源外,

考量部落地理環境、福利與醫療資源缺乏、照顧服務人力不足等之不利因素,加 強提供在地化之部落老人照顧服務,保障原住民老人獲得適切的服務及生活照顧,

並鼓勵原住民老人參與部落休閒活動,及早在失能前提供多元的服務,降低醫療、

長照之社會與家庭負擔,提供高齡衰老、慢性病老人多功能之部落文化健康站照 顧服務,預防及延緩失能,以降低社會與家庭之負擔。

從上述原住民部落老人照顧問題背景中,可以清楚瞭解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 站發展的脈絡及原住民老人健康照顧是刻不容緩。然而,文化健康站涵蓋率逐年 增加、自「老人日間關懷站」更名後的「文化健康站」,是否更適切的滿足部落 老人的期待與需求?是否更提高部落老人接受服務的意願?而影響原住民老人 參加健康站相關因素為何?值得後續探討。

研究者具原住民排灣族血統,對部落事務推展具強烈意識與熱忱,期望軍旅 結束後,能盡綿薄之力,返鄉回饋。自幼居住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目睹部落 族人因經濟快速發展,青壯年人口因就業需要大量移往都市,留在部落的只剩中 老年人以及部分兒童少年,不僅是隔代教養問題,部落老人照顧需求亦更加沉重。

土坂部落不僅僅是面臨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的問題,另外部落位置地處偏遠,自 台九線省道轉入至部落尚須 7 公里蜿蜒的山路,然在交通上迄今仍尚未有大眾運 輸工具,容易形成資源短缺、交通障礙及社會福利輸送不易等情況。每遇颱風、

豪雨等天然災害,則常面臨較交通,斷水斷電,部落如同孤島,種種困境,使土 坂部落老人處於不利的狀態。

由於近年原住民部落老人照顧議題普遍受到重視,原民會於 2006 年設置「原 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後,「基督教中華循理會土坂教會」於 2009 年經原民 會核定承接「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這是土坂部落老人關懷站最早提供服務的 單位。之後於 2013 年,轉由「臺東縣生命與光全人關懷協會-土坂恩惠教會」接

(16)

定由「台東縣(土坂)夢馨羽文化發展協會」繼續承接,並設址於土板村 6 鄰 98 號,平常課程地點則為土坂活動中心。

目前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提供老人照顧服務單位,除了目前的「台東縣(土 坂)夢馨羽文化發展協會」承接「文化健康站」外,另有「社團法人南迴健康促 進協會」申辦衛福部「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及「達仁鄉老人長照中心」,共 2 個 單位 3 種不同服務計畫及經費來源。本研究囿於「台東縣(土坂)夢馨羽文化發 展協會」於 2017 年 7 月 1 日初次承接「文化健康站」,服務評價及期待仍待驗證,

故研究仍以 2009 年至 2016 年間,由「基督教中華循理會土坂教會」及「臺東縣 生命與光全人關懷協會-土坂恩惠教會」承接土坂部落「文化健康站」期間為研 究主軸,以達研究主題及目的,探討影響土坂部落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站相 關因素。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從緒論說明原住民老人的需求與問題後,研究者試圖從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 落「文化健康站」提供服務運作現況,探討影響部落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因 素。依台東縣太麻里戶政事務所 2016 年 11 月統計數據顯示,土坂部落 55 歲以 上人口計 212 人,佔全村人口數 961 人的 22%。而土坂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自 2008 年由基督教中華循理會土坂教會提出計畫承接,至 2011 年接續由「台東縣 全人關懷協會-土坂恩惠教會」接續服務,提供土坂部落老人服務時間將屆滿 10 年,然服務提供成效及影響老人參與因素等,尚無相關之研究。筆者藉由「文 化健康站」服務提供的歷程中,期分析影響土坂部落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因素,

藉以提出有效的策略,俾落實「文化健康站」設置的目地。

(17)

本研究的目的分述如下:

一、 瞭解土坂部落原住民老人關懷服務的發展歷程。

二、瞭解「文化健康站」在土坂部落的服務現況。

三、土坂部落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的情形與問題

四、研擬提升土坂部落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的建議策略

第三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在探討原住民族部落老人照顧中,針對原住民部落老人文化健康站計 畫服務之相關名詞做解釋,以釐清此種服務計畫概念在我國當前社會福利政策當 中的定義。詞彙包含「原住民族」、「部落」、「原住民老人」及「原住民部落文化 健康站」四個主要的概念,分別敘述如下。

一、原住民族

依據原住民基本法第 2 條,係指既存於臺灣而為國家管轄內之傳統民族,經 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民族。目前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 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 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 16 族,

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目前約 5 萬人,佔總人口 數的 2%,如圖 2 所示(原民會,2017)。

(一)阿美族:阿美族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平洋沿岸的東 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二)泰雅族:泰雅族分布在台灣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

(三)排灣族: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

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四)布農族: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廣及於

(18)

高雄縣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

(五)卑南族:卑南族分布於台東縱谷南部。

(六)魯凱族:魯凱族分布於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縣東興村 等地。

(七)鄒族: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亦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

(八)賽夏族: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又分為南、北兩 大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與 獅潭鄉。

(九)雅美族:雅美族分布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的六個村落,為台灣唯一的一 支海洋民族。

(十)邵族:邵族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大部份邵族人居住日月潭 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 大平林。

(十一)噶瑪蘭族:噶瑪蘭族,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和台東。

(十二)太魯閣族: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 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 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十三)撒奇萊雅族: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大致在今日 的花蓮縣境內

(十四)賽德克族:賽德克族的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仁愛鄉春 陽溫泉一帶,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 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

(十五)拉阿魯哇族: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

(十六)卡那卡那富族: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現大部分居住 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

(19)

圖 2 臺灣原住民族分佈區域圖 資料來源: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二、東部排灣族

1983 年蔣斌沿用移川子之藏《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的分類再進一步劃 分,將排灣族區分為 Raval 和 Butsul 兩個系統,並於 Butsul 亞族之下,區分 北部排灣(Butsul 本群)、中部排灣群(Paumamauq)、南部排灣群(包括 Chaobolbol 群、 Sebdek 群、Parilarilao 群、Skaro 群)以及東部排灣族(Pakarokaro 群)等 群(蔣斌,1983)。

排灣族東部排灣族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東南段,屬於巴卡羅群現分布於台東 縣太麻里鄉、金峰鄉、達仁鄉及大武鄉境內,位於大武溪、大竹高溪、虷子崙溪、

(20)

背山面河。(金峰鄉誌,2006)

從行政區域來看,東部排灣族為現在的台東縣太麻里、金峰、達仁、大武等 鄉及台東市新園村。主要村落有台東縣太麻里鄉的大王、金崙、多良、北里等村 落;達仁鄉的土坂、台坂、新化、安朔、南田、森永等村落;大武鄉的大竹、大 鳥、大武、尚武、南興等村落及台東市的新園村;達仁鄉的土坂部落,也是此論 文研究的田野所在區域。

三、部落

「部落」兩字,是因為「部落」所強調的是一群人所共同依循的一種文化特 性,也是一起生活的形態及習俗。原住民族基本法第 2 條第 4 款對「部落」一詞 也有明確的定義,「部落係指原住民於原住民族地區一定區域內,依其傳統規範 共同生活結合而成之團體,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者」。 四、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於 2006 年設置「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提供 原住民部落老人「關懷訪視」、「餐飲服務」、「心靈與文化活動」及「諮詢轉介」

等服務,保障原住民老人可獲得適切的照顧,以落實在地健康老化。另為能營造 更多元的部落文化照顧環境,原民會復於 2015 年 12 月將「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 關懷站」正式更名為「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並策訂「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 照顧計畫」,至 2017 年 5 月止,全國共有 121 個健康站。

五、原住民部落老人

依據「老人福利法」第 2 條,老人定義,指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之人。政府考 量原住民平均餘命較低,原民會推展照顧原住民部落老人服務的對象,凡是年滿 55 歲的原住民,也算符合老人定義,享有老人相關福利。故原住民部落老人,

是指年滿 55 歲的原住民。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文獻以高齡化社會原住民老人面臨的問題與需求為背景,探討影響原 住民部落老人參與文化健康站的因素。文獻探討區分有二:首先,將分述有關於 社區照顧之發展歷程回顧與現況,說明社區照顧的起源、定義與內涵,並分別從 台灣整個大環境以及原住民老人照顧相關的歷史發展,建構一個全面性的認識;

接著探討原住民部落照顧服務的相關研究,從內政部設置關懷據點、原民會成立

「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到目前的「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其服務的 內涵、異同及成效為何?分述說明如下:

第一節 社區照顧的發展歷程回顧與現況

一、社區照顧概念的緣起與發展

社區照顧(community care)發源於 1950 年代的英國,Walker(1982)認為,

社區照顧是經由親戚、朋友、鄰居與志工等非正式服務網路,加上正式的社會服 務機構來共同照顧弱勢。Barley(1973)認為,社區照有三個理念,包含在社區 照顧(care of community)的內涵有三:包含「在社區裡照顧(care in community)」、

「由社區來照顧(care by community)」,以及由政府、專業人員和社區合力照顧

「社區一起照顧(care with community)」。

而後,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至 1980 年代的社區照顧為混合經濟照護,所 謂社區照顧意指地方政府、非營利組織、非正式照護系統,對於障礙者、精神病 患者與老人照護工作,從原來的中央全民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的健康照護移轉給地方政府的社會照護;此時,社區照顧的意涵已由「在社區中 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逐漸轉為「由社區來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

照顧老人的責任整個社區要投入,且應由每個人分擔(周月清,2011)。

顏育德(2013)認為,在社區裡照顧(care in community)、由社區來照顧(care

(22)

by community)和社區一起照顧(care with community)此三種模式是可以同時 存在的,並不會有所衝突。因為模式的主體並不相同,在社區裡照顧(care in community)的主體是地點,由社區來照顧(care by community)以及和社區一 起照顧(care with community)這兩者的主題是由誰來提供照顧服務,前者強調 的是正式與非正式,後者則是強調非正頁式照顧系統。社區照顧的三種不同類別,

在場所、角色功能以及系統上不大相同,其類別、場所與角色整理,以表 3 示之。

表 3 社區照顧分類表 照顧

類別 項目

在社區裡照顧

(care in community)

由社區來照顧

(care by community)

社區一起照顧

(care with community)

場所 社區中的機構 家中 家中

照顧系統 正式系統 正式系統

非正式系統 非正式系統

主要角色

正式部門:社區衛生 和個人社會服務,包 括收容所、診所、醫 院和機構等

政府專業人員、志願 機構、民間團體和非 正式部門提供

非 正 式 部 門 提 供 服 務與照顧

次要角色

由家人、鄰居、朋友 等 非 正 式 部 門擔 任 補充的角色

由 監 督 照 顧 供 給 之 衛 生 和 社 會 服 務 擔 任使能者

正 式 部 門 擔 任 補 充 的角色,以及提供專 業性的照護

資料來源:黃源協(2010)

由上述研究可發現,國內外學者對社區照顧的主要概念普遍包含兩個概念:

正式和非正式資源的方式提供服務,並讓服務需求者能留在自己的社區,選擇需 要的服務,有的學者重視資源網絡的建立,有的認為應發揮社區照顧精神,使社 區成為一個照顧體系且在社區提供服務,翁毓秀(1994)。

(23)

二、台灣社區照顧政策發展歷程

依據黃源協(2010)及羅秀華與黃琳惠(2009)對於臺灣的社區照顧發展的 描述與彙整,臺灣的社區照顧概念源自於 1960 年代的臺灣社區發展工作,然而 就其內涵而言,與社區照顧政策並無直接之關聯。即至 1980 年代中期,始出現 與社區照顧較類似之服務項目;至 1991 年頒布「社區工作綱領」開始、1994 年 頒布「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於該年度以「臺北市社區照顧實驗計畫」為福利服 務社區化的起點。

內政部於 1995 年舉辦《全國社區發展會議》,於此會議中決議推動社會福利 社區化;1996 年內政部第 47 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核定實施「推動社會福利社 區化實施要點」。至 2000 年與「建構長期照護體系」結合,以「在地老化」為 核心價值,以個人和家庭為服務單元,照顧弱勢族群與照顧家人。

臺南市政府於 2002 年啟動村里關懷中心,新營市太子社區發展協會在太子 宮成立第一個據點,結合宗教與社區資源力量,形成社區化預防照護網絡;至 2005 年行政院核定「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 護服務,臺灣的社區照顧進入實踐的建構過程。

2005 年原民會檢討兩期的「原住民族部落多元福利四年計畫」之後,於 2005 年至 2008 年的原住民部落多元福利第二期四年計畫,推動設置原住民部落老人 日間關懷站的計畫。2009 年,原住民族社會安全發展第 1 期 4 年(2009 年至 2012 年)計畫,原民會推動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計畫培植與結合原住民族地區 各組織資源,關懷部落及參與部落服務工作。2013 年,原民會推動原住民族社 會安全發展第 2 期 4 年(2013 年至 2016 年)計畫,建構「以部落參與及自治為 基礎」的福利體制為階段性政策目標。2015 年,原民會將「原住民部落老人日 間關懷站」正式更名為「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並策訂「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 照顧計畫」,以表 4 示之。

(24)

表 4 臺灣老人照顧重要事件表

年份 事件說明

1993 香港舉辦「社區照顧華人社區」研討會,許多台灣學者及政府官員 參加,加速促成台灣社區照顧的發展。

1994

內政部頒布「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一、內政部舉辦「全國社會福利會議」成立「社區照顧推動委員會」。 二、「臺北市社區照顧實驗計畫」為福利服務社區化的起點,分別在

萬華、文山、中正與北投等地區,創造在地照顧弱勢老人與心 智障礙者的種種作為。

1995 內政部舉辦「全國社區發展會議」,「全國社區發展會議」建議政府 應推行社會福利社區化政策。

1996 內政部第 47 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核定實施「推動社會福利社區 化實施要點」。

1998 內政部核定「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制定「加強老人安養服務」三計 畫行政院核定衛生署所提出的「老人長期照顧三年計畫」。

2000

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小組第六次委員會議核定「建構長期照護體 系」,打出「在地老化」的總目標,選定台北縣三鶯及嘉義市為試辦 地點。

2001

一、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小組第八次委員會議核定嘉義市與臺北縣 三鶯為「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實驗社區。

二、先導計畫以「在地老化」為核心價值,以個人和家庭為服務單 元,照顧弱勢族群與照顧家人,透過縣市層級的長期照顧管理 示範中心,整合中重度失能老人、身心障礙者與其家人的照護 服務。

2002

一、通過「照顧服務產業發展方案」,居家服務的補助對象擴大,不 再局限於中低收入戶。

二、啟動臺南縣村里關懷中心第一階段 50 個據點,新營市太子社區 發展協會在太子宮成立第一個據點。

2004 中國時報與臺南縣政府合作辦理專題研究,分享臺南縣試辦村里關 懷中心的經驗,社會司長到場,並允諾進行政策籌劃與成型

2005

一、行政院核定「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提供在地的初 級預防照護服務,以 2005 至 2007 年為主要執行期間,預計 2005 年 400 個,2006 年 800 個,2007 年 2000 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二、原住民部落多元福利第二期四年計畫(2005 年至 2008 年),建 構原住民部落服務體系,提供老人照護。

2006 原民會設置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 40 站。

2008 原民會建立關懷據點輔導計畫,目的在於提升關懷據點服務品質,

(25)

建立各項評鑑指標以及考核(評鑑)機制。

2009

原住民族社會安全發展第 1 期 4 年(2009 年至 2012 年)計畫,推 動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計畫培植與結合原住民族地區各組織 資源,關懷部落及參與部落服務工作。

2013

原民會推動原住民族社會安全發展第 2 期 4 年(2013 年至 2016 年)

計畫,建構「以部落參與及自治為基礎」的福利體制為階段性政策 目標。

2015 原民會將「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正式更名為「原住民部落 文化健康站」並策訂「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照顧計畫」。

資料來源:陳宇嘉(2011)、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第二節 原住民部落照顧服務與相關研究

臺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居住著各種族群,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 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目前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 16 族,總人口數約有 52 萬餘人,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 2%,主要分佈在 12 個縣、55 個原住民鄉。

然而原住民鄉的部落大多是處於偏遠地區,人員往返及物資的運送,交通費 用及所需時間成本都相對較高,且山地氣候敏感易變, 每遇颱風、豪雨、地震 等自然災害,則面臨道路中斷、橋樑毀壞及土石流威脅,部落與外界交通聯繫中 斷部落形同孤島,同時面臨斷水、 斷電、斷糧及人員安全的威脅,使得病人照 護、洗腎病人後送及人員撤離、安置都顯得異常艱難。

就醫交通接送服務缺乏,許多縣市的原住民鄉鎮市因地方預算經費考量,對 原住民鄉鎮皆採行大眾客運減少或停駛其班次量,而原鄉的部落與部落之間車程 距離可達 1-2 小時以上,常因交通阻礙而就醫困難,原鄉不但沒有一般交通工 具,更無老殘人士所用的康復巴士或無障礙車可運用,身障、年長者如須行動或 就醫,只能仰賴家人或鄰居用機車搭載,甚至背負運送(經建會,2011),這些 因地理形勢、交通不便與經費考量等造成的障礙,始終持續存在。

(26)

依據衛福部長照量能提升計畫(2015-2018 年),推估 2016 年原住民失能 人數為 2 萬 756 人,占全國失能人數約 3%。面對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健康、醫 療與生活照顧問題等三層面,而在家庭照顧功能加速式微等現象。尤其是地處偏 遠山區、經濟落後的原鄉有相當多的原住民獨居老人是要靠自己照顧自己,尤其 老人身體功能的自然老化,其照顧問題值得關注(黃,2005)。應提供原住民老 人因地制宜之健康促進活動與社會照顧服務,以保障原住民老人獲得適切的照顧 服務。

台灣原住民老年人之研究,從 1993 年於香港所舉辦的「社區照顧與華人社 區」研討會之後,1994 年才有一些專家學者開始討論老年人福利社區化的議題,

研究領域著重在醫療性老人照護問題上,很少以原住民的文化背景為出發點的研 究。筆者整理了近年原住民老年人相關議題的研究文獻、期刊及學位論文,有助 清楚瞭解原住民部落照顧服務的發展,裨益研究者釐清原住民部落照顧服務的脈 絡與面臨的問題。

張淑芬(2005)〈原住民老人參與日托活動情形對其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是 針對台東縣原住民老人參與日托活動,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作一初探討。研究發 現參與日托活動之原住民老人較未參與日托活動之原住民老人擁有較高的生活 滿意度,同時對其生活滿意度也具有顯著預測力。並政府在各原住民部落裡採用 此日托模式,同時結合行政院『台灣健康社區六星推動方案』,建立一完整照護 網絡,以提升原住民老人生活品質。

吳鄭善明(2010)〈關懷老人、友善老人-原住民族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 指出原住民族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是原住民族部落老人日間 關懷站服務範圍以原住民族部落老年為主,目的在促進原住民族老人本身價值感 與尊嚴提升,然要思考的是在現今社會資源的受限、偏鄉地區居住環境的破壞(例 如:西元 2009 年 8 月 8 日莫拉克風災、地震等)、生活經濟壓力日趨嚴重下,應 建構出未來因應對策,充分發揮原住民族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功能。

(27)

陳宇嘉(2011)和吳鄭善明(2011)對於原住民日間關懷站的發展與歷程都 有詳盡的說明,研究觀點主要仍放在原住民老年人的醫療照護上,但已漸漸開始 反省現今固有的照護制度,並從原住民文化去思考原住民老年人的生活模式及需 要。陳宇嘉(2011)在這篇文章中對於原住民老人日間關懷站的緣起與發展歷程 作一討論,試圖去瞭解部落關懷站是否有別於內政部所廣設的照顧據點?是否可 藉由原住民族的中央指導單位-原民會,而使原鄉地區的照顧體系更符合老人照 顧的需求?以及探討關懷站服務供給者的實踐工作與反思。研究結果顯示,關懷 站目前是以點的方式提供老人預防性的照顧服務,部分關懷站有線的連結,但缺 乏「面」的服務概念,進而發展出區域性的老人照顧服務。而部分關懷站也發覺 了因族群之故,對參與度的影響,也嘗試用不同的面向及方式,像是課程的安排 以文化傳承、製作族語專業術語教材、到農田工作等,以族群傳統模式滿足原住 民老人在身、心、靈的需求。因此,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應尊重多元的文化,使 原住民活躍老化,達到生理健康、社會參與、文化生產及傳承,提升原住民老人 的社會地位與尊嚴。

吳鄭善明(2011)的期刊文章,以分配正義觀點來探討屏東縣霧台鄉大武部 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現況,試圖從原住民族目前的社會現象來探討正義分配內涵和 大武部落原住民老人日間關懷站面臨的問題。

研究顯示原住民族面臨居住場所遷移、家庭結構與功能改變、文化傳承失落、

本身競爭力因居住環境限制而成為社會排除的對象。原住民族老年人對於自己熟 悉的部落環境,往往不會因為子女外地謀職而遠離家鄉,與子女在平地居住,反 而與部落建立出深厚的依附關係,老年人口大都居住在自己的家鄉。因此,2006 年行政院原民會推「原住民族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實施計畫」,來整合原鄉部落 社會資源(教會、衛生所、學校),使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族老年人能接受 到人性化的照顧服務,以確保其尊嚴。期使以政府正式資源為基礎,透過原鄉部 落的正式與非正式社會資源的運作過程,突破因地理環境限制,確實達到社會資

(28)

源分配正義原則,滿足原鄉部落老年人的需求。此研究對於大武部落老人日間關 懷站作一評估報告,針對所遇到的問題給與建議,可做為筆者日後對於部落老人 日間關懷站模式參考比較。

尤寶萱(2011)在〈原住民部落的老人照顧-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服 務供給者的實踐與反思〉研究指出,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應進行現階段工 作成效評估,為未來發展奠基基礎-開展需求調查,並指出永續發展的可能是必 須培養自我經營模式,最後建議原住民部落的老人照顧,應實踐多元文化照顧模 式。

王增勇(2013)在社區發展季刊〈長期照顧在原鄉實施的檢討〉中,強調社 區營造、重建社會關係的過程,外人只是陪伴者與協力者,非主導者的角色。服 務的核心價值應該以傳統互助精神為號召,以在地人的人力培育。部落重新賦予 老人文化傳承新角色,發展出一套符合原住民族靈性照顧的多元、融綜、整合與 全人的服務模式。

紀芃(2013)在〈部落老人對日間關懷站服務之評價與期待之研究〉論文中,

探討部落老人對日間關懷站服務之評價與期待,研究發現包含受訪者其對關懷站 設置地點,普遍認為服務符合可近性等;但受訪者對關懷站硬體設備之評價普遍 認為:運動設備不足、缺乏無障礙空間及設施、動線設計不良、廁所無扶手、地 板太滑、鐵製冷硬不舒服等等有待改善。受訪者對關懷站各項照顧服務項目之餐 飲服務評價,大部分受訪者則是對在地食材的提供評價高;在各項照顧服務方面 之評價大致上表示符合且可受性。在受訪者對關懷站人員之工作服務態度及專業 能力評價表示一致好評。

陳俐如(2014)〈當原鄉教會遇上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試著就教會的角度 探討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研究發現結合政府資源以利落實聖經所教導之關懷有 需要的人、回饋老人年輕時對教會和部落的奉獻。教會承辦關懷站計畫之優勢,

包括教會具備適當場地、松年團契成員為關懷站計畫服務對象、神職人員學經歷

(29)

符合計畫兼任督導資格、部份教友曾有老人日托站工作經驗。另外,在教會執行 計畫過程所遇挑戰,包含依照教會組織管理機制,牧師需先徵詢教會長老同意、

和弟兄姊妹溝通,才能撰寫計畫向政府提出計畫申請,並且需另設帳戶管理計畫 經費、經所屬中會或總會協助取得法人證明。

從上述的相關研究回顧中得知,原鄉部落高齡化人口的快速成長,逐漸形成 衝擊,為能因應部落老人需求所提供之福利服務,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從現行 的實施現況,無論是政策面、執行面、未來發展,尚有許多待商榷與改進之處。

本研究期望經由土坂部落老人的深度訪談,瞭解老人真正的需求,以提供其具體、

積極的延續性研究成果。

(30)

表 5 台灣老人照顧相關文獻

年代 作者 篇名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學校/系所 2005 張淑芬 原住民老人參

與日托活動情 形對其生活滿 意度之影響

問卷調查

1. 參與日托活動之原住民 老人較未參與日托活動 之原住民老人擁有較高 的生活滿意度,同時對其 生活滿意度也具有顯著 預測力。除參與日托外,

自覺健康狀況是影響原 住民老人獲得較高生活 滿 意 重 要 預 測 因 素 之 一。所以日托活動的設立 可提高老人生活滿意度。

2. 建議政府在各原住民部 落裡採用此日托模式,同 時結合行政院『台灣健康 社區六星推動方案』,建 立一完整照護網絡,以提 升原住民老人之生活品 質。

3. 以高滿意度及健康成效 訴求邀請未參與日托活 動之老人參加,以提升生 活滿意度。

高雄醫學 大學公共 衛生學研 究所碩士 在職專班

2010 吳鄭善明 關懷老人、友 善老人-原住 民族部落老人 日間關懷站

參與觀察與 質性研究的 方法

1.從理念面(原住民族老 年 人 文 化 福 利 權 保 障、原住民族老年人社 會權優先、分配正義觀 點 建 構 原 住 民 族 老 年 人社會資本)。

2.從實務面(階梯式社會 資源補助、社會資源開 發、整合與運用、原住 民 族 老 年 人 日 間 關 懷 站服務方案模組化、建 構 原 住 民 族 老 年 人 日 間關懷站支持模型)做 成結論。

社區發展季 刊 132 期

(31)

2011 吳鄭善明 分配正義觀點 探討原住民老 人 日 間 關 懷 站—以屏東縣

「大武」部落 為例

參與觀察 與質性研 究的方法

1.資源盤點是有利關懷站 開發與整合當地相關社 會資源。

2.積極開展大武部落原住 民老年人日間關懷站機 會帄等資源分配。

3.建構原住民老年人社會 支持系統。

4.原住民族老年人日間關 懷站服務方案整體性、連 續性。

5.建構原住民族老年人日 間關懷站支持模型。

台灣社會 發展研究 學刊第 10 期 P23-45

2011 尤寶萱 原住民部落的老 人 照 顧 -原 住 民 部落老人日間關 懷站服務供給者 的實踐與反思

參與觀察、

問卷調查、

深度訪談以 及 焦 點 團 體法

1. 進 行 現 階 段 工 作 成 效 評 估,為未來發展奠基基礎-

開展需求調查。

2. 永續發展的可能-培養自 我經營模式;

3. 原住民部落的老人照顧-

實踐多元文化照顧模式。

國立東華大 學 / 民 族 發 展與社會工 作學系

(32)

2011 陳宇嘉 原住民部落社 區老人日間關 懷站的推動歷 程之反思與開

文獻分析 與質性研 究的方法

1.進行現階段工作評估,包 含接受服務者的滿意度 及關懷站工作執行者與 公部門的自我成效評估。

2.進行原住民老人的需求 調查,面向包含基礎資料 之調查;各縣市或鄉鎮的 設站需求調查;作為未來 政策制定與規劃的依據。

3.政府與學術相關單位的 合作與參與,協助關懷站 培育人才,發展各站的個 別特色,並且可達到「社 區照顧」與「在地老化」

的最高老人照顧之原則。

4.關懷站的規劃上尊重多 元的文化;多樣的需求,

使原住民活躍老化,達到 生理的健康、社會的參 與、文化的生產及傳承,

提升原住民老人的社會 地位與價值。

台灣健康照 顧研究學刊 第 10 期 P57-72

2013 王增勇 長 期 照 顧 在 原 鄉實施的檢討

文獻分析 與質性研 究的方法

1.照強調社區營造、重建社 會關係的過程,外人只是 陪伴者與協力者,非主導 者的角色。

2.服務的核心價值應該以 傳統互助精神為號召,以 在地人的人力培育。

3.部落重新賦予老人文化 傳承新角色,發展出一套 符合原住民族靈性照顧 的多元、融綜、整合與全 人的服務模式。

社 區 發 展 季刊第 141

P284-294

(33)

2013 紀芃 部落老人對日 間關懷站服務 之評價與期待 之研究

文獻分析 與質性研 究的方法

1.受訪者其對關懷站設置 地點,普遍認為服務符合 可近性等;但受訪者對關 懷站硬體設備之評價普 遍認為:運動設備不足、

缺乏無障礙空間及設 施、動線設計不良、廁所 無扶手、地板太滑、鐵製 冷硬不舒服等等有待改 善。

2.受訪者對關懷站各項照 顧服務項目之餐飲服務 評價:大部分受訪者則是 對在地食材的提供評價 高;在各項照顧服務方面 之評價大致上表示符合 且可受性。

3.在受訪者對關懷站人員 之工作服務態度及專業 能力評價表示一致好評。

南開科技 大學/福祉 科技與服 務管理所 碩士論文

2014 陳俐如 當原鄉教會遇 上部落老人日 間關懷站

文獻分析 與質性研 究的方法

1.結合政府資源以利落實 聖經所教導之關懷有需 要的人、回饋老人年輕時 對教會和部落的奉獻。

2.教會承辦關懷站計畫之 優勢:教會具備適當場 地、松年團契成員為關懷 站計畫服務對象、神職人 員學經歷符合計畫兼任 督導資格、部份教友曾有 老人日托站工作經驗。

3.教會執行計畫過程所遇 挑戰:依照教會組織管理 機制,牧師需先徵詢教會 長老同意、和弟兄姊妹溝 通,才能撰寫計畫向政府 提出計畫申請,並且需另 設帳戶管理計畫經費、經 所屬中會或總會協助取 得法人證明。

國 立 暨 南 國 際 大 學 社 會 學 系 碩士論文

資料來源: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

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2005 年政府為因應人口老化及加強福利社區化之理念,內政部倡導社區照 顧 服務、發展社區內部自助與互助的精神,推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鄭 善明等,2007)。

陳宇嘉(2011)將社區關懷據點計畫的工作規劃以及社區照顧關懷據的定位 規劃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即是培力階段-主要是進行相關人力的培訓;第二階 段,試辦階段-針對部分的社區試辦;第三階段,全面推廣階段-進行全面性的 計畫實施。在第一階段中,人才的培訓不僅是為了讓社區的工作人員做好工作技 能上的準備,更是在培訓的過程中也讓工作者進行社區資源的調查與盤點,讓即 將要進行的關懷照顧據點計畫可以更為順利以及更貼近民間需求。第二階段中則 是挑選試辦點,進行工作試辦並且舉辦成果觀摩以及經驗分享。第三階段則是全 面實施階段,並且針對辦理的狀況進行檢討(行政院,2005)。社區關懷據點的 工作規劃與設置,在進行全面實施前,耗費兩年的時間預備,預備期包含了背景 資料的建立、人才的培訓以及環境的評估。

社區關懷據點的工作規劃與設置,在進行全面實施前,耗費兩年的時間預備,

預備期包含了背景資料的建立、人才的培訓以及環境的評估。社區照顧據點由各 民間團體與社區發展協會執行,並且擴充正在進行的社區照顧功能。

而關懷據點至少提供三項服務,包含關懷訪視,或電話問安與諮詢轉介,或 餐飲服務,或健康促進活動,依個案的情形決定是否由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服務,

進入長期照顧的系統。社區照顧據點的定位,明確的知道關懷據點的服務提供,

最重要的是在預防性的照顧服務,再依個案的情況考慮是否要進入到正式照顧系 統,接受各項的專業服務,如圖 3 所示。

(35)

圖 3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照顧服務資源關係。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參考手冊(2016)。

(36)

二、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

隨著國家人口老化,原住民老人人口亦呈逐年增加之趨勢。原民原會基於原 住民與漢人在文化上之差異及「文化福利權」之概念,於 2006 年 7 月 27 日修 正原民會「推展原住民社會福利補助要點」部分規定,增訂「推動部落老人日間 關懷站服務」,並於同年 8 月 8 日公布「推展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實施計 畫」,該計畫原訂 2006 年設立 40 站關懷站(行政院,2007),並如期設置 40 站。

原民會接續在 2009 年提出「原住民族社會安全發展第一期四年計畫」及 2012 年 推出「原住民族社會安全發展第 2 期 4 年計畫」中,持續推動關懷站的設置,然 而每年開站站數,會受政府年度預算影響。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計畫實施 內容包含對象、規模、人力配置以及服務的四大項目。

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對象以 55 歲以上原住民老人,或年滿 50 歲以上 輕度失能原住民為主。設置之規模,每一關懷站至少服務 20 位以上之原住民老 人為原則。人力的配置則是由承辦單位聘用照顧服務員或志工數名。服務的項目 包含電話問安、關懷訪視、提供生活諮詢與照顧服務轉介、心靈與文化、餐飲服 務、健康促進活動。承辦單位及工作人員須具備老人照顧相關之專業及背景、提 供部落老人活動之據點與友善的活動空間,且能有自籌經費與資源連結之能力。

目前國內已設置 121 處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雖能提供部分的生活照顧。

然而,卻因為地理位置偏遠深山,另方面天災的影響導致交通不便,更加遽了此 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提供給原住民族老人在生理上、心理上或社會上的社會照顧 困難度。部落文化健康站設置地點以部落為單位,分布在 55 個原住民族地區,

每站平均服務 30 位老人,但關懷站設置據點無法全面落實,加上全國總計 743 個部落,目前設置涵蓋率僅 14.4%,且 2016 年度老人日間關懷站服務老人數為 4,500 人,無法照顧全國原住民老人,另目前關懷站之服務對象為 55 歲以上健康 之原住民老人或年滿 50 歲以上輕度失能者,若依老人失能比例 10%推估,原住 民 55 歲以上失能者約 8,234 人,目前關懷站亦無法照顧到輕度失能以上之老人,

(37)

是故,逐年增加設站有其必要性。(原民會,2016)。

三、社區照顧據點與原住民老人日間關懷站差異性

社區關懷據點計畫的推動與建置,乃以社區營造及社區自主參與的基本精神 為基礎,期能達到普遍的照顧系統及福利社區化之目的,是對於弱勢的「個人或 家庭」的扶助措施,並未考量原住民文化標準來提供的社會福利措施(李明政,

2003;陳宇嘉,2011);亦即對原住民族而言,原住民族老人的特殊性卻與一般 非原住民族老人的需求有所差異,再加上原住民家庭經濟狀況、地理環境及文化 語言等因及福利與醫療資源缺乏、照顧服務人力不足等之不利因素,有必要採取 彈性做法及因地制宜的服務方式。

因應原住民族的特殊需求,原民會在執行「原住民部落多元福利第一期四年 計畫」期間,於 2006 年頒訂「推展原住民族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實施計畫」,結 合部落宗教組織的人力、物力等資源辦理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尤其針對偏遠地 區、福利資源缺乏且不亦取得照顧服務支部落為優先補助對象,提供原住民族老 人預防性、關懷性及連續性之照顧服務(原民會,2011)。

基於「文化健康站」的發展歷程中,延伸了社區關懷據點「地在老化」與「健 康促 進」之精神,因此可進一步比較兩者間之差異,包括服務對象、政策制定、

經費編列、人力配置及服務面向。首先,在服務對象方面,社區關懷據點的主要 服務對象為 65 歲以上老人,並未有其他限制;但文化健康站則限於居住於原住 民族地區部落(社區)之 55 歲以上原住民老人或失能或實際需被照顧者,亦即 文化健康站排除非原住民之族群,乃為針對原住民老人所提供之服務。

其次,在政策制度上,包括服務需求評估與調查、培育人力、試辦計畫及評 鑑制度,雖然在要求的內容未盡相同,但兩者皆已具備此四項內容。兩者間最大 之差異之一在於人力配置與經費編列,由於社區關懷據點並未提供人事費用,故 其所有人事費用皆須由服務提供單位自行籌措;而文化健康站則補助督導最高每

(38)

月 3,000 元,照顧服務員每日最高補助 1,000 元。受人事費用影響所及,經費編 列即形成相當大的差距,若以最高申請經費額度計算,社區關懷據點和文化健康 站在開辦費及業務費額度皆相同,另外除前述的人事費用差距外,另一項則為餐 飲費用,此兩項費用,使得文化健康站之經費可較社區關懷據點增加 91 萬,顯 示兩者雖皆未能聘請專職人員,但文化健康站仍較社區關懷據點有更多資源可供 運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服務面向,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活動類型,文化健康站 除了社區關懷據點的健康促進活動外,另一項差異也就是文化健康站的設置目標:

透過建立原住民集體照顧模式增加部落老人自我文化照顧能力,以及提供具文化 敏感度的個別化照顧、發展跨文化觀點建構文化健康照顧與關懷準則,以達到營 造多元部落文化照顧環境。研究者參考了原民會(2010)整理出內政部關懷據點 與原民會關懷站之差異,以表 6 示之。

表 6 關懷據點與文化健康站之差異 類別

項目

(以最高額度 計算)

照顧據點

(內政部)

文化健康站

(原民會) 差異處及說明

服務對象 年齡 65 歲 以 上 老 人

55 歲以上原住 民 老 人 或 失 能 或 實 際 需 被 照 顧者

文化健康站限於居住 於原住民族地區部落

(社區)內之原住民老 人。

政策制定

服務需求評估 與調查

有 有 -

培育人力 有 有

照顧據點由縣市政府 辦理,如自行辦理人力 培訓者,亦可併案申 請。文化健康站於執行 辦法中規定督導員、照 顧服務員每年主動參 與公、私部門辦理訓練 課程,至少二十小時,

並取得結業證明。

計畫試辦 有 有 -

評鑑制度 有 有 -

(39)

人力配置

人力資源(督 導、服務 員與 工作人員)

無 有

文化健康站設置督導 1 名,每月補助 3,000 元、依服務人數設置照 顧服務員,每人每日最 高補助 1,000 元,每 年最高可達 66 萬元。

經費編列

開辦費 10 萬 10 萬 僅提供新開設站。

業務費 12 萬 12 萬 -

材料與餐點費 0 元 25 萬 健康站多 25 萬預算。

申請總經費 約 22 萬 113 萬

文化健康站補助額度 較照顧據點高,差距約 91 萬(含人事費)。

服務面向

關懷訪視 親訪與電訪 親訪與電訪 -

餐飲服務 有 有 -

活動類型 健 康 促 進 活 動

健 康 促 進 活 動、心靈與文化 活動

文化健康站增加心靈 與文化活動

個案諮詢轉介 有 有 -

資料來源:陳宇嘉(2011)。

四、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

陳宇嘉(2011)認為,應在原住民部落日間關懷站的規劃上有更多的空間與 彈性,尊重多元的文化;多樣的需求,使原住民活躍老化,達到生理的健康、社 會的參與、文化 的生產及傳承,提升原住民老人的社會地位與價值。

原民會於「推展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照顧四年(104-107)計畫」中,將部落老 人健康文化照顧計畫分為兩大面向,包括實際提供部落老人文化健康照顧,以補 足各資源分散與不足之處,第二部分則在於組織培力計畫,以落實原住民部落文 化健康照顧專業普及化,培力部落老人文化照顧人才。為強調營造多元部落文化 的照顧環境,特別是提供具文化敏感度的個別化照顧、達成原住民老人在地終老

(40)

2015 年將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更名為「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並訂定「原住 民部落文化健康照顧計畫」。

為能使「部落文化健康站」更能落實照顧原住民部落(尤其是偏鄉部落)的 老人,實施計畫目的期能達到包含(一)加強部落需求調查及資源盤點導入,以 擴大服務量能,營造可近性、可及性,多元服務之文化健康照顧環境,讓老人在 熟悉的生活空間安老。(二)重視銜接前端初級預防功能,預防保健、活力老化、

減緩失能,促進長者健康福祉,提升老人生活品質。(三)運用部落老人照顧服 務與支持系統,保障原住民老人獲得適切的服務,並結合社政、衛政、當地長期 照顧管理中心、原住民族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教會團體、部落組織等相關資源,

協助部落獲取「經濟安全」、「健康醫療」、「居家照顧」、「部落(社區)照顧」等 層面之福利資源,以建立預防性及連續性之照顧服務體系。(四)向後端提供多 目標社區式支持服務,轉銜在宅臨終安寧照顧,並連結政府長期照顧資源減輕家 屬照顧壓力,減少長期照顧負擔,提供老人從支持家庭、居家、部落(社區)到機 構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普及照顧服務體系。

部落文化健康站除了社區關懷據點的健康促進活動外,另外也能透過建立原 住民集體照顧模式增加部落老人自我文化照顧能力,以及提供具文化敏感度的個 別化照顧、發展跨文化觀點建構文化健康照顧與關懷準則,以達到營造多元部落 文化照顧環境。

原民會表示預期 2016 至 2018 年將分年(期)增設部落文化健康站並提升其 功能,四年內完成設置 150 處,每年將可提供約 4,000 人服務(每站以服務 25 至 30 人計算),並提供約 450 人長期穩定之就業機會(以每站進用 2 至 4 人照顧 服務人力估算),並分年(期)改善失能老人居家無障礙設施,2015 年以 110 戶 示範家戶估算,各以 300 戶估算,4 年可提供 950 戶之服務量,且要分年完成編 製 16 族傳統及文化健康照顧準則。

(41)

表 7 部落文化健康站歷年設站數與服務老人數

年份 站數 服務人數

2007 43 1,148

2008 59 2,150

2009 74 2,794

2020 71 2,560

2011 80 2,965

2012 80 3442

2013 99 3,519

2014 99 3,620

2015 110 4,000

2016 121 4,500

資料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原民會認為為建構原住民老人文化照顧知識體系,需要提升原住民老人文化 照顧網絡資料之共享機制,並強化照顧專業人員對文化照顧之敏感度、老人健康 諮詢與輔導機制、照顧知能及技巧等服務強化;希冀再提升服務流程之完整、順 暢性及便民程度;提升接受服務民眾對於服務整體(各項)之滿意度;提供具文 化敏感度之個別化服務,並考量照願者之需求,減輕照顧負擔。

此外,臺東縣擁有最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內的原住民族就包含阿美族、

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達悟族 6 族,人口約 79,155 人(內政部,

2016),佔全縣人口比例三分一以上。截止 2017 年 1 月止,臺東縣共設 32 個文 化健康站,為全國之冠。為能更落實照顧原住民部落老人,縣府向國發會爭取四 年八千萬元的經費,主要辦理推展『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照顧四年計畫」,加 強部落文化健康服務品質及便利性、讓文化健康服務能深入部落;另外,推廣老 人健檢活動,為長輩提供健康管理、預防照護服務,規劃創新服務軟體 APP(健 康 e 照護),讓部落長者的服務更即時性、便利性及互動性(家屬),強化部落老人 關懷服務,提供全面關懷的老人照顧工作,希望能讓相同語言文化背景的原住民 來照顧自己部落長者,期達到原住民部落「在地終老」。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者主要是以深入訪談的方式,訪談長期使用部落文化健康站各項服務 的受訪者使用情形與內涵,瞭解參與的動機及對服務的評價,是否吻合部落長者 的需求。另外訪談未曾參與文化健康站之部落老人,藉以瞭解影響參與健康站的 相關因素,以達本研究之目的。

第一節 研究地區

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位於台灣台東縣南端的達仁鄉,北臨金峰鄉,東鄰 大武鄉,東北連太麻里鄉,東南濱太平洋,西鄰屏東縣來義鄉、春日鄉及獅子鄉,

南接屏東縣牡丹鄉,如圖 4 所示。

圖 4 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位置圖 資料來源:達仁鄉公所網站(2016)

(43)

達仁鄉轄有六村,安朔、南田兩村靠海,森永、新化、土坂、台坂四村位於 地勢較高的內陸山區。土坂部落前身為早期排灣族人遷移所建立的古部落舊大古 社,日治時期,日人為了削弱排灣族勢力,計畫化地將屏東縣來義鄉舊古樓族人 先入本區,設置「東高社」。至 1953,因生活不便本村居民遷移森永村時,部分 居民留駐本地,後形成今日的土坂村,如圖 5 所示。另於 1946 年,達仁鄉正式 成立鄉行政區時曾設鄉公所於本村,後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復於 1958 年遷往 安朔村。土坂村(Tjuluqalju) 舊部落原名 Cuwabar,國民政府來台後,沿用其 音,名為土坂村,其行政區域為原住民鄉。本村有兩處部落,一處為西北方之新 興部落,另一處為本村所在地。本村距離市中心約 60 公里之遠,沒有公車駛入 接駁,只能自行騎車到太麻里鄉多良村大溪的台九線公路才能坐上公車,交通不 便。

圖 5 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空拍圖 資料來源:臺東縣太麻里鄉戶政事務所網路資料

數據

圖 2  臺灣原住民族分佈區域圖  資料來源: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二、東部排灣族
表 4  臺灣老人照顧重要事件表  年份  事件說明  1993  香港舉辦「社區照顧華人社區」研討會,許多台灣學者及政府官員 參加,加速促成台灣社區照顧的發展。  1994  內政部頒布「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一、內政部舉辦「全國社會福利會議」成立「社區照顧推動委員會」 。 二、「臺北市社區照顧實驗計畫」為福利服務社區化的起點,分別在 萬華、文山、中正與北投等地區,創造在地照顧弱勢老人與心 智障礙者的種種作為。  1995  內政部舉辦「全國社區發展會議」, 「全國社區發展會議」建議政府 應推行社會福利社
表 5  台灣老人照顧相關文獻  年代  作者  篇名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學校/系所  2005  張淑芬  原住民老人參 與日托活動情 形對其生活滿 意度之影響  問卷調查法  1
圖 3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照顧服務資源關係。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f x or F is a vector, then the condition number is defined in a similar way using norms and it measures the maximum relative change, which is attained for some, but not all

Although there was not m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durations of computer usage per day in the secondary

If land resource for private housing increases, the trading price in private housing market will decrease but there may not be any effects on public housing market 54 ; if we

If land resource for private housing increases, the trading price in private housing market will decrease but there may not be any effects on public housing market 54 ; if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porates which employ disabled workers exceedingly could affect CSR obviously and positively, and indirectly affect its corporate image, and therefore

Subsequently, the relationship study about quality management culture, quality consciousness, service behavior and two type performances (subjective performance and relative

To make a study of the challenge of special horizontal SCM and uncertain fuzzy partner relationship they’re facing, analyze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supply chain partner affect

But the dissertations about the benefits which four-dimension construction simulation contributes to engineering are still insufficient.This research takes a reinfor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