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 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 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

史學碩士學位,現任江南大學宗教 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任四川大學 宗教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兩岸 三地近現代佛教、以宗教社會學理論與方 法研究中國佛教史、當代人間佛教思潮。

歷年出版專著十餘部,發表論文百餘篇。

主要代表作《論中國法的精神》、《超越 與順應:宗教社會學視野下的佛教》、

《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二十世紀 中國佛教》、《太虛大師傳》、《星雲大 師新傳》等。

鄧子美

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近年來,大學生、研究生以及對佛教感興趣的各界人士越來越多,可是他們對佛教的

印象不是從旅遊得來,就是以訛傳訛地從網路流言得來;或從古代中國社會對佛教的限定

影響所致的民間﹁想當然﹂得來;或來自走馬觀花地流覽寺院,或保留著從中小學課本稱

之為﹁封建迷信﹂的說教痕跡……所有這些,都存在著對佛教認知的很多誤區。這裡只提

其中三點較普遍的,以便澄清誤解,用星雲大師的話說就是﹁從積極面去闡述﹂

1

1佛教。

誤解一,佛教就是苦行。

其實,所有宗教都講修行或靈修,對於以虐待肉體的苦行追求解脫的行為,佛教並不

認同;但那是被佛陀稱為﹁六師外道﹂之一的印度耆那教的特色。相反,佛教的特色在於

借助修行獲得超越性智慧,就是般若智,這也是人間佛教最為強調的,也是在全球,特別

是在發達國家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所在。

誰不想獲得超常智慧?有了它,一切會大不同。蘋果系列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開發的

掌門人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 ︶曾這樣評論互聯網巨擘比爾.蓋茨︵William Henry Gates 註解:1

4 。

(3)

III ︶,如果蓋茨也學過佛,他的點子會大不同。因此,佛教強調修行長智慧,但佛教的修

行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不一定非得苦行。

大師說:﹁要想具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則必須要讓般若來統攝。﹂

2

2

也就是說,前五個方面都有助於撥去遮蔽,讓自身般若放出光明,統攝生活,久而久之,

般若智慧就會時時生發。大師還說:﹁人間佛教是啟人智慧、教人明理的正信宗教。﹂

3

﹁生命到了覺悟了以後,他有般若智慧會處理自己……他的能量是廣大無邊的。﹂

4

4特別

是大師講的,以佛教特有的般若智來﹁統攝﹂,乃澄清所有誤解的要領。

誤解二,來自印度的就是真,就與佛教有聯繫,有神聖性。

其實,佛教在印度屬於非主流文化,佛陀則是兩千五百年前南亞地區乃至歐亞大陸文

化的集大成者,是當時居主流地位的雅利安文明與處於被統治地位的非雅利安文明的偉大

融和者。同時,鑑於婆羅門教有些東西的荒誕,特別是印度種姓制度的不合理,因而他創

註解:2

17 3 12 4 13

(4)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立的佛教有著批判婆羅門文化的前提,佛陀因此成為人間與眾生的偉大導師。

佛陀站在覺悟的最高處,他以般若智慧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與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與仿效。佛陀對古印度固有文化的處理大概可分繼承、批判、沿襲、改造四個層面來說。

首先,佛教繼承了印度文化的優良一面,如﹁五明﹂,即對知識與學問的高度重視,尤重

智慧。星雲大師經常講迷悟之間,迷就指﹁無明﹂,未覺悟、無知。其次,緣起論是佛教

的獨創,是佛教對世界的最高認知,是對婆羅門教﹁梵天神創論﹂的批判與揚棄。眾生平

等是佛教的基本立場,不僅批判了婆羅門種姓特權,還高揚了每個人的人生價值,也成為

現代倫理學維護生態平衡︵即護生︶與維護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礎之一。

佛教僅沿襲了印度傳統文化典型說法的就是﹁六道輪迴﹂,這是被多數印度宗教所

採納的,並非佛教特色所在。佛陀對此並無多強調,只是看到了眾生根器的多樣性,所以

他對不同的、一時難以領悟其教旨者,採取了不同的啟導策略。正是一方面為著策略︵方

便︶需要,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其中蘊有過去、當下、未來﹁三世﹂生生不息輪迴的合理

性,所以才沿用了﹁六道輪迴﹂。這跟孔子深知民眾習性,有意藉助神而教化之,﹁祭神

如神在﹂,

即利用神道說教有相似一面

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對於輪迴的看法是無限的未來。今後人間佛教不說﹃六道輪

(5)

迴﹄。在形象上,凡聖不要那麼有界限地分開。既然人人︵都可能︶是佛,何必要分那麼

多種類,我們稱為﹃十法界流轉﹄。﹂

5

5的確,十法界流轉完全可更正確地、更符合佛陀

本意地替代印度傳統的﹁六道輪迴﹂說法。

大師認為講鬼神地獄等,使人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原本對社會風氣也有所約束

作用,讓人心生警惕,不敢造惡;但過度強調,造成人們因為畏懼鬼神,為了求平安,或

是有所需求,而殺豬宰羊來祭拜諸路鬼神。尤有甚者,在信仰上過於偏重宣傳作惡會墮地

獄、受業報,大家聽了心生恐懼,更不敢來親近佛教﹂。

大師解釋這些現象的由來說:﹁所謂﹃不問蒼生問鬼神﹄,主要是因為人民無法在生

活上獲得滿足,或是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於是便希望藉助另外的

奇蹟力量來化解困厄。﹂這跟現代宗教社會學的研究結論不約而同。

筆者作為歷史學學者認為,﹁輪迴﹂本為古印度人對自然界、生命界的周而復始現

象,例如季節更替、花開花落的直觀概括,後又擴大為對社會類似現象,例如王朝更替等

註解:5

9 。

(6)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的歷史概括。而星雲大師說:﹁生命在輪迴裡就解脫了,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有輪迴,

但不是說輪迴內就是苦,輪迴外就是樂。因為輪迴也是在世界空間裡,可以昇華,可以遠

離。但是那個世界究竟在哪裡呢?還是在輪迴裡面。輪迴在哪裡?虛空之中。所謂法界圓

融,到處都有,到處都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勉強地說,可以用﹃智不住生死,悲不

住涅槃﹄來表示,那可以說就是人間佛教的世界。﹂

6

6

應當坦認,我的理解是粗淺的,大師的論述深入經藏,達致了大乘佛教菩薩道底蘊:

﹁大乘菩薩道是調和入世與出世的人間佛教。﹂

7

7

最後,佛陀還用緣起論改造了古印度各宗教都早就認同的﹁業力說﹂,消解了原本由

大梵天等諸神力,還是由眾生自身業力決定命運之間存在的自相矛盾,使佛教主流教理形

成了思辨嚴密,邏輯周洽的理論整體。所以,業報緣起與﹁三法印﹂共同構成了佛教信仰

的試金石。

總之,在繼承、批判、沿襲、改造四個層面之上,都可以看到佛陀圓滿的般若智的

註解:6 13 7

256

(7)

﹁統攝﹂。

誤解三,人皆有佛性,人的佛性來自人性本善。

眾所周知,孟子用人皆有惻隱之心來區分人與禽獸之別,後被儒家發揮為人皆能成聖

賢的依據。佛教傳入漢地後,一方面,人皆能成聖賢的說法成為佛教特有的﹁眾生皆能成

佛﹂被社會普遍接受的助緣;另一方面,儒家的性善論也與佛教特有的大悲心在一定程度

上得以融和。

但是,佛教的特色在於性覺論而非性善論,性覺論指眾生皆有覺悟的可能,其主要依

據在於眾生皆有智慧以及其中蘊有的自覺心,自覺心用現代話語說就是反思自我的覺悟能

力,沒有反思就沒有超越。佛法凡聖一如,聖賢非神,而是內在自覺地超越世俗、名利等

束縛與外相莊嚴,所以,佛教的超越性、莊嚴性相當於其他宗教的神聖性。然而眾生智慧

雖多少不一,但只要撥去﹁無明﹂愚痴覆蓋,眾生皆可由迷轉悟,當然其覺悟的層次也隨

智慧多少而不一。大悲心則為由迷轉悟的最有力的增上緣︵但非主因︶,所以大乘佛教主

張悲智雙運。

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不一定要去成佛,佛陀都已說過人人皆有佛性,但我們現在

需要的是﹃覺悟﹄,︵有︶覺悟︵的︶自己可以調和自己與一切世界,自己︵的般若智︶

(8)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能統攝自己和一切世間。所謂﹃法界圓融﹄,人間佛教認為,人間一切都是我的,一切也

都是無我的,我和法界是可以融和的,也就是說,我和十法界眾生都是同體平等的。﹂

8

8

這裡尤其應注意的,一是般若智的統攝作用;二是眾生與佛的﹁同體平等﹂,指覺悟

的可能性而非其現實性。由可能轉化為現實,須依賴於多種條件,即佛教所謂﹁緣﹂,例

如遇到﹁善知識﹂啟發等。另一方面,由於﹁我﹂的不努力,甚至缺乏意願,可能也會轉

化成不可能。此即所謂佛只接引有緣人。

星雲大師因此說:﹁人人有佛性,這是沒有錯的。好比一顆種子遇緣可以生長,發展

佛性可以成佛。但如果它沒有能量發展佛性,成為﹃蹩種﹄,那也無可奈何……對於所謂

﹃焦芽敗種﹄,我們也不能否認會有自然淘汰的少數。蹩種,沒有生命基因,沒有生命的

業力了,它已經消失,這也沒有辦法。﹂﹁信仰是神聖的,但信仰還是有高低層次的。﹂

9

9

大師用種子比喻佛性是很形象的,蹩種就是其智慧未能生發者,焦芽敗種就是智慧

剛發生時未遇好因緣而夭折者。智慧是善用知識與經驗的能力,而眾生中唯人最富有。但

註解:8 10 9

108

(9)

是,個人由於人生有限,經歷有限,其把握的知識與經驗都有局限,信仰層次由此顯出高

低。在知識與經驗的領會把握中,人們也難免有偏執,所以中道智慧才更顯可貴。般若智

是超越性的智慧,佛智則是已臻圓滿的超越性智慧,它們都奠基於常人的智慧,在修行中

成長。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濃縮了其一生超越性智慧的精華,處處散

發芬芳,筆者這一小文僅嗅了其中尋常人不敢說的三昧,闡發出來與大家分享,相信大師

此書富含的佛法智慧光明必將恆久普灑人間!

(10)

人間佛教語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哲 學博士,現任日本郡山女子大 學宗教學教授,曾任東北大學 文學部宗教學研究室助理,日本學術 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博士後)。博士

會學博士,現為逢甲大學合作經濟 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曾任南華 大學學生事務長、社科院院長等職。研究 專長為資訊社會學、宗教社會學、金融社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 任教育部主任祕書、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主任、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教授兼所長及博士生導師、南華大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宗 教哲學系博士,現任佛光大學 宗教學所專任教師,曾任佛光 山禪學堂副堂主、佛光山北美巡迴弘 講師、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兼宗教

哲 學博士、政治學博士。現任台 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暨 區域統合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