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毗沙門天王信仰流行的背景因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毗沙門天王信仰流行的背景因素 "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毗沙門天王信仰流行的背景因素

本章試圖探討唐及五代時期,「毗沙門天王」信仰流行的背景因 素。唐朝以後,中國密教思想的流行,奠定「毗沙門天王」信仰的發 展基礎。帝王及官員們的提倡,則是「毗沙門天王」信仰流行的主要 原因。唐朝時幾次大動亂的發生,以及敦煌、四川地區特殊地理位置 形成不安的社會環境,加強「毗沙門天王」信仰流行的成效。此外,

「毗沙門天王」信仰專門經典的特殊性,也是吸引大量信徒的重要因 素。

第一節 皇室提倡與官員的崇信

「毗沙門天王」信仰發達的因素,最主要在於唐朝皇室對於佛教 的提倡,尤其是以密宗思想的發展,影響最大。從唐玄宗天寶年間到 德宗貞元間(AD 742—805),是密宗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在這個時 期,唐朝諸位皇帝的支持,以及不空與弟子們的戮力發揚下,使得密 宗達到空前絕後的盛況,尤其不空對「毗沙門天王」相關經典翻譯不 遺餘力,共翻譯出五本「毗沙門天王」專門經典,對於「毗沙門天王」

信仰的流行有很大的助益。密教思想的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 與不空,在前面兩位努力下,種下密教在中國發展的種子,不空繼承 前者的成果,加以發揚光大。不空從玄宗時,即受到玄宗重視,從獅 子國歸國後,先是奉敕住弘臚寺,後受詔入宮立壇為皇帝灌頂,後來 移居淨影寺,是歲夏天大旱,玄宗詔令祈雨,作孔雀王壇法,三日未 畢,雨已浹洽,玄宗大悅,因賜與紫袈裟一副,玄宗並親為披擐,不 空甚受恩寵。一日大風卒起,帝詔不空禳止,不空以銀瓶作法,須臾 即靜,忽因池鵝觸瓶,旋大風又起,敕令不空再行止風,隨止隨効。

(2)

帝乃賜號「智藏」。安祿山亂起,肅宗即位,不空常密奉表起居,肅 宗亦密遣使者求取祕密法,洎自收京反正之日,事事盡如不空所料。

乾元中帝請入京,在宮內建道場護摩法,為帝受“轉輪王位七寶灌 頂”,帝愈加殊禮焉。肅宗厭,代宗即位,恩渥彌厚,譯《密嚴》、《仁 王》二經畢,帝為序焉。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臚卿,

加號「大廣智三藏」。終不空一生,禮遇三朝,位列三公,冠絕今古。

不空在李唐三位皇帝的直接支持下,建壇作法,翻經譯典,起於天寶 迄自大曆六年,凡一百二十餘卷,共七十七部經。密教在不空的大力 提倡下,因此達到最鼎盛的境界。連帶使得密教各種思想信仰流行發 揚,「毗沙門天王」信仰即為其中一種。因此,可以說因為皇室的提 倡,使得密教得以宏揚,也才使得天王信仰得以普遍流傳,並且廣植 人心。

如果說開元三大士的傳教,是灑下密教在中國生長的種子,尤其 是不空對「毗沙門天王」經典翻譯及推廣,加上唐朝皇室的支持,提 供了密教發展的肥沃土壤。隨著安祿山之亂帶來的混亂,以及社會秩 序的毀壞,肅宗時,朝廷產生一種對宗教的狂熱,希望藉由宗教的力 量來平定亂事。因此,各項密法盛行,密教因此大為盛行。代宗即位 後,情形更加嚴重,除令不空建灌頂道場外,並訂每年舉行四次密教 法會。廣德二年(AD 764),突厥將領固懷恩謀反起兵,正當威脅日 漸嚴重時,不空請譯《仁王》、《密嚴》兩經,代宗並為兩經作序。1譯 畢,除將《仁王經》經本抬出長安遊行。並將此二經文供奉於寺廟中,

誦持此經。2叛軍隨後瓦解,代宗將功勞歸於《仁王經》的不可思議 力量,並於次月於京城再次遊行慶祝。即因為《仁王經》退敵平亂的

1 後晉.劉昫,《舊唐書》〈王縉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出版,頁 969。

2 後晉.劉昫,《舊唐書》〈王縉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出版,頁 969。

(3)

效果,使得護國救世的佛教護法神思想受到皇帝的重視與提倡,「毗 沙門天王」救國護法的角色,也因而更受到尊崇。代宗所有的作為,

使得代宗成為唐朝最篤信佛教的皇帝,《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信 重大乘,尊崇密教」。3甚至到了迷信的情形,「皆廢人事而奉佛,政 刑日紊矣」4代宗對佛教的崇信,受到世人的負面評價,例如:《宋高 僧傳》:「代宗欽尚空門,異道憤其偏重」。5《舊唐書》:「凡京畿之豐 田美利,多歸於寺觀吏不能制。僧之徒侶,雖有賊姦畜亂,敗戮相繼,

而代宗信心不易」。6不管佛門僧徒做出什麼敗戮奸賊的事,崇佞佛法 的代宗依舊堅信不已,放任僧徒胡作非為,也因為代宗這種全然信任 與支持的態度,密教才得以蓬勃發展,達到最鼎盛的狀態。

唐代帝王對密教的支持與信仰,提供「毗沙門天王」信仰普及的 條件。五代時,更有帝王信仰「毗沙門天王」直接的記載,《舊五代 史—晉書—高祖紀第一》中云:「晉陽有北宮,宮城之上有祠曰毗沙 門天王,帝曾焚修默而禱之」。7後晉高祖曾親至「毗沙門天王」祠,

焚香默禱的歷史記載,代表對「毗沙門天王」的重視,連晉高祖都曾 親至天王祠祭禱,遑論達官貴人,甚至販夫走卒,必定受其影響。這 件事情,也證明「毗沙門天王」信仰受到重視。

除了帝王對「毗沙門天王」信仰的提倡,地方官員對「毗沙門天 王」的虔誠信仰也直接影響百姓。根據敦煌文獻發現在敦煌地區,其 實從北魏東陽王元榮開始,就已經出現大量抄寫佛經捐獻給當地寺院 的情形,大部分都與「毗沙門天王」信仰有關,目的在祈求消災解厄、

3 唐.圓照集,《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 55 冊,頁 760。

4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 224,台北:天工書局,頁 7197。

5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 17,《大正藏》第 50 冊,頁 816。

6 後晉.劉昫,《舊唐書》〈王縉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出版,頁 969。

7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台北:德志出版社,1962 出版,頁 502。

(4)

護衛鎮國。8《巴郡太守榮陽鄭公新建□□□天王記》記載巴郡太守 榮陽鄭公:「……虔於浮圖者也。居家必系□□夫□□具置毗沙其間。

歲時月弦朔必箴達□裾跪禮至府前剖郡符」。9顯示巴郡太守榮陽鄭 公,平日居家必置「毗沙門天王」像,並對「毗沙門天王」虔心跪禮。

此外,各地官員於石窟雕刻天王雕像、印刻天王木刻紙畫的行 為,為「毗沙門天王」信仰發展提供動力。唐會昌六年(AD 846),

巴中南龕 93 龕〈巴郡太守榮陽鄭公新建□□□天王記〉,可以知道此 龕的造龕人正是巴州太守榮陽鄭公。唐昭宗景福元年(AD 892),四 川大足北山第3、5龕中〈韋君靖建永昌寨碑〉記載,昌州刺史、昌、

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節度使韋君靖,捨回祿俸、以建浮圖 的虔敬行為。後晉開運四年(AD 947),敦煌木刻「大聖毗沙門天王」

像的施主,是歸義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傅曹元忠。以上這些供養的施 主都是當地軍權在握的大官僚,這些官僚們信奉「毗沙門天王」或許 有不同的因素,但這些官員的共同之處,他們都以其軍事上的地位,

因而特別尊崇「毗沙門天王」護國護土的神力,祈求「毗沙門天王」

加強幫助他們在軍事上的能力。這些官員的行為,也逐步影響當地的 百姓居民,漸漸信奉起「毗沙門天王」。

8 如 S﹒4528《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P﹒2143《大智度論第二十六品釋論》、S﹒4415《大般 涅盤經卷第三十一》及日本五島美術館藏《大方大集經卷第二》等題記,都有東陽王元榮抄經祈 願的記載。

9 寧強(1989)〈巴中南龕第 93 號龕毗沙門天王造像龕新探〉,《敦煌研究》1989 年第 3 期,頁 15。

(5)

第二節 社會環境的需要

晚唐、五代「毗沙門天王」信仰流行時的時代環境,都是社會動 亂、人心不安的年代。唐朝玄、肅、代宗三位皇帝對密教的重視,部 分原因是因為安史之亂所造成的國家亂局,希望藉由佛教的神力來敉 平,因此講求儀式、實施密法,宣稱擁有無限神力的密教,得以受到 重視。「毗沙門天王」護國、救人的功能,是吸引人的主要因素。雖 然,安史之亂最終還是被平定了,卻也造成大唐帝國元氣大傷,形成 各個藩鎮割據一方的局面,大一統的帝國局面早已不復存在,後來憲 宗雖然結束了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大唐帝國氣勢卻已到 將盡的地步,槁木難以回春,無法再現唐初的貞觀盛世局面,加以晚 唐黃巢之亂,加速大唐帝國的毀滅。大唐帝國終於在藩鎮之禍、宦官 之亂、黃巢起義、朋黨之爭的種種禍因下,結束了長達二百七十六年 的繁榮時光。

唐朝滅亡後,起而代之的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 的另一次大分裂。唐末節度使朱全忠篡唐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梁,建 都開封。梁之後,緊接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 代。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還有許多其他割據的勢力,即吳、楚、

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 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上卻不止十個。基本上,五代十國是 唐末割據紛亂情形的延續。後唐末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 丹,對中原北部邊防造成極大的威脅,更加增添了此時期的紛亂。五 代十國時期,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濟、文化受到 頗大影響,人民生活極為艱辛困苦。

敦煌地區,自中唐安史之亂開始,因為唐王朝將精銳部隊調回中

(6)

原平亂,吐蕃因此趁隙而入,佔領隴東地區,並開始從蘭州向西朝敦 煌進略,最後進逼敦煌,雖然敦煌軍民奮力抵抗,卻因缺乏唐朝的援 助,終於寡不敵眾,於建中二年(AD 781)時,獻城投降。吐蕃佔 領敦煌地區六十多年,非但沒有破壞敦煌地區佛教信仰的寺廟、石窟 建設,反而大興佛事,廣度僧尼,維持政權穩定,佛教得到空前發展。

唐武宗會昌滅佛,由於敦煌在吐蕃的統治下,敦煌的佛教信仰,沒有 遭受破壞,反而得以倖存下來。

晚唐大中二年(AD 848),吐蕃發生內亂,產生爭權互相殘殺局 面,無法兼顧敦煌地區的統治。敦煌世家豪族張議潮,率領敦煌軍民 起義,驅除吐蕃統治者,與吐蕃展開爭戰,逐步收復西州和河西十一 郡。大中五年(AD 851),唐朝於河西設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首任 節度使。張議潮出任節度使後,統治河西地區,非但沒有將吐蕃統治 時的蕃族僧尼、高僧大德驅除,反而對他們十分禮遇,因此,敦煌的 佛事依舊維持興盛。後梁乾化四年(AD 814),張氏最後一位統治者 張奉承死後,結束了歸義軍張氏家族從大中二年(AD 848)開始的 七十餘年統治時間。

五代至宋代是歸義軍曹氏家族統治敦煌的時期,後梁乾化四年

(AD 814),張奉承死後,歸義軍長史曹議金被推為帥。後唐同光二 年(AD 923),後唐終於正式授與曹議金歸義軍節度使。從此,開始 曹氏五世(曹議金、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祿、曹 宗壽、曹賢順)統治敦煌及河西長達一百四十餘年。曹氏家族崇信佛 教,把佛教當作維持社會安定的工具。尤其是曹議金、曹元忠、曹延 祿三人統治時,曾經對莫高窟進行計畫性與有組織的大規模建窟修窟 工作。總論曹氏在敦煌地區,全力推展佛教,開鑿石窟、修建寺院,

佛教信仰普遍而深厚。

(7)

敦煌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夾雜複雜的時代背景,使得各朝代的 敦煌統治者,無不用心鞏固自身的統治權。就在變動紛擾的環境下,

形成人們心中心理的不安,最是需要心靈慰藉,因此佛教就被借重為 撫慰人心的最佳工具。統治者一方面參予各項宗教活動,開窟造像,

表達對神佛的虔誠敬意。另一方面,利用宗教安定人心的功能,馴化 統治的人民百姓,穩定社會秩序,達到延續其政治生命的終極目的。

以這種出發點為考量的各種教化活動,「毗沙門天王」信仰所具備的 護國功能,必定被統治者看重,發揮其安定社會人心功能。同樣的,

「毗沙門天王」擁有各種滿足信眾的功能,也吸引著為數眾多的黎民 百姓。因此從敦煌現存的資料與實物發現,包括各式的帛畫、紙本「毗 沙門天王」像,壁畫「毗沙門天王」像等,可以發現敦煌的「毗沙門 天王」信仰相當興盛。

四川地區,雖然在唐朝安史之亂後,相對於北方中原地區,在政 治上較安定,經濟上物產也豐饒富足。但根據〈韋君靖建永昌寨碑〉

記載,四川地區因韓秀升悖亂黔峽、侵軼巴渝,這裡也曾發生過一些 爭戰。10唐朝時,南詔國更不時侵犯邊境。其中咸通年間,南詔侵略 四川地區,圍逼成都,據〈後唐毗沙門佛龕記〉記:「……洎咸通中,

南蠻救亂,圍逼成都。聚十萬眾蛇……鵝鶴之陣,焚廬掠地。窮惡恣 兇」。11可以得見當時入侵者窮惡凶暴之狀。基於這些歷史因素,為維 持四川地區軍事與政治上的安全,統治者莫不推具崇護國安土功能的

「毗沙門天王」。因此,四川地區的「毗沙門天王」信仰,才得以如 此興盛流行。

10 黎方銀(1990)〈韋君靖建永昌寨碑〉,《大足石窟藝術》,重慶:重慶出版社,頁 233。

11 胡文和(1994)《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頁 50。

(8)

第三節 「毗沙門天王」信仰的內容特性

密教高僧不空,傳法時的一切行為,大都以「護國」為中心。所 謂護國,就是一切為政治服務。其意義為皇帝必須敬奉三寶、大乘理 國,支持佛教的發展,這樣皇權才能得到佛的保佑。因此,不空不管 建壇作法、譯經傳持,都以是否有助王化為考量。其中《仁王護國般 若經》就是以這個出發點而再次翻譯的,《仁王護國般若經》〈護國品 第五〉: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諸大國王。諦聽諦聽我為汝等說護國 法。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汝等諸王應當受 持。讀誦此般若波羅蜜多。……每日二時講讀此經。若王大臣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受讀誦如法修行災難即滅」。12 誦持《仁王護國經》的功能,竟能夠人天果報皆得滿足。疾疫厄 難即得除愈。杻械枷鎖撿繫其身皆得解脫,並能消滅國土一切之亂。

當不空在大力宣揚此經的好處時,代宗親自為其作序,並且「頒行之 日,慶雲俄現,擧朝表賀」13。可見,這種具有護國功能的經文,已 經受到當時統治階級喜愛,並加以提倡推行。

除了《仁王護國經》經具有護國功能外,不空所譯的經典中,還 有具同樣功能的經典,而且經文中也提到「毗沙門天王」的護持功能,

例如《毗沙門天王經》:「爾時毘沙門天王。在於佛前合掌。白佛言世 尊。我為未來諸有情等利益安樂。豐饒財寶護持國界故」。14在經文中

「毘沙門天王」向佛誓言,為世間諸有情等利益安樂,豐饒財寶護持

12 釋南亭編著,《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解》,台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75 出版,頁 2-5。

13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 1,《大正藏》第 50 冊,頁 712—714。

14 唐•不空《毗沙門天王經》《大正藏》第 21 冊,頁 215。

(9)

國界。因此,不管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凡百姓,必定會被這個誘人 的誘因所吸引,希望「毘沙門天王」可以為他們提供生命的保障,財 富的享受,與權勢地位的永久擁有。其他關於「毗沙門天王」的經典,

在《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提到天王護持佛法,晝夜守護國 王大臣及百官僚,若有相與殺害打陵如是之人,其孫那吒將以金剛杖 刺其眼及其心。另若有未來諸不善眾生,亦護持國界,將其降伏攝縛 皆悉滅散。15天王如此的護持功能,對於統治者的統治權保障,將吸 引國王大臣及官僚信奉「毘沙門天王」,加速天王信仰的普遍性。

此外,《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亦云:

「……又法若欲降伏諸國兵賊眾者。當畫一像身卦紫磨真金 甲。於淨室中燒眾名香乳頭薰陸香。諸色香花飲食供養。真 心誦念天王真言十萬遍。天王領天兵來助。他國兵敵自退散。

若能晝夜誦念不絕。天王使太子獨健。領天兵千人衛護不離 其側。所求如意應念隨心。皆得成就又法若欲降前敵眾者。

於淨室持齋畫一天王形像。卦紫磨真金甲。於二丈竿懸。軍 前五十步指其敵。其敵不能相患」。16

因為「毗沙門天王」在軍事上可以退卻敵兵、保國護土,各級將 領必定會加以膜拜尊崇,此時「毗沙門天王」又成為隨軍護衛的戰神 角色。除了將天王像懸掛於軍旗上,以及各地林立的天王廟外,在軍 隊即將出戰時,也有專門的祭祀天王儀式,祭讀如《太白陰經—祭毗 沙門天王文篇》等專門的祭辭,莫不祈求天王能保佑軍隊殲滅敵軍、

掃平四方動亂。

除了吸引皇室貴族、達官顯要與軍事將領們的信仰外,對於一般

15 唐•不空《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大正藏》第 21 冊,頁 224—225。

16 唐•不空《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大正藏》第 21 冊,頁 224—225。

(10)

的黎庶百姓,「毗沙門天王」也有其獨特的吸引力。綜合各種「毗沙 門天王」相關經典內容,可歸納出天王的幾種神力:

1、衛護眾生。

2、悉應諸願。

3、除卻罪孽。

4、除暴安民。

5、治病救人。17

1、衛護眾生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18

中提及「毗沙門天王」告訴一切眾生,將領諸天善神擁護南閻浮提五 濁惡世中善男子、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或出家比丘僧比丘尼等,若聞天 王名而知天王者,「毗沙門天王」當於是人左右,如護眼精、如護己 命,無令諸惡者惱亂。

2、悉應諸願: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

19中記載,若有人能受持誦「毗沙門天王」陀羅尼及結印法、所有行 用供養「毗沙門天王」形像者,「毗沙門天王」一切隨於汝所求、應 汝之願令汝滿足。

3、除卻罪孽:《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

20亦記載,若每日誦真言一百八遍,滅去身中一百八劫罪。若誦持「毗 沙門天王」真言滿一萬遍,能滅八萬四千十惡五逆重罪,破塔破戒不 孝之罪悉皆消滅。

4、除暴安民: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21

17 寧強(1989)〈巴中南龕第 93 號龕毗沙門天王造像龕新探〉《敦煌研究》1989 年第 3 期,頁 12。

18 唐.不空譯,《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大正藏》第 21 冊,頁 230。

19 唐.不空譯,《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頁 230。

20 唐.不空譯,《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大正藏》第 21 冊,頁 232。

21 唐.不空譯,《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頁 230。

(11)

中談到,若有人起惡心相向者,「毗沙門天王」自領多兵眾鬼神藥叉 乾闥婆等,摧碎惡人猶如微塵。

5、治病救人:《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22中記載各種治 癒疾病的方法。若人患眼,咒杏人油塗之立愈。若人患腫,咒石榴黃 一百八遍塗上即愈,或白檀香亦得。若人患頭病,咒大黃二十一遍,

塗額上即愈。

「毗沙門天王」的信仰可以滿足各種階級的信仰者,不管是王公 貴族、達官顯要,或者下至販夫走卒的各種對象,都可以滿足他們的 心理需求,也正因為這種多功能的信仰特性,勢必造成「毗沙門天王」

信仰的普遍流行。

22 唐.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大正藏》第 21 冊,頁 2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早在東晉隆安三年(三九九),桓玄在境內沙汰沙門,令各地「州符求沙門名籍」,且「煎 切甚急」 [註

[r]

The Tang Dynasty which might rightly be called the pivotal period when the Maitreya cult began to decline deserves special attention. The present paper aims at understanding

Scriptures and images of the Eleven-headed Guanyin (Ekā daś a-mukha) appeared earliest in the Esoteric system of Avalokiteś vara faith.. At the end of seventh century C.E., under

卷三十九,《地理志》)。” 2 物產豐饒,地位險要。從隋唐至明清古漁

見 Chen Jinhua, “One Name, Three Monks: Two Northern Chan Masters Emerge from the Shadow of Their Contemporary, the Tiantai Master Zhanran (711-782),” Journal of the

中國佛教發展,在魏晉時期有一具有重大意義而又影響深遠的現象,就是觀

在網路數位的時代,人們將面對越來越多資訊安全的威脅,對於此行政院將 特別在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