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台灣海水池釣發展概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台灣海水池釣發展概況 "

Copied!
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台灣海水池釣場的發展背景

本章探討台灣海水池釣場的的發展背景,首先介紹台灣盛行的釣魚方式,探 討台灣海水池釣的興起始末、發展概況(第一節) ,並由此得知台灣之所以海水 池釣業可以蓬勃發展,主要是來自海水養殖的發達,所以接著介紹台灣海水養殖 的脈絡(第二節),最後對海水池釣場中常見的池魚做整理(第三節)。

第一節 台灣海水池釣發展概況

目前台灣海水池釣業沒有統一的事權主管單位,所以沒有完整的書面資料可 尋,筆者只有從目前的釣魚雜誌報導的蛛絲馬跡,配合實地訪查,整理出台灣海 水池釣的發展脈絡。

一、台灣釣魚運動介紹

釣魚的種類通常是以釣魚的地點來作為區分,大致上可分為海釣與淡水釣,

海釣有船釣、磯釣、防波堤釣、灘釣等方式(如表 2-1) ,淡水釣則有溪釣、河釣、

池釣等。各種釣魚方式說明如下(吳天祥等,1994:2-24):

表 2-1 台灣釣魚方式分類表 釣魚方式 釣 魚 分 類

船釣 淺層釣、中層釣、深底層釣

磯釣 一般浮游磯釣、藻餌磯釣、重磯釣 防波堤釣(港釣) 浮釣、沉底釣

灘釣 沉底灘釣、浮游灘釣、長線釣 溪釣 溪釣

河釣 河釣、水庫釣

塭釣(池釣) 海水塭釣、淡水塭釣

資料來源:吳天祥等(1994:2-24)

(2)

1. 船釣:是由釣客雇用船隻出海垂釣,船家會負責尋找釣點,所以船家的經驗 會影響釣況的好壞,其釣法依對象魚種不同,垂釣之深度分為「淺層釣」 、 「中 層釣」及「深(底)層釣」等三種。在台灣開放船釣之後,在釣魚界掀起一 陣船釣的風潮,但是出海一趟來回需要花上一天的時間,費用也較其他的釣 魚方式高。

2. 磯釣:乃指在磯、岩海岸地形,以浮標方式所從事的釣法,因釣餌種類之不 同,而區分為一般浮游磯釣與藻餌浮游磯釣,另外還有以大魚為對象的重磯 釣。

3. 防波堤釣(港釣) :就是利用港口的防波堤作為釣點,亦稱為港釣,可分為浮 釣和沉底釣兩種。

4. 灘釣:即是在沙灘上作釣,分可為沉底灘釣和浮游灘釣。沉底灘釣為傳統式 的釣法,亦是灘釣的主流,釣者隨著海岸線不斷移動,以釣組尋找魚群上鉤,

並講究「遠投」的技巧,由釣技、釣具配合,目前最遠紀錄有 220 公尺以上,

是一項活力十足的活動;浮游灘釣是灘釣中較少釣者使用的釣法,多半在台 灣東部靠太平洋岸的宜蘭、花蓮、台東等地。另外還有長線釣,此為台灣特 有釣法,以人力游泳將釣餌投入標點,近年來已多利用遙控艇為之,或僱請 管筏代為施放,此種釣法的對象魚體均十分巨大。

5. 溪釣:台灣溪釣較為流行溪釣的縣市有台北、桃園、新竹、苗栗至台中、南 投等地。主要的魚種為溪哥

1

、台灣石

2

、苦花

3

、台灣馬口魚

4

、 魚

5

6. 河釣:

(1) 河釣:由於河釣的活動接近都市,交通便利,費用低廉,常常是上了年

1 中文名稱粗首鱲,學名Zacco pachycephalus,俗稱溪哥、苦槽仔、闊嘴郎(邵廣昭、陳靜宜,

2003:105)。

2 中文名稱台灣石 ,學名Accrossocheilus paradoxus,俗稱石斑、石 、石冰仔、石兵、秋 斑(邵廣昭、陳靜宜,2003:92)

3 中文名稱台灣鏟颌魚,學名Varicorhinus barbatulus,俗稱鯝魚、苦花、齊口仔、苦偎、齊頭偎

(邵廣昭、陳靜宜,2003:105)。

4 中文名稱台灣馬口魚,學名Candidia barbata,俗稱一枝花、台灣鬚鱲、憨仔魚、山鰱仔(邵廣 昭、陳靜宜,2003:94)。

5 中文名稱唇 ,學名Hemibarbus labeo,俗稱竹竿頭或是 魚(邵廣昭、陳靜宜,2003:98)

(3)

紀的釣友所喜愛的去處,北部以宜蘭、南部則是高雄擁有較多的河釣人 口。常見的魚種有鯽魚、鯉魚、草魚、吳郭魚、土虱、鯰魚、溪哥等。

(2) 水庫釣:在水庫釣魚通常使釣者滿載而歸,水庫水域深廣,可供給大型 魚類足夠的活動與覓食空間,再加上有些經營箱網養殖業者,經常餵食 水中魚兒,使得魚兒族群不但眾多,而且體型也都肥滿,算得上是不錯 的活動。常見的魚種有草魚、鰱魚、曲腰魚

6

等。

7. 塭釣:係指以水塘作為釣點,故又稱為池釣,分為海水塭釣及淡水塭釣兩種:

(1) 海水塭釣:台灣省漁業局所出版的《休閒漁業手冊》記載海水塭釣興起 於 1980 年代左右(吳天祥等,1994:21) ,不過根據筆者實地地查後發 現應為 1983 年。海水池釣之所以興起乃是因為海水魚類養殖技術陸續 克服,魚種繁多,生猛活躍,且大部分屬於高級魚類,促使海水塭釣如 雨後春筍般地興盛。主要魚種有烏格、紅衫、金龍、枋頭、金目鱸、七 星鱸、紅鰽、臭肚魚、虱目魚,乃至於小型紅魽

7

,種類十分豐富。

(2) 淡水塭釣:淡水池釣為台灣目前垂釣比賽最為頻繁的項目,其營運方式 分為「職業池」和「休閒池」兩種。職業池乃為釣友買下池釣節數,然 後釣獲的魚兒歸釣者所有,可以全數帶回,或折價退還給池主;休閒池 則是釣友僅付少數的垂釣費用,可垂釣竟日,太小的漁獲一概立刻放回 池中,同時不可使用倒勾之釣鈎。淡水池釣又分為專門池和綜合池,專 門池的魚種有吳郭魚、烏鰡、福壽魚、鯽魚等;綜合池有鯉魚、鯽魚、

草魚、吳郭魚。

整體說來,釣魚依照地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釣魚方式,而依照對象魚的不 同,所使用的餌料、釣具也會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對象魚體愈大,所使用的釣 竿愈耐重,母線、子線也愈粗。

6 中文名稱紅鰭鮊,學名Culterichthys erythropterus,俗稱曲腰魚、翹嘴巴、白魚、總統魚(邵 廣昭、陳靜宜,2003:96)。

(4)

此外,釣魚比抓魚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技巧,也更富有樂趣,是非經歷者無法 體會的。釣鉤入水,與水面相較,猶如千鍾一粟,並不是任何水域都可以釣到魚 的,只有認真觀察魚的生活習性,了解魚的活動規律,才能摸清下鉤的水段和位 置。而時間與空間、氣候與氣溫都是能否釣到魚的重要因素,必須加以綜合思考,

靈活運用,而這種對知識的探求亦是一種樂趣。

二、海水池釣場的起源

所謂海水池釣,其池水並非純海水,而是半海水半淡水的混和水質,即俗稱 之「半鹹水」 ;而池中的「海水魚」也不是真正的從海中捕撈而來的活魚,而是 將養殖池中養育的魚置於其中,雖然這種養殖長大的海水魚與真正野生的海水魚 相較有魚體大小相仿、魚種有限、就餌率低、拉力較小、疑懼性強……等缺點,

可是與淡水池魚相比,還是吸引了不少的原本的池釣者,而且海釣並不是隨時隨 地都能有很好的釣況,因此,海水池釣就這麼盛行起來(陳信朋,1991:53)。

一開始,海水池釣是從養殖漁業開始發展,因為虱目魚魚價低迷,雇人收成 漁獲實在不敷成本,當時池主的釣客好友要求不如開放給釣客釣魚,反正再怎樣 會釣的釣客都不可能把整座池給釣光,池租的價格又不錯,又可以省下收魚的費 用,池主何樂而不為,不過因為主要還是以養殖漁業為主業,因為這種養殖魚池 兼做釣魚池的經營型態—生產型海水池釣場,只有在特定的時間開放給釣客下 竿,開放的時間和池數每年都不一樣,資料難以掌控,故本研究僅在第三章第四 節中做簡單探討。

而一般對外營業的海水池釣場濫觴在屏東縣,約在 1983 年左右,當時是養 鰻業的落日,喜愛釣魚的吳文賢先生在有錢釣不到魚,又剛好結束廢五金業的情 況下

8

,在東港成立了台灣第一家海水池釣場---大鵬灣海水池釣俱樂部,於是

7 海水池釣場的常見魚種見本章第三節。

8 當時吳先生就任廢五金業公會理事長,其好友王世雄立委正因其虱目魚價低迷(15 元/斤),選

(5)

利用廢養的養鰻池,引入海水,放養養殖的海水魚,以高收費供釣友垂釣。因為 這裡原本有不少早期的虱目魚塭和養鰻魚塭,而且鄰近大鵬灣,有現有的海水可 以引用,所以利用現成的魚塭轉成營利的釣魚池,幾年下來,帶動了高屏區海釣 池的一片前景,並由南而北蔓延至全台各地(吳連昌,1992:54)。甚至日本的 釣具界為了台灣人海水池釣場的特殊環境,還製造出海釣池釣竿,供台灣釣客使 用(陳信朋,1995h:150)。

海水池釣最開始因為養殖漁獲滯銷,養殖業者乾脆開放給釣友下竿,特別是 虱目魚,到後來演變成選擇特定地點開挖池塘、針對特定釣客放養特定魚種的專 業化消費場所,其經營模式已大有改變(林益民,1998:21)。

三、海水池釣場的蔓延

與養殖漁業結合的生產型海水池釣場因為有季節性開放的限制,所以發展有 限。而一般對外營業的海水池釣因為釣客可以想釣就釣,就這麼成了釣魚休閒活 動的最新趨勢,根據鄭峰麟(1991)的報導,海水池釣由南部流行至中部,後來 也在大台北地區盛行起來。

而《釣魚世界》雜誌社在 1992 年所掌握的資料顯示,當時全台灣地區的海 水池釣場總數應該在 160 家上下(陳明哲,1992:98),代表在短短幾年間,成 長的非常迅速,其中台北市佔了大多數,再來就是高雄與中部地區。

不過依照《台灣休閒漁業手冊》中的資料顯示當時的海水池釣場分布如表 2-2:

表 2-2 1994 年海水池釣場分布一覽表

民大吐苦水而煩惱不已,所以吳文賢先生為了幫好友的忙,原本想要成立虱目魚釣魚池供廢五金 業公會的會員免費使用,於是就在郭廷才立委的協助下,租下現今的大鵬灣海釣俱樂部的位址,

但是當時公會會員大會並未通過這項提案,所以吳文賢先生便自行投資,創立了全台灣第一家海 水池釣場。(資料來源:筆者訪談)

(6)

縣 市 分 布 地 區 台北縣 新莊、淡水

新竹縣 香山

苗栗縣 沿海四鄉鎮

彰化縣 伸港、寓埔海埔新生地、線西、鹿 港、福興、芳苑

嘉義縣 東石、布袋 台南市 安南區 高雄縣 沿海各鄉鎮

屏東縣 東港、林邊、佳冬、枋寮 花蓮縣 花蓮市

資料來源:吳天祥等(1994:21)

《釣魚世界》雜誌所謂的以台北市占大多數,依照吳天祥等(1994)的資料 顯示是以台北縣的新莊、淡水一帶為主要分布地,而且海水池釣場的面積動輒數 百坪的規模,以台北市的地價而言不太可能出現大面積的池釣場,對照筆者實地 訪查的結果,此為誤植,應該是台北縣才對。

綜合《台灣休閒漁業手冊》與《釣魚世界》雜誌的資料,可以看出,海水池 釣場一開始的發展以大都市為主,因為這種池釣主要是因應大都會中上班族釣者 的需要,所以一開始主要是出現在都市的郊區。

等到大家發現這樣的海水池釣場的利潤不低時,許多池主紛紛跟進,所以海 釣池就如雨後春筍般的設立,在短短的幾年之間,發展成 160 多家的規模,甚至 在都市中不臨海的郊區也出現了海水池釣場

9

,此即本研究之「內陸型」海水池 釣場,不過筆者在 2003 年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內陸型的海釣場轉作其他營業 類型的情況相當高,詳見第三章第三節。

四、海水池釣場形成因素

其實海水池釣之興起是其來有自的,一方面是台灣養殖漁業發展神速,從早

9 例如:板橋、汐止、新莊、土城、美濃、大樹、高雄市等地(田家榮,1996:146、潘生源,

1995:139)。

(7)

期的淡水魚養殖,直到近幾年來的海水魚養殖和蝦蟹養殖,養殖技術不斷突破,

不過也造成產量大增,在生產量大於消費量的情況下,導致價格下跌,昔日高價 位的海鮮例如文蛤、草蝦、鱸魚、石斑……等,無一不是中低價位即可購得,使 得養殖業者血本無歸。於是,腦筋動得快的人就想到「釣」字上的出路了,也因 此造就了目前海水池釣的發展榮景,尤其是原本就有的養殖池者,只需要補充一 下魚種,加強池畔設備,就可以營業賺錢了。

另外,池釣者的目標魚很單純,淡水池釣釣久了,總希望有一點不一樣的變 化,當海水池釣出現時,自然而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根據鄭峰麟(1991)、吳 連昌(1991) 、潘生源(1995) 、陳來富(1998)的觀察整理出以下海水池釣場吸 引釣客的原因:

1. 交通便利:海釣池大都設在都會區的近郊,如果不塞車,大約半個小時 左右即可到達,這樣的條件自然吸引許多上班族的釣友青睞,雖然池租 貴了一點,但與其他的釣魚方式相比,還是省下油錢和時間,算是划得 來,而且釣癮一來,能夠很快的獲得滿足;

2. 魚種迷人:魚種豐富且質優,通常較淡水魚來得昂貴;

3. 垂釣容易:海水池釣優於淡水池釣就是不用在細細的浮標桿上鑽牛角 尖,因為淡水池釣大多採用浮標釣法,可是海水池釣大都以直感釣法為 主,以靈敏的老鼠尾筏竿垂釣,只要看著眼前的竿尾變化,就可以容易 的掌握揚竿作合時機。如果在海釣池使用浮標釣法,也比淡水池釣容易,

因為所使用的浮標體型較大,容易判斷魚訊,不會用眼過度,而且海水 魚就餌乾脆,往往一瞬間,浮標就沒入水中,的確比釣淡水養殖魚類容 易多了,所以吸引了不少原本從事淡水池釣的釣友;

4. 滿足成就:因為海水池釣場的魚體有一定的規模,只要花錢下竿,釣大 魚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相較於台灣沿海的魚源,想釣大魚,又沒有時 間出海船釣的釣友自然而然轉向海水池釣場。

5. 安全無虞:溪釣由於魚源日益匱乏,魚體愈釣愈小,溪釣人口已有萎縮

(8)

的趨勢;海釣則是每況愈下,還得冒著瘋狗浪席捲,葬身大海的危險,

而海水池釣除了讓釣友品嚐味美的鮮魚之外,還可享受海水魚強勁的拉 力,不必擔心安全的問題。

由上可知, 「海水池釣」是台灣在釣魚環境不良的大環境下,配合發達的海 水養殖漁業,又因為工商業發達,釣友休閒時間寶貴,池釣可以掌控釣魚的時間 下所創造出來的特有景觀。

第二節 台灣海水養殖的發展脈絡

海水池釣場能夠在台灣蓬勃發展,要歸功於其後向連鎖的海水養殖漁業的發 達,除了提供給一般的消費大眾以外,更提供「海釣池」發展的廣大穩定魚源,

所以接下來要探討的是台灣海水魚養殖的概況。

一、台灣水產養殖的沿革

台灣四面環海,且地跨北回歸線,氣候溫和,適合水產生物之繁殖與生長,

在漁業的四大類型當中,近海、沿岸漁業因為受到污染、過漁(over-fishing),

以及非法捕魚等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產量持續下跌;而遠洋漁業自從各濱海國 家實施 200 浬經濟海域後,可供作業的漁場大為縮減,相形之下,可作為計畫生 產的水產養殖其重要性大為提昇(廖一久,1993:4),從表 2-3、圖 2-1 可知,

台灣的養殖漁業有長足的發展,無論在產量、產值或技術層面上,都有頗為可觀 的成就,所以「養殖王國」的美譽當之無愧。

表 2-3 四大漁業之單位產值比較表

(9)

單位:新台幣╱公斤

時間 遠洋漁業 近海漁業 沿岸漁業 養殖漁業 1950 2.8 3.2 3.1 3.4 1960 8.3 9.3 9.0 12.5 1970 11.5 9.7 11.0 18.8 1980 37.0 41.5 36.8 86.1 1991 45.1 65.4 85.3 103.7 2000 53.2 77.4 103.6 103.4

資料來源:廖一久(1993:5)、漁業年報(2000)

0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3 0 0 3 5 0 4 0 0

1 9 5 9 1 9 6 3 1 9 6 7 1 9 7 1 1 9 7 5 1 9 7 9 1 9 8 3 1 9 8 7 1 9 9 1 1 9 9 5 1 9 9 9 2 0 0 3

產 量 : 千 公 噸

圖 2-1 台灣歷年養殖漁業產量變化圖

資料來源:漁業年報(1959-2003)

距約今三百餘年前(明末清初時代),台灣即有養殖虱目魚之記載,早期在 台先民皆為傳統粗放養殖,單位面積產量低,直到 1980 年代確立人工繁殖技術

10

後,水產養殖業才開始蓬勃發展(葉信平,2001:20) 。廖一久(1993) 、王柏山

(1998)、林永德(2002)等人將其發展史整理為下列幾個階段(見表 2-4):

表 2-4 養殖漁業發展分期與特徵

10 台灣在 1974 年人工育苗成功 984 年進入大量生產。(丁雲源,1995:185)

(10)

分期 1661-1962 傳統期

1963-1988 興盛期

1988 以後 轉型及外移期

廖一久

(1993)

特徵 1. 依賴天然魚苗 2. 採粗放式養殖 3. 有水便有魚之型

1. 人工繁殖技術突

2. 草蝦、鰻魚急速 發展

3. 外銷市場打開

1. 大量抽取地下水,

引起地層下陷 2. 工業廢水污染及藥

物濫用

3. 疾病日趨嚴重 4. 政策緊縮 5. 養殖技術外移 分期 1961 年以前

傳統期

1961-1987 年 興盛期

1987 年至今 調整轉型期 王柏山

(1998)

特徵 1. 傳統粗放養殖 1. 魚蝦類人工繁殖 技術突破成功 2. 粗放養殖轉為集

約養殖

1. 蝦病蔓延,養殖業 大受影響

2. 養殖業調整轉型,

甚至外移 分期 1945-1960

基礎奠定期

1970-1980 年代 快速成長期

1990-2000 轉型調整期 2001 以後 永續發展期

林永德

(2002)

特徵 1. 以淺海牡蠣和淺 坪式虱目魚為主 2. 草魚等等人工技

術的開發 3. 吳郭魚品種改良

1. 單性吳郭魚養 殖、蝦類集約式 養殖、深水式虱 目魚養殖、延繩 式牡蠣養殖、箱 網養殖技術確立 2. 鰻魚、草蝦出口

量創新高

1. 水資源超限利用、

土壤鹹化

2. 70 種以上的魚蝦貝 類種苗達商業化生 產

3. 超高密度室內自動 化養殖系統本土化 改良

4. 九孔立體化養殖

資料來源:廖一久(1993:4-8)、王柏山(1998:66)、林永德(2002:34-35)

綜合上述,學者多以人工繁殖技術確立和蝦病蔓延為分界點,故本研究僅以 廖一久(1993:4-8)之整理,簡單介紹台灣養殖史發展:

1. 傳統期(1661-1962):水產養殖為農家副業,漁民將捕自河口、海口的種 苗放入池塘,將過一段時間再收成,不投予任何飼料,也鮮少管理,完全 停留在「有水便有魚」的粗放式型態;

2. 興盛期(1963-1987):

(1) 六十年代—此時,草鏈魚、人工蝦苗、烏魚等人工繁殖技術相繼突

破,奠定良好發展基礎,使水產養殖業掙脫了靠天吃飯的傳統型態,

(11)

成為一項農民謀生的新興產業;

(2) 七十年代—邁入集約養殖時代,產業規模急據擴張,例如虱目魚改 採投餵人工飼料為主的高密度深水式養殖法,單位面積產量高居全 球之冠。並還有草蝦、鰻魚等高經濟價值的品種,經營方式由家庭 式轉為擁有企業化的雛型;

(3) 八十年代—順利開拓外銷市場,產業發展達到顛峰;

3. 轉型期(1988-1989) :1988 年蝦病問題全面爆發,加以產業發展過快,主 管單位未能予以妥善因應,例如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養殖地區農地 鹹化、濫墾魚塭導致生態破壞,使總體產量急速銳減。

4. 外移期(1990 至今) :台灣養殖界除了努力於自身瓶頸的突破外,亦開始 將在台灣發展水產養殖過程中所累積的經驗、技術與成果,分別以獨資、

投資、技術顧問等不同的方式,積極與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

台灣養殖的種類繁多,目前較重要的有吳郭魚、鯉魚科(含草、鰱、鯉、青

11

、鯁等)、虱目魚、鰻魚、蝦類(含草蝦、斑節蝦、淡水長腳大蝦等)、牡蠣、

文蛤、九孔等類,這九種養殖漁業的主力產品其歷年來的養殖面積、產量佔全台 灣總數 85﹪以上,如表 2-5 所示(王柏山,1998:67-68)。

表 2-5 台灣九種主要養殖種類比例一覽表

面積單位:公頃 產量單位:公噸

1954 年 1961 年 1987 年 1996 年 面積 產量 面積 產量 面積 產量 面積 產量 所有養

殖業 37,551 41,689 38,899 57,353 66,302 305,428 67,613 272,525 九種主 37,071 41,123 36,956 53,972 62,258 283,649 58,303 241,206

11 中文名稱青魚,學名Mylopharyngodon piceus,俗稱烏溜、鰡仔(邵廣昭、陳靜宜,2003:101)

(12)

要種類

比率﹪ 98.7 98.6 95.0 94.1 93.9 92.9 86.2 88.5

資料來源:王柏山(1998:68)

從上可知,其實台灣 1990 年代以前的養殖漁業原本是幾乎是傾全力在發展 該九種主要養殖種類,但因為發展過快,在 1988 年爆發蝦病,且養殖漁業所造 成的環境負面問題也一一浮現,例如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藥物濫用影響週 遭生態等,不過也因此成為轉型之契機,不再以此九種養殖種類為主,開始邁入 海水魚類養殖的多元化時代,也為海水池釣的發展預留伏筆。

二、鹹水養殖的發展特性

台灣最早把海水魚放到魚塭養殖的是虱目魚、烏魚、豆仔魚,而今海水魚的 養殖在養殖史上可謂是新興的行業。台灣高經濟價值海水養殖魚種很多,早期虱 目魚、烏魚等,均採捕天然魚苗養殖於鹹水魚塭之中。1970 年代海水魚人工繁 殖技術確立,如鯛科魚類( Sparidae )之嘉鱲、烏格、枋頭、石斑魚類( Epinephelus ) 之點帶石斑、青點石斑、瑪拉巴石斑、鱸滑石斑、石鱸類之金龍、加志,石首魚 類之鮸魚

12

、紅鮕、鰺魚類之紅衫、紅魽、午仔魚

13

、海鱺等高經濟魚種之養殖逐 漸推廣開來。

海水魚經濟性高低視情況而定,如開發養殖已久,人工魚苗價廉,容易飼養、

產量大,或是不易養,市價低的魚種,其經濟價格較低,若屬於剛開發不久,放 養量少,或是有外銷的魚種,其經濟性較高,但不論海水魚的經濟性高或低,其 價值與淡水養殖魚類相較,仍屬較高。

新興的海水魚養殖業具有以下特性(王柏山,1998:213-214):

12 中文名稱鮸魚,學名Miichthys miiuy,俗稱鮸仔、敏魚(邵廣昭、陳靜宜,2003:247)

13 中文名稱四指馬鮁魚,學名Eleutheronema rhadinum,俗稱午仔、大午、竹午(邵廣昭、陳靜 宜,2003:243)。

(13)

1. 養殖期長:從 1-2 吋的魚苗養到一尾斤的「順板」體型來出售,多數要 10-12 個月以上的時間。如果超過「順板」未出售,則要養到一尾兩三 斤重,才有較好的價格,則養殖期長達兩年。

2. 放養量大:每分地放養少者,如石斑(三、四千尾),紅鰽、烏格、午 仔(七千尾),紅衫(一萬尾),多者如花身(一萬五千尾);加上養成 率高達八成以上,故生產量大,魚價容易跌落。

3. 成長差異大、體型不一:故多採間捕,分多次捕獲。從下苗到全部捕完、

清堀底,需要一年半以上的養殖週期,減少魚塭利用率,資金回收慢。

4. 魚種多樣:因為單位面積產量大,易養的魚種市場易飽和,無利可圖,

喪失其經濟性,故必須不斷開發新的養殖魚種,使海水養殖業在短時間 內呈現多樣化。

5. 競爭大:海水魚能被養殖業開發於魚塭養殖,通常屬於海洋中的高級魚 類,但從東南亞及大陸大量走私品競爭,使養殖業感受經營的壓力。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海水養殖業者的競爭壓力大,且因為產量大,所以魚價 不穩,因此才發展出供應養殖魚類到海水池釣場供釣客釣魚的方式。

三、海水魚養殖區域發展因素

新興的海水魚養殖業有地區集中性,以高屏兩地最多。重要養殖區是高雄縣 永安鄉與屏東縣枋寮鄉,兩地合計 1532 公頃,佔全台灣之 45.7﹪;其次是嘉義 縣東石鄉、屏東縣佳冬鄉,兩地有 581 公頃,佔全台灣之 17.3﹪;再其次是屏東 縣枋山鄉、東港鎮與雲林縣麥寮鄉,共有 450 公頃,佔 13.4﹪(王柏山,1998:

214)。

這些海水魚的重要養殖地區其發展都與先前的養殖背景有關,例如屏東縣的

(14)

佳冬、枋寮、枋山三個鄉,在六十年代初期利用鄰近海岸之便,於海邊沙灘淺處 埋管,抽取海水下滲,經過天然沙層過濾之鹹水,配合當地豐富的地下淡水從事 養殖,此為極優良之水質,且為動力控制進出水,乃成為台灣最早的集約式單養 草蝦池,而這也是當地日後轉型成為全台最重要的海水魚養殖地帶的背景因素;

而鄰近的東港鎮,境內的石斑養殖魚塭也多為草蝦池轉型而成,當地在大鵬灣內 已經混合海水和淡水的水源,頗適合石斑魚的養殖;雲林縣麥寮鄉在七十年代將 養蜆池改養七星鱸、加州鱸、條紋鱸,也是與原本的養殖漁業背景有關。

海水魚養殖發展迅速,主要歸納為以下原因:

1. 1988 年以後草蝦病變以及深水式虱目魚產量大增,魚價暴跌,促使 鹹水魚塭改養海水魚,延續維生活動;

2. 政府因沿海地層下陷嚴重,政策上推廣純海水養殖;

3. 水產試驗所與民間種苗繁殖場致力於海水魚苗人工繁殖與品種引進 開發,成效卓著。

海水魚的繁養殖成功,不論是從種魚、魚卵、孵化到育成,充分供應魚苗,

使海水養殖漁業更形發展。不過由於陸上空間及水土資源有限,因此利用廣闊的 海洋進行養殖生產已成為世界潮流趨勢,接下來介紹台灣箱網養殖的發展,而箱 網養殖也是海水池釣場重要的魚源。

四、海水魚養殖與箱網養殖

漁業局自 1988 年起逐步輔導澎湖縣內灣海域漁民經營箱網養殖,並於 1995 年起開始大規模推廣澎湖及屏東地區海上箱網養殖,開啟台灣海上箱網養殖事 業。

箱網養殖係指以網具圍築一水域,養殖魚貝介藻類的一種方法。其所具有特

(15)

點就是讓養殖物能在接近自然生態的環境下生長,水質環境良好,故養殖物罹病 率較低,成長良好,活存率高,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以高密度放養,而且品質良 好,因而商品價值高。同時在養殖過程中,不使用土地及不需抽取地下水或裝設 水車,不致競相使用水土資源,目前已是政府及力推動的輔導措施之一。

台灣的海水魚養殖一直以陸上鹹水魚塭為主,1977 年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 在澎湖縣西嶼鄉的大果葉灣試驗箱網養殖鯛魚,效果不錯,因澎湖冬季海面風浪 強烈,且魚苗尚無法充分供應,故澎湖一直僅維持小規模箱網養殖產業,以養殖 烏格、嘉鱲、龍占、石斑等,1993 年漁政單位完成台灣沿海水域漁業規劃,劃 定適合箱網養殖之海域 2,300 公頃,並自 1995 年起在澎湖、屏東等地輔導補助推 廣。

台灣因受地形與天候的影響,早期大多利用傳統的小型箱網養殖,其設備結 構上大多就地取材,以簡便方式製成,如利用竹子或角材、木板與塑膠管或保利 龍組合而成,以浮球串與繩索組成,PVC 塑膠管、木板內填保利龍外包玻璃纖維 等。農委會輔導業者研發抗風浪之箱網,並自日本、挪威、丹麥引進不同形式、

不同材料箱網網具在外海使用,如鋁合金結構與浮筒組成,防鏽處理鋼架與 PE 管組合,PE 管架與 PE 管組合等。依功能區分,則有浮式與可沈式箱網兩種,

一般大都為浮式箱網,由挪威進口可沈箱網是利用浮管本身之進排水,來達到沈 降之功能(胡興華,2000:41)。

台灣海上箱網在政府的輔導之下,積極擴張,目前海上箱網數 1,000 餘組,

集中發展澎湖及屏東兩縣,少數分散在宜蘭、苗栗、花蓮、台東等縣。海上箱網 養殖現況(1997.06)分布如表 2-6:

表 2-6 1997 年台灣海上箱網養殖概況表 分 布 地 點 只數 魚 種

西嶼 661 石斑、嘉鱲、紅魽、龍占、海鱺、枋頭 澎湖

馬公 18 黃花魚、嘉鱲、海鱺

屏東 小琉球 150 石斑、嘉鱲、紅魽、海鱺、赤海、烏格

(16)

小琉球 5 石斑、嘉鱲、紅魽、海鱺、赤海、烏格 竹坑 70 石斑、嘉鱲、紅魽

楓港 120 石斑、嘉鱲、紅魽 宜蘭 東澳 10 石斑、紅魽

新竹~竹南 4 蓄養定置網捕獲魚種 石梯 5 蓄養定置網捕獲魚種 花蓮

崇德 12 蓄養定置網捕獲魚種 台北縣 石門 8 蓄養漁獲魚種

總計 1063

資料來源:農委會漁業處(1997:20)

鮸魚

6% 龍占 7%

嘉鱲 18%

赤翅 14%

海鱺 8%

紅魽 10%

紅魚 8%

石斑 6%

其他

19% 4%

鰺類混養

圖 2-2 2000 年台灣箱網養殖魚種圓餅圖

資料來源:黃友義(2000:54)

目前海上箱網養殖業者所放養的魚種不下數十種,而以台灣本身具有優越的 種苗生產技術而言仍集中放養嘉鱲、赤翅、紅魽、紅魚、海鱺、龍占、石斑等高 經濟價值的海水魚。

由於海水魚較為嬌貴,海水箱網養殖的魚種亦為海水池釣場的主要魚源之

一,故箱網養殖的成功也與海水池釣場的發展息息相關。

(17)

五、養殖漁業與海水池釣場的連結

海水池釣場的魚源來自台灣發達的養殖漁業,但是並不是每個池主對於魚的 來源與價格都是那麼清楚,因而形成魚車的制度,並且池主要「 叫魚 」時,必須 透過盤商,用魚車載運,只要告訴「 魚車工 」需要的魚種、體型,就會負責「宅 配到池」(見圖 2-3),即使是位在養殖漁業大縣--屏東--的大鵬灣海釣場,

池主表示其池魚的來源最北可以到達嘉義東石,南至屏東恆春,所以還是必須透 過盤商;也有曾經擔任魚車工

的池主透露,如果不透過盤 商,則會被「封殺」,使得魚 的來源成為問題。

新 竹 大 庄 F 戶

14

老 闆 表 示,一開始池主要叫魚的時 候,可以陪同魚車親自到產地 看魚的狀況,待熟識後用電話 聯絡即可,魚車並且還有「售 後服務」,就是放魚後有一個 星期的觀察期,若魚的狀況不

好,可以不付錢,並且視池主和魚車工的交情,可以 2~3 個月結算一次。要怎樣 跟魚車、盤商接洽,則是釣場池主會自己找上門。

養殖 業者

養殖 業者

魚車

海水池釣場

養殖 業者

圖 2-3 海水池釣場魚源示意圖

資料來源: 2004 年 7 月~8 月田野實察

從產地運魚到海釣池的魚車通常為 10.5 噸或是 8.8 噸,車上配有液態氧,

供魚使用。魚車通常在清晨於產地「起池」 ,一來清晨較為涼爽,二來比較不會 塞車,縮短運送的時間,因為魚也會「暈車」 ,要儘量縮短運送的時間,如果只 是單純的車工其計價方式是以「趟」計價,以高雄永安送到台南各地的行情約一

14 參閱表 3-3。

(18)

趟 3000~4000 元。

魚車沒有領域範圍,以高雄縣永安鄉葉姓魚車工為例,他本身以養殖漁業為 主業,主要魚種為龍膽、虎斑,自己送魚到海水池釣場是「論斤計價」 ;至於一 般的魚類如紅鰽、鱸魚、嘉鱲、紅魽等則是到台南馬沙溝等待大陸漁船載魚來,

只要池主來電話,就會準時送到。不過葉姓魚車工也表示,1998-1999 年左右是 海水池釣場最盛行的時候,當時是以魚車為主業,不過因為後來漸漸景氣沒有哪 麼好,海水池釣場頻頻易主時,造成了許多呆帳,無法收款,所以現在轉以養殖 為主業,魚車工為副業。

台灣林林總總的養殖漁業魚種,藉由盤商、魚車工的運作機制,運到海水池 釣場供釣客釣魚,形成共生的利益結構,創造利潤價值。

第三節 海釣池常見海水魚介紹

台灣自 1960 年代後期即積極從事海水魚蝦類的人工繁殖技術開發。台灣省

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領先於世界於 1968~1971 年間確立七種對蝦類以及烏魚的人

工繁殖技術,帶動業者踴躍投入水產種苗生產,促進台灣水產的蓬勃發展。台灣

的草蝦養殖曾在 1987 年創下生產蝦苗約 150 億尾,大蝦養成高達 9 萬 5 千多公

(19)

噸之高峰。爾後,養殖蝦發生大量死亡,養殖業乃朝向多元化發展,各種高級海 水魚類養殖因而興起。至 2005 年在台灣已成功確立約 40 種海水魚類的人工繁 殖,其中 20 餘種可以達到商業化的大量生產,也就是現今海水池釣場的魚類主 要來源。

以下針對現今海水池釣場常見的魚種做簡單的介紹:

(一) 烏格

烏格(黑格)是全台灣統一的俗名,也是海水池釣場中元老級的魚種,不過 很少人知道海水池釣場中的烏格其實有兩種烏格,分別介紹如下(陳信朋,

1995d:103-111;陳信朋,1997b:103-111;張賜玲,1991a:57-60):

1. 黑鯛

學名 Acanthopagrus schlegeli ,自 1987 年養殖成功,養殖史約十八年左右,

其特徵是體長為體高的 2.20~2.40 倍。側線與硬背鰭基底中點間之鱗有六列,

身體銀灰色,有若干不太明顯之暗褐色橫帶,胸鰭橘黃色,其餘各鰭均為暗 灰褐色。大體上與另一種灰鰭鯛做比較,黑鯛較白一些,鰓蓋上的放射狀白 斑明顯,體型略小,成長較慢,很少有養殖到一斤重以上者。除了黑格、烏 格之外,還有另一個俗名叫做「黑牛仔」。

黑鯛主要來自高屏養殖區,其中又以屏東東港、枋寮、南州、林邊、枋 山、佳冬最為出名。此區出產的黑鯛體格較小,但是魚量大,因為此區的海 水和地下水含鹽量都很高,一般高屏區的養殖池池水含鹽量大致在一度二厘 左右(12‰ )

15

,因為水質較鹹,所養出來的黑鯛體色較黑,成長較慢。

2. 灰鰭鯛

學名 Acanthopagrus berda ,養殖史從 1991 年開始,約十三年左右,其特 徵是體長為體高的 2.18~2.23 倍。側線與硬背鰭基底中點間之鱗有四列,身體

15 海水池釣場的池水含鹽量使用的計量單位同養殖漁業,測定含鹽度的單位為千分率,在養殖 界為了方便稱呼,對一個千分率俗稱「一厘」,十個千分率俗稱「一度」,例如晴天的海水含鹽度

(20)

銀灰色,各鰭一致為灰色至黑色,身上無橫帶。大體上與黑鯛在外觀上的比 較,灰鰭鯛看起來較灰濁,鰓蓋上的放射狀白斑不清楚,體型較大,成長較 快,海釣池中常有一斤以上者,最大可達兩斤以上。

灰鰭鯛的主要產地來自雲嘉南地區,如雲林口湖鄉、嘉義東石鄉、台南 茄萣鄉等,這些產地的養殖池池水含鹽量不像高屏區那麼高,大致在二厘到 四厘之間,幾近淡水狀況。水質較淡的結果,所養出來的魚體格較白,所以 稱為灰鰭鯛,且生長速度快,所以此區所產的烏格較高屏區受歡迎。

烏格原為近海砂質與磯岩交會海域之底棲魚類,黑鯛產於淡水、基隆、台中、

雲林、嘉義、澎湖等海域;灰鰭鯛產於台南、高雄、東港等地,是晝行性也是夜 行性的全天候型魚類,經人工飼養後,仍保持原性,可日夜活動。

烏格為群棲性魚類,其生活族群很大,在海釣池中大致分成二至三個族群,

其中必然有一個很大的族群存在,偶爾會有單游者。本種活動水域僅限於底層水 域,最高只離底域 30 公分為範圍。烏格族群雖大,但棲移很緩慢,較少做全池 的洄游活動。在海釣池中領域性強烈而明顯,且生活水域極近岸緣及水勢較靜的 水域,不論其如何棲移,絕少進入池心水域或強流帶。

本種是適温性很強的魚類,不過溫度太高時,活動力會受影響。因而烏格是 全年皆能垂釣的魚種,也因此成了海釣池必放養的基礎魚類之一。根據陳信朋的 觀察,氣溫在 15~30℃是烏格活動力最強的溫度,尤其是 22~28℃之間索餌慾最 高。若氣溫低於 10℃以下,或是高於 32℃以上,索餌意願降低。

海水池釣的海水含鹽量差異非常大,這是影響各種養殖海魚生活的變化主 因。前面談過不同的產區所產出的烏格在體型、外貌有些許的不同,不過也因為 這樣,所以烏格成為適鹽性極廣的魚類,一般來說,3~25‰ 的含鹽量都是烏格可 以生活的範圍,只是放入海水池中後需要二到三天的適應期。

另外,烏格亦可適應較低的溶氧量,也可適應不同的池水藻菌,所以烏格在

為 22‰,就稱為二度二厘,一度六厘就是含鹽度 16‰的水。

(21)

海水池釣場是非常普遍的基本魚種,屬於綜合池

16

的主要角色。

(二) 紅鰽

紅鰽學名 Luti anus a gentimaculatus j r ,中文名稱有「銀紋笛鯛

17

」或「婆哈笛鯛」 , 另還有「二星毒魚」 ,俗名除了紅鰽以外,尚稱「海豚哥」 。紅鰽身體橢圓而延長,

身體暗紅褐色,體側無暗色縱帶,在背鰭硬棘部位下方有一白色或紅色斑點。紅 鰽原生種為夜行性,但經人工飼養後,因為白晝餵食的關係,成長後習性改變,

成為晝夜皆活動的魚類,不過仍以夜間較為活躍(陳信朋,1995c:117-125;陳 信朋,1998c:88-96)。

紅鰽為群棲性魚類,族群較小,約三、五十餘尾成一族群生活。在海釣池中 則略有改變,有三五成群者,亦偶有單游者,有時也有數十尾成大族群者,一般 覓食時則呈散佈的型態,棲息時則聚集在一起。紅鰽在海釣池中棲移的速度緩 慢,且具領域性,常在同一水域中駐留較長時間,甚至在某些水域有明顯的出現 率。紅鰽屬於適高溫性魚類,但是牠的生命力強韌,是適温性極強的魚類,以 22~26℃為佳(氣溫約為 21~31℃之間),是下竿的最佳時機。

目前紅鰽的養殖皆以陸上養殖池來飼養,以台南、高雄、屏東的養殖量最多。

本種的養殖水含鹽量頗高。甚至紅鰽對於亞硝酸氨

18

(NH

4

NO

2

)的忍受度也高於 其他養殖魚種,所以,往往因水質不佳而池魚不見吃餌時,紅鰽仍有覓食的現象。

(三) 紅衫

紅衫又稱紅杉、紅紗、紅沙,中文名稱黃鱲鰺、布氏鯧鰺、卵形鯧鰺,學名

Trachinotus blochii ,體色銀色,近於圓形而扁,鱗片小而不顯,成魚胸部鱗片退

化,部分消失(陳信朋,1995a:120-126;陳信朋,1998a:90-98)。

16 海水池釣場的經營池種分類見第三章第一節。

17 原文載為「雙斑笛鯛」,經筆者查證過後應為「銀紋笛鯛」(邵廣昭等,2002:213;呂明毅等,

2002:38)。

18 亞硝酸氨對池魚的影響請參閱 81 頁。

(22)

原野生種為晝行性,養殖者則晝夜皆活動。紅衫為群體洄游性魚類,群體大 小不一定,在海釣池中可能成為一大族群,也有可能成為一大,再一至二個較小 的族群,共同覓食與棲息,偶有單游者,但很快又會回到族群中。

紅衫的生活水層是多變的,會隨著晝夜交替、晴雨變化、氣溫的改變而不同,

上至表層,下至底層,都會有紅衫的行蹤,這是此魚的特性。紅衫是性喜高水溫 的魚類,低溫也可適應,但還是在高水溫的狀態較為活躍,所以牠是一年四季都 能垂釣的魚類。以氣溫而言,10~30℃之間都可以垂釣紅衫,而且頗為嘴饞,所 以牠被列為很好釣的魚類。

紅衫的養殖區以高雄縣、屏東縣為主,產量佔了全台的 70﹪,而高屏一帶 的養殖區池水含鹽量甚高,大致都在一度以上,因此紅衫屬於中含鹽量的魚類,

目前濱海型綜合池較為常見。海釣池所放養的體型約在八兩至一斤者居多,以一 斤半以上的大魚為號召的也有,但是因魚源之故,並不常見。紅衫上鈎時拉力極 強,配上快速的游泳能力,東竄西逃,還時常飛躍於水面,即使拉到水邊,牠也 不會停止掙扎,何況,紅衫不吃餌則罷,一吃就是大咬,所以釣友可以過足釣癮。

(四) 紅魽

紅魽學名 Ser ola dumerili ,紅魽是全台唯一的俗名,國台語都一樣稱呼,英 文名稱有四:Dumeril's Amberjack、Red-tail shark pilot、Greater yellowtail、Allied kingfish,中文名稱紅甘鰺,又稱紫青甘鰺,或杜氏鰤(陳信朋,1996d:108-115;

陳信朋,1998b:74-90)。

i

紅魽原生種為晝行性,但是養殖種多少有夜行的現象。本種為群體洄游性魚 類,其族群中等,約一、二十尾成一族群,在海釣池中往往形成一個大族群,共 同在池中覓食與洄游。

紅魽之生活水域在中層以下之各水域,任意變化很難捉摸。紅魽的棲移性很

大,極少停駐在同一水域,在海釣池中如果有某些水域有較高的出現率,大多是

因為流帶的水流所造成的暫時性停駐,並不是領域性的表現。紅魽為適中温性魚

(23)

類,但因屬於洄游性魚類,所以適温性很強,屬於四季皆活躍的魚種,以氣溫而 言,15~28℃之間是很好的垂釣溫度。

紅魽的養殖完全以箱網養殖,以台南、高雄、屏東、澎湖為主,有的養殖在 近海,有的在外海,產量不大,所以價格較為昂貴,以海水池釣經營業者而言,

屬於高成本魚類,對海釣池池水含鹽量的反應相當敏感,平均最低含鹽量需要在 一度(10‰ )以上至純海水(約兩度半以上),才是紅魽可以適應的水質。

紅魽約在 1990 年左右養殖成功,魚價高檔而不退,在養殖魚類中是少數可 以做生魚片的魚類之一,所以也是市場需求數量甚大的魚類,因此,海釣池中放 養的數量不多,體型約在二斤到三斤之間,一年四季皆可垂釣,乃是高級池重要 的訴求魚種。

(五) 嘉鱲

嘉鱲有時俗稱嘉魶,中文名稱嘉蠟魚、紅鱲、真鯛、棘鬣魚,學名 Pagrus major 、 Sparus major、Pagrosomus ma or ,養殖池中的嘉鱲與海洋原生種在顏色上 有些許的差異,原生種體淡紅色,或暗紅色而略帶黑色,幼魚身上散佈若干晶藍 色小點,成長後消失,尾鰭後緣黑色,下緣白色,但是養殖者鰭緣略呈淡藍色,

是其特色(陳信朋,1996c:115-124)。

j

嘉鱲為群棲性魚類,在海釣池中時常十餘尾為一群。生活在海釣池中的嘉 鱲,其泳層以亞底層為主,移動性不大,且領域性極強,較少做全池性的洄游。

原則上嘉鱲是適中、低水溫的魚類,屬於每年九月起至翌年四月為釣期的魚 種,對較高的水溫會有活動力明顯下降的反應,因此索餌的意願也會降低。嘉鱲 較適合高含鹽度的池水,平均在一度至純海水之間為佳(約 10~25‰ )都是嘉鱲 極適應的水質。

嘉鱲肉質鮮美,因為成本較高,所以一般海釣池中放養的量不多,目前的放

養主要以鹽度較高的高級池為主,體型約在一斤到二斤之間,雖然嘉鱲吃餌很

兇,可是時間性短,所以並不好釣。

(24)

(六) 石斑

石斑是魚的統稱,在台灣是花鱸科眾多魚種中的三亞科八個屬五十八種魚的 總稱,這還不包括石斑養殖業者從國外引進的品種(陳信朋,1996b:107-118)。

石斑約在 1981 年養殖成功,其養殖的魚苗來自大海中的魚苗,而不是人工 孵育的魚苗。早期石斑養殖的魚苗大部分來自澎湖縣,少部分來自屏東縣海域,

不過在需求量日益增長之下,魚苗價格飆漲,1991 年漲至五公分魚苗每尾 85 元 以上。於是養殖業者開始向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甚至遠自馬爾地夫等國進 口石斑魚苗,價格僅每尾 5 元上下,不過,台灣海域所生產的魚苗養殖成功率高 達 90﹪,進口的魚苗存活率只有 40﹪左右

19

,但是因為價格便宜許多,還是有許 多業者飼養進口的魚苗,也造就了台灣海釣池中石斑的種類繁雜多樣,根據陳信 朋(1996)對當時台灣東部、南部的養殖池走訪發現,台灣成功養殖的石斑來自 台 灣 海 域 有 十 一 種

20

, 還 有 四 種 舶 來 品 種

21

, 絕 大 部 分 都 隸 屬 石 斑 亞 科

( EPINEPHELINAE )魚類,石斑亞科是溫帶、熱帶磯岩海域底棲魚類,也是花

鱸科中體型最大、最具經濟價值的亞科。不過目前已經確立石斑魚幼苗的養殖技 術(蘇茂森、廖一久,1999:47;余光雄,1999:7)。

石斑於海中為磯岩底棲魚類,穴居性、肉食性,性情凶暴,而生性疏懶,領 域性極明顯,故素有「洞窟王尊」之推喩,經人工飼養後,其魚性並未改變,唯 一不同的是養殖池或海釣池皆為泥沙底,而含鹽量也不如海水,所以石斑大致皆 以抵禦泥窪、岩壁、水中塑膠管裝置之水域俯居,除了覓食之外,極少游動。

19 因為魚苗經捕撈、再捕撈、包裝、空運來台,到達之後還要經過運輸到各養殖池,過程繁複,

魚苗受到極大的挑戰,且放入養殖池中,還要適應環地理環境、水質、氣候、飼料等差異(陳孟 先等,1994:12~13)。

20 另一說「本省大部分養殖的石斑為瑪拉巴石斑(E, malabarcus),以及少部分的鱸滑石斑(E, tauvina)」(陳孟先等,1994:12)。

21 產自台灣海域者有巨點石斑(E, areolatus)、密點石斑(E, chlorostogma)、雲紋石斑(E, morrhua)、玳瑁石斑(E, megachir)、鱸滑石斑(E, tauvina)、黑點石斑(E, fuscoguttatus)、霜 點石斑(E, rhyncholepis)、瑪拉巴石斑(E, malabarcus)、鮭形石斑(E, salmonoides)、鑲點石 斑(E, amblycephalus)、縱帶石斑(E, latifasciatus);舶來品種有四:Epinephelus stoliczkae、

Cephalopholis hemistiktos、Epinephelus mystacimus、Epinephelus poecilonotus。

(25)

石斑為獨行性魚類,在海中如此,在海釣池中亦如是,都是各据一處,獨自 生活,極少三五尾成群游移,而且活動範圍很小,當牠選定了生活水域,也只在 其半徑十公尺的水域活動,即使是覓食,亦僅掠食經過牠生活水域的食物。

石斑原屬於熱帶性魚類,但是一般水溫在 20~35℃之間都能怡然生活,但若 氣溫降到 15℃以下,索餌意願就會降低。

石斑對於海釣池池水的含鹽度反應極為敏感,本性適合高含鹽量之池水,養 殖池一般皆以接近純海水的含鹽度去飼養,長大後才慢慢淡化,但是淡化的程度 有限。

目前台灣的海釣池大致都放有石斑,因為此魚鮮美價昂,深受釣者的喜愛,

目前石斑放養的方式有高級池、石斑專業池,詳細情形見第三章第二節。

(七) 紅鮕

紅鮕有時稱紅鼓、紅鯝,中文名截尾 、白眼大姑魚,學名 Pennahia macrophtha lmus、Arirsomus aneus、Sciaenops ocellatus ,是石首魚科( SCIAENIDAE ) 為一截平尾鰭的高級魚種,自 1992 年養殖成功,養殖史約十三年左右(陳信朋,

1996a:109-117)。

紅鮕屬群棲性魚類、肉食性,原喜棲息清澈流水,經過馴養目前已能適應肥 沃的水質,在海釣池中常常一二十尾成一群,在整座池中分聚為三、四個族群,

一起覓食、一起棲息,不過會固定在一個水域底層棲息甚久,呈現極少游移的現 象。生活在海釣池中的紅鮕,其永恆不變的就是泳層是底層,領域性極強,甚少 做全池的洄游。

原則上紅鮕是適中低水溫的魚類,是秋、冬、春的適釣魚種,對較高的水温

較不適應,活動力會明顯降低,索餌意願也會減退。紅鮕原生種屬於夜行性,經

養殖後,日夜皆活動,但白晝活動力還是較差一些。本種的池水含鹽度反應適應

性很廣,從七厘到一度六厘皆能適應,不過基本上仍以維持一度以上較佳,本魚

種在濱海型或內陸型海水池釣場的綜合池、高級池都有。

(26)

(八) 七星鱸

海釣池中的鱸魚有四種:金目鱸、加州鱸、銀花、七星鱸,其中加州鱸和銀 花的體型較小,所以喜愛金目鱸和七星鱸的「釣鱸者」較多。不過這兩種鱸魚卻 完全出現在不同的季節,無法同時出現在海釣池中,金目鱸怕冷,出現在每年四 月到九月;七星鱸怕熱,出現在每年的十月至翌年三月(陳信朋,1994b:86-93;

陳信朋,1998e:84-89)。

七星鱸學名 Lateolabrax japonicus ,原生種為晝行性,經人工飼養後轉化為晝 夜皆活動的魚類,七星鱸成長速度快,養殖 6-10 個月即可到達上市體型(1 尾/

斤) ,集約式養殖主要集中嘉義縣東石鄉和雲林縣麥寮鄉兩地區(周昱翰,1999:

11)。本種屬於群棲性魚類,棲移的速度緩慢,並有特定喜愛之水域做長時間駐 留的現象,極少獨游。七星鱸為適中低温性魚類,一般養殖池或海釣池皆須保持 水溫在 19℃以下,所以以冬天為佳。

七星鱸的養殖分為養殖池與箱網養殖兩種,以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之養 殖量最大,故養殖區之水質含鹽量高,在一度八厘至三度之間,因此七星鱸放養 的海釣池含鹽量也必須要高。七星鱸的成長速度很快,產量甚豐,所以魚價不高,

因此成為冬季海釣池的基礎大型魚類。

(九) 金目鱸

「金目鱸」是通行於海水池釣界的俗名,除此之外還有「鱸魚」 、 「大鱸」 、 「金 目仔」(全以台語發音)等俗名,中文名稱扁紅眼鱸、尖吻鱸,學名 La es calcarifer

(陳信朋,1994a:120-127;陳信朋,1997c:95-102;張賜玲,1991b:124-126)。

t

本魚種原為淺海魚類,晝夜皆活動,為全天候型魚類,經人工飼養後,仍保 持原性,日夜皆能索餌。由於金目鱸較耐高溫,故養殖地多在台灣南部,並與吳 郭魚混養;而台灣北部則是較耐低温的七星鱸與吳郭魚混養為主(張賜玲,1991:

124)。

(27)

金目鱸是極慵懶的大型魚類,棲移極緩,一天之中休息的時間倍於覓食、索 餌的時間。休息時,在中層或亞底層水域緩緩擺動尾鰭,甚少游動,即使釣餌放 置在前方也不理睬,但覓食時則巡弋全池,任何水域皆達,所以海釣池中若逢金 目鱸索餌時,其他小型魚類如烏格、枋頭、赤翅等,一律都會停止覓食而四處躲 避。金目鱸適合高水溫,一般在水溫 25℃以上才能正常活動,盛夏是最佳的垂 釣季節。另外,金目鱸屬於中含鹽量的魚類,池水含鹽度至少要七厘以上。

本種在海釣池中屬於基礎魚類,70﹪以上的海釣池都有放養,並且往往以體 型大為號召,小則三到五斤,大則十餘斤也相當常見。

(十) 赤翅

赤翅俗名又稱赤翼仔、黃鰭,中文名稱黃鰭鯛、灰鰭鯛,學名為 Acanthopagrus latus、Mylio berda、Sparus hasta (異名) 。牠與烏格是近親,長相極為相似,赤翅 的胸鰭、腎鰭、尾鰭下半緣呈黃色,其餘灰黑色,烏格的則以黑色為主,主腮蓋 骨鱗片 5-6 列,斑點呈放射狀,烏格則無(陳信朋,1995b:129-138)。

赤翅為群棲性魚類,牠的生活水域為底層與亞底層,領域性極為明顯,形成 了幾乎固定的生活領域。基本上,本種為適中、低水溫的魚類,適應力算強,所 以春夏秋冬皆可垂釣,只是夏季炎熱時釣況明顯遜色。

由於原養殖池水質淡化的影響,赤翅對海釣池的含鹽量需求不高,只在五厘 至一度之間,所以對於海水來源成本較高的內陸型海釣池非常適合放養。

(十一) 枋頭

枋頭俗名又稱斑頭,中文名稱黃錫鯛、黃錫鱲、撒巴鱲、剽鯛、平鯛,學名 Sparus sarba、Rhabdosargus sarbd 。枋頭養殖不易,體質較一般的養殖魚類弱,風 險很高,且成長緩慢,需養殖兩年,才能成長到十四兩左右,不過肉質細嫩,故 魚價高,是極具經濟價值的養殖魚類(陳信朋,1995e:88-96)。

枋頭為群棲性魚類,生活於海釣池中的枋頭,永恆不變的是泳層為底層,與

(28)

同為小型魚的赤翅、烏格略有不同,其移動性不高,常數個小時都在同一地區活 動,領域性極明顯。基本上枋頭是適低水溫的魚類,對池水含鹽量的反應,約在 一度至一度六厘之間最佳,屬於高含鹽度魚類,且對酸鹼值的反應非常敏感,若 亞硝酸氨略為上升,水質略酸,就會產生不適,甚至生病、死亡。所以在海釣池 中,枋頭不易吃餌,相當難釣。

一般海釣池所放養的枋頭體型約在每尾五兩至十兩居多,這是養殖一年到十 六個月的成果,當然也有體型較大者,只是成本甚高,放養的量不多。

(十三)虱目魚

虱目魚學名 Chanos chanos ,英文名 Milk fish,台灣的俗稱很多,如麻虱目、

國姓魚、塞目魚、海草魚等,其中「國姓魚」是為了要紀念鄭成功、 「海草魚」

是因其吃海草而得名,其餘俗名皆是發音相似(丁雲源,1973)。

早期養殖虱目魚是由台灣沿岸捕撈之天然苗放入塭中養殖,不足的再由東南 亞進口,台灣在 1979 年人工育苗成功,1984 年大量生產(胡興華,1999:14)。

目前台灣虱目魚的養殖可分為三種型態:傳統淺坪式、沿海半深水式和內陸深水 式三種,其中供海水池釣場釣魚的虱目魚來自沿海半深水式的養殖(王柏山,

1998:156-157)。

虱目魚屬於熱帶、亞熱帶暖水性魚類,能適應各種不同鹽度的棲息地,為廣 鹽性暖水性魚類,野生虱目魚從河川中之淡水到河口紅樹林區,到海洋中砂質地 型或珊瑚礁環境,都曾出現(郭仁杰,2001:18),所以虱目魚也能夠適應各種 不同的海水池釣的池種,四厘到一度六厘的含鹽度都不影響其覓食,所以虱目魚 在濱海型或是內陸型的海釣池都能適應。

虱目魚在海水池釣界是極受歡迎的魚類,因其價格較便宜,在一般營業的海

釣場中主要是以綜合池為主,不過在彰化、雲林一帶虱目魚與文蛤混養,每年固

定的時間,池主會開放養殖池讓一般釣客釣魚,這又是海水池釣的釣客另一波夏

天釣魚的盛會(見第三章第四節)。

(29)

虱目魚在海釣池中的生活水域多變,此乃洄游性魚類的特徵,且變化甚大,

沒有明顯的領域性。依照陳信朋(1995f)的經驗大致可以歸納出一定的泳層變 化,烈日下虱目魚大致在底層、亞底層活動,黃昏以及早上八點以前則是在中層、

亞底層,夜間其泳層更高,大致在表層、亞表層、中層。

最後將以上對於海水池釣場中常見的魚類做一整理(表 2-7)。

表 2-7 海水池釣常見魚種一覽表

俗名

(台語) 學名 英文名 漢名 養殖地 池種22 鹽度23 人工繁殖

成功年代 紅衫

(紅杉、

紅紗、

紅沙)

Trachinotus blochii Trachinotus falcatus

Snubnose pompano、

Yellow-wax pomfrat、

Pompano、

Permit fish

黃臘鰺

(布氏鯧鰺、

卵形鯧鰺)

高雄縣、屏東

中價位 綜合池

中含鹽量 10-25‰

7-12‰

1989

紅魽

(紅甘)

Seriola dumeri i、 l Seriola purpurascems

Greater amberjack、

Dumeril's amberjack、

Red-tail shark pilot、

Greater yellowtail、

Allied kingfish、

Amberjack

紅甘鰺

(青紫甘鰺、

杜氏鰺)

台南縣、高雄 縣、屏東縣、

澎湖縣【箱網】

(高承志,

2000:37)

高價位 高級池

高含鹽量 20‰

紅鰽

(紅槽、

海豚哥)

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 Lutijanus bohar

Mangrove red snapper 、 Twospot snapper、

Red snapper、

White spotted snapper、

Twospot seaperch

銀紋笛鯛

(婆哈笛鯛、

二星毒魚、紫 紅笛鯛)

台南縣、高雄 縣、屏東縣

中上價位 綜合池 高級池

高含鹽量 20‰

8-14‰

1984

金龍(咕 咕石鱸、

石鱸仔、

加鱸仔、

頭鱸、

金鈴、雞 仔魚)

Pomadasys kaakan、

Pomadasys hasta、

Pristipoma nageb

Javelin grunter、

Head grunt、

Common javelin fish、

Silver grunt

星雞魚

(斷斑石鱸)

台南縣、屏東 縣為主 雲、嘉、高縣 為次 屏東【箱網】

中價位 綜合池

中含鹽量 8-12‰µ

七星鱸

(日本 鱸、

七星仔、

鱸仔)

Lateolabrax japonicus Sea perch、

Loo-fish、

Spotted wrasse、

Japanese sea bass

鱸魚

(日本鱸魚、

銀鱸、玉花 鱸、斑鱖、斑 鱸)

台南縣、高雄 縣、屏東縣【池 養】【箱網】

中價位 綜合池

高含鹽量 18-30‰

10‰ 以上為

1980

金目鱸

(鱸魚、

正鱸、大 鱸、金目 仔)

Lates calcarifer Psammoperca waigiensis

Asian sea bass、

Sand-bass、

Glass-eye perch、

Giant perch

扁紅眼鱸

(尖吻鱸、紅 眼鱸)

綜合池 中含鹽量 10‰ 以上為

1983

烏格(黑Acanthopagrus schlegeli Black porgy 、 黑鯛 高屏區(鹽量 綜合池 廣鹽性 1979

22 池種的分類詳見 71 頁。

23 鹽度(含鹽量)請參見 78 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A2: 黑水指的是臺灣海峽,俗稱黑 水溝。以前的人要冒險渡過臺灣海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依據就業服務法第 55 條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從事海洋漁撈工

以海平面為基準點,直升機飛到海拔 400 公尺的高度,可記為+400

幾年前,黑熊先生搬進深山裏居住。他種了很多

22 日上午,新北市 5 名青少年前往新店屈尺 壩附近水域釣魚、戲水。8 時 50 分左右,同

很多人喜歡去海邊,就是因為覺得蔚藍的大海彷彿能把所有的煩悶也

西元 1624 年至西元 1633 年台灣海峽海盜橫行,中國帆船過來台灣的並不 多,同一時間,荷蘭人又因「濱田彌兵衛」事件與在台灣貿易的日本商人發生衝 突,導致在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