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學生凸透鏡成像的迷思概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學生凸透鏡成像的迷思概念"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敘述學生凸透鏡成像概念前、後測之結果。

第二節檢驗 POE 教學對於學生在凸透鏡成像測驗之成效。第三節分析學 生在 POE 教學過程中的概念改變情形。

第一節 學生凸透鏡成像的迷思概念

將學生在基本概念題及迷思概念類型題之前、後測各題答題表現分 別說明如下:

一、基本概念題

(一)中間部分較邊緣部分厚的透鏡為凸透鏡(A1)

學生在前、後測的作答情形如表 4-1:

表 4-1 前後測 A1 作答結果

前測 後測

題目

編號 認知內容 學生回答

N(%)

凹透鏡 1(2.9) 2(5.9)

*凸透鏡 26(76.4) 29(85.3)

三稜鏡 3(8.8) 1(2.9)

A1 中間部分較邊緣部分厚的透鏡稱 為什麼?

平面鏡 4(11.8) 2(5.9)

註:*為正確答案

本題的目的為測驗學生能否經由透鏡外觀的描述來分辨凸透鏡與凹

透鏡,結果如表 4-1 所示,在前測有 76.4%的學生作答正確,認為中間部

(2)

鏡,認為中間部分較邊緣部分厚的透鏡為平面鏡,造成此種結果有可能 是因為學生容易混淆反射和折射(李采褱,2003;唐明,2001;陳均伊、

張惠博、郭重吉,2004;Andersson & Karrqvist,1983),且有些學生 會利用光的反射解釋凸透鏡成像原理(陳均伊、張惠博、郭重吉,2004),

因而將凸透鏡與平面鏡混淆。另外有 8.8%的學生認為中間部分較邊緣部 分厚的透鏡為三稜鏡。

教學後如表 4-1 所示,在後測作答正確的學生增加(76.4%變成 85.3

%)。認為中間部分較邊緣部分厚的透鏡為平面鏡的學生減少(11.8%變 成 5.9%);認為中間部分較邊緣部分厚的透鏡為三稜鏡的學生也減少了

(8.8%變成 2.9%)。

(二)凸透鏡的聚光性質(A2)

學生在前、後測的作答情形如表 4-2:

表 4-2 前後測 A2 作答結果

註:*為正確答案

前測 後測

題目

編號 認知內容 學生回答

N(%)

0(0) 0(0)

1(2.9) 1(2.9)

8(23.5) 3(8.8)

A2 在野外採取「用冰點火」的求生 技巧時,可將冰塊作成下列何種 形狀來聚集太陽光,才能達到點 火的目的?

25(73.5) 30(88.2)

(3)

本題的目的為測驗學生能否了解中間部分較邊緣部分厚的透鏡能聚 光,結果如表 4-2 所示,在前測作答正確的學生佔 73.5%,認為中間部分 較邊緣部分厚的月亮形狀冰塊可用來聚集太陽光。本題作答正確的比例 與 A1 相近(A1:76.4%;A2:73.5%) ,且大多答對 A1 的學生 A2 也答 對,顯示能分辨凹、凸透鏡外觀的學生,通常也能了解凸透鏡聚光、凹 透鏡散光的性質。

迷思概念部分有 23.5%的學生認為 形狀的冰塊能聚光,會造成此 種迷思概念有可能是因為國中課本常將三稜鏡組合成 與 兩種形 狀來解釋凸透鏡聚光、凹透鏡散光的概念,但學生卻誤解為必須是三稜 鏡的組合才能有聚光或散光效果,而無法了解只要是中間部分較邊緣部 分厚的透鏡即為凸透鏡,能聚光;中間部分較邊緣部分薄的透鏡即為凹 透鏡,能散光。另外有 2.9%的學生認為 形狀的冰塊能聚光,也可能 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教學後如表 4-2 所示,在後測大多數的學生皆能正確作答(73.5%變 成 88.2%)。僅少數學生(8.8%)仍認為 形狀的冰塊能聚光。

(三)凸透鏡成像是光折射的原理(A3)

學生在前、後測的作答情形如下頁表 4-3:

(4)

表 4-3 前後測 A3 作答結果

前測 後測

題目

編號 認知內容 學生回答

N(%)

直線傳播 3(8.8) 3(8.8)

反射 2(5.9) 1(2.9)

*折射 28(82.4) 29(85.3)

A3 透鏡成像是利用光線的何種性 質?

色散 1(2.9) 1(2.9)

註:*為正確答案

本題的目的為測驗學生能否了解透鏡成像是利用光的折射性質,結果 如表 4-3 所示,在前測作答正確的學生佔 82.4%,認為透鏡成像是利用光 的折射性質。

迷思概念部分有 8.8%學生認為透鏡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

經晤談後發現持此種迷思概念的學生認為做成像實驗時,不管透鏡、蠟 燭及屏幕如何移動,三者都是排成一直線,而課本的圖也是這樣呈現,

因而認為透鏡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有 5.9%的學生認為透鏡成 像是利用光的反射性質,此與陳均伊、張惠博、郭重吉(2004)的發現 一致,少數學生會利用光的反射解釋凸透鏡成像原理。

教學後如表 4-3 所示,在後測作答正確的學生佔 85.3%,仍有 8.8%

的學生認為透鏡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前測有此迷思概念的 3

位學生在後測時皆作答正確,而在後測作答錯誤的 3 位學生前測時皆作

答正確,造成此情形的原因可能是在 POE 教學時,燈泡、凸透鏡、屏幕

必須保持一直線才能清楚看到成像,使得原本持有正確概念的學生反而

(5)

產生迷思概念。

(四)凸透鏡成像是光折射的原理(A4)

學生在前、後測的作答情形如表 4-4:

表 4-4 前後測 A4 作答結果

前測 後測

題目

編號 認知內容 學生回答

N%

蠟燭所發出的光經透 鏡產生反射,在屏幕上 成像。

3(8.8) 1(2.9)

*蠟燭所發出的光經 透鏡產生折射,在屏幕 上成像。

20(58.8) 26(76.5)

蠟燭所發出的光照在 透鏡上時,透鏡會產生 影像,然後投射在屏幕 上。

6(17.6) 5(14.7)

蠟燭所發出的光平行 穿過透鏡,在屏幕上成 像。

1(2.9) 2(5.9)

蠟燭所發出的光都會 通過凸透鏡鏡心,在屏 幕上成像。

4(11.8) 0(0)

A4 在桌上放置點燃的蠟燭、凸 透鏡、屏幕,調整適當距離

,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蠟燭 的影像。請問:屏幕上的影 像是如何形成的?

其它 0(0) 0(0)

註:*為正確答案

(6)

經透鏡產生折射,在屏幕上成像。本題雖與 A3 測驗相同概念,但答對率 較低,其原因可能是 A3 選項較為簡短、易於判斷,而 A4 選項描述蠟燭 的成像過程,若學生對凸透鏡成像原理未完全了解,很可能就會表現出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部分有 17.6%的學生認為蠟燭所發出的光照在透鏡上時,

透鏡會產生影像,然後投射在屏幕上,此與何嘉峻(2003) 、蕭倍如(2005)

的發現一致。有 11.8%的學生認為蠟燭所發出的光都會通過凸透鏡鏡心,

在屏幕上成像,此與古智雄(1991)、竇一龍(2002)、William(1994)

等人的發現相同,持有此種迷思概念的學生認為凸透鏡成像原理與針孔 成像類似,物體發出的光要能經由凸透鏡折射成像,透鏡鏡心佔有比其 它部分更重要的地位。

另外有 8.8%的學生認為蠟燭所發出的光經透鏡產生反射,在屏幕上 成像,此與陳均伊等人(2004)的發現一致。

教學後如表 4-4 所示,在後測作答正確的學生明顯增加(58.8%變成 76.5%) 。認為蠟燭所發出的光都會通過凸透鏡鏡心,在屏幕上成像的學 生有所減少(11.8%變成 0%),但仍有 14.7%的學生認為蠟燭所發出的 光照在透鏡上時,透鏡會產生影像,然後投射在屏幕上,顯示在教學後,

這仍為不可忽視的想法。

(五)實像形成是因凸透鏡的聚光性質(A5)

學生在前、後測的作答情形如下頁表 4-5:

(7)

表 4-5 前後測 A5 作答結果

前測 後測

題目

編號 認知內容 學生回答

N(%)

*無法成像 20(58.8) 31(91.2)

模糊一些的完整倒立

實像 6(17.6) 1(2.9)

模糊一些的完整正立

像 8(23.5) 2(5.9)

A5 蠟燭在屏幕上形成清楚的倒 立實像,如果移去凸透鏡,

只留下蠟燭及屏幕在原位置

,請問在屏幕上的像會變的 如何?

其它 0(0) 0(0)

註:*為正確答案

本題的目的為測驗學生能否了解實像形成是利用凸透鏡的聚光性 質,結果如表 4-5 所示,在前測作答正確的學生佔 58.8%,認為移去凸透 鏡後就無法成像。

迷思概念部分有 23.5%的學生認為移去凸透鏡後,像會變成模糊一 些的完整正立像;有 17.6%的學生認為移去凸透鏡後,像會變成模糊一 些的完整倒立實像。會造成上述兩種迷思概念可能是因為學生將光線投 射與投影的概念應用到凸透鏡成像,認為實像即是發光體將光直接灑在 屏幕上,所以將透鏡移去時,在只有光與屏幕的情境下,屏幕上也會有 光源的實像(陳忠志,1989;許榮富、洪振方,1993;張麗莉,2001;

黃湘武、黃寶鈿,1989;Fetherstonhaugh et al., 1987;Goldberg & McDermott,

1986;Galili & Hazan, 2000) 。

(8)

此外,認為移去凸透鏡後,像會變成模糊一些的完整正立像的學生,

S21 在實驗 1-3 預測活動學習單中寫到:

「因為沒有凸透鏡折射,像會直接照在屏幕,所以在屏幕上會變成正立 實像」

S21 認為移去凸透鏡後仍會成像,而凸透鏡的用途在於將像變成 倒立實像。

教學後如表 4-5 所示,在後測作答正確的學生明顯增加(58.8%變成 91.2%) ,僅有 8.8%的學生還有迷思概念。

(六)光向四面八方傳播(A6)

學生在前、後測的作答情形如表 4-6:

表 4-6 前後測 A6 作答結果

前測 後測

題目 編號

認知內容 學生回答

N(%)

燈 泡 上 有 無 數 個 光 點,每個點所發出的光 只會照射到所看到的 物體上。

1(2.9) 1(2.9)

燈 泡 上 有 無 數 個 光 點,每個點僅能發出一 條光,以一直線射出。

7(20.6) 1(2.9)

*燈泡上有無數個光 點,每個點所發出的光 向四面八方射出。

26(76.5) 32(94.1)

A6 在室內放置電燈,在電燈的 左、右邊各有一物體,打開 電燈後,請你選出電燈所發 出的光線,其行進的正確路 徑為下列何項?

其它 0(0) 0(0)

註:*為正確答案

(9)

本題的目的為測驗學生能否了解光向四面八方傳播的概念,結果如 表 4-6 所示,在前測作答正確的學生佔 76.5%,認為燈泡上有無數個光 點,每個點所發出的光向四面八方射出。

迷思概念部分有 20.6%的學生認為燈泡上有無數個光點,每個點僅 能發出一條光,以一直線射出,此與何嘉峻(2003) 、Bendall 等人(1993)

的發現相同。

教學後如表 4-6 所示,在後測作答正確的學生明顯增加(76.5%變成 94.1%) ,僅有極少的學生(5.8%)還有迷思概念。

二、迷思概念類型題

B1~B5 的目的為測驗學生能否應用「光向四面八方傳播」概念於凸 透鏡成像的情境:當蠟燭、凸透鏡、屏幕調整到適當距離,使得蠟燭在 屏幕上形成清楚的倒立實像(圖 4-1),之後以不透光紙遮蔽凸透鏡的不 同區域,像會如何改變。依照學生在迷思概念類型題各題「答案」及「理 由」所填的選項,將其歸類於某一迷思概念類型,學生在各題的表現分 為八種迷思概念類型(1-1、1-2、2-1、3-1、3-2、4-1、5-1、6-1)。

圖 4-1 蠟燭成像示意圖

(10)

學生在前後測 B1~B5 各題所表現出的迷思概念類型其分佈情形說 明如下:

(二)迷思概念類型題(B1、B2)

B1 題目為:若用不透光的紙將透鏡的上半部遮住,在屏幕上的像會 變的如何?(圖 4-2)

圖 4-2 B1 示意圖

B2 題目為:若用不透光的紙將透鏡的下半部遮住,在屏幕上的像會 變的如何?(圖 4-3)

圖 4-3 B2 示意圖

學生在前後測 B1、B2 所表現出的迷思概念類型其分佈情形如下頁表

4-7:

(11)

表 4-7 學生在前後測 B1、B2 之迷思概念類型分佈情形

迷思概念類型

* 1-1 1-2 2-1 3-1 3-2 4-1 5-1 6-1

B1 前測 N

% 8 23.5

8 23.5

5 14.7

6 17.6

1 2.9

- 6

17.6

- 0

0 B1 後測

N

% 27 79.4

0 0

5 14.7

0 0

0 0

- 0

0

- 0

0 B2 前測

N

% 10 29.4

8 23.5

5 14.7

6 17.6

0 0

- 4

11.8

- 1

2.9 B2 後測

N

% 27 79.4

0 0

3 8.8

0 0

0 0

- 4

11.8

- 0

0 註:「*」為正確概念, 「-」為此題未測該迷思概念類型。各迷思概念類型說明如下:

1. 迷思概念類型 1-1: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的 屏幕則無法完整成像,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只剩一半時,成像只有一半。

2. 迷思概念類型 1-2: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屏 幕的成像會較暗,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上半部時,仍會有完整成像,只是像的上半 部較暗,下半部亮度跟原來一樣。

3. 迷思概念類型 2-1: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與針孔成像類似。

4. 迷思概念類型 3-1:當作圖法兩條以上的光線被擋住無法通過透鏡時,則無法描繪出成 像,即表示無法成像。

5. 迷思概念類型 3-2:當作圖法通過鏡心的那一條光線被擋住無法通過透鏡時,即表示無法 成像。

6. 迷思概念類型 4-1:透光面積決定成像大小,當凸透鏡沒有被遮蔽時,則形成完整大小不 變的像,若凸透鏡部分區域被遮住,仍會形成完整的像,但像會縮小。

7. 迷思概念類型 5-1:當凸透鏡因中間部分被遮蔽而形成兩個以上的透光區,則每一透光區 可成為一獨立透鏡,各自形成完整成像。

8. 迷思概念類型 6-1:當凸透鏡被不透明物遮蔽時,能了解成像大小不變的原因,而忽略成

像亮度的改變,認為亮度不變。

(12)

面八方的光線,所以會形成亮度較暗的完整倒立實像。

迷思概念部分,學生在 B1、B2 主要迷思概念類型分別為 1-1(B1:

23.5%;B2:23.5%):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

在不透明物後方的屏幕則無法完整成像,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只剩 一半時,成像只有一半;1-2(B1:14.7%;B2:14.7%):當平行光遇 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屏幕的成像會較 暗,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上半部時,仍會有完整成像,只是像的上 半部較暗,下半部亮度跟原來一樣;2-1(B1:17.6%;B2:17.6%):

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與針孔成像類似,因為凸透鏡鏡心被擋住了,所以無 法成像;4-1(B1:17.6%;B2:11.8%):透光面積決定成像大小,當 凸透鏡沒有被遮蔽時,則形成完整大小不變的像,若凸透鏡部分區域被 遮住,仍會形成完整的像,但像會縮小。根據上述可發現學生在 B1 與 B2 迷思概念類型的分佈比例上頗為類似,其原因可能是兩題題目情境相 似,只是一題用不透光紙遮住透鏡上半部,一題遮住下半部,學生在選 答上具有一致性,此與竇一龍(2002)的發現一致。

教學後如表 4-7 所示,在後測 B1、B2 作答正確的學生明顯增加:B1 答對率從 23.5%變成 79.4%;B2 答對率從 29.4%變成 79.4%。迷思概念 部分,B1 仍有 14.7%學生為迷思概念類型 1-2: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 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屏幕的成像會較暗,也就是 說,當透鏡被遮蔽上半部時,仍會有完整成像,只是像的上半部較暗,

下半部亮度跟原來一樣;B2 有 11.8%學生為迷思概念類型 4-1:透光面 積決定成像大小,當凸透鏡沒有被遮蔽時,則形成完整大小不變的像,

若凸透鏡部分區域被遮住,仍會形成完整的像,但像會縮小。

(13)

(三)迷思概念類型題(B3)

B3 題目為:承 B2,若減少不透光紙的面積,在屏幕上的像會變的如 何?(圖 4-4)

圖 4-4 B3 示意圖

學生在前後測 B3 所表現出的迷思概念類型其分佈情形如下頁表 4-8 所示,在前測 B3 作答正確的學生佔 17.6%,認為就算通過凸透鏡的光線 減少了,但蠟燭上的每個點仍能發出四面八方的光線,所以會形成亮度 較暗的完整倒立實像。

迷思概念部分,學生在 B3 主要的迷思概念類型為 4-1(35.3%):

像的大小跟透光區域大小有關,將凸透鏡的一小部分遮住,像會縮小為 原倒立實像的四分之三大小。另外有 20.6%的學生迷思概念類型為 2-1:

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與針孔成像類似,凸透鏡鏡心沒有被擋住,所以會生 成一完整的倒立實像,亮度也跟原來一樣;有 11.8%的學生迷思概念類 型為 1-1:就算凸透鏡下半部被擋住了,但並未擋到蠟燭上每一點所發出 的平行光,仍會形成完整的倒立實像。

一倍焦距

兩倍焦距 一倍焦距

(14)

表 4-8 學生在前後測 B3 之迷思概念類型分佈情形

迷思概念類型

* 1-1 1-2 2-1 3-1 3-2 4-1 5-1 6-1

B3 前測 N

% 6 17.6

4 11.8

- 7

20.6

2 5.9

- 12 35.3

- 3

8.8

B3 後測 N

% 20 58.8

3 8.8

- 3

8.8

2 5.9

- 3

8.8

- 3

8.8 註:「*」為正確概念, 「-」為該題未測該概念類型。各迷思概念類型說明如下:

1. 迷思概念類型 1-1: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的 屏幕則無法完整成像,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只剩一半時,成像只有一半。

2. 迷思概念類型 1-2: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屏 幕的成像會較暗,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上半部時,仍會有完整成像,只是像的上半 部較暗,下半部亮度跟原來一樣。

3. 迷思概念類型 2-1: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與針孔成像類似。

4. 迷思概念類型 3-1:當作圖法兩條以上的光線被擋住無法通過透鏡時,則無法描繪出成 像,即表示無法成像。

5. 迷思概念類型 3-2:當作圖法通過鏡心的那一條光線被擋住無法通過透鏡時,即表示無法 成像。

6. 迷思概念類型 4-1:透光面積決定成像大小,當凸透鏡沒有被遮蔽時,則形成完整大小不 變的像,若凸透鏡部分區域被遮住,仍會形成完整的像,但像會縮小。

7. 迷思概念類型 5-1:當凸透鏡因中間部分被遮蔽而形成兩個以上的透光區,則每一透光區 可成為一獨立透鏡,各自形成完整成像。

8. 迷思概念類型 6-1:當凸透鏡被不透明物遮蔽時,能了解成像大小不變的原因,而忽略成 像亮度的改變,認為亮度不變。

B3 設計上有別於其它迷思概念類型題,在題目示意圖刻意加上一倍

焦距及兩倍焦距(圖 4-4),其目的為檢視此種呈現方式是否會影響學生

的作答,使其在表現上趨於迷思概念類型 3-1:因為光線作圖法的三條光

(15)

線未被擋住,所以仍可求其交點,形成完整倒立實像,亮度與原來一樣。

結果有別於過去的研究發現(古智雄,1991;吳正勳,2002;張麗莉,

2001;竇一龍,2002;Galili & Hazan, 2000) ,僅有少數學生(8.8%)為 迷思概念類型 3-1,其原因可能是光線作圖法在現行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 本中僅列為補充資料,教師在教學上較少強調,因而學生比較不會過度 記憶,減少由光線作圖法所導致的迷思概念。

教學後如表 4-8 所示,在後測 B3 作答正確的學生明顯增加,答對率 從 17.6%變成 58.8%,除了作答正確的學生之外,其他則平均分佈於各 迷思概念類型,但均未超過 8.8%。教學後 B3 答對率並不高(58.8%),

顯示學生對於此種類型的題目較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四)迷思概念類型題(B4)

B4 題目為:若用不透光的紙將凸透鏡的上、下半部遮住,在屏幕上 的像會變的如何?(圖 4-5)

圖 4-5 B4 示意圖

學生在前後測 B4 所表現出的迷思概念類型其分佈情形如表 4-9:

(16)

表 4-9 學生在前後測 B4 之迷思概念類型分佈情形

迷思概念類型

* 1-1 1-2 2-1 3-1 3-2 4-1 5-1 6-1

B4 前測 N

% 6 17.6

2 5.9

4 11.8

8 23.5

2 5.9

- 11 32.4

- 1

2.9

B4 後測 N

% 22 64.7

0 0

3 8.8

0 0

0 0

- 8

23.5

- 1

2.9 註:「*」為正確概念, 「-」為該題未測該概念類型。各迷思概念類型說明如下:

1. 迷思概念類型 1-1: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的 屏幕則無法完整成像,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只剩一半時,成像只有一半。

2. 迷思概念類型 1-2: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屏 幕的成像會較暗,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上半部時,仍會有完整成像,只是像的上半 部較暗,下半部亮度跟原來一樣。

3. 迷思概念類型 2-1: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與針孔成像類似。

4. 迷思概念類型 3-1:當作圖法兩條以上的光線被擋住無法通過透鏡時,則無法描繪出成 像,即表示無法成像。

5. 迷思概念類型 3-2:當作圖法通過鏡心的那一條光線被擋住無法通過透鏡時,即表示無法 成像。

6. 迷思概念類型 4-1:透光面積決定成像大小,當凸透鏡沒有被遮蔽時,則形成完整大小不 變的像,若凸透鏡部分區域被遮住,仍會形成完整的像,但像會縮小。

7. 迷思概念類型 5-1:當凸透鏡因中間部分被遮蔽而形成兩個以上的透光區,則每一透光區 可成為一獨立透鏡,各自形成完整成像。

8. 迷思概念類型 6-1:當凸透鏡被不透明物遮蔽時,能了解成像大小不變的原因,而忽略成 像亮度的改變,認為亮度不變。

如表 4-9 所示,在前測作答正確的學生佔 17.6%,認為就算通過凸透

鏡的光線減少了,但蠟燭上的每個點仍能發出四面八方的光線,所以會

形成亮度較暗的完整倒立實像。

(17)

迷思概念部分,學生在 B4 主要的迷思概念類型為 4-1(32.4%):

像的大小跟透光區域大小有關,遮住凸透鏡上、下半部,留下中間部分,

像會縮小為原倒立實像的四分之一大小;有 23.5%的學生為迷思概念類 型 2-1: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與針孔成像類似,由於凸透鏡鏡心沒有被擋 住,所以會生成一完整的倒立實像,亮度也跟原來一樣;有 11.8%的學 生為迷思概念類型 1-2: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 時,在不透明物後方屏幕的成像會較暗,遮住凸透鏡上、下半部,留下 中間部分,則會形成上下暗、中間亮的完整倒立實像。

教學後如表 4-9 所示,在後測 B4 作答正確的學生明顯增加,答對率 從 17.6%變成 64.7%。迷思概念部分有 23.5%學生為迷思概念類型 4-1:

像的大小跟透光區域大小有關,遮住凸透鏡上、下半部,留下中間部分,

像會縮小為原倒立實像的四分之一大小。經晤談學生發現造成此迷思概 念在 B4 前測(32.4%)、後測(23.5%)比例皆高的原因可能是 B4 在五 題的迷思概念類型題中,其凸透鏡被不透光紙遮蔽的區域最大、透光區 最小,學生容易受遮蔽區域最大所影響,而表現出像會縮小的迷思概念。

(四)迷思概念類型題(B5)

B5 題目為:若用不透光的紙將凸透鏡的中間部分遮住,在屏幕上的

像會變的如何?(圖 4-6)

(18)

學生在前後測 B5 所表現出的迷思概念類型其分佈情形如表 4-10:

表 4-10 學生在前後測 B5 之迷思概念類型分佈情形

迷思概念類型

* 1-1 1-2 2-1 3-1 3-2 4-1 5-1 6-1

B5 前測 N

% 1 2.9

3 8.8

3 8.8

16 47.1

2 5.9

3 8.8

1 2.9

5 14.7

0 0

B5 後測 N

% 25 73.5

1 2.9

2 5.9

3 8.8

2 5.9

0 0

1 2.9

0 0

0 0 註:「*」為正確概念, 「-」為該題未測該概念類型。各迷思概念類型說明如下:

1. 迷思概念類型 1-1: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的 屏幕則無法完整成像,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只剩一半時,成像只有一半。

2. 迷思概念類型 1-2: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時,在不透明物後方屏 幕的成像會較暗,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蔽上半部時,仍會有完整成像,只是像的上半 部較暗,下半部亮度跟原來一樣。

3. 迷思概念類型 2-1: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與針孔成像類似。

4. 迷思概念類型 3-1:當作圖法兩條以上的光線被擋住無法通過透鏡時,則無法描繪出成 像,即表示無法成像。

5. 迷思概念類型 3-2:當作圖法通過鏡心的那一條光線被擋住無法通過透鏡時,即表示無法 成像。

6. 迷思概念類型 4-1:用透光面積來決定成像大小,當凸透鏡沒有被遮蔽時,則形成完整大 小不變的像,若凸透鏡部分區域被遮住,仍會形成完整的像,但像會縮小。

7. 迷思概念類型 5-1:當凸透鏡因中間部分被遮蔽而形成兩個以上的透光區,則每一透光區 可成為一獨立透鏡,各自形成完整成像。

8. 迷思概念類型 6-1:當凸透鏡被不透明物遮蔽時,能了解成像大小不變的原因,而忽略成 像亮度的改變,認為亮度不變。

如表 4-10 所示,在前測 B5 作答正確的學生僅佔 2.9%,大部分學生

為迷思概念類型 2-1(47.1%):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與針孔成像類似,由

(19)

於凸透鏡鏡心被擋住了,所以無法成像。造成答對率低以及迷思概念類 型 2-1 佔較高比例的原因可能是原本在 B1~B5 各題的表現上,迷思概念 類型 2-1 的學生就較多,所佔比例分別為 B1(17.6%)、B2(17.6%)、

B3(20.6%)、B4(23.5%),加上 B5 在題目內容提及用不透光紙將凸 透鏡的中間部分遮住,圖中(圖 4-6)也明顯呈現凸透鏡鏡心及鏡心附近 被遮蔽,因而造成此種答題狀況。

另外,有 14.7%的學生迷思概念類型為 5-1,認為凸透鏡因中間部分 被遮蔽而形成兩個透光區,則每一透光區可成為一獨立透鏡,各自形成 完整成像。

教學後如表 4-10 所示,在後測 B5 作答正確的學生明顯增加,答對 率從 2.9%變成 73.4%,除了作答正確的學生之外,其他則平均分佈於各 迷思概念類型,但均未超過 8.8%。

從學生在前後測迷思概念類型題的答題狀況可發現雖然五題均測驗 相同的概念,但學生在不同的題目情境下,有不同的概念表現,答對率 也不一致,在前後測各題答對率分別為 B1(23.5%;79.4%)、B2(29.4

%;79.4%) 、B3(17.6%;58.8%) 、B4(17.6%;64.7%) 、B5(2.9%;

73.5%) ,此現象與張川木(1995)、黃文吟(1999)的發現一致,學生

的迷思概念常具有變異性,同樣的概念,因所處的問題情境不同,會有

不同的解釋。McGinn 與 Roth(1998)指出學生在回答結構相似但形式不

同的問題時,其所持的概念可能會有不一致的情況產生,測驗的命題設

(20)

三、小結

綜上所述,可得知學生在進行 POE 教學前對於凸透鏡成像已存有各 種相關的迷思概念,將學生在前測的基本概念題與迷思概念類型題常見 的迷思概念分別說明如下:

(一)基本概念題

1. 在凸透鏡的外觀為中間部分較邊緣部分厚的概念上,學生常混淆 透鏡與面鏡(11.8%)。

2. 在中間部分較邊緣部分厚的透鏡能聚光的概念上,學生常認為三 稜鏡的組合( )才能有聚光或散光效果(23.5%)。

3. 在凸透鏡成像是光折射的原理之概念上,學生常持有下列兩種迷 思概念:

(1)蠟燭所發出的光照在透鏡上時,透鏡會產生影像,然後投射 在屏幕上(17.6%)。

(2)蠟燭所發出的光都會通過凸透鏡鏡心,在屏幕上成像(11.8

%)。

4. 在實像形成是因凸透鏡的聚光性質之概念上,學生常持有下列兩 種迷思概念:

(1)移去凸透鏡後,像會變成模糊一些的完整正立像(23.5%)。

(2)移去凸透鏡後,像會變成模糊一些的完整倒立實像(17.6%) 。 5. 在光向四面八方傳播的概念上,學生常認為燈泡上有無數個光

點,每個點僅能發出一條光,以一直線射出(20.6%)。

(21)

(二)迷思概念類型題

迷思概念類型題(B1~B5)各題題目情境為以下所示:

B1:遮住凸透鏡上半部 B2:遮住凸透鏡下半部

B3:遮住凸透鏡下半部一小部分 B4:遮住凸透鏡上、下半部 B5:遮住凸透鏡中間部分

學生在前測迷思概念類型題各題情境下常會表現出的迷思概念類型 如下:

1. 迷思概念類型 1-1: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 時,在不透明物後方的屏幕則無法完整成像,也就是說,當透鏡 被遮蔽只剩一半時,成像只有一半。在各情境下持有此迷思概念 的學生分別為 B1:23.5%;B2:23.5%;B3:11.8%;B4:5.9

%;B5:8.8%。

2. 迷思概念類型 1-2:當平行光遇到凸透鏡上的不透明物而無法通過 時,在不透明物後方屏幕的成像會較暗,也就是說,當透鏡被遮 蔽上半部時,仍會有完整成像,只是像的上半部較暗,下半部亮 度跟原來一樣。在各情境下持有此迷思概念的學生分別為 B1:

14.7%;B2:14.7%;B4:11.8%;B5:8.8%。

(22)

3. 迷思概念類型 2-1:凸透鏡的成像原理與針孔成像類似。在各情境 下持有此迷思概念的學生分別為 B1:17.6%;B2:17.6%;B3:

20.6%;B4:23.5%;B5:47.1%。

4. 迷思概念類型 4-1:透光面積決定成像大小,當凸透鏡沒有被遮蔽 時,則形成完整大小不變的像,若凸透鏡部分區域被遮住,仍會 形成完整的像,但像會縮小。在各情境下持有此迷思概念的學生 分別為 B1:17.6%;B2:11.8%;B3:35.3%;B4:32.4%;B5:

2.9%。

(23)

第二節 POE 教學之成效

本節說明 POE 教學對於學生在凸透鏡成像概念前、後測之教學效果。

學生在前後測得分之表現如表 4-11:

表 4-11 學生前後測得分之比較

類別 變項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P 值

前測 34 5.18 2.21 整體得分

後測 34 8.71 2.17

.000

前測 34 4.21 1.45 基本概念題

後測 34 5.18 0.97 前測 34 0.97 1.45 迷思概念類型題

後測 34 3.53 1.58

註:

P<.05。 「-」表示未做 t 考驗。

由表 4-11 可得知 POE 教學後,學生在凸透鏡成像概念測驗得分有明

顯進步,達到顯著改變(P<.05) ,顯示 POE 教學對於凸透鏡成像的基本

概念,以及解決學生凸透鏡成像迷思概念均有明顯成效。此外,學生在

迷思概念類型題得分有大幅的進步,從 0.97 進步到 3.53。

(24)

迷思概念類型題(B1~B5)各題題目情境為以下所示:

B1:遮住凸透鏡上半部 B2:遮住凸透鏡下半部

B3:遮住凸透鏡下半部一小部分 B4:遮住凸透鏡上、下半部 B5:遮住凸透鏡中間部分

將學生在前、後測迷思概念類型題各題作答正確、錯誤的人數進行 卡方考驗(McNemar),得到結果如表 4-12~4-16:

表 4-12 學生在前後測 B1 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 B1 後測

正確 錯誤 總和

正確 N

8 23.5

0 0

8 23.5 B1

前 測

錯誤 N

19 55.9

7 20.6

26 76.5 總和 N

27 79.4

7 20.6

34 100 P-value .000

註:

P<.05

(25)

表 4-13 學生在前後測 B2 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 B2 後測

正確 錯誤 總和

正確 N

9 26.5

1 2.9

10 29.4 B2

前 測

錯誤 N

18 52.9

6 17.6

24 70.6 總和 N

27 79.4

7 20.6

34 100 P-value .000

註:

P<.05

表 4-14 學生在前後測 B3 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 B3 後測

正確 錯誤 總和

正確 N

6 17.6

0 0

6 17.6 B3

前 測

錯誤 N

14 41.2

14 41.2

28 82.4 總和 N

20 58.8

14 41.2

34 100 P-value .000

註:

P<.05

(26)

表 4-15 學生在前後測 B4 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 B4 後測

正確 錯誤 總和

正確 N

6 17.6

0 0

6 17.6 B4

前 測

錯誤 N

16 47.1

12 35.3

28 82.4 總和 N

22 64.7

12 35.3

34 100 P-value .000

註:

P<.05

表 4-16 學生在前後測 B5 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 B5 後測

正確 錯誤 總和

正確 N

1 2.9

0 0

1 2.9 B5

前 測

錯誤 N

24 70.6

9 26.5

33 97.1 總和 N

25 73.5

9 26.5

34 100 P-value .000

註:

P<.05

由表 4-12~4-16 可得知教學後在迷思概念題各題作答正確的學生明

顯增加,達到顯著改變(P<.05),大部分的學生皆能應用「光向四面八

方傳播」的概念於解決凸透鏡被不透明物遮蔽時的成像問題,不過值得

注意的是在教學後 B3 的正確率仍只有 58.8%,顯示少數學生在 POE 教

學後不容易將所學概念應用在此情境。

(27)

第三節 學生在 POE 教學中的概念改變歷程

本節根據各實驗學習單的分類規準,分析學生在每個實驗的預測、

解釋活動的作答內容。

一、 實驗 1-2 概念改變歷程

本實驗依據 POE 教學策略,分為預測、觀察、解釋三個活動,實驗 內容是以雷射光平行射入三種不同的透鏡(雙凹、平凸、雙凸、平凸透 鏡),觀察雷射光通過時的偏折情形。

(一)實驗 1-2 預測活動

<預測活動>

* 請你預測當雷射光分別通過下面四種透鏡時的路徑,勾選出你的答案後,請在「理由」

欄中寫下你選這個答案的理由。

透 鏡

a b c d

□a1 □b1 □c1 □d1

□a2 □b2 □c2 □d2

請 在 四 個 選 項 中 勾 選 出

□a3 □b3 □c3 □d3

(28)

□a4 □b4 □c4 □d4 答

□ 其它 □ 其它 □ 其它 □ 其它

理 由

圖 4-7 實驗 1-2 學習單(預測活動)

圖 4-7 為預測活動學習單,學生在預測活動必須勾選出答案,並寫出 支持的理由。將學生在預測活動作答內容分為七種類型,其分佈情形如 表 4-17:

表 4-17 學生在實驗 1-2 預測活動作答類型的分佈情形

類型 N(%)

正確類型(一)

正確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 性質。

5(14.7)

正確類型(二)

以判斷此透鏡為何種透鏡來說明其散光、

聚光性質。

3(8.8)

8(23.5)

(29)

表 4-17 學生在實驗 1-2 預測活動作答類型的分佈情形(續上頁)

類型 N(%)

錯誤類型(一)

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

但卻對應錯誤。

5(14.7)

錯誤類型(二)

對雙凸透鏡、雙凹透鏡的外觀及散光、聚 光性質對應正確,但在平凸透鏡的外觀及 散光、聚光性質對應錯誤。

11(32.4)

錯誤類型(三)

對雙凸透鏡、雙凹透鏡的外觀及散光、聚 光性質對應正確,但在平凸透鏡提到有一 邊是平的,所以雷射光會直線射出。

5(14.7)

錯誤類型(四)

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

卻對應錯誤且有些部分以「反射」來解釋 原因。

4(11.8)

未提供解釋

只寫出觀察的現象,未進一步解釋原因。 0(0)

其它 1(2.9)

26(76.5)

如表 4-17 所示,在預測活動時,正確類型的學生佔 23.5%(正確類 型一與正確類型二之和) ,他們能正確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 性質或是判斷此透鏡為何種透鏡來說明其散光、聚光性質。以 S03 為例

(正確類型一),如下頁圖 4-8:

(30)

透 鏡

a b c d

理 由

因為它中間比較 細,所以光會散 開。

因為他中間比較寬 一樣,所以 光會聚集。

因為中間比較寬,

所以光會聚集。

因為中間比較寬,

所以光會聚集。

圖 4-8 S03 實驗 1-2 學習單(預測活動)

S03 在實驗 1-2 學習單的預測活動中,四個答案均勾選正確且在四個 理由欄中能正確根據透鏡外觀來判斷散光、聚光性質。

另外,在迷思概念部分高達 76.5%的學生有迷思概念(錯誤類型一、

二、三、四、五及其它之和) ,此與黃文吟(1999)研究相似,多數學生 在解釋有關透鏡折射等相關問題時,頗感困難。Anderson 與 Karrquist

(1983)的研究也發現學生對折射問題的解釋,常不能確定光進行的方 向,也就是當光由一介質通過另一介質時,不知其偏向何方。在錯誤類 型中,有 14.7%的學生為錯誤類型(一) ;32.4%的學生為錯誤類型(二) ; 14.7%的學生為錯誤類型(三) ;11.8%的學生為錯誤類型(四)。

錯誤類型(一)的學生,以 S11 回答為例(圖 4-9):

透 鏡

a b c d

理 由

因為鏡面向內,所 以光線會集中。

因為鏡面一凹一 凸,凸的在前面所以 會散開。

因為兩面都是凸 的,所以光線會散 開。

因為鏡面一凹一 凸,凹的在前面所 以會集中。

圖 4-9 S11 實驗 1-2 學習單(預測活動)

(31)

S11 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但判斷的依據有別於科 學概念,由自身發展出一套準則因而無法將透鏡對應到正確的性質。

錯誤類型(二)與錯誤類型(三)的學生為正確概念與錯誤概念並 存,他們大都能在雙凹(圖 a)、雙凸(圖 c)透鏡理由說明中包含透鏡 外觀的描述並正確對應到散光、聚光性質,而在平凸透鏡(圖 b、圖 d)

的理由說明中包含透鏡外觀的描述卻錯誤對應散光、聚光性質。錯誤類 型(二)的學生以 S16 為例(圖 4-10):

透 鏡

a b c d

理 由

因為上下兩邊較 凸,中間較凹,所 以會散光。

因為光由較平的面 出來,所以會散光。

因為上下兩邊較 尖,中間較寬,所 以會聚光。

因為光由較圓面 出,所以聚光。

圖 4-10 S16 實驗 1-2 學習單(預測活動)

S16 對雙凸透鏡、雙凹透鏡的外觀及散光、聚光性質對應正確,但不 了解平凸透鏡的聚光性質。

錯誤類型(三)與錯誤類型(二)不同的是錯誤類型(三)的學生

在平凸透鏡(圖 b、圖 d)受到實驗 1-1 雷射光平行通過長方形稜鏡的影

響,認為透鏡只要有一邊是平的,光就會平行通過,以 S04 回答為例(圖

4-11) :

(32)

透 鏡

a b c d

理 由

由實驗 1-1 得知中 間內凹光線會擴 散。

由四方鏡實驗看出 光會平行通過平面 物體。

由實驗 1-1 得知中 間形狀凸出光線會 會聚。

由四方鏡實驗看 出光會平行通過 平面物體。

圖 4-11 S04 實驗 1-2 學習單(預測活動)

S04 應用實驗 1-1 所觀察到的現象來回答,在圖 a、圖 c 均能勾選正 確答案並說明正確,而在圖 b、圖 d 卻誤用實驗 1-1 雷射光平行通過長方 形稜鏡的觀察來說明。

從錯誤類型(二)與錯誤類型(三)學生的回答可以發現到大部分 學生能在圖 a、圖 c 以透鏡特徵中間厚旁邊薄、中間薄旁邊厚來解釋聚光、

散光,但在圖 b、圖 d 卻很少用此概念來回答,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可能是 圖 a、圖 c 是學生較為常見的雙凹、雙凸透鏡,而圖 b、圖 d 的平凸透鏡 則較為少見,加上學生未經實際實驗,因此就算實驗 1-2 的概念在國中課 本內容已有提及,但學生仍不易理解。

錯誤類型(四)的學生具有兩種以上的錯誤概念,以 S06 為例(圖 4-12) :

透 鏡

a b c d

理 由

中間較瘦,光往內 折射。

中間較高,光往外折 射。

圖形對稱,光會直 線前進。

中間比外面高,光 會反射。

圖 4-12 S06 實驗 1-2 學習單(預測活動)

(33)

S06 在理由中部分包含透鏡外觀的描述卻錯誤對應散光、聚光性質,

以及部分用反射來回答此種折射問題,此跟 Anderson 與 Karrquist(1983)

的研究發現類似,不論學生是否學習過光學,均難以區分光的反射與折 射,常會以反射解釋光的折射現象。

(二)實驗 1-2 解釋活動

在預測活動完成後即進行觀察活動 , 觀察後有些學生會發現其預測 與觀察所看到的結果不符合,這其中可能就會產生認知衝突,學生需在 解釋活動寫下調適的過程。將學生在解釋活動作答內容分為七種類型,

其分佈情形如表 4-18:

表 4-18 學生在實驗 1-2 解釋活動作答類型的分佈情形

類型 N(%)

正確類型(一)

正確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 17(50.0)

正確類型(二)

以判斷此透鏡為何種透鏡來說明其散光、聚 光性質。

6(17.6)

23(67.6)

錯誤類型(一)

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但 卻對應錯誤。

0(0)

錯誤類型(二)

對雙凸透鏡、雙凹透鏡的外觀及散光、聚光 性質對應正確,但在平凸透鏡的外觀及散 光、聚光性質對應錯誤。

0(0)

11(32.4)

(34)

表 4-18 學生在實驗 1-2 解釋活動作答類型的分佈情形(續上頁)

類型 N(%)

錯誤類型(三)

對雙凸透鏡、雙凹透鏡的外觀及散光、聚光 性質對應正確,但在平凸透鏡提到有一邊是 平的,所以雷射光會直線射出。

0(0)

錯誤類型(四)

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卻 對應錯誤且有些部分以「反射」來解釋原因。

0(0)

未提供解釋

只寫出觀察到的現象,未進一步解釋原因。 11(32.4)

其它 0(0)

如表 4-18 所示,經過觀察後,在解釋活動為正確類型(正確類型一 與正確類型二之和)的學生有 67.6%。值得注意的是在迷思概念部分,

經過觀察後有 32.4%的學生為未提供解釋,他們無法完整解釋自己的想 法,以 S10 回答為例(表 4-19):

表 4-19 S10 實驗 1-2 學習單(解釋活動)

學習單題目 學生作答內容

解 釋 活 動

你發現實驗結果與你所預測的 結果是否符合?你認為符合或 不符合的理由是什麼?請寫在 下面。

不符合。沒想到不論是左邊凸還是 右邊凸,左邊平還是右邊平,發射 出去都會聚焦。

S10 認為觀察結果與自己的預測不符合,但又無法解釋觀念為何,僅 能寫出觀察到的現象。此類型的學生雖在預測與觀察活動間產生認知衝 突,但在短時間內仍無法適當的調適,此與林嘉琦(2005) 、邱彥文(2001)

研究結果類似,有些學生經過觀察後,若觀察結果與預測不符合時,往

(35)

往僅以觀察到的現象來解釋,無法作較為深入的說明。

(三)小結

學生在實驗 1-2 預測與解釋活動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如圖 4-13,卡方考驗結果如表 4-20:

圖 4-13 學生在實驗 1-2 預測與解釋活動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

註:三角形表示預測活動,正方形表示解釋活動。

表 4-20 學生在 1-2 預測與解釋活動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 1-2 解釋活動

正確 錯誤 總和

正確 N

8 23.5

0 0

8 23.5 1-2

預 測 活

動 錯誤 N

14 41.2

12 35.3

26 76.5 總和 N

22 64.7

12 35.3

34 100

0%

20%

40%

60%

80%

100%

預測 解釋

人 數 百 分 比

正確 錯誤

(36)

如圖 4-13 所示,經過觀察後,在解釋活動作答正確(正確類型一與 正確類型二之和)的學生明顯增加,從 23.5%(預測活動)變成 67.6%

(解釋活動) ,達到顯著改變(P<.05) ,有迷思概念的學生從 76.5%(預 測活動)減為 32.4%(解釋活動)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未提供解釋的學生 明顯增加(下圖 4-14) ,從 0%(預測活動)變為 32.4%(解釋活動) ,很 多在預測活動為錯誤類型(錯誤類型一、二、三、四)的學生,在觀察 活動發現實驗結果與自己的預測不符合,但又無法解釋觀念為何,僅能 寫出觀察到的現象(錯誤類型五) ,這種情形在預測活動為錯誤類型(二)

的學生最為明顯,從下頁表 4-21 可發現在預測活動為錯誤類型(二)的 學生有 11 位,觀察後有 3 位變為正確類型,其餘的皆變為未提供解釋。

圖 4-14 學生在實驗 1-2 預測與解釋活動中各類型分佈的變化情形

0%

10%

20%

30%

40%

50%

60%

預測 解釋

人數百分比

正確類型一 正確類型二 錯誤類型一 錯誤類型二 錯誤類型三 錯誤類型四 未提供解釋 其他

(37)

表 4-21 學生在 1-2 預測活動各作答類型到解釋活動的變化情形

1-2 解釋活動 正確

類型

(一)

正確 類型

(二)

錯誤 類型

(一)

錯誤 類型

(二)

錯誤 類型

(三)

錯誤 類型

(四)

未提 供解 釋

其它 總和

正確 類型

(一)

N

% 5 14.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14.7 正確

類型

(二)

N

% 0 0

3 8.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8.8 錯誤

類型

(一)

N

% 4 11.8

1 2.9

1 2.9

0 0

0 0

0 0

0 0

0 0

5 14.7 錯誤

類型

(二)

N

% 2 5.9

1 2.9

0 0

0 0

0 0

0 0

8 23.5

0 0

11 32.4 錯誤

類型

(三)

N

% 4 11.8

0 0

0 0

0 0

0 0

0 0

1 2.9

0 0

5 14.7 錯誤

類型

(四)

N

% 2 5.9

1 2.9

0 0

0 0

0 0

0 0

1 2.9

0 0

4 11.8 1-2

預 測 活 動

其它 N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9

0 0

1 2.9

總和 N

17 50.0

6 17.6

0 0

0 0

0 0

0 0

11 32.4

0 0

34 100 註:各概念類型說明如下:

1.正確類型(一) :正確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

2.正確類型(二) :以判斷此透鏡為何種透鏡來說明其散光、聚光性質。

3.錯誤類型(一) :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但卻對應錯誤。

(38)

5.錯誤類型(三) :對雙凸透鏡、雙凹透鏡的外觀及散光、聚光性質對應正確,但在平凸透鏡 提到有一邊是平的,所以雷射光會直線射出。

6.錯誤類型(四) :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卻對應錯誤且有些部分以「反射」

來解釋原因。

7.未提供解釋:只寫出觀察的現象,未進一步解釋原因。

如表 4-21 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在預測活動為錯誤類型(三)的學生,

經過觀察後,五位有四位變為正確類型(一) ,其原因可能是錯誤類型(三)

的學生原本在預測活動的表現就能運用實驗 1-1 所觀察到的現象來說明 實驗 1-2 的預測活動,只是誤解實驗 1-1 雷射光平行通過長方形稜鏡的現 象,認為透鏡只要有一邊是平的,光就會平行通過,透過觀察後,能較 快的調適預測與觀察活動間的認知衝突,提出適當解釋,以 S34 為例(圖 4-15) :

<預測活動>

* 請你預測當雷射光分別通過下面四種透鏡時的路徑,勾選出你的答案後,請在「理由」

欄中寫下你選這個答案的理由。

透 鏡

a b c d

理 由

因 為 中 間 薄 旁 邊 厚,光會發散。

因為一邊是平的,使 光線直線射出。

因 為 中 間 厚 旁 邊 薄,光會聚集。

因為一邊是平的,使 光線直線射出。

<解釋活動>

*你發現實驗結果與你所預測的結果是否符合,請在下面勾選你的答案。

□ 符合  不符合

*你認為符合或不符合的理由是什麼?請寫在下面。

圖 b 跟圖 d,都是因為中間薄,旁邊厚,所以光會會聚,我之前以為只要其中一邊平就 會像 圖形一樣,光是平行的過去。

圖 4-15 S34 實驗 1-2 學習單(預測、解釋活動)

(39)

S34 在實驗 1-2 預測活動為錯誤類型(三) :對雙凸透鏡、雙凹透鏡 的外觀及散光、聚光性質對應正確,但在平凸透鏡提到有一邊是平的,

所以雷射光會直線射出。經過觀察後,發現預測與觀察的結果不同而形 成認知衝突,之後很快修正對於實驗 1-1 所產生的誤解,調適出適當的解 釋(正確類型一)。

二、實驗 1-3 概念改變歷程

本實驗依據 POE 教學策略,分為預測、觀察、解釋三個活動,實驗 內容為燈泡的光經凸透鏡折射在屏幕上形成倒立實像後,移去凸透鏡,

只留下燈泡及屏幕在原位置,觀察透鏡移去前後成像的變化。

(一)實驗 1-3 預測活動

【實驗 1-3】

器材:雙凸透鏡、屏幕、燈泡

<預測活動>

*在桌上,由左到右依序放置點亮的燈泡、凸透鏡、屏幕,然後調整凸 透鏡與屏幕到適當距離,使得在屏幕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燈泡的倒立實 像。

(1)若移去凸透鏡,只留下燈泡及屏幕在原位置,請問在屏幕上的像會 變的如何?

(2)你的理由為何?

(40)

圖 4-16 為預測活動學習單,學生在預測活動必須寫出預測的答案,

並說明支持的理由。將學生在預測活動作答內容分為五種類型,其分佈 情形如表 4-22:

表 4-22 學生在實驗 1-3 預測活動作答類型的分佈情形

類型 N(%)

正確類型(一)

以凸透鏡聚光的性質來解釋實像形成的原 因。

16(47.1)

正確類型(二)

僅確認有無凸透鏡為影響成像的因素,但 未說明原理。

9(26.4)

25(73.5)

錯誤類型(一)

說明中提到無凸透鏡時,成像為正立實像。 5(14.7)

錯誤類型(二)

說明中提到無凸透鏡時,成像會變的模糊 不清。

2(5.9)

錯誤類型(三)

說明中提到因為無凸透鏡反射,所以不會 成像。

1(2.9)

其它 1(2.9)

9(26.5)

如表 4-22 所示,在預測活動時,正確類型的學生有 73.5%(正確類 型一與正確類型二之和) ,正確類型(一)的學生以 S09 為例,他在預測 活動寫到:

「因為要有凸透鏡聚光才能成像,所以移去凸透鏡則在屏幕上就看不到 像。」

S09 在理由中能以凸透鏡的聚光性質來解釋無法成像的原因。

(41)

正確類型(一)與正確類型(二)的學生均能正確回答移去凸透鏡 後無法成像,但正確類型(二)的學生在理由說明中不同於正確類型

(一) ,他們僅確認有無凸透鏡為影響成像的因素,但未說明原理。以 S27 為例,他在預測活動寫到:

「因為沒有凸透鏡,所以倒立實像無法呈現。」

S27 在理由中寫到要有凸透鏡才能成像但未進一步說明凸透鏡的聚 光性質。

在迷思概念部分,有 14.7%的學生為錯誤類型(一),以 S21 為例,

他在預測活動寫到:

「因為沒有凸透鏡折射,像會直接照在屏幕,所以在屏幕上會變成正立 實像。」

S21 認為移去凸透鏡後仍會成像,而凸透鏡的用途在於將像變成 倒立實像。此與邱韻如(1998)的發現類似,有些學生認為針孔、面 鏡或透鏡的功能就是將影像倒過來(邱韻如,1998;Feher & Rice, 1988) 。張麗莉(2001)指出有些學生雖了解凸透鏡的性質可將光線 折射,但他們認為折射的意義似乎就是會呈現倒立的像。

此外,為了檢視實驗 1-1、1-2 的教學是否對學生在實驗 1-3 預測活

動的表現有所影響,將學生在實驗 1-3 預測活動作答類型的分佈情形與前

測 A5 相比較,整理如下頁表 4-23:

(42)

表 4-23 實驗 1-3 預測活動與前測 A5 作答結果之比較

1-3 預測活動 前測 A5

A5 題目內容 學生回答

N(%)

*無法成像(正確類型

一與正確類型二之和) 25(73.5) 20(58.8)

模糊一些的完整倒立

實像(錯誤類型二) 2(5.9) 6(17.6)

模糊一些的完整正立

像(錯誤類型一) 5(14.7) 8(23.5)

蠟燭在屏幕上形成清楚的倒 立實像,如果移去凸透鏡,

只留下蠟燭及屏幕在原位置

,請問在屏幕上的像會變的 如何?

其它 2(5.9) 0(0)

註: *為正確答案

如表 4-23 所示,與前測 A5 相較,在實驗 1-3 預測活動作答正確的 學生有所增加(前測 A5:58.8%;1-3 預測活動:73.5%),具有迷思概 念的學生減少了,顯示實驗 1-1、1-2 的教學對於學生在實驗 1-3 預測活 動的表現有正面的幫助。

(二)實驗 1-3 解釋活動

在預測活動完成後即進行觀察活動,觀察後有些學生會發現其預測 與觀察所看到的結果不符合,這其中可能就會產生認知衝突,學生需在 解釋活動寫下調適的過程。將學生在解釋活動作答內容分為五種類型,

其分佈情形如下頁表 4-24:

(43)

表 4-24 學生在實驗 1-3 解釋活動作答類型的分佈情形

類型 N(%)

正確類型(一)

以凸透鏡聚光的性質來解釋實像形成的原 因。

24(70.6)

正確類型(二)

僅確認有無凸透鏡為影響成像的因素,但 未說明原理。

8(23.5)

32(94.1)

錯誤類型(一)

說明中提到無凸透鏡時,成像為正立實像。 0(0)

錯誤類型(二)

說明中提到無凸透鏡時,成像會變的模糊 不清。

0(0)

錯誤類型(三)

說明中提到因為無凸透鏡反射,所以不會 成像。

1(2.9)

其它 1(2.9)

2(5.9)

如表 4-24 所示,經過觀察後,在解釋活動為正確類型(正確類型一 與正確類型二之和)的學生有 94.1%,僅有 5.9%的學生仍具有迷思概念。

(二)小結

學生在實驗 1-3 預測與解釋活動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如圖

4-17,卡方考驗結果如表 4-25 所示:

(44)

圖 4-17 學生在實驗 1-3 預測與解釋活動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

註:三角形表示預測活動,正方形表示解釋活動。

表 4-25 學生在 1-3 預測與解釋活動中作答正確、錯誤的變化情形 1-3 解釋活動

正確 錯誤 總和

正確 N

25 73.5

0 0

25 73.5 1-3

預 測 活

動 錯誤 N

7 20.6

2 5.9

9 26.5 總和 N

32 94.1

2 5.9

34 100 P-value .016

註:

P<.05

如圖 4-17 所示,經過觀察後,在解釋活動作答正確(正確類型一與 正確類型二之和)的學生有所增加,從 73.5%(預測活動)變成 94.1%

(解釋活動) ,達到顯著改變(P<.05),僅有 5.9%的學生仍具有迷思概

0%

20%

40%

60%

80%

100%

預測 解釋

人數百分比 正確

錯誤

(45)

念。而在各類型分佈變化上,正確類型(一)的學生增加,錯誤類型一、

二、三皆減少(圖 4-18)

圖 4-18 學生在實驗 1-3 預測與解釋活動中各類型分佈的變化情形

另外從表 4-26 發現學生從預測到解釋活動,其概念改變是循序漸進 的,在預測活動 9 位作答錯誤的學生中(錯誤類型一、二、三及其它之 和) ,有 5 位觀察後變為正確類型(二) ,僅有 2 位直接變為正確類型(一) ; 在預測活動 9 位正確類型(二)的學生中,有 6 位觀察後使其解釋更加 完整變為正確類型(一) ,其餘 3 位不變。

0%

20%

40%

60%

80%

預測 解釋

人數百分比

正確類型一 正確類型二 錯誤類型一 錯誤類型二 錯誤類型三 其它

(46)

表 4-26 學生在 1-3 預測活動各作答類型到解釋活動的變化情形

1-3 解釋活動 正確

類型

(一)

正確 類型

(二)

錯誤 類型

(一)

錯誤 類型

(二)

錯誤 類型

(三)

其它 總和

正確 類型

(一)

N

16 47.1

0 0

0 0

0 0

0 0

0 0

16 47.1 正確

類型

(二)

N

6 17.6

3 8.8

0 0

0 0

0 0

0 0

9 26.5 錯誤

類型

(一)

N

1 2.9

3 8.8

0 0

0 0

0 0

1 2.9

5 14.7 錯誤

類型

(二)

N

1 2.9

1 2.9

0 0

0 0

0 0

0 0

2 5.9 錯誤

類型

(三)

N

0 0

0 0

0 0

0 0

1 2.9

0 0

1 2.9 1-3

預 測 活 動

其它 N

0 0

1 2.9

0 0

0 0

0 0

0 0

1 2.9

總和 N

24 70.6

8 23.5

0 0

0 0

1 2.9

1 2.9

34 100 註:各概念類型說明如下:

1.正確類型(一) :以凸透鏡聚光的性質來解釋實像形成的原因。

2.正確類型(二) :僅確認有無凸透鏡為影響成像的因素,但未說明原理。

3.錯誤類型(一) :說明中提到無凸透鏡時,成像為正立實像。

4.錯誤類型(二) :說明中提到無凸透鏡時,成像會變的模糊不清。

5.錯誤類型(三) :說明中提到因為無凸透鏡反射,所以不會成像。

數據

表 4-3 前後測 A3 作答結果 前測 後測 題目 編號 認知內容 學生回答 N(%) 直線傳播 3(8.8) 3(8.8) 反射 2(5.9) 1(2.9) *折射 28(82.4) 29(85.3)A3 透鏡成像是利用光線的何種性質? 色散 1(2.9) 1(2.9) 註:*為正確答案 本題的目的為測驗學生能否了解透鏡成像是利用光的折射性質,結果 如表 4-3 所示,在前測作答正確的學生佔 82.4%,認為透鏡成像是利用光 的折射性質。 迷思概念部分有 8.8%學生認為透鏡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
表 4-5 前後測 A5 作答結果 前測 後測題目 編號 認知內容 學生回答 N(%) *無法成像 20(58.8) 31(91.2) 模糊一些的完整倒立 實像 6(17.6) 1(2.9) 模糊一些的完整正立 像 8(23.5) 2(5.9)A5 蠟燭在屏幕上形成清楚的倒立實像,如果移去凸透鏡,只留下蠟燭及屏幕在原位置,請問在屏幕上的像會變的如何? 其它 0(0) 0(0) 註:*為正確答案 本題的目的為測驗學生能否了解實像形成是利用凸透鏡的聚光性 質,結果如表 4-5 所示,在前測作答正確的學生佔 58
表 4-7 學生在前後測 B1、B2 之迷思概念類型分佈情形 迷思概念類型 * 1-1 1-2 2-1 3-1 3-2 4-1 5-1 6-1 B1 前測 N % 8 23.5 8 23.5 5 14.7 6 17.6 1 2.9 - 6 17.6 - 00 B1 後測 N % 27 79.4 00 5 14.7 00 00 - 00 - 00 B2 前測 N % 10 29.4 8 23.5 5 14.7 6 17.6 00 - 4 11.8 - 1 2.9 B2 後測 N % 27 79.4 00 3
表 4-17 學生在實驗 1-2 預測活動作答類型的分佈情形(續上頁) 類型 N(%) 錯誤類型(一) 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 但卻對應錯誤。 5(14.7) 錯誤類型(二) 對雙凸透鏡、雙凹透鏡的外觀及散光、聚 光性質對應正確,但在平凸透鏡的外觀及 散光、聚光性質對應錯誤。 11(32.4) 錯誤類型(三) 對雙凸透鏡、雙凹透鏡的外觀及散光、聚 光性質對應正確,但在平凸透鏡提到有一 邊是平的,所以雷射光會直線射出。 5(14.7) 錯誤類型(四) 運用透鏡外觀來判斷其散光、聚光性質, 卻對應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觀念學習一 速率公式的變化 對應能力指標. 6-n-08

Comparison of B2 auto with B2 150 x B1 100 constrains signal frequency dependence, independent of foreground projections If dust, expect little cross-correlation. If

教學任務: 學生對整本書閱讀 (從教學到匯報)有整 全而概略的認識.

(答案宜正反看法都能兼顧,如只單純提出一面的答案,最多得 3 分;能 同時指出兩面答案者,最多得 4 分。).. 4

明龍計算一題兩個數相加的數學題目,不小心算成了相減,所得到的答

答:應用學習調適課程並非職業訓練,學生完 成課程後不一定從事該行業或繼續相關的

學習策略 單元名稱 單元名稱 教節 教節 展示教節 展示教節 學校類別 學校類別 學生年齡 學生年齡 全語文取向 紅綠燈 4 第 3 教節 嚴重 高小至高中 多感官學習 「水水」好朋友 4

第一課節:介紹成本會計和解釋成本概念及詞彙 第二課節:了解用於編製財務報表的不同成本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