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化差異與翻譯的關係亦是如此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文化差異與翻譯的關係亦是如此"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壹、文化意識與翻譯

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更是兩個文化體系的交流。因此不論從事翻譯 或評論翻譯,必定得具備某種程度的文化意識。吳潛誠(1995,頁 12)主張中英 翻譯必須先瞭解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透過對比分析,掌握兩者異同,翻譯困難 即可應刃而解,使譯文符合所屬語文體系的習慣語法。余光中《分水嶺上》(1981)

中有三篇評論,談及中英語言差異與翻譯之關係7,文中除指出中英文表達方式的 差異,也主張英譯中時應當跳脫英文的牽制影響,使譯文讀之通順流暢,符合中 文語法習慣。持相反觀點者亦不乏其人,新文學大將魯迅就主張翻譯應當絕對忠 於原文,完全按照原文字句語法直譯,「寧信而毋順」,才能將新的表現型式與方 法引入中文(羅新璋編,1984)。兩派主張均言之成理,直譯意譯的取捨,爭辯至 今未有定論。然而不論哪一種主張,都以兩種語言的差異為論辯基礎,差別僅在 於處理語言差異的態度罷了。

文化差異與翻譯的關係亦是如此。許多翻譯的論著或研究均探討文化差異對 翻譯的重要影響或造成的困難,亦有許多論述研究指出翻譯(譯者)必須釐清掌 握語言或文化的差異,才有助於更精確的理解,促成「忠實」或「信達雅」的翻 8。有關語言文化與翻譯的研究論述多不勝數,有些純粹就理論層面論述9,如以 翻譯實務層面觀之,譯本比較評論或譯者自評的相關論文10也都具體指出文化差異 對翻譯的影響,並提出因應的翻譯策略,顯示譯者與翻譯研究者均意識到語言文

7 依序為〈論中文之西化〉、〈早期作家筆下的西化中文〉、〈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頁 103-135。

8 此處「忠實」或「信達雅」的翻譯,或因論者詮釋角度與立場不同,標準也有所不同。本文僅概 要提出各家主張,並不在此深究其定義或內涵。

9 相關論述資料甚多,以 Lawrence Venuti 編纂之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2000)為例,內容 收集各類主題、領域著名學者對翻譯理論之論述,有助於讀者瞭解近代翻譯理論之梗概。

10 有關語言/文化差異之著作論文多不勝數,本文僅針對國內相關學位論文加以討論,資料來源為 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學位論文查詢系統中登錄之學位論文(至 2003 年六月為止),詳見附錄五。

(2)

《校長室裡的孩子》中譯自我評析

10

化的差異。以國內有關翻譯評論之四十六篇學位論文為例(見附錄五),其中二十 六篇明確指出語言文化因素對翻譯歷程的影響,如:原著的時空背景、隱含的意 識型態…等,往往是譯者翻譯決策的重要依據,至於文化差異導致的翻譯困難,

則包括語法差異、慣用語、成語典故、修辭、文化意象…等。如蘇威寧(2001)於

〈從語言、文化差異看漢語四字成語譯成法語之問題~以《靈山》、《活著》兩部 文學作品為例〉一文指出,由於人類思維、生活經驗和語言現象之共同特點以及 跨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得以相互轉換,但在翻譯轉換過程中,

往往因為兩者的外在語言型式或內在語義傳達無法配合協調,形成翻譯的限制與 障礙。綜觀此類研究,多在探討語言文化差異造成翻譯問題或因應的翻譯策略,

並未深究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

貳、譯者的詮釋與翻譯

分辨原文的文化訊息,意識到原文與譯文在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確實是翻 譯的重要條件,如何看待處理兩者間的差異,也始終是翻譯論述的一大主題。不 論是主張語言型式的直譯意譯,或是處理文化差異時歸化與異化的策略,都反映 出翻譯追求的目的與理想:即原文與譯文的對等,或所謂對原文忠實的譯文。然 而如何使原文譯文對等,怎樣才算達到對等,往往因為所持觀點考量不同而眾說 紛紜。林筱青(2000)於〈《喜福會》的翻譯策略:華裔美國文學翻譯實例〉批判

「忠實」翻譯觀,並指出翻譯涉及譯者的主觀介入,所以絕對忠實的翻譯是不切 實際的主張。譯者掌握對原文文本隱含意義的最終選擇權,決定原文對譯文文化 體系的影響程度,以及接不接受異國事物觀念的權力,而不同譯者背景能力各異,

立場偏好不同,並以此為基礎對原文進行不同程度的再詮釋,是故不可能將原作 如翻版一樣複製再現,任何忠實或合宜的翻譯,都必須在特定的脈落下解讀才有 意義。文中就相同的原文文本,舉出兩位譯者的譯本,檢視兩篇譯文相對於原文 的增減消長以及譯文翻譯策略的不一致,顯示不同譯者對原文的詮釋解讀與選擇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翻譯策略的考量不同,譯文表達型式與所傳達的原文文化訊息也有所差異。

以不同譯者的譯本比較,評析不同譯者的翻譯策略或文化意識,乃翻譯評論 常見的方式,以國內有關翻譯評論之學位論文為例,共有十七篇採取此一方式進 行翻譯評論(見附錄五),而針對同一譯者或單一譯本的評論共二十一篇,這類 論文多半為譯者的譯作自我評析11,往往僅止於提出翻譯問題與因應策略,然而譯 者對原文的詮釋解讀如產生變化,與其選擇翻譯策略與譯文表達型式與內容之關 聯,則甚少此方面的研究。

上述研究皆提及文化差異影響翻譯,顯示研究者皆具備文化意識(辨識文化 訊息的能力),但多半將譯者的文化意識視為固定不變的實體或能力,探討重點往 往局限於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問題、文本中反映的文化意識以及譯者在翻譯文化 訊息時應注意的原則或因應的策略。然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或因經驗累積,或 因認知運作的結果,譯者的文化意識以及對文本的詮釋也會不斷改變,此種變化 會如何影響譯者的決策,卻少有相關研究加以探討。是故筆者嘗試引用George Steiner的翻譯歷程模式,以筆者自己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同一譯者文化意識發 展,對其解讀詮釋原文與選擇運用翻譯策略之影響。

11以不同譯者之譯本進行評析比較之學位論文中,有六篇論文評析範圍亦包括論文作者自譯之譯 本,亦可視為另一種型態的譯者自評論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泛指通識中 心所開之 xx 課群、語言 中心所開之 大一英文等 課程、軍訓 室之軍訓、..

泛指通識中 心所開之 xx 課群、語言 中心所開之 大一英文等 課程、軍訓 室之軍訓、..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社會 文化 意圖 手法.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