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高中國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高中國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高中國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本章敘及有關教育本土化之政策與改革,分析目前高中國文教科書中台灣 文學作品之編選,最後爬疏高中國文新課程綱要之爭議。

第一節 教育本土化政策

壹、 社會文化思潮

二十世紀最後十年,是世界歷史扉頁快述翻動的年代,由於高科技發 展與各地經濟關係之緊密,身為世界體系一環中的台灣,逐漸萌發出一股「全球 化意識」,全球化的思潮紛紛展現在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而為了迎 接全球化的衝擊,台灣在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時空條件下,也逐漸發展出一套「本 土化意識」,當中又以解嚴之後政治民主化與自由化所孕育的「台灣本土認同」

最為顯著,身處世紀之交的台灣,正面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衝擊,而所 帶來的影響在文化與教育上皆可尋覓其蹤跡,以下則分向論述之。

〈一〉全球化思潮

進來有關全球化的研究可說是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層出不窮,至於何謂全球 化,許多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面向加以定義1,但是諸多面向中,則以文化形式

1 如 Giddens 的看法,全球化是全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活動的相互連結,是一種不受距離限 制的行為和生活模式;Green 從國家的觀點主張全球化預示了國家式的經濟型態與教育系統的 式微,以及本身的文化傳統的改變;Cable 則以經濟的角度視全球化為一種經濟上的統整運動,

原先的經濟優勢者將不復存在。轉引自高博銓,<全球化與教育改革>。載於人文及社會學科 教學通訊,12(6),頁 7-8,2002。

(2)

為世人最直接接受與經歷的全球化型態。儘管過去全球文明社會之間的文化互動 錯綜複雜,但日漸強化的影像與符號傳遞以及思考模式與溝通模式的驚人延伸卻 是本世紀無可比擬的特徵。透過當代電信通訊、廣播、網際網路等發展,全球文 化交流的範疇與數量在歷史上幾乎是無可相提並論者2。是以,全球化的文化趨 勢,自然不可避免的對台灣的文化有所影響,諸如電影、電視、音樂、文學等,

皆表現出了一種「普同」的文化模式。

事實上,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尤其傳播媒體、

流行服飾、消費產品、金融服務、溝通語言等方面的同質性與集中化,拉進了人 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消弭了文化之間的差異現象。舉例而言,以傳播媒體為依據 的廣播公司或有線電視(如 BBC、CNN);以產品消費為中心的速食文化或消費 文化(如 Mcdonald’s、Coca、Hollywood);以金融服務為重心的金融卡(如 VISA、

MASTER、AMERICAN EXPRESS);以跨國集團為主體的音樂工業(如 SONY、

EMI、Warner);以溝通語言為根據的通用語言(如 ENGLISH);以資訊科技為 基礎的網路世界(如 Microsoft、Netscape)等,皆有共通的性質與文化型態,導 引文化活動的發展,儼然勾勒出一幅共同的文化圖像,促使全球文化逐漸成形。

我們若審視當代文化全球化的現象,可以發現其發展主要是植基於三個主要 面向:電子、語言及企業的基礎建設3。電子的基礎建設主要包括全球普及的無 線廣播與電視傳播、唱片製作與音樂演奏技術的發展、及遍佈全球的網際網路。

語言的溝通基礎建設主要是以雙語與多語主義為主,尤以英語的普及成為主要的 國際溝通媒介。企業基礎的建設擇透過供應具體內容與商品,為技術及語言基礎 建設的發展提供生產者與分配網路。最後,全球電影、音樂唱片、新聞與電視節 目的市場的深化同時伴隨多國藉文化產業、電信通訊企業、電腦的結合,透過文

2 沈宗瑞等譯,David﹐H﹒等著。《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頁 411。

台北:韋伯,2001。

3 同上註,頁 430-454。

(3)

化加工產品與影像的傳播擴散,促使了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

〈二〉全球化對課程的影響

在全球化以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潮來臨之際,身為政府主導教育的部門紛紛作 了回應,希望能藉由課程的改革以增強學生的人力資本,並進而增加國家的競爭 力,以求達到「放眼台灣、立足世界」的偉大鵠的。如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 即明白指出: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因而應培養學生 尊重並學習不同族群的文化,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並體認世 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以成為優質的世 界公民4。職是培養學生具國際視野、掌握全球脈動、與世界接軌的理想,便是 拜全球化的思潮所賜。

此外,在實際的影響下,即是九年一貫課程規定自小學五年級起必須實施英 語教學。以教育部所公佈的語文學習領域(英語)的基本理念中就指出:隨著地 球村時代的來臨,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頻繁,英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從資訊、科技、工商業、乃至高等教育,英語已成為國際交流之重要溝通工具。

而透過英語學習,學生可體驗不同文化,增進其對多元文化之了解與尊重。因此,

重視英語教育已成為多數現代化國家的教育趨勢。自從政府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的 建立以來,國人深感英語溝通能力的提昇甚為迫切,在社會殷切期望下,英語教 學提前之至國小階段實施5。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設計宗旨為奠定國人英語溝通 基礎,涵泳國際觀,以其未來能增進國人對國際事務之處理能力,增強國家競爭 力6。準此以觀,學習英語來強化與國際社會溝通的能力,從而促進國際之間的 交流,不但有助於國家競爭力的提昇,也是容入全球體系的基礎,足見九年一貫

4 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頁 2-5。台北:教育部,1998。

5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頁 85-86。台北:教育部,2000。

6 同上註,頁 87。

(4)

的課程改革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響。

〈三〉本土化認同

一般說來,一地若是自然發展,各方面的「本土性」應該不虞匱乏,當然 沒有刻意強調本土性的必要。但若在外來強勢政權的衝擊下,喪失對本土文化的 信心,減損應有的本土性,那麼,經過一定歷程的摸索、覺醒,尋找本土自我,

反外來文化帝國主義支配的本土化動向,自然就會隨著本土義士的覺醒而興 起。,故而「本土化運動」可說是因反殖民、反支配運動所興起的,其訴求在於 反對成為殖民主的附庸,它是一種解放的過程,也是一種尋找自我定位的過程7

因此,本土化聲音的出現,雖然是在全球化的脈絡下所發出的一種「在地化」

的思考,但實與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尤以政府的解嚴後,台 灣進入歷史的新階段。戒嚴令的廢除,使過去四十多年來被社會壓制的社會力與 經濟力一湧而出,在「民主化」的歷史潮流中要求取得相應的政治影響力。因此 從台灣與台灣以外的世界關係來看,台灣作為一個主體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

造成台灣文化與中國大陸及世界的文化區隔日益明顯8。而這樣所謂的「自我意 識覺醒」則表現在兩個方面9

一、從台灣社會內部來看,各個「領域」或「社群」的自我意識都高度覺醒,他們從 過去「只存有而不活動」走向「既存有又活動」的狀態,以不同的方式建立他們 的自給自足性,並反對其他的「領域」或「族群」的干涉與支配。這種自我意識 的覺醒要求他們自己就是自身的目的,因此,使的各「領域」或「族群」之間互 相推擠爭勝的狀態日趨激烈。

7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頁 5,台北:前衛,1996。

8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與其展望》,頁 234。台北:正中,1995。

9 同上註,頁 235-236。

(5)

二、從台灣及台灣以外的世界關係來看,台灣人民的自我意識也高度覺醒,在台灣居 民心中,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日益顯著,台灣的獨特性與自主性也日益浮顯,

使的台灣人民強烈自覺自己不再是「反攻大陸」的復興基地,而思索彰顯身為台 灣所獨具的「主體性」。

由上觀之九○年代的社會,對內而言,是各個族群「發聲」的機會,進而思 索自身族群與文化在社會上的地位;對外而言,則是以台灣作為一整體與整個中 國大陸相對照,強調台灣的「獨特性」與「先進性」。

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表現在文化上,就是不同於傳統文化所呈現的以政 治為主體,支配政治以外的社會、經濟、思想等之「一元論」上,現今的台灣文 化,除了政治主體外,社會主體、經濟主體、思想主體等也展現其活潑的生命力、

自主性與相互競爭的狀態,呈現出一種「多元論」的特質。這種由「一元論」轉 向「多元論」的意義,就是代表從文化深層結構的「從屬原則」(principle of subordination)轉化為「並立原則」10(principle of coordination),代表台灣文 化「多元主體性」的完成。

進而,這樣一個「台灣自我意識」興起,卻造成因境內族群意識的不同而產 生「文化認同」或「政治認同」的衝突11,「文化認同」12成為當今台灣社會所面 臨的最大爭議問題13。舉例而言,在國民中學一年級的《認識台灣》教科書所引 起的爭議,可以部分反映認同問題在台灣的嚴重性。職是,認同問題伴隨台灣的

10 牟宗三先生語。參看牟宗三,《中國文化的省察》,頁 68。台北:聯經,1983。

11 依學者黃俊傑的解釋,「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具有不可分割性,「文化認同」常是「政 治認同」的重要基礎,因為在國家認同的解釋上,多是透過歷史論述而建構的。黃俊傑,《台 灣意識與台灣文化》,頁 51-52。台北:正中,2000。

12 依外國學者的定義,所謂「文化認同」可視為人的「文化自我」(cultural self)的一種表現。

人不僅僅是「政治人」(Homo politicus)或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人生活於複雜而悠 久的文化網路之中,人是一種活生生的「文化人」。換言之,人生而被文化網路所浸潤,因而 吸納其所從出的文化系統之價值觀與世界觀,進而認同他所從生的文化,此之謂「文化認同」 潘乃德著,黃道琳譯,《文化模式》,頁 300。台北:巨流,1976。

13 至於有關台灣認同的論述類型,依學者江宜樺的整理分析,有從民族主義下手,也有從憲政 體制、歷史語言、與後殖民論述等切入。參見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第 五章。台北:揚智,1998。

(6)

政治民主化而影響台灣的政黨政治與國家定位,甚至台灣的文化發展與藝術創 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認同問題的衝擊,實為制定九年一貫課程時所遭遇到的 文化背景。

〈四〉本土化對課程的影響

本土化對課程所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增強學生對自己的族群文化認知與 培養相互尊重不同的文化的雅量上。如在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的基本理念中即 說道14:培養人本情懷,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培養鄉 土與國際意識,包括鄉土心、愛國情等,皆顯示本土化的主張在課程改制之中得 到了接受與重視。

本土化的結果,使的課程由過去「一元取向」轉為「多元文化」,而多元文 化的課程,就是要學生從自己的文化研究開始,認識自己的文化背景、信念、態 度、行為模式及各種表現的行為15。因此各個族群與團體紛紛要求增加自己的族 群的文化與知識,以及向來不受重視的本土文化,於是增加了女性議題的課程、

鄉土教材、認識台灣等,使的各個族群文化能從心再被呼喚與重視。

然而,多元文化的課程是否真能促進各族群間的和平相處、相互尊重與對 待,頗值得人們去省思;鄉土教育課程或是母語教學是否真能彰顯民族文化,當 中是否介入了政治取向的意識型態16,也應以知識社會學的角度加以檢視,雖然 教育不可能完全中立客觀,但若過度受到政治的牽引,便會展現濃烈的政治性 格,不但會模糊了本身的焦點,也將製造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14 同註 10。

15 林生傳,<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分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九年一貫課程 之展望》,頁 17。台北:揚智,1999。

16 張建成,<課程規劃與社會正義>,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頁 373-374。高雄:麗文,2000。

(7)

總之,由台灣出現「本土化」運動之脈絡,從傳統民俗技藝的振興、鄉土教 育的重視,到學術研究本土化的訴求,都顯示出台灣人民尋求文化認同的渴望17。 因此,積極推動「本土化」運動,實為台灣人民在無所適從的國際化潮流當中,

尋得自我歸屬感的立基根源。

貳、 教育本土化之意涵

由於學校課程奠基於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脈絡上,社會環境的發 展和變化,如實地反映在學校課程上,因此課程是不能超越時空脈絡而存在,而 是要將課程嵌入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脈絡中,課程研究才有意義18,是故課 程需掌握台灣社會變遷的事實與教育發展的脈絡,才能掌握教科書本土化發展的 過程及其特色。以下茲各學者對教育本土化之解釋介紹如下:

吳清山認為:「本土化」是指一個過程:一個由非本土的狀態走向本土狀態 的過程。是故,教育革新本土化,即是對教育現象、教育活動或教育問題進行改 革時,將非本土的教育改為本土教育的狀態,使其符合當地的文化和社會需求。

19

吳明清認為本土化教育是基於我們自己的資源、問題需求而實施的教育,相 對於移植的教育而言,就是要我們從所擁有與歸屬的地理、歷史、文化、社經、

以及民情等所交織的生活脈絡結構中,發現問題、確定需求,並尋求資源,充分

17 林秀珍,〈教育理論本土化的醒思〉,載於《教育研究集刊》,42,1999。

18 歐用生,《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 :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3。

19 吳清山,〈教育革新本土化的理念、課題與方向〉,載於尤清主編《台北縣教育改革經驗》,高 雄:復文,頁 260,1995。

(8)

反應於教育活動中,並運用教育活動來解決我們的問題,並滿足我們的需求。20

鄧運林認為:本於「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促進不同族群相互尊重與和諧,

重視母語教育,辦理鄉土教學活動,使其能喚起對鄉土的感情、促進鄉土認同、

消彌族群隔閡的活動;並從參與團體活動中帶來歸屬感,促進情意的認同。21

陳麗華認為:增進學童瞭解和掌握台灣地區這塊土地的特色,和生活在這塊 土地理的各族群的生活現實,包括各族群的需要、利益,以及台灣本身族群的生 態、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等,以凝聚學童對這塊土地的文化與情感認同,進而 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發揮公民效能。22

歸納上述各方論點,可知所謂的本土化教育,就是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生長的 土地以及了解其過去的歷史與發展,藉由課程的落實本土,學生才能建立對自己 國家的認同感,進而認知自己與他國的不同,從而建構台灣的主體性。

參、 教育本土化質詢

以台灣文學為例,在課程當中關於台灣文學的主體性問題,有許多立委的質 詢內容頗供參考,而立委的發聲可視為本土化議題的受到重視,以下整理其發表 綱要:

黃煌雄委員質詢,指出我國中小學人文既社會學科教科書長期以來忽略台灣

20 吳明清,〈發展本土化教育特色的概念架構〉,載於《北縣教育》,17,頁 58-62,1997。

21 鄧運林,《開放教育與政治改革》,高雄:復文,1997。

22 陳麗華,〈開創根深花香的本土文化〉,載於《康橋教研學會雜誌》,21,頁 48-54,1996。

(9)

史地的豐富內涵,有關「台灣意識」的部分,教科書居然佔不到十分之一,令人 身絕痛心。本席本著對台灣史地二十年來專注的著述思考,明嘹要將台灣文化根 殖民心的重要做法,就是要藉由教科書來傳播。現在教育部形式上雖然願意改變 原來「低比例的台灣論述篇幅」,但事實上教科書內容依然充斥具有「強烈大中 國意圖的台灣論述」,是以無法反映現今以台灣為主體的民意需求,因此呼籲教 育部改弦易轍,在教科書中落實台灣意識與文化。23

此外,其在補充說明提到,教科書在數量上增加對於台灣意識的比例並不意 味著對台灣史的尊重。以八十四年度的教科書為例,仍然充斥著「強烈大中國意 圖的台灣論述」,其方法是透過將台灣「中國化」及台灣「典範化」來完成。而 所謂的台灣「中國化」,是透過血緣、姓氏、祖籍等之台灣和大陸同根同源,強 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將台灣與中國聯繫起來,但台灣仍為中國的邊陲,如第 五冊之國文〈與荷蘭首將書〉即是一例。而將台灣「典範化」是指為了達成台灣 成為復興基地的工具性目的,故而強調成功的台灣經驗,使台灣成為「三民主義 的模範省」,同時渲染「台灣經驗」之完美發展,欲將此經驗帶回大陸,此及台 灣「典範化」。24此乃說明教科書傳播錯誤思想的嚴重性,將使學生分不清台灣和 中國之間的對等政治實體的國際地位,誤使學生認為台灣乃為中國的一部份。

立委蔡同榮則針對高中國文教科書,提出課文中與台灣文學相關之課文於九 十課當中竟只有一課免強拉的上關係,且教材中處處可見政治干預文學,以文學 為政治的落伍偏狹心態。如此教材顯然跟不上時代,缺乏前瞻性與本土性,無法 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之二千一百萬人民產生共鳴,而本土文學不僅毫無主體性可 言,甚至連立足之地都談不上,令人失望。因此要求全面檢討高中國文教材,大 幅增加由台灣這塊土地所孕育出傑出作家之作品,不分省籍、不帶政治目的,只

23 立法院公報,83 卷 82 期,1994,院會記錄。

24 同上註,

(10)

問文學欣賞與人文關懷之深度與價值,必能提昇人民對本土文學之自信與土地之 認同,進而珍視台灣的歷史、文化。25

立委趙琇娃指出現今中小學國文教科書中幾無台灣文學的篇幅,將造成學生 歧視台灣文化,誤認台灣沒有文化,因而無法建立生命共同體之概念。檢視現今 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可以發現大多編選中國文學作品而少有台灣文學之作品,實 際上就等於是在執行「泛中國」意識型態塑造的任務。讀過這一套國民教科書的 國民,在觀念上、甚至是遣詞用句上,將造成與台灣這塊土地格格不入反而憧憬 於遙遠的中國之怪現象,實為忘本之教育,使學生產生國家認同之混亂。26

此外她指出現今教科書中的「台灣文學」充其量只不過是「在台灣的中國人 文學家所創作的現代文學作品」,並不是真正的台灣文學,而是所謂中國文學的 邊陲文學。因為真正的台灣文學,必須要與這塊土地「有機的聯繫」,要能確實 的描述或反映出台灣當時特殊的人物、風土、歷史、科技、語言與社會價值觀。

即不管翻譯成哪國之文字,能一眼就看出是台灣的作品,就是台灣文學。也就是 說,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學才是台灣文學,任何以大中國心態為出發點來描寫台灣 的作品絕非真正的台灣文學,而是殖民地文學。此種文學選在教科書當中,「中 國遺毒」將繼續殘害台灣的學生。27

最後,他提出中小學教科書中也應該放置原住民文學,如布農族作家田雅 各,排灣族詩人莫那能,泰雅族作家瓦歷斯尤幹,雅美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等,若 能將原住民文學排入教科書,不僅可使學生有更完整的認識,避免「大漢沙文主 義」或「大中國主義」等病態思想,對於台灣的族群融合與生命共同體的建立將

25立法院公報,84 卷 4 期,1995,院會記錄。

26立法院公報,84 卷 4 期,1995,院會記錄。

27 同上註

(11)

產生正面的效應。28

在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中29,學者薛順雄也提 出,四十餘年來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台灣本土作家在高中課本一百零一位作 者當中,只有一位是本土的作家,即是寫台灣通史序的連橫先生,而在國民黨撤 退來台後,沒有一位本土的作家被編入教科書中,因此他質疑這是國民黨政府教 育有問題,亦是排斥本土文學的措舉。30

李敏勇則提及今天台灣藉由國語文教科書所養成的國民性格,乃是不合當代 生活經驗的、虛偽的語文教育,是相當危險的狀況,不僅會對國民人格造成影響,

甚至形成國民對台灣文化無法認同。書本中之中國經驗超越台灣經驗,而且多為 政治書寫,將國語文教科書當作是道德教育、公民教育,遠離了文學教育的本質。

31

職是,台灣文學的主體性建構必須要落實於文學教育之中方能達至,過去教 科書中國文學獨大的情況應從新檢視,重視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其中也應包含 各族群作家的代表作,才能展現多元的文化,使學生認識不同題材之台灣文學作 品,並進而使其了解台灣文學史之演進,方為國文教材之價值所在。

28 同上註

29 參加此次會議的學者有東海中文系教授薛順雄、台灣筆會會長李敏勇、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國 慶、教育部常務次長李建興等,會議名稱:「台灣文學在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中之主體性」,時 間〈1995.01.04〉,於立法院第一會議室召開。

30 同上註,頁 389。

31 同上註,頁 390-391。

(12)

第二節 教科書分析

由於教育本土化的改革,教科書也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輯改為全面審定開 放,而各家所編輯之高中國文教科書內容是否一改過去由中國文學作品所獨大的 局面,是否能夠落實台灣文學的主體性,以下則分別檢視。

壹、 各版本國文教科書台灣文學作品編選之分析

自從開放民間編輯教科書一來,短時間內便出版了好幾種版本之高中國文教 科書,包含東大書局、三民書局、翰林書局、正中書局、康熙書局、龍騰書局、

南一書局等。而各家出版社所編輯之國文教科書,台灣文學的比例分配為何,藉 由實地的檢視便能得窺一二。

而本文台灣文學作品的檢視,乃是以現今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作家所寫 作之文學作品為「台灣文學」,並不侷限以省籍或是題材為劃分之依據。是以,

以下台灣文學之歸類為廣義下之台灣文學定義,包含現代文學與本土文學。茲分 別檢視之:

一、東大書局

以東大書局而言,在六冊國文篇目中,台灣文學的部分如下:

第一冊為: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張老師〈施 與受〉、雷驤〈小書〉、陳之藩〈釣勝於魚〉、蕭蕭〈父王〉、賴和〈一桿「秤 仔」〉。第二冊為:吳魯芹〈數字人生〉、陳芳明〈深夜的嘉南平原〉、簡媜〈夏

(13)

之絕句〉、洪素麗〈萬鴉飛過廢田〉。第三冊為:傅佩榮〈慾望與迷信〉、阿 盛〈腳印蘭嶼〉、周芬伶〈小王子〉、連橫〈台灣通史序〉、白荻〈雁〉、李魁 賢〈碑〉、沈葆楨〈題臺南延平郡王祠聯〉。第四冊為:綺君〈髻〉、洪醒夫

〈散戲〉、廖鴻基〈黑與白─虎鯨〉、向明〈臉〉。第五冊為:鄭愁予〈錯誤〉。

第六冊為:王鼎鈞〈紅頭繩兒〉。

從六冊的篇目中可以發現,東大書局所編選的文學作品包含中國古典文 學與台灣古典文學、中國白話文學與台灣白話文學,然而其中可以發現仍以 中國古典文學占最大宗,六冊中共據 59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71.1%,已超 過七成的比例占最多數;其次是台灣白話文學 20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24.1%,約佔三成左右;第三為中國白話文學 3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3.6%;

最後為台灣古典文學 1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1.2%。

表 3.1 東大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比例 東大出版社

文體 文言文 白話文

冊別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一 9 60.0% 0 0.0% 0 0.0% 6 40.0%

二 8 57.1% 0 0.0% 2 14.3% 4 28.6%

三 10 66.7% 1 6.7% 0 0.0% 4 26.7%

四 10 71.4% 0 0.0% 0 0.0% 4 28.6%

五 11 91.7% 0 0.0% 1 8.3% 0 0.0%

六 11 84.6% 0 0.0% 0 0.0% 2 15.4%

合計 59 71.1% 1 1.2% 3 3.6% 20 24.1%

轉成圖示如下:

(14)

東大出版社

0 2 4 6 8 10 1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課數

東大出版社 文言 文 中國文學 東大出版社 文言 文 台灣文學 東大出版社 白話 文 中國文學 東大出版社 白話 文 台灣文學

圖 3.1 東大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課數分布圖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百分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東大比例統計

東大出版社比例分 析 文言文 中國文學 比例

東大出版社比例分 析 文言文 台灣文學 比例

東大出版社比例分 析 白話文 中國文學 比例

東大出版社比例分 析 白話文 台灣文學 比例

圖 3.2 東大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比例長條圖

由上的比例分布,可以窺見中國文學佔據國文課文的份量最多,台灣文 學加總才將近三成〈包含古典與現代〉,可見所謂的國文已經變成是中國的 國文,而非台灣的國文,灌輸大中國文化的思想,而旁落了台灣文化思想的 重要。

(15)

二、康熙書局

康熙書局台灣文學的部分如下:

第一冊為:張曉風〈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鍾理和〈賞月〉、夏曼藍波 安〈飛魚季〉、紀弦〈雕刻家〉、向陽〈立場〉、夏宇〈疲於抒情後的抒情方 式〉。第二冊為:王溢嘉〈生命因付出而充實〉、楊逵〈種地瓜〉、梁實秋〈漫 談讀書〉、徐仁修〈仲夏夜探秘選〉。第三冊為:簡媜〈夏之絕句〉、鄭愁予

〈錯誤〉、余光中〈等你,在雨中〉、郁永河〈北投硫穴記〉、連橫〈台灣通 史序〉。第四冊為: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羅智成〈峽谷〉、洪醒夫〈跛 腳天助和他的牛〉、沈光文〈感憶〉、鄭用錫〈颶風〉、邱逢甲〈離臺詩〉。第 五冊為:馮青〈成長〉、蘇紹連〈冷熱飲販賣機〉、余光中〈你的耳朵特別名 貴〉。第六冊為:陳列〈三月合歡雪〉、林耀德〈樹〉。

從康熙六冊的篇目中可以發現,其所編選的文學作品包含中國古典文學 與台灣古典文學、中國白話文學與台灣白話文學,然而其中仍以中國古典文 學占最大宗,六冊中共據 57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70.4%;其次是台灣白話 文學 18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22.2%;而中國白話文學與台灣古典文學各占 3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3.7%。

表 3.2 康熙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比例

康熙出版社

文體 文言文 白話文

冊別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一 11 73.3% 0 0.0% 0 0.0% 4 26.7%

二 9 64.3% 0 0.0% 1 7.1% 4 28.6%

(16)

表 3.2 康熙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比例 〈續〉

三 9 64.3% 2 14.3% 1 7.1% 2 14.3%

四 9 64.3% 1 7.1% 0 0.0% 4 28.6%

五 10 76.9% 0 0.0% 1 7.7% 2 15.4%

六 9 81.8% 0 0.0% 0 0.0% 2 18.2%

合計 57 70.4% 3 3.7% 3 3.7% 18 22.2%

轉成圖示如下:

康熙出版社

0 2 4 6 8 10 1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課數

康熙出版社 文言 文 中國文學 康熙出版社 文言 文 台灣文學 康熙出版社 白話 文 中國文學 康熙出版社 白話 文 台灣文學

圖 3.3 康熙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課數分布圖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百分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康熙比例統計

康熙出版社比例分 析 文言文 中國文學 比例

康熙出版社比例分 析 文言文 台灣文學 比例

康熙出版社比例分 析 白話文 中國文學 比例

康熙出版社比例分 析 白話文 台灣文學 比例

圖 3.4 康熙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比例長條圖

(17)

以比例來看,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仍然維持七比三的百分比,中國文學 遙遙領先,不過康熙書局較為可貴之處,乃是放入了原住民文學夏曼藍波安

〈飛魚季〉,對於增進學生對原住民文化的了解大有助益,雖然一課的份量 實為不足,但已有落實多元文化的精神。至於在台灣古典文學上放入了古典 詩,也屬值得嘉賞之處,使學生不再以唐詩為崇,並能從古典詩中了解漢文 化在台灣文化中的發展。

三、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中台灣文學的部分為:

第一冊為:陳之藩〈哲學家皇帝〉、潘希真〈媽媽的手〉、賴和〈一桿「秤 仔」〉。第二冊為:郭鶴鳴〈幽幽基隆河〉、阿盛〈腳印蘭嶼〉、王邦雄〈材與 不材之間〉、梁實秋〈握手〉、林文月〈裴冷翠在下雨〉。第三冊為:鄭愁予

〈錯誤〉、向陽〈立場〉、黃永武〈愛廬小品選〉、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連橫〈台灣通史序〉。第四冊為:吳魯芹〈數字人生〉、張曉風〈春日與月夜〉、 洪醒夫〈散戲〉、簡媜、〈問候天空〉。第五冊為:張錯〈茶的情詩〉、羅門〈「賣 當勞」午餐時間〉、龍應台〈焦急〉、黃春明〈戰士,乾杯〉。第六冊為:林 文月〈聽聽那冷雨〉。

從六冊的篇目中可以發現,南一書局所編選的文學作品包含中國古典文 學與台灣古典文學、中國白話文學與台灣白話文學,然而其中可以發現仍以 中國古典文學占最大宗,六冊中共據 60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72.3%為最多 數;其次是台灣白話文學 18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21.7%;第三為中國白話 文學 4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4.8%;最後為台灣古典文學 1 課,占所有百分

(18)

比之 1.2%。

表 3.3 南一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比例 南一出版社

文體 文言文 白話文

冊別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一 10 66.7% 0 0.0% 2 13.3% 3 20.0%

二 9 64.3% 0 0.0% 0 0.0% 5 35.7%

三 10 66.7% 1 6.7% 1 6.7% 3 20.0%

四 11 78.6% 0 0.0% 0 0.0% 3 21.4%

五 10 76.9% 0 0.0% 0 0.0% 3 23.1%

六 10 83.3% 0 0.0% 1 8.3% 1 8.3%

合計 60 72.3% 1 1.2% 4 4.8% 18 21.7%

轉成圖示如下:

南一出版社

0 2 4 6 8 10 1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課數

南一出版社 文言 文 中國文學 南一出版社 文言 文 台灣文學 南一出版社 白話 文 中國文學 南一出版社 白話 文 台灣文學

圖 3.5 南一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課數分布圖

(19)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百分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南一比例統計 南一出版社比例分析

文言文 中國文學 比 例

南一出版社比例分析 文言文 台灣文學 比 例

南一出版社比例分析 白話文 中國文學 比 例

南一出版社比例分析 白話文 台灣文學 比 例

圖 3.6 南一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比例長條圖

以南一書局而言,可以發現中國文學的比例仍然維持在七成左右,佔了大多 數;相對地,卻也因此而縮減了台灣文學的空間。是以,南一書局所編之國文教 科書,依然是呈現中國文學獨占的局面,台灣文學顯的相當不足。

四、三民書局

三民書局台灣文學的部分為:

第一冊為:劉靜娟〈與他「同情」〉、曾昭旭〈失敗的價值〉、鄭愁予〈錯 誤〉、蘇邵連〈七尺布〉、陳冠學〈福爾摩沙〉、愛亞〈打電話〉、林雙不〈槍〉。 第二冊為:黃永武〈一夕「情話」〉、陳芳明〈深夜的嘉南平原〉、簡媜〈夏 之絕句〉、洪素麗〈萬鴉飛過廢田〉。第三冊為:傅佩榮〈慾望與迷信〉、連 橫〈郁永河台灣採硫〉、阿盛〈腳印蘭嶼〉、周芬伶〈小王子〉、綺君〈髻〉、

雷驤〈小書〉。第四冊為:余光中〈尋李白〉、李魁賢〈碑〉、李碧慧〈遊戲 者〉、廖鴻基〈黑與白─虎鯨〉、夏小舟〈日本的女人〉。第五冊為:鄭寶娟

〈關掉電視〉、王鼎鈞〈紅頭繩兒〉、賴和〈一桿「秤仔」〉。第六冊為:白先 勇〈那晚的月光〉、張老師〈施與受〉。

(20)

從六冊的篇目中來看,三民書局所編選的文學作品包含中國古典文學與 台灣古典文學、中國白話文學與台灣白話文學,然而其中仍以中國古典文學 占最大宗,六冊中共據 57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68.7%為最多數;其次是台 灣白話文學 23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27.7%;第三為中國白話文學 2 課,占 所有百分比之 2.4%;最後為台灣古典文學 1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1.2%。

表 3.4 三民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比例 三民出版社

文體 文言文 白話文

冊別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一 9 60.0% 0 0.0% 0 0.0% 6 40.0%

二 9 64.3% 0 0.0% 1 7.1% 4 28.6%

三 9 60.0% 1 6.7% 0 0.0% 5 33.3%

四 10 71.4% 0 0.0% 0 0.0% 4 28.6%

五 10 76.9% 0 0.0% 0 0.0% 3 23.1%

六 10 83.3% 0 0.0% 0 0.0% 2 16.7%

合計 57 68.7% 1 1.2% 1 1.2% 24 28.9%

轉成圖示如下:

三民出版社

0 2 4 6 8 10 1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課數

三民出版社 文言 文 中國文學 三民出版社 文言 文 台灣文學 三民出版社 白話 文 中國文學 三民出版社 白話 文 台灣文學

圖 3.7 三民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課數分布圖

(21)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百分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三民比例統計

三民出版社比例分 析 文言文 中國文學 比例

三民出版社比例分 析 文言文 台灣文學 比例

三民出版社比例分 析 白話文 中國文學 比例

三民出版社比例分 析 白話文 台灣文學 比例

圖 3.8 三民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比例長條圖

五、龍騰書局

龍騰書局台灣文學的部分如下:

第一冊為:鍾理和〈做田〉、綺君〈一對金手鐲〉、鄭愁予〈錯誤〉。第 二冊為:阿盛〈火車與稻田〉、吳魯芹〈我和書〉、梁實秋〈下棋〉。第三冊 為:簡媜〈碗公花•竹枝詞〉、蔣勳〈我與書畫的緣分〉、黃春明〈魚〉。第 四冊為:胡適〈容忍與自由〉、楊牧〈野櫻〉、林文月〈蘿蔔糕〉、鄭清文〈我 要再回來唱歌〉、吳晟〈蕃薯地圖〉、莫那能〈恢復我們的姓名〉。第五冊為:

司馬中原〈沙窩子野舖〉、張繼高〈憶琴台〉、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第六 冊為:陳列〈八通關種種〉、賴和〈前進〉。

龍騰書局所編選的文學作品包含中國古典文學與台灣古典文學、中國白 話文學與台灣白話文學,然而其中仍以中國古典文學占最大宗,六冊中共據

(22)

57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67.9%為最多數,其次是台灣白話文學 18 課,占所 有百分比之 21.4%,第三為中國白話文學 9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10.7%,最 後為台灣古典文學 0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0%。

表 3.5 龍騰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比例 龍騰出版社

文體 文言文 白話文

冊別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一 10 62.5% 0 0.0% 3 18.8% 3 18.8%

二 10 71.4% 0 0.0% 2 14.3% 2 14.3%

三 10 66.7% 0 0.0% 2 13.3% 3 20.0%

四 9 64.3% 0 0.0% 0 0.0% 5 35.7%

五 9 69.2% 0 0.0% 1 7.7% 3 23.1%

六 9 75.0% 0 0.0% 1 8.3% 2 16.7%

合計 57 67.9% 0 0.0% 9 10.7% 18 21.4%

轉成圖示如下:

龍騰出版社

0 2 4 6 8 10 1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課數

龍騰出版社 文言 文 中國文學 龍騰出版社 文言 文 台灣文學 龍騰出版社 白話 文 中國文學 龍騰出版社 白話 文 台灣文學

圖 3.9 龍騰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課數分布圖

(23)

0.0%

20.0%

40.0%

60.0%

80.0%

百分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龍騰比例統計

龍騰出版社比例分析 文言文 中國文學 比 例

龍騰出版社比例分析 文言文 台灣文學 比 例

龍騰出版社比例分析 白話文 中國文學 比 例

龍騰出版社比例分析 白話文 台灣文學 比 例

圖 3.10 龍騰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比例長條圖

六、正中書局

正中書局台灣文學的篇目如下:

第一冊為:林文月〈裴冷翠在下雨〉、吳魯芹〈杞人憂天錄〉、洪醒夫〈散 戲〉。第二冊為:王家祥〈春天的聲音〉、綺君〈算盤〉、悉淞〈姆媽,看這 一片繁花〉。第三冊為:余光中〈成都行〉、洛夫〈水墨微笑〉、張繼高〈知 止〉、梁實秋〈雅舍〉。第四冊為:連橫〈台灣通史序〉、張曉風〈玉想〉、夏 曼藍波安〈海洋朝聖者〉。第六冊為:王鼎鈞〈紅頭繩兒〉、賴和〈一桿「秤 子」〉、朱炎〈此時無聲勝有聲〉。第六冊為:馬以工〈誰來關心城中的樹〉。

正中書局所編選的文學作品包含中國古典文學與台灣古典文學、中國白 話文學與台灣白話文學,然而其中仍以中國古典文學占最大宗,六冊中共據 60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72.3%為最多數,其次是台灣白話文學 16 課,占所 有百分比之 19.3%,第三為中國白話文學 6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7.2%,最

(24)

後為台灣古典文學 1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1.2%。

表 3.6 正中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比例 正中出版社

文體 文言文 白話文

冊別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一 10 66.7% 0 0.0% 2 13.3% 3 20.0%

二 9 6.3% 0 0.0% 2 14.3% 3 21.4%

三 11 73.3% 0 0.0% 1 6.7% 3 20.0%

四 9 64.3% 1 7.1% 1 7.1% 3 21.4%

五 10 76.9% 0 0.0% 0 0.0% 3 23.1%

六 11 91.7% 0 0.0% 0 0.0% 1 8.3%

合計 60 72.3% 1 1.2% 6 7.2% 16 19.3%

轉成圖示如下:

正中出版社

0 2 4 6 8 10 1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課數

正中出版社 文言 文 中國文學 正中出版社 文言 文 台灣文學 正中出版社 白話 文 中國文學 正中出版社 白話 文 台灣文學

圖 3.11 正中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課數分布圖

(25)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百分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正中比例統計

正中出版社比例分 析 文言文 中國文學 比例

正中出版社比例分 析 文言文 台灣文學 比例

正中出版社比例分 析 白話文 中國文學 比例

正中出版社比例分 析 白話文 台灣文學 比例

圖 3.12 正中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比例長條圖

七、翰林書局

翰林書局台灣文學的篇目如下:

第一冊的部分為:廖玉蕙〈我從小喜歡種樹〉、梁實秋〈臉譜〉、夏丏尊

〈生活的藝術〉、賴和〈一桿「秤子」〉。第二冊: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 林文月〈給母親梳頭髮〉、吳魯芹〈數字人生〉、鄭愁予〈錯誤〉。第三冊為:

龍應台〈正眼看西方〉。第四冊為:連橫〈台灣通史序〉、洪醒夫〈散戲〉、 弦〈 晥飧祪鵅r、楊牧〈柏克萊精神〉。第五冊為:洪素麗〈萬鴉飛過廢田〉、 白荻〈雁〉。第六冊為: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胡適〈容忍與自由〉、

王鼎鈞〈看大〉。

翰林書局所編選的文學作品包含中國古典文學與台灣古典文學、中國白 話文學與台灣白話文學,然而其中仍以中國古典文學占最大宗,六冊中共據 59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71.1%為最多數,其次是台灣白話文學 19 課,占所 有百分比之 22.9%,第三為中國白話文學 3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3.6%,最

(26)

後為台灣古典文學 1 課,占所有百分比之 1.2%。

表 3.7 翰林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比例 翰林書局

文體 文言文 白話文

冊別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一 10 66.7% 0 0.0% 1 6.7% 4 26.7%

二 9 64.3% 0 0.0% 0 0.0% 5 35.7%

三 11 73.3% 0 0.0% 2 13.3% 1 6.7%

四 9 64.3% 1 7.1% 0 0.0% 4 28.6%

五 11 84.6% 0 0.0% 0 0.0% 2 15.4%

六 9 75.0% 0 0.0% 0 0.0% 3 25.0%

合計 59 71.1% 1 1.2% 3 3.6% 19 22.9%

圖示如下:

翰林出版社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課數

翰林書局比例分析 文言文 中國文學 比例

翰林書局比例分析 文言文 台灣文學 比例

翰林書局比例分析 白話文 中國文學 比例

翰林書局比例分析 白話文 台灣文學 比例

圖 3.13 翰林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課數分布圖

(27)

0 2 4 6 8 10 12

百分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冊別

翰林比例統計

翰林出版社 文言文 中國文學

翰林出版社 文言文 台灣文學

翰林出版社 白話文 中國文學

翰林出版社 白話文 台灣文學

圖 3.14 翰林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比例長條圖

從以上七家出版社所編之教科書而言,中國文學的作品仍然是主流,台灣文 學作品顯的相當不足。是以,教科書雖然開放民間編輯,但受限於舊有之課程綱 要,教科書中作家作品的編選實際上並無多大的改革。

八、綜合分析

最後將各家出版社綜合比較,可以看出中國古典文學的總課數,以正中 書局及南一書局為最,各占 60 課,佔課文總數 72.3%;其次是翰林書局 59 課,佔課文總數 71.1%;東大書局 58 課,佔課文總數 69.9%;最後為龍騰 書局 57 課,佔課文總數 67.9%、三民書局 57 課,佔課文總數 68.7%、康熙 書局 57 課,佔課文總數 70.4%。

而台灣古典文學方面,以康熙書局 3 課為最,佔課文總數 3.7%;其次 是東大書局 2 課,佔課文總數 2.4%;正中書局 1 課,佔課文總數 1.2%、三 民書局 1 課,佔課文總數 1.2%、南一書局 1 課,佔課文總數 1.2%、翰林書 局 1 課,佔課文總數 1.2%;龍騰書局則無編選。

(28)

在中國白話文學方面,以龍騰書局 8 課為最,佔課文總數 9.5%;其次 是正中書局 5 課,佔課文總數 6.0%;東大書局 4 課,佔課文總數 4.8%;翰 林書局 3 課,佔課文總數 3.6%、南一書局 3 課,佔課文總數 3.6%、康熙書 局 3 課,佔課文總數 3.7%;三民書局 2 課,佔課文總數 2.4%。

在台灣白話文學方面,以三民書局 23 課為最,佔課文總數 27.7%;翰 林書局 19 課其次,佔課文總數 22.9%、東大書局 19 課,佔課文總數 22.9%;

龍騰書局 19 課,佔課文總數 21.4%、南一書局 19 課,佔課文總數 21.7%、

康熙書局 18 課,佔課文總數 22.2%;正中書局 16 課,佔課文總數 19.3%。

以整體的分析來看,中國古典文學七家出版社共編選 409 課,佔課文總 數 70.5%,中國白話文學共編選 31 課,佔課文總數 5.3%,兩者加總約佔整 體課文之 75%;而在台灣文學方面,古典文學共 8 課,佔課文總數 1.4%,

白話文學 131 課,佔課文總數 22.6%,兩者加總約佔整體課文之 25%。

表 3.8 各家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總比例

綜合出版分析

文體 文言文 白話文

出版社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中國文學 比例 台灣文學 比例 龍騰 57 67.9% 0 0.0% 9 10.7% 18 21.4%

正中 60 72.3% 1 1.2% 6 7.2% 16 19.3%

三民 57 68.7% 1 1.2% 2 2.4% 23 27.7%

南一 60 72.3% 1 1.2% 4 4.8% 18 21.7%

康熙 57 70.4% 3 3.7% 3 3.7% 18 22.2%

東大 59 71.1% 1 1.2% 4 4.8% 19 22.9%

翰林 59 71.1% 1 1.2% 3 3.6% 19 22.9%

合計 409 70.5% 8 1.4% 31 5.3% 131 22.6%

(29)

轉成圖示如下:

綜合分析

0 20 40 60 80

龍騰 正中 三民 南一 康熙 東大 翰林 出版社

總課數

綜合出版分析 文言文 中國文學 綜合出版分析 文言文 台灣文學 綜合出版分析 白話文 中國文學 綜合出版分析 白話文 台灣文學

圖 3.15 各家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總課數分布圖

0.0%

20.0%

40.0%

60.0%

80.0%

總百分比

龍騰 三民 康熙 翰林 出版社

綜合比例統計

綜合出版比例分析 文言文 中國文學 比 例

綜合出版比例分析 文言文 台灣文學 比 例

綜合出版比例分析 白話文 中國文學 比 例

綜合出版比例分析 白話文 台灣文學 比 例

圖 3.16 各家書局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總比例長條圖

縱上所述,可知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比例相懸之差,雖然台灣白話文學 在整體編選課文中僅次於中國古典文學之下,但是卻是以將近三倍之差遠不 及於中國文學,可見各家出版社之編選仍以中國文學為主流,台灣文學作品

(30)

的空間因此被縮限,甚至在古典文學方面敬陪末座,實令人不知所謂的「國 文」到底是哪「國」的語文了,勢必造成學生的困擾與文化認同的糾葛。因 此,教科書編輯權外放之下,事實上並未因此扭轉過去國立編譯館之架構,

雖然內容上置放了新的作家與作品,但可惜的是台灣文學的比例仍然過低,

將造成學生無法整體認知台灣文學的傳承與發展特色,更別說藉由文學教育 來建構台灣的主體性了。

貳、 各家出版社編輯委員之分析

教材之編輯者為實際編選作品之人,從編輯群的學術背景之中檢視,便可 解釋何以各家出版社之台灣文學作品比例偏低之原因。故以下列出各家編輯群之 學術專長,進而加以分析之。

一、 東大書局

依民國 92 年之版本為例,東大書局編輯委員之學歷與學術背景如下:

表 3.9 東大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編輯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黃志民 政大中文系教授 台灣古典詩歌、俗文學 顏天佑 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 古典戲曲、史記

吳曉青 政大中文系博士 左傳、魏晉玄學

洪邦 建中教師 國文教學

吳宇蓁 北一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31)

表 3.9 東大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續〉

蔡勝妃 景美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薛瑩瑩 北一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莊溎芬 中山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黃秀卿 北一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陳美桂 北一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趙英寶 中山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曠采芸 中國技術學院講師 中國文學

〈資料來源:整理自東大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編輯成員目錄〉

以東大書局編輯委員之學術背景而言,在 12 位編輯者中只有四位是專研 中國文學的專家,其餘 8 位皆是現任高中國文科教師。是以,東大出版社的編 輯群以具國文教學專長的教師為編輯主力,對於學生的需求自然能夠更加了解與 認識。只是從東大書局的編選作品來看,中國文學依然獨占鰲頭,台灣文學相形 失色,故縱使以具備教學專長的國文教師作為編輯主群,若對台灣文學無深入的 認識與了解、體悟台灣文學傳承的重要性,編選的結果必然無法走出中國文學的 框架,台灣文學也只能聊以作為點綴陪襯的地位了。

二、 康熙書局

依民國 93 年之版本,康熙書局之編輯委員學歷及學術背景如下:

表 3.10 康熙出版社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主任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董金裕 政治大學教務長 宋明理學、中國思想史

編輯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32)

表 3.10 康熙出版社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續〉

王文顏 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文學史、台灣古典詩

陳幸蕙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 專業散文作家

李葵雲 政治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現代文學、台灣文學

徐富昌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文字學、老莊思想

楊如雪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文法學

王文河 台中一中教師 國文教學

黃文吉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詩詞學、中國文學史 連文萍 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中國文學理論、中國詩學

陳訓章 台中一中教師 國文教學

〈資料來源:整理自康熙書局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編輯成員目錄〉

康熙書局則是以政大中文系教授董金裕為主任委員,其學術專長為宋明理 學與中國文學,而其編輯群除了陳幸蕙是專業散文作家,李葵雲教授專研台灣文 學,王文河與陳訓章為明星學校之國文教師外,其餘編寫之教授其學術專長皆是 中國文學與哲學。編輯群之學術專長分布,包含作家、教授與教師,看似完美比 例,只可惜台灣文學的專家學者欠缺,仍然無法擺脫大中國文學之霸權地位。

三、 南一書局

依民國 90 年之版本為例,南一書局編輯委員之學歷及學術背景如下表:

表 3.11 南一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主任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邱燮友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中國詩學、樂府詩

編輯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33)

表 3.11 南一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續〉

葉國良 台灣大學中文系主任 經學、金石學

張高評 成功大學中文系主任 史記、宋代文學

楊振良 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長 民間文學、主題學

王新華 建中教師 國文教學

黃宗義 台南師院語文教育系教授 書法教學

林明進 建中教師 國文教學

王靄宜 建中教師 國文教學

李錦燕 建中教師 國文教學

劉崇義 建中教師 國文教學

張粲薰 北一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修定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陳榮興 台東高中教師 國文教學

張庚申 新化高中教師 國文教學

林進隆 屏東高中教師 國文教學

王煥然 左營高中教師 國文教學

〈資料來源:整理自南一書局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編輯成員目錄〉

南一書局的主任編輯為師大國文系教授邱燮友,其學術專長為中國詩學、樂 府詩,而其編輯委員中現任教師與教授比例各占一半,以總比例分布而言,兼具 理論與實務用意實為可佳,可惜的是教授當中除了楊振良專研民間文學,其餘皆 是中國文學之學者,而在教師之中又有多少人專研或是認知到台灣文學的重要 性,實不可知,不過從編輯結果而言,中國文學仍然是大行其道,台灣文學只是 聊備一格,由此可見,南一書局編輯之教師仍然偏愛中國文學,台灣文學作品之 選入自然不易

(34)

四、 三民書局

依民國 89 年之版本為例,三民書局之編輯委員學歷及學術背景如下:

表 3.12 三民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編輯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李振興 政治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 中國文學

周鳳五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書法藝術、文字學

洪邦棣 建中教師 國文教學

侯迺慧 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古典詩詞、古典小說

高桂惠 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古典辭賦、古典小說

徐漢昌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先秦諸子學、史記

康義勇 高師大國文系副教授 左傳、中國文學史

陳滿銘 師大國文系教授 章法學、中國古典詩詞

許錟輝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文字學

黃志民 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台灣古典詩歌、俗文學

黃沛榮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易學、文字學

黃俊郎 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思想史、禮記

黃肇基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文學

齊益壽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漢魏六朝文學

蔡振念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詩學、中西現代文學

鮑國順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先秦儒家思想、文字學

賴橋本 師大國文系教授 戲曲學

顏天佑 彰師大國文系教授 古典戲劇、史記

簡宗梧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漢婦、左傳、聲韻學

〈資料來源:整理自三民書局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編輯成員目錄〉

(35)

從三民書局的編輯委員學術背景看來,其主要的專長大多為中國古典文學的 範疇,包含台大、師大、政大、中山、逢甲等中文系所的教授,其中只有一位洪 邦棣是建中教師,唯一的國文教師代表似顯不足;而有關台灣文學方面,只有黃 志民專研台灣古典詩歌與俗文學、蔡振念專研中西現代詩學,在所有編輯群中的 比例實為過低,故可想見三民書局仍是以中國文學作家與作品為主要的編選題材 與範圍。

五、 龍騰書局

依民國 91 年之版本為例,龍騰書局之編輯委員學歷及學術背景如下:

表 3.13 龍騰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主任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何寄澎 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所長 中國文學史、台灣文學

編輯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呂正惠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台灣文學、唐詩

李隆獻 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中國文學、歷史學

魏岫明 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語言學

鄭文惠 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題畫文學、古典詩歌

編寫顧問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王安祈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古典戲曲

李威熊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經學、史學、子學 周學武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退休〉 唐代小說

林文月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退休〉 六朝文學、陶謝詩 林明德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文學批評、民間藝術

林聰舜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兩漢儒學、魏晉玄學

康來新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古典小說、台灣文學

(36)

表 3.13 龍騰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續〉

陳萬益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台灣文學

陳憲仁 明道中學教師 國文教學

黃慶萱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退休〉 修辭學

楊秀芳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語言學

蔡信發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文字學

鄭明娳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系教授 台灣文學

謝海平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唐宋散文、應用文

顏崑陽 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文學理論、中國美學 羅宗濤 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退休〉 敦煌學、佛教與文學

龔鵬程 佛光大學校長 中國文學、史學

〈資料來源:整理自龍騰書局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編輯成員目錄〉

以龍騰書局而言,編輯之主任委員為台大中文系教授,現為台文所所長之 何季澎教授,其專長為中國文學史、台灣文學,而其他編輯委員則包含了台大、

政大與清大的中文系教授,其學術專長除了呂正惠之外,皆是擅長中國古典文學 之專家,。從學術專長中來看,龍騰書局的編輯委員群中台灣文學的學者佔了五 分之二,比例不算是低,但在七家出版社之中,台灣文學作品的比重並不是第一,

實為可惜之處,可見編輯委員仍然偏好中國文學的作品,排擠了台灣文學作家作 品的版面空間。不過他的編輯顧問陣容龐大,是七家出版社中之最,為優點之處,

但可惜的是除了陳萬益與鄭明娳是台灣文學者、一位高中教師之外,其餘清一色 幾乎全是專研中國文學的學者,如此的編寫顧問群,可知兩位學者只是點綴之 用,實難發揮影響力,自然可知龍騰書局也是中國文學獨占鰲頭,實不令人訝然。

(37)

六、 正中書局

依民國 90 年之版本為例,正中書局編輯委員之學歷及學術背景如下:

表 3.14 正中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主任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李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中國文學史

編輯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陳新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聲韻學、訓詁學 張文彬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語音學

季旭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文字學

潘麗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戲曲、文藝美學 許俊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台灣文學、國文教學

崔成宗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詩話學、中國詩學

黃明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書法、中國文人史

王順源 師大附中教師 國文教學

諮詢委員 涂 琦 陳明玉 國文教學

〈資料來源:整理自正中書局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編輯成員目錄〉

以正中書局的編輯群而言,主任委員為師大國文系教授李鍌,而由他所帶 領的編輯委員可以看出幾乎全是師大國文系的教授,檢視其中所有教授的專長可 以發現,除了許俊雅教授是專研台灣文學的領域之外,其餘均是研究中國文學的 專家,其中包含了小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文學、戲曲與書法等,另 外一位非師大體系之編輯委員所專長也是中國詩學,故整體來看,專延中國文學 領域的專家學者仍然是大幅的領先台灣文學,是以正中書局的台灣文學作品編選 可想見是有其限度,仍以中國文學為主流,灌輸學生中國文學與文化之美,相對

(38)

的,學生接觸台灣文學作品的機會就顯得相當有限與不足了。

七、 翰林書局

依民國 89 年之版本為例,翰林書局之編輯委員學歷及學術背景如下:

表 3.15 翰林書局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委員表

主任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宋裕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 具有二十年之高中國文

教學與編著經驗

編輯委員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蕭水順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 知名作家、詩人 王瓊蕙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台中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贓正一 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北一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王靖芬 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北一女中教師 國文教學 陳金玉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結業、台中一中教師 國文教學 陳漢鄂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結業、台中一中教師 國文教學 黃大倬 中正大學中文所肄業、台南一中教師 國文教學 王昌煥 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萬芳高中教師 國文教學

編輯顧問 學歷背景 學術專長

羅聯添 前台灣大學中文系所主任〈退休〉 唐代文學 黃春貴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中國文學理論 傅武光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中國哲學與文學

〈資料來源:整理自翰林書局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編輯成員目錄〉

以翰林書局而言,編輯之主任委員為具有二十年實際編寫教科書經驗之宋 裕,其底下之編輯群除了蕭水順〈蕭蕭〉為知名作家之外,其餘均是明星學校之

(39)

國文教師,可見翰林書局別具市場用心,以實具教學經驗的國文教師為主要編輯 群,更能知曉學生需要具備的語文能力與文學素養,但不知這些教師之中有多少 人真正了解台灣文學,雖然具備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可作為選文的參考,但若沒有 台灣文學的認知或了解,在編選作品時仍然無法避免以中國文學為本位,台灣文 學的作品在被忽視之下,自然沒有置喙的餘地。而其編寫顧問群之學術專長,也 是熟悉中國古典文學之專家,可見翰林書局台灣文學作品的編選也是寥寥可數,

難敵獨占之中國文學。

綜上所述,從以上各家編輯群學術背景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專研中國文學 的學者專家依然是主力編輯者,其中以台大、師大、政大的中文系所教授為大宗;

而在台灣文學的專家方面,只有少數的台文系所教授,可知台灣文學仍然無法與 中國文學相抗衡,中國文學 鷌v依然主導高中文學教育的方向,各家出版社的編 輯委員仍是充滿大中國之心態。如此一來,學生還是無法建立完整的台灣文學史 觀,不知台灣文學經典的作家與作品。學生無法和台灣文學產生情感的交流,更 難建立對台灣文化的認同,故台灣文學作品的編選毋寧將是當今國文教學首要努 力的目標。唯有徹底重新修定高中國文課程綱要,明確宣示台灣文學主體性的地 位,任用專研台灣文學的專家與教授,全面翻新教材之編選,方能真正落實本土 化的教育政策,更能達成文學教育的情意功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主頁 >課程發展 >學習領域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