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New Teacher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New Teacher "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師資培育計畫是針對實習教師所設置的養成計畫,因此實習教師 與實習輔導教師就是計畫中的主角。然而我國國小在師資培育項目 中,偏重導師實習、數學科實習與國語科實習,實習教師面對自然科 教學所需具備的專業素養,仍然缺乏計畫性的培訓。是以本研究旨在 探討國小自然科師資培育計畫的發展性。研究問題包括:(1)自然科 共同實習輔導計畫能帶給實習教師什麼幫助?(2)自然科共同實習輔 導計畫能帶給實習輔導教師什麼幫助?(3)自然科共同實習輔導計畫 能帶給實習學校什麼幫助?(4)自然科共同實習輔導計畫如何在國小 推動?(5)自然科共同實習輔導計畫之執行策略是否達到預期目標?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章評析文獻時首先探討實習教師與 實習輔導教師在實習輔導歷程中的角色,接著說明實習教師可能發生 的問題、輔導教師可能使用的輔導策略與兩者的互動模式,探討兩者 的專業成長。繼而於第二節,簡介國外實習輔導制度及模式,用以和 本實習輔導計畫之培訓做比較。最後,則介紹敘說探究之方法,整理 相關實徵研究,作為分析本實習輔導計畫成效之參考。

(2)

一、 實習教師的角色

實習教師的角色是由學生身份踏入正式教職前的過渡時期,此時 的實習教師有多重身分,鍾瓊如(民 89)認為,從教師專業理論的角度 來看,實習教師兼負學生和領津貼教師的尷尬身分;從教師生涯發展 理論來看,實習教師屬於新手或學徒的角色;從能力本位師範教育理 論來看,實習教師是在教學現場透過有效的方法勝任教師的職位;從 人本主義師範教育理論來看,實習教師一方面模仿教學,一方面則要 塑造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在肩負多重身分的壓力下,何曉琪(民 94)的研究指出,與他人互 動建構的過程和實習同事的相處都有助於實習教師對自我角色的認 同感,同時,實習教師對自我角色的認同感會影響其教學表現和教師 身分的轉換。

二、 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

談到實習輔導教師,首先要探討的就是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定 位。一般英文使用 mentor 統稱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指導教師,因為 對於實習教師而言,實習輔導教師具有「師傅」(mentor)的角色意義(林 懿德,民 90)。

根據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National United University 學術

(3)

與英文專業學習網之解釋,mentor 這個詞彙的由來要追溯到希臘大詩 人 Homer 留給世人兩部偉大史詩中的一部「奧德賽」(Odyssey)。這 部史詩的主角是奧迪西阿斯(Odysseus),他是希臘西海岸 Ithaca 島的 國王。在特洛伊戰爭出征時,把家務交給一位名叫 Mentor 的好友照 顧。沒想到這一趟出門,奧迪西阿斯整整二十年沒有回家,有些地方 上的惡霸任意糟蹋他家的錢糧,並且逼他的妻子改嫁。同時身為戰爭 女神和智慧女神的雅典娜(Athena)很同情奧迪西阿斯,於是央求天神 宙斯(Zeus)幫助奧迪西阿斯。於是雅典娜時常化身為 Mentor 這位貴 族,幫助奧迪西阿斯的妻子,並且指導奧迪西阿斯之子體勒馬卡斯

(Telemachus)。

因此,由以上的典故衍伸出 mentor 是智慧之神的化身,指有經 驗、值得信賴的的諮詢者。應用在師資培育過程上,mentor 是能傾聽、

研究、作為楷模,結合理論與實務的輔導教師(引自林懿德,Smith &

Alred, 1994)。

當然,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不僅是師傅的特性那麼簡單。蔡秉倫 (1998)歸納出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有五種:

(一)引導者:實習輔導教師引導實習教師進入實習學校,介紹學校文 化與學校同事,並且安排實習計畫,協助實習教師展開實習生涯的第 一步。

(4)

(二)示範者:實習輔導教師安排實習教師做課室觀察,示範教學技 巧、教學流程以及輔導方法。

(三)支持者:適時給予實習教師關心及鼓勵,協助實習教師應付實務 問題,提供社會心理功能。

(四)諮商者:隨時解答實習教師實習上的困擾,提供諮商管道。

(五)督導者:監督並評鑑實習教師的學習,給予教學回饋。

李惠婷(民 94)整理 Sampson 和 Yeomans (1994)的系統分析,並且 新增「發展性的角色」,實習輔導教師角色歸納如下:

(一)結構性:組織者、計畫者、引導者、協商者。

(二)支持性:友誼者、守護者、諮商者、資源提供者。

(三)專業性:分析者、設計者、教育者、訓練者、評鑑者。

(四)發展性:專業發展的楷模、導引者。

Furlong 和 Maynard (1995)則認為在不同實習階段,實習輔導教 師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教學起始(Beginning teaching)階段:楷模者。

(二)教學輔導(Supervised teaching)階段:楷模者、訓練者。

(三)由教中學(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階段:楷模者、訓練者、諫友。

(四)自主教學(Autonomous teaching)階段:楷模者、訓練者、諫友、共

(5)

同探究者。

研究者則認為,固然在不同實習階段實習輔導教師扮演不同的角 色,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也會隨著輔導者(mentor)與被輔導者(mentee) 之間相處模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若兩者的相處模式是上對下的師徒關係或是上對下的長官與下 屬關係,則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以楷模者、訓練者、評鑑者、教育者、

引導者、督導者、組織者、計畫者、諮商者、守護者、資源提供者為 主。相對的,若兩者的相處模式以平等同輩位階,如學校同事、朋友 的關係,則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以經驗分享者、合作教學者、協商者、

友誼者、諫友、共同探究者、資源分享者為主。

由於東方傳統禮教上的約束,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要做到亦 師亦友的雙重角色較為困難,不易同時達到以上實習輔導教師的所有 角色功能。然而,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定位能使兩者互動功能達到顛 峰,也是未來值得探究的地方。

三、 實習教師在實習階段的困擾

盧富美(民 81)的研究指出,實習教師的在實習階段的困擾主要是 教學工作和研究進修。而 Simon Veeman 整理 1960~1980 年的論文 83 篇歸納出初任教師的困擾,前十五名包括:維持班級秩序、引起學生 動機、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評量學生功課、與家長的關係、班級活動

(6)

的組織、教學資源不足、處理學生個別問題、教學工作繁重,教學準 備不足、與同事的關係、有關上課與教學時間的計畫、各種教學法的 有效應用、學校政策與相關規定的了解、確定學生的程度、教學內容 知識。

因此,就實習教師的困擾,設計出能協助實習教師解決困難的實 習輔導計畫,並且施行有效的策略就成為評估實習輔導計畫優劣的關 鍵之一。

四、 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策略

Tomlinson (1995)提出教學環(teaching cycle),認為實習輔導教師 的輔導策略是「計畫-教學過程-評鑑結果-反省」的循環過程。實 習教師在教學循環的不同階段,實習輔導教師應給予不同的指導,如 圖 2-1-1(引自李雅婷,民 87)。

(7)

圖 2-1-1 Tomlinson(1995)提出的 teaching cycle 和其輔導措施。

國內學者針對輔導教師的輔導策略(李水源,民 86;傅聖國,民 91;黃婉萍,民 88;歐用生,民 85),也提出許多說明,整理如下:

(一)引導與晤談:引導實習教師進入學校現場、熟悉環境與學校文 化,晤談了解實習教師的實習計畫。

(二)示範與觀摩:輔導教師示範教學模式,並安排其他觀摩機會。

(三)教案的討論與建議策略:審閱實習教師的教案,安排實習教師先 上概念簡單的單元,並且對其教學流程提出建議。

(四)提供各種資訊與技巧:輔導教師主動提供教具教材資源,指導實 習教師教學技巧和班經技巧。

(五)合作教學策略:實習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共同合作教學,分擔級

輔導策略 輔導策略

4b 4a

判斷/促進對教學事 務的認識,瞭解策 略,幫助計畫和準備。

判斷/支援:輔導、鼓 勵和協同支持。

判斷/幫助將相關的 評鑑結果回饋到教學

判斷/幫助其評鑑 結果和教學過程。

回饋

計畫/反省 教學過程 評鑑過程

(8)

務。

(六)關懷鼓勵策略:實習輔導教師提供心靈支持力量,關懷鼓勵實習 教師。

(七)安排特定學習活動:實習輔導教師安排或建議特定研習活動或其 他進修管道。

當然,在不同情境下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策略也有所不同,林懿 德(民 90)認為實習輔導的歷程是動態、不斷調整的。他觀察兩位國小 輔導教師所運用的輔導方式,發現平時輔導教師會以身作則,除了示 範教學,平時也會示範對學生的態度、與家長的溝通、班級日常例行 事務運作和學生問題解決。實習教師初期受到教學和班級經營挫折 時,給予打氣和鼓勵,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在實習教師初期教學時,

建議選擇較有把握的科目開始,由部分單元教學逐步到整個單元,由 一課到多科循序漸進,並且在教學後在不足處給予指導和修正,或是 建議使用合適的教學媒體或補充課外知識輔助。當實習教師教學發生 困難或問題時,考慮實習教師的立場和心情,不冒然在課堂上直接介 入,採用迂迴或間接的方式進行。課後輔導教師也會提供教學檔案、

研習資訊或找資料的管道,拓展並強化實習教師的能力。

傅聖國(民 91)對兩位國小實習輔導教師的觀察也顯示,實習輔導 教師會在課堂上直接指導實習教師,包括秩序管理和教學技巧,立即

(9)

給予正確的指導。在實習教師教學前,實習輔導教師也會預估實習教 師可能的問題與困難,例如:學生程度定位和學生學習困難點,預先 給予教學上的指導。有時,實習輔導教師也會安排實習教師到其他年 級實習,建議實習教師參考其他教師的教學方式,避免侷限在同一種 教學思維。

雖然這些輔導策略看起來非常豐富,張德銳(民 92)指出我國大多 數實習輔導人員仍以相當傳統的方式帶領實習教師,導致實習輔導的 成效不顯著。他主張實習輔導的三個利器是目前歐美國家廣泛使用,

並且已相當本土化的輔導技術─臨床視導、教學專業發展系統、教學 專業檔案系統。

(一)臨床視導:臨床視導是由培育專業醫師的作法引進至師資培育的 一種輔導方式。Acheson 和 Gall (1996)將臨床視導的實施分為:

1. 計畫會議:輔導人員對實習教師表達關懷,確認實習教師關 注的議題,了解實習教師的教學脈絡,最後輔導人員和實習 教師共同決定教學觀察的重點和工具。

2. 教室觀察:輔導人員勤做筆記,選擇性的逐字記錄或利用 SCORE (seating chart observation records)記錄學習專注、語 言流動、移動型態。同時善用錄影機、錄音機等輔助工具,

蒐集完整正確資料。

(10)

3. 回饋會議:以客觀的資料提供回饋,運用讚美、建議、支持 的技巧,發問澄清實習教師的意見和感受,必須改變時,鼓 勵實習教師選擇替代方案,並持續觀察實習教師改變狀況,

提供適當追蹤輔導。

共同實習輔導過程中,若使用類似臨床視導中的回饋會議,針對 實習教師和實習輔導教師在課室教學中的討論,提供由師資培育大學 研究團隊、其他實習輔導教師和行政教師的多方意見,給予參與教師 們客觀的回饋,對於參與者會有哪些影響,是師資培育參與者關注的 焦點。

(二)教學專業發展系統:教學專業發展系統是根據臨床視導模式發展 出來,經由張德銳(民 85)等人改良 Harris (1982) DeTEK,發展出一套 規準更明確、歷程更具體的教學輔導系統,透過教師自我分析、同儕 教室觀察、學生教學反應等方式,進行形成性、發展性、診斷性的評 量,並且鼓勵教師自省實踐,與同儕夥伴專業對話。系統內含五個教 學領域,41 個行為指標,輔導人員和實習教師藉由四個階段、十個 步驟的運作,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教學檔案系統:由張德銳(民 92)參考美國加州 Beginning Teacher Support and Assessment (BTSA)中的形成性教學評鑑模式,協同一組 中學教師本土化而來。這個系統透過「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課程設

(11)

計與實施」「班級經營計畫與執行」「教學觀察與回饋」「學習評量 計畫與執行」「專業成長與省思」六個檔案活動,運用「計畫」「教 學」「省思」等三個歷程,指引實習教師進行有目的和系統的檔案建 構,進而協助教學。

研究者認為,實習輔導計畫應有培訓輔導教師使用不同輔導策略 的功能。所以,運用此部分文獻與本研究中共同實習輔導的策略相比 較,預期能發現共同實習輔導在策略成效上與傳統實習輔導的差異,

可視為評估實習輔導計畫的重點之一 五、 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的互動模式 (一)英國實習輔導互動模式

依據 Brooks 和 Sikes 的研究,英國歷代的實習輔導模式分為三種 (李奉儒, 民 87):

1. 學徒模式:十九、二十世紀時,英國小學培訓 pupil teacher,

是英國在傳統上第一次嘗試有系統的師資培育。在這個模式下,實習 教師不加質疑、卑屈的模仿實習輔導教師的教學模式,以教學實用技 能為優先,卻無法獲得實習輔導教師行動背後的理解判斷。此外,因 為實習輔導教師不是絕對的專家,不加以挑戰批判,教師專業成長就 會停滯。因此,Brooks 和 Sikes (1997)批評此種模式下的實習教師是 不會思考的機械人。

(12)

McIntyre (1994)建議以「楷模」取代「學徒」。實習教師不完全模 仿實習輔導教師,反而經由實習輔導教師的協助注意到教學的特定層 面,去學習特別、有效的技巧和策略,進而發展出自己的教學模式。

2. 能力本位模式:與學徒模式相似,但是實習輔導教師的責任 比傳統學徒模式大。不同之處在於實習教師必需經過導入方案,通過 考驗與評量。所以實習輔導教師的工作是設計一個方案,讓實習教師 達成評鑑的規準。例如英國當時詳細列出五類教學能力項目:學科知 識、學科應用、教師管理、評量與記錄學童的課業進步情形、後續的 專業發展。但是能力本位模式過於強調特定成就指標,可能導致教師 刻板的應用某些知識,忽略教師批判思考的能力。因此,反思實做模 式興起並提出補充。

3. 反思實做模式:Brooks 和 Sikes (1997)提出實習輔導教師應 主動指導,有計畫、有系統的介入實習教師的反省中,作為實習教師 的反思的教練(reflective coach),讓實習教師的反思更有意義。進一 步,實習輔導教師要鼓勵實習教師批判自己的教學過程,並且挑戰實 習教師的做法,擔任實習教師的批判諫友(critical friend),使實習教師 能做出教學上的轉變。最後,實習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的關係晉升為 共同探究者(co-enquirer),平等參與實習教師的學習歷程,而非用專 家的身分去診斷、評量實習教師的行動。

(13)

本研究中共同實習輔導的意義便是希望由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 教師的共同參與,引導雙方走向反思實做模式中批判諫友和共同探究 者的平等地位。當然,前述所指以實習輔導教師為楷模和能力本位的 互動模式皆能提供實習教師在教學表現中的有效策略,也是共同實習 輔導計畫中值得取為借鏡之處。

(二)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的互動特色

影響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之間的互動因素有很多。Wildman 等人(1992)提出影響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的互動分為三類:

1. 情境因素:例如實習學校的學校文化、實習計畫的擬定原則、

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工作地點的安排等。

2. 實習輔導教師個人特質:包含實習輔導教師對於實習輔導工 作的看法、實習輔導教師待人處世的方式、實習輔導教師的個人教學 理念等。

3. 實習教師個人特質:包含實習教師的學習態度、實習教師的 個性與性向、實習教師的個人教學理念等。

然而,究竟如何配對實習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才能破除三類因素 引起的障礙,文獻指出通常實習教師內心對實習輔導教師有特定的期 望。

Tellez (1992)提出實習教師尋求協助的對象會經過選擇,他們偏

(14)

好友善的、關懷的、有經驗的對象。Yeomans 和 Sampson (1994)研究 證實受歡迎的輔導老師特質包含:友善的、有自信的、開放的、敏銳 的、有效率的、變通的。梁瑞安(民 88)調查發現實習教師心目中理想 的輔導老師特質包含:熱心助人、敏銳的觀察力、親切、良好的人際 關係、樂觀開朗、耐心寬容以及細心。

因此,實習輔導教師除了要有深厚的教學實力、優秀的輔導能 力,也必須具有以上特質,才能無障礙的和實習教師溝通,幫助實習 教師的專業成長。

黃淑玲(民 86)研究英國實習輔導制度,發現實習輔導教師和實習 教師的互動分成三個階段,發展情形和國內的實習輔導相似。如下圖 2-1-2。

階段 1:建立彼此形象,交換資訊、經驗,產生信賴。

階段 2:關係穩定、敞開心胸後,探究釐清教學問題。

階段 3:實習輔導教師介入更少,實習教師輸出更多,逐漸獨當 一面。

(15)

圖 2-1-2 英國實習輔導制度實習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關係發展曲線 (轉引自黃淑玲,民 86,108 頁)

共同實習輔導中的會議和因計畫所帶來的連結,應能增添實習教 師與實習輔導教師互動的情境因素,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產生信賴 穩定的關係。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個人特質上的差異,是否在本 共同實習輔導計畫中,對整體計畫的成效產生效益,是本研究的關注 點之一。

(三)夥伴關係的實習輔導互動模式

夥伴關係的實習輔導互動模式相當於本研究中的共同實習輔導 模式,由師資培育大學、實習學校和實習教師組成相互合作的夥伴關 係,進行三角互動的實習輔導培訓。而在此夥伴關係的實習輔導互動

(16)

教師都要肩負不同的責任來促進彼此的專業成長。其中,師資培育大 學須提供簡要的課程期望報告、大學和實習學校間的互動計畫書,規 劃輔導教師會議、實習教師會議和共同討論會議,並且整合實習輔導 研究者和實習學校的建議。而實習學校則需要確認有意願的輔導教 師,提供實習教師和輔導教師的需求,協助實習教師得到班級經營、

課程規劃、了解學生知識的能力,也協助輔導教師加強學科內容知識 與學科和日常生活經驗整合的能力。至於實習教師則需要傳達需要得 知的事物和問題給輔導教師、實習學校和師培大學,促進夥伴間的溝 通,在輔導教師的支持下嘗試各種教學策略,並且更主動積極的參與 課室活動。

香港在 2001~2002 年進行大規模夥伴關係實習輔導模式評鑑中 發現,有 70%的實習輔導教師認為自己受惠於此種實習輔導模式。

Lopez-Real 和 Kwan (2005)分析此群實習輔導教師的回應,提出導致 實習輔導教師專業發展的四項組成因素包含:透過自省的學習、來自 實習教師的學習、透過彼此共同研究的學習與來自大學實習指導教師 的學習,其中透過自省的學習最為顯著。而實習輔導教師在夥伴關係 實習輔導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壓倒性的被賦予為回饋的提供者,也 就是對實習教師的個人優勢和弱點提供實務上的指點。另外,在此模 式中,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展現出隨著時間轉換,傾向顧問、平等的

(17)

夥伴和諫友,強調和實習教師一同工作下專業成長的關係。

國內目前也有些以夥伴關係實習輔導模式進行的實徵研究。林淑 梤(民 95)發現,小組討論、協同行動研究和課室觀察依序為有效協助 實習教師專業成長的三種活動,而學生的心聲、觀點的批判與辯論,

以及以實習教師為中心的輔導方式是促使實習教師觀點轉變的最有 效方式。

延伸夥伴關係之研究主題,Roth 和 Tobin (2005)提出以共同教學 (Coteaching)和產生共同對話(Cogenerative Dialogues)作為新手教師們 連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務之間空白,學習教學的一種方式。

Tobin (2006)指出,共同教學是發生在兩位或三位教學者合作來 教導一群學生,學生得以擴展更多的學習機會,所有的共同教師獲得 比單獨在一間教室教學時有更多的教師及學生間的互動經驗。而共同 對話是共同教學連帶發展出來的,關注的議題聚焦在達成矛盾解決以 及角色、目標不斷重新定義的共識,進而催化改進運作課程。共同對 話的應用範圍卻超過了共同教學,因此教師、學生、行政人員代表定 期的會議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由上述可知,夥伴關係的實習輔導互動模式強調新手教師與其他 資深教師、大學實習指導教師、研究者和行政人員透過共同工作的平 等夥伴關係,形成學習型組織,建立出多方的專業成長新視野。

(18)

研究者以為,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互動的方式影響兩者的專 業成長。良好有效率的互動會促進彼此在教學上、人際上的正增強,

而實習輔導計畫的進行若能採用合適的互動模式,營造出和善、值得 信任又開闊視野的學習環境,必能提升實習輔導計畫的效能。

六、 實習輔導教師的專業成長

實習輔導教師在指導實習教師的過程中,不但參與實習教師的專 業成長,也會經歷自省、改變的衝擊。

統整我國學者的研究,將實習輔導教師的困擾歸納成以下數點 (洪志成, 民 87; 陳利玲, 民 90; 黃婉萍, 民 88; 歐用生, 民 85; 傅聖 國, 民 91):

(一)輔導教師輔導知能不足:實習輔導體系中缺乏一個支持實習輔導 教師,提升輔導知能的機制。當實習輔導教師的指導過程遇到挫折,

不免對自己的做法產生質疑。

(二)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相處問題: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來 自不同背景,各自有不同教育理念,尤其兩者年齡和輩份上的差距,

可能會造成溝通不良的情況。

(三)實習教師學習意願問題:實習教師學習意願低下,實習輔導教師 又無法提升實習教師的實習動力時,容易造成彼此的偏見與誤解,實 習輔導教師輔導意願也會隨之低落。

(19)

(四)實習教師基本素養問題:實習教師的基本知能不足,對於教材內 容與分科教材教法不了解,會添加實習輔導教師的工作量和輔導困 擾。

(五)班級學生適應問題:班級內分別有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的兩 套教學策略,可能導致學生學習上適應不良的問題。實習輔導教師承 受教學責任壓力,究竟要放手讓實習教師嘗試教學設計,或是統一嚴 格規定教學流程,實為兩難問題。

(六)實習輔導教師自我調適問題:實習教師進入學校後,實習輔導教 師要兼顧學生與實習教師的學習,生活步調也會比先前緊湊忙碌,實 習輔導教師心態尚需要更多時間、空間去調整。

實習輔導教師經歷過以上困境後,教師的專業成長會往哪裡發 展,我們可以由實習階段帶給實習輔導教師的影響來分析。根據國內 學者的研究,實習輔導教師的專業成長動力如下(李惠婷, 民 94):

(一)自我的再次檢驗與反省:實習輔導教師具有示範教學的功能,因 此當教室中多了觀摩者,實習輔導教師會重新思考什麼是優異教學,

以提供有效的建議。

(二)外來者的刺激,使獲取新知的管道增加:實習輔導教師蒐集相關 資料或接受他人視導與協助,用以指導實習教師。實習輔導教師本就 能因此得到許多新觀念,刺激自己的專業成長。同時,實習輔導教師

(20)

與實習教師間的合作教學與對話內容,也能增加實習輔導教師的自我 了解,引發對教學的哲學思考。

(三)來自實習教師的尊重與肯定:實習教師對實習輔導教師的專業崇 拜,能使實習輔導教師自我肯定,建立自我尊嚴並感覺被重視。

(四)教學示範與敞開教室封閉系統的挑戰:有機會再注意到課程問 題。

(五)獲取新知的途徑增加:來自實習教師的最新教學資訊。

(六)與同事和實習教師間合作研究的形成: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教師 與同事間對於課程設計、教學評量、輔導原理的討論與合作,能夠激 盪彼此在實務作法上的改良,讓教學不再是孤立無援的問題,而是團 體發展的目標。

(七)輔導技能的發展與運用:實習輔導教師輔導實習教師,有時策略 成功,有時策略失敗,這些輔導經驗在心中形成優良的輔導模式,將 來也能應用在其他領域。

(八)社交、溝通的練習: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同事間的對話互 動,使其不斷進行社交與溝通的練習,對於日後維持人際關係,拓展 生活空間都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除此之外,本研究添加其他可能的專業成長如下:

(一)學生對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的比較:學生同時接受實習輔導

(21)

教師與實習教師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於兩者教學的品質和人格特 質會有不同的評價。實習教師雖然缺乏教學經驗,對於教學的流暢性 與穩定度不足,但是實習教師剛離開大學不久,對於教學活動的設計 新穎,也更貼近學生次文化,時常能搏取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與認同。

同時,多數學生對於新老師的期待與憧憬,可能造成對實習輔導教師 的冷落。於是實習輔導教師也會開始思考教學活動的改變與更貼近學 生思想的管道。

(二)提高行動研究的可能性:學校通常很支持教師針對班級問題展開 行動研究,但是由於級務處理的繁忙,教師對於行動研究造成的壓力 較難負荷。而有實習教師協助級務的實習輔導教師,尚能藉助與實習 教師的合作研究,提高行動研究的深度、廣度,並且降低行動研究對 教學帶來的負荷。

共同實習輔導可以透過自省的學習、來自實習教師的學習、透過 彼此共同研究的學習與來自大學實習指導教師的學習,其中透過自省 的學習最為顯著(Lopez-Real 和 Kwan, 2005)。這也成為評估此類計劃 之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

七、實習教師的專業成長

Guillaume 和 Rudney (1993)認為職前教師經歷實習教學後,對於 教學的缺失有改進的意願和做法。而 Huling-Austin (1992)也指出,實

(22)

習教師經過教育實習的歷練,能夠改善實習教師的教學表現,也能提 升實習教師個人及專業的良好特質。

但是實習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階段卻因時間而有所不同,林懿德 (民 90)指出其三個階段為:教育理想國的期望、現實衝突期、自我調 適與成長。從預設的理想狀態、直到遇上教學現實衝突,實習教師的 專業成長比一般教師更曲折難行,Kagan (1992)則認為初任教師的專 業成長著重於行為和概念的學習,包括:

(一)增強對學生認知與教學的後設認知,查覺改變學生質樸概念的方 式。

(二)重新建構與修正學生的先備知識。

(三)將注意力從自我教學轉移至學生學習上。

(四)整合班級經營和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提升解決課室問題的能力。

研究者認為可使用文獻中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教師專業成長的資 料,比對本計畫對兩者的影響,以便分析計畫的成效。

八、專業發展學校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PDS)

根據美國 NCAT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的解釋,專業發展學校(PDS)是專業教育計畫和中小學形成 夥伴關係的創新機構。最主要的概念是建立中小學和大學的合作關

(23)

係,建立教學實務與教學理論之間的交流管道,藉以解決教育專業問 題。而專業發展學校的四個重要使命包含:新教師的準備、教職員的 發展、實踐改進導向的詢問和促進學生成就。

也因為這重要的使命,專業發展學校有三大重要的目標便是職前 師資培育、在職專業發展、探究教學與學習。在職前師資培育方面建 立實習輔導關係,支持職前教師在教學實務和教學方法上的學習。於 在職專業發展方面,連結研究理論、好的教學實務,協助在職教師合 作進修,產生達到新目標的教學動力。而在探究教學與學習方面,則 利用共同探究與開發新模式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專業與學生學習成 效的進步(Fetters & Vellom, 2001,引自林淑梤, 民 95)。

Castle, Fox 和 Souder (2006)從學生教學的評量和檔案呈現比較過 在 PDS 和非 PDS 系統下職前教師的差異。結果發現,PDS 系統下職 前教師的計劃、指示、管理和評估方面計分顯著優於非 PDS 系統下 的職前教師。由檔案呈現的質性分析也顯示,PDS 系統下的職前教師 展現出對於學校與教室有更強的歸屬感,並在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 Standards

中更老練。在此案例中 也顯示 PDS 系統下畢業之學生學習較非 PDS 系統更迅速。

此外,Ridley, Hurwitz, Hackett 和 Miller (2005)比較職前教師在 PDS 和傳統學校受訓下課程計畫、教學效率、教學後反省、專業教學

(24)

知識內容保留,也發現在第一年教學期間內,受 PDS 訓練之職前教 師得分顯著高於傳統受訓的職前教師。

對實習學校而言,PDS 系統的形成也能從大學獲得經濟上和學術 上的支援,Latham 和 Vogt (2007)的研究指出,PDS 的教育顯著的促 使實習教師參與並且更堅持於教學這件事,因此專業發展學校能吸引 更多執意進入教學系統的實習教師加入。

因此研究者以為專業發展學校能開拓出實習輔導的新歷程,使在 職教師、實習教師與師資培育大學建立合作的夥伴關係,促進學術理 論的實踐、教學實務的改進與共同探究合作的新模式。

第二節 各國實習輔導制度及評鑑

各國的實習輔導制度因國情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日本與我國同屬 亞洲先進發展國家,而英國的實習輔導制度無論以輔導教師或實習教 師的角度切入都十分完善,所以分別介紹日本的實習輔導制度及評鑑 與英國的實習輔導教師培訓及評鑑方式。

一、日本的初任者研修制度

根據楊思偉(民 86)的研究,日本無明確的實習輔導制度,只有對 初任教師的研修制度規定。因此,日本的初任教師角色就約略相當於 台灣的實習教師,在此介紹日本對初任教師的培訓方式。

(25)

首先,初任教師必須先通過教師資格檢定成為正式教師,再分發 到各校開始初任者研修。初任者研修包括校內研修和校外研修為期約 90 日,其中 60 日在校內進行,稱為校內研修,另外的 30 日在校外 進行,稱為校外研修。校內研修過程由指導教員指導,日本的指導教 員相當於國內的實習輔導教師,負責指導的研修領域包含:基礎素 養、班級經營、學科指導、道德、特別活動、學生指導。校外研修的 過程分為為期約 15 日的教育中心研修、5 日的住宿研修和 10 日的海 外研修。簡單的流程可參考圖 2-2-1。

圖 2-2-1 日本初任者研修制度流程圖

初任者 研修

校內 研修 (60天)

校外 研修 (30天)

由指導教員等指導

研修領域:

基礎素養、班級經營、學 科指導、道德、

特別活動、學生指導

教育中心研修

住宿研修(5天)

海外研修(10天)

註解 [MSOffice1]: 圖的大小 不可超出邊界

(26)

制和輔導教師中心制。校長中心制是由校長為首,副校長為指導責任 者,以下並由輔導教師、學科輔導教師、全體教職員協助指導,見圖 2-2-2。輔導教師中心制則由輔導教師為主要指導責任者,並由學科 主任、學年主任與不同研修內容的輔導教師共同協助指導,而校長負 責召開運作委員會和教職員會議,了解並監督其中的過程,見圖 2-2-3。

圖 2-2-2 日本初任者研修制度之校長中心制

校長 指導責任者 (副校長)

輔導教師

學科輔導教師

全體教職員

註解 [MSOffice2]: 所有的圖 位置應置中

(27)

圖 2-2-3 日本初任者研修制度之輔導教師中心制

至於日本研修制度評鑑以填寫成果報告為主,內容多為填空式和 敘述式,評鑑內容是針對研修制度成果而非輔導教師或實習教師的表 現。內容其中之輔導教師報告是提報輔導教師人選;初任者研修實施 報告書是說明進行的措施、參與人員和內容;校內研修感想則由初任 教師填寫,用敘述性的方式表達想法;初任者研修綜合所見則由校長 填寫。

由此可知,日本的初任者研修制度無具體的實習輔導評鑑模式,

可能因為制度下並未特別突顯輔導教師的角色,而輔導教師任期只有

學科等 主任

運作委員會

校長

教職員會議 輔導教師

初任者 學年主任

研修內 容別之 輔導教

(28)

一年,也無專業發展階段可言。另外,也可能和沒有外部團體評鑑文 化有關。

二、英國的實習輔導教師訓練模式

英國的實習輔導模式建立在師資培育大學和實習學校的成員之 間,和國內現有的輔導模式比較類似。由師資培育大學指派 subject lecturer 和 link lecturer,實習學校指派 mentor 和 professional tutor 共 同輔導實習教師(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而英國輔導教師的訓練過程分成四個階段:(一)Faculty-based training;(二)Level one:進行兩段一天的課程,並且獲得參與認證;

(三)Level two:展現輔導證據的成果,進行口頭發表;(四)Level three:

與一些實習輔導教師共同工作,參與實習輔導的相關研究。

此外,英國也提出 QTS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認為實習教師 應達成專業價值觀與實習、教學知識與理解、教學此三方面專才。而 始業教師訓練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ITT)便是促成實習教師達成 QTS 的訓練計畫,內容包含規劃實習教師的需求、實習教師的訓練與 評鑑、ITT 夥伴關計的安排和實習教師的品質保證。

當然,英國也有一套評鑑各校 ITT 的方式(OFSTED),分為 full subject inspection 和 short inspection。

(一)全面學科視察(Full subject inspection):評鑑員審查課程文件、實

(29)

習教師工作和觀察一些師資培育中心和大學的訓練。課程的最後,也 會觀察一些參與的實習教師。

(二)簡要視察(Short inspection):評鑑員審查計畫提供者的自我評鑑、

改進的計畫、選擇的過程、訓練計畫的安排,看看是不是有維持先前 審查的品質。

評鑑的重點則著重 ITT 訓練的品質、QTS 背景下實習教師評鑑 的正確性與一致性、實習教師學科知識理解,以及實習教師的計畫、

教學、班級經營,和學校對實習教師的監控、評鑑、記錄、報告和責 任。

以上日本和英國的實習輔導模式與評鑑方式可以協助研究者作 為評鑑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訓練過程的對照,也可以作為研究者 給予計畫建議的參考。

第三節 敘說探究 一、敘說探究的意義

敘說是一種經驗的再呈現 (Riessman, 2003)。如同 Connelly 和 Cladinin (1990)對敘說下的定義:「蒐集並說出生命故事,並且寫下經 驗。」研究者是藉由聽故事,進而利用說故事、寫故事的方式,去探 究研究對象的想法和可能真實呈現的作為。

使用敘說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的原因有三。第一,敘說是呈現

(30)

經驗及了解經驗的最佳方式 (Clandinin & Connelly, 2000)。由於故事 的型態提供了人物的興趣、價值、能力、動機和性格這些資訊 (Cochran, 1997),並且使事件形成較完整的脈絡與前因後果。因此,

在這些較完整的線索下,研究者可以清楚的提供研究對象一些過往經 驗,或是藉由研究對象自己敘說的方式去了解研究對象的過往經驗。

第二,敘說給予教師有機會去組成與反省屬於自己的教學故事,更促 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與認同 (Ritchie & Wilson, 2000)。第三,敘說是 多重聲音的 (Riessman, 2003),敘說的過程中會包含說故事人的聲 音、寫故事人的看法與聽故事人的批判,這些聲音可以使這些人在故 事中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讓彼此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 值。

基於以上所述,研究者訪談實習教師獲得實習現場中實際可能發 生的事件,希望能藉由這些事件所營造出的情境,提供實習輔導教師 自述輔導技巧和教學內容改進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若能邀請校長、實 習教師和師資培育大學之教授一同進行討論,讓多重聲音進行批判與 交流,也是未來可以努力執行的方向。

二、敘說探究的使用方式

Riessman (1993)認為敘說探究中經驗的再呈現分成五個層次。

(31)

原始經驗 (primary experience) 圖 3-3-1 敘說研究中經驗再呈現層次圖

(資料來源:Narrative analysis (p. 10), by C.K. Riessman, 1993, Newsburry Park, CA: Sage)

研究者據此,欲使用實際訪談近三年內在實習階段接觸過國民小 學自然科教學的原始經驗,撰寫成實習小故事,並藉此實習小故事訪 談本實習輔導計畫中的三位自然科實習輔導教師,探究其在此虛擬情 境下的觀感和可能的指導策略,進而與課室觀察、會議記錄進行比對 校正,分析此階段自然科實習輔導教師的專業成長。

閱讀後經驗的呈現 (reading experience)

分析敘說經驗 (analysis experience)

轉錄敘說經驗 (transcribing experience)

訴説經驗 (telling experience)

關注經驗 (attending to experience)

(32)

第四節 敘說探究之實徵研究

研究者整理國內敘說探究的實徵研究,以表格整理以下兩則關於 教師的研究:

表 2-4-1 國內敘說探究應用在教師身上的實徵研究 研究者 時間 研究主題 對象 研究目的 林素芬 1999

教師專業實踐知識的發 展歷程:一位研究生/國 小老師的自述

自己 用自我敘說故事方式 探討教師專業實踐知 識的歷程

阮凱莉 2002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 教師實踐之敘說性研究

國小老

用敘說故事分享教學 經驗並澄清教師實踐 知識

此外,國外也有許多使用敘說探究的實徵研究,其中詳細介紹 Shank (2006)的研究,目的是探討合作學習團體中的教師如何利用說 故事形塑概念、建立關係並且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教學實踐。她使用質 性 case study,研究 Trudeau High School 的合作問題討論團體(CIG;

Collaborative Inquiry Group)。Trudeau High School 是一所擁有 950 位 學生,60 位教職員的鄉村學校。CIG 團體教師都是原本在 CES 相關

(33)

學校學習的教師。由於這個計畫,CES 邀請每六到八位老師參加 CIG 小組,這些教師在暑期機構互相探問並且討論一些教學實踐的爭議。

本文的研究對象在一開始有七位,第二年後便成 13 位,其中三位有 20 年以上的教學經驗,六位的教學經驗在 5 年以內,四位在 6 到 10 年間。

研究結果發現,一開始的時候,成員中的對話都以抱怨學校和領 導者的爭議為主,故事的內容只是使團體挫敗,維持想法的現狀。後 來有一位年輕的英文老師主動站出來分享他如何批改學生的 paper,

這引發成員間對教學實務的重視,由此可以真實的觸碰到他人想法和 實務。研究中的教師們開始更開放的分享他們對實務的質疑,並且信 任對方,創造一個合作的學習空間。

其次,故事也能讓團體成員去反映他們的實務和看到新的可能的 行動。資深團員分享他在教牛頓力學時候的評量方式,這使一位老師 開始思考他們自己本身的評量方式,並且在隔年開始試用開放式的評 量。另一位老師想到的是如何讓學生願意去做困難的作業。聽了團員 的故事,反映出其他老師對自己本身評量方式的看法,透過故事,也 讓整個團體激發出未來可以如何進行的方式。

另外,因為討論到教學實務,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大家 時常從個人實務經驗連結到教師想法的團體觀念。輔導老師和實習教

(34)

師分享他們在學生交報告之前先給評分標準,可是後來成效不彰。因 為先前已經建立信任和開放的對話,所以不會淪於抱怨,而成為結構 是討論實物處理方法的會議。最後,他們已經可以形成如何是好的教 學實務的共識。

共同實習輔導計畫如何採用類似團體討論的方式進行會議,是影 響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文獻可知,在會議中,敘說實務的方式 或進行實習輔導內容的討論方式,與教師團體觀念的達成與否,息息 相關。

綜合本章,研究者認為可以藉由文獻中所提及之實習輔導互動、

專業成長和策略作為評估本研究計畫的依據,同時藉由各國實習輔導 制度的評鑑,對照比較與本國現行的制度,提出評鑑此實習輔導計畫 的建議。此外,敘說探究和國內外的實徵研究,更支持本研究使用敘 說的方式進行訪談,也提供研究者在晤談分析上的參考。

數據

圖 2-1-1  Tomlinson(1995)提出的 teaching cycle 和其輔導措施。          國內學者針對輔導教師的輔導策略(李水源,民 86;傅聖國,民 91;黃婉萍,民 88;歐用生,民 85),也提出許多說明,整理如下:  (一)引導與晤談:引導實習教師進入學校現場、熟悉環境與學校文 化,晤談了解實習教師的實習計畫。  (二)示範與觀摩:輔導教師示範教學模式,並安排其他觀摩機會。  (三)教案的討論與建議策略:審閱實習教師的教案,安排實習教師先 上概念簡單的單元,並且對其教學
圖 2-1-2  英國實習輔導制度實習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關係發展曲線  (轉引自黃淑玲,民 86,108 頁)          共同實習輔導中的會議和因計畫所帶來的連結,應能增添實習教 師與實習輔導教師互動的情境因素,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產生信賴 穩定的關係。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個人特質上的差異,是否在本 共同實習輔導計畫中,對整體計畫的成效產生效益,是本研究的關注 點之一。  (三)夥伴關係的實習輔導互動模式          夥伴關係的實習輔導互動模式相當於本研究中的共同實習輔導 模式,由師資培育大
圖 2-2-3  日本初任者研修制度之輔導教師中心制          至於日本研修制度評鑑以填寫成果報告為主,內容多為填空式和 敘述式,評鑑內容是針對研修制度成果而非輔導教師或實習教師的表 現。內容其中之輔導教師報告是提報輔導教師人選;初任者研修實施 報告書是說明進行的措施、參與人員和內容;校內研修感想則由初任 教師填寫,用敘述性的方式表達想法;初任者研修綜合所見則由校長 填寫。          由此可知,日本的初任者研修制度無具體的實習輔導評鑑模式, 可能因為制度下並未特別突顯輔導教師的角色,而輔導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