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研究動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壹、研究動機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自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以來,已對國中小教育造成極大的衝擊,引起學者 專家、社會人士、家長、學生、教師各方面的熱烈討論與回響。身在第一線的 基層教師,在這一波的課程改革中,更體會出教師專業的重要。因為老師不先 自我成長,如何引導學生來思考教育的新方向,真正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理念?

尤其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由下而上的作用,老師主要扮演社會行動者,藉著幫助 學生為個人及社會未來負責而改變現狀。

1

主張「學校本位」的去中心化,從事 課程設計藉以發展各學校特色時,教師被賦予更重要角色。其次,課程綱要安 排「空白課程」的彈性教學時數,其目的是要讓教師恢復「武功」,自行從事 教材設計或研發教學的機會,是提升其專業能力與地位的好方法。

2

九年一貫的課程架構,是以培養國民所需的十大基本能力為課程目標,重 視基本能力的培養,此即「能力本位」的取向。其所謂「基本」能力,可從基 礎性、全面性、必要性來說明:

.基礎性-人的發展是一項終生學習的歷程,可做為一個人之發展的基礎,

奠定發展各種能力的基本。

.全面性-一個健全的人必須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要能具備圓滿的知識、

技能與情意,構成這些全面發展性的各種能力就是基本能力。

.必要性-可增進個人潛力發展與社會適應的各種能力,以適應快速變遷的 時代。

3

由此可知,九年一貫的教改理念,是以「人」為出發點,重視各種能力的 培養,著眼於生活經驗的學習和國民基本素質的提升。其所謂的「基本」並非 只是說聽讀寫算的低層次技能,而是能將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或新的問題上,

以便來處理新的問題。十大基本能力中的第十項「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4

,就 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教育思想,也是所有基本能力的最終目的。例如:布魯 姆(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就是把「能力」定義為「智性能力與技巧」:

1 George R.Knight,簡成熙譯,《教育哲學導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 93 年 3 月 2 版 3 刷,第 121 頁。

2 吳宗立、陳國彥,《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麗文文化公司,民國 91 年 10 月,第 23-24 頁。

3 楊思偉,<談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研習資訊》第 17 卷 6 期,民國 89 年 12 月,第 16-24 頁。

4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民國 92 年 1 月 15 日,第 5 頁。。

(2)

個人能由過去經驗抽取適當的知識和方法以應付新問題和情況。

5

長久以來,大部分歷史教師的教學還是停留在以講故事的敘述型態或灌輸 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及愛鄉愛國的關懷上,學生的學習只是死記活背,記憶一堆 歷史的事實,以求得考試的高分,這是升學主義下揮之不去的夢靨。因此,一 般社會大眾普遍懷有「歷史知識無用論」的成見,這是當前歷史教育面臨的最 大危機。有鑑於此,本研究擬深入探討能力取向的教學理論及其在歷史教學上 應用的可行性,希望有助於了解當前歷史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

英國的「學校委員會歷史科計劃 13-16」

6

,早在 1972 年代就堅信歷史知 識獨特的價值,他們深信學生若欲培養有用的歷史認知能力,或對當代世界有 直接充分的認知,就必須理解過去是如何與現在銜接,並學習歷史學科中的分 析、綜合、判斷的思維能力,才能「重視過去,理解現實,展望未來」。

7

研究者體認當前教育改革的新風潮,希望在歷史教學課堂上嘗試新的教材 教法,以期落實能力取向的教學目標。因此本研究的動機有二:

一、增進教師專業的歷史教材教法設計能力,對自己長期的教學工作有一個重 新出發的新方向與動力。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習的成就不在於歷史知識的吸收記憶,而是在將 知識轉化成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重視歷史的認知、理解與思考的應用,是本 研究的中心意旨所在。

貳、研究目的

在學習過程中,開發學科的能力一般應有可行的基本方法。能力通常伴隨 著相應的基本知識而來,能力與知識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好的遷移作用。基本 思考訓練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必要手段;相關的事實知識是促進能力形成和提高 的基礎。而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依存,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的獲得知識,進 一步啟發出思維能力,實現學習的目標。因此,本研究藉著由不同學習模式的 步驟與方法來靈活學習過程,活化歷史思維,希望在歷史課堂上建立一套以能 力取向為目標,以靈活生動的教材教法為基礎的教學實驗,以解決當前歷史教 學的困境,同時也提供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的可行性評估。故本研究的目的包括 下列三點:

5 黃光雄 等譯《認知領域目標分類》,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 72 年 6 月,第 31 頁。

(3)

一、透過本研究設計的多元教學方法、教材,希望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 習,進而激發其歷史思考能力 。

二、透過目標、教材、教學方法、評量的完整步驟,建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

針對能力取向的歷史教學目標,提供一套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法。

三、針對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不同問題,以不同的教學模式提供實

際的因應之道,同時就其種種結果評估其利弊得失,提供有志改善歷史課堂

教學之參考。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壹、相關研究回顧

有關能力取向的歷史教學研究,大體上包括一般性的歷史教育論著及有關 歷史教學方面的學位論文兩大類,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一般性的歷史教育論著

1.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麥田出版,92 年 9 月。

本書從後現代的論點認為過去是失真的論述,重新思考「有問題」的歷史 解釋、歷史想像、歷史資料與證據等論點。從書中提出的討論更加肯定學習歷 史學科是要培養能力。因為,歷史是移動式非靜止的,要活用歷史一定要有自 己的歷史思維,才能賦予歷史有意義的敘述,中心思想是以積極與批判的探求 態度作為研究歷史的方法。

2.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 93 年 1 月。

作者借助英美國家,近年來推動的歷史教學計畫的理論根據,投入小學教 學實驗的現場,關心的是如何從歷史事實的了解中培養歷史思維。先以歐美國 家教學示例,深入了重要歷史思維概念的教學研究,再引入台灣史教學的設計,

另外還介紹不少生動活潑的教學策略,來培養歷史能力。在兼顧理論與實務下,

對於同樣以理論與實務結合在課堂運作的研究者而言,無疑是一本最實用及解 決疑難的工具書。

3.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 77 年 12 月。

作者以比較有系統的方式瞭解不同的歷史思維活動,從根本處說明歷史思 維活動的性質以及它在社會活動中的位置。從歷史思維活動與人類其他社會活 動之間關聯的說明,或從歷史思維活動滿足人類什麼內在的需求,再從個人人 格的角度來談歷史知識傳授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從這三個層面的討論,探討知 識性歷史思維活動的問題 。

4.陳冠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 ,龍騰文化事業,民國 90 年。

作者是受到英國在近三十年以來新歷史教育改革的影響,強調歷史教學內 涵發生了變化,歷史學科強調對於歷史探究的方法或過程的理解。此一套歷史 教育改革成果,配合其背後理論基礎,無論在理念、課程、教材教法的意義與 經驗,提供以能力取向為中心的本論文,頗多值得參考的觀念與啟發。

5.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 ,正中書局,民國 82 年。

歷史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們學問?這本淺顯易懂的小書,回答了很多問題。

(5)

史學家對歷史本質認識,站在某個角度或採取某種立場的這種認知,才能求得 真實的多元解釋。所以,歷史學的思維取向應該朝著更多樣化、更寬廣的方向 發展,而現代的歷史教學融入歷史思維的能力,在設計教材教法上也應朝向多 樣化非某種固定的模式,才能符合歷史學求知的精神。

6.黃俊傑《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台大出版中心,民國 92 年。

提供關於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之相關知識,提升經由探索歷史活動而從事 批判思考之能力。歷史知識有其自主性與意義的建構是建構歷史圖像的主要條 件,歷史思考的具體性或脈絡化,都受制於時空的限制,其他如因果的解釋及 其問題等的分析,對於了解何謂是歷史思維能力,都可以得到更深刻的立論基 礎。

7.于有西《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年 3 月。

本書對教學作扼要的闡述,而對歷史教學的具體過程、方法詳細介紹,具 有實用性與針對性,是屬於基礎性的歷史教學論著。雖偏向於傳統的歷史教學 方法,但對於理解教材,運用知識也注意到了啟發性。尤其是關於本論文對歷 史人物的處理,怎麼講歷史人物要注意的問題及如何較為全面、純熟地掌握歷 史教學的各種方法和手段,都有具體的實例可作為參考。

8.于有西《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 3 月。

本書是作者對於上書《中學歷史教學法》 ,提供給教師更進一步深入地學習 高層次的歷史教學新理論,也對於教學模式的研究,設法把它系統化的介紹。

對於本論文研究也藉助於教學模式應用到歷史教學中的設計過程中,有較多值 得注意與比較不同的教學特點。

9.張保華《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年 7 月。

本書對歷史教學目的、任務、過程、規律、原則、內容、模式、方法、手 段、效果、環境、心理及其教學技能等比較全面的反映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新趨 勢,有助於本論文實際操作實驗的能力提升。對於歷史教材的使用,歷史教學 方法的改革、歷史教學模式的運用、歷史思維方式的培養問題及考試的命題等 諸多論點切合本論文發揮與探討。

10.聶幼犁《中學歷史教育論》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年 10 月。

本書有五個點專題的思考和基本觀點,其中教學目標與模式、歷史知識與

能力也是本論研究的焦點。討論歷史學科能力的形成並建立歷史學科能力體系

時其特徵、結構、依據、表徵及操作性問題,以具體地歷史材料來加以充分說

明及解釋,值得研究者好好的參考。

(6)

二、歷史教育方面的學位論文

1.黃麗蓉,《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之探究》,國立中山大 學/教育研究所/90/碩士。

作者此研究欲透過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的設計,建構教學網站輔助歷史 教學活動,藉由資訊科技的特性,提供學生完善的學習環境,發展歷史批判思 考的能力。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是不錯的一種直觀視覺效果,彌補了歷史的不可 重複性也多了歷史的想像空間,本研究論文也利用此特性,安排圖像式的教材 融入批判思考相關思維於歷史教學,以增進學生歷史批判思考的能力,則是本 論文探究式教學法的教學目標。

2.郭雅馨 , 《多元智慧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高中一年級中國史單元為 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91/碩士。

作者從多元智慧理論的角度檢視高中歷史教學,探討多元智慧理論的內涵 及其在高中歷史科教學上應用的得失利弊如何?教學過程中可能遭遇哪些困難 應如何克服?本論文實作評量的實踐就是結合多元智慧理論的學說,展開評量 活動的設計,來驗證學生學習成果,是一種新教學經驗的嘗試。

3.陳淑芬

《創造思考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 變之教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91/碩士。

本書肯定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值得推廣應用,但須注意到下列幾點:教師 心態的轉變是教學創新的關鍵、課程教材的配合是教學創新的契機、調整評量 的方式是教學創新的長久之計。創造性思考求新求變的教學設計,不致流於灌 輸式的單向教與學,有助於啟發歷史思維。

4.江蕙如,《建構主義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國二中國現代史教學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91/碩士。

作者在探討建構主義教育思想應用在國中歷史課程時,對教師專業的成長

、學生認知領域的學習以及情意態度的培養三方面的影響。對於肯定學生的主 動認知能力,是本論文安排師生探究式互動教學的基礎。情境教學活動設計理 念也是來自於建構主義,欲證實學生的情境理解和學生主動認知和情境中的知 識息息相關。

5.宋明君,《「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91/碩士。

作者以具體的教學活動,自歷史教育的理念著手,再深入歷史教育的知識 內涵,包括歷史教育的內容的組織和選材,再及於教與學之主體的心理組織,

並以實例教材為研究。其中提出關於歷史研究轉化為歷史教育內容,是促進歷

(7)

的要點,可作為本研究論文的啟發之鑰。

6.黃道遠, 《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 教育學系碩士班/91/碩士。

作者藉由反省歷史知識、學生、教師三個面向,試圖發展一個著重「歷史 思考」的歷史教學。得到三點發現:1.教科書內容應加強程序性知識。2.兒童 的歷史思考因整體教學改革而提升。3.兒童歷史思考的層次跳躍,教師要著重 教學的「形成性」評量。加強對程序性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必拘泥於課文內容 現有的陳述知識,用問題的設計來創設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是本論文對於教 材處理的態度。

7.李雅芳, 《當孩子遇上圖像--圖像融入兒童教學》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 教育學系碩士班/92/碩士。

作者探討課堂中圖像資料對學生歷史思考能力與學習興趣的影響。圖像資料運 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揮圖像本身具體特性,同時也扮演傳達歷史功能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本研究論文的情境教學模式,更少不了運用圖像資料來 豐富歷史思考情境,可以運用圖像教學理論來探討情境教學活動的實施結果。

綜合上述前人研究,可以發現歷史的教學內涵不斷在擴大,主要是把歷史

學科當成一門知識類型在探討,藉著探索或引進更多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驗 來豐富歷史教與學的面向,皆以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為歷史的教育目的。各種教 學法也是朝著這個方向來努力,除了讓教學更活潑、有步驟與順暢外,也不至 於為了多元化而流於花俏的教學歷程。

貳、研究範圍

本研究限於個人的能力不足,以及學科授課時間的緊促,探討論述的主題 只限於國中社會領域課程中「拓墾與建置」一節,涵蓋的歷史時間僅為為清領 前期的台灣,未能更廣泛的旁及後期相關教材內容。教學實驗的時間從民國 92 年 11 月 16 日-民國 93 年 1 月 2 日,無法持續以長時間的觀察,實作的班級也 只限於導師班, (一般班級只有一節課,導師班在本校另有第八節一節,及班週 會兩節) 。因此,本研究儘量商請「藝術與人文」中的表演課教師協同指導「角 色扮演」練習,並利用午休及導師時間排演,另外還借用班週會時間觀看影片 或正式演出,才能克服實驗時間不足。

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內湖區某國中的七年級學生,該班女生 19 名,男生 18

名。家長職業以工商服務業居多,少數任職於公家機構,平均教育水準是高中

(8)

職為主,對孩子學習要求獎賞鼓勵多於責罵。

參、研究內容大綱

本研究所要討論的單元教材教法,以九十一年南一版國中社會領域,第一 冊第二單元第五節「拓墾與建置」為中心,並以三種課程設計模式,進行實際 操作,以達成不同能力的教學目標。

本研究共分為七章,除第一章緒論與第七章結論外,第二章「能力取向的 歷史教學目標」。旨在分析能力取向的歷史教學設計理念,除了提供學生正確 的史實外,還希望學生培養自行判斷、思考不同歷史價值的能力。以期真正發 揮歷史教學目標的功能。

第三章「目標模式的教材教法設計」 ,目標模式有具體性與明確性的優點,

能力目標的知識內容。在教學法方面,則以教師為主導的講述法進行系統化的 直接教學,再配合課堂提問、同學討論的增強刺激,以確保學生能充分有效的 達成預期教學目標。

第四章「過程模式的教材教法設計」 ,過程模式的教材設計首重於於啟發 性與理解性。本研究補充「吳沙的故事」來引導學生面對歷史多元解釋時應有 的態度。並以圖說歷史的漫畫接龍等方式來理解每位學生的不同見解。教學法 則採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學習應用資料,按一定步驟與方法,習得歷史思考 能力及歷史學科的探究方法。

第五章「情境模式的教材教法設計」 ,古人的生活情境,能產生感同身受 的歷史理解。在教學方法,一方面透過今日真實生中常見的「偷渡」新聞,以 及各種多媒體影音資訊,營造出問題情境,進而提出「偷渡」的史料回到歷史 現場,形塑過去現象的歷史事實,產生古今相連的歷史感。再輔以當時的「諺 語」 ,感受到具體時空下的情境脈絡,體會出先民偷渡的動機與行為。同時也 進行,同儕間互動式的模擬角色扮演,以設身處地的情境,啟發學生的形象思 維。

第六章「教學評量」 ,擬分別運用客觀的紙筆測驗及真實性的過程評量,來

檢驗上述課程設計的完善與否以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現。

(9)

以系列性的課程設計,環環相扣的教學程序,希望有助於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

茲將研究內容架構整理如下:

表:1-1 能力取向的歷史研究內容架構表

歷史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教什麼)

用什麼教-教材

拓墾與建置

怎麼教-建構模式

(能力取向)

目標模式

目標:歷史解釋的能力

教材:補充<吳沙開墾噶瑪蘭>

教法:探究式發現教學法為主

評量:閱讀思考、影片欣賞討論、故事 接龍、書面報告

過程模式 延

伸 學 習

情境模式 目標:歷史理解的能力

教材:補充<早期的唐山過台灣>

教法:角色扮演法為主 評量:角色扮演、閱讀思考

目標:歷史認知的能力(記憶、理解、

應用以上)

教材:<拓墾與建置>一節的分析 教法:直接教學法

評量:紙筆測驗

(10)

第三節 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與教學實驗等方法,並以「拓墾與 建置」為例進行整體的活動設計。方法如下所示:

一、文獻分析法:資料的蒐集與閱讀。資料分成四類,一般的教學理論、歷史 教育理論、研究主題的歷史專書與期刊論文,以及有關歷史教學的博碩士論文,

從中研究分析後,建構出能力取向的教學理論基礎及歷史實作的操作經驗。

二、比較研究法:比較三類教學模式的異同與特色。目標模式、過程模式與情 境模式分別可以達到哪些能力目標?以此擬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及組織教 材內容,針對這三類模式的特色進行教材的安排。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策略 的運用扣緊教材內容所要達成的目標,而採用不同教學方法,期能讓學生主動 參與學習活動興趣。評量設計,分成客觀紙筆測驗與實作活動兩大類,兼重目 標模式的學習成果與過程、情境模式的教學評量,才能檢視學生不同能力的表 現。

三、教學實驗法:進行課堂教學活動。三種模式在教學設計上各有所長與所偏

,如何截長補短,互相靈活並用,在實際教學中落實操作並克服其中的困難,

把能力教學的的效果發揮到最大成效。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旨在以模式的教學設計達到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為了要達到 不同思考層次的歷史能力,本研究分別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以求主題研究的目 標完整性。其步驟流程如下:

一、決定研究論文的題目,並規劃論文章節的架構,根據各章節內容蒐集資料,

思考如何以理論基礎與課堂教學做一轉化整合。

二、決定實施研究對象的班級,觀察課堂及課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動力、

學習興趣、同學互動、班級氣氛、個別差異等學習特質以調整及擬定更適宜 的教學計畫。

三、實施課堂的教學實驗,由目標模式的教學設計活動開始,再進入過程模式 的教學計活動,最後完成情境模式的教學活動,活動進行時常與教學評量加 以結合,進行「形成性」的評量,並注意師生溝通上的互動,隨時加以調整。

四、教學活動後的分析與反省,撰寫論文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有的學者已經進行過探討。 [註 2]

研習影響工業區位的各種因素是地理科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主題旨在以鋼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