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審美領域的教材與教學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審美領域的教材與教學研究 "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陳朝平 黃壬來 合著 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 ---

審美領域的教材與教學研究

第一節 審美教學概說

一、審美教學的價值

審美活動也就是美感欣賞的活動。欣賞與生活的關係非常密切。清風明月,晨 曦夕照,花香鳥語,視聽之美,令人神爽;山珍海饈,甘貽風味,令人口爽;

綢緞綾羅,錦繡霓裳,令人身爽。美感的興起,乃由感官接受外界刺激所產生 的快樂或滿足的感覺。這種美感反應能力,與生俱來。因此愛美是人的天性。

但要是缺乏審美情意,追求物質享受,則慾壑難填,缺乏審美能力,縱使有美 好的事物也無法欣賞。視覺欣賞是人類與環境交互活動中最頻繁的一項。日常 生活中的造形物如建築、居室、用器、庭院的美觀與舒適,服飾、儀容的合適 與得體,儀式、交際的場所與禮節,乃至廢棄物、垃圾與雜物的處理等,皆有 賴審美眼光作較好選擇、布置或安排。故視覺欣賞能力為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 條件。視覺欣賞的主要對象為藝術品。藝術品是藝術家感情與思想的表現。藝 術家的思想,受時代思潮、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影響,其作品也反映其時代 思潮、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念。兒童從名家傑作的欣賞中,瞭解其政治及文化傳統以 及自己應有的努力(Bennet, 1988)。因此,藝術欣賞不只是情意的學習,也是認知的學習。

現代藝術教育家強調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因為現代社會環境裡充滿著視覺形象的訊 息,各種視覺形象與符號,透過傳播媒體或資訊系統傳達訊息,也傳送思想、信仰及 價值觀念。資訊的獲得單靠讀、寫、算,已無法滿足需要。視覺形象與符號的閱讀能 力已經成為今日社會生活中必備的基本知能 (Spratt, 1987)。

許多藝術教育家的主張,以及有關兒童審美發展的研究顯示:審美教育宜從小學開 始(Newton, 1992)。美勞教學是研究視覺形象與符號的藝術教育活動。兒童不但學習運用 視覺形象以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也學習瞭解他人如何運用視覺形象以表達思想與感

(2)

情。因此,美勞欣賞不僅是觀看作品或美術品以體驗其美感,也要瞭解其美感的因素及 表現意義。

上述各點顯示美勞欣賞教學的重要性,也指出美勞欣賞教學有具體的內容,適宜從 小學開始。但是,美勞欣賞教學普遍受忽視,乃眾所周知的事實。原因安在?關鍵似乎 在於教學方法。

二 、美感與認知

從美育的目標與功效來看,審美活動並非單純的情意活動,而是富有認知學 習的成分。由來美有兩種相對的概念:一是認為美是觀賞者的內在感受,是個體 對外界刺激的主觀反應。我們對外在客體的美感反應,並非客體所引起。另一種 美的概念,認為美是客體或經驗所具有的特性,亦即客體各部分的關係,使觀賞 者感到美。(Knobler, 1971:42)

從前一觀點看,美沒有一定準則。事物之是否美,端視個體的感受。好看、

漂亮、看來舒服,令人快樂就是美。自然物、人造物、藝術品皆然。美只是人對 這些事物的感性反應而已。因此體驗美感,只要排除一切俗念,將自已的感情投 入於觀賞的對象中,渾然忘我,乃至物我兩忘。

從後一觀點看,美可有一定準則。不論自然或人生,令人感到愉悅、滿意的 各事物之間,其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處。某些事物令人滿意,則與其相同或相似 的事物,也會令人感到滿意。美的基本要件是整體的和諧,為各部分關係的適當 配合,故有一定的規律,即 「美感法則」可尋。美感經驗可由這些美感因素的 激發,亦可由對這些美感因素的瞭解而產生。純由感官獲得的喜怒哀樂的感情,

不能算是美。

藝術之不同於能引發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的技藝或演藝之處,在其具有「表 現的」及「想像的」特性。就藝術創作的過程言,美感經驗是意識的活動,由生 理感覺或情緒作用,轉換為想像,再轉換為構想的表現活動(Collingwood, 1974:

273-274)。藝術品含有藝術家的感情、思想、個性、獨特技法與表現意向。有的 在於描寫自然或人生的其實之美,有的在於表現主觀的感情與思想,有的傳達訊 息、理想與價值觀念,有的創造視覺形式或風格。

藝術品為藝術家所創作。藝術家的感情與思想,受時代與社會的影響。川村 善之(1975:36-40)曾經指出作者的藝術意志,受到時代及民族社會的政治、經濟、

科學、道德、和宗教的影響,透過主題、機能、材料、技法及形式,表現於作品。

(3)

欣賞活動是欣賞者以創造的精神,從多方面觀看作品,發現其生命;不但從作品 中發現自已,也深入探討作者的創作意向與個性。

審美活動是觀賞者透過藝術品與藝術家溝通的過程。海德格(M.Heidegger ) 曾說:「繪畫就像泉水一般」。當我們看見地面上有一湖泉水,我們知道在那 地下必有一股泉源。一件藝術品就像一泓泉水一般,有它的文化泉源。那是我 們欣賞藝術品時不可忽視的(Gilmour, 1986:52)。因為,藝術家,尤其是現代藝術 家,並不按照眼睛所見描寫事物。他們改變事物形象、色彩、比例與材質,以 表現內在的、想像的、理想的、或概念的真實或真理。

就表現形式言,視覺藝術是視覺符號的運用。有的符號是自然形象的再現,

表現事物形象的真。有的是自然形象的改變,表現藝術家主觀印象或感情。有 的是抽象的符號或圖形,是藝術家對事物的觀感、批判或闡釋。因此,藝術的 欣賞與創作和其他心智活動一般,包含符號的使用。不論創作或欣賞,必須學 得這種符號系統的識別能力。有視覺藝術能力的人,能讀、寫繪畫與雕塑等視 覺藝術所用的符號。感情的作用是存在的,但那是符號的「編碼」和「譯碼」

的過程中所附帶產生,和認知活動相輔相成。(Gardner, 1983)

從欣賞的過程言,觀賞者從接觸視覺物,覺知其存在,進而與感覺經驗相 聯合,知覺其物質屬性與感覺性質,繼而投入主觀感情,體會其內在涵意,而 受感動,獲得快樂或滿足。藝術品要有能引起知覺活動的具體因素,認知才有 對象,感情才有處可投;並且要有能激發想像或聯想的內涵,「內模倣」或探 索活動才有對象。因此,藝術品的欣賞包括主觀的感覺體驗、藝術品的視覺品 質的認知、形式結構的理解、內容意義的解釋體會等。此外,對藝術家的創作 意向,及其時代與社會背景的認識,皆與藝術品的欣賞相關聯。

總之,美勞欣賞教學,在於培養兒童的審美情意與能力,增進對於藝術及藝 術文化的瞭解。美勞審美教學,可採藝術鑑賞批評的方法,教師可模倣 「鑑賞 家」或「批評家」,與兒童「談藝術」(Feldman, 1967,1973)。目的在於借助語文 交互活動的功效,以發展兒童觀賞藝術的興趣、知覺的識別力與藝術的瞭解能力。

三 、藝術欣賞的方法

顯然,美感含有感情(感覺及情緒)與認知(知覺及瞭解)的成分。雖然何者為 主,何者為從,是個難以排解的問題,但是純粹的生理感覺或情緒作用,不能 稱為美感經驗。純由個人好惡所支配的感情,不能稱為審美感情。反之純粹由

(4)

藝術知識所產生的知覺和感情亦然。然而,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欣賞教學的 可行性及有效性,似乎奠基於認知成分上。

關於藝術品的欣賞方法,學者各有不同觀點。有的注重感覺體驗,有的注重 分析批評。布勞第(Broudy, 1972)提出審美觀察(aesthetic scanning)的四個步驟:識 別美術品感覺要素的性質;識別美術品形式結構的性質;識別美術品表現的性 質;識別美術品的技法性質。這一藝術欣賞過程被傑蒂藝術教育中心(Getty Center for Education in the Arts)採用為指導兒童觀賞、討論或寫作的欣賞教學模式。

美國學科本位藝術教育家主張,中小學藝術課程應包括藝術製作、藝術史、

美學和藝術批評。因此,欣賞教學多融合有關藝術知識而採用藝術批評的過程。

在許多藝術批評模式中,費德曼(Feldman, 1978)的藝術批評的過程較為廣受採 用。其步驟有四:1.描述美術品中所見,如線、形、色及色調、形象; 2.分 析形式結構;3.解釋表現意義;4.判斷。這一模式已為我國美勞新課程標準所 採用。

上述兩種欣賞模式,都注重觀察、描述、分析以及內容涵意的瞭解,所不 同的是,審美觀察以瞭解為鵠的,藝術批評則以價值判斷為終結。

中國畫論典籍中他有不少關於欣賞與批評的論著。例如,謝赫的「六法」 : 首觀氣韻,欣賞畫面生動之美;次看骨法用筆,體認筆情與墨韻;再看形象表現 的真實傳神與自然,色彩的清雅脫俗;最後探察風格的傳承與描寫的技法。可說 是很有系統的繪畫欣賞的過程。可惜謝氏對其內容未加說明,而後人多以繪畫創 作法則觀之。

晉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中「小烈女」一則可說是運用描述及批評過程的 佳例。這一則欣賞次序為:先看表情與身體造形及衣服式樣,再審察衣服線條與 造形之關係,最後觀賞整體表現並綜合判斷。宋代鄧椿「畫繼雜說」裡也有一段 對於作品內容的描述,甚為詳盡:「嘗見一軸,甚可愛玩。畫一殿廊,金璧熀耀,

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

栗、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俞崑,民66:81)

中國繪畫,素重氣韻筆墨,故對用筆的輕、重、疾、徐、偏、正、曲、直所 產生的表現效果,頗為重視。下面為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篇」中對於用筆氣勢 及其效果的描述與比喻,甚為生動:「無前無後,不倚不因,劈空而來,天驚石 破……,無跋扈飛揚之躁率,有沉著痛快之精能。如劍繡土花,中含堅質;鼎包 翠璧,外耀光華。……柔如繞指,軟若兜羅,欲斷還連,似輕而重。氳氤生氣,

(5)

含煙霏霧結之神;搖曳天風,具翔鳳盤龍之勢。既百出以盡致,復萬變以隨機。

恍忽無常,似驚蛇之入春草;翩翻有態,儼舞燕之掠平池。颺天外之游絲,未足 方其逸,舞窗間之飛絮,不得比其青。方擬去而忽來,乍欲行而忽止。既蠕蠕而 欲動,且冉冉而將飛。此能盡筆之柔德者也……」(俞崑,民66:869)

雖然中國繪畫,缺乏系統的欣賞理論體系,但從上述諸例以及歷代文藝有關 論著中可見,中國藝術和西洋藝術一般,可從藝術品的形式、內容,以及素材三 方面觀賞體會(陳朝平,民75)。反之,西洋藝術欣賞也可以仿照中國藝術的欣賞 方法,探討作品的「意境」。

我國傳統藝術學者探討傳統藝術的表現,似較著重作品內涵,較少直接以「美」

或「美感」為重點。藝術創作,首重「立意」,然後講究境界的表現技法。藝 術欣賞也以作品「意境」或「境界」為中心去探討。屬於作品品質的表現,則 多以「品」或「格」來表示。

意境的內涵包括藝術品的意義、內容和感覺品質三方面的表現。唐代司空圖 曾將意境分為「物境」、「心境」和「情境」,指出藝術創作的意境。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裏,提出「境界」二字作為詞的欣賞重點,認為詞的境界最重要。

這些都從文學創作觀點立論。如果從視覺藝術表現看,繪畫意境當含「畫意」、

「畫境」及「畫情」三方面。畫意屬於作品內涵,寄寓於畫中,藉畫境表達出來。

包括作畫的動機、表達的概念、作者的情懷三方面。畫境也就是畫面所呈現的視 覺形象之構成。畫家藉畫境表達畫意,表現畫情,欣賞者由畫境體驗畫意與畫情。

畫情是畫面表現的情趣,是畫意與畫境結合,加上畫家的人品修養與表現技法的 造詣,所產生的效果。有情趣的作品,意境才會高;沒有情趣的作品,雖然立意 甚佳,景物布置合乎法度,技法精鍊,也無法達到高超境界。如果以「藝意」、

「藝境」、和「藝情」三項做為意境的內涵來欣賞藝術品,則各類藝術品的「情 意」相通,其差別僅在「境」的表現方式。欣賞者透過文學的語辭,音樂的聲音 與旋律,視覺藝術的、形、色、結構與材質,舞蹈的動作與韻律,戲劇的動作與 對話等,瞭解各作品的「藝境」,感知其「藝情」,則明瞭解其「藝意」了。(陳 朝平,民68,民82a)

第二節 審美領域的教材

一 、美感認知的教材

(6)

「美感」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審美的能力」,一是「審美的情感」。審 美的能力(the sense of beauty)用法和「道德感」、「正義感」一般。「審美的情感」

(the aesthetic feeling)即快感或不快感。二者的關係是因和果的關係(朱光潛,民 75:373-382)。由美感一詞的含義可知,所謂審美能力應包含對環境中事物的「感 受性」及「反應能力」,亦即經由直觀或直覺辨識美感品質的能力,以及對審 美對象的接受、好惡、批評與判斷。審美情感乃從審美對象獲得的快樂/不快樂,

喜歡/不喜歡,以及所作好/壞的評價後之感受。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都是主觀而 抽象的。因為個體面對外界事物的好惡、美醜等判斷,以及接受、拒斥等反應,

大多不假外求,不學而能行。雖然教育的力量可能予以改變,其功效須靠長期 的「陶冶」。

美學或藝術論上通常將「美」的種類分為自然美、人生美和藝術美三種。自 然美乃自然界的物質、物體、景物、天象,以及晝夜、四季、天候變化等自然 現象。藝術美為藝術品或藝術活動的美感表現,乃藝術家運用藝術媒材與技法,

表達其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及思想的「創作」。自然美的欣賞,以增加生活情 趣為主。藝術美的欣賞,則更進一步的瞭解人類思想文化。因為自然物或景物 和視覺藝術品具有相同的要素,藝術欣賞能力的增進,自可提昇自燃美的欣賞 能力。

雖然兒童科美勞審美對象;除了藝術品外,廣泛的涵蓋日常生活環境中的自 然物、人造物、自然與人文景觀、鄉土文物等,但這些審美對象和藝術品都具有 共同的視覺要素。因此,視覺藝術知識可廣泛的應用於各種視覺對象的審美活 動。視覺藝術知識,可依藝術領域大別為美學知識、藝術批評知識、藝術史知識 和藝術創作 (造形)的知識四類。如將美勞課程標準教材綱要中的「美感認知」

教材,加以分析與歸類,則可得下列具體內容或問題,以便指導兒童體驗美感、

認識美感要素與藝術品及其文化特質,進而發展美感知覺能力。

(一) 美學常識:

1.關於藝術品的識別與描述方面,例如:甚麼是美?甚麼是藝術?生活環境中 那些東西是藝術品,那些不是藝術品?為甚麼?

2.關於藝術品欣賞與解釋方面,例如:怎樣欣賞自然物和景物?怎樣欣賞藝術 品?欣賞藝術品要有甚麼態度?為甚麼同樣的東西有人覺得美,有人不覺得美?

3.關於藝術品的評價方面,例如:怎樣的東西才是美的?怎樣的藝術品才是美 的?

4.關於藝術品的創作方面,例如:怎樣的活動才是藝術的創作活動?怎樣的活 動不是藝術的創作活動?

(7)

5.關於藝術和文化的關係方面,例如:中國藝術和西洋藝術有甚麼不同?各種 宗教藝術有甚麼不同?道德觀念對藝術有甚麼影響?

(二) 藝術批評常識:

l. 關於藝術批評的方法與標準方面,例如:怎樣觀察。描述、解釋及評價藝術品?

怎樣識別藝術品的好壞?怎樣的活動才是藝術品的創作活動?

2. 關於藝術批評的概念方面:例如:怎樣識別藝術品風格?怎樣認識藝術品的 外在品質?怎樣認識藝術品的內在品質?

(三) 藝術史的常識:

1. 關於某一件藝術品的作者、作品內容的時代和地方或國家。

2. 關於某一類藝術或藝術風格的發展。

(四) 藝術創作(造形)的常識:

1. 關於造形媒材方面,如:繪畫、雕塑、建築、攝影、設計、工藝等藝術媒材、

材料運用和創作過程等。

2. 關於造形素材方面,如:形、色、質量感等。

3. 關於藝術形式方面。如:對稱、均衡、調和、對照、反覆、漸層、比例、節 奏、統調、單純等形式法則的認識與應用。

4. 關於表現技法方面,如:構圖、形象描寫、色彩運用、材料使用、工具使用 等。

審美認知教材內容豐富,難易不一。宜視兒童程度,配合欣賞與鑑賞活動,

以藝術品或兒童作品為中心加以組織,或配合表現活動的需要實施教學,不宜也 不必做純知識系統的學習。

二、欣賞與鑑賞的教材

美勞新課程標準中,審美領域的「欣賞與鑑賞」教材內容及各年級教學重點 如下:

(一) 他人或自己的作品:這一類教材可通稱為兒童作品。一年級著重直接的感 受作品的美感,以樂意欣賞為主;二年級著重互相欣賞並發表意見;三年 級除互相欣賞及發表意見外並能描述表現特徵;四年級還要比較表現特徵

(8)

的差異;五年級並能分辨結構及機能性;六年級則要相互鑑賞風格、特徵 及文化特質。

(二) 日常生活中各種人造物、自然物。一年級著重感受,二年級著重觀察、感 受各種人造物及自然物的美感。三年級以上擴及「生活環境中」各種人造 物和自然物,並與藝術品並列。因此,其教學重點除「觀察與感受」外,

與藝術品的欣賞與鑑賞相同。

(三) 生活環境中各種藝術品(包括鄉土、民俗……等之景觀、文物或藝術品 ):

三年級著重認識、欣賞形式之美。四年級著重瞭解、欣賞形、色、結構、

材質之美及其文化特質。五年級著重鑑賞、比較風格及文化特質之差異。

六年級著重鑑賞、分析風格及其文化特質之差異。

(四) 社區環境中建築物、造形物或設計品:三年級以參觀文化古蹟,欣賞形式 之美為重點。四年級末明列本教材,故延續三年級教學重點。五年級以重 視與鑑賞形、色、材質及文化特質之美為重點。六年級加上對於社區建築 物、造形物或設計品「與自然、人文之相互關係」的重視、鑑賞。

由上述 「欣賞與鑑賞」教材的分類,顯示「教材綱要」不僅列舉教材內容,

也提示教材系統與各年級教學重點,並且說明了新課程如何將「美勞」界定在「視 覺藝術」的廣義範疇上。

此外,以「欣賞」與「鑑賞」並用作為教材的分類,也顯示審美教材與教學 的層次。自然物、景物和一般人造物,以及低年級的藝術品觀賞活動,著重在直 接的美感體驗,以獲得審美的樂趣,增進生活情趣為目的,稱為「欣賞」。鄉土 景觀、文物或藝術的觀賞,除了美感的體驗外,還要認識與瞭解形、色、結構、

材質之美。內涵、風格以及文化特質等。社區建築物、造形物或設計品等除了與 藝術品具有相同的視覺要素外,更展現社區傳統及當前習俗、政治、經濟、宗教、

文化等生活現象特色,以及與自然、人文之相互關係。這方面的教學,隨年級的 提昇而加重,稱為「鑑賞」。

第三節 審美領域的教學方法

一、審美教學的原則

(9)

由上節審美教材內容的探討可知,美感認知教材包含視覺藝術有關知識,而 欣賞與鑑賞教材就是審美對象。雖然藝術知識可以單獨學習,但是離開了視覺 對象,有關美感品質及審美反應的知識,便缺乏意義。而且兒童學習活動以「做 中學」為主。認知學習應融合於欣賞與鑑賞或表現活動中,不宜單獨教學。也 不需系統的知識教學。審美活動雖可單獨實施,除了戶外教學或參觀展覽外,

最好與表現教學密切聯繫,打成一片。如果期望兒童獲得系統的藝術知識 。只 須將觀賞材料作系統安排。

美勞新課程標準對於審美領域的教學有下列原則性的提示:

(一)教學原則:

1. 教學方法宜富變性與刺激性,以避免視覺疲勞與機械性的反應習慣。

2. 觀賞與討論並重。

3. 利用視覺媒體、藝術品的原作或複製品。

4.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等,直接欣賞原作。

(二)教學方法:

1. 採用「直觀比較法」,例如:並立比較法、順位比較法、類別比較法等。

2. 討論法:指導兒童對內容、形式、感情、技術等四方面提出討論。

3. 教學過程:描述、分析、解釋、價值判斷。

(1)描述:直接的、整體的審視,直覺的把握作品的特質,將所見一一敘述出 來。

(2)分析:分析作品的形式、色彩……等要素,注意部分與整體、或部分之間 的特殊關係。

(3)解釋:說明作品產生的背景及特殊經驗。

(4)價值判斷:對作品的完整性、技巧、美感表現及創造力等,做較客觀的判 斷。

二、審美教學的模式

新課程標準採用藝術批評的過程,對藝術品的素材、形式、內涵等,可做深 入的探討。但其過程,不一定要循序進行。描述、分析、解釋及判斷四個過程,

都是幫助兒童了解藝術品的策略,可相互交織成為不同的次序,並加調整以適應 各年級程度。教師引導學生經由這一過程,觀察、分辨、區別、比較、對照、分

(10)

類及評鑑藝術品。也可採用各種遊戲或教學技術。使審美活動成為有趣的學習經 驗。

上述原則與方法如果加以融合,並視教材性質與兒童學習經驗而調整變化。

則可發展出各種教學模式,以適應教材性質與兒童經驗或需要。(參閱陳朝平,

民75:282-298)

(一) 整體分析法:先作整體欣賞,然後作分析描述。適於團體教學,也可用於 個別欣賞活動。

1. 對整幅作品作直接的感受、內省或報告感覺的性質。

2. 觀看畫題和內容,相互對照以嘗試瞭解意義。

3. 分析形式,尋求其和諧與感人力量的所在。即由構圖的均衡、賓主,色彩、

色調及其分布,空間結構等的檢討,審度產生和諧與動力關係的因素。

4. 分析形、色、線、明暗、質量感,探討素材與形式及內容的關係,以及在素 材選擇、運用及技法上,是否有意義。

5. 綜合分析結果,再觀賞全幅,看看印象是否改變。

6. 考慮或猜想作者的創作動機或表現理念,但不必有確定答案。

(二) 提示法:美勞欣賞是直觀的活動,觀賞者須能與藝術品直接發生交互作用,

無法假手他人。但是初學者或一般觀賞者,即使反覆觀看數次,未必能發現重點。

提示法乃在欣賞過程中由教師提出問題,或提示觀賞重點,協助兒童去感受體 會。例如:這幅畫中的天氣看來晴朗或陰暗?怎樣看出天氣晴朗?是炎熱或涼 爽?為甚麼?

(三) 自評法:自評法是由學生自己進行欣賞,然後報告欣賞結果的欣賞活動。

雖然自評法不易深入,但如不給與自評的機會,則無以培養獨立欣賞的能力與 信心。自評法適用於任何年齡的學生。兒童獨立欣賞,以便認識視覺對象內容、

結構、景物、排列位置、色彩及媒材,及其感覺等為主。其過程如下:

1.提示:提示作品及欣賞要點。

2.觀賞:各自觀賞。

3.報告:口頭發表感想。

4.討論:就所提示的重點,一一加以討論,交換意見,

5.比較:比較最先印象與分析討論後的觀感。

6.綜合:由教師綜合討論結果作成結論,或由兒童試做結論,教師給予講評。

(11)

(四) 討論法:討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技術,為各科教學廣泛的採用。藝術欣賞 活動,除了藝術史資料外,以直觀感受為基礎,容許主觀的闡釋。討論法可讓兒 童自由發表意見,相互瞭解對事物的看法,擷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接受合乎 己意或覺得合理的意見,探尋不合己見的理由,也可培養民主風度以及運用語言 適度的表達感情的能力。

因為美勞欣賞活動,對象是作品,除非課外獨立欣賞或特別安排,通常沒有 參考資料,而且所發表的意見多是主觀感受,所以由教師主持的共同討論為宜。

如果欣賞資料份數多,或為大件作品,可從不同距離觀看,也可採分組討論。由 於討論法較為費時,除了整體感覺的描述外,討論重點不宜多,以便充分發表意 見。再者,欣賞活動的討論,目的在加廣加深欣賞層面,因此不必事先準備所有 題目,只要先提出一個重點,然後由學生反應出問題。讓學生儘量報告感想,相 互比較,再討論其理由。

例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以討論 「石碑式」的山水構圖為中心。郭熙 的「早春」,以「三遠」構圖和「春意」的表現為重點。八大山人的花鳥,以造 形的情緒表現為重點。「清明上河圖」則以畫中所描述的古代民俗、風情之瞭解 為討論重點。西洋藝術方面,寫實的作品以人物、景物的形象及自然空間的討論 為重點。印象主義繪畫,著重色彩及筆觸所產生的視覺意義。立體主義則以圖形 分析及單純化表現為中心。野獸主義著重線條的造形運用和色彩的裝飾效果。表 現主義重在形象與內在感情的關聯。超現實表現作品則以幻想或心理分析學的潛 表現意義為討論重點。

(五) 比較法:凡是美的東西,都有其共同的因素。藝術欣賞是藝術品品質的認 識活動。「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即便從未買過的物品,只要貨比三家,

也就不吃虧了。這一比較法的運用,對於視覺品質的知覺能力和藝術品內涵的 瞭解能力之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1. 自然景物或實物比較法:藝術作品的題材,不外自然與人生。自然題材包括 景物與風景。人生題材不外人造物、器物及生活情境。將藝術品與相關自然物 或實物相比較,必可增進視覺品質的識別力。

2. 同風格作品的比較:雖然藝術家各有其獨特的風格,但類似題材或類似風格 作品大多有共同的思想、概念、或表現意味。例如寫實風格求景物與人生事物的 忠實再現。寫意作品則以表達作者的主觀感受、即興的樂趣、造形的趣味或筆墨 的韻味等,不求詳實的描寫。

3. 同題材不同風格作品的比較:藝術品的內涵常因風格而異。例如人物畫,頌 揚功德風範者多端莊寫實,批評諷刺的多誇張、扭曲,描寫情緒反應的,除了表

(12)

情之外更要配合色調的變化。同題材甚至同題目的作品,因風格不同也會給人不 同的感受。

(六) 美學系統法:這是應用美學或藝術創作理論,幫助學生欣賞形式、內容和 素材之美,進而瞭解藝術品的方法。

1. 形式美的欣賞:觀賞整幅作品的形式結構,探討下列因素:

(1)統一與變化:對形式的概括認識。

(2)均衡:如主從關係、形與色的調和、色彩的調和與對比、趣味(特殊的形狀 或色彩)的配合等。

(3)運動感與延續感:如類似形、直線形的反覆、曲線形的延續、錯覺的 運動感等。

(4)空間:如形象的位置關係、透視法的空間、色彩遠近法、表現時空概念的 空間、視覺運動的空間等。

2. 內容美的欣賞:觀賞作品的內容並由題材性質和表現風格,探討創作動機或 表現意義。

(1)表現對象美感或象徵意義的:如自然界的題材表現對象物的形、色和材質 的美和象徵意義。人生界的題材表現生活現象、傳達訊息或彰明善惡。超現實 的題材表現人的幻想或潛意識的幻景,有的給人喜悅和快樂,有的給人恐怖和 不快。

(2)表現創作意向或態度的:寫實的或即興的寫生作品,大多在於表現作者的 知覺經驗。故事畫、宗教畫、宣傳畫等想像的或寫意的作品,大多在傳達某種概 念或訊息,形象都較為單純。扭曲、變形的人物畫尤其強調臉部表情的作品,大 多在表現內在感情或情緒反應。幾何圖形或抽象圖形的作品,不論單純或複雜,

多在傳達形式秩序的美感。形象怪異或者形象雖然真實但內容或結構不合常理 的,大多為幻想或超現實的表現。

3. 素材(材料)美的欣賞:即由形、線、色、明暗、材質等體驗美感。例如野獸派 繪畫的線條造形和色彩趣味,中國繪畫的筆意墨韻,裝飾藝術的單純形象和瑰麗 色彩或樸實質感等,都以素材美的表現為重點。

4. 機能美的欣賞:實用藝術的設計製作,不論材質和造形都要配合實用的目的。

新奇、美觀而能充分發揮機能的作品,方稱佳作。所有工藝品,即使是裝飾品的 欣賞,除了觀賞外宜有操作或應用的活動,才能充分體驗機能美。

(13)

(七) 藝術史系統法:雖然兒童藝術知識不適宜也不需要系統教學,但是從藝術 史中選擇同風格作品做為高年級的欣賞教材,不但取材容易,可做比較欣賞,同 時增進兒童對藝術文化的瞭解。這一教學方法最適合於繪畫欣賞教學,因為近年 來印刷業發達,中西名畫畫冊甚多,而且繪畫為主要的視覺藝術媒體。下列為「大 英美術全書」中所介紹的西洋繪畫發展順序。教師可從中選擇較為常見且適合兒 童程度的畫派主要畫家作品為欣賞教材。

1.古典繪畫。

2.文藝復興:十四一十六世紀,意大利、北歐。

3.矯飾主義:十六世紀,北歐。

4.巴洛克藝術:十七世紀。

5.洛可可藝術:十八世紀初,法國裝飾畫風。

6.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

7.浪漫主義:十九世紀初。

8.寫實主義:十九世紀。

9.印象主義:一八七四年以後。

10.新印象主義:十九、二十世紀之交。

11.象徵主義: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12.野獸主義與表現主義:二十世紀初。

13.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二十世紀初。

14.抽象藝術:二十世紀。

15.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二十世紀。

16.現代各國藝術。

中國繪畫風格的演變雖不如西洋繪畫那麼明顯,然細加考察亦可發現風格與 表現意義的關聯。唐代以前以人物畫為主要題材,以工筆為主。謝赫六法(氣韻 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就是根據人物畫 發展出來的品評標準。唐宋以後山水畫、宗教畫、花鳥畫相繼興起,而且文人 參與畫事,題材與風格開始多樣化。宋徽宗院設畫院,培養專業畫家。畫院教 育承襲唐代李思訓的畫風,重格制,尚工筆,以寫形質、傳神韻為追求目標。

一般文人畫家則延續王維的寫意風格,用筆較為簡率,著重筆墨、神韻和意趣 表現。明代董其昌(一說為莫是龍)將院體風格的山水稱為北宗山水,文人畫風的 山水畫稱為南宗山水。此外。有些畫家更脫離傳統畫風,崇尚自由表現,不拘

(14)

法度。著重筆墨、意趣或情意表現,展露個人的特殊風格。表7-1顯示中國繪畫 的題材、風格與表現意義的關係,可幫助中國繪畫的欣賞教學。 (參閱陳朝平,

民75:199-200)

表1 中國繪畫的題材、風格與表現意義的關係一覽表

題材 風格 表現意義

┌山水┐ ┌工筆畫─院體畫─北宗畫┐ ┌外師造化┐┌寫型質 自然┤ │ │ (山水) ├正派┤ ├┼傳神韻 └花鳥┼─┤ │ └中得心源┘└尚筆墨 ┐ 人生─人物┘ └寫意畫─文人畫─南宗畫┘ ┌戲墨┐ └寫意趣 ┤ (超自然)───┘ (山水)└變體┤ ├───表情意─┘

└獨創┘

第四節 問答法在審美教學上的應用

一 、問答與教學

就傳統美學的觀點言,欣賞活動的最高境界是「感情移入」,亦即神入美術 品的境界裡,渾然忘我。所以指導欣賞的方法就是設法使學生「靜觀」,而且「神 遊其境」。但是,兒童缺乏美感經驗的基礎,要求注意觀看景物或藝術品,已是 不易,「凝視」、「沉思」、「神往」等欣賞時的外在神情,並不能表示其陶醉 於美的境界。

審美活動,始於知覺,達於瞭解,成於情意。包含知識、技能與情意。比其 他學科之學習多需一層知覺經驗的基礎。而且感覺性質與美感價值沒有明確的內 容和具體的標準。因此,比練習教學、思考教學和發表教學,在教材內容、組織、

引導學習以及評量各方面,均較困難。吳鼎(民67)曾經指出:「欣賞教學,大部 分是偶然遇到的,沒有固定的教學過程,可以由教師相機運用。只有用暗示的方 法,使學生心領神會;或用問答的方法,以領導學生體味;或用講解說明,以補 充學生的想像。」(頁336)

(15)

問答法是一種最古老而且是歷久常新的教學方法。早自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 底,便已採用「詰問法」引導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現在各科教學,尤其是小學,

離不開問答活動。因為問答是最基本的語言交互活動。缺乏問答活動的教學,是 注入式的教學,呆板而乏味。社會科的「間思法」和自然科的「探究法」都是以 問題為中心,以問答為啟發思考的技術的教學法。「編序教學法」更將教材加以 分析,組織成系列明確的問題,讓學生逐步解答。

問答法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教學方法,也可以作為其他教學法的技術。以問 答為主的教學法是把一單元的教材改編為系列的問題,在「問」與「答」的交 互活動中達成教學目標。以問答為技術的教學,則視單元活動的需要提出問題,

以引發學習動機、喚起舊經驗、發現問題或學習重點、提示學習方法、引導探 究學習、試探或考查學習效果等。不論作為獨立的教學法,或作為其他教學法 的輔助活動,所發問的問題都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性質,以及教學目標或活動目 的。例如:簡易知識或事實的獲得、記憶或回憶,常用聚斂性的、能夠引發立即 反應的問題;以啟迪思想,引發思考,發現問題、現象、關係、理由、原理原 則,組織概念為目的,則宜用擴散性的、能夠啟發思維、引導系列探究活動的 問題;以體驗感覺品質,涵養情操,培育價值觀念與價值判斷能力的情意學習,

則需內省性的、能激發想像與情緒反應的問題。

任何方式的欣賞對於具有藝術創作及欣賞知能的人,都可適用。用作欣賞教 學的方法,對年長的學生當亦可行。因為學生可以根據參考架構自行靜觀、審 視、感受或分析批評,或者由教師將有關知識,或專業藝評家對於所觀賞的作 品之批評,及其類似風格作品的研究,介紹給學生參考體驗。但對小學生而言,

靜觀及講演的教學,則難收效。欣賞教育的目標,不僅在於讓兒童獲得即時的 美感經驗,更要提高視覺品質的識別力,與形象、符號表現意義的認知能力。

所以對一件作品的欣賞,不論採用何種欣賞方式,都要先使兒童專心一意地面 對作品,反覆觀看,說明自己感覺、感想、想法、有關經驗或見聞等。否則,

就像看照片認水果名稱而未曾品嘗一般,不知其味。所以兒童欣賞活動,有賴 教師善加引導。

使用問答或討論引導欣賞美術品,最適合於小學欣賞教學。雖然許多教師懷 疑兒童從事美術欣賞與批評的能力,但有的學者、專家及教師甚至相信只要指導 得法,美術欣賞與批評的活動,可從幼稚園開始實施。因為,欣賞批評是「談論 藝術品」。兒童將其觀感用語言表達出來,和語文及科學的學習是同樣的學習行 為。(Taunton,198?)

二、美勞欣賞有關的語彙

(16)

應用問答法指導欣賞的基本方法,是將指導內容改編並組織成系統的問題。

因此,第一件事是要有教學內容。欣賞一件藝術品,要獲得美感經驗,並瞭解表 現意義。美感經驗可由直覺的體驗或分析而獲得;表現意義則由探究而瞭解。美 勞欣賞教學的內容可包括下列三方面:

1. 藝術品的視覺品質:以素材及形式的直觀體認與分析瞭解為主,美學有關知 識的探討為副。

2. 藝術品的內容及表現意義:由形象與符號的認知,以及聯想、想像、思考、

推測、分析等探究活動為主,題材、風格、技法等與表現意義有關的藝術創作知 識為副。

3. 相關知識:如藝術家、媒材特性、創作技法與過程、時代與社會背景、美學 理論與藝術思潮等。

小學兒童以審美態度與視覺品質的識別能力的培養為主。相關知識為輔助之 用。故應依據兒童程度、欣賞對象的特徵以及教學重點,將相關內容融合於作品 中,引導反覆審視討論,不宜一成不變。

美勞欣賞教學,教師除了對上述教學內容有相當瞭解外,還要有足夠的語彙 來引導兒童觀賞和討論。下列美勞欣賞有關的語彙,可供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

「引導問題」的參考。

(一) 描述感覺性質的用語:(參閱Chapman,1978:69)

觸覺:軟--硬,粗糙--平滑,堅硬--鬆軟,規律--不規律,

熱--冷,多孔--少孔,乾--濕

時間(延續感):擴張--收縮,連續--中斷,長久--短暫。

動態:開放--封閉,前進--後退,上升--下降,浮起--沉下,扭曲--筆直,

飄動--靜止,突然--和緩,呆板--活潑,強壯--柔弱,集中--分散,有節奏--無節奏,

快速--緩慢,變動--穩定。

空間:深--淺,遠--近,虛--實,寬闊--狹窄,開放--封閉,聚合--輻射。

形體:大--小,粗大--細小,中空--中實,輕--重,完整--零散。

力量:動--靜,強--弱,緊張--紓鬆。

形狀:大--小,內曲--外彎,幾何形--生物形,透明--不透明,曲線狀--折線狀,

誇張--自然。

明暗:人工的--自然的,明亮--昏暗,直接--間接,向光--背光,

白天--夜晚,反射--吸收。

(17)

色彩:明亮--灰暗,鮮明--暗淡,清純--混濁,清色--濁色,透明--不透明,溫暖-- 寒冷,前進--後退。

線條:寬--窄,曲折--筆直,順暢--呆滯,平整--鋸齒狀,聚合--輻射。

位置:遠--近,上--下,左--右,中心--邊緣,並排--重疊。

這些描述感覺性質的用語,為日常生活及各科教學所常用,意義淺顯,兒童 容易瞭解。所不同的是,美勞欣賞教學必須把這些用語和作品的視覺品質相聯結。

(二) 分析形式與美感的用語:

形式是由各項素材所構成,具體的形式結構可用位置、大小、比例的關係加 以描述,但所產生的感覺,則需靠經驗、聯想或想像去體會。時間、空間、動態、

力量等感覺,都是各部分的關係所產生。「多樣的統一」是美的基本原理。因此,

「統一」與「變化」是形式美感的基礎。傳統藝術論中常提到的「美感形式」有;

對稱與均衡、反覆與漸層、調和與對比、比例與節奏、單純與統調等。各組前一 項是較單純的統一形式,後一項則為較具變化的形式。單純的統一,完整而有秩 序,故有整潔、規律、完滿、清楚、簡單等感覺,和尊敬、莊重、神聖、權威、

沉著、勇敢、執著、和祥等表現意義。反之,亦會有單調、枯燥、柔弱、沉悶等 感覺。有變化的統一,較為中和。過分的變化則易趨複雜、散漫、混亂、無秩序。

一般藝術創作,多兼採各形式,產生綜合的效果。

形式美感的主要來源有三:1. 均衡感--和諧的,靜態之美。2. 運動與延續感 --生動的,動態之美。3. 空間感--深遂的,結構之美。

形式的表現意義,見於風格。例如,印象主義的風格,是利用光的物理現象,

描述視覺對外界事物的知覺反應;表現主義的風格,在於展露強烈的情緒;超現 實的風格則在挖掘潛意識下的幻覺。教師如能識別這些風格,則不難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體會形式的表現意義。

(三) 描述內容及闡釋意義的用語:

藝術品的內容,亦稱題材,乃指素材所構成的物象和所描寫的事件。藝術題 材範圍廣泛。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礦物、風景、天象,人生界的人物、人事、

生活習俗,以及超自然的神、鬼、天堂、地獄、幻想境界等,皆與生活及知識密 切關聯。因此藝術品內容的瞭解和語文、社會與自然等學科一般,是「知天」、

「知地」、「知人」、「知物」的工夫。即使是抽象藝術,其形象及符號也不難 辨認。但要瞭解表現意義,較為困難。例如,有的以自然物象徵感情與意志,有 的以自然現象比喻人事的生息盛衰,有的以神仙鬼怪比擬善惡。各種形象與符號 的意義,須從文化背景去探求。

(18)

畫題或作品題目,是探求表現意義最直接的途徑。不過,有些作品題目不詳,

必須直接從內容去探討。許多抽象作品,以 「作品」或「無題」為題目,須從 形式或素材感覺中體會。

(四)中國繪畫欣賞有關的用語:

中國繪畫的欣賞教學方法和西洋繪畫無異。但因媒材各殊,文化背景有別,

作品感覺和表現意義也有些不同。如能使用有關的用語,不但可幫助感覺體驗,

且有助認識本國文化。茲舉數例如下:

1.形象:以應物象形,自然傳神為主。例如:「人物顧盼,花果迎風帶露,飛禽 走獸精神逼真,山水林泉之清闊出曠,橋約往來,山腳入水,澄清水源,來去 分曉」。

2.筆:即線條粗細與生動感,以及由線條的組合所產生的形象感覺。「中鋒」、

「側鋒」為用筆的方法,也是線條的粗細、圓扁的感覺。「錦裏針」乃似柔非柔,

不剛而剛。「鐵線描」表示筆格遒勁,渾厚有力。披麻、斧劈、雨點、攀頭等各 種皴法,表示各型點、線組成的物狀或面的材質感。線的形質與墨、色的用法結 合,構成「白描」及「勾勒」畫法,以及工筆、寫意、院畫、文人畫等風格。

3. 墨:即墨彩的感覺。「老墨」與「嫩墨」是由濃、淡、乾、濕所形成;「破 墨」和「潑墨」則兼具運筆與用墨的效果。拙樸、蒼潤、沖和、澹逸、林漓、荒 寒等都是筆墨的效果。

4. 色彩:國畫用色原則為「隨類賦彩」。用色求其淡雅,不尚豔麗,以符合自 然面貌與精神為宗旨。火氣、霸氣、市氣、甜俗、脂粉氣等,都是用色太濃,太 豔,色彩、色調不調和,或與筆墨不相融合的缺點。「春山豔冶而如笑,夏山萃 蒼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洗,冬山慘淡而如睡」,則為帶有感情因素的「四時之 色」。

5. 構圖:稱為「經營位置」。雖然國畫構圖上較注重「胸有成竹」,或「胸中 丘壑」。但也重視賓主。虛實、氣勢、聚散、遠近等均衡與變化的原則。「三遠」

與 「三大」為山水構圖基本技法。「丘壑天成」為山水構圖的基本目標。

6. 氣韻:氣韻是國畫形式美的整體表現,含有氣勢、風範、精神、韻律、趣味 等感覺意義。黃越曾對氣韻作這樣的描述:「如音棲絃,如煙成靉。天風冷冷,

水波濊濊。體物周流,無小無大」。他的「二十四畫品」大部分和「氣韻生動」

有關。

上述國畫欣賞有關用語,大多較為抽象,不適合兒童程度。教師須自體會這 些語詞的感覺意義,將其轉換為適合兒童用語,才有助於欣賞教學。

三、美勞欣賞教學引導問題的類型

(19)

教學上所用問答的題目形式,大致可分為兩類。是非、選擇和「什麼(人、

物、時、地)?」等為封閉式問題。「怎樣?」、「如何?」和「為什麼?」等 為開放式問題。美勞欣賞教學,為了避免注入固定觀念,不宜採用「是非問」。

其他問題形式則視所預期的答案或探索活動而定。再者,欣賞教學問題的基本目 標在於激發兒童知覺及感情反應。因此,所提問題須包括能引發主觀感覺、識別、

想像、假想、聯想、猜測、描述、選擇、舉例、說明、預測、分析、綜合、假設、

探討原因、辯論、說明理由、評估、判斷等反應。(陳朝平,民80a,民80b)

(一) 引發整體感覺反應的問題:

下列選擇題,應用描述感覺性質的相對語詞,可引導兒童體會畫面的整體感 覺。適用於低年級,中、高年級兒童有了二、三次經驗之後,只要問:「你覺得 這一幅畫怎樣?」他們就會答出其中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感覺。例如:

。你看了這幅畫覺得安靜,還是興奮?

。你覺得這一幅畫簡單,還是複雜? 明亮,還是灰暗?

。你覺得這一幅畫生動,還是呆板? 有趣味,還是沒趣味?

。你看了這一幅畫覺得愉快,還是不愉快?

。你覺得這一幅畫美麗。還是醜陋? 好,還是不好?

。你覺得對這一幅畫熟悉,還是不熟悉?

。你喜不喜歡這一幅畫?

(二)引導描述各種素材感覺的問題:

這些問題也可用來引導描述各種素材感覺,例如:

。你覺得這一塊梯形是粗糙的,還是平滑的?

。這一塊藍色讓你覺得涼爽,還是溫暖?

。你覺得這一個圓,好像會向上浮,還是往下沉的?

。這一塊綠色看來覺得舒服,還是覺得刺眼?

但是,同類型的問題,不宜連續太多次,否則會枯燥乏味。在相對語詞之間 加上「非常」「有些」或「不覺得」等表示程度的形容詞,或用比較的選擇可使 問題略有變化。例如:

。你覺得這一幅畫非常有趣,有些趣味。有些沒趣,還是非常沒趣?

。你覺得這一幅畫非常美麗,有些美麗。有些醜陋,還是非常醜陋?

。你覺得這一塊藍色比這一塊紅色涼爽,還是溫暖?

。你覺得這一幅畫中那一部分顏色比較鮮明?左邊呢?還是右邊?

。你覺得那一塊顏色比較美麗?橙紅色的,還是灰紅色的?

(20)

引導描述各種素材感覺,可用簡短而直接的問題,例如:

。這些直線有力嗎?或者,你對這些曲線的感覺怎樣?

。這些人物(動物、水果、植物等)畫得很像嗎?

。你覺得這一幅畫中顏色鮮明嗎?或者,你覺得這一幅畫的顏色怎樣?

對高年級兒童或較有經驗的中年級兒童,如果加上「為什麼?」「還有 呢 ?」,便可引更多的反應。

(三) 引導認識各種素材及內容事物的問題:

引導認識各種素材及內容事物,如形像、色彩、質料、媒材、人、物、時、

地等,則可用一般的「什麼」、「那一個?」等問題。例如:

。這一幅畫中有那些形狀(線條、顏色、人、物等)?

。這一幅畫中有些甚麼?

。仔細看看,這一幅畫是用什麼畫(做)的?畫在什麼地方(畫在什麼東西上 面)?

。這一幅畫是誰(什麼時候、在那裡)畫的?

。為什麼這一個形狀(顏色)看起來很粗糙(平滑、光亮)?

這一類問題常常需要用選擇式問題或說明作補充。例如,「在什麼地方?」

可能指室內、室外、河邊、我國、外國等。對於有經驗的兒童,不加補充問題或 說明,讓他們自由發言,可獲得較為廣泛的答案,或引發較廣泛的討論活動。

(四)分析形式結構的問題:

這一類問題,以探討形象或符號的位置、大小、色彩、明暗等的關係。例 如:

。你覺得這一幅畫的左邊比右邊明亮,為什麼?

。想一想為什麼你會(那些因素使你)覺得這一幅畫看來很生動(呆板、有趣、

沒趣、有些傷心等)?

。這一幅畫中有那些主要形狀(線條、顏色、人、物等)?位置各在畫中那一 部分?

。這一幅畫中最主要的形狀(線條、顏色、人、物等)是什麼?

。你認為這一幅畫中由那幾部分構成的?那一部分最重要?為什麼?位置在 那裡?形狀(色彩、大小等)怎樣?

。為什麼這一個形狀(顏色、人、物等)顯得特別清楚,特別引人注意?

(五) 引導瞭解表現意義的問題:

(21)

引導瞭解表現意義,宜先發問有關認識各種素材、內容事物,以及形式結構 的問題,再以「表示什麼?」或「為什麼?」等問題引導思考。例如:

。這一幅畫中有那些主要形狀(線條、顏色、人、物等)?最主要的形狀 (線 條、顏色、人、物等)是什麼?那一部分最重要?這一部分包括那些內容?為什 麼要畫這些東西?

。這一幅畫中為什麼以獅子為主題(或獅子的位置、形狀、顏色等最引人注 意)?

。獅子代表什麼意義?這一幅畫中的獅子畫得兇惡或和藹?為什麼這一位畫 家把獅子畫得這麼和藹?

(六) 引導判斷的問題:

兒童欣賞活動,以獲得美感經驗,體會各種感覺性質,發展知覺能力,增進 對藝術品的瞭解為重點。因此,對作品的美醜、好壞的判斷,並不重要。而且,

過於強調判斷的活動,可能會灌輸某種固定觀念或偏見。但是,經過系列的直觀 體驗、描述、分析及闡釋的過程之後,讓兒童各自根據自己的感受與瞭解,從各 方面加以探討後,再加判斷,似可養成對事物作較客觀而有充分理由或根據的判 斷之能力與態度.

引導作美醜、好壞、表現成敗的判斷之前,宜先作歸納。但在美醜及好壞兩 項,宜讓兒童說出理由。高年級或較有經驗的兒童,則可自己綜合各項感覺與瞭 解,然後加以判斷。

這一類問題如下:

。你認為這一位畫家畫這一幅畫,是把自己所看到的畫下來,或者靠想像 所畫的?

。你覺得他畫得很好嗎?

。這一幅畫的構圖很自然,或者不自然?

。這一位畫家畫這一幅畫時,考慮到什麼技術?

。你認為這一件作品的那一部分最重要?

。你認為看這一幅畫,感覺「美不美」比較重要,還是瞭解「表現什麼」比 較重要?

。這一幅畫內容是特別的,還是常生活中常見的?如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 的,為什麼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同?

。你心目中對這件作品的印象怎樣,它和這一件作品有什麼不同,那一個比 較好?

。如果把這件作品改成和你心中的印象一樣,會不會更好?

(22)

。你認為這一幅畫會流傳很久,或者過幾天就不會有人注意了?

。你認為這一幅畫在一百年後,一千年後。會一樣有人注意嗎?為什麼?

。那些重要因素使你對這一件作品感到美?那一種因素最重要?

。你認為這一幅畫美麗嗎?好嗎?有價值嗎?

四 、繪畫欣賞教學引導問題實例

(一)「門神」── 月曆圖片。

1. 概覽全圖:

(1)小朋友,你們看過這一幅畫嗎?

。這一幅畫裡畫的是甚麼?

。門神畫是作甚麼用的?

(2)傳說裡的門神是誰?

。聽說過門神的故事嗎?

。那一位小朋友會說門神的故事?

。這一幅畫中的門神是「秦叔寶與尉遲恭」,或是「神荼與鬱壘」?

怎麼知道?

2. 感覺要素的描述:

(1)這一幅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這兩個人的姿勢是怎樣的?(動作表演)

。請說說看圖中這兩個人的姿勢,有那些部分動作是相對的?(說明及 動作表演)

。看看這兩個人的姿勢,各部分是不是完全相對的。

(3)有那些動作不是相對的?(說明及動作表演)

。為甚麼有些動作要畫的不一樣?

。那麼這兩個圖形完全對稱嗎?

(4)請說說:看這一幅畫裡有那色彩?

。這些色彩中那些是主要色彩?

。這些色彩讓你感到怎樣?簡單/複雜,明朗/沉悶,快樂/憂鬱。

(23)

(5)請說說:看這一幅畫裡有那些線條?

。你覺得這些線條怎樣?直/彎,粗/細,軟/硬,有力/無力,流暢 /不流暢,整齊 /雜亂。

3. 形式分析:

(1)你覺得這一幅畫簡單還是複雜?簡單,為甚麼?複雜,為甚麼?

(2)在請看看:這一幅畫裡有那兩個主要形狀?(人物)

。如果把他們改成最簡單的圖形。是甚麼形?(圖解)

。這兩個梯形(或長方形)的方向是怎樣的?

(3)這種方向相對的兩個圖形的關係叫作甚麼?(對稱--三年級兒童已能了解並使 用這一名詞)

(4)這兩個梯形這看起來像甚麼?

4. 瞭解內容涵義:

(1)這一幅畫是做甚麼用的?甚麼時候使用?過年為甚麼貼門神年畫?

(2)在這幅畫中以甚麼表示「驅邪逐魔」?除了兩位門神,面貌莊嚴,有些兇惡,

手拿寶劍外,還有什麼表示「驅邪逐魔」?(兩顆大印)

。這幅畫中以甚麼表示「祝福」的意思?(兩隻蝙蝠)

。為什麼用兩顆大印和兩隻蝙蝠,不用一顆或一隻?

(3)過年時還有甚麼年畫?

5. 美感與價值判斷:

(1)你覺得這一幅畫畫得美不美?美,為甚麼?不美,為甚麼?

(2)你覺得這一幅畫畫得好不好?好,為甚麼?不好,為甚麼?

(3)你喜歡這一幅畫?喜歡,為甚麼?不喜歡,為甚麼?

(4)如果你有這一幅畫,你要展示或收藏在甚麼地方?怎樣保管?

(二)「讀書的女孩」--Jean Honore / A Girl Reading。美國國家美術館複製品

1.感覺要素的描述:

(1)你在這一幅畫中看到些什麼?

(2)這一幅畫中有些什麼形狀?(圓形、橢圓形、長方形,不以人或物的形象回答)

。圓形有幾個?畫的是什麼?橢圓形有幾個,畫的是什麼?

(24)

。那些形象看起來像長方形?

(3)這一幅畫中有那些線條?

(直線、斜線、水平線、曲線、粗線、細線)

。這些線條有沒有清楚的畫出來?那些線條是清楚的?那些線條不清楚?

(4)這一幅畫中有那些色彩?(黃、褐、綠)一片綠色是純綠嗎?

。那一個顏色在什麼地方?那一個顏色最清楚?那一個顏色最明亮?那一個顏 色最暗?

。這一幅畫讓你感到溫暖或涼爽?為什麼?

2. 形式分析:

(1)你覺得這一幅畫清楚不清楚,為什麼?(描述形狀、顏色、線條、色調等的整 體感覺)

(2)這一幅畫看起來那三部分最重要?(女孩、枕頭與被、牆壁) (3)這三部分是由什麼形構成的?(橢圓形、長方形、三角形)

。這些形狀是怎麼排列的?(圖解)

(4)這三部分主要顏色是什麼?(黃、褐、墨綠)

。那一部分最突出?(女孩)為什麼?(黃和墨綠對照)

3. 瞭解內容涵義:

(1)這一幅畫中的女孩在做什麼?她很專心嗎?怎樣看出她專心看書?

。做做看:你專心看書的姿勢和表情怎樣?

。她看書的時候是不是這樣專心?

。她的姿勢怎樣?緊張還是輕鬆?

。她在那裡看書?室內還是室外?燈下還是窗邊?

(2)猜一猜。她的年紀有多大?從衣著看來她的家境怎樣?

(3)如果這一幅畫是你畫的。你要給它定什麼題目?

(4)你想這一位畫家為什麼要畫這一幅畫?

。你希望讓畫家給你畫一張這樣的畫嗎?

4.美感與價值判斷:

(1)這一幅畫畫得像或不像?和照相比較起來有什麼不同?

(2)這一幅畫一是用什麼材料畫的?水彩,油畫顏料,還是水墨?

(3)你覺得這一幅畫美不美?能說一說你的感覺嗎?

(4)你覺得這一幅畫好不好?能說一說它的優點嗎?

(25)

(三)「吃東西的小女孩」--Pablo Picaso / le Courmet

美國國家美術館複製品。本作品可與前幅作比較欣賞。

1. 感覺要素的描述:

(1)你在這一幅畫中最先看到的是什麼?或這一幅畫畫的是什麼?

(2)這一幅畫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一個顏色?這種顏色是鮮藍,還是灰藍?

。藍色之外,面積最大的是那一色?純白,還是混合其他顏色的?

。女孩的褐色頭髮中,也有什麼顏色的感覺?

。上方的黑色是那一種黑?

。想一想,為什麼各種顏色都調入藍色?

。畫面感覺怎樣?溫暖還是寒冷?

(3)畫面那一部分最明亮?亮的部分畫的是什麼?光線從那裡來?

(4)畫中有那些線條?粗或細?用在什麼地方?形成什麼形狀?

。這些線所形成的形狀,看起來重或輕?厚還是薄?粗糙還是光滑?平整還是凹 凸不平?

(5)牆壁上有幾條線,畫的是什麼?

2. 形式分析:

(1)這一幅畫中最主要的形象是什麼?在畫面的那一部分?

(2)如果用簡單的圖形,譬如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或長條形來 畫它,那麼,構圖會變成怎樣?(圖解說明)

(3)這一幅畫中最主要的形象是小女孩,那麼,次要的形象是什麼?背景是什麼?

(4)在全幅畫中那一部分畫的最詳細?那一部分畫的最簡單?

3. 瞭解內容涵義:

(1)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這一幅畫的主體是小女孩。她在做什麼?在那裡?

什麼時候?天氣怎樣?怎麼看出來的?

(2)小女孩在吃東西?食物多不多?為什麼?

(3)你想,她窮苦還是富有?她快樂嗎?怎麼看出她不快樂?

(4)你想,這一位畫家為什麼畫這一位小女孩?他喜歡這女孩的生活嗎?是他的 女兒?

(26)

。如果是他的女兒,那麼,這一位畫家的生活怎樣?

。如果是不是他的女兒,那麼,這一位畫家對小女孩的生活感到怎樣?

4. 美感與價值判斷:

(1)你覺得這幅畫清楚的表現出這一位小女孩的生活情形嗎?那些方面表現得最清 楚?

(2)你覺得這幅畫美不美?你喜不喜歡?為什麼?

(3)你覺得這幅畫好不好?好,為什麼?不好,為什麼?

5. 認識畫家與畫史:

(1)你曉得畢卡索是誰嗎?那一國人?什麼時代的人?你看過他別的作品嗎?

(2)他的作品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視兒童程度介紹立體主義作品特徵)

(四) 「牡丹」── 李培雨,故宮博物院名畫複製品。本圖題材為兒童所熟悉 可採開放式問答。

1. 描述畫中所見及所感:

(1)這一幅畫的內容是什麼? (花、牡丹花、各色的花、葉及棵數、花數、葉數 (2)這一幅畫給你的感覺怎樣?(安靜、美麗、快樂、葉子有正反、顏色鮮明、生 動;有的兒童覺得只有花,顏色太淡。)

(3)這些花和葉是怎樣畫的?有沒有用墨勾出線條?

2. 形式分析:

(1)這一幅畫的構圖怎樣?那一個是主體?那些是陪襯?背景呢?為什麼不畫背 景?

(27)

(2)為什麼花和葉的大小、顏色輕重相差很多,有的花和葉子要畫背面?

3. 瞭解內容涵義:

(1)為什麼人們都喜歡花?母親節送什麼花給媽媽?為什麼?

(2)我們平常拿牡丹花送人嗎?為什麼不呢?

(3)如果要把這一幅畫送人。什麼時候最適當?為什麼?為什麼把牡丹稱為 「花 王」,代表「富貴榮華」?。

4. 認識國畫風格:

(1)我們畫國畫多先用毛筆勾劃輪廓。叫作什麼畫法?多用水墨,少用線條的叫 什麼畫法?

(2)像這一幅牡丹完全用顏色,不用墨線,叫作什麼畫法。

(五) 「滿載而歸」--二年級兒童作品。農委會八十一年月曆圖片。

1. 觀察描述:

(1)你在這一幅畫中看到些甚麼?(自由描述畫中所見)

(2)這一幅畫中有那些形狀?(圓形、長方形……等)還有那些形狀?

(3)這一幅畫中有那些線條?(直線、曲線、長線、短線……等)

。這些線條中那些是粗線?那些是細線?有斜線嗎?

。這條曲線是垂直的還是水平的曲線?

(4)這一幅畫中有那些色彩?(黃色、色褐、綠色、藍色……等)

。這一個黃色是那一種黃色?金黃色還是土黃色?

。這一個褐色是那一種褐色?深褐色還是淺褐色?

。這一個綠色是那一種綠色?墨綠、深綠,還是草綠?

(5)這一幅畫是用甚麼畫的?水彩、水墨,還是彩色筆?

2. 形式分析:

(1)這一幅畫可分為那兩部分?他們(這兩部分)各表示甚麼?那一部分是主要 的?為甚麼?

(2)你想這一位小朋友為甚麼把牛和牛車畫得特別大?

(3)牛和牛車看起來特別清楚,除了畫得特別大以外還有甚麼原因?

(4)畫中大部分沒有畫,只輕輕的塗上淡淡的藍色,讓你有怎樣的感覺?

(28)

(明朗、清爽、輕鬆、快樂,還是沉悶、不愉快)

3. 解釋意義:

(1)你想這一幅畫畫的是甚麼?畫中有那些人?他們在做甚麼事?

(2)你覺得他們的心情怎樣?快樂還是不快樂?為甚麼?

(3)如果這一幅畫是你畫的,你會訂甚麼題目?你會覺得滿意嗎?為甚麼?你覺 得有甚麼地方要修改?

4. 價值判斷:

(1)你覺得這一幅畫畫的怎樣?那一部分畫最好?為甚麼?

(2)你喜歡這一幅畫嗎?

。喜歡,為甚麼?不喜歡,為甚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dgley的論點加以說明。 對於西方把理性(或思想)和情緒相互對立的此一傳統,

組所要完成的 工作 能愉快的參與 活動 能專心聆聽故 事與欣賞故事 內容 會依照主題進 行討論 能參與遊戲 1、語文:寫信給胡安娜

2 組所要完成的 工作 能愉快的參與 活動 能專心聆聽故 事與欣賞故事 內容 會依照主題進 行討論 能參與遊戲 2、藝術:廣告 DM 拼貼

2 組所要完成的 工作 能愉快的參與 活動 能專心聆聽故 事與欣賞故事 內容 會依照主題進 行討論 能參與遊戲 2、藝術:廣告 DM 拼貼

• 唯有當教師能正視自己的角色和生活,願 意從新的觀點,運用新的思維,重新檢視 過去「視為當然」的課程實務與「習焉不

有關人類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的文章,必然敘述與檢討人類學在臺灣漢人宗教領域上的

也開啟海山學研究的西方視野。從1970 年代的「濁大計畫」到1980年代的竹塹

E-B3 具備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基 本素養,促進多元感官的發 展,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 驗。. 音樂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