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之觀點與實施現況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之觀點與實施現況探討"

Copied!
1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惠珍 博士. 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之 觀點與實施現況探討. 研 究 生:鐘雅琴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三. 年. 七. 月.

(2)

(3) 謝 誌 回首在研究所學習歷程,彷彿昨日情景點滴在心頭,時時感恩身邊貴 人的相助,因為有您,帶給我無限的力量與希望,逐步實現夢想。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惠珍老師的細心教導,帶領我 從困惑到確認主題著手研究,一路上總是不厭其煩的給予引導與建議,每 回面談後,感覺心踏實又溫暖,有股動力繼續向前邁進。誠心感謝口試委 員戰寶華教授與程鈺雄教授悉心審閱論文,在口試中細心給予指正與提供 寶貴之建議,促使論文能夠更臻完善。 同時也要感謝教育學者與現場實務專家給予問卷編制上的指導與建 議;以及協助填寫本問卷的教保服務人員,由於您們的幫忙與熱情分享教 學意見,甚至來信回覆與鼓勵,一點一滴增強我無比的信心,心中對您們 充滿無限的感恩與謝意。 這些日子以來,感謝園所園長媽咪,在工作方面給予極大的空間與自 主性,總是相信我能完成每一項任務;感謝香香主任,默默在座位上擺放 保健食品,時刻叮嚀我要多加注意健康以及親愛的美女教師們,時時鼓勵 與工作協助,讓我更能專心完成碩士學位。除此之外,還有我的同窗同學, 春鳳學姐、靜慧姐、盈瑜姐、婷安、佳樺、郁珺、瑰庭、鈺涵學妹、幸伶, 很開心緣份讓我們相遇在屏東,彼此不管在生活、課業、工作上,相互支 持、關懷與勉勵,因為有妳們的相伴,讓我在學習道路上擁有滿滿的幸福, 有妳們真好。 最後,由衷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奶奶、爸爸、媽咪您們無私關懷與 照顧,弟弟、妹妹無形的督促與鼓勵,感謝您們始終在背後支持我,作為 我最堅強的後盾,我愛您們。在此,將其成果喜悅與所有身邊關心我的朋 友、親人及協助我的貴人們共同分享,感謝您們的協助與鼓勵。 鐘雅琴 謹誌 2014.07. I.

(4) 高雄市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之 觀點與實施現況探討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並探討不 同個人背景變項及幼兒園環境變項因素在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與觀點之差異。本 研究以自編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與觀點」問卷調查 為研究工具,以高雄市公私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對象,共發放 497 份問卷, 回收有效問卷共計 400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 80%。問卷資料結果以描述性統 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處理,輔以問卷 之開放性問答進一步了解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實施美感教育之看法與意見, 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整體表現佳。 二、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與觀點受「教育程度」 、 「學校型態」 、 「任教班級」及「班級教保服務人員數」等因素之影響。 三、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與觀點不受「年齡」、「年資」、「專 業背景」及「班級幼兒人數」等因素之影響。 四、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教學之看法與意見包含(一)落實美感教 育應當從日常週遭著手; (二)提供感官探索美的事物,有助提升美感能力; (三) 研習與自我專業知能進修的需求; (四)兼任教學與行政業務、工作負擔重; (五) 提供多元化的媒材,引導、鼓勵與尊重幼兒發揮想像; (六)園方課程教學支援 不足;(七)家長美感教育觀點影響美感教育教學。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進一步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 教保服務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帅兒園教學、美感教育、美感認知. II.

(5) Survey Research Aesthetic Instruction in Relation with Instruction by Pre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Abstract Our aim is to understand what level of art appreciation is presently being implemented by Kaohsiung city preschool educator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factor due to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preschool surroundings. The study surveyed the upbringings and atmosphere within the school programs from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preschools in Kaohsiung. 497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400 questionnaires were answered and returned, giving us an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of 80%. The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ANOVA analysis, and post hoc tes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ed: 1. The Kaohsiung City preschool educators' efforts have always been promising when carried out at an institution with firm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tion and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art. 2. Factor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instruction of art aesthetics taught by the preschool teachers includes level of education, type of school, and ratio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3. Aspects that indirectly influence students during instruction includes the age, seniority, knowledge background, class size, and viewpoint of the instructor. 4. Art appreciation by Kaohsiung city preschool instructors were in regards to: [1] Charms in an everyday setting. [2] To increase the aesthetic ability by knowing natural scenic beauty. [3] Continuous review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mportant for preschool teachers to properly educate students. [4] Decrease in efficiency or resources of instruction due to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nstructor. [5] Provide multi-element textbook which can encourage students to have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III.

(6) [6] There isn’t sufficient resources for preschool instructor teaching. [7] Parent’s viewpoint of aesthetic instruction could influence students studying. Finally,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stitutions, and preschool instructors to improve methods of classroom art appreciation and its impact on learning..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cognition. IV.

(7) 目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 圖次 ................................................................................................................. VII 表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美感教育意涵 ................................................................................... 9 第二節 美感教育相關理論......................................................................... 17 第三節 帅兒美感教育 ................................................................................. 23 第四節 美感教育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1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 5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55. V.

(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樣本基本背景變項分析 ................................................................ 57 第二節 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育實施現況.................................. 62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 況與觀點之差異分析 .................................................................... 68 第四節 不同帅兒園背景變項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與觀點 分析................................................................................................... 73 第五節 開放題之質性分析 ........................................................................... 79 第六節 綜合討論 ............................................................................................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 96 一、中文部分................................................................................................... 96 二、英文部分 ............................................................................................... 100 附錄一 專家效度調查問卷........................................................................ 101 附錄二 專家學者內容效度意見彙整表..................................................... 111 附錄三 預試問卷 ........................................................................................ 123 附錄四 正式問卷 ........................................................................................ 131 附錄五 正式問卷樣本回收........................................................................ 139 附錄六 正式問卷開放式問題之答題彙整................................................ 141. VI.

(9) 圖次 圖 1-1 美感與藝術教育關係 ......................................................................... 14 39TU. U39T.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8 U39T. 39TU. 39TU.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54 U39T. VII.

(10) 表次 表 2-1 帅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暫行大綱美感領域能力目標與學習面向之 39TU. 關係 ..................................................................................................... 28 U39T. 表 3-1 高雄市 102 學年度第 2 學期公私立帅兒園數一覽表 .................... 39 39TU. U39T. 表 3-2 高雄市公私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人數一覽表 ............................ 40 39TU. U39T. 表 3-3 預試問卷樣本發放與回收情形彙整表 ............................................ 40 39TU. U39T. 表 3-4 正式問卷樣本發放與回收情形彙整表 ............................................ 41 39TU. U39T. 表 3-5 專家效度名單 ..................................................................................... 42 39TU. U39T. 表 3-6 美感教育實施現況學者專家內容效度摘要表 ................................ 44 39TU. U39T. 表 3-7 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學者專家內容效度摘要表 ............................ 45 39TU. U39T. 表 3-8 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與觀點項目分析摘要表 50 39TU. U39T. 表 4-1 教保服務人員社經背景資料統計分析摘要表 ................................ 59 39TU. U39T. 表 4-2 帅兒園背景資料統計分析摘要表 ..................................................... 61 39TU. U39T. 表 4-3 美感教育現況-教學理念與評量之各題項分析摘要表 ................ 63 39TU. U39T. 表 4-4 美感教育現況-課程與教學之各題項分析摘要表 ........................ 65 39TU. U39T. 表 4-5 美感教育現況-教學困境之各題項分析摘要表 ............................ 67 39TU. U39T. 表 4-6 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之各題項分析摘要表 .................................... 68 39TU. U39T. 表 4-7 不同年齡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之現況變異數分析 39TU. 摘要表 ................................................................................................. 69 U39T. 表 4-8 不同年齡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變異數分析 39TU. 摘要表 ................................................................................................. 69 U39T. 表 4-9 不同教學年資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變異數分 39TU. 析摘要表 ............................................................................................. 70 39TU. U39T. 表 4-10 不同教學年資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 70 U39T. VIII.

(11) 表 4-11 不同教育程度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變異數分 39TU. 析摘要表 ............................................................................................ 71 U39T. 表 4-12 不同教育程度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變異數 39TU. 分析摘要表 ........................................................................................ 71 U39T. 表 4-13 不同專業背景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變異數分 39TU. 析摘要表 ............................................................................................ 72 U39T. 表 4-14 不同專業背景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變異數 39TU. 分析摘要表 ........................................................................................ 73 U39T. 表 4-15 不同學校型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與觀點分析 39TU. 摘要表 ................................................................................................ 74 U39T. 表 4-16 不同任教班級型態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與觀 39TU. 點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5 U39T. 表 4-17 不同任教班級型態之帅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變 39TU. 異數分析摘要表 ................................................................................ 76 U39T. 表 4-18 不同班級教保服務人員數之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9TU. U39T. .............................................................................................................. 77 表 4-19 不同班級教保服務人員數之美感教育與實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39TU. U39T. 表 4-20 不同班級帅兒人數之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8 39TU. U39T. 表 4-21 不同班級帅兒人數之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變異數分析摘要 ....... 78 39TU. U39T. 表 4-22 開放題質性分析彙整表 ................................................................... 80 U39T. 39TU. 39TU. 表 4-23 個人背景變項及學校背景變項在美感教育實施現況及美感教育認 知與實踐之比較差異分析摘要表 ................................................... 88 U39T. I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保人員對美感教育的觀點,並探討幼兒園實施美感教育 之現況。本章分五節,首先闡述研究緣起與動機,說明此研究基本背景與相關 研究現況,其次針對研究動機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接著對於研究相關之名詞 進行界定,最後提出本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壹、緣起 「美」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元素,具有陶冶性情、培養健全的人格之特性。 以美為概念來實現整體教育的目的理念,皆在中西教育中受到重視,如中國自 禹、夏、商三代起,學校教育即以養老、教孝、習射、學樂為主要要務,藉由 詩歌、音樂、禮儀等教學作為文化陶冶不可或缺的環節(田培林,1975) ;在西 方古希臘教育,其基礎學校教育乃為透過音樂、詩歌、戲劇、演說、體育及科 學的教學方式,使受教者能達到身心靈臻善的狀態(楊深坑,1979) 。在各式各 樣的教育型態中,美育不外乎是原始且古老的一種,但由於當時社會缺乏文字 記載的關係,讓人無法明確得知實施美育的過程(崔光宙,1992) 。現今教育部, 以五育均衡發展為教育理念,將 103 年定為美感教育年,落實美感教學於各教 育階段中,由上述可知,從古代時期開始人知覺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希冀透過 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培育人們擁有良好的品格力,提升對於美的感受力。 除透過教育方式培養美的感受外,生活中也有美感的存在,如同一部小廣 告撥放時間短暫,有時卻能深入人心,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您是否有印象深 刻電視廣告呢?對研究者來說,有支日本公益廣告,描述著課堂中美術教師請學 生自由創作,孩子們畫了貓咪、兔子或獨角獸等圖畫,唯獨一位男孩創作一張 塗滿黑色顏料的創作,同時仍然持續日以繼夜的繼續創作,最後,透過醫生、 護士協助下,發現男孩創作是張拼貼畫,最終圖畫表達意思是一隻超級大鯨魚, 廣告中透過畫作來代表孩子對生活各事物的觀感,此畫面深刻引起研究者心中. 1.

(13) 的共鳴,不禁省思身為幼教師的我們應當如何引發孩子的想像力,而如何去引 導孩子對於生活美的感受力,也是重要課題之一。 在現代社會中,美的概念有多元化的發展,如結合建築與飲食等衍生出的 建築美學、生活美學、飲食美學等概念(蔣勳,2006) 。從與教育相關的建築美 學角度來看,各大學為提升各校建築之美,進而打造獨特的建築物,如東海大 學精神象徵的路思義教堂、台中亞洲大學宮庭外貌的行政大樓暨圖書館、仿羅 馬競技館外觀的體育館及由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伊東 豊雄打造的台大社科院等,我們可以看見建築中逐漸融入藝術與生活的元 素,原來設計與環境搭配所產生的美可以如此無所不在。生活美學方面, 蔣勳鼓勵人們以眼、耳、鼻、舌感官來感受生活及大自然之美,進而從中 了解生命存在的美好 (蔣勳,2006);飲食美學方面,現代人講求精緻用 餐,注重食物色、香、味俱全,隨時代的變化與美學結合的名詞,開始層 出不窮,而 30 雜誌自 2013 年起提起一股美學新浪潮,舉行與美學大師面 對面講座分享,將美學經驗與個人生活作聯結,這些都意味著現代人已逐 漸重視美的存在。 而研究者目前擔任幼兒園行政教師,協助策劃園所各項活動,當中令研究 者印象深刻的是運用園所現有的環境特色,定期每年五月舉行的美術展活動, 將其各班幼兒的創作展示在園所內,藉由為期一個月的展覽,讓家長能從中瞭 解幼兒畫中的世界。活動規劃前,有時研究者會入班協助教保服務人員的活動 教學、拍攝教學現況並共同討論相關展示主題教案、蒐集教學資料、製作課程 與活動所需的教材等工作,透過親身參與上述活動,讓研究者更加深入瞭解關 於美感教育的教學,燃起對此議題的研究動機。. 貳、研究背景與動機 因應教育部實施幼托整合政策,自 2012 年 01 月起已將原收托未滿六歲學 齡前幼兒教育及保育之機構,幼稚園與托兒所改制為「幼兒園」 。而課程與教學 方面,原改制前幼稚園依據幼稚園課程標準可分「健康」 、 「常識」 、 「語文」 、 「工 作」 、 「音樂」 、 「遊戲」六大領域(教育部,1987) ;而托兒所則依據托兒所教保. 2.

(14) 手冊,分為「遊戲」、「音樂」、「工作」、「故事」和「歌謠」、「常識」等六大領 域(內政部,2006) 。幼托整合後,幼兒園課程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為標 準,共分「身體動作」、「認知」、「社會」、「語文」、「情緒」及「美感」六大領 域,不同以往的幼托課程標準,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包含美感領域(將美感納 入課程之中),其範圍涵蓋「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及「回應與賞析」等 三部分(教育部,2012) 。天下雜誌以國民競爭力角度來看,認為美的學習乃為 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天下雜誌,2002) ,而美感教育所提供的美感經驗與創造, 是文化的精華,同時也是個人生命品質的表現,可知美感教育深受文明國家的 重視(林逢祺,1998) 。羅心玫(2008)認為培育具有美感品味的國民,需從小 扎根,而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因此,從幼兒自身的生活週遭開始體驗美 的感受,才能造就具備美感品味的國民,使其因應世界潮流。Zuhal(2009)認 為藝術在幼兒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幼兒透過藝術型態表現其生活經驗, 且從作品中反應自我情緒與個人想法。對幼兒來說,繪畫是本能,創作是天性, 不需太過於學習專業或精深的描畫技巧,天生就能創作,當中最重要不可或缺 的要素乃為美感培養,透過不同方式如欣賞每個人的穿著打扮、分享個人喜愛 的人事物、欣賞教室中圖畫書、影片;甚而帶領孩子走向大自然或參觀美術館、 博物館內的藝術品等審美活動,藉由上述活動進而開發幼兒對於美的感受力, 培養與增強個人美感能力,讓他們具備「視而有感、感而能覺」的經驗與分享 (林千鈴,2005;蘇振明、鄒品梅、鄭明進、方朱憲、陳明華,1998) 。換句話 說,基於上述學者理論,可知美是與生俱有的能力,是您我個人對於生活週遭 的感知能力,各有其獨特見解。對成人來說,我們可透過語言、行動或攝影等 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美的感受力;而對幼兒來說,透過感官是最簡單的方法, 也是成長階段的經驗記錄,教師如何從生活中培育孩子美的涵養以及激發幼兒 潛在自我的美感經驗並非著重技法的訓練,乃為我的研究動機之一。 再者,研究者經由「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台灣期刊論文索引 系統」等資料庫探查文獻,以「幼兒美感教育」、「幼兒美感」、「美感教育」為 關鍵字進行檢索時,發現目前近十年來,針對美感教育研究甚少,研究對象則 多以國小為主要對象,反觀幼兒階段為主仍有限。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 值系統」資料庫中,發現符合其幼兒階段有池佩娟(2009)以公立幼兒園為主,. 3.

(15) 探討幼兒生活美感教育班級教學現況及羅心玫(2008)從戲劇課程為出發點, 瞭解當前幼兒的美感教育;此外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資料庫中,則以 范瓊方(2003)從「藝術與人文」領域方向談幼兒美感教育及吳美純(2004) 以如何啟動孩子對於美的感受角度來探討幼兒美感教育的推動與實踐兩篇。由 此可知,面對當前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的施行,本研究探究幼兒園教 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觀點與實施現況有其研究之價值。 面對逐年少子化的社會現象,為培育全方位的國家主人翁,研究者認為從 幼稚階段起,培養理性與感性兼備的教育環境,透過情境營造進而達到德、智、 體、群、美五育並行,而非僅偏重認知上的學習,才能擁有健全的身心發展。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擁有美的需求,那是一種與生俱有能感受存在事物的美好能 力(劉千美,2000),故應當重視這種感受,期望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探討教保 人員對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美感教育的接受度及觀點,以及如何運用 教學策略將美感教育落實於課程中,實施過程是否遭遇哪些困境,而教保服務 人員觀點是否影響未來美感教育的推展等,皆是研究者欲想探討的範疇,同時 也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文獻所提到的美感教育教學情形,可知目前許多研究體認到美感 教育的重要性,將其視為未來競爭力之一。本研究旨在藉由自編問卷方式,瞭 解幼兒園教保人員對於美感教育觀點及實施美感教育之現況,最後對於幼兒美 感教育發展提供結論與建議,期許有助於未來美感教育的推廣與後續相關研究 之參考。基於前述理由,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點: 一、瞭解高雄市幼兒園美感教育教學趨勢。 二、探討高雄市幼兒園教保人員社經背景因素(年齡、教學年資、教育程度) 對實施美感教育教學之影響。 三、探討高雄市幼兒園環境背景因素(學校型態、班級型態、班級教保服務人 員人數、班級幼兒人數、園所課程取向)對實施美感教育教學之影響。 四、探討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教學之觀點。. 4.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茲就本研究問題說明如下: 一、高雄市幼兒園美感教育教學現況為何? 二、不同社經背景的高雄市幼兒園服務教保人員(年齡、教學年資、教育程度、 專業背景)對實施美感教育教學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高雄市幼兒園不同環境背景(學校型態、班級型態、班級教保服務人數、 班級幼兒人數、園所課程取向)對實施美感教育教學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教學之觀點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主軸為幼兒園教保人員對美感教育之現況與觀點,為有利於理解探 討主題之相關內涵,茲針對本研究中「幼兒園」 、 「教保人員」 、 「美感教育」 、等 名詞加以界定,詳述如下:. 壹、帅兒園 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二條,幼兒園係指對幼兒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之 機構(教育部,2011),本研究幼兒園以高雄市立案之公私立幼兒園為主。. 貳、教保服務人員 根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二條,教保服務人員乃為在幼兒園服務之園長、 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教育部,2011)。本研究所稱「教保服務人員」, 以目前服務於高雄市公私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主。. 5.

(17) 參、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乃指為引發受教者感知美感經驗的教育活動,其課程中所有涉及 美感相關活動與經驗,皆屬美感教育的範疇(陳木金,1998) 。本研究所指之美 感教育,係指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面對幼托合併後,依照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 暫行大綱美感領域「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及「回應與賞析」之三大範 疇與「情意」、「藝術媒介」兩項學習面向進行課程理念實施時,將教學課程融 入美感經驗之活動,皆屬美感教育。 本研究將美感教育實施現況定義為教學理念與評量、課程與教學、教學困 境等三個層面。簡述如下: 一、教學理念與評量 瞭解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從事美感教育教學時,個人對於美感教育的教學 理念與教學使用評量之方式。 二、課程與教學 課程與教學方面,從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美感領域「探索與覺 察」、「表現與創作」及「回應與賞析」之三大範疇,加以瞭解教保服務人員在 美感領域課程教學實施型態。 三、教學困境 瞭解進行美感教育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是否有其任何教學困境問題。 另一方面,藉由瞭解美感教育實施現況後,再進而探討幼兒園教保服務人 員對於美感之觀點,將其定義為美感教育認知與美感教育實踐等兩層面。本研 究透過李克特式(Likert)五點量表,由受試者依照實際教學現況進行填答,依 序分別給予 1、2、3、4、5 計分,分數愈高者表示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在該層 面上感受程度愈佳;反之,分數愈低者,則顯示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在該層面 上感受程度愈低。. 6.

(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探究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教學實施現況,並 且瞭解教保服務人員對於美感教育之觀點,茲將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102 學年度第 2 學期服務於高雄市立案公私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 員為取樣對象。.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針對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教學現況與觀點 進行調查研究。其主要內容變項包含美感教育實施現況、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 及其他三部份。美感教育實施現況內涵為:(一)教學理念與評量;(二)課程 與教學; (三)教學困境。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內涵為: (一)美感教育認知; (二) 美感教育實踐。 背景變項部份,在教保服務人員社經背景變項方面包含:年齡、教學年資、 教育程度、專業背景與教保證照;在幼兒園背景變項方面包含:學校型態、班 級型態、班級教保服務人員人數、班級幼兒人數及園所課程取向。.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 102 學年度第 2 學期服務於高雄市公私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 調查對象,因而研究結果無法進行其他地區推論。 再者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研究工具,由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根據自身現況 填答,難以避免受試者主客觀因素、為符合社會期待之反應作答或受試者填答 時對問卷題意內容不清楚之影響,而造成研究結果有所誤差。. 7.

(19)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四節,第一節美感教育意涵;第二節美感教育相關理論;第三節幼 兒美感教育;第四節美感教育相關研究,將其所得文獻加以歸納統整,以作為 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美感教育意涵. 美涵蓋的領域廣泛,本節首先就從美的本質、美感、美學、美感經驗及美 感教育等的美感教育範疇開始說明,接著闡述美感教育的目的,最後針對美感 教育的功能加以說明之。. 壹、美感教育的範疇 一、美的本質 在探討美感教育之前,我們先單就從談論「美」一詞的基本涵義開始,美 存在於日常生活週遭,但美對我們的意義為何?然而究竟「什麼是美?」仍難 有一致性的看法。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認為美為獨立存在之實在,乃為永恆不 變的形象,代表著完美的涵意;而亞理斯多德則認為秩序、對稱和明確性是構 成美的基本性質,故美就存在於大小和秩序之間(陳迪臣,1997) 。德國哲學家 康德提出美是心中的產物,具備主觀卻含有普遍性存在(劉千美,2000) ,桑塔 耶那將美視為一種積極的、內在的與客觀化的價值,乃為為人一種情緒,出自 於我們意取與欣賞的天性(杜若洲譯,1972) 。朱光潛(2000)認為美不完全在 外物與人心,人不能全憑心靈製造美,牠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而李澤厚 (2001)認為美可分為三種具有關聯性又各有其區別的意義,第一用以強烈形 式表達出感官愉悅的感受,其二則以弱形式的倫理判斷方式,傳達個人情感態 度或對人事物讚賞認同的看法,最後則是專指使個體產生審美愉快的人事物或 對象,乃為一種審美判斷。丁履譔(1986)將美的性質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 一、主觀類, 「美」不屬外在事物,主要受到個人主觀經驗與感受而來;二、客. 9.

(21) 觀論, 「美」並非能自動的自我炫耀,而需等候他人去發掘,所以美之所以為美, 主要存在於事物的本身;三、文化相對論,強調美的標準受到文化對個人感受, 包含後天教育、個人風俗習慣、喜好等因素所影響。 美是屬於人們內心世界精神活動的一種,擁有多樣性的面貌,在大自然及 人造物中隨處可見,存在於大自然中的美,舉凡有黑夜裡的星空、落日的彩霞、 雨後的彩虹或齊聲合奏的蟲鳴聲等,都能引發我們對美的感受;而美的對象也 可在存在於人的個體之中,如我們可在一位母親身上感受到母性散發的溫暖; 在擁有歲月年紀的老者滿布皺紋的臉上感受到生命之美等(蔣勳,2008;林逢 祺,2010) 。如同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下裡到處都有美的存在,但美 並非透過表達訴說方式來呈現,它並不屬於知識的一種故不會帶給人壓力,但 這種存在可能比知識還要高階,乃為心靈上的感受(蔣勳,2006) ,美是單純藉 由視覺與聽覺感官中所產生的愉悅而已(漢寶德,2004) 。美之所以令人難以捉 摸與界定,主要因素在於生活週遭事物有太多能夠激發人對美的感受力;且同 一人對同一件事,可能會因不同時間點與情緒而有所不同的評價,因此,每人 對美感的感受又時常有所變動(林逢祺,2005)。 綜合上述,可知學者們對於「美」的問題,分別從美的起源、存在現象及 意義等不同角度加以深入探討分析,進而對其美的定義也各有不同的見解。主 要原因在於個體對於美的感受,可能受其審美對象、性質與美的本質感受、美 的根源四種面向之影響。. 二、美感 人類感官受到外在刺激後,於意識上會有所覺知因而產生情感,與藝術相 關的情感,在藝術理論上稱為美的感情,即所謂的美感。其乃為一種客觀化的 快感,不同於一般尋常的快感,具有積極內在價值(陳瓊花,2012) 。美感有狹 義與廣義兩種不同定義,狹義美感指的是審美主體的人,因受到客觀存在的對 象而引起具體的審美感受,而廣義則是指審美主體對於美的各種意識形態所產 生的反應,以及透過感知、想像、情感等各種心理活動進而達到領悟與理解的 感受(谷風編輯部,1986) 。人天生就能覺察自身存在情境與周遭存在事物的美 好,而這能力即是所謂的美感能力,其可能因各種因素而掩蓋對於美的感受、. 10.

(22) 麻痺對事物的體驗、甚至被扭曲與誤解,但在人的心靈深處仍潛藏著對美好事 物的盼望,因此,美感也就是一種無法抑制的天性(劉千美,2000)。 而林逢祺(1998)認為每件事物是被人們認識或體驗時,才會產生美感, 指出美感是因主體透過事物的形象或形式體驗到精神上的昂揚、喜悅或快樂, 乃為高級神經心理活動的情感狀態。劉昌元(2010)提出美感涵蓋三大特點, 一需透過視覺和聽覺感官而獲得,二美感是由透過知覺過程中直接感知的快 感,最後美感不僅是感官上的滿足,也包含較高層次的心靈或精神活動,要獲 得美感必須主體與美感對象產生互動。 此外德國美學家康德認為美感是種對於事物主觀情感的反省判斷感受,主 要內省自己感情的結果,美感是想像力與理解力的相互調結果,具備「快感」、 「理解」 、 「想像」和「共通感」四大要素或心理現象(崔光宙,1992) ,茲詳述 如下: (一)快感:人類最原始的美感經驗,屬情感層面,乃為一種超脫現實利 益的快感。 (二)理解力:強調對美感對象意義的理解,需經由審美主體省思而獲得, 屬認知層面。 (三)想像力:美感主要特徵在於心靈創造的功能,屬精神層面。 (四)共通感:判斷除個人主觀情感外,亦需融合社會文化觀感,屬社會 文化層面。 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美感領域中,將美感定義為透過想像或經 驗與感官對外在訊息的解讀,由個體內心深處主動引發,建構出一種感知美的 能力(教育部,2012) 。而綜合上述學說,可知美感是欣賞美的活動產物,主要 藉由個體透過身體器官,進行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各種心理活動方式, 對某一事物產生美的領悟和理解,進而獲得滿足,達成精神上的喜悅或快樂。. 三、美學 美感教育中的「美感」(aesthetic)是「美學」(aestheics)的形容詞,而西 文「aesthetics」則源自於希臘文「aesthesis」的意思,乃指感官知覺(perception by senses) ,但是美學中的研究對象並非指所有的感覺知覺活動,而是以與美感. 11.

(23) 知覺相關活動或經驗為主的對象(林逢祺,1999) 。美學一詞,是由十八世紀被 譽為美學之父的 A. Baumgarten 在 1735 年《關於詩的哲學思想》著作中所提出, 其認為美學是美之科學乃為知識的一環,並非單純的感覺模式而已(劉昌元, 2010;梁福鎮,2001) 。Hegel 在 1958 年出版的《新亞美利加百科全書》一書中, 提到從審美關係為中心,構成美學研究需包含美、美感、美的創作等三大領域, 其認為唯有藝術才是真正的美,將美學定義為研究自然與藝術中美的科學,並 稱之為「美的藝術哲學」(林群英,2008)。而張法(2004)認為美學主要自關 於美的科學、藝術的哲學及以審美經驗為出發點,研究其美和藝術的科學,而 美與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故美學乃為研究藝術中美的科學。美學大多是 由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三者之間某形式的結合,因而可從不同 角度、途徑、層次等來探討美學,而有所多元化的美學形態與類別(李澤厚, 2001)。. 四、美感經驗 美感是經由審美而獲得的感覺,經驗是在實際體驗中獲得的知識,人透過 觀察體驗美感經驗,因此,美感經驗的發生需具備藉由觀察逐漸累積而成的先 備經驗(曾媚珍,2001) 。而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將其美感經驗定義如下之說 明(劉文潭,1989): (一)是種透過自然注視或傾聽所獲得到的強烈快感經驗,此經驗十分強 烈,以致於人們很難擺脫它。 (二)快感源自於感覺本身。 (三)此經驗有多種強度,通常會顯得「過度」,但卻不會讓人感到厭惡。 (四)此經驗是人類一種特徵,不同其他生物從滋味和氣味得到快感,而 是從視覺和知覺中感受到。 (五)此經驗會使人意志終止。 朱光潛(2000)認為美感是由經驗而來,美感經驗就是直覺經驗,直覺對 象就是形象,所以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直覺,形象即是直覺的對象。美感經驗乃 為人從事藝術或自然人生等的審美活動時,內心經歷主客合一的歷程,換言之, 美感知覺不單只限於欣賞藝術作品,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地方或事物皆可. 12.

(24) 獲得不同程度的審美經驗,因此,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皆 與審美活動相關,參與者透過參與審美活動,進而培養美感經驗,以豐富人生 的意義(陳瓊花,2012)。「美」並非從藝術品中客觀獨立存在,而是主觀存在 於欣賞者的感受之中,欣賞者透過感官方式不自覺地將內在情感不斷引發出來 即是美感經驗(陳木金,1996) 。 美國教育學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綜合哲學和認知發展學習、道德認 知發展等理論,建構出「美感發展階段模式」,主要區分為五大階段(曾仰賢, 2010): (一)主觀的喜愛:以個人直覺判斷為主,主要影響因素來自於個體情感 與生活經驗有關,而與教育並無直接關聯。 (二)優美與寫實觀念:能在主題的概念下,著以客觀觀察代替主觀偏好, 且能對於藝術技巧進行欣賞。 (三)情感表現: 「創造性」 、 「獨特性」及「情感表達」為重要標準,認為 外在的寫實並非主要目的,能表達深刻的感受性才是目的。 (四)風格與文化:此一階段發展,透過媒材、形式和風格等相互討論的 過程,發掘藝術與作品間歷史脈絡及文化共通性,將其藝術視為文 化的產物。 (五)自主的判斷:瞭解自我的美感經驗,能藉由個人對於藝術的價值觀 進行綜合的評斷。 綜合上述,可知美感經驗與人生經驗有著密切關連,藝術家透過作品創作, 展現菁華的人生經驗,充分表現出美感經驗的本質;而觀賞者則藉由參與審美 活動,享受各種美感經驗,將其融入人生經驗與意義中,作為豐富人生的要素 (陳瓊花,2012)。. 五、美感教育 最早將「美感」和「教育」並列且提出「美感教育」的人,是十八世紀德 國美育哲學家席勒(Fr.Schiller) ,他認為人類除感覺、悟性、意志三種官能外, 還備有一種官能獨立於此三種官能之中,對這種官能進行教育的稱之為美感教 育(即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乃為一個科際整合的領域(楊深坑,2009;. 13.

(25) 梁福鎮,2000) 。近代中西方教育學者亦強調美感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孫 常煒,1977;Greene,1995) 。民初,蔡元培是中國教育中首先提出美育的先河, 認為美感教育乃為情感教育,可培養道德心、陶冶情感、建立世界觀,並代替 宗教(孫常煒,1977) 。民初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時,頒布教育 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 德。」是中國教育中首先提出美感教育的先河(崔光宙,1992)。 美感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形容詞,從概念性定義來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方 向:一是美術教育,涵蓋學校科目中所教授的課程,如視覺藝術教育活動與音 樂藝術教育活動;二是藝術教育,包含視覺藝術教育與音樂藝術教育及綜合視 覺與聽覺的藝術活動(如舞蹈、電影、戲劇)等形式的教育型態,三為美感教 育,除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藝術與綜合藝術外,也包含其他課程及生活中,涉 及研究自然環境及事物的美感層面欣賞、製作、發表等經驗和活動(郭禎祥譯, 1992;陳金木,1999;張俊傑,1992) 。在教育部(2013)美感教育五年計劃中, 提到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兩者間存有密切關連性,藝術教育是美感教育的核 心,而藝術教育的範疇乃為人類美感經驗的凝聚,但美感教育範疇大於「藝術 教育」,兩者之間相互存著一種大與小的同心圓動態關係,如下圖 1-1: 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 美感教育. (生活/各學科/各領域/空白課等) 藝術教育 (一般/專業). 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 圖 1- 1 美感與藝術教育關係 資料來源:教育部美感教育五年計劃(教育部,2013) 由上圖 1-1 可知美感與藝術教育彼此間緊緊環扣,藝術教育主要以一般及專 業科目為主,而美感教育則透過藝術或其他學科教育,正規或非正規(空白課 程等)教育形式來進行。而美感教育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乃為感覺上. 14.

(26) 直觀的美感經驗,而廣義則為除涵蓋狹義解釋外,還包含了美感教育本身的反 省與思考,以及透過審美教育進而達到美化人生的最終教育目標(孫良水, 1987)。蔡元培認為美感教育主要研究如何使受教者能夠時常沉浸於美的感受 中,進而獲得美感經驗(李雄揮,1970) 。美感教育是透過人對美的感受所引起 的感情共鳴,讓人從愉悅中受到教育啟發,故不帶有強制性的教育方式,能使 人們主動去接受美的教育,從中受到美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之下培養出審美情 操(谷風編輯社,1986) 。美育是種借助美感的陶冶方式,使受教者在不同的藝 術領域之中,藉由不同的藝術材料、內容、表現形式、創作、欣賞、批評等方 式,進而對自然與人文形成審美觀點,培養高度的感受美、欣賞美及創造美的 能力,並在此歷程中,讓身心美健、全人理想得以實現(呂祖探,2000) 。就從 字面上來看美感教育的意涵,可知涵蓋領域廣泛,不單只侷限於傳統的藝術教 育領域上,其包含透過美感產生的情意陶冶及提升個體認知能力發展的能力。 根據存在主義的觀點,Maxine Greene(1995)將美感教育視為透過觀看、 聆聽、律動與感受,並培養反省與情感表達的過程。美感教育主要是藉由接觸 美學或在進行審美經驗的過程中,培養受教者能從中增加對於美的感受能力, 提升感知能力的敏感度及判斷力,使其對於美感具有鑑賞能力,提升生活素質 並豐富生活情境(陳瓊花,2012) 。對於美感教育學者之間看法不一,有些認為 藝術是感情的表現,著重藝術在教育上的功能,故有將美育視為等同藝術教育 的看法;也有學者認為美育不單只包含藝術的功能,應將它視為一種審美教育, 涵蓋透過個體身體與心靈間美感體驗的身體美;社會生活中事物的美、物質產 品及生活環境的社會美;以自然事物為對象的自然美及透過藝術家加以詮釋、 加工、進而生產而成的藝術美(呂祖琛,2000)。 總之,個體透過美感教育來了解美的形式,進而陶冶心靈,認識自我反應 與人存在的價值。而美包含上述美的本質、美感、美學、美感經驗及美感教育 等範疇,因而研究者將其範疇理念融入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中進行探討。. 15.

(27) 貳、美感教育目的與功能 席勒在其《論人的美感教育書信》中,提出美感教育目的並非在於培育、 訓練創作與欣賞作品的能力,反觀則著重美感心境的培育與教化,認為「美是 人性理想實現的必要條件」(劉千美,2000)。美感教育有四項目的,第一藉由 培養人們與生俱有的美感經驗,使其人性理想從中能逐漸獲得實踐;其二不單 只是提升生活情境美感化,更著重於培養美感意識,使之成為溝通的媒介;第 三則為促進人性的完整,增進社會和諧;最後經由美感的培育,教化並陶冶人 性理想的發展與實踐,幫助個人成為內在豐富、自由且獨立自主的個體(劉千 美,2000) 。柏拉圖在理想國的教育規劃中,體驗到美感教育的重要性,認為不 僅在美感教材上需謹慎選擇外,在學校建築及教學環境佈置上仍需多加精心設 計,使其學生能在環境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楊深坑,1989) 。綜上可知,美 感教育的目的,在於引導兒童及青少年階段對於藝術欣賞的興趣,啟發與提升 人們對於自然美、社會美及藝術美的鑑別、欣賞和創造能力,以陶冶個人情感 與藝術情操,為生活添增趣味性與充實感,讓生命更加有意義(谷風編輯社, 1986;林逢祺,2005)。 美感教育即是讓受教者能感受到美感經驗的教育活動,是種生命與文化現 象感受性的整體陶鎔,而學校的美感教育功能,主要透過有計劃、有系統性的 教學方式進行,使學生能從中陶冶感性欣賞、品味及批判的能力,可分為五大 功能,如下之說明(陳木金,1998;楊深坑,1989): 一、感性品位的精鍊 美感教育摒除不同以往習常、推證式的思考模式,採以直接與對象面對面 的感性直觀方式,進行拓展個人感性知覺的範疇,使其對象能夠在開闊的心胸 之下,讓心靈從中得到滿足,由此而可自審美品味上得到提昇。 二、智性認知的增進 藉由智性認知、感性直觀能力擴展學習者掌握生活週遭各種訊息,且從學 習中獲得所需的策略,加以為自己規劃未來的人生藍圖。 三、行為實踐的改善 透過感性與智性兩者能力的培養,讓人們更能擴展物我與人己、洞察宇宙. 16.

(28) 與人生,進而在行為表現上更能展現出高超的道德理想規範。 四、文化發展境界的提昇 精緻性的感性文化,讓人免於受到粗俗文化的影響,敏銳性的智性文化, 讓人對於存在於文化之中的各種現象能做出準確的判斷與決擇,而美感教育 中,強調獨特的思考與行為模式,皆能提升文化發展的境界。 五、結果表現的完美 乃指學習者能夠在美感上表現出完美的狀態,如能助人及與人相互理解、 感受外物與人事物之間的情感、表現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與行為等。 根據上述文獻得知,若能適時調適學校制度、提升學校環境內的美感設計、 適當安排教學課程設計與活動材料,皆能使美感教育發揮其以上功能之效(楊 深坑,1989)。. 第二節. 美感教育相關理論. 審美教育在培育健全人格學校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人格教育 的一環(梁福鎮,2000) ,茲就幼兒教育階段來探討美感教育及美感經驗的理念, 符合其階段的有 Dewey、Steiner、Vygotsky、Gardner、Parson 等學者,以下就 學者們提出之美感教育理念分別敘述之。. 壹、Dewey 美感教育理念 美國教育家 John Dewey 在其著作《Art as experience》 (藝術及經驗)中, 以自然主義美學為基礎,探討藝術與經驗之間的關連,強調「美」源於生活且 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認為不論藝術或美學本身皆與生活環境有密切相關(高 建平譯,2005) 。其提出美學基本要務乃為恢復美感經驗與日常生活經驗間連結 性,認為需要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具備美感的性質,進而使其日常生活中的經 歷能成為一個具有美感的完整經驗。其完整經驗需包含「突出、完滿自足的感 受」、「內在的統一性」、「情感的融入與整合」與「做與受的交互作用」四大面 向,以下從 Dewey 提出的完整經驗四大面向加以分述之(陳錦惠,2005;劉昌. 17.

(29) 元,2010): 一、突出、完滿自足的感受 Dewey 認為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經驗是鬆散雜亂而未具有美感,必須透 過「突出、完滿自足的感受」 ,才能成為完整經驗。其乃指當個體真誠專注參與 某事物時,能帶給人鮮明印象且於完成時給予完滿自足的感受,即為完整經驗。 二、內在的統一性 組成每個經驗的部分都是連續不可分割的,且由有機持續併合而成,含有 內在同質性的特質,使其能夠以自由流動方式,交融於整體之中。 三、情感的融入與整合 完整經驗需藉由情感的融入參與,使其經驗能夠得以持續與轉變,讓活動 朝向自我完成的階段,形成一個完整的經驗。 四、做與受的交互作用 經驗的形式與結構的累積,不單是由做或受兩者所組成,而是需透過兩者 間感受力維持平衡,才能使其人類對經驗產生正確的知覺。 如前所述來看,美感存在於經驗之中,藝術教育得透過體驗才能得到,如 從教學歷程中教師的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師生互動等方式,來感知師生間教 學過程所創造的經驗,並將其帶入美感的學習和教育當中,即是完整經驗的展 現(黃秋燕,2012)。. 貳、Gardner 美感知覺發展 Gardner 在 1970 年代進行發展心理研究,將此研究稱為零計畫,當中美感 發展是最重要的一環。主要針對 121 位 4 至 16 歲的受試者進行開放性晤談,每 位受試者皆要出示自己所創作的一幅畫,並閱讀一首詩、演奏一首曲子,並接 受以下七項問題的詢問,如作品來源、創作過程、媒材使用說明、獨特風格、 形式分析、藝術上的價值及藝術與外在世界的關係等,並將晤談結果依不同年 齡層做區分整理,歸納出美感知覺發展階段,共分為五階段,其特徵分述如下 (崔光宙,1992):. 18.

(30) 一、嬰兒知覺(0-2 歲) 此階段嬰兒尚未發展成熟語言來表達意思,但對於客觀對象和人的認識及 敏銳分辨客觀事物的特質,如顏色、大小、組織能力增加等經驗皆是日後建構 美感知覺發展的重要關鍵,此時期已為未來美感發展做準備。 二、符號認知(2-7 歲) 此階段兒童可用各種不同的符號系統(語言、文字、手勢、音樂等)來解讀外 在環境,但由於心智發展尚未成熟之故,對外界的認識全憑個人主觀直覺為主, 以自我偏好來解釋繪畫中所看見的事物。 三、高度拘泥寫實(7-9 歲) 此階段兒童逐漸脫離自我中心思考方式,且能選擇使用適當的語言來描述 對於實際存在事物的觀察現象,雖然詳細觀察事物能力提升,但豐富想像力可 能因此受到貶抑甚至消失不見。此期兒童行為中,常出現拘泥寫實和規則的表 現,其如下所述: (一)像照片般一樣寫實的畫,才是好畫。 (二)詩歌必須具備有韻律和節奏才是詩。 (三)音樂需使用和諧音及準確的音準及節奏,否則只是單純雜音和噪音。 (四)繪畫是真實世界模仿的呈現方式,戲劇和其他綜合藝術亦是如此。 綜合上述,此期的認知結構以服膺規則導向為主,認為符合其寫實和美的 規則才能稱之是美。與帕森斯第二階段美與寫實理念相符。 四、打破拘泥,出現美感(9-13 歲) 此階段兒童不在拘泥於作品與真實世界間相互關係,反觀較強調圖畫、音 樂、文學作品中具有風格因素與獨特的藝術特徵。並由前一階段注重客觀觀察 轉向自我發現且嘗試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與人溝通。 五、美感投入的轉機(13-20 歲) 青少年身心方面在此階段中有極大的改變,使其對各類不同的藝術,出現 兩極化的表現,一為退出創作與欣賞的行列;另一則是全力投入某種藝術領域, 成為終身的興趣與嗜好。此時青少年若能接觸到更多的美感經驗,便能建立相 對的判斷標準、形式分析能力,進而從中發展批判性的選擇能力,並清楚了解 因個人品味因素,影響人對不同藝術型態各有其所好。. 19.

(31) 參、Steiner 美感教育理念 Rudolf Steiner(1861-1925 年)是華德福教育的創辦人,對於人類的精神 活動做深入的研究,並命名為人智學。教育理念乃以人智學觀點來認識人的智 慧、人及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由人為本,順應個人的意識發展規律,引導人 認識真實的自我本質,結合與生俱有的智慧與本質達成自我,喚醒人對生活及 自我的觀察與判斷,給予找到自我人生定位與方向(黃曉星,2003;鄧麗君、 廖玉儀譯,1998)。根據人智學角度來看,人類發展可分三個階段,7 年為一個 週期,每段人生發展期,皆有獨特的任務與目標。Steiner 將零至七歲童年期稱 為模仿期,此階段幼兒富有無限模仿本能,對於所有存在於幼兒週遭發生的事 物,只要是人們留在幼兒內心的任何印象都會有所反應,並以接受與消化的形 式,透過模仿的方式展現出來,由此可知,幼兒是一個完全的感官體(鄧麗君、 廖玉儀譯,1998) ,應注重身教重於言教,使其產生「善」的意念,乃為求「善」 的時期(劉家妤、白慧娟,2010) 。第二階段為七到十四歲,主要著重於感覺的 發展,除尋找楷模及追求權威外,也透過感覺來學習表達和體驗心靈的感受, 所以可從學校環境、教室佈置進而到學生製作的成品都可看見美的意識存在, 乃為求「美」的時期。華德福教育八歲以下,美成為教育孩子的主軸,在教育 中運用各種形式讓幼兒感受世界的美、用美滋潤幼兒心靈喚起對人、社會與自 然的熱愛,以培育獨立思考與判斷力思考的基礎;第三階段為十四到二十一歲, 這時期發展重點以思想意識為主,分析與判斷能力逐漸增強,開始追求與探索 真實的世界,乃為求「真」的時期(黃曉星,2003) 。Rudolf Steiner 認為教育是 一門藝術,在華德福學校裡,整個教育過程以藝術化方式進行,藝術性的教育 活動並非只是兒童藝術,而是以藝術化方式結合其他學科進行教學,如音樂演 奏、朗誦、戲劇表演、數學、文學等,基本上任何事物都可成為活動主題內容, 幼兒需要的是美的事物及工作中的喜悅感,學校提供環境加強幼兒對於美的感 受與追求。此外華德福重視氣質對教育之影響,教師需了解個人及孩子氣質, 針對其個別特質進行教學。 簡言之,華德福教育本身就是以美感方式學習,重視氣質對兒童的影響、 課程講究模仿、規律與重覆的原則、強調手工技能與知識並重的均衡理念、主. 20.

(32) 張教師準備充滿自然素材與色彩柔和的學習情境,課程內容有自由遊戲和由教 師設計的藝術、故事、音樂等,重心以遊戲、藝術和美感的課程為主(余振民 譯,1997;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 肆、Vygotsky 美感教育理念 前蘇聯教育與心理學家 Les Vygotsky(1978)認為兒童乃為具有潛能發展的 個體,學習經驗受到社會、文化及歷史氛圍的影響,提出「近側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乃指的是個體在沒有他人幫助下與接受成人、同 儕協助後能力表現的差異值。Vygotsky 對於藝術與美感看法為透過語文與美感 進行連結,其認為人的美感活動是種緊張能量的釋出,從美感觀點為出發的語 文具備兩項功能,一是重新獲得語言的美感功能;二則是運用語言的形式,將 其成為豐富人類美感意識的工具,故幼兒的美感潛能雖是自然與生俱來的,但 也必須經由適當的交流和言辭互動才能引發出來(羅心玫,2008,頁 13)。. 伍、Parson 美感判斷力發展 美國教育學家帕森斯(Michael J.Parsons)在 1987 年出版我們如何理解藝術 一書中,以美感判斷力為核心,提出美感判斷力五大發展模式(崔光宙,1992): 一、第一階段主觀偏好(Favoritism) 此階段對畫作欣賞具有對欣賞畫作有直覺性的愉悅感;會強烈注意色彩; 對繪畫題材產生自由聯想的反應等三大特徵。 二、第二階段美與寫實(Beauty and realism) 該階段特別注重繪畫的題材,並能開始能以客觀觀察代替主觀偏好;認為 可以從繪畫的題材中表現實在的事物;對於特別需要細心與耐心的繪畫技巧感 到尊崇。 三、第三階段原創表現(Expressiveness) 此階段會因繪畫的表現強度與趣味性而成為判斷優劣的依據,具有以下行 為特徵:作品表現性重於題材上的美;風格與技巧並非目的,表達出涵義乃為主. 21.

(33) 要目的;創新性、原創性與情感深度是判斷的重要標準考量;注重個人主觀情 感,故對客觀判斷秉持懷疑的態度。 四、第四階段形式和風格(Form and style) 將藝術視為社會文化的產物,非屬於個人成就,故需透過歷史脈絡性衡量 作品價值,就媒材、形式與風格之間相互討論過程中,修正因主觀詮釋所造成 的偏差。此階段特徵具有:降低主觀感情因素,欣賞媒材本身的客觀因素;透過 歷史傳統來了解藝術作品本身的社會性與文化面;由形式與結構的觀點來分析 與說明繪畫的意義及結構的合理性,並從理性與客觀的角度進行美感判斷。 五、第五階段自律(Autonomy) 綜合前面第三與第四兩個階段,且重視個人與社會的判斷標準,以開放心 態採取相對觀點,但最後仍以個人藝術觀點為依據。 綜合上述學者所提出的各個發展階段、教育理念等可知,幼兒時期的幼兒 屬美感知覺發展 Gardner 所提的符號認知,處 Parsons 美感判斷階段中主觀偏好 階段,而為 Steiner 人類發展第一時期富有無限模仿本能的模仿期。而從前述各 學者文獻探討,研究者發現有其之共同點與差異性,就共同點而言,Deway 認 為美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源於生活也存於生活之中;而 Gardner 美感知覺發展 第一階段中,提及尚未發展語言之前,幼兒身處環境給予的人事物,無論是顏 色、大小、組織能力等,皆是建構幼兒美感學習的基礎;Steiner 認為幼兒對任 何經驗都有所反應且透過模仿展現所學,學校應從環境中加強美的事物,美的 學習主要藉由身體感官與環境間互動而得。由此可知,以上學者對於美的教育 理念具有相似性,皆認為美潛藏於週遭環境之中,而環境乃為美最重要的要素, 以幼兒來說,主要是藉由與本身相關聯的日常生活經驗,透過感官互動或語言 交流等方式,逐漸累積對於美的感受力。 相異處方面,Steiner 與 Vygotsky 兩位學者分別提出不同的觀點,Steiner 著 重於個體氣質對教育的影響,教學前教師需了解每位幼兒的氣質,並針對其不 同氣質者進行教學。而 Vygotsky 美感教育理念,雖然提到美感來自與生俱來, 但認為語言是引發美感的重要因素,需藉由語言與美感之間言辭互動才能引發 此能力。. 22.

(34) 第三節. 帅兒美感教育. 芬蘭國家教育課程中強調美感的重要性,將美感教育向下扎根,其教育基 礎主要以「多聽、多看、多欣賞、多接觸、多感受、多實驗」為出發點,透過 實際「動手多做」進行經驗的累積,讓孩子能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對於藝術、 音樂與人文素養領域產生感覺,此為美感教育的最終目標(陳之華,2011)。 而在教學過程中,美感教育應當如何落實與培養,每國皆有不同的實施策 略與見解,以下就從我國對於美感教育的教學原則與策略與現階段幼兒園美感 教育實施方向二大領域加以說明之。. 壹、美感教育的教學原則 從我國教育課程整體來看美感教育的教學,國小階段自民國九十一學年度 正式實施九年一貫,將其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統整於「藝術與人文」學 習領域中,「藝術與人文」即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 其基本理念為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 陶冶生活情趣,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教育部,2008)。 依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視覺藝術教學分為探索與表現、審美 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三方面的學習活動。茲就針對各項目之教學方式逐一說明 (陳朝平,2007): 一、探索與表現教學活動型態 探索與表現教學領域單元主題,可為由學生自行選擇或教師提示主題範 圍,再由學生自行構思或設計。不論採以何種方式進行,皆以主題為中心,配 合媒材與技法的難易度來設計教學單元,因此,在藝術創作上以個別表現為主。 二、審美與理解教學活動型態 分為描述、分析、理解與判斷四個過程,視教材性質或兒童經驗,將其相 互結合成為有趣的學習經驗。可分為下列之教學模式: (一)整體分析法:先進行整體欣賞,然後作分析描述。而後依據分析 結果,再觀賞全幅之作品,觀察印象是否改變。. 23.

(35) (二)提示法:欣賞過程由教師提示重點或問題,協助從作品中感受體會。 (三)自評法:由學生自行進行欣賞,然後分析討論後的觀感。 (四)討論法: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相互進行比較討論,使其增加藝術 的廣度與深度。 (五)比較法:兩種視覺藝術作品進行比較,如同風格作品比較、作品與 自然景觀比較等。 (六)美學系統法:以系統的主題或相關的作品,應用美學或藝術創作理 論,使其協助學生欣賞與了解藝術品質。 (七)藝術史系統法:以系列名作品為對象,探討其藝術風格或特徵,以 增進對其藝術風格或其時代背景的認知。 三、實踐與應用的教學型態 為探索與表現及審美理解教學的綜合、延伸與擴展,即為藝術知能的生活 應用。就教師而言,為教學後的後續追蹤輔導,就學生而言,則為課外個別的、 自主而自動的活動,為藝術知能與技能的運用及興趣與態度的統整。 從藝術與人文課程內容目標來看,探索與表現方面,主要藉由自我探索過 程,使個體覺知個人與環境間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進行藝術表現使其豐富 生活與心靈;審美與理解方面,透過審美與文化活動,認識各種藝術價值、風 格及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心參與多元文化的藝文活動;實踐 與應用主要讓學生能夠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性,透過藝術活動加強對環境的 覺知;認識藝術相關行業使其拓展對藝術的視野,尊重與了解藝術創作並能將 其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教育部,2008) 。就國小美勞課程內容而言,教學必須 涵蓋「表現」、「審美」及「生活實踐」三大領域的學習,表現領域主要區分為 心象表現與機能表現兩部分,包含對於材料的體驗、基本的技法、探究表現的 意念及造型活動等。審美領域內容包含增進個體對於美感的認知、學習欣賞與 鑑賞作品的態度和技能。故課程內容應包含視覺要素、造型的原則、美的原理 及有關文化、鑑賞、製作的美感考慮要素。最後生活實踐領域則包括樂於欣賞 日常生活中自然物與人造物之美、美化週遭生活空間、珍視文物的收藏與環境 保護以及良好的完成態度與習慣( 教育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 28T. 1994)。 24.

(36) 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美感領域的實施原則主要在於引發幼兒與 教保人員能夠從「做」與「受」的歷程中,體驗周遭美感經驗的本能。身在幼 兒園第一現場的教師,透過佈置環境營造出豐富的美感情境、提供多元的感官 體驗與藝術媒材、善用空間與時間,依照幼兒的特性因材施教。教師在幼兒創 作或欣賞時,能以幼兒想法與感受為主,讓幼兒能從美感經驗中,體會自我表 現及回應分享的樂趣(教育部,2012)。 每一位學生都需要美感教育的培育,基本上都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實 施美感教育時,需視學生現階段的身心發展和狀況,提供符合的美感教育,給 予自由自在表現的創造性美育,藉由美感教育深入了解人格統整發展與情感表 達的機會,除此之外美育並非只有美術、音樂、勞作等藝術課程而已,教師除 專業知能外,更需具備有美感教育的素養,並在課程設計中將美感與其他領域 做連結;而學校方面,教職員工及學校在景觀設備上,提供美的境教及美的潛 在課程教育(呂祖琛,2000)。. 貳、帅兒園美感教育實施方向 幼兒園美感教育隨幼兒園的改制其有所改變,主要可從民國七十六年所修 訂的「幼稚園課程標準」 、民國一○一年頒布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 及教育部民國一○三年提出美感教育中長程計劃等領域,來探討美感教育一路 上的轉變與實施方向,其說明如下:. 一、帅稚園課程標準 教育部於民國七十六年所修訂的幼稚園課程標準提及健康、遊戲、音樂、 工作、語文、常識等六大領域,當中並未包含幼兒藝術教育等領域項目,而是 以工作及音樂為主(范瓊方,2003)。在幼稚園教育階段,工作領域包含繪畫、 紙工、雕塑、工藝四大方面,其領域教育目標為:1.滿足幼兒對工作的自然需求; 2.培養幼兒良好工作習慣與態度;3.促使幼兒認識工作材料與工具的使用方法; 4.擴充幼兒生活經驗並培養工作的興趣;5.增進幼兒欣賞、審美、發表及創作的 能力;而音樂則包含唱遊、韻律、欣賞、節奏樂器四大項,領域教育目標為:. 25.

(37) 1.增進幼兒身心的均衡發展;2.激發幼兒愛好音樂的興趣;3.培養幼兒音樂的基 本能力;4.發展幼兒親愛、合作、快樂、活潑的精神(教育部,1987)。民國八 十九年教育部國教司延請教育學者探討著符合時代趨勢的幼稚教育新方向,研 擬出一份幼稚園六大領域課程綱要之草案,相關於藝術領域的基本理念及課程 目標的內容是「創作者藉由視覺圖像、音韻節奏、肢體動作、戲劇扮演等方式 表達內在之思想情感,其作品具有美感價值,能引發觀賞者的認同與共鳴者, 稱之為藝術」(幼稚園課程綱要研訂報告,2000)。 綜合上述可見,雖美感一詞當時尚未存於「幼稚園課程標準」之中,但從 工作領域目標「增進幼兒欣賞、審美、發表及創作的能力」及音樂目標「激發 幼兒愛好音樂的興趣」、「培養幼兒音樂的基本能力」中可知,其教育目的在 於培養幼兒對藝術領域之興趣,鼓勵透過創作與發表能力的展現,啟發個體欣 賞藝術與審美的能力,皆與美感有著密切關連性,而幼兒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 也多元涵蓋著美勞、音樂、戲劇、律動等廣泛領域的學習。. 二、帅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暫行大綱,從人的陶養為出發點, 將課程分為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六大領域。幼兒 園美感領域同樣與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相同,以提供幼兒探索與覺察、表現與 創作、回應與賞析等三大能力為主,希冀透過從事幼兒藝術教育者,在實現領 域目標的同時,能實踐包含表達溝通、仁愛合作、獨立自主、文化實踐的五大 核心價值。在探索與覺察方面,主要是指運用敏銳的知覺探索週遭事物的美, 並覺察其間的變化。由於幼兒具備敏銳的感官知覺能力,教學者平時除透過口 語鼓勵外,還可引導幼兒善用感官方式探索存在於生活週遭環境中美的事物, 藉由實際親身探索發掘,擴充其生活經驗與個人體驗,使其引發對藝術的興趣。 以五大感官為例,視覺方面,教師可善用教室內外各種事物的顏色、形狀、大 小等情境佈置,刺激幼兒視覺感官的發展;聽覺方面能透過自然環境、生活週 遭、教室內外、樂器或其他工具來引發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味覺及嗅覺方面涵 蓋烹飪、餐點及環境中能嗅聞得到的氣味。透過感官發掘累積個人體驗,與 Dewey 完整經驗中,提出「突出、完滿自足感受」 、 「做與受的交互作用」及「內. 26.

(38) 在的統一性」的面向有其相同之處,由個體透過活動中的動手做與感受之外, 透過情感的融入使其參與者對該活動產生印象,進而從中獲得滿足與成就感擴 展自我生活經驗的累積。探索與覺察同時也是華德福教育的教育重點,因任何 經驗都會被幼兒所吸收,故不論是以藝術化結合其他學科進行教學,還是加強 學校環境美的感受等,都能使幼兒藉由身體與環境間互動關係,以感官形式學 習美感事物的存在。其二表現與創作方面,主要透過教師提供幼兒多元藝術媒 介進行各種創作、自我表達及重現生活經驗的機會,使其培養創意及藝術表現 的能力,如日常生活中,可依不同年齡層幼兒差異,提供隨手可得的素材或以 自我的聲音、身體或行動等來發揮想像,並以個人獨特或群體合作方式展現創 作。以 Gardner 美感知覺發展 0-2 歲嬰兒知覺為例,因嬰幼兒尚未具有語言表達 能力,若教師提供各種素材,將有助於啓發創作能力,同時依照各階段能力發 展,適時給予符合能力的表現機會,皆是建構美感知覺發展的重要一環。第三 回應與賞析,係指鼓勵幼兒對生活中各種藝術創作與發展表達出個人或群體的 感受與偏好,培養幼兒藝術偏好及審美的能力,增進對多元文化的接觸與體驗 的經驗。此階段呼應 Gardner 美感知覺符號認知階段,因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兒 童主要以個人主觀偏好來回應繪畫中所見之事物,為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可 多加擴展生活經驗使其對藝術創作有更多不同之見解。 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暫行大綱中(教育部,2012) ,美感領域目標除探索 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等三項能力培養外,其更將學習面向分為「情 意」與「藝術媒介」兩部份,情意乃指在進行美感相關活動時,著重能讓幼兒 享受過程中的樂趣;而藝術媒介則是指在探索覺察中,所需運用的感官知覺及 在創作表現或回應欣賞時,常使用到「視覺藝術」 、 「聽覺藝術」及「戲劇扮演」 等藝術媒介,以下從美感領域運用各藝術媒介加以說明之:. (一)視覺藝術媒介 主要是以美術或工藝造型進行創作與表現時,所使用的手、筆、剪刀、膠 水等之工具和常用之水彩顏料、紙張、天然素材(泥巴、樹葉、花瓣等) 、回收 物品的人造素材(塑膠空罐、紙箱盒等)素材及立體素材(黏土、積木、摺紙. 27.

數據

表 3-2  高雄市公私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人數一覽表  項目別  公立  私立  總計  教師  (含教保員、  助理教保員)  男    11    15    26 女 1045 3399 4444  總計  1056  3414  4470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 102 學年度第 2 學期高雄市幼兒園教職員工及學生人數自行彙整。  貳、預試問卷研究對象  此階段主要研究目的於編製問卷、建構及考驗研究工具之信效度、思考規 劃收集資料所需的時間與方法、修正問卷題目及預先發現可能遭遇到的問題與 統計分析
表 3- 6  美感教育實施現況學者專家內容效度摘要表  層面  專家問卷  題號  合適  (人數)  修正後 合適 (人數) 不合適  (人數)  分析結果  預試問卷題號  教 學 理 念 與 評 量 1  5  2  修正後保留  1 2 5 2 修正後保留 2 3 5 2 修正後保留 3 4 6 1 保留 4 5 7 0 保留 5 6 3 4 修正後保留 6 7 7 0 保留 7 8 6 1 保留 8 9 6 1 保留 9 10   6 1 修正後保留  10 11   6 1 保留 11 12
表 3-8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實施美感教育現況與觀點項目分析摘要表  構面  題項  極端組比較  與量表總分相關  同質性檢驗  保 留  刪 除 決斷值 題項與總分相關  題項刪除後的 α 值  教 學 理 念 與 評 量 1    3.102**  .540**  .904  ◎ 2   2.597* .480** .906 ◎ 3   3.871** .653** .901 ◎ 4   3.080** .678** .900 ◎ 5   3.090** .464** .907 ◎ 6   2.
表 4 - 1  教保服務人員社經背景資料統計分析摘要表(N=400)  項目  組別  人數  百分比  年 齡 (1)21-25歲  30  7.3% (2)26-30歲 71  17.8% (3)31-40歲 151 37.8%  (4)41-50歲  122  30.5%  (5)51 歲(含)以上  25  6.5%  教 學 年 資 (1)未滿1年  20  5% (2)1-5年 90  22.5% (3)6-10年 66 16.8% (4)11-15年 75 18.8%  (5)16-20年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培養美感和欣賞、創作能力 開放學習材料,重視經典閱讀 加強品德情意教育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