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應用「經濟基礎分析法」探討竹苗地區之產 業發展與人口就業

A Study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of Hsinchu Area and Miaoli Area– Th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base Analysis

系 所 別 : 企 業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M 0 9 8 1 9 0 3 3 張 雅 淳 指 導 教 授 : 鄧 瑞 兆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2)

i

摘 要

近年來我國經濟成長快速,區域間經濟結構轉變,各區域間之經濟結構由 原本工業轉型為服務業或工商服務業併進的趨勢,並且由於產業活動空間分佈 不均,產生人口外移現象,城鄉發展的不均衡,造成我國長期重北輕南、重西 輕東的現象。然而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因長期位處在連結台北都會區與台中都 會區的要道;新竹市更因設立我國第一個科學園區,帶來地方工業轉型和三級 產業的興起等,同時園區轄屬六個衛星園區 ,分別在竹北(生醫園區)、竹南、

銅鑼等相繼設廠。許多廠商與建設慢慢的轉移至開發尚未完全的新竹縣和苗栗 縣,期使新竹縣和苗栗縣的經濟建設逐漸趕上新竹市,勢必為新竹縣市和苗栗 縣帶來產業合作發展的機會。本研究之目的,即以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為分析 對象,應用區域經濟理論中之「經濟基礎分析法」(economic-base analysis),探 討竹苗地區之產業發展與人口就業等相關課題,以供公共部門從事政策制定或 改革之參考。

本文首先針對區域經濟基礎理論(economic-base analysis)與區位商數法 (location quotient)之研究方法進行說明,其次根據研究中所採取之定義範圍劃分 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並配合歷年實際資料,利用區位商數法分析兩個地區之 產業結構,將產業劃分為基礎產業與非基礎產業,並以計量經濟之研究方法加 以分析人口與就業之相關乘數效果,進而探討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整體之發展。

本研究主要成果為:(1)新竹市以製造業和其他服務業為基礎產業,新竹縣則 以製造業為基礎產業,苗栗縣之基礎產業則為農林漁牧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以及製造業。(2) 以就業乘數分析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結果顯示就業乘 數對於新竹市、新竹縣之基礎產業皆有明顯的影響;但苗栗縣之基礎就業中只 有農林漁牧業有顯著的影響效果。(3) 由人口乘數效果分析可知,對於新竹市、

新竹縣與苗栗縣之基礎產業則皆有明顯的影響。

關鍵詞:經濟基礎分析法、區位商數法、乘數效果、新竹地區、苗栗地區

(3)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economy and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of Taiwan has got an influence on the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has received a constructive transformation. Besides, Taiwan’s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each region’s industrial environment is uneven, and result the resident’s immigration, the disparity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the resources has centered on Taipei, Taichung and Kaohsiung Basin. Hsinchu and Miaoli areas are on the main artery of Taichung Basin and Taipei Basin with the economy construction in Hsinchu and Miaoli areas are going to be saturated, government’s policy and factory owners transfer their constructions to Hsinchu and Miaoli areas are. It will effect the consolidation of Hsinchu and Miaoli areas .

In the present study, regional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ics-based analysis method are explained first. Then using location quotient(L.Q.)to analyze of the basic industrie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and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multiplier of Hsinchu Area and Miaoli Area are analyzed by econometric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sinchu Area and Miaoli Area by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are follows. The first, the manufacturing and the other service industry belong to the basic ones in Hsinchu City , next the manufacturing is the basic one in Hsinchu County.At last, basic industry of Miaoli County are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mining, and soil-ston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second, use employment and multiplier to analysis Hsinchu City and Hsinchu County are the results to show the multiplier effect have noticeable effect for Hsinchu City and Hsinchu County . But the Miaoli County based employment only in farming,

(4)

iii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The third, use population multiplier to analysis Hsinchu City, Hsinchu County and Miaoli County, the results to show the multiplier effect have noticeable effect for Hsinchu City, Hsinchu County and Miaoli County.

Keywords:Hsinchu Area 、 Miaoli Area、Location Quotient、Basic Industry、

Multiplier Effect

(5)

iv

誌謝辭

猶記得當初碩士生活的興奮心情,開始第一個學期的課程,從認識新的同 學、認識新的課程的新鮮感,到之後面對到無止盡的報告與作業,還有最重要 的論文,心裡總是會悄悄浮現「自作孽不可活」的想法,但在完成論文與學業 的現在,重新回顧過往的兩年,還是會會心一笑且慶幸當初有繼續讀研究所,

讓我在專業知識及視野上跳脫到了另一個層次,辛苦真的是有代價的。

在學習期間除了感謝所有授課老師對我偶爾懶散的包容外,最令我感謝的 莫過於指導教授鄧瑞兆,如果不是指導教授細心的指導與督促,我的論文不會 那麼順利完成,除了論文的指導外,老師處理事務嚴謹的態度與清晰的思路,

讓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也給了我莫大的啟示。除此之外,就是要謝謝兩年來 班上的好朋友們, 暖晨、學正、慈尹、小絜、振堯、趙清萬、小吉等,在兩年 裡所有我們一起擁有的回憶都讓我珍惜萬分,謝謝有你們陪我一起學習、一起 歡樂、一起解憂。

最後,我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父母的全力支持,讓我沒有任何壓力的讀 完十幾年的學生生活 ,還有我寶貝狗兒子 M 姆,謝謝牠總是搖著尾巴融化我 的心,更要感謝一路來我所認識的所有朋友和同學,感謝所有人的支持與鼓勵,

我才能順利拿到碩士學位,完成人生階段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希望在畢業後,

期許自己與同學在踏入下一個嶄新的生活時,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往自己所 訂定的目標前進。

張雅淳 謹誌於 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民國100 年 7 月

(6)

v

目錄

摘 要...i

ABSTRACT...ii

誌謝辭...iv

目錄...v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流程...3

第四節 資料來源、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4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簡介...6

第二節 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之界定...10

第三節 產業與都市發展間之關係...16

第四節 經濟基礎理論相關研究...21

第三章 區域經濟基礎理論說明...31

第一節 經濟基礎研究之基本概念...31

第二節 基礎與非基礎產業之區分方法...32

第三節 經濟基礎分析之研究方法...33

第四章 經濟基礎分析實證研究...36

第一節 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各產業之區位商數...36

第二節 新竹與苗栗地區各產業之基礎就業人口與非基礎就業人口...41

第五章 新竹與苗栗地區就業與人口之乘數分析...45

第一節 就業乘數分析...45

(7)

vi

第二節 人口乘數分析...49

第三節 小結...5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54

第一節 結論...54

第二節 建議...55

參考文獻...59

(8)

vii

表目錄

表1 新竹地區相關研究...10

表2 苗栗地區相關研究...14

表3 產業與都市發展相關研究...17

表4 經濟基礎理論國內相關研究...22

表5 經濟基礎理論國外研究...29

表6 新竹市各類產業之區位商數值...36

表7 新竹縣各類產業之區位商數值...38

表 8 苗栗縣各類產業之區位商數值...39

表9 新竹市基礎就業人口與非基礎就業人口...41

表10 新竹縣基礎就業人口與非基礎就業人口...42

表11 苗栗縣基礎就業人口與非基礎就業人口...43

表12 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主要分析之項目...53

(9)

viii

圖目錄

圖1 研究流程圖...4

圖2 新竹市行政區域圖...6

圖3 新竹縣行政區域圖...7

圖4 苗栗縣行政區域圖...9

圖5 民國89 年-98 年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人口圖...10

(10)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灣經濟過去得以成長,產業能夠振興發展,都是有賴於政府能有效掌握經濟 環境變遷及配合業者需求(戴肇洋,1999),產業環境亦受到了國際化趨勢的影響,

由原本的傳統、勞力密集的產業轉型成以研發及技術為導向的形勢,使得國內的產 業受到了結構性的轉變(黃國修,2008)。然而產業發展影響不止於企業群眾,涵括 空間的鄰近性與地方化的產業活動(林佳錚,2003)。Miller,Gibson,Wright(1991)認為 一個區域內其主要的經濟活動產業可以帶動區域內經濟發展,並進而使整體區域內 經濟成長大幅提升。

新竹市自民國 69 年科學園區的設置以來,促使整個新竹市產業結構及人口結 構便產生急劇變化,又因園區轄屬六個衛星園區1,分別在竹北(生醫園區)、竹南、

銅鑼等相繼設廠;苗栗縣其現有的科技園區及工業區尚有銅鑼工業區、竹南廣源科 技園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竹南基地、銅鑼中興工業區、竹南工業區、頭份工業區 等;同時,自民國六十年代發展至今,新竹工業區及週邊協力支援單位,如新竹科 學園區、工業技術研究院、清大、交大等,也促使新竹縣與苗栗縣擁有非常完備的 工業升級發展空間;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半導體產業在群聚的效應下,亦使竹科核心 園區用地供不應求,產生衛星園區擴展之做法,如苗栗之竹南等地亦陸續有廠商進 駐,在這種以全球為尺度的產業發展特性下,新竹區域與苗栗區域面臨了人口、經 濟、空間的重構(蔡亮,1999)。高科技產業以計畫性(如國土綜合開發計畫2和新世 紀國家建設計畫3)的於地區興起,更形成文化與科技地區發展的全台都市特殊意

1新竹科學園區轄屬六個衛星園區,分別是新竹、竹南、銅鑼、龍潭、新竹生醫與宜蘭等園區,總開 發面積1,342 公頃,目前新竹、竹南、銅鑼、及龍潭園區已有廠商進駐並開始營運。截至2010 年底,

入區營運廠商計449 家,員工 139,416 人,年營業額 11,869 億元,實收資本額達 10,786 億元。

2行政院於六十八年三月核定「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為全方位的實質發展指導計畫,該計畫目 標年為民國八十五年,其功能在指導區域計畫及各部門中長期建設計畫,以因應六○及七○年代台灣 經濟快速成長,外銷持續暢旺,對生產環境的改善特別需要,而較為著重各項基本建設如港口、機 場、鐵路、電力及工業區等的開發建設,並以都市為開發據點,以求聚集經濟效益的累積。

(11)

2

象,發展至今,愈來愈多人口逐漸湧入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卻因長期重工輕 商的觀念,致使新竹市三級產業服務品質無法滿足地區居民與科技人員的需求,使 得許多廠商與建設慢慢的轉移至開發尚未完全的新竹縣和苗栗縣。更由於竹苗因地 緣文化結為一體,新竹縣與苗栗縣又因科學園區的發展,已逐年提升產業競爭力,

苗栗縣可藉由位於新竹科學園區與台中科學園區的地理優勢,新竹縣可配合著六家 高鐵車站特定區的開發建設,整合地區高科技產業的升級與轉型,吸引高科技人才 進駐,並銜接區域產業的網路脈絡,建置完整的北部區域產業架構,均對新竹與苗 栗地區的發展產生關聯性的影響。產業界仰賴更多特殊化的支援服務,其中因生產 者服務業扮演一個於支援空間與科技基礎設施的中介角色,逐漸分布在科學園區四 周(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林佳錚,2003);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因長期位處在 連結台北都會區與台中都會區的要道;無論由區域發展、文化發展、產業發展的面 向著眼,透過完善的聯外道路,整合周圍地區可利用資源,型塑國際性、都會性的 科技產業意象,建構出未來之長期綜合發展計畫,。

本研究之目的,即以新竹地區(Hsinchu Area)與苗栗地區(Miaoli Area)為分析對 象,應用區域經濟理論中之「經濟基礎分析法」(economic-base analysis),探討竹苗 地區之產業發展與人口就業等相關課題,來了解各產業相互發展之潛力。在區域經 濟理論中探討區域與都會區產業發展時,最廣泛使用的基礎分析為區位商數法 (location quotient , 簡 稱 L.Q.) , Isserman(1997) 、 LeSage(1990) 及 Miller,Gibson,Wright(1991)提出區位商數法是最常使用的一種基礎分析工具,主要計 算區域內,可以帶動區域內發展的主要經濟活動產業。

在過去探討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之研究中雖然探討的議題不同,但是少與區域

3新世紀國家建設計畫(民國 90 至 93 年四年計畫暨民國 100 年展望--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由行政院 經濟建設委員會為所擬定,於民國89 年 12 月 20 日,業經第 2714 次行政院會議通過,並函請各相 關機關據以推動、實施。計畫以「建設綠色矽島」為目標願景,依「知識化」、「公義化」、「永續化」

的規劃理念,揭櫫國家中、長期發展目標,釐訂發展方向與策略,據以加速推動新世紀國家體制再 造工程,成為富麗、祥和的科技大國。

(12)

3

經濟發展有關,故本研究應用經濟基礎分析法先個別探究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 之區位商數,並個別分析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為範圍,來探討產業發展情況及 人口就業等相關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做為研究對象,並採用經濟基礎理論來進行 探討,希望藉此了解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產業結構改變之情形,並利用乘數效 果(multiplier effect)來預測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之就業與人口發展。故本研究之 目的說明如下:

一、探討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之產業經濟結構。

二、利用區位商數法以區分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的基礎產業與非基礎產業,並 探討基礎產業之基礎就業人口。

三、透過就業乘數(employment multiplier)與人口乘數(population multiplier)分析,

並依據其分析結果希冀對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未來之經濟發展給予公共部 門進行建議或參考。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利用經濟基礎分析法探討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之產業結構與人口及 就業乘數分析。而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

一、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產業發展與人口就業之問題進行探討。

二、針對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之區域範圍、產業與都市發展之關係與經濟基礎分析 法進行文獻回顧。

三、對經濟基礎理論與經濟基礎分析法進行探討。

四、依據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歷年資料,利用區位商數法分析新竹市、新竹縣 與苗栗縣之基礎產業。並利用區分出之基礎產業,進行實證模型分析,來了解 區域內應發展之基礎產業,以有效帶動整體總就業人口與總人口之改變。

五、依據實證研究之結果以提供公部門在政策制定上之建議與參考。

(13)

4

茲將研究流程以流程圖表示如下:

1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資料來源、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 資料來源

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與全國人口數與各產業之就業人數,依據「新竹 市統計要覽」、「新竹縣統計要覽」、「苗栗縣統計要覽」與「台灣省統計年報」以及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所公布之資料作為根據。

二、 研究範圍

緒論

文獻回顧

區域經濟基礎理論說明

經濟基礎分析之實證研究

就業與人口乘數分析

結論與建議

(14)

5

(一) 空間範圍

本研究之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之區域範圍為依據做文獻回顧,將其包含新竹 市、新竹縣與苗栗縣三部分。

(二) 時間範圍

本研究依據政府公開資料以進行實證分析,並將時間界定為民國六十九年(1980) 至民國九十八年(2009),共計三十年。

三、 研究限制

(一)由於對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之界定範圍因各研究目的的不同而 有所差異,

但本研究基於考量資料取得便利性,所以本研究空間範圍選取以新竹市、

新竹縣與苗栗縣為主。

(二)在時間範圍部分,依據政府所發佈之公開資料來進行實證分析,在時間選 取方面訂定共計三十年,以民國六十九年(1980 年)至民國九十八年(2009 年)。由於時間與人力等各方面之限制,故本研究在產業別方面採用政府公 開之次級資料,在時間選取方面也只以三十年為限,故無法進行更大規模 之研究。

(15)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節擬以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之界定、產業與都市經濟發展與經濟基礎理論 相關研究此三部分做文獻探討,並陳述過去研究中之內容及主要結果。

第一節 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簡介

一、 新竹地區簡介

新竹地區位於台灣西北部,並與桃園縣、苗栗縣與宜蘭縣緊鄰,其行政區分為 新竹市與新竹縣,而新竹市之行政區分為,即北區、東區與香山區;新竹縣行政區 域劃分為竹北市、竹東鎮、新埔鎮、關西鎮、新豐鄉、峨眉鄉、寶山鄉、五峰鄉、

橫山鄉、北埔鄉、尖石鄉、芎林鄉、湖口鄉等1 縣轄市、3 鎮及 9 鄉。

2 新竹市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新竹市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www.hccg.gov.tw/)

(16)

7

3 新竹縣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www.hsinchu.gov.tw/)

日據時期以前,新竹地區的經濟乃以農業及衣食相關的加工業為主。民國四十 二年政府實施第一期四年計畫,開始有系統的發展台灣經濟,新竹市也開始發展食 品工業、紡織工業、塑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的水泥、平板玻璃、電機電器具工 業使用的日光燈等。民國五十年代新竹市的染織及紡織品、聖誕燈泡及燈串成為重 要出口產品,民國五十六年及民國六十二年在新竹成立「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 究所」和「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民國六十九年又成立「科學工業園區」,使 得新竹地區開始匯集人才、技術、資本、政策,邁向高級技術的開發。民國七十年 代為因應國際競爭及產業升級之內外形勢,政府積極推動策略性工業及明星產業,

材料工業、能源工業、自動化工業、光電工業、通訊工業、消費電子工業、環保工 業、生物科技、航太工業等高科技產業陸續登場,新竹地區因整體工業環境的優勢,

轄內既有著名理工學府,又有國家及研究機構及科學園區的高科技創業環境,因此

(17)

8

一躍而為全國矚目的焦點,成為我國高科技工業重鎮,並在六年計畫帶動下逐步朝 向「新竹科學工業城」目標邁進。

新竹市於民國71 年 7 月改制為新竹市,正式脫離新竹縣的管轄範圍,當時新竹 市人口規模約28 萬 8 千 8 百餘人,經歷 27 年發展歷程中,科學園區的蓬勃發展,

大量創造數萬名就業機會,新竹市增加了19 萬 9 千多人,人口成長率為 19.5%,而 平均每年人口總成長率為3.21%。

新竹縣總人口由民國八十四年 408,577 人增加至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底的 513,015 人,平均每年約增加 6,962 多人,自民國八十年後,因新竹縣之社會經濟結 構改變導致人口增加顯著,而使得新竹縣市人口總數迅速成長。尤以竹北都市計畫 及六家高鐵車站特定區最具吸引力。

二、 苗栗地區簡介

苗栗縣位於台灣本島中北部,北邊和東北邊與新竹縣、新竹市為鄰,南邊和東 南邊隔著大安溪、雪山山脈與台中市接壤,西濱臺灣海峽。極東點是泰安鄉梅園村 的大霸尖山;極西點位於苑裡鎮房裡海岸;極南點是卓蘭鎮內灣里南端;極北點是 竹南鎮崎頂里北端,中心點則約在獅潭鄉豐林村。

苗栗縣政府下轄1 市、6 鎮及 11 鄉,共 18 個鄉鎮市行政區。縣轄市:苗栗市;

鎮:頭份鎮、竹南鎮、苑裡鎮、後龍鎮、通霄鎮、卓蘭鎮;鄉:大湖鄉、公館鄉、

銅鑼鄉、南庄鄉、頭屋鄉、三義鄉、西湖鄉、造橋鄉、三灣鄉、獅潭鄉、泰安鄉。

(18)

9

圖 4 苗栗縣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苗栗縣政府(http://www.miaoli.gov.tw/cht/)

苗栗縣經濟活動以往以農牧業為主,近年來工商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已有大 幅改變。為協助傳統農牧業生產及營運技術昇級,在公館鄉設有「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在竹南鎮設有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

苗栗縣的傳統製造業以陶瓷業、手工業為主。位於苗栗市北郊的西山工業區,

有長春化工苗栗廠、台肥苗栗廠等大型石化廠,均得力於鄰近之公館鄉生產豐富的 天然氣與石油氣。為此,台灣中油在苗栗市設有「探採研究所」,從事石油及天然氣 相關探採研究。苗栗縣其現有的科技園區及工業區尚有銅鑼工業區、竹南廣源科技 園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竹南基地、銅鑼中興工業區、竹南工業區、頭份工業區等;

另有開發中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銅鑼基地,及規劃中的後龍科技園區與銅鑼中平工 業區。

苗栗縣的地理型態,在東半部為山地,西半部則較平緩,縣內人口分佈;主要 集中竹南、頭份鎮、苗栗市及西部沿海之各鎮,各市鄉鎮的人口密度,自民國68 年起至98 年止,大部份鄉鎮人口密度呈下降現象,僅有苗栗市、竹南鎮及頭份鎮等

(19)

10

3 市鎮增加。

5 民國 89 年-98 年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人口圖

資料來源: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統計要覽及本研究自行整理

第二節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之界定

一、 新竹地區之界定

新竹地區因連結台中都會區與台北都會區兩大都會區之要道,新竹科學工業園 區主園區座落於新竹縣寶山鄉與新竹市東區交界地帶,而科學園區與工研院的設立 與發展亦在新竹地區已久,至此吸引大量的就業人口與提升在地的產業發展。而歷 年來有關新竹地區的研究所界定的範圍因各研究主題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本節將有 關過去新竹地區之研究範圍定義進行文獻探討及回顧。茲將新竹地區之相關研究彙 整如表 1:

表 1

新竹地區相關研究

作者 主題 研究範圍 主要結論

李俊發 (1980)

新竹科學工業實 驗園區對台灣北 部區域都市發展 影響之研究

新竹市、

部分新竹 縣、苗栗 縣

新竹工業園區全部開發完成可提供之 就業機會大多集中在新竹縣各分區 中,以工業園區與新竹市為最多而逐 漸向四周區域遞減。

(20)

11

表1(續)

作者 主題 研究範圍 主要結論

林枝棟 (1989)

新竹都會區道路 系統計畫評估之 研究

新竹市與 部 分 新 竹 縣

新竹都會區之旅次分部集中於新竹 市至竹北、新豐、湖口及新竹市至竹 東走廊,故應興建平行式網路來提供 直接之交通服務。

蔡亮 (1999)

全球化過程中的 新竹區域空間結 構變遷

新 竹 市 、 新 竹 縣 、 竹 南 鎮 與 頭份鎮

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轉化了新竹地 方的產業結構,高科技資訊電子業和 其他所在的產業發展區與全球經濟 有較好的連結。

林士群 (2000)

產業網絡之發展 與空間替代之研 究-以新竹地區 半導體產業為例

新 竹 市 與 新竹縣

科學園區設置後形塑新竹地區之產 業與空間結構變遷,使新竹地區發展 並牽引相關廠商進駐;產業網絡發展 形塑空間替代現象,同時運用網絡分 析探討廠商進駐、聚集對空間結構上 之影響,進行傳統空間結構理論所無 法有效解釋之高科技產業聚集現象。

柯大鈞 (2001)

新竹科學工業園 區對周遭工業區 影響之研究

新竹市與 新竹縣

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置,並未使相鄰的 鄉、鎮得到相同的發展,科學園區牆 內及牆外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生活品 質及產業環境,套句俚語就是『生雞 蛋無、放雞屎有。』;不僅如此,對 週遭工業區及市鎮帶來不同程度的 衝擊,例如新竹縣、市勞工都想追求 園區的高所得工作,造成週遭工業區 面臨勞力不足窘態;其次由於產業的 轉型,傳統產業如水泥、加工等工廠 面臨淘汰或遷移的命運;以及產業轉 型對傳統工業區土地使用改變等現 象。

(21)

12

表1 (續)

作者 主題 研究範圍 主要結論

樊飛雄 (2002)

產業政策對產 業群聚與競爭 力 影 響 --- 新 竹科學園區半 導體製造業之 研究

新竹市與新 竹縣

我國產業結構歷經勞力密集、資本密 集、技術密集,到朝向知識密集產業 之發展趨勢,期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以維持我國經濟發展。然面對全球產 業結構變遷加速、競爭加劇,為確保 我國競爭優勢、強化既有優點,並持 續積極創新升級,朝向知識產業發 展,以創造更高的價值,是我國產業 結構必然的發展趨勢。基於我國科技 產業已在國際產業的分工鏈上,取得 製造的先進地位,未來將持續以科技 製造優勢發展我國成為科技研發中心 及知識產業重鎮。

胡太山、

林建元、

劉明政 (2003)

高科技地區生 產者服務業發 展演變之初探

-以新竹地區 為例

新竹市與新 竹縣

整體新竹地區的生產者服務業之發展 演進,已呈現雙峰現象,亦即園區產 業發展對於生產者服務業之互動效應 顯現時,初期以緊鄰母都市發展為 主;而後藉由地區網路生產之鏈結,

漸次性影響可及性較佳之基地。另外 研究中發現新竹地區生活機能越多樣 化,產業講求分工化、專業化生產,

因此近十年來逐漸帶動三級產業成為 另一種發展,顯示地區二級與三級產 業網絡關係之互動程度。

蔡淑韻 (2003)

新竹科學工業 園區對新竹地 區發展的影響

新竹市與新 竹縣

新竹地區原以二級產業為主,到現今 二、三級產業並重,可以看出竹科所 帶來的龐大消費人口,促使新竹地區 的第三級產業發展;而至於中央政府 對於竹科與新竹市的發展衝突,因過 去新竹市早期未規劃完善、地方權限 不足、中央相關補助措施不夠,而使 新竹地區居住、交通、生活環境等建 設無法負擔竹科龐大的工作人口所帶 來的衝擊。

(22)

13

表1 (續)

作者 主題 研究範圍 主要結論

王韋、

胡太山、

葉政霖 (2007)

從產業服務化 觀點探討知識 密集服務業之 發展演變-以 新竹地區為例

新竹市與新 竹縣

新竹地區是知識密集之發展重地,而 形成知識密集服務業之氛圍,在此氛 圍下可吸引技術基礎產業與知識密集 服務業進駐與發展,在技術基礎產業 內,又以積體電路產業為主要輸出產 業;新竹地區的知識服務業樓板面積 反映出公司環境之品質與規模,其與 技術基礎產業之相關成長屬於正向之 關係。

鍾欣儒 (2008)

新竹地區產業 發展與人口就 業之研究

新竹市與新 竹縣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果為:一、新竹 市以製造業與營造業和其他服務業為 基礎產業,新竹縣則以製造業為基礎 產業,而新竹縣市合併計算後,以製 造業為基礎產業。二、以就業乘數與 人口乘數分析新竹市、新竹縣與新竹 地區,結果顯示就業乘數對於新竹 市、新竹縣與新竹地區皆有明顯的影 響,而在人口乘數對於新竹市、新竹 縣與新竹地區亦皆有明顯的影響。

根據上述文獻顯示,大多數的學者在研究新竹地區之範圍均包含了新竹市與新 竹縣兩地,但依據其研究內容的不同而包含了其他縣市之鄉鎮,而本研究為研究範 圍之一致性,故延續大多數文獻之定義,故將本研究「新竹地區」之範圍界定為新 竹市與新竹縣的十三個市、鄉、鎮(含竹北市、竹東鎮、新埔鎮、關西鎮、湖口鄉、

新豐鄉、寶山鄉、芎林鄉、橫山鄉、北埔鄉、峨眉鄉、尖石鄉、五峰鄉)。

二、 苗栗地區之界定

苗栗縣位在台北都會區與台中都會區之間,縱向的交通聯絡網非常便捷,這樣 就會讓苗栗縣有機會成為另外一個中心,就是藉著如何和台北、台中或新竹科學園 區的搭配,來做一個良善效應產生。而歷年來有關於苗栗地區的研究所界定的範圍 因各研究主題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本節將關於過去苗栗地區之研究範圍定義進行文

(23)

14

獻探討及回顧。茲將苗栗地區之相關研究彙整如表2:

表2

苗栗地區相關研究

作者 主題 研究範圍 主要結論

李俊發 (1980)

新竹科學工業實 驗園區對台灣北 部區域都市發展 影響之研究

新 竹 市 、 部 分 新 竹 縣 、 苗 栗 縣

新竹工業園區全部開發完成可提供之就 業機會大多集中在新竹縣各分區中,以 工業園區與新竹市為最多而逐漸向四周 區域遞減。

鍾科甲 (1993)

都市成長線上的 相對不成長--以 苗栗地區為例

苗栗縣 苗栗地區都市的相對不成長的原因,是 因為此區域受到臺北及臺中兩大成長極 之間,屬於兩大成長極"波及作用"未 達而"極化作用"延展的範圍,這些可 在資料中證實--就業人口往這兩中心極 遷徙,以及貨品的輸送往來及內容得知.

羅登旭 (1998)

都市永續發展之 空間策略研究-

以台灣地區為例

新 竹 市 、 新 竹 縣 、 苗栗縣

有鑑於都市問題日趨嚴重,“永續發 展"之理念已於國際間形成共識。在永 續發展的浪潮下,永續都市已是一個必 須、可行的目標。近年來臺灣的永續都 市研究大都偏重於發展指標與策略,而 如何將策略及指標在空間上加以落實,

則仍待進一步以空間為主的永續都市研 究。

林佳錚 (2003)

生產者服務業發 展與知識製造業 互動關係之研究

─以新竹科學工 業園區周邊地區 為例

新 竹 市 、 新 竹 縣 、 苗栗縣

新竹科學園區在過年二十年全球化高科 技競爭下,逐漸形成技術與知識密集之 產業發展(包括生產、研究和發展),經 由資訊的利用,出現許多新的技術與專 業分工,也讓產業界仰賴更多特殊化的 支援服務,其中生產者服務業扮演一個 於支援空間與科技基礎設施的中介角 色,逐漸分布在科學園區四周(新竹市、

新竹縣、苗栗縣)。因近幾年生產者服務 業之轉型產生另一種創新聚群,來滿足 新時代企業之間的需求。針對園區與周 邊生產者服務業之間的互動關係、空間 結構分布與演變,以及地方研究機構之 間的合作關係等作為研究方向。

(24)

15

表 2(續)

作者 主題 研究範圍 主要結論

蘇瑞蓮 (2005)

苗栗縣地方特 色產業競爭力 分析

苗栗縣

在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時,業者認為遭 遇到主要問題的前五項為:缺乏行銷 推廣能力、自然資源未善加利用、縣 政府提供的資源或支持有限、缺乏傳 承及相關人才、地方人文特色未發揚 光大。

張怡平 (2005)

文化創意產業 促進地方經濟 發展策略之研 究—以苗栗縣 地方特色產業 為例

苗栗縣

文化創意產業經濟效益並不高,且產 業分佈主要明顯聚集於海線地區,其 中泰安鄉僅有一項原住民工藝產業進 駐當地。其次,本研究也發現目前影 響地方特色產業經營之因素主要為資 金、人才與銷售市場方面,故建議政 府部門針對產業規模組織較小者,設 立合宜之專案補助計劃,以達到實質 的幫助,同時建立產業認證機制與產 品專利權之協助,使地方特色產業得 以逐漸轉型發展,達成利用文化創意 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

吳永明 (2005)

區域發展及工 作地與居住地 關係的變遷模 式─以新竹、

苗栗、臺中地 區為例

新 竹 、 苗 栗、台中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口分佈與 產業結構是重要的指標。從人口的聚 集與分佈和產業結構可以反映一地的 發展情形。

蕭娜娜 (2008)

行政院勞委會 職訓局多元就 業開發方案輔 導機制之探討

─以苗栗區社 區觀光產業發 展為例

苗栗縣

研究結果瞭解到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輔 導機制的委外時程短,輔導成效實不 易落實。建議相關主管機關及執行單 位成立經理人聯誼會、加強聯合輔導 模式、發展多元族群文化特色、建立 聯合行銷平台等,參考歐盟政府部門 與民間單位的合作夥伴的互動模式,

以協助者及合作夥伴的關係,共同促 進失業者的就業機會。最後建議主管 單位參酌本研究結論,便能擬定有助 於台灣失業問題之策略。

(25)

16

表 2(續)

作者 主題 研究範圍 主要結論

吳君玲 (2009)

地方產業轉型 發 展 之 研 究 - 以苗栗地區為 例

苗栗縣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政策與經費支援 系統」較「市場行銷系統」相對重要,

而「文化創意產業核心價值系統」又 較「政策與經費支援系統」相對重要。

另外在眾多的客家產業轉型與發展的 面向當中,從政府政策推動的角度來 看,資源配置與推動的重點優先順序 最需考量為「創作人才的養成」,其次 是政府政策的訂定、產品行銷、智慧 財產權的運用與資金的募集,最後是 建立品牌。希望藉由此一研究能夠提 供客委會等政策主管機關決策的參考 和政策推動的依據,同時也提供業者 實務上努力的方向。

根據上述文獻顯示,依據其研究內容的不同而包含了其他縣市之鄉鎮,而本研 究為研究範圍之一致性,故延續大多數文獻之定義,故將本研究「苗栗地區」之範 圍界定為十八個市、鄉、鎮(含苗栗市、苑裡鎮、通霄鎮、竹南鎮、頭份鎮、後龍鎮、

卓蘭鎮、大湖鄉、公館鄉、銅鑼鄉、南庄鄉、頭屋鄉、三義鄉、西湖鄉、造橋鄉、

三灣鄉、獅潭鄉、泰安鄉)。

第三節 產業與都市發展間之關係

經濟發展的過程會伴隨著社會經濟活動與實際環境的明顯變化(馮正民、林楨 家,2000),而產業發展是形成都會區發展的一項推力(張璠,1991),楊重光(1988)也 認為區域之產業會隨著區域的成長,而造成產業結構與區位之轉變。而都市產業經濟 發展與公共設施投資有互為影響之效果(連婉淳、賴宗裕,2001)。黃國修(2008)認為 產業是讓都市成長的原動力,探討彼此間的關係有助於幫助都市與產業的成長,于宗 先(1986)將影響都市成的因素分為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與地理因素,各要素的影響程 度並不相同,非單一指標可表示。茲將產業與都市發展之相關研究彙整如表3:

(26)

17

表3

產業與都市發展相關研究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張璠 (1991)

台灣地區製造業 結構變變對製造 業區為影響之研 究

區位商數法 因子分析 群落分析

製造業朝專業化方式發展,並以台 北和高雄為主要發展核心,但有逐 漸分散發展的現象。

丁力清 (1993)

台灣地區製造業 聚集經濟型態之 研究

普通最小平方法

製造業產業分散化是達到區域經 濟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台灣地區 過去製造業的生產,對台灣地區、

各區域或不同都市規模來看。

蘇月香 (1993)

台灣中區製造業 結構與空間分佈 之研究

集中係數 雜異化係數 區位商數法 相對成長析 移轉分配法 投入產出析

中部地區製造業之分佈有逐年分 散之趨勢,且各鄉鎮市區製造業結 構亦傾向雜異化。較有利於中部地 區發展之產業為金屬製造業、橡膠 製品業、運輸工具業、精密器械業 及電機器材業等。

歐俊隆 (1994)

台灣地區製造業 空間分佈與發展 類型之研究

專業化係數 地區化係數 區位商數法 因子分析

隨著各縣市都市化程度的日益提 高,各縣市產業結構變得較為多樣 化是普遍的趨勢。另外根據地區化 係 數 所 得 之 結 果 發 現 除 了 紡 織 業、木竹製品及非金屬家具業、化 學材料業及運輸工具業外,其餘業 別於空間分佈歷程上,皆成分散趨 勢。

陳紀章 (1999)

產業專業聚集化 與地方都市成長 之相關研究

區位商數法 擴大商數分析法

比率份額分析 相關分析 迴歸分析

1. 民生工業及基礎工業,逐漸轉 向精密機械工業與資訊科技工業 發展的趨勢。

2. 服務業之產業結構逐漸成熟 3.「高度加工裝配型工業」、「水 電燃氣業」及「批發.零售及餐飲 業」會顯著影響地方都市成長

蕭大立 (2000)

服務業與地 方發展關係 之研究

三階段最小平方法

1. 服務業對於地方發展的確有正 向的幫助。

2. 但地方發展對於服務業發展並 不顯著。代表專業性高的生產性服 務業受地方發展的影響不大。

(27)

18

表3(續)

廖淑容 周志龍 古宜靈 (2000)

文化產業生根與 地方發展

文獻分析法 問卷調查 訪談調查

文化產業策略已成為許多城市維 護地方文化永續、傳統空間再生與 都市經濟振興的重要發展方向與 領域,以及回應經濟全球化激化發 展,凸顯其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

本文以「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策 略為討論的主軸,旨在尋求地方文 化產業發展的制度形式與推動策 略,以提供未來國家、地方規劃文 化產業作為再生與發展策略之參 考。

林勝輝 (2000)

產業與都市 成長關係之 研究

文獻分析法 線性迴歸模型

1. 製造業中之勞力型(紡織、紙製 品、橡膠)、技術型(機械設備製造 修配業、電力及電子機械器材製造 修配業以及運輸工具製造修配)、

地方資源型(食品及飲料製造業、

家具及裝設品製造業及非金屬礦 物製品)及基礎資源型產業(化學材 料製造業),適合設在專業化的都 市。

2. 動態都市化經濟顯著的產業,

只有都市勞力型產業應設在多樣 化都市。而都市技術型產業(金屬 製品製造業)與基礎資源型(化學製 品製造業)應設於較大之專業化都 市

金家禾 (2001)

全球化與台灣都 會區生產服務業 之發展

問卷調查 訪談調查

生產者服務業之發展與各都會區 與全球經濟接軌型態、內容與程度 有關。

連婉淳 賴宗裕 (2001)

公共設施投資與 都市經濟、產業 發展關係之探討

因素分析

都市產業經濟發展與公共設施投 資有互為影響之效果。而透過公共 設施投資亦可改變經濟之現況,帶 動發展之契機,其成效遠大過其他 提振經濟之方案。

(28)

19

表3(續)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江珮玉 (2001)

都市特性與產業 生產效率關係之 研究

資料包絡分析法

1. 北部區域的技術密集產業應該 擴大生產規模;中部區域的傳 統產業應該要提升生產規模;

南部區域的重化工業應該改善 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東部區 域的傳統產業產值相較於其他 產業高出許多,故應全力發展 傳統產業。

2. 各類產業的性質差異,應有不 同的發展趨勢與引進政策,僅 有將產業設置在適宜的都市發 展,才有利於產業生產效率提 高。

3. 台灣製造業的設置應朝向地方 化發展,才有利於生產效率。

4. 台灣製造業的產業生產應該要 朝向較大規模與專業化發展。

賴玫萱 (2002)

網際網路產業特 性及其空間分佈 之研究─以網際 網路服務業為例

文獻回顧法、問卷 調查、深度訪談

1. 網路服務業的空間分佈會因為 骨幹網路的成本、客戶型態、

相關產業的配合度所產生的聚 集經濟、業者的背景、專業人 才與政府政策而受影響。

2. 網路服務業需相當依賴都市基 礎建設,因此通常會在人口較 密集、都市建設較完備的地區 發展,但會形成地區發展不均 衡差距更加擴大,產生極化效 果。

何岳晉 (2002)

台灣地區服務業 產業結構與空間 分佈之研究

敘述性統計、集中 指數、相異指數、

變動指數

1. 服務業產業結構由消費者服務 業 轉 變 為 以 生 產 者 服 務 業 為 主。

2. 服務業空間分佈呈現集中發展 的現象,且主要集中在台北地 區發展。

3. 服務業空間分佈以消費者與生 產者服務業差異最大。

(29)

20

表3(續)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許瑞堯 (2003)

都市發展型態 對製造業廠商 產值影響之研 究

文獻回顧法 圖示法 統計分析-迴歸分析

生產函數分析法

1. 產值的最大影響因素為廠商私 人的投入。

2. 傳統廠商分佈較靠近都市、而 科技業則多趨於郊區

3. 廠商聚集地並不重視知識設施 與環境的建構。

4. 台灣有明顯重北輕南之產業發 展狀況

丘家苡 (2005)

台灣高科技產業 空間擴散之研究 -以TFT-LCD 產 業聚落群之發展 為例

訪談法

南科奇美與中科友達等兩者案例 中皆為廠商主導空間發展,相同 之處在於產業發展策略皆為上中 下游產業網絡整合,會因生產網 絡的互動關係,形成聚落群之發 展型態。而相異之處在於,一為 從無到有的發展形式形成空間擴 散,另一為從既有的發展模式延 伸出去,形成空間擴散。

莊雅雯 (2005)

餐飲業之服務特 性與其空間結構 之 關 係 - 以 台 北 都會區為例

因素分析 群聚分析

1. 台北都會區之餐飲業於空間 上呈現有集中的現象,並大多 數集中於都會中心發展。

2. 餐飲業之服務特性與空間結 構具有關連性存在,服務特性 之不同與其所呈現之產業空 間區位之需求與空間結構亦 有所不同。

賴思樺 (2005)

台中地區服務業 空間結構變遷之 特性

群落分析 空間特性分析法

疊圖分析

1. 台中地區自 2001 年後,服務 業已由消費者服務業為主逐 漸轉型為生產者服務業為主 之產業結構。

2. 過往以台中市中區為最高層 級核心之產業空間結構亦逐 漸轉移。

3. 台中於 2001 年後,生產者服 務業之空間結構已更形集 中;消費者服務業之空間結構 則呈現平穩、分散發展。

(30)

21

表3(續)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林志遠 吳銘達 張克昌 江承哲 (2008)

都市計劃、交 通建設與產業 引進關聯性之 研究-以國道 5 號與「大洋都 市計劃」對頭 城地區影響為 例

次級資料 分析法 人口預測

方法

產業發生群聚效果時,亦會促進 當地商業群聚,產生規模經濟之 利益。而藉由人口預測之方法建 議修正大洋地區都市計劃之目 標人口數為38000 人。

根據上述研究可知,都市與經濟的發展彼此相互影響,而更進一步的造成產業結構 的轉變,因此本研究分析新竹地區與苗栗地區之產業條件與優勢,進而藉由發展優勢產 業而提升區域內整體產業之成長。

第四節 經濟基礎理論相關研究

詹士樑(1992)利用區位商數法將台北都會區之產業區分為基礎就業與非基礎就 業,並建立經濟模型計算基礎產業對總就業之乘數。鄧瑞兆(2002)將台灣地區劃分 都市與鄉村並利用區位商數法探討城鄉的基礎與非基礎產業,在就業與人口乘數效 果而言,都市的影響效果皆大於鄉村。吳惠琴(2006)針對台灣地區利用區位商數法 探討城鄉之產業發展,顯示台灣城鄉之基礎產業會因該地區之特性、發展狀況及定 位不同而異。

應用經濟基礎理論之研究已歷時多年,其涵蓋之方法包含區位商數法、輸出基礎分析法 (export-base analysis)以及投入產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等研究方法,其主要的目的 皆是探討區域內經濟結構的改變。本文之研究方法乃應用經濟基礎理論進行新竹地區與 苗栗地區之探討,故本節由文獻選取出與本研究方向較為相似的文獻進行整理。將整理 後的經濟基礎理論之相關研究彙整如表4與表5:

(31)

22

表4

經濟基礎理論國內相關研究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唐富藏 (1981)

台北市都市經濟之 研究

區位商數法 輸出基礎法

商業為台北市目前的經濟基礎產 業,如出口貿易業、餐旅業等。以 基礎分析法顯示台北市工業生產 中有相當大的部分供給台北市以 外地區的需求。

張剛維 (1990)

台北都會區製造業 成長與結構變遷之 研究

標準複利方法 區位商數法

台北都會區製造業的成長與台灣 地區息息相關,且成長的幅度有趨 緩的情形;產業結構由民生工業轉 為以技術型工業為重,而產業空間 的分布則由都會中心區向郊區遷 移,並預測未來都會區製造業的成 長將趨緩,且衛星市鎮與都會郊區 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心。

張璠 (1991)

台灣地區製造業結 構變遷對製造業區 位影響之研究

區位商數法 因子分析 群落分析

製造業朝專業化方式發展,並以台 北和高雄為主要發展核心,但有逐 漸分散發展的現象。

詹士樑 (1992)

台北都會區人口經 濟模型之研究-人 口與產業成長預測 與分析

區位商數法 Mathur-Rosen 法

計量經濟模型 投入產出模型

由於各種政經條件的相互作用,台 北都會區在近40年來,吸引了大 量的人口與產業集中於此,然而在 聚集經濟效果、政府部門資源分配 及期使台北都會區成為國際性金 融中心等動力下,台北都會區的持 續發展。

蘇月香 (1993)

台灣中區製造業結 構與空間分佈之研 究

集中係數 雜異化係數 區位商數法 相對成長析 移轉分配法 投入產出析

中部地區製造業之分佈有逐年分 散之趨勢,且各鄉鎮市區製造業結 構亦傾向雜異化。較有利於中部地 區發展之產業為金屬製造業、橡膠 製品業、運輸工具業、精密器械業 及電機器材業等。

(32)

23

表4 (續)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歐俊隆 (1994)

台灣地區製造業空 間分佈與發展類型 之研究

專業化係數 地區化係數 區位商數法 因子分析

隨著各縣市都市化程度的日益提 高,各縣市產業結構變得較多樣化 是普遍的趨勢。另外根據地區化係 數所得之結果發現除了紡織業、木 竹製品及非金屬家具業、化學材料 業及運輸工具業外,其餘業別於空 間分佈歷程上,皆成分散趨勢。

黃仁德 姜樹翰 (1998)

台北市就業變動的

經濟基礎分析 區位商數法

台北市的基礎產業人數變動能顯 著影響非基礎就業人數只有商業 中的金融保險業與工商服務業,兩 者 的 就 業 乘 數 分 別 為 1.22 與 6.07,即這兩種產業的就業乘數每 增加1 人,將分別使非基礎總就業 人數增加1.22 人與 6.07 人。

鄧瑞兆 (2002)

應用「輸出基礎分 析法」探討台灣城 鄉之人口與就業

輸出基礎分析法 區位商數法

台灣都市地區以製造業、商業、服 務業為主要產業,而鄉村地區以 農、林、漁、牧等農業生產活動為 主,而在就業乘數結果而言,都市 影響效果較鄉村地區來的高,而人 口乘數結果而言,都市的影響程度 仍較鄉村地區高。

崋國鼎 (2002)

台灣地區都市體系 等級變遷之研究

文獻回顧法 迴歸分析法 移轉占分法 區位商數法

都市層級介於 5 萬至 10 萬人為 例,此都市層級在民國65 至 70 年 同時出現在移轉占分4與區位商數 的產業有其他塑膠製品製造業、塑 膠膜袋製造業、其他化學製品製造 業、土木工程業、農會、漁會信用 部等5 項;民國 70 至 75 年有其他 塑膠製品製造業、其他化學製品製 造業、基本化學工業、塑膠日用品 製造業、陸上運輸業等5 項;民國 75 至 80 年有燃料零售業、藥類、

化粧品零售業等2 項;民國 80 至 85 年有金屬模具製造業、燃料零 售業等2 項。

4 都市經濟學家利用此方法將地方產業的成長歸納以下兩種因素,一為占分因素(share component),

另一移轉因素(shift component),並透過移轉占分法可對都市各產業的競爭力進行分析。

(33)

24

表4(續)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崋國鼎 (2002)

台灣地區都市體系 等級變遷之研究

文獻回顧法 迴歸分析法 移轉占分法 區位商數法

都市層級介於 5 萬至 10 萬人為 例,此都市層級在民國65 至 70 年 同時出現在移轉占分5與區位商數 的產業有其他塑膠製品製造業、塑 膠膜袋製造業、其他化學製品製造 業、土木工程業、農會、漁會信用 部等5 項;民國 70 至 75 年有其他 塑膠製品製造業、其他化學製品製 造業、基本化學工業、塑膠日用品 製造業、陸上運輸業等5 項;民國 75 至 80 年有燃料零售業、藥類、

化粧品零售業等2 項;民國 80 至 85 年有金屬模具製造業、燃料零 售業等2 項。

陳冠位 林素橞 黃若男 (2003)

台灣城市生產者服 務業空間群聚之測 量

專業化系數

1. 生產者群聚具發展淺力的都 市。

2. 都市中心成市生產者服務業 的成長均較一般縣市地區要 來的明顯快速。

李振文 (2004)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 液晶顯示器產業群 聚現象研究

區位商數法 問卷調查 訪談調查

南科光電產業所呈現為垂直關係 的 廠 商 聚 集 多 於 水 平 聚 集 ; TFT-LCD 產業對於南科地區的經 濟重要性是顯著的,並且為該區域 帶來經濟發展;以皮爾森相關分析 驗證充沛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對於 產業聚集程度有正面顯著影響;從 皮爾森相關分析驗證完善的基礎 設施與資本資源提供對產業群聚 程度有正面顯著影響。

5 都市經濟學家利用此方法將地方產業的成長歸納以下兩種因素,一為占分因素(share component),

另一移轉因素(shift component),並透過移轉占分法可對都市各產業的競爭力進行分析。

(34)

25

表4(續)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許智富 (2004)

台灣觀光旅館旅客 訂房供應鏈網路空 間互動與整合策略

區位商數法 資料包絡分析法

跨期績效評估 多元迴歸分析 Porter 鑽石體系

觀光行銷上應多注意市場結構之 變化,改變經營型態,並透過訂房 供應鏈的建構,整合觀光相關資源 以增加旅客訂房收入;在整合觀光 相關資源方面,除了直營之外,還 可透過連鎖、結盟的方式,達到整 合的目的。

馮怡心 (2004)

群聚化策略帶動紡 織業發展-以絲織 專業區為例

區位商數法 訪談法

就產業分析來看絲織專區的產業 集中度很高,為所屬地區的目標產 業。但就關鍵要素方面來看網絡關 係不強烈及廠商和學校的互動不 高,造成人才方面或研發方面不 足,所以未來在絲織專區開發完成 之後,要思考的方向為加強網絡關 係和學校的互動關係。

吳家豪 (2004)

從群聚觀點探討台 北金融中心之研究

區位商數法 訪談法

台北市各區以中正區、大安區、中 山區、松山區皆呈穩定階段;以訪 談之基本面而言,歸納出金融人才 通常以金融業自行培育;以互動面 而言,要促使整體金融產業向上提 升,經由建立適當競爭機制,讓各 類型機構皆有發揮空間;以政府面 而言,我國市場監理一向重安全而 輕效率,因此市場難以孕育創新而 缺乏競爭力。

林宜鋒 (2004)

產業群聚、產業發 展 與 區 域 經 濟 成 長:以中部機械產 業為例

區位商數法 問卷分析 Lucas 人力資本

模型

機械產業是分工專業化的產業,並 且是區域的發動型產業,產業群聚 帶來的技術創新,由數學模型可得 知的確促進區域經濟成長;此外也 以台中工業區設立,來觀察人口移 入的變化,最後結果得知產業群聚 的結果,使就業人口大量移入,民 眾的基本需求使當地形成商業聚 集,也因而區域經濟發展。

(35)

26

表4(續)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汪明生 馬群傑 (2004)

高雄地區發展課題 之分析之比較

區位商數法 區位因素選擇分 析

高雄市近年來的基礎產業以製造 業為重心,經濟發展高度依賴高 汙染低回饋產業,導致產業發展 失衡;雖然高雄地區在觀光等第 三級產業發展上有所提升,但面 對高雄地區經濟衰退及產業失衡 的困境,根本解決之道在於促成 兩岸往來直接通航,若能促成兩 岸直接通航,則才有助於地區第 二級產業轉型。

馬群傑 陳金貴 (2007)

台南市地方文化產 業發展課題分析研 究:與台北市、台 中市及高雄市比較

區位商數法

台北市、台中市兩市基礎產業以 服務業為主,而高雄市產業結構 偏向高汙染性製造業的明顯失衡 狀態;相較於台北市、台中市與 高雄市,台南市製造業與服務業 無所偏廢,產業發展呈現較為均 衡的發展態勢。台南市若能將文 化與服務產業有所配置,則有利 於促成地方經濟成長與活化。

吳惠琴 (2007)

台灣地區城鄉人口 與就業之研究-經 濟基礎分析法之應 用

區位商數法 經濟基礎分析法

台灣城鄉的基礎產業會因該地區 之特性、發展狀況及定位不同而 異;而經濟基礎產業的確是一個 區域經濟力量的關鍵,因為基礎 產業活動的擴張會對非基礎產業 提供一個成長基石,進而帶動地 區內整體就業的成長。

(36)

27

表4(續)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黃國修 (2008)

我國南北兩大都會 區人口與就業之研 究

區位商數法 經濟基礎分析法

1. 兩大都會區基礎產業由原本 工業轉型以服務業或工商服 務業併進為主之產業。

2. 兩大都會區就業人口演變態 勢則呈現差距擴大現象。

3. 由就業乘數效果分析可知,台 北都會區應發展商業、運輸倉 儲及通信業與其他服務業,高 雄都會區則應發展商業以帶 動區域內就業人口。

4. 由人口乘數效果分析可知,台 北都會區應發展商業、運輸倉 儲及通信業與其他服務業,高 雄都會區則應發展商業以帶 動區域內人口數。

廖志龍 (2008)

桃園縣八德市聚落 發展之研究

文獻蒐集法 田野調查法 區位商數法

1. 清治時期與日治時代產業發 展以農業為主,研究區聚落發 展的重心以西南部霄裡、八塊 厝與下庄仔為主。

2. 民國 62 年開始,以區位商數 的結果發現,營造業、製造業 與礦業及土石採取業為研究 區在工業發展時期的基礎性 產業。

曾昭捷 (2009)

台中都會區產業發 展與人口就業之研 究

區位商數法 經濟基礎分析法

1. 台中市與台中縣產業發展方 向有所不同,但若以台中都會 區來看,依然能保有台中縣、

市產業優勢。

2. 由就業乘數與人口乘數分析 可知,台中縣應發展製造業、

台中市應發展商業與其他服 務業、台中都會區只有發展製 造業以帶動總就業人口與總 人口數。

(37)

28

表4(續)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曾圓粧 (2009)

評估國道六號高速 公路之經濟衝擊:

應用投入產出法

區位商數法 投入產出法

實證結果顯示,不論就國道六號 興建或新增觀光工程投入項,對 南投地區之區域內產量、就業及 所 得 效 果 , 皆 有 顯 著 的 經 濟 效 果;而各產業間以營建業所增變 動 最 多 , 所 帶 動 的 經 濟 效 果 最 大,其中,南投地區農林漁牧業 之就業乘數相對較大,故其對增 加地方就業有實質幫助,而其他 服務業屬感應度較高之基礎型產 業,在各項經濟效果反映上亦有 明顯影響。

馮正民 (2009)

航空城產業發展對 地方經濟影響之研 究-以桃園生活圈 為例

區位商數法 投入產出法

經濟貢獻不明顯;方案一:有機 場改善計畫時,對於地方經濟 貢 獻略為改善,此時,產業發展以 鋼鐵、非金屬礦物製品、金屬為 重點。 方案二以相關研究資料模 擬 未 來 引 進 航 空 產 業 的 影 響 效 果,發現整體引進 航空產業的經 濟影響效果約為自然發展的 22 倍。對於地方經濟的貢獻顯著 。 由實證發現未發展航空城時機場 所產生的間接效果大部分產生在 北部地 區,對於桃園生活圈經濟 貢獻有限,引進航空產業後對於 地方經濟共現有 明顯改善,會逐 漸轉變桃園生活圈的產業結構,

從製造業為主變成以服務 業為 主的產業,對於地方經濟貢獻顯 著者稱為航空重要產業。

(38)

29

表5

經濟基礎理論國外研究

作者 主題 研究方法 主要內容

Isserman (1977)

利用區位商數 法評估區域經 濟之影響

區位商數法

利用區位商數估計出該區域之經 濟衝擊,並針對該園裡提出程序 上的建議。

LeSage (1990)

應用輸出基礎 誤差模型預測 大都會就業量

區位商數法

將產業區分為基礎與非基礎產 業,並利用共整合分析與誤差修 正模型探討基礎產業之互動。

Miller Gibbson

Wright (1991)

基礎分析工具

之區位商數法 區位商數法

區位商數法為研究經濟發展最常 見的方法,其方法主要可找出區 域內可帶動產業發展的主要經濟 活動產業。

Brown Coulson

Engle (1992)

預定區域基礎 與區域基礎效 果

區位商數法

經濟基礎分析法是一種長期均衡 的狀況下,利用區位商數法區分 基礎與非基礎產業,再利用兩項 時間序列進行共整合分析。

Flegg Webber

Elliott (1995)

應用區位商數 法產生區域輸 入-輸出表

區位商數法

利用區位商數法對地區估計出該 地區之輸入-輸出產業。並發展一 套新的區位商數法調整公式,以 克服傳統方法所產生的問題。

Nishiyama (1997)

利用就業數據 探討加州、麻 州與德州出口 對經濟成長之 貢獻

區位商數法

將產業分為農業、工業及服務業 等三種主要產業,再利用經濟基 礎理論計算基礎就業。結果顯示 基礎就業人數會影響加州、麻州 與德州之經濟成長。

Paulo Octávio Douglas (2009)

標靶測試替代

區位商數法 區位商數法

先由區位商數法得知康乃狄克州 之基礎產業,再由基礎產業利用 標靶測試計算出哪項產業對康乃 狄克州之哪一地區會造成聚集經 濟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在探討分析區域與都會區產業發展時,最廣泛使用的基礎分 析工具為區位商數法,而國內研究大多數研究區域只限單一區域,鮮少探討兩個區域 產業差異,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台灣地區南北兩大都會區為探討對象,並利用區位商數 法,發現兩大都會區域的主要產業結構,將產業劃分基礎產業與非基礎產業,並進一

(39)

30

步彙總得到兩大都會區基礎與非基礎就業人口,最後採用計量經濟之研究方法進行人 口與就業之實證分析。

(40)

31

第三章 區域經濟基礎理論說明 第一節 經濟基礎研究之基本概念

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之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 生的生產綜合體。以一定地域為範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佈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 實體。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言的相互關係。

區域經濟活動由基礎(basic)和服務(service)兩大部份組成,基礎的部份才是能帶動區 域發展之主要因素。之後衍生出相關的經濟基礎理論則以輸出(export)為觀點,探討 可提供到區域外的勞務及產品,而可從事此經濟活動的產業即為該區域之基礎產業 (basic industries);反之,若僅止於區域內部消費而不涉及輸出之勞務或產品,則為 非基礎產業(non-basic industries)(Hoyt,1939)6。唐富藏(1981)指出在自由貿易條件下,

「基礎產業」為該區域因自然資源或人力資源的影響下而以某產業為主發展,而此產業 的產品不僅能滿足區域內的消費還可以提供至其他區域。故基礎產業為區域成長的基本 動力,因為它可將區域外的財富帶到區域內,因而產生了「乘數影響」(multiplier effect),

帶動其他經濟部門的成長。

Tiebout(1962)對「地區經濟基礎研究」(the community economic base study)提出 了以下幾個論點:

一、一些較小的產業在區域內因規模不大,易受到決策者或是分析者的忽略,有可 能成為區域內基礎產業的支柱,透過經濟基礎分析後,有助於辨別出這些產業 並引起重視。

二、經濟基礎分析可以指出一個區域經濟結構的弱點,同時亦能得知某種產業要多 少的基礎就業人口來配合從事發展。

6根據H.Hoyt 建議,對具有引導性之工業及特殊性之產業,如:政治、教育、中央機構、遊憩活動等,

將其全部員工視為基礎性員工。此外,對於製造業若其產品可判斷同時供應本地及外地,則應以區位 商數法加以認定。

(41)

32

三、若能事先瞭解區域內基礎產業與非基礎產業之轉變情形,對該區域之未來經濟 成長之預測有相當的幫助。藉由分辨區域內的經濟基礎後,進而瞭解其基礎產 業結構變遷之情形,可以找出影響經濟基礎改變的因素,再透過計量模型之建 立,即可預測未來地區產業之成長。同時亦可藉著基礎就業人數與非基礎就業 人數之估算結果,來推測未來區域之人口總數。

第二節 基礎與非基礎產業之區分方法

在應用經濟基礎分析法,首先必須將地區之產業分成基礎產業和非基礎產業兩 大類,一般常使用的區分方法有以下幾種:(唐富藏,1981;吳惠琴,2007)

一、直接法(the direct approach)

舉行一次所有企業單位及其他機構之調查,藉以發現區域內總生產量、生產值 或就業人口中,供當地需求者所佔之比例,輸出至區域之外者所佔比例。

二、間接法(the indirect approach)

(一)假設法(the assumption approach)

主觀武斷假設何者為基礎產業,何者為非基礎產業,通常假設所有製造業和農 業為基礎產業或輸出產業,則其餘產業如商業、服務業等假設為非基礎產業。

(二)區位商數法(location quotient,簡稱 L.Q.)

區位商數亦稱為地區化係數或是專業係數。而區位商數法主要是為了衡量並研 究某區域內某項產業的就業人口所佔其 總 就 業 人 口 的 百 分 比 與 全 國 或 是 整 個 區 域同一產業之就業人口佔全國或是整個區域之總就業人口的百分比。假若兩者比數 大於一,則可認定此一項產業為基礎性產業;若比數小於一時,則可認定此項產業 為非基礎性產業。通常在研究都市或區域經濟中,區位商數法是最常見的研究方法。

(三)最低需求法(minimun requirement technique)

首先須選擇與研究地區相類似之若干都市,並比較各類員工的百分比,在同一 產業中,員工數最少的都市的員工數,及為該產業所需之最低需求員工數,凡是超

(42)

33

過此數者,其超出的員工數認定為基礎性員工。同理,研究區各類產業,其基礎性 員工數之總和為該研究區之基礎性產業員工總數。

上述方法中,直接法因為調查曠日廢時,且經費、人力以及物力有限,調查情 形具有相當難度,即使採用抽樣調查,亦會造成抽樣誤差。若使用第二項假設法,

則會過於主觀且客觀性令人質疑。若採用最低需求法,則因為難以尋找發展程度及 發展特性相似的區域進行比較分析,導致在實行上有相當的困難。因此,本研究將 以區位商數法作為區分區域內基礎產業與非基礎產業之判定依據。

第三節 經濟基礎分析之研究方法

經濟基礎分析法在研究都市與區域經濟中,為最常見也最常使用的一種研究方 法,其先計算並利用區位商數值,估計研究區內各產業之基礎就業人口與非基礎就 業人口,並進而探討基礎就業對總就業人口與總人口之個別乘數影響效果。以下就 經濟基礎分析法之分析步驟進行說明:

一、 計算區位商數(L.Q.)

區位商數法主要是用在衡量區域內產業的專業化的程度,當區位商數值越大,

則表示該產業有集中在該研究區的趨勢,亦可表示該產業在研究區內的相對重要性 越高。即以數學式表示如下:

L. Q.= (1) 式中 ei:表示該區域i 產業之就業人口數

e:表示該區域中總就業人口數 Ei:表示全國i 產業之就業人口數 E:表示全國地區之總就業人口數

由上式定義可解釋區位商數(L.Q.)可作為區分區域內之基礎產業與非基礎產業 之依據,茲將敘述如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cording to relative theory of pedestrian space planning and traditional streets development, the design and plan of traditional downtown area in Tainan City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link probability, expected node degree, expected number of links, and expected area collectively covered by a finite number of nodes in wireless ad

As for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area in Hisn-Chu City, the coefficients of every objective function are derived, and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of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rea economic-base analysis and Location Quotient method of conducting description, followed by division of Changhua County, Nantou Coun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of Taichung metropolitan area by economic-based analysis to provide for government

(That year was chosen because the Catholic Diocese of Hsinchu was established and church work began in the area in 1951.) So the first thing is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 estimating silt loading (sL) on paved roads, this research uses the results of visual road classification in the Hsinchu area from recent years, and randomly selected road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