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9
0
0
全文
(2) 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審定書. I.
(3) 誌. 謝. 在這兩年的研究所生涯中,首先誠摯地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江蔚文博士,感謝教授給予我 研究上豐富的指導與建議,在我完全摸不著頭緒的研究領域可以給予我指點的方向,協助我 更容易理解研究的技巧,並在統計的分析上更加專精,使得我最後可以完成碩士論文。除了 在論文上的指導之外,老師也教會我更懂得探討問題的方式,讓我在遇到任何問題時,都可 以找到最佳解答以及完善方案,甚至可以在探討問題的不足之處,學會建立更多的預備方案, 達到可以處理任何問題時,都可以迅速找到最佳解答。老師給予的不僅只有課業上的指導, 也給予我更多學習機會,讓我自己不但變得更細心,也變得更有自信,不會每次遇到問題都 感到很害怕,在此跟我的指導教授致上最深的謝意。也很感謝口試委員林東正教授與賴明政 教授給予論文修訂上的寶貴意見,在論文統計相關的問題上提供協助,讓我可以獲得更多具 體的改善建議,使得碩士論文更加完善。 感謝一直支持我的父母親、兄弟姊妹和親朋好友,在我就學生涯遇到挫折時,能給予鼓 勵與支持,讓我從原先感到惶恐不安的求學道路,轉變成積極且勇於挑戰的求知路,並且能 夠在碩士班兩年的時間,一一的解決所有的問題,也完成很多自己原先認為無法完成的事情, 自己也覺得很訝異,可以在最後解決所有學業的問題,感謝你們的照顧! 最後我還要感謝研究室的成員、學長姐與學弟妹,可以幫我解決學業上的每個疑問,也 能夠讓我更容易進入狀況,讓我兩年的碩士學涯可以更加精采。 在碩士班的求學期間,我一開始處於漂泊不定,甚至曾經有消極的、失落的感覺,甚至 是悲傷和心情的低落,也因為碩士的求學,甚至放棄了很多本來的人生計畫。但是我讀碩士 班之後,得到的是負責任的心、自信心以及遇到事情不會退縮的心,我也在碩士班體驗到人 生很多沒有嘗試過的體驗,我相信我選擇碩士班的求學之路是正確的,我終於不再是個怕失 敗的人了,我要更往直前,不斷地精進自己,希望未來自己可以達到理想的成就。. 洪金慶 謹誌於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II.
(4) 前銀髮族與銀髮族之數位機會探討 研究所組別:資訊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江蔚文 教授 研究生:洪金慶 時間:民國 104 年 7 月. 論文摘要 我國是一個資訊化程度高的國家,隨者少子化和壽命的延長,台灣從很早就邁向高齡化 社會,因此讓高齡人口享受資訊應用的好處,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政府的數位機會建設、樂 齡終身教育或是日常科技應用的普及化,雖然創造了部分的高齡人口享受數位資源的機會, 但仍然有許多的高齡人口還未使用網路。 本研究的樣本來自 SRDA 所收集全臺灣前銀髮族(50 歲到 64 歲)與銀髮族(65 歲以上) 的數位機會抽樣調查資料,本研究目的在分析其中網路使用族群的上網效益與人口特徵變項 的關聯性,以及非網路使用族群的上網期望效益與人口特徵變項的關聯性,從上網效益探討 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九效益題項和五因素面向的程度變量,瞭解不同特徵的網路使用族 群在使用網路之後所獲得的效益程度,以及不同特徵的非網路使用族群對於網路效益的期望 程度,並分析非網路使用族群的未上網因素。分析方法使用敘述性統計、卡方檢定、交叉分 析、獨立樣本 t 檢定、Spearman 等級相關係數分析、複迴歸分析、判別分析,並藉由判別分 析從非網路使用族群找出潛在的網路使用族群,探討其未上網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網路與否和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類似,非網路使用族群受到人口特 徵的影響性較網路使用族群多,而且人口特徵上具強烈的區分性。女性雖然相較於男性有較 為弱勢的人口特徵,但女性的上網效益較高。無論使用網路與否,高齡者上網的效益與期待 大多是偏向認知興趣為主。非網路使用族群中的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約佔未上網族群的 19%, 因此值得政府採用適當的措施促進上網。本研究最後也依據人口特徵與未上網因素的分析結 果,提出讓非網路使用族群與潛在網路使用族群轉變為使用網路族群的改善策略。. 關鍵字:數位機會、前銀髮族、銀髮族、上網效益、未上網因素。 III.
(5) 英文摘要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highly developed on informatization. Accompani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ow birth rate and long life expectancy, Taiwan has stepped into an aging society for many years. Therefore, letting the elderly benefit from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now an important issue. The deployment of our government’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elderly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daily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created digital opportunities for a 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However, a large number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has not used the Internet yet.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came from the survey data about digital opportunities of pre-senior people (aged 50-64) and senior people (aged over 65) in Taiwan collected by SRDA. This study aims at analyz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et for Internet users and the expectant effectiveness for the internet non-users, with respect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population’s characteristics. The effectiveness degrees of 9 items and 5 perspectives from Internet users and non-us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factors of not using the Internet were analyzed as well.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cross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Discriminative analysis was deployed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Internet users from the Internet non-users. Factors of not using the Internet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previous studies done by other researchers. That is, the Internet non-users are affected more by th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than the Internet users. Although women have more underprivilege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than men, the usage of Internet by women results in higher effectiveness. No matter Internet users or non-users, the cognitive advantage of using the Internet is mainly about interest. Nineteen percent of the non-users were recognized as potential Internet users by discriminative analysis, which makes it worthwhile for our government to adopt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improve 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 The author also proposes strateg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n-user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to urge non-users and potential Internet users to start using the Internet.. Keywords: Digital opportunity, Pre-senior, Senior,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et, Factors of Not Using the Internet.. IV.
(6) 目. 錄. 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 謝............................................................................................................................................. II 論文摘要 ............................................................................................................................................ III. Abstract ............................................................................................................................................IV 目 錄............................................................................................................................................. V 圖 目 錄.......................................................................................................................................... VII 表 目 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中高齡族群(前銀髮族、銀髮族)與高齡化社會 ............................................. 8 (一)前銀髮族與銀髮族 ............................................................................................... 8 (二)高齡化社會 ......................................................................................................... 10 第二節 我國的資訊環境 ................................................................................................... 12 (一)數位機會 ............................................................................................................. 12 (二)ICT 應用在我國民眾的概況.............................................................................. 14 第三節 中高齡族群與 ICT 應用的情況 ........................................................................... 16 (一)中高齡族群與資訊的概況 ................................................................................. 17 (二)資訊對於中高齡的益處 ..................................................................................... 18 (三)資訊對於中高齡的限制性 .................................................................................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2 第二節 研究資料庫 ........................................................................................................... 2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24 第四節 資料分析 ............................................................................................................... 26 (一)敘述性統計 ......................................................................................................... 26 (二)卡方檢定、交叉分析 ......................................................................................... 27 (三)獨立樣本 t 檢定 .................................................................................................. 27 (四)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27 (五)複迴歸分析 ......................................................................................................... 28 (六)判別分析(區別分析) ..................................................................................... 28 第肆章 研究結果分析 ................................................................................................................. 30 第一節 資料庫之敘述性統計 ........................................................................................... 30 (一)人口特徵變項 ..................................................................................................... 32 V.
(7) (二)九效益題項與五因素面向 ................................................................................. 50 第二節 人口特徵與五因素面向積分、九效益題項積分之分析Ⅰ ............................... 61 (一)性別 ..................................................................................................................... 61 (二)年齡 ..................................................................................................................... 85 (三)教育程度 ............................................................................................................. 87 (四)個人平均月收入 ................................................................................................. 90 (五)家中電腦數量 ..................................................................................................... 93 (六)家中成員人數 ..................................................................................................... 97 (七)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 ................................................................................... 100 第三節 人口特徵與五因素面向積分、九效益題項積分之分析Ⅱ ............................. 104 (一)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104 (二)複迴歸分析 ....................................................................................................... 121 (三)判別分析 ........................................................................................................... 127 第四節 非網路使用族群的阻礙與限制性 ..................................................................... 153 (一)性別 ................................................................................................................... 155 (二)年齡 ................................................................................................................... 157 (三)教育程度 ........................................................................................................... 160 (四)個人平均月收入 ............................................................................................... 163 (五)家中電腦數量 ................................................................................................... 166 (六)家中成員人數 ................................................................................................... 169 (七)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 ................................................................................... 17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75 第一節 結論 ..................................................................................................................... 175 (一)中高齡族群之人口特徵 ................................................................................... 175 (二)中高齡族群之分析議題 ................................................................................... 177 (三)中高齡族群之未上網因素 ............................................................................... 182 第二節 建議 ..................................................................................................................... 185 (一)針對人口特徵問題的改善方案 ....................................................................... 185 (二)中高齡對於未上網因素的改善方案 ............................................................... 187 (三)其他解決方案 ................................................................................................... 188 參考文獻 .......................................................................................................................................... 190. VI.
(8) 圖 目 錄 圖 1-1 本研究之流程圖 .............................................................................................................. 7 圖 2-1 高齡化時程推計 ............................................................................................................ 11 圖 2-2 從 2010 年到 2060 年之間高齡化時程推計 ................................................................ 12 圖 2-3 我國家庭連網普及率歷年趨勢 .................................................................................... 15 圖 2-4 台灣智慧型手機佔總人口比例 .................................................................................... 16 圖 3-1 研究架構 ........................................................................................................................ 23 圖 3-2 本研究分析流程大綱 .................................................................................................... 29 圖 4-1 整體資料、網路使用族群、非網路使用族群三者之性別比例折線圖 .................... 43 圖 4-2 整體資料、網路使用族群、非網路使用族群三者之年齡比例折線圖 .................... 44 圖 4-3 整體資料、網路使用族群、非網路使用族群三者之教育程度比例折線圖 ............ 45 圖 4-4 整體資料、網路使用族群、非網路使用族群三者之個人平均月收入比例折線圖 46 圖 4-5 整體資料、網路使用族群、非網路使用族群三者之家中電腦數量比例折線圖 .... 47 圖 4-6 整體資料、網路使用族群、非網路使用族群三者之家中成員人數比例折線圖 .... 48 圖 4-7 整體資料、網路使用族群、非網路使用族群三者之家中會使用互聯網的人數比例 折線圖 .......................................................................................................................... 49 圖 4-8 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之九效益題項比例折線圖 .................................... 56 圖 4-9 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之九效益題項積分比例折線圖 ............................ 57 圖 4-10 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之五因素面向比例折線圖 .................................. 58 圖 4-11 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之五因素面向積分比例折線圖 .......................... 59 圖 4-12 非網路使用族群整體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 154 圖 4-13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性別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 157 圖 4-14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年齡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 ......................................... 159 圖 4-15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年齡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I ........................................ 159 圖 4-16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教育程度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 ................................. 162 圖 4-17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教育程度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I ................................ 162 圖 4-18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個人平均月收入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 ..................... 165 圖 4-19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個人平均月收入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I .................... 165 圖 4-20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電腦數量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 ......................... 168 圖 4-21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電腦數量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I ........................ 168 圖 4-22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成員人數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 ......................... 171 圖 4-23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成員人數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I ........................ 171 圖 4-24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 ......... 174 圖 4-25 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之未上網因素的比例折線圖 II ........ 174. VII.
(9) 表 目 錄 表 2-1 台灣 50 歲以上人口比例 .............................................................................................. 11 表 2-2 數位機會指數(DOI)之分析指標 .................................................................................. 13 表 3-1 原始資料中,網路使用族群「上網效益評估」和非網路使用族群「上網期望效益」 的九效益題項與所屬之五因素面向............................................................................ 25 表 3-2 依據原始資料檔將九效益題項依據五因素面向做分類整理 .................................... 25 表 4-1 參與者樣本在全臺灣直轄市、縣、市之行政區分布列表 ........................................ 31 表 4-2 整體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 34 表 4-3 整體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I ........................................................................................ 35 表 4-4 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 37 表 4-5 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I ................................................................................ 38 表 4-6 非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 40 表 4-7 非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I ............................................................................ 41 表 4-8 網路使用族群之「上網效益評估」九效益題項和九效益題項積分 ........................ 51 表 4-9 網路使用族群之「上網效益評估」五因素面向和五因素面向積分 ........................ 52 表 4-10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上網期望效益」九效益題項和九效益題項積分 .................. 54 表 4-11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上網期望效益」五因素面向和五因素面向積分 .................. 55 表 4-12 整體資料之性別與是否使用網路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2 表 4-13 整體資料之性別與年齡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3 表 4-14 整體資料之性別與教育程度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3 表 4-15 整體資料之性別與個人平均月收入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3 表 4-16 整體資料之性別與家中電腦數量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4 表 4-17 整體資料之性別與家中成員人數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4 表 4-18 整體資料之性別與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4 表 4-19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年齡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6 表 4-20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教育程度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6 表 4-21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個人平均月收入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6 表 4-22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家中電腦數量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7 表 4-23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家中成員人數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7 表 4-24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7 表 4-25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年齡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8 表 4-26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教育程度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9 表 4-27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個人平均月收入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9 表 4-28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家中電腦數量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69 表 4-29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家中成員人數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70 表 4-30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70 表 4-31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71 VIII.
(10) 表 4-32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72 表 4-33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72 表 4-34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72 表 4-35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3 表 4-36 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3 表 4-37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4 表 4-38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性別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4 表 4-39 男性之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的九效益題項積分獨立樣本 t 檢定....... 74 表 4-40 男性之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的五因素面向積分獨立樣本 t 檢定....... 75 表 4-41 女性之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的九效益題項積分獨立樣本 t 檢定....... 75 表 4-42 女性之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的五因素面向積分獨立樣本 t 檢定....... 75 表 4-43 性別在整體樣本之年齡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6 表 4-44 性別在整體樣本之教育程度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6 表 4-45 性別在整體樣本之個人平均月收入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7 表 4-46 性別在整體樣本之家中電腦數量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7 表 4-47 性別在整體樣本之家中成員人數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8 表 4-48 性別在整體樣本之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8 表 4-49 男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年齡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9 表 4-50 男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教育程度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79 表 4-51 男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個人平均月收入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0 表 4-52 男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電腦數量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0 表 4-53 男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成員人數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1 表 4-54 男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1 表 4-55 女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年齡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2 表 4-56 女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教育程度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2 表 4-57 女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個人平均月收入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2 表 4-58 女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電腦數量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3 表 4-59 女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成員人數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3 表 4-60 女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的獨立樣本 t 檢定....... 84 表 4-61 網路使用族群之年齡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85 表 4-62 網路使用族群之年齡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86 表 4-63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年齡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86 表 4-64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年齡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87 表 4-65 網路使用族群教育程度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88 表 4-66 網路使用族群之教育程度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88 表 4-67 非網路使用族群教育程度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89 表 4-68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教育程度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89 表 4-69 網路使用族群個人平均月收入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0 表 4-70 網路使用族群個人平均月收入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1 IX.
(11) 表 4-71 非網路使用族群個人平均月收入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1 表 4-72 非網路使用族群個人平均月收入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2 表 4-73 網路使用族群家中電腦數量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3 表 4-74 網路使用族群家中電腦數量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4 表 4-75 非網路使用族群家中電腦數量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5 表 4-76 非網路使用族群家中電腦數量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6 表 4-77 網路使用族群家中成員人數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7 表 4-78 網路使用族群家中成員人數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8 表 4-79 非網路使用族群家中成員人數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8 表 4-80 非網路使用族群家中成員人數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99 表 4-81 網路使用族群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100 表 4-82 網路使用族群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 101 表 4-83 非網路使用族群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與九效益題項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102 表 4-84 非網路使用族群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與五因素面向積分的卡方檢定交叉表 103 表 4-85 整體網路使用族群之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106 表 4-86 整體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108 表 4-87 男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的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110 表 4-88 女性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的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112 表 4-89 男性網路使用族群的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114 表 4-90 女性網路使用族群的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117 表 4-91 男性非網路使用族群的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118 表 4-92 女性非網路使用族群的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分析 ......................... 120 表 4-93 整體、男性與女性網路使用族群人口特徵的複迴歸分析列表 ............................ 122 表 4-94 整體、男性與女性非網路使用族群人口特徵的複迴歸分析列表 ........................ 124 表 4-95 經過篩選之整體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 ................................................................. 128 表 4-96 經過篩選之整體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I ................................................................ 129 表 4-97 經過篩選之整體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II............................................................... 130 表 4-98 經過篩選之男性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 ................................................................. 131 表 4-99 經過篩選之男性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I ................................................................ 132 表 4-100 經過篩選之男性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II ............................................................ 133 表 4-101 經過篩選之女性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 ............................................................... 134 表 4-102 經過篩選之女性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I .............................................................. 135 表 4-103 經過篩選之女性資料的人口特徵列表 III ............................................................ 136 表 4-104 經過篩選之整體資料的人口特徵組別統計量(判別分析) ............................. 137 表 4-105 經過篩選之整體資料的人口特徵各組平均數的相等性檢定(判別分析) ..... 138 表 4-106 經過篩選之整體資料的人口特徵典型判別函數摘要的特徵值 ......................... 139 表 4-107 經過篩選之整體資料的人口特徵典型判別函數摘要的 Wilks' Lambda 值 ....... 139 表 4-108 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之判別分析結果 ............................................. 140 表 4-109 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 ................................................................... 142 X.
(12) 表 4-110 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I .................................................................. 143 表 4-111 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的未上網因素數值列表 .......................................................... 144 表 4-112 男性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 ........................................................... 146 表 4-113 男性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I .......................................................... 147 表 4-114 男性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的未上網因素數值列表 .................................................. 148 表 4-115 女性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 ........................................................... 150 表 4-116 女性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列表 II .......................................................... 151 表 4-117 女性潛在網路使用族群的未上網因素數值列表 .................................................. 152 表 4-118 非網路使用族群整體之未上網因素數值列表 ...................................................... 153 表 4-119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性別的比例列表 .............................................. 156 表 4-120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年齡的比例列表 ............................................. 158 表 4-121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教育程度的比例列表 I ................................... 160 表 4-122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教育程度的比例列表 II .................................. 161 表 4-123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個人平均月收入的比例列表 I ....................... 163 表 4-124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個人平均月收入的比例列表 II ...................... 164 表 4-125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家中電腦數量的比例列表 I ........................... 166 表 4-126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家中電腦數量的比例列表 II .......................... 167 表 4-127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家中成員人數的比例列表 I ........................... 169 表 4-128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家中成員人數的比例列表 II .......................... 170 表 4-129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的比例列表 I ........... 172 表 4-130 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在家中會使用互聯網人數的比例列表 II .......... 173 表 5-1 非網路使用族群與潛在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排序比較 .............................. 184. XI.
(13) 第壹章. 緒論. 台灣是一個資訊化和高齡化的國家,政府在資訊建設上亦有針對前銀髮族 和銀髮族實施發展方案和基礎建設,以降低因環境因素或個人因素所導致的數 位落差問題,透過創造更多數位機會的方式,提供給中高齡民眾很多終身學習 的機會和社會的資訊連結。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在資訊化發展和政府的數位機會計畫實施之後,我國的 前銀髮族(50 歲到 64 歲)與銀髮族(65 歲以上)族群在資訊與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的環境內,其網路的接觸率如何, 並且瞭解網路使用族群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所得到的效益如何,以及非網路使 用族群在數位 ICT 環境中的未上網因素為何,希望可以藉由探討這些因素,提 出政府在建設和方案上的建議,進而可以提高前銀髮族與銀髮族對於資訊化的 適應性。為了簡潔起見,本研究會將前銀髮族與銀髮族統稱為中高齡族群。.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資訊科技的發達和網路的普及化,資訊化社會已經是當今的趨勢了,現今 科技產品類型、規格眾多,同一類型的資訊產品價位範圍很大,加上網路購物、 實體店面、水貨商等通路,民眾可以很容易地透過各種管道選擇並購得所需的 上網裝置。所以無論收入高低或位居城鄉,大多數民眾都可以輕易獲得資訊產 品,並連上網路。當今資訊化社會影響到各種生活層面應用,也由於這些趨勢, 民眾對於資訊產品的需求度日益提高了。 1.
(14) 當今資訊化社會的進步,讓不少的中高齡族群參與到這項變化。政府機構 為了降低各項人口或環境因素所導致的數位落差問題,提供了許多有關數位機 會的教育中心或中高齡電腦樂齡班等等資源。依高齡化社會的進程推估,高齡 人口勢必是會持續的增加,伴隨者資訊化社會環境的形成,高齡人口需要運用 數位機會享受更好的生活。. 第二節. 研究背景. 隨者科技進步和資訊產業的發達,台灣儼然是一個數位化發展成熟且快速 的國家,早在 2003 年 11 月 19 日時,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在日內瓦所發布的「ITU Digital Access Index: World’s First Global ICT Ranking」當中,即針對世界各國做「數位機會指數(Digital Access Index, DAI)」 的排名,數位機會指數主要是針對各國政府在推動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所訂出的指標,數位機會指數是基於五項變 量來評分的,分別是:基礎建設的可用性、民眾的可負擔能力、教育程度、ICT 服務品質、互聯網的使用。台灣在全球 DAI 的排名為第九名,比起在 1998 年當 時的 22 名來說,提昇了 13 個名次,有大幅的進步,在亞洲國家地區裡排名第 三,只有落後韓國和香港。在 DAI 的各項指標當中,台灣在「民眾市話擁有率」 和衡量網路質量的「民眾寬頻網路之擁有比率」分別得了第五名和第四名,通 訊基礎建設的「民眾行動電話擁有率」則是獲得了世界排名的第一名。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網路準備指數(Networked 2.
(15) Readiness Index, NRI)」旨在探討世界上 148 個主要經濟體在 ICT 推動時對於經 濟優勢的排名。在最新一期的「2014 年全球資訊科技報告」裡,台灣的排名是 全世界的第 14 名,在亞洲地位只落後於新加坡、香港、韓國。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以「知識評估方法(Knowledge Assessment Methodology, KAM)」在 2012 年 所發布的知識經濟指數(Knowledge Economy Index, KEI)和知識指數(Knowledge Index, KI)的排名指標裡,台灣的知識指數(KI)是全球第四名。該衡量指數是呈現 一個國家在傳播知識上的知識發展整體潛力,該指數代表的是「教育與人力資 源」 、 「創新體系」 、 「資訊與通訊科技 ICT」三項核心指標的平均變量。而在其中 的「資訊與通訊科技 ICT」的排名上面,台灣獲得了全球第九名,是亞洲國家的 第一名。該項指標主要是代表手機、電腦和網路的擁有率和普及率。綜上所述, 台灣的 ICT 發展程度在國際組織的評比中受到肯定。 而台灣之所以 ICT 普及率高,與政府所實施的措施有關。在行政院的「國 家資通訊發展方案」中提到,自 2001 年開始,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Initiative Committee, NICI)以推廣 ICT 建設為主,歷年來規畫「新世紀第三期國家建設計劃」之智慧台灣、 「國家資訊 通信發展方案」的數位台灣 e-Taiwan、 「愛台十二項建設」之創造公平的數位機 會,規劃「電子化政府計畫」和「深耕數位關懷計畫」等相關措施,其目的是 為了推動寬頻匯流網路、資通建設、期望成為亞洲最 e 化之國家目標,除了發 展台灣自身的 ICT 商機之外,並且讓科技化服務能夠實踐,旨將台灣打造成科 技化、智慧型的環境。政府積極打造科技智慧城市,因為 ICT 已被全世界各國 3.
(16) 家視為經濟發展、國家競爭力之關鍵。從以上所述,我們便可以知道我國政府 在 ICT 的推動上是不遺餘力的,並針對我國所面對高齡化議題、數位落差的現 象之問題提出改善和解決方案。 除了前述的政府方案之外,教育部在 2006 年時公布「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 育政策白皮書」,提出高齡人口的教育政策和終身學習願景,這除了給予 65 歲 以上老人終身學習機會之外,亦包含了退休前的中壯年民眾的老齡前規劃。而 在白皮書中也有提到,因為電腦和互聯網的發達,兩者已成為終身學習不可或 缺的工具,故老人教育策略中包含提供資訊網站作為高齡教育的學習資源。現 在教育部的樂齡學習計畫至 2013 年為止,已經發展五年的時間了,也提供給 55 歲以上的民眾有多元化課程的終身學習機會。教育部為了推動行政院的「發展 數位學習與應用」的政策,提出減少數位落差之方案,也就是「偏鄉數位關懷 推動計畫」 ,期望解決因為各項因素(例如:城鄉差異、教育水準、人口高齡化、 經濟因素等)所導致之數位落差,透過建設更多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DOC)提升民眾資訊能力(教育部 2006; 教育部 2013; 教育部終身教育 司 2013;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 2014)。 隨者醫療及衛生條件的進步,人口高齡化(Population Ageing)的問題是成為 許多國家都很重視的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官 網表示,人口高齡化的問題,主因是由於出生率下降、預期壽命增加所導致的, 而這樣會使 60 歲以上人口的數量一直增加,而世衛組織也有提到這樣的人口變 化對於公共衛生方面會有諸多影響,因為身體健康是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區可以 4.
(17) 獨立生活的關鍵,因此促進健康長壽和疾病預防治療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根據行政院在「人口政策白皮書─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裡提到,台 灣早在 1993 年就已經進入了高齡化社會了,在 2016 年時,我國會因為高齡化 問題加上少子化因素,高齡人口將會比幼童還多,2018 年時 65 歲以上人口將會 超過 14%而進入高齡社會,到了 2025 年高齡人口比例更是會超過 20%以上進入 超高齡社會。部分報章雜誌也報導指出台灣未來會因為少子化加上高齡化的趨 勢,使得老年人口將會比小孩還要多(黃漢華 2014; 陳一姍、黃惠鈴 2014) 。 綜合以上的整理,我國之 ICT 發展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水準,這與政府多 年來的措施有一定的相關性,而面對目前高齡化的問題,政府也提出了樂齡班 和偏鄉數位關懷的計畫,希望提升中高齡族群的資訊能力,也就是運用我國在 ICT 的優勢,改善高齡者的生活。在計畫執行多年之後,已經有很多中高齡族群 參與了資訊的生活,但仍然有許多高齡族群還是未能享受資訊的資源,其原因 會不會跟人口特徵、其他因素或是民眾自身對於資訊的期望性高低有關?本研 究希望能夠藉由這個議題進行研究,並瞭解中高齡族群對於網路環境運用的情 形。. 5.
(18)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由於現今資訊的普及化,加上社會高齡化,中高齡族群是否享受資訊化帶 來的資源,是吾人所關心的。本研究首先先分析網路使用族群以及非網路使用 族群的特徵與上網效益,再探討非網路使用族群的阻礙,期望能提出改善的建 議。本研究探討對象以前銀髮族(50 歲到 64 歲)和銀髮族(65 歲以上)族群 為主,研究的目的如下:. (1) 瞭解中高齡之網路使用族群和非網路使用族群在人口特徵上的差異。 (2) 瞭解中高齡之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與上網效益的相關性。 (3) 瞭解中高齡之非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特徵與上網期望效益的相關性。 (4) 分析中高齡之非網路使用族群的未上網因素,瞭解各個未上網因素與人口特 徵的相關性。 (5) 從研究結果提出可能的策略,促使非網路使用族群轉變成為網路使用族群。. 6.
(19) 第四節.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總共分七個階段。首先敘述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確 定研究目的後,根據中高齡族群、數位機會、資訊需求的方向,蒐集整理國內、 外相關文獻,作為理論依據,再建立研究架構,並使用次級資料庫分析法作分 析,最後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申請資料庫 研究目的. 相關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資料分析 提出結論與建議. 圖 1-1 本研究之流程圖. 7.
(20) 第貳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中高齡族群(前銀髮族、銀髮族)與高齡化社會. (一) 前銀髮族與銀髮族 前銀髮族(Pre-senior),又稱之為退休前族群(Pre-retirees),依照 Whitford(1998) 學者的定義,是年齡為 50 歲到 64 歲的人。Morrow-Jones and Kim(2009)在先前 的研究也將 50 到 64 歲的人定義類似的稱呼(Pre-elderly,亦有人稱中高齡、準 銀髮族) ,並表示由於戰後嬰兒潮人口的老化,需為退休早做準備,因為前銀髮 族人口將是未來高齡人口的主要來源。50 到 64 歲的人口對美國部分的機構,亦 是一個探討的議題,例如:美國退休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AARP)在 2012 年就針對了 50 到 64 歲年紀的退休人士探討有關醫療健保支出問 題的報告。美國聯邦基金(The Commonwealth Fund)在 2010 年,也有報告探討對 於 50 到 64 歲的健康保險支出問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發現,50 到 64 歲的人口,接受預防服務的比例偏 低,加上在未來該年齡層人口數量會有增加之趨勢,所以提出社區性臨床合作 和預防性服務為基礎建設的相關計畫,以保障他們的健康。亦有組織定義超過 50 歲者都被視為是老人,例如:Roebuck(1979)在文獻中提到的,英國在 1875 年所訂定的友誼社會法(Friendly Societies Act)就有提到任何年紀超過 50 歲之後 都視為是老齡年紀,在以前英國的社會組織和職業工會也以 50 歲做為是一個退 休、領養老金和身體無法力行的年紀分水嶺。世界衛生組織在 2001 年對於非洲 8.
(21) 地區的人口調查,也是將老人定義在 50 歲過後。雖然隨者醫療的進步,老人的 定義年齡也需要調整,但以今日而言,50 歲以上的民眾很快會邁入老人的階段, 因此亦是本研究關心的對象。 銀髮族(senior, elderly, older, old people) ,又稱之為高齡者、老年人,在年齡 歸類的分水嶺上,大多以 60 或 65 歲以上為主,因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上 所言,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以 65 歲來定義老年人,但對於部分發展程度不好的 國家而言並不適用(例如:非洲),所以聯合國是以 60 歲來定義老年人。我國 的老人福利法在條文中第二條有提到老人是指年滿 65 歲以上的人。以國外來說, 在日本的高年齢者雇用安定法當中就有寫到 65 歲以上為高年齡者。由美國衛生 與 民 眾 服 務 部 門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所 創 立 的 社 區 生 活 局 (Administration for Community Living, ACL),在 2013 年的「A Profile of Older Americans: 2013」的報告當中,則是以 65 歲和以上當作是老年的定義。歐盟經 濟暨財政委員會(Economic and Financial Affairs Council, ECOFIN),在官網所提 及的老齡化也是以 65 歲以上當作是參考指標。另外,Schaie and Willis(2002)提 到,由於越來越多成年人慢慢步入高齡化,因此學術界常常把老年人分成三種 不同階段,分別是 65-74 歲的青壯老年人(young–old)、75-85 歲為高齡老年人(old– old)、85 歲以上為超高齡老年人(oldest-old)。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就是 50 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前銀髮族和銀髮族) 。. 9.
(22) (二) 高齡化社會 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在 2013 年的「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3」報 告指出人口高齡化(Population Ageing)是生育率、死亡率的下降和預期壽命的上 升所造成,而大多數人口高齡化都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老年化社 會的定義在早期的研究當中,Havens(1982)對於加拿大人口推估的研究裡,65 歲以上的人口若超過國家總人口的 7%或以上,視為是老年或高齡化的社會。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曼谷辦事處的官網,在有關社區學習中心賦予高齡人士學習機會的文 章裡提到,亞洲地區國家人口高齡化正迅速加快,大多數國家認為,若 65 歲以 上的人數超過國家人口的 7%就會被視為是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ies)。聯合國 大學(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的官網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將 65 歲 以上人口佔國家總人口達 7%到 14%者視為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14%到 21%者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到達 21%以上者為超高齡社會(Hyper-aged society)。 Anderson and Hussey(2000)研究指出目前的已開發國家,人口正在迅速老齡 化,而且這種趨勢在未來幾十年將繼續下去,到了 2020 年,法國、德國和日本 將有 20%以上的人口超過 65 歲,其中日本將達 26.2%的比例,加拿大和英國會 緊追在後,因為日本現在超過 65 歲的比例的人口已接近 20%,加拿大是 18.2%, 英國則是 19.8%。世界衛生組織(2011)官網表示,高齡化會讓全球老人數量從 2000 年的 6 億增加到 2050 年時的 20 億,60 歲以上人口將會比現在增加三倍以 10.
(23) 上,到時老年人口會占全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國發會(2014)在「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 至 150 年) 」報告裡提到,台灣在 1993 年時就已經進入高齡化的社會了,當時老年人口占全台灣的 7%。以目前推 估來看,2018 年老人比例會超過 14%,並進入高齡社會,2025 年(民國 114 年) 老人比例會再超過 20%而進入超高齡社會(圖 2-1)。而依照中華民國統計資訊 網(2015)的「現住人口數按年齡分」的數據顯示,台灣在 2014 年的 65 歲以上人 口已經達到 11.99%(見表 2-1) 。以目前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的推估,在 2010 到 2060 之間會增加到高於其他國家(見圖 2-2)。. 圖 2-1 高齡化時程推計 (來源: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 表 2-1 台灣 50 歲以上人口比例. (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5). 11.
(24) 圖 2-2 從 2010 年到 2060 年之間高齡化時程推計 (來源: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 第二節. 我國的資訊環境. (一) 數位機會 依據聯合國 2001 年第 56/183 號決議所成立的世界資訊社會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在 2003 年於日內瓦的會議中,就提議 要建立「數位機會指數(Digital Opportunity Index, DOI)」,並於 2005 年第二次突 尼斯會議上確立。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官網的解釋,數位機會指數包含以下 幾點:全部人口可以用低價獲得 ICT、所有家庭擁有 ICT 設備(例如:個人電 腦) 、所有公民擁有移動式 ICT 裝置、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寬頻網路,而其指標 的衡量方式是各經濟體的人民對於 ICT 的價格支付能力(互聯網、移動式裝置 與當地人民收入的相對性)以及家庭和個人 ICT 的滲透率,並列出國與國之間 的比較。數位機會指數是用於追蹤數位落差的執行指標,其統計數據涵蓋全球 181 個經濟體,時間從 2004 到 2006 年共三年時間。DOI 的衡量指數包含 11 項 12.
(25) 指標並分成三大項,如表 2-2 所示: 表 2-2 數位機會指數(DOI)之分析指標. 項目 機會 (Opportunity). 基礎建設 (Infrastructure). 使用率 (Utilization). 指標 (1) 行動電話於人口百分比的覆蓋率 (2) 上網費用佔每人收入的百分比 (3) 行動電話資費站每人收入的百分比 (4) 市話的比例 (5) 電腦的比例 (6) 互聯網存取的比例 (7) 每一百位民眾的行動電話用戶數 (8) 每一百位民眾的移動式互聯網用戶數 (9) 個人使用互聯網的比例 (10) 固定寬頻使用者佔互聯網用戶的比例 (11) 移動式寬頻使用者佔行動電話用戶的比例 (來源:國際電信聯盟 ITU,2007). 台灣在全球 2005 和 2006 的 DOI 指數上排名第七名,在亞洲國家只有落後 於南韓、日本和新加坡,顯見數位機會環境在台灣具有一定的水準的。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2)的官網指出,數位機會(Digital Opportunity) 是指資訊利用與資訊取用的機會。行政院研考會為了消除因為偏鄉數位落差, 建立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DOC),在偏鄉地區設置可以上網 的設施,提供給民眾上網和網路相關服務的機會,並推出一系列的資訊課程和 活動,協助偏鄉民眾獲得知識以及改善生活狀況。另外,資策會在 2002 年與政 府和企業合作來建立數位機會中心,以協助偏鄉地區民眾享受電腦資源、培養 更多資訊人才,並有助於社區發展之提昇。在教育部(2013)的「偏鄉數位關懷推 動計畫」提到,為了提供給偏鄉弱勢民眾使用電腦和網路的機會,特別成立多 所數位機會中心,不但可以提供免費電腦、數位學習課程給民眾,並可以給予. 13.
(26) 資訊方面的諮詢,讓地方可以發展具數位化的特色。至 2012 年止,所設置的數 位機會中心已經遍及 18 個縣市和 150 個偏遠鄉鎮,共有 188 個數位機會中心。 此計畫從 2005 年到 2012 年間,已經開設一萬五千多個資訊應用相關的課程, 參與人數也達二十多萬人,讓民眾上機次數達到一百三十多萬次。 (二) ICT 應用在我國民眾的概況 台灣家用網路資訊、智慧型裝置、手機和電腦等的普及率有逐年變高之趨 勢,例如:行政院主計處在 2004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的「家庭電腦及上網普及 概況」 指出,台灣的家用電腦普及率已從 1999 年的 38.9%上升到 2002 年的 56.8%, 家用上網普及率也在這四年間從 19.6%上升到 45.9%,這代表台灣在那時候的電 腦和網路應用已經有逐年成長的趨勢。同樣地,行政院主計處在 2007 年的「社 會指標統計年報」當中也有報告家庭資訊化情形,其中在 2001 年到 2007 年間 我國的行動電話和電腦數逐年提升,甚至高於其他國家,網路普及率,無論是 無線上網還是有線上網,也都有逐年成長。 資策會 FIND (Foreseeing Innovative New Digiservices)在 2014 年的調查指出, 資策會 FIND 從 2001 年開始,針對我國家庭和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的狀況進行探 討,在 2013 年的調查顯示,我國目前家庭連網比率為 84.8%(如圖 2-3)、寬頻 普及率達 81.6%,而且家庭擁有電腦(桌電、筆電或平板)的比率有 88.4%,而 且平板裝置在家庭電腦擁有率中已經超過三成了,以上這些數據都比起同樣於 2012 年所做之調查為高,甚至從 2004 年到 2013 年為止都是逐步上升的趨勢。 14.
(27) 而個人連網率的部分,在資策會 FIND 的 2012 年調查結果顯示,普及率也到達 74%逐年成長,但是 65 歲以上的上網比例卻很低(18%)。. 圖 2-3 我國家庭連網普及率歷年趨勢 (來源:資策會 FIND,2014).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 在 2014 年所著的「2014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表示,在我國家庭的連 網率將近 85%,且年紀、教育程度、月收入等與上網會有相關性,而上網使用 的裝置大多是桌上型電腦(86%)、其次是筆電(49%)和平板(40%)。家庭用戶擁有 電腦的比例達 80%,其次是筆電(52%)和平板(44%)。 由 Google 委託益普索媒體市調公司(Ipsos MediaCT)所成立的 Our Mobile Planet 線上分析網站,可以獲得全球各國家消費者之智慧型手機之持有率、使用 行為等等的報告。而台灣在 2011 年到 2013 年間的智慧型手機持有率已經從 26% 上升到 51%了,如圖 2-4。. 15.
(28) 圖 2-4 台灣智慧型手機佔總人口比例 (來源:Our Mobile Planet 官網). 第三節. 中高齡族群與 ICT 應用的情況. 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依據經濟 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官網的解釋是指使用電子的方法針對訊息做傳輸、顯示、檢查、測量、紀錄、 控制的處理過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 2002 年的「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一書有提到,教育領域的涵蓋包含了日 常生活所遇到的 ICT 基本概念,而 ICT 指的是使用電腦來管理文件、文書處理, 利用電腦找尋資訊和傳輸資訊。而現今,我們常講的 ICT 指的是互聯網、通訊 媒介技術,例如:即時通、IP 電話、視訊會議、社交網站等等可以讓使用者從 網路上接收資訊的方式。 16.
(29) (一) 中高齡族群與資訊的概況 有鑑於現今資訊時代的發達和網路資訊產品的普及化,加上我國目前面臨 人口高齡化的趨勢,高齡族群的數位機會變得十分重要。Jones and Fox(2009)研 究指出,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高齡者會開始慢慢轉向使用互聯網,超過 65 歲以 上的高齡者雖然在互聯網的使用上落後於年輕人,但是在數量上卻有慢慢增加 的趨勢。英國通訊傳播管理局 Ofcom 在 2014 年的一份統計報導中指出高齡者在 使用各種類型的智慧型裝置的比例比起以前增加不少,這股熱潮甚至還帶動整 體高齡者上網的機會。Godfrey and Johnson(2009)研究表示,在美國互聯網使用 者主要為 18 到 44 歲之間的民眾,但在網路上的老年人比例將會變多,例如: 於 2005 年只有 25%的 70 到 75 歲之間的人在網路上,但到了 2009 年該年齡群 體已經有 45%在使用網路。行政院研考會(2013)在民國 102 年的「50 歲以上民 眾數會機會調查報告」當中顯示,中高齡族群的上網率有逐年提升之趨勢,但 是 60 歲以上的上網率仍少於整體的平均值。 Godfrey and Johnson(2009)的研究表示高齡者開始轉向互聯網的使用,原因 在於網路服務(例如:網路購物)的影響。DeOllos and Morris(1999)的研究亦有 類似的結論,因為互聯網提供了和高齡者息息相關的健康訊息,可以從很多健 康類型的網站獲得健康訊息,認識促進健康或預防保健的方法,並可以得到新 藥物、療法的訊息。Furlong(1989)也提到以電腦為媒介的資訊管道,可以提供給 高齡人士許多有用的訊息,包含養老院、財務、健康狀況等等相關問題與解答。. 17.
(30) (二) 資訊對於中高齡的益處 就算高齡人士在資訊技術上有限制性,但不代表他們不願意接收新資訊。 Seals et al.(2008)表示高齡者沒有資訊技術上的不利因素,只要給予高齡者技術 上的支持並熟練,他們就會願意接受新的資訊技術。Baltes and Baltes(1990)主張 使用知識為基礎的科技,可以部份地彌補年紀相關的落差。只要有同儕間的互 相支持、可諮詢問題的教導者,高齡者也可以學習(Kearns et al. 2002; Richardson et al. 2005)。在老年人不會恐慌的環境,諸如社區、俱樂部、志願性社團、社交 場所等,會更容易地讓有社會和數位落差的高齡人士,獲得資訊技術(Hall 2003; Loader et al. 2000)。皮尤網路與美國生活計畫(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在 2012 年對於線上高齡者的報告中指出,高齡成年人對於社交媒介網站 的使用動機,與年輕成年人不同,50 歲以上的族群保持與家人的聯繫是使用社 交網站的主因。 高齡族群接觸資訊技術,有助於生活上獲得改善。Groves and Slack(1994) 研究發現高齡者在使用電腦之後,會利於生活上的滿意度,並有助於提升自我 概念。以電腦為主的資訊技術,可以幫助高齡人士提高自身與家人和朋友間的 交流、提高終身學習機會,藉由網路的支持也可以維護心理健康、豐富個人利 益,獲取健康相關的訊息以及額外的資源,藉此提高生活品質(Bond et al. 2010; Nahm et al. 2001; Nycyk et al. 2006; Shapira et al. 2007; Slegers et al. 2008)。 Billipp(2001)也表示使用電腦有助於提高自尊心和減少抑鬱情緒。在 White et al. (1999)的研究中,藉由讓高齡民眾參加資訊會議學習電腦相關技術發現,受測者 18.
(31) 孤單感下降並學會利用電子郵件和家人與朋友溝通,有助於與社會重新接軌。 老年人有更多家庭成員的支持可以降低心理的症狀,並提升自我效能感。對於 行動不便和居住地很遠的老人,藉由電子郵件、即時通或是網路攝影機之類的 互聯網應用,可以提供老年人們所需的社會支持(Lynch 1998; Iida 2000)。 Robinson et al.(2000)表示,互聯網的使用可以協助個人的社交生活,對於想要社 交的老年人而言,可以省略掉身體健康問題的限制。林怡璇和林珊如(2009)在之 前的研究提到,來自社會的支援、家庭的支持,可以協助老年人跨越 ICT 的障 礙。透過互聯網的關係,高齡者可以拓展更多人際關係,並建立於網路上與不 同群體之間的友好關係,不僅可以和其他老人建立關係,也可以和不同背景及 世代的人建立關係(Wright 2000)。另外,讓老年人參與電腦課程會帶來不少好處, 部分國外研究也指出讓高齡民眾接收到有關電腦培訓的資訊,就能夠有助於高 齡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電腦簡化工作(Coulson 2000; Lawhorn et al. 1996; Ryan et al. 1986; White et al. 2000)。Beckers and Schmidt(2001)認為,有效的培訓計畫 有助於提昇自我效能感受和電腦知識,進而可減少電腦焦慮。設計出符合老年 人興趣和需求的課程,有助於消除因為年齡造成的數位落差(林怡璇和林珊如, 2009) 。. 19.
(32) (三) 資訊對於中高齡的限制性 有國外的研究指出,在一般的情況之下高齡人士對於電腦使用的興趣很低 (Brosnan 1998; Czaja and Lee 2001; Lim et al. 2001)。Darnton(2006)和英國通訊傳 播管理局 Ofcom(2006)有相同的研究結果顯示,高齡人士相對其他年齡組而言, 較不會去使用像電腦和網路這樣的 ICT 技術。許多心理因素是目前高齡者不使 用電腦的原因之一(Adams et al. 2005; Clark 2002; Kiel 2005; Nyman et al. 2009), 而且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提到,高齡者使用電腦會產生諸多的限制性因素,高齡 者在學習或使用新技術上,常常面對諸多的困難和錯誤,這些問題會導致在學 習上造成受挫或心理抑鬱,並且產生不必要的刻板印象,導致以後在接收新技 術時也會有抗拒的情形(Carpernter et al. 2007; Czaja et al. 2001; Gatto et al. 2008; Githens 2007)。 Marquie et al.(2002)在研究中提到,高齡者使用電腦較容易缺乏信心 。除了 心理因素之外,Mann et al.(2005)提到還有來自社會環境的問題,例如知識的缺 乏、沒有支持與協助以及缺乏培訓計劃,會讓高齡者遠離電腦,導致高齡者不 想去使用電腦。由於網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應用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 但是研究調查指出,不管是年紀高低、性別、身體狀況、教育背景等都會與老 年人在使用資訊上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 (Colley et al. 2007; Dobransky et al. 2006) 。 在 Selwyn et al.(2003)的研究就指出,較年輕的老人相對較高齡的老人容易 接觸電腦,男性電腦使用率大於女性。Irizarry and Downing(1997)也發現,雖然 20.
(33) 兩性都對於電腦有興趣,但是男性的參與度比較高。Busch(1995)的研究提到, 性別確實會影響電腦使用的自我效能感。Dyck and Smither(1996)之前的研究也 證實,女性對於電腦而言,比起男性有更少的積極態度。 除了性別之外,年紀也是老年人造成電腦使用的限制性因素。 Liff and Shepherd(2004)發現在互聯網和電腦使用方面的確會有因年紀而產生數位落差。 Ellis and Allaire(1999)的文獻談到電腦焦慮除了和年齡是有相關之外,教育程度 也會有影響性,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會有越多的電腦知識和興趣,而且教育程度 越高的人,電腦的焦慮程度越低。平均收入也會影響中高齡民眾的上網動機, Jongsoo Yoon et al.(2011)在研究中表示,月收入低的人其感興趣的互聯網內容比 月收入高的人還要少。 綜合以上所述,我國無論在政府的施政或我國在 ICT 的優勢,帶來不錯的 數位機會,但是由於台灣高齡化社會的現況,中高齡族群能否享受資訊化所帶 來的資源呢?本研究將探討我國資訊化社會之下,中高齡族群內的網路使用族 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之差別,並針對網路使用族群獲得的網路效益性和非網路 使用族群的上網期望效益與阻礙作分析,期待能找出解決非網路使用族群在使 用網路的問題。. 21.
(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據研究動機和目的,以及前面所提及之文獻探討,訂定研究架構, 進行人口特徵變項與網路使用族群與非網路使用族群的上網效益分析,再探討 非網路使用族群的未上網因素。以下將以研究架構、研究資料庫、研究設計、 資料分析來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前面的文獻探討和研究目的,建構如下圖 3-1 之研究架構,研究 變項包含人口特徵變項、五因素面向積分、九效益題項積分。為了簡潔起見, 將原始資料裡,非網路使用族群的觸發誘因訂為上網期望效益,與網路使用族 群的上網效益評估做呼應。本研究將依據原始資料中參與者對於五因素面向和 九效益題項的選填多寡,做程度量化而整理成程度次序量尺,變成「五因素面 向積分」和「九效益題項積分」。「五因素面向」是根據認知興趣、社會接觸、 社會激勵、家庭凝聚、專業提升的五點學習動機所形成的,而「九效益題項」 是根據五因素面向的五點學習動機再細分所產生的。九效益題項和五因素面向 主要是用來分析網路使用族群評估的上網效益和非網路使用族群期望的上網效 益。本研究會將五因素面向積分、九效益題項積分與人口特徵變項做分析,亦 分成網路使用族群和非網路使用族群兩類做對照和探討,以用來瞭解上網效益 的程度。並另外針對非網路使用族群的未上網因素分析結果,提出解決方法與 未來建議。 22.
(35) 圖 3-1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資料庫. 本研究的資料庫來源為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之學術調查 研究資料庫(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SRDA)所釋出的「102 年中高齡民眾資 訊需求調查」資料檔,學術調查資料庫主要是儲存台灣地區的學術性調查資料, 資料內容是經過嚴格的研究方式所集成的,範圍包含社會、教育、經濟等等領 域,亦包含政府所調查的資料,其收集的政府機關多為行政院各分部之統計資 料。 23.
(3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之設計會根據原始資料庫所釋出的資料檔和問卷內容做適當整理和 篩選,將問卷題項中的網路使用族群「上網效益評估」和非網路使用族群「上 網期望效益」的九效益題項做整理(如下表 3-1)。原始資料庫的「上網效益評 估」和「上網期望效益」的九效益題項是依據五因素面向所訂定和分類的(如 下表 3-2) ,而五因素面向則是由 Kim and Merriam(2004)在先前的研究當中提出, 他們利用為高齡終身學習者所設計之 Boshier 教育參與量表(Boshier’s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加以修改,移除掉不適用的因素,形成新的五因素面向:(1) 認 知興趣(Cognitive interest)、(2)社會接觸(Social contact)、(3)家庭凝聚(Family togetherness) 、 (4) 社 會 激 勵 (Social stimulation) 、 (5) 專 業 提 升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本研究使用網路使用族群的「上網效益評估」和非網路使用族群 「上網期望效益」的九效益題項和五因素面向來分析,由參與者對於自身在網 路所認為的效益選填多寡,來作為該衡量面向的高低程度,經量化處理成九效 益題項積分和五因素面向積分兩個次序量尺,五因素面向積分會有 0 到 5 的變 量;九效益題項積分會有 0 到 9 的變量,以表示參與者的效益程度(例如:該 參與者在「九效益題項」選擇 1、2、3、5 四個選項,所以他的「九效益題項積 分」是 4。由於 1、2、3、5 四個題項只包含社會接觸、家庭凝聚、社會激勵三 項分類,所以他的「五因素面向積分」為 3)。然後,根據前面文獻探討所提及 對於銀髮族群接觸 ICT 有影響的人口特徵因素,比對原始資料檔問卷裡面類似 的人口特徵變項做核對篩選,形成本研究所需要用到的人口特徵變項。最後依 24.
(37) 據本研究提到的資料分析方法,分析人口特徵變項與五因素面向積分、九效益 題項積分、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未上網因素之間的相關性,瞭解其影響程度。 表 3-1 原始資料中,網路使用族群「上網效益評估」和非網路使用族群「上網期望效益」 的九效益題項與所屬之五因素面向 網路使用族群「上網效益評估」. 非網路使用族群「上網期望效益」. 1.. 和家人的接觸或聯絡會增加(家庭凝聚) 1.. 和家人的接觸或聯絡會增加(家庭凝聚). 2.. 和朋友的接觸或聯絡會增加(社會接觸) 2.. 和朋友的接觸或聯絡會增加(社會接觸). 3.. 交友圈擴大(社會接觸). 交友圈擴大(社會接觸). 4.. 可以學習到更多新的事物,獲得成就感 4. (認知興趣專業提升). 可以學習到更多新的事物,獲得成就感 (認知興趣專業提升). 5.. 生活會更有樂趣及豐富(社會激勵). 生活會更有樂趣及豐富(社會激勵). 6.. 可以透過網路賺錢(專業提升經濟誘因) 6.. 可以透過網路賺錢(專業提升經濟誘因). 7.. 工作機會增加(專業提升經濟誘因). 7.. 工作機會增加(專業提升經濟誘因). 8.. 取得更多有用的生活資訊(認知興趣). 8.. 取得更多有用的生活資訊(認知興趣). 9.. 網路上分享經驗/心情,獲得心理上的滿 9. 足與自我認同(社會激勵). 網路上分享經驗/心情,獲得心理上的滿 足與自我認同(社會激勵). 3.. 5.. (來源:「102 年中高齡民眾資訊需求調查」原始資料檔附件之調查問卷,2014) 表 3-2 依據原始資料檔將九效益題項依據五因素面向做分類整理 網路使用族群「上網效益評估」 認知興趣: 4. 8.. 非網路使用族群「上網期望效益」 認知興趣:. 可以學習到更多新的事物,獲得成就感。 4. 取得更多有用的生活資訊。 8.. 社會接觸:. 可以學習到更多新的事物,獲得成就感。 取得更多有用的生活資訊。. 社會接觸:. 2.. 和朋友的接觸或聯絡會增加。. 2.. 和朋友的接觸或聯絡會增加。. 3.. 交友圈擴大。. 3.. 交友圈擴大。. 家庭凝聚: 1.. 和家人的接觸或聯絡會增加。. 社會激勵: 5. 9.. 家庭凝聚: 1.. 社會激勵:. 生活會更有樂趣及豐富。 5. 網路上分享經驗/心情,獲得心理上的滿 9. 足與自我認同。. 專業提升:. 和家人的接觸或聯絡會增加。 生活會更有樂趣及豐富。 網路上分享經驗/心情,獲得心理上的滿 足與自我認同。. 專業提升:. 6.. 可以透過網路賺錢. 6.. 可以透過網路賺錢. 7.. 工作機會增加. 7.. 工作機會增加. (來源:「102 年中高齡民眾資訊需求調查」原始資料檔附件之調查問卷,2014) 25.
相關文件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Master Thesi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Department of Long-Term Care 台北市使用餐飲服務獨居長者的壓力源、社會支持 、和憂鬱情緒:緩衝作用的分析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