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增訂九版)。臺北市:五南。

王家福(2003)。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短跑訓練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偲潔(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師對不同專項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德正(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大學羽球選手肩關節疼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麗珊(2006)。初授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師之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尤瀅捷(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柔道運動員身心狀況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江文隆、林清松、黃耀南、曾志鵬、楊人銓(2006)。我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發展與 推動之行動方案。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江正發(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大學女性學生經痛改善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江福貞(2004)。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網路社會 學通訊期刊,40。97 年 6 月 8 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 李宗芹(2002)。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臺北市:心靈工坊。

李奕龍(2006)。彼拉提斯(Pilates)課程應用於改善中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之研究-一 位初授教師之行動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卓子文(2001)。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大豐(1991)。下背痛的原因與身體動作療法。中華體育,15,65-75。

林大豐、劉美珠(2003)。身心學(Somatics)的意涵與發展之探究。台東大學體育學報,

創刊號,249-272。

林大豐、劉美珠(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肩部疼痛指數與肌電之效果 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63-192 。

林大豐、劉美珠(2005)。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研究。身心教 育研究論文集,178-197。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大豐、劉美珠(2007)。身心學(Somatics)概論。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 與發展中心(主編),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上冊(頁 149-186)。臺北市:國立教育 資料館。

林季福(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覺察能力開發與改善學童脊柱側彎之研究。台東 大學體育學報,2,189-208。

林季福(2005)。身心動作教育之 Body Mapping 教材應用於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研究。身心 教育研究論文集,57-71。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素卿(2000)。行動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學校 體育教學研究方法(頁 1-33)。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美慧(2006)。身心遊戲課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與體操動作技能學習之效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 臺北:遠流。(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1993)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

心理。(Joseph A. Maxwell, 1996)

張玉珮(2006)。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輔導國小四-六年級學童改善情緒與行為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教育部(2004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b)。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體育」科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陳安婷(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童知覺動作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怡真(2004)。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東大學,臺東市。

陳昱甫(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國小教師下背疼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炳男(2005)。探討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利器-教育行動研究之剖析。學校行政雙月刊, 38,174-194。

陳惠邦(2004)。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載於潘慧玲著。教育研究方 法論觀點與方法(頁 433-451)。臺北市:心理。

黃義良(2000)。中小學的「學校本位課程」模式與建構策略之探討。國教天地,139,40-46。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瓊瑩(譯)(2001)。勇氣 : 在生活中冒險是一種喜悅。臺北市:生命潛能。(Osho, 1999) 葉素汝(2003)。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行為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75,134-141。

曹雯芳(2007)。身體覺察能力量表編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許芳梅、林志達、王翠鳯、李心珂、蔡素惠(1999)。青少年問題輔導之探討。載於高強 華(主編),理解與期盼(頁 23-42)。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義雄(2000)。我國學校體育的出路。1999海峽兩岸大專學校體育研討會大會手冊(頁 34-43)。高雄縣:義守大學。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臺北市:藝軒。(Judith E. Rink, 1998) 國語日報(2007a)。「日日談」反思學生上學為何不快樂。2007 年 8 月 20 日,取自臺北

教育e週報網址http://etweb.tp.edu.tw/epa/paper _show.aspx?EDM=EPS20070131105410BAW 國語日報(2007b)。為中小學減壓 大學入學思變。2007 年 8 月 20 日,取自臺北教育e

週報網址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114133507Y4A

國語日報(2007c)。「日日談」陪伴青少年走出成長困境。2007 年 8 月 20 日,取自臺北 教育e週報網址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424144926Y5K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晴淇(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教師身心放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漢菊德(1999)。探索身體資源-身體、真我、超我。臺北市:心理。

劉美珠(1993)。發展性體操活動-一項注重身心合一的體育教學。中華體育,6(4),

52-56。

劉美珠(1999)。一呼一吸中談人體動作(movement)。學校體育雙月刊,49,17-23。

劉美珠(2001)。揮汗中的祈禱-「舞蹈」是…談蘿絲(Gabrielle Roth)的靈性舞蹈。東師 體育,8,48-57。

劉美珠(2002)。身心適能。中華體育,16(4),134-141。

劉美珠(2003a)。多面向肌張力探索技巧(Gyrotonic)簡介。東師體育,10,1-7。

劉美珠(2003b)。身體覺察。大專體育,68,141-147。

劉美珠(2003c)。身心動作教育觀點應用在體育課程之教材研究-以肌膜動作探索教材之 發展為例。台東大學體育學報,創刊號,225-247。

劉美珠(2003d):身心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溜冰訓練之效果研究-以一位花式溜冰選手的個 案研究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4(下),51-68。

劉美珠(2003e)。應用身心動作教育論點發展新體育之課程與教學研究─以身心適能課程 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413-H-143-012),

未出版。

劉美珠(2004a)。“身”與“心”的對話-身心教育。載於臺灣身體文化學會(主編),身體文 化文輯(頁 181-210)。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

劉美珠(2004b)。身心動作療法(Somatic Movement Therapy)-對舞蹈訓練的啟發。北體 舞蹈,3,55-63。

劉 美 珠 ( 2006 )。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模 式 ( Curriculum Model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2006 年身心動作教育系列課程(so-tai method workshop)研習手冊(頁 4-11)。臺東市:臺東大學體育系。

劉美珠、林大豐(2003a)。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研究:開發體操選手身心覺察能力對改善 運動傷害之效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專刊(),183-195。

劉美珠、林大豐(譯)(2003b)。音樂家的肢體開發。桃園縣:原笙國際。(Barbara Conable, 1998/2000)

劉美珠、林大豐(2004)。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之研究-以身體構 圖(Body Mapping)教材為例。台東大學體育學報,2,105-132。

蔡艾如(2007)。療癒性舞蹈課程對參與者之身心與生活的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琇琪(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靜定、放鬆效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鄭國雄(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謝文茹(2006)。身心動作技法融入瑪莎葛蘭姆技巧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謝蕙蓮(2007)。親愛的孩子 這樣值得嗎。2007 年 8 月 20 日,取自臺北教育e週報網址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4192338419DC

羅勒(譯)(1992)。內在革命。臺北市:正中。(Gloria Steinein, 1992)

釋高上、陳博光(2001)。運動員下背痛的成因與治療。大專體育,54,121-125。

蘇朱民(2001)。準諮商員參加「身體覺知訓練課程」後之身體,身心互動覺察改變經驗 及其影響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