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擬定

確定研究主題及場域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擬定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偏重於內在經驗式的課程,需有較長的教學研究時程,才較容易看 出效果,故本研究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透過向內探索的身心動作教育模式,設計十週的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計劃 9(如附錄三)。

(一)課程理念

依據身心學的理論,其強調對身體內在經驗的反省,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 際體驗,從動作中探索人體自然的本能,並瞭解當下的身心狀態,以改善對身體的認 知、態度,進而提升高中生的身體覺察能力,並對體育課程有更廣泛的認知。

(二)課程目標

1. 改善對身體的認知、態度及看法。

2. 改善身體使用方式,更有效率地完成動作。

3. 提升自我覺察能力,進而對他人與環境的覺察能力,達到和諧互動之關係。

(三)課程內容

本研究經過文獻整理,依據高中課程目標及高中生的身心特質-易衝動、心浮氣 燥、呼吸短促、姿勢不正、坐式生活型態、生活壓力導致緊張情緒等,並與指導教授 討論後,設計適合之課程內容,研究課程主要包含呼吸的覺察、身體構圖的探索、肌 膜的探索及 Gyrokinesis 的探索等四部分,分述如下,分析表如附錄四:

1. 呼吸的覺察:呼吸是人類生命的基礎(李宗芹,2002),是進入自我內在的最基礎 訓練(劉美珠,2006)。在所有官能中因為「呼吸」是最容易調整的 自律過程,所以成為最能影響其他官能與閞發自身許多潛能的橋樑

(羅勒,1992),進而受到所有身心技巧的重視。透過呼吸的探索,

覺察到自我內在的脈動與節奏,體會出身體是一不斷流動的活體之 後,那麼進入其他情緒、生理、心理、組織、結構層面的覺察,則會

9 此為第一版的課程計劃。第一版計劃定案之前,先與指導教授討論,考量原本教學者的課程編排,是依據 課程大綱的四個主題-肌膜、呼吸、身體構圖、gyrokinesis 依序上課,可能會太過於靜態沉悶,故教學者 依據建議修改課程的進行方式,於第一版課程計劃中,將主題活動於每一節課內交錯編排,累積不同的進 度,讓同學在每一節課都可在各主題活動,持續地學習新的動作,使學生在學習上有較多的新鮮感。

更加容易去投入與感知狀態的發生。

呼吸是最自然,也最容易察覺的身體動作,故本研究的課程設計 三種不同的呼吸模式,包含腹式呼吸、細長呼吸、「Hu」呼吸,以便 能進入內在自我世界,探索及經驗其他身體動作。

2. 身體構圖(body mapping)的探索:威廉・康樂伯(William Conable)指出「身體 構圖(body mapping)是一個人在腦中對自己身體結構意象的呈現,

若頭腦裡所認知的身體結構是對的,則動作以較好的方式呈現,若否 則相反之」(劉美珠、林大豐,2003b:5)。此概念就是藉由有意識地 修正身體認知,來產生既協調、優雅,又省力、有效率的動作(劉美 珠、林大豐,2003b)。探索內容從實際的身體結構與功能著手,以軀 幹的不同腔室、脊椎、肩膀、手臂、骨盆、腳部等主題單元,發展一 系列體驗動作的活動(林大豐、劉美珠,2007),以便清楚瞭解身體 的正確位置與實際功能,使之獲得正確的身體觀,學習有效運用身 體,提昇身體動作與姿勢的效率。

為使身體使用和動作探索能正確發生和進行,本研究的課程設 計,嘗試重新建構和認知胸腔、頸椎、脊椎、肩部、髖關節等身體結 構,重新建立對身體的認知,使學生能有意識的改善身體不良姿勢。

3. 肌膜的探索:柯珩(Cohen)提出身體系統-肌膜探索的概念,認為肌膜結締組織 是連結整個身體的一個網狀組織,在區分各器官、組織的同時,相反 地也緊緊扣住每一個部位、器官與肌肉組織,因此透過肌膜動作延展 的概念,進行動作的探索與體會,可將內在感受與外在表達連結起來 以牽一髮動全身的概念,舒活身體的關節、延展每一束肌肉,以放鬆 身心,對於自我探索、體悟是很好的基礎與媒介(劉美珠,2003c)。

本研究是藉由劉美珠學者發展的一系列地板動作,來延展肌膜,

以達到身體的放鬆和伸展,如身體彩繪、側彎伸展、單臂螺旋、雙腳 螺旋、側身屈抱、近端運動、屈膝深蹲等動作。此外,在地板和椅子 上藉由小球的操作,如在身體上滾動、滑動、支持等,達到肌膜延展 和放鬆的效果。

4. Gyrokinesis 的探索:此為「多面向動覺訓練法」,由朱利優・荷維斯(Juliu Horvath)

創設 Gyrotonic-多面向肌張力探索技巧的另一系列動作,是以徒手 運動的方式進行,集合瑜珈、舞蹈、體操和太極拳等活動的主要精神 與原則,包含椅子、地板和站立三種形態,以一系列搖擺(rocking)、

拱形(arching)、捲曲(curling)、彎曲(bending)、扭轉(twisting)、

和螺旋轉(spiraling)等動作,來鬆活脊椎、骨盆等關節,進而牽動 相關肌群的放鬆,如背部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等(劉美珠,2003a)。 在現代社會,少動及坐式生活形態的情況下,脊椎彎斜不正引起 的骨骼和肌肉酸痛,是導致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原因(林大豐,

1991;釋高上、陳博光,2001),尤其脊椎和骨盆可說是身體的核心,

脊椎是支撐身體的重要支柱及保持直立的關鍵,而骨盆是身體重心的 所在(江正發,2006),因而透過對脊椎、骨盆的探索,活動、伸展、

放鬆背部的關節與肌肉,可減緩現代人的不適,增加活力

本研究是經由「椅子」的系列動作,鬆活脊椎、骨盆,重新找到 關節之間的「space」及動作之間的平衡點,減輕對脊椎、下背的不 適,達到背部及全身的舒展和放鬆,系列動作如:脊椎的屈伸動作

(arch & curl)、脊椎的門面探索(lateral plane)、脊椎的桌面動作、

脊椎的海浪動作(wave)等。

二、研究課程的修正與實施

依據高中生-青少年的身心特質及課程目標,編排、設計合適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於實施過程中配合實際教學情境,將發現的問題、困難與指導教授和觀察員討論後,針對 研究時程、教材教法兩方面,在課程上予以修正及調整,再進行接續之教學活動。

課程的修正過程包括:一、研究時程的修正:配合學校行政與學生要求,為維持上課 次數,在實施時間與節數上,作了些許的變動;二、教材與教法的修正:依據上課內容、

教學遇到之困難,進行教材增減、教學方法改良的修正與調整。

教學實施過程中,則不斷與指導教授和觀察員進行對話,瞭解實際上課的情形、尋找 問題的解決方法與可行性等。研究課程在實施與修正的不斷循環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