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學的應用包含教育、治療和訓練三個層面,教育上的應用主要是發展課程或科目 於課堂上實施一系列的身心技巧練習;治療上的應用強調透過「教育」的過程,在整個療 程中喚醒身體自癒的能力;訓練上的應用則是提供正確使用身體和調整身體的方法,更精 準的完成動作,以上三種應用層面皆是透過經驗身體、開發覺察和瞭解自我以達更有效率 的動作表現(林大豐、劉美珠,2003),並達到身體再教育、再治療、再訓練的效果。

身心學的應用就教育而言,Bauer(1999)提出國外已有不少的學校實施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其本身也綜合各身心派別的技巧,針對青少年設計一系列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 容融入經驗解剖學(experiential anatomy)、身心平衡技巧(Body-Mind Centering)、意動法

(Ideokinesis)、芭特妮芙基本動作(Bartenieff Fundamentals)、真實動作探索(Authentic Movement)和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等身心技法,如 Bauer(1994)以青少年 為對象,設計以身心探索為取向的動作教育課程;Brenneman(1985)著重在身心平衡,將

「身體」納入學習歷程中;Howell(1982)於一般公立學校推展身心教育課程;Locke(1993, 1995)將身心學與藝術做結合,設計並提供老師和學生相關的身心學活動;Marineau(1985)

則是探討在學前教育中身體的扮演角色;Williams & Bradford(1990)則在體操教育中融入 身心學的觀點。另外,也有針對音樂家所設計、籌劃的課程,強調將音樂訓練回到身體的 結構訓練上,注重身體中心軸與各部位的關係,建構呼吸與手臂、雙腳結構的認知,幫助 音樂家正確使用身體,並培養身體感覺的洞察力,啟發身體覺察(王麗珊,2007)。

在國內實施方面,漢菊德(1999)指出,學習是經由感官和行動與外界不斷互動的主 動建構過程,道出了身體參與的重要性,因而發展出以透過身體的探索,認識自我、開發 內在潛能、建立自信和健康的概念,與他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系列幼稚園孩童的教材。

目前正大力推展身心學的劉美珠和林大豐兩位學者,自美國返臺之後積極發展身心教育、

身心動作教育等系列教材,並實施於台東大學體育系及大學通識課程當中。其他尚有一些 經由相關身心課程及研討會習得身心教育基本理論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也將其概念融入於 舞蹈教學之中,藉以修正對身體結構的認知,提昇對身體的覺察,避免傷害產生並期能優 雅、有效率的完成動作。

身心學的教育研究方面,目前國內在劉美珠和林大豐兩位學者的帶領之下,陸續也有

一些研究是針對不同的年齡層和對象來發展及實施相關系列課程,在教學上身心學的應用 和研究是以提升身體覺察能力、改善身體認知、有效運用身體等為主要訴求,經由重新體 驗、學習和感受身體,建構出正確之身體意象,使之能重新思考及反省身體,進而對察覺 自我、他人和環境,並改善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有針對國小學童進行身心動作教育的相關 研究(林季福,2004、2005;吳美慧,2006;張玉佩,2006;陳安婷,2007;陳怡真,2004;

蔡琇琪,2004;鄭國雄,2006);針對大學生設計的課程(江正發,2006;劉美珠,2003c;

劉美珠、林大豐,2004;謝文茹,2006);如將身心技巧應用在舞蹈領域教學上(卓子文,

2002;謝文茹,2006)。以上教育課程在研究的過程,同時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可行性,

其研究結果大多都為正面及肯定的回應,因此可做為高中體育教學參考之依據。

研究者整理國內應用於學校教育的相關研究,十三篇文獻整理如表 2-3-1:

表 2-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教學研究之相關文獻整理

年代 研究者 對象 身心教育課程內容 結果與發現

2002 卓子文 舞者

放鬆方法:呼吸、靜坐、自我按摩等 Body mapping(身體構圖)

意象訓練:正負片、海星、想像圖片

以上研究雖多呈正向的效果和反應,但在教學執行上仍有困難之處,研究者將其整理 歸納,做為本研究和未來研究之注意事項,敍述如下:

(一) 教學方面

1. 教學者未能實際親身體驗、教材熟悉度不夠或教學經驗不足,容易導致教學者在 動作引導上的障礙,故教學者應不時的參加研習以增進身心教育專業知能。

2. 教學者容易太過刻意或急於教學,導致效果不彰。

3. 在口語引導上,應能明確、口語化的描述,並用比喻的方式,讓同學在單一、僵 化的動作中動起來。

4. 課程的安排宜以「靜、動、靜」的規劃,教學則可個人、分組教學一同進行,不 同節奏和多樣性的學習,可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

(二) 課程活動時間

1. 研究課程實施時間或課堂實施的時間不足,可能影響學生在身體覺察的深度。

2. 課程內容過多,易使教學的節奏過快,導致教學品質降低。

3. 課程結束前,應預留一小段時間給予沉澱與回顧,讓身體留下深刻的體驗。

4. 活動的安排,除靜心之外,應盡可能趣味化,以使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動機。

(三) 班級經營

1. 建立班級的常規,並於活動開始前給予明確的規範,是進行有效且流暢教學的不 二法門。

2. 在師生互動上,應適時的安排分享時間,引導學生適當的發表,讓學生對身體的 經驗有所反省。

(四) 環境

1. 營造適當的場地環境,如燈光、音樂、墊子或位置的安排等,舒適的環境能使學 生能更愉悅的學習。

2. 課程的進行,應多使用不同的教具,動作的編排設計也多樣化,則能使學生產生 好奇和欲嘗試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