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伍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節主要綜合前三節所呈現之資料結果作一整體性的探討,針對課程內容、教學實施、

學習成效、及其他等敍述之。

一、 課程內容

從觀察員記錄、學生心得日誌與教師日誌的資料綜合來看,本研究的課程內容設計與 實施雖與一般的體育課程不同,但總體而言是持正面的看法。在陳怡真(2004)、張玉佩

(2006)、鄭國雄(2006)等人研究也可看出觀察員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與實施皆抱 持肯定的態度,表示身心動作課程雖依對象有不同的實施活動編排,在「透過身體探索,

開發自我覺察能力」的相同概念下,其所設計之課程在體育課程中是可被接受且有幫助的。

在課程實施開始,同學對於接觸課程感到非常好奇,且場地、教室皆與平日的體育課 不同,因此研究初期同學對於新課程的好奇心較高、學習興趣也較高,但隨著課程節數的 增加到研究中期,某些同學反而厭倦相同的課程內容與模式(室內課),為此研究者在後期 將課程調整成較之前更為動態的身心遊戲與身體探索課程,同學的學習氣氛才回復之前學 習的動力,或者到達更好的狀態。在本研究中「肌膜動作探索」的活動,是同學較為不喜 歡、不感興趣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上課時間不足以深入探索,且此活動偏於靜態,需自 我參與的程度較深,進入身體的時間也較久,所以同學不容易靜心而緩慢地在身體的每一 部位做探索。吳美慧(2006)、葉素汝(2003)指出身體自我概念與活動的參與,具有循環 的關聯性,當個體對參與身體活動的動機較高時,表示對自我身體有較高度的評估,故學 生未能深入探索肌膜動作,是否也與身體自我概念未達到一定水準有關,將可再進一步的 探討。

二、 教學實施

本研究教學實施的要點可分為以下三部分說明:

(一)本研究的場地仍是借用社團教室的空間,自行鋪設綠波墊,待實施課程結束後場 地和墊子均回歸原來的狀態,因而要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則需商借校隊的訓練 場地來使用,此為未來課程教學實施的困境。

(二) 環境、教具問題的改善,如學生固定位置的排定、窗廉的使用、燈光的開關、搭 配音樂的適用性、麥克風的運用等上,皆可依情況作快速的調整和反應。對於燈 光的開關,應是在同學靜心的時候關燈,但因考量同學在關燈的狀態下容易睡著 而無法體會身體,故雖有少數同學反應要關燈,但為大多數人的參與,研究者選 擇性的開燈進行活動。至於突發狀況-教具(布條)臨時被鎖住而無法使用的情 形,研究者則隨即反應,立即將現有同學的布條對剪來使用,以先進行教學,下 一節再使用新的布條。

(三) 在教學實施方面,研究者在教學技巧和教學策略的使用上,隨著課程實施節數的 增加而能修正改善。但研究者最大的困境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會以教學活動的進 行為主,而未著重在課程意義、動作目的、觀念澄清的說明,此外也是因研究者 本身怕說不清楚,所以常常是一語帶過,以致於某些同學會只是跟著做動作,而 不知動作(活動)目的所在,進而去質疑為何要做這些動作(活動),因此若能給 予學生具體動作的說明並強調其功效性,則學生的學習效果就不會因此大打折扣

(吳美慧,2006;鄭國雄,2006)。如此在與專家討論後,建議能以生活化的語言 說明解釋,讓同學能清楚知道動作的目的和意義,經研究者嘗試後,效果仍不是 很好,因研究者心裡仍會是有以活動進行為主的迷思,常常是在未說明清楚的時 候,就急著要開始進行活動,對研究者而言,如何將動作概念和目的具體化的說 明,然後再透過適當地引導學習,那是研究者最需要去突破和學習的地方。

三、 學習成效

本研究課程的實施主要在探討對於身體覺察能力-呼吸、身體使用、肌肉張力、脊椎 活動度、姿勢與疲勞探索等五方面的影響。從學生對「量表填答反應」的訪談、質性資料 的分析可知,研究結果顯示大約五成到六成的學生表示經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身 體覺察能力在以上五個探索面向有提升的情形,顯示出身心動作教育可重新教育學生對身 體的觀念與使用方式,並有助於身體注意力的喚醒,增進身體覺察能力(卓子文,2002;

張玉佩,2004;劉美珠,2003e;劉美珠、林大豐,2004;鄭國雄,2006;蘇朱民,2001)。

透過身體活動的探索,來體會呼吸深淺長短、肌肉張力、身體的緊與鬆,與有效率地 使用身體,進而提升身體覺察能力的相關研究,如以下敍述:陳怡真(2004)、張玉珮(2004)

是將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四、六年級之「健康與體育」課程上,並探討學童在身體認 知上的閞發;其餘研究則著重於將呼吸覺察融入身體教育的行動研究議題,如林季福(2003)

實施呼吸覺察課程於四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中,發現學童對呼吸覺察的專注力,隨著 練習次數與時間的增加而提升;蔡琇琪(2004)則針對三年級學童實施呼吸覺察活動方案 後,學童在透過呼吸獲得靜定方面有正面的影響。劉美珠(1999)指出一呼一吸中包含了 許多生理、心理的反應與變化,對身體姿勢、日常行為動作皆可產生影響,因而透過將注 意力放在呼吸動作上,可去感受、瞭解身體緊張與放鬆的差異,進而提升身體覺察能力。

吳美慧(2006)則是經由身心遊戲活動的實施,瞭解呼吸覺察、身體覺察的提升,並探討 體操動作技能學習之成效。

Feldenkrais(引自 Johnson, 1994)強調:人若沒有覺察的能力,便不算真正居住在自 己的身體裡面,也就無法控制自己所做的事和如何做這些事,因此具備「將注意力集中在 身體當下的感覺」這種能力是基本且必須的。因此以身體覺察為基礎,當可瞭解身體變化 的同時,亦表示能提升對情緒、感受的覺察能力,故身體的敏感度也高,就愈能敏銳的感 受外在世界的變化(蔡艾如,2007),也就更能反應、更容易吸收所要學習的事物,也更能 夠他人的善意和關心(Knaster, 1996)。因而學生透過實施課程提升對呼吸、身體使用、肌 肉張力、脊椎活動度、姿勢與疲勞的探索能力後,則可更容易去察覺外來的資訊,感受外 在環境的變化,進而反應在身體的變化上。

四、 其他

同學除了在學校課程參與上有所體會,在抱持對於實施課程高度的肯定之下,認為對 身體極有幫助,也與家人分享上課的內容與活動的操作。其經驗如下:

我覺得有幾個動作「起身練習」…。還蠻累,也不太好做,因為我覺得我不太知 道,自己有沒有放鬆,但因為這個運動對身體好,我也有努力練,我還有教我「媽 媽」哦!(S-101110)

雖然真的很累(哭臉),但我回家有作(做)給媽媽(看),她說很有用,叫我以 後要多練習,我也會努力的!(S-101510)

學生曾在課前、課後與教學者分享,她與媽媽都有認真的在練習,且覺得很不錯,對 身體很有幫肋,說得時候皆呈現出很開心、愉悅的神情。

另外,有一個較特別的案例,該同學在課程實施一開始即表明,他對於這個課程不感 與趣,參與過程也都覺得沒有任何感覺,都覺得很普通、平常,如

老師很用心在教,但本人志不在此,所以不太有特別的想法、心得。(S-101126)

沒太特別,就是上課,不過就是上課。(S-111326)

我覺得自己表現普通,因為沒感覺。(S-121826)

因為同學已清楚表示自己的感受與意願,且實際上課時同學皆有配合參與,故教學者 沒有需要去特別注意的地方,只是認為同學的感受可能比較不深入罷了!但在實施課程後 四個月,進行量表的訪談結束時,同學也表示他有與家人分享上課的活動內容,主要是同 學認為老師訪談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就是沒感覺,而他反而覺得較有感覺的是他媽媽,

所以開玩笑說教學者應該訪談他媽媽才對。同學的分享如下:

因為媽媽之前腹腔有開刀,腹部很不舒服,故同學教了媽媽丹田呼吸的練習,

媽媽說做了丹田呼吸感覺舒服多了,疼痛也較為舒緩。之後,同學母親下腹也開 刀,身體都不太能動,故同學想到可以教媽媽 Gyrokinesis 探索-waves 系列的動作

(可以舒展脊椎),而媽媽在實際做動作之後,感覺也是好多了,身體可活動的幅 度也變的比較大!

97.04.24 教學者與同學非訪談時間記錄

雖然,同學對課程的參與意願不大,興趣也不濃厚,但事實上同學的學習潛移默化到 了身體裡面,當他知道他可以運用這個動作知識時,他便可以透過身體動作來運用,可見 同學的學習效果不見得是在當下發揮,可能是發生在數天、數月、甚至是數年之後,但它 就像是「撒種」一般,等到環境時機成熟它就會萠芽而茁壯,當他能去覺察的時候他就能 去改變,讓身體處在一個最好的狀態。奧修說:我們的教育在我們身上包覆、製造了緊張

-包含家庭的、社會、學校的(黃瓊瑩,2001),故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教學若能在同學身 上種在一粒種子,也許有一天它就會突破在我們身上的種種包袱,發現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