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肆章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歷程

第二節 課程實施的修正

本節可分為「研究時程」和「教材與教學方法」二部分的修正。研究時程因應學校及 學生之需求,在課程實施時間上做二次的修正,整體的研究實程與實施節數則在隨後說明;

另外在教學實施上則分為課程實施前與實施期間教材的修正,以及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的 修正。

一、研究時程的修正

(一)配合學校體育行政(第一次修正)

本研究原先預定之研究時程為 96 年 10 至 12 月,在開學後第七週 10 月 2 日開始 進行研究課程的教學,但學校臨時指派帶隊出差,故配合學校體育行政於 10 月 2 日至 4 日帶隊至北市比賽,因而將課程延至第七週 10 月 9 日開始實施,於 12 月 27 日結束 課程。

(二)因應同學參與班際籃球比賽需求(第二次修正)

研究課程實施第三堂課(10 月 18 日),康樂股長和同學以需練習籃球以參加班際 比賽為由,向教學者提出此堂課可否暫停上課,而研究課程則依原本日期順延再進行 教學,教學者考量同學已提出要求,且在同學才剛接觸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下,並不 想以強迫的方式讓同學接受課程,故決定此堂課先予以停課,並將最後結束課程日期 順廷至 97 年 1 月 3 日。

(三)整體研究時程與實施節數

因上述二次的時程修正,整體課程開始的研究日期向後延遲一週,原先預定結束 日期則挪後二週,故原本歷時 12 週的研究時程改為 13 週,但總節數與實施週數仍維 持不變;在實施期間課程共暫停六次-預定之四次暫停課程日期為 10 月 16 日、12 月 6 日段考及 10 月 23 日、25 日帶隊參加全國運動會,另外兩次則為上述之 10 月 18 日 因應籃球比賽停課及 97 年 1 月 1 日元旦放假。而順延的一週原本應有二節課(補一節 課、增加一節課),但其中一節恰巧遇到節日(元旦,星期二),故當週仍只上一節課

(97 年 1 月 3 日,星期四),因而總節數-20 節、實施週數-10 週皆維持不變。

二、教材與教學方法的修正

在教材的修正上,可分為課程實施前與實施過程中的調整;教學方法則有固定位置、

指導語技巧、分組練習、教學模式與班級管理等方面的調整與改善。

(一)教材的修正-課程實施前

在正式實施課程前,研究者與指導教授多次討論教學大綱及教學主題,在經過討 論之後,考量時間不足及主題太多等因素,將課程予以修正與調整,修正之內容和時 間詳述如下:

1. 95 年 8 月,與指導教授討論並訂定研究題目與方向及課程內容。

2. 96 年 2 月,訂定實施課程大綱為呼吸探索、身體構圖、肌膜探索、Gyrokinesis 探 索與身心適能等五大主題,並擬定上課內容、節數、週數與方式。

3. 96 年 6 月,刪去身心適能,主要為考量總體課程實施時間不足,因而將重點擺至 其他四個主題。

4. 96 年 9 月 21 日-研究計劃口試後,考量預試課程乃依各主題教學之編排是依課 程大綱順序來上課,太過於靜態沉悶,預期正式實施時可能也會如此,且前幾週 的課程較為靜態不適合高中生,課程進行的方式也會較為呆板,故口試委員與指 導教授建議可將課程主題內容調整成交錯編排的進行方式,內容較生動、活潑、

有趣,且每一主題皆可一直不斷學習新的動作,有不同的進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另外,原本規劃「身體檢查(body check)」的課程內容,則因每節課之課程實施 時間不足的關係而刪除。因而課程計劃依建議修定為第一版之「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

(二)教材的修正-課程實施期間

研究者根據第一版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計劃,實際進行教學,每次上課皆會 因課程的實施情況及同學的反應來做些許的調整,其間並與指導教授討論課程進行的 實況與教學上的問題,依據指導教授建議與實際上課情形來修正實施課程方案,修正 內容及過程如以下陳述:

1. 因第一、二堂課,偏重於課程上的說明與活動作上的講解,聽講的時間稍多一些,

同學則顯得較不耐煩,想要打球;而在進行活動時,有些同學會呈現吵鬧、玩耍

等較混亂的狀態。針對學生的反應,課程將 Gyrokinesis 與肌膜二個主題活動對調,

調整為動態的活動內容先進行。

建議課程設計能早一點進入「球」的肌膜探索練習(較為動態),並加入音樂,

使課程能有趣一些。針對動態這一點,教學者提出可將較為動態的 Gyrokinesis 探索的練習,在每堂課的實施中與肌膜練習做對調,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先接觸 到動態的練習,然後在動態活動之後,再從肌膜放鬆探索的練習,進入到最後 靜心的部分。

96.10.26 與指導教授討論之記錄

2. 第四節課(11 月 1 日)的肌膜探索介紹和身體彩繪,因教學者疏忽未進行教學,

故延下一節課實施。

3. 第六節課(11 月 8 日),因學生上課情形不佳,僅進行單一個主要活動-脊椎結構 分析與探索,而未進行「椅子肌膜動作探索」與「肌膜探索-下背伸展」,經考量 椅子肌膜動作探索的反應不佳,同學較無體會,故不順延至下一節課,而下背伸 展則順延至下一節課。

4. 第七節課(11 月 13 日)因多花時間在觀念上的澄清及其他課程內容的進行而仍無 法進行肌膜探索-下背伸展之活動,故再順延至下一節課。

5. 第九節課後(11 月 21 日)因考量前幾堂課上的肌膜探索,在課堂上只有進行主要 動作的教學,沒有加入動作的複習,同學對於動作還不熟悉,且對動作也未深入 體驗,故擬先進行前半部的複習,讓同學學會動作後,再進行新的動作教學。

6. 在上完第十三節課(12 月 4 日),發現教學者和同學皆有一些問題-同學厭倦重 覆的課程 14、同學無法深入覺察和體驗身體、教學者指導語不夠明確具體、教學 者制式的教學模式等,導致課程進行面臨瓶頸,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如何因應與調 整課程,將往後的課程加入較之前活動不同的「身心遊戲與體驗活動」,此次課程 內容調整較多,課程修定為「第二版的實施計劃」。

7. 第十四堂課前(12 月 11 日),同學(都是相同的幾位學生)第三次在課前來向老 師要求要打球,理由是他們段考後想要動一動、打打球,教學者柔性地婉拒,勸 導他們再嘗試看看,真正地靜下心來體驗覺察身體。但教學者考量之前的課,同

14 雖課程設計是根據每一主題活動,於每節課增加不同的新動作學習,但在同學的眼中仍屬於同一個主題活 動的進行,因而可能對此感到厭倦。

學已上的有點厭倦,故臨時將暖身活動更改為有氧律動,並配上較快節奏的音樂,

希望能讓課程有活力一些,能夠引起學生興趣。

8. 第十九節課前(12 月 27 日),教學者考量 Gyrokinesis 探索系列動作同學已練習過 多次,毛巾操同學僅操作過一次且反應不錯,故將暖身活動改為毛巾操。此次課 程修正後,所有實施的課程即為本次研究課程實際進行的活動內容(如附錄十一)。 整體課程實施過程是依據第一版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計劃進行教學,過程中 教學者會隨著上課情境和學生反應來調整課程內容,其中變化較大的部分是上完第十 三節課後與教授討論後的調整,此次課程修定為第二版的實施計劃,其修正是為了因 應、解決教學者和學生兩者在課程進行時,各面臨到教學引導、參與體會的問題,針 對於此教學者在課程內容上做了不少改變,除增加了身心遊戲及動態體驗的活動,教 學者也在教學的心態上調整不少,讓自己能更放鬆、活潑的引導課程。

(三)教學方法的修正 1. 固定位置的排定

教學者先前認為高中生應該較能獨立、主動、大方的配合進行活動,故未安 排制式的位置,而讓同學們能自行找到最舒服、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躺下做活動,

但實際上同學不只是害羞、不獨立也比較被動,所以進行活動時需要耗費不少時 間與空間來分配位置。狀況如下:

男女同學有與自己喜歡同學躺在一起的傾向,女生較為嚴重,且經勸說也不太 願意分開。(T-961009)

觀察員說到同學躺下來進行活動時,有擁擠的感覺,建議可以先依座號安排,

使之都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活動。(T-961009)

同學的固定位置於第 3 節上課時排定,之後上課同學雖一開始有些許抱怨,

但對於整體參與的程度來說,同學進教室與進入課程參與(靜心)的速度,皆改 善很多,同學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依教學者的指示很快的融入活動之中,

此情形有利於課堂進行,故在課程實施前固定位置的編配是有必要的。

2. 指導語技巧的運用

與指導教授討論教學的過程,發現研究者在「指導語」的部分,說的不夠具 體與明確,引導同學感受的範圍太大,對整個身體的感受容易讓同學們失焦,不

知道要去感覺什麼,同學們可能因此無法深入體會、感受身體。因此在之後的課 程,指導語的部分則修正為更明確、具體的話語,如

在引導上給予多一些的動作詞彙-讓同學在動作上去體驗有新的動的可能性,

然後不斷地丟問題-是不是可以再放鬆一點,肩膀、背部可以再鬆一點嗎,加 上「具體的」身體部位使之覺察,讓身體直接學習(體知化),並提醒同學讓身 體找到更放鬆的狀態。

96.12.8 與指導教授討論之紀錄

除注意指示語的使用,另外也強調動作的意義所在,使同學能用心去體會、

感受身體。

3. 自我練習與分組練習的安排

在多次課堂中進行分組練習(兩人一組)時,皆發現同學之間會互相玩鬧,

而造成學習情況混亂,學習不佳的情形。

而造成學習情況混亂,學習不佳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