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將「生理自我」主類目之下再細分為「身體變化」、「肢體動能」及「生 理感受」。各版本於此類目各項目出現次數較少,以下就「身體變化」、「肢體動 能」及「生理感受」等三項次類目加以探討。

(一)身體變化

1.各版本教材在「身體變化」次類目上缺乏關注,僅在圖片中出現過一次 無論是文字或者圖片方面,各版本皆缺乏對「身體變化」的關注,究其原因 可能是在高年級的教材中,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的 規劃以及各階段能力指標的劃分,因此在各版本教科書中,並無對「身體變化」

的學習加以著墨。只有翰林版第九冊中,「生命新體驗」單元的圖片中,呈現出 人生旅途過程中人的身體方面隨著生命而產生變化。

(二)肢體動能

學習單元中有許多體驗活動讓學生透過肢體律動了解自我身體技能的活動 與發展,「肢體動能」次類目即指在這些遊戲、運動或學習活動進行中的肢體表 現。

「肢體動能」次類目在各版本中出現比例雖然都不高,但仍有學習單元關注 肢體動能的發展與表現。依各版本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肢體動能相關學習 單元的內涵,歸納出以下特點:

1.各版本教材中所欲呈現肢體動能的情境,包括家事學習、個人學習活動的進 行以及意外災害時的應變

(1)家事學習

在康軒版第十冊以及翰林版第九冊中,分別以家事的學習與動手實作,讓學 生有機會學習處理家事,而教材中所擇取的家事學習,包括家中電器物的修繕以 及針線縫技巧等,正適合高年級學生日漸成熟的肢體協調,以及細膩動作的展現。

在呈現方式上,康軒版第十冊「寶被工作室-穿針引線」(圖 4-23)與翰林版 第九冊「化腐朽為神奇」(圖 4-24)中分別以針線縫製作為學習單元的活動,兩 個版本中各有以圖片及步驟圖詳細介紹針線縫製作品的技巧。康軒版教科書中更 設計對話情節討論縫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改進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縫 製時也能克服困難,增加完成手工家事的信心。

康軒版以及翰林版在學習活動完成後,也都更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所習得的技 巧善加發揮,在其他家事處理上也能多方嘗試。

圖 4-23 寶被工作室-穿針引線 圖 4-24 化腐朽為神奇

資料來源:康軒第十冊(2006b:30) 資料來源:翰林第十冊(2008b:34)

(2)意外災害時的應變

康軒版第十一冊、翰林版第九冊及第十冊中,分別以不同意外災害的情景設 計,讓學生學習在災害中表現出適當的災害應變行為,並重視實際演練,確實做 到學生能夠習得正確的災害防護行為。

康軒版第十一冊「防災應變通」(圖 4-25)及翰林版第九冊「全體總動員」

(圖 4-26)、「闖關大考驗」(圖 4-27)有關當意外災害發生時應變行為的學習活 動設計中,康軒版第十一冊「防災應變通」與翰林版第十冊「闖關大考驗」所設 計的災害種類都包括了火災及地震,尤其是火災,兩版本都以真實圖片讓學生實 際演練遇到火警時逃生方法與應變措施,及介紹安全器材的使用。

圖 4-25 防災應變通-火災地震應變 資料來源:康軒第十一冊(2008c:14-15)

圖 4-26 全體總動員-安全演練 資料來源:翰林第九冊(2008c:59)

圖 4-27 闖關大考驗

資料來源:翰林第十冊(2008c:46-47)

在安全器材的使用介紹上則有所不同,康軒版及翰林版兩者都附有詳盡步驟 呈現器材使用方法,但康軒版以繪製圖片方式介紹消防栓的使用,而翰林版則是 以真實圖片介紹在一般公共場所較為常見的滅火器。研究者認為滅火器的使用較 符合學生所能操作的能力,也是在學校或居家環境中較易接觸到的設備,因此對 於學生的學習更具實用性。

地震方面,康軒版以文字敘述方式列出應變措施;翰林版則將應變原則配合 圖片呈現來演練逃災動作。除此之外,翰林版也呈現了不同的意外災害發生場 所,包括學校禮堂、校外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電影院、圖書館及居家環境等,

並且更進一步的安排意外受傷時的急救處理。

由以上活動設計的異同分析可知,翰林版較為關注在意外災害應變時所應採

取的肢體反應與應變能力,並且以更容易理解及應用的方式讓學生知悉在災害現 場實際應變的技巧。

(3)學習活動

在個人的學習活動方面,翰林版第十一冊「學習放大鏡」(圖 4-28)及南一 版第十冊「生命的活力」(圖 4-29)分別以不同的學習活動展現肢體動能。翰林 版鼓勵學生動手佈置更為舒適的學習環境,並且將所習得的「五到」學習技巧實 踐在新技能的學習上,投注心力學習並表現新技巧的學習,所呈現的是更多元的 學習活動,將自身肢體動作之所能有效發揮,以獲得更多學習。

圖 4-28 學習放大鏡

資料來源:翰林第十冊(2008b:46-47)

圖 4-29 生命的活力

資料來源:翰林第十一冊(2008c:19)

南一版則是在體驗身心障礙者的活動單元中,讓學生體會自己未曾嘗試過的 肢體動能表現,感受肢體障礙的不便,透過這樣的體驗活動,更珍惜自己所擁有

的生命活力。

2.在圖文中所出現的肢體動作,多以團體合作形式表現,或是於公共場所、與 他人互動所需要展現的肢體行為

各版本所表現出的雖然多數是屬於個人的肢體動作,但是在教科書中常以團 體合作的場合中來加以應用。例如家事學習方面,習得縫紉技巧後,與同學共同 完成「班級寶被」的作品。意外災害的應變也多呈現出在公共場中遭遇意外災害 時,在人群眾多的情形下的應變。在學習活動方面,即使整理學習環境是個人行 動,但是在學校裡的學習環境是大家所共有的,因此需要團體合作,各盡心力共 同維護。

(三)生理感受

各版本皆未規劃以關注「生理感受」為主的學習活動,出現比例之低接近 於零。

依研究者歸納分析結果,只有翰林版第九冊「狀況大考驗」(圖 4-30)中,

有一學習活動關注生理感受。該活動以學生在生活中所可能發生的各類意想不到 的意外災害、危險事故,來引導學生知悉自己在遇到這些意外狀況時的生理感 受,並據其程度做出適當的反應及應變。

圖 4-30 狀況大考驗

資料來源:翰林第十冊(2008b: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