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的生活範圍逐漸擴大,延伸至社區環境部份是學生所熟悉的範圍,且從 家庭、學校往外推展更是讓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過程。在「社會自我」的主類目之 下,包含了「社區認識」、「團體常規」、「同儕關係」、「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

等次類目,在各版本分佈比重上都佔重要比例,更可顯其重要性。依各版本相關 之學習活動單元內容與呈現方式分析如下:

(一)社區認識

社區認識的學習活動單元在教科書中出現的次數不多,翰林版與康軒版各有 兩單元關注此一次類目主題,南一則有一個單元。

分析活動單元中的特點,在康軒版及翰林版中皆以接觸社區中公共機構為主 軸。如康軒版第九冊「與義工有約」透過訪問義工活動,認識生活周遭所接受的 義工服務,引導了解義工工作內容以及服務精神(圖 4-50)。

圖 4-50 與義工有約

資料來源:康軒第九冊(2006a:30)

翰林版則是以救援機構為主題,在第九冊「救援機構大家談」中設定各種救 援狀況來認識各種社會救援機構,除了以分組報告方式學習外,更直接以圖片呈 現許多救援機構,讓生活範圍仍有限的學生們能有更廣泛的認識,並且進而以狀 況劇方式讓學生除了認識這些救援機構外,還知道何種情況下如何求助(圖 4-51)。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的認識這些社區救援機構,並且瞭解其功能。

圖 4-51 救援機構大家談

資料來源:翰林第九冊(2008a:51)

而南一版第十二冊「探訪與展望」則是以探訪的形式,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 所即將面對的國中生活,包括了認識國中環境以及國中生活各項活動的安排,從 學習活動中增加學生對國中的了解(圖 4-52)。

圖 4-52 探訪與展望

資料來源:南一第十二冊(2008d:57)

(二)團體常規

此項類目在各版本中都有相當篇幅關注學生的團體生活。各版本所關注的面 向有所異同,分析其中團體常規內涵,可歸納出以下特點:

1.多數學習活動所設定的場景是在學校,且都是出現於班級活動中。而班級內 的團體常規則引導學生們要懂得自主規範

高年級學生活動性以及自主性較高,因此在團體中也已經能體察出團體常規 的重要性,並且可以發揮足夠的想法及行動共同維護團體常規。尤其在班級公約 的建立上,學習活動中也呈現出由學生們從反省及討論中達成共同遵守規範的態 度。三個版本中,唯有南一版並未規劃以班級常規為主題的與本次類目相關的學 習單元。

2. 康軒版及翰林版將團體常規從班級擴展至社區中的各項活動,參與這些活 動時也必須要有所規範,使學生從中體會每一份子都被賦予社會責任,維護 團體秩序

康軒版以發掘社區生活環境的問題,以及執行社區環境改善方案,引導學生 更體會在社會團體中亦有許多需要共同維護的規範,才能讓環境更美好,例第十

二冊「讓生活更美好」(圖 4-53)。

圖 4-53 讓生活更美好

資料來源:康軒第十二冊(2006d:39)

翰林版則是從節慶文化活動中,揭露文化活動與現代社會生活並行時,所可 能引發的衝突與意外,並從中學習應對處理之道,如第十冊「隱藏的危機」(圖 4-54),不管是節慶慶典或是文化活動,都有其必須遵守的團體規範,才能夠確 保活動進行的安全。

圖 4-54 隱藏的危機

資料來源:翰林第十冊(2008b:40)

3. 各版本在引導出團體常規前,都是以發現危害團體常規的問題情境,讓學 生以解決問題的角度來了解規範的重要性

各版本在學習活動中都先呈現出若大家都不遵守團體常規,違反規範、各行 其事之情況下,所可能產生的各種失序混亂情形,請學生體會失去常規時可能會 遭受到的不便與害處,從而發展出自律的精神以及建立並遵守團體規範的共識。

(三)同儕關係

在學校生活中與同儕團體互動對小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部份,而學生自主 能力漸增,與同學間的互動更為頻繁,加上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性質具活動性,

因此同儕關係在各版本中都佔有相當比例,分析各版本教科書中同儕關係內涵,

可歸納出以下特點:

1.各版本中的同儕關係大致可分為兩大模式,包括與同學共同完成計畫或任 務;以及與同學間的相處情形,如衝突的產生、情感的培養或相處的方式 所設計的同儕相處情況,都注重促進建立同學間的和諧關係,並且引導學生 學習人際互動的技巧,包括衝突的化解、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1)瞭解彼此

三個版本在同儕相處上皆有著墨,學生間瞭解彼此必定有助於同儕關係。南 一版第十二冊「青春你我他」中以討論班上的相處情形為始,並進一步實踐對班 上相處有益的做法(圖 4-55)。

圖 4-55 青春你我他

資料來源:南一第十二冊(2008d:7)

康軒版第九冊「與義工有約」從回想起曾接受過的幫助中,更加認識同學間 互助及服務的精神。而翰林版第十冊「友伴同行」則是從分享小組內成員的興趣 與專長,認識互動關係良好的同學,也學習和不喜歡的同學相處、共同學習。

(2)互助合作,完成活動

在這一個次類目中,各版本最常以同儕間共同完成一項計畫,過程中的互助 合作以及工作完成的成就分享,呈現出在學校裡團體合作以及與同儕相處的重要 性。

所設定的團體工作依個學習單元主題而有不一,例如南一版第九冊「解決問 題有方法」及第十一冊「生活中的創意」中班級環境的佈置(圖 4-56)(圖 4-57)。 活動內容皆以小組討論、發表,共同訂下目標,並協力完成。

圖 4-56 解決問題有方法-問題討論與解決 圖 4-57 生活中的創意

資料來源:南一第九冊(2008a:10) 資料來源:南一第十一冊(2008c:12)

活動的策劃與執行,例如翰林版第十二冊的共同計畫畢業留念活動;康宣版 第十冊「不一樣的兒童節」也規劃了兒童節慶祝活動(圖 4-58)。而南一版「野 外求生」則在野外求生單元以小隊合作方式解決問題(圖 4-59)。

圖 4-58 不一樣的兒童節 圖 4-59 野外求生

資料來源:康軒第九冊(2006a:16) 資料來源:南一第九冊(2008a:36)

(3)化解衝突

教科書中較常呈現的是正面、和諧的相處情況,但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有磨 擦爭執,如何處理也是一門值得學習的學問。南一版及翰林版在同儕相處間所可 能產生的衝突部份,各有學習單元來加以探討,並且使學生學習如和化解衝突,

使人際關係更和諧。

南一版第十冊「溝通的技巧」直接教導與人溝通的技巧,透過學習優良的溝 通,以避免發生人際衝突,並且進行良好的溝通,活動中還以情境式問題直接演 練所了解的溝通技巧,讓學生在遇到溝通困難時,得以有適當的方法對應。

翰林版第十一冊「人際問題你我他」則是以仿實的狀況劇演練及討論,充實 的呈現出多種在學校同儕間可能發生的衝突,並透過思考、討論與分享,多方吸 收有益的改善人際關係方法(圖 4-60)。

圖 4-60 人際問題你我他

資料來源:翰林第十一冊(2008c:52)

2.各版本在表現同儕間相處的地點,最常出現處是教室內,其次是校園內其他 場所,如運動場、圖書室

學校是學生一天生活中佔了相當多時間的場所,而在這個場所內與同儕間的 相處互動種類,也會隨著地點的不一樣而略有差異。例如在教室內常見同儕間的 學習活動;運動場上則常見肢體活動的進行,不同的地點與活動都促成與同學間 多方面的相處與瞭解。

(四)社區網絡

學生有愈來愈多機會能夠參與社區各項活動,並能從交往過程學習自我在社 區活動中的各種應對。分析各版本教科書中社區網絡內涵,可歸納出以下特點:

1.與社區互動往來的活動中,主要是以當志工、從事社區服務為學習活動。包 括到社區裡的公益機構服務,或者由學生自行研擬服務行動。

康軒板與南一版教科書中也有引導學生規劃社區服務活動,透過體驗讓學生 們更進一步與社區活動有更多接觸,並且和社區互動過程中是有所貢獻的。

2.各版本活動單元皆以學生規劃參訪活動或者義工服務來促進與社區的交 流,對象包括公益機構、長者以及社區環境。

(五)文化習俗

從認識、參與不同的文化活動中,學生可獲得對自身文化的進一步瞭解,知 曉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經驗過的節慶習俗對自己產生的什麼意義;並且進一步學習 不同的文化特色,瞭解與接納各種文化。分析各版本教科書中文化習俗內涵,可 歸納出以下特點:

1.各個版本所關注的文化焦點都不一樣。南一版呈現出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

康軒版探討社區內所表現出的文化;而翰林版學習臺灣各地不同的文化活動 南一版在第九冊「族群知多少」單元中中以多元性的異同引導學生從所接觸 過的不同族群來認識各種文化特色差異。從圖文可看出所呈現的不同族群是世界 性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各有所異,透過探討不同族群的文化,拓展視野,欣 賞與接納多元文化。

康軒版所體驗的文化活動是以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為範圍,以實踐社會文化體 驗活動更深入的認識社區的文化特色,進而培養社區認同情懷,如第十二冊「文 化體驗」中所示(圖 4-61)。

圖 4-61 文化體驗

資料來源:康軒第十二冊(2006d:8)

翰林版則以臺灣社會為範圍,讓學生從經驗分享中學習各地文化活動與生活

翰林版則以臺灣社會為範圍,讓學生從經驗分享中學習各地文化活動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