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對增進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內容分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對增進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內容分析研究"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淑芳 博士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對增進國民小

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內容分析研究

研究生:陳亮吟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對增進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

自我概念之內容分析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國小高年級的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綜合活動學習領

域教科書,以了解教科書中增進自我概念內容的出現比例及呈現情形。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並探討教科書中有關增進自我概念內容的分布情

形。資料分析分為兩部份:一為增進自我概念內容出現比例分析,依據類目歸納

並統計分析;二為自我概念內涵分析,探究並比較教材內容的呈現情形。

以下依據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各版本在自我概念主類目的分佈上以「社會自我」出現比例最高;「生理自

我」出現比例最低。

二、各版本在次類目的分佈上,偏重「自我表達」

「自我價值」與「同儕關係」;

而「身體變化」和「生理感受」則是較少著墨之處。

三、各版本所關注自我概念內涵大部分相同,差異不大,所忽略部分則有所不同。

四、在「生理自我」方面,各版本較重視「肢體動能」

五、在「心理自我」方面,各版本皆重視「自我表達」與「自我價值」

六、在「家庭自我」方面,各版本出現比例略低。

七、在「社會自我」方面,各版本皆以「同儕關係」出現比例最高。

八、在「社會自我」中的「社區認識」及「社區網絡」次類目,以社區內公共機

構及公益團體為主,學習重點在認識與運用機構功能,並參與相關活動。

「團體常規」及「同儕關係」次類目,對象以學校及同班同學為主,少數延

伸至社區範圍。

「自然環境」方面,各版本以環境保護的角度認識自然環境

的破壞情形,並以環境保護的行動使學生實踐人類為大自然一部分的角色責

任。

(3)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供具體建議給教科書編輯機構和未來的研究者作為

參考。

(4)

A Content Analysis of Intergrative Activity Course Textbooks in improving

self-concept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s students

Abstract

The research explored Elementary Schools’ fifth and sixth grades Intergrative

Activity Course Textbooks (including NanI, KangHsuan, and HanLin) to understand

the proportion and present of self-concept. The study used the content analytic

method and probes the self-concept content of the textbooks. There were two parts of

material analysis. The first one was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concept proportion, and

then condu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The second one was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concept content, and then compared the text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Social self” appeared the highest in proportion;“Physiological self” appeared the

lowest in proportion among all the versions.

2. All the versions put emphasis on “self-expression”, “self-worth”, and “peer

relationship";but not emphasized on “physical changes” and “physiological

feeling”.

3. What all the versions concern were mostly the same, but what out of consideration

were different.

4. In “physiological self” part, all the versions put emphasis on kinesthetic activities.

5. In “mental self” part, all the versions put emphasis on “self-expression” and

“self-worth”.

6. All the versions showed lower proportion in “family self” part.

7. In “social self” part, all the versions appeared “peer relationship” to b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8. In “community knowledge”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 of “social self” part, the

aim was to know, use and take participate in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welfare

(5)

association activities.

9. In “group guidelines”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elf” part, all the versions

planned suitable content. The objects were primarily classmates, some of them

extend to community.

The research result provides concrete advice for the textbook

publishing

company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自我概念的意涵 9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自我概念之分析 27

第三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的角色與內容 45

第四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7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6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檢核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5

第一節 各版本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增進自我概念內容之分析 ……85

第二節 各版本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增進自我概念內容之比較……113

第三節 各版本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增進自我概念內容之特色……139

第五章 結論 ………14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5

第二節 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52

(7)

附錄一 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活動手冊主題、

單元、與活動名稱 163

(8)

表 次

表 2-1 國內學者對自我概念定義 ………12

表 2-2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內涵中自我概念內容 ………28

表 2-3 十大基本能力與自我概念之相關 ………29

表 2-4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四大主題軸與自我概念之關係 ………40

表 2-5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各學習階段能力指標與自我概念之關係 ……41

表 2-6 2007 年綜合活動領域單冊與系列教科書之總評鑑指標 54

表 2-7 與本研究相關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相關研究 58

表 2-8 與本研究相關知自我概念相關研究 ………63

表 3-1 內容分析法程序 75

表 3-2 自我概念類目 77

表 3-3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自我觀念」類目相互同意值一覽表∼

文字部分 81

表 3-4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自我觀念」類目相互同意值一覽表∼

圖片部分 . 81

表 4-1 各版本自我概念主類目文字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86

表 4-2 各版本自我概念主類目圖片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87

表 4-3 南一版文字部分自我概念次類目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91

表 4-4 康軒版文字部分自我概念次類目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92

表 4-5 翰林版自我概念次類目文字部分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94

表 4-6 南一版自我概念次類目圖片部分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99

表 4-7 康軒版自我概念次類目圖片部分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101

表 4-8 翰林版自我概念次類目圖片部分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102

(9)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 73

圖 3-2 本研究內容分析模式 75

圖 3-3 認識你,了解我 -認識新伙伴 ………83

圖 4-1 南一版文字部分自我概念次類目百分比分布 ………92

圖 4-2 康軒版文字部分自我概念次類目百分比分布 ………93

圖 4-3 翰林版文字部分自我概念次類目百分比分布 ………95

圖 4-4 南一版圖片部分自我概念次類目百分比分布 ………100

圖 4-5 康軒版圖片部分自我概念次類目百分比分布 ………102

圖 4-6 翰林版圖表部分自我概念次類目百分比分布 ………103

圖 4-7 生命新體驗 ………104

圖 4-8 如何實現願望-兩人三腳 ………104

圖 4-9 如何實現願望-鼓勵小語 ………105

圖 4-10 認識你,了解我--工作分配 ………105

圖 4-11 從過去到未來 ………106

圖 4-12 衝突的處理 ………106

圖 4-13 相聚的時光 ………107

圖 4-14 假日生活記錄簿 ………107

圖 4-15 好戲上檔了 ………108

圖 4-16 全體總動員-公共場所逃生應變 ………108

圖 4-17 自律的表現 ………109

圖 4-18 新的開始 ………109

圖 4-19 解決問題有方法-怎樣佈置教室 ………110

圖 4-20 災害應變很重要 ………110

圖 4-21 生命新體驗-新生兒習俗 ……… 111

(10)

圖 4-22 親近大自然 ……… 111

圖 4-23 寶被工作室-穿針引線 ……… 115

圖 4-24 化腐朽為神奇 ………115

圖 4-25 防災應變通-火災地震應變 ………115

圖 4-26 全體總動員-安全演練 ………116

圖 4-27 闖關大考驗 ………116

圖 4-28 學習放大鏡 ………117

圖 4-29 生命的活力 ………117

圖 4-30 狀況大考驗 ………118

圖 4-31 欣賞你我他 ………119

圖 4-32 愛的麵包 .………120

圖 4-33 打開心窗 .………120

圖 4-34 回想 回響 ………121

圖 4-35 讓青春飛揚 ………121

圖 4-36 探詢 探尋 ………121

圖 4-37 我欣賞的人 ………122

圖 4-38 生命的感動 ………122

圖 4-39 寶被的故事-布塊的回憶 ………123

圖 4-40 老故事心感受 ………123

圖 4-41 豐收的季節 ………123

圖 4-42 品德的培養 ………125

圖 4-43 生活動動腦 ………125

圖 4-44 學習行動站 ………125

圖 4-45 角色加油站 ………125

圖 4-46 情緒的觀察-情緒猜一猜 ………127

圖 4-47 讓我們的心更貼近-改善行動 ………127

(11)

圖 4-48 情緒的觀察-情緒的變化 ………128

圖 4-49 讓我們的心更貼近-改善計畫 ………128

圖 4-50 與義工有約 ………..………131

圖 4-51 救援機構大家談 ………131

圖 4-52 探訪與展望 ………132

圖 4-53 讓生活更美好 ………133

圖 4-54 隱藏的危機 ………133

圖 4-55 青春你我他 ………134

圖 4-56 解決問題有方法-問題討論與解決 ………135

圖 4-57 生活中的創意 ………135

圖 4-58 不一樣的兒童節 ………135

圖 4-59 野外求生 ………135

圖 4-60 人際問題你我他 ………136

圖 4-61 文化體驗 ……… 138

(12)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旨在分析國民小學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科書中所涵蓋自我概念之 內容,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及 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將分別敘述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研究報告中指出,迎接二十一世紀,學生應學習的知識 包括做人的方法與知識、獲得做事的能力、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尊重他人、如何 生存及生而為人的意義(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96)。與人良好的相處互動、覺知生而為人的生存意義,正是個體 展現自我概念的重要功能,擁有正向自我概念的個體,能夠認識多面向的自我, 與自我內在產生和諧的認知,並進而隨著生活經驗拓展至與他人的互動、相處, 以及在自然環境中與萬事萬物的關係。自我概念是每個個體綜合對自己的看法、 態度與價值觀感,形成人格結構的核心概念。有健全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必 要條件(郭為藩,1996),自我概念影響行為處事,也成了預測一個人行為及成 就的重要指標(Stangvik,1979),若能培養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即能擁有健全、 正向的自我概念,實有助於個人的身心適應及發展。兒童時期是人類個體發展的 重要階段,由個人發展的觀點發展來看,國小階段的兒童已漸漸脫離了主觀化時 期,並經由在生活之中與父母、教師、朋友、同儕的互動過程,發展出客觀化自 我的影像,同時隨著情緒、智能上的迅速發展,自我價值體係逐漸形成(洪若和, 1995;Marsh,1994)。因此,此一時期的兒童教育,不僅的目標上或學習內容上, 皆著重培養、引導兒童成就完整、良好的自我概念。 Dusek 與 Danko(1994)指出,青少年時期,個體身體、外貌改變及扮演新

(13)

角色,開始重新評價自我,因之自我了解和重新評估成為青少年時期重要的發展 目標。學校與家庭是最初及最重要的成長、學習場所,在接受學校教育期間,不 僅個體生理上發展有大幅度變化,心理上更是從天真懵懂到成熟懂事的蛻變重要 時期,尤其這一段期間,在校與教師之間師生關係中知識、智慧的傳遞,以及與 同儕間日漸親密深刻的相處互動,都是造就個體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但有研究 指出自我概念隨著年級增加而遞減,越高年級自我概念卻越低(Dusek,1978; William, 1973)。甚有研究指出國小階段的五年級兒童,其自我概念是最低或次

低的(趙曉美,2001;Rankin & Parish, 1995)。此些研究結果令人震驚,也由此

可知,在高年級階段學習過程中,個體的自我概念產生急遽變化,因此,更需要 投注以更多的注意力,不管在學習環境或者學習內容上,都需要提供能引導學生 培養正向、完整的自我概念。 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中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以「實踐體驗所知、省思 個人意義、擴展學習經驗及鼓勵多元與尊重」為目標,課程範圍包含以往課程的 輔導活動、童軍教育、團體活動等,以及跨兩個學習領域以上的教學活動,做為 與其他六大領域間的對話與統整。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最大特色是以生活為導 向的統整課程,既是活動課程,更是可以統整學習領域的統整課程(黃譯瑩, 2000),透過經驗體驗、實際活動參與,讓學生們能體會學習活動的精神並建構 意義與價值。在呼應總綱的精神與本學習領域的目標下,發展四大主題軸,分別 為:認識自我、生活經營、社會參與與保護自我與環境。各主題軸之下所發展出 的內涵,以及由此所延伸發展的能力指標,皆環繞著對學生在自我價值的建立、 以及進而表現出的各項行為所成立,皆與自我概念的培養與建立有密切關聯。與 知識學科類的學習領域相較之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更為重視透過課程體驗,讓 學生能體認自己對自我、家庭、學校乃至社會中的角色定位,透過正確的認識及 理解,建構、內化為良善身心及行為表現。而研究者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各階段 的能力指標中發現,能力指標的內涵包含了促使個體對自我在生理及心理方面都 有健全的發展,在與家庭、同儕或社會中人際上的往來互動,都以和諧互動為理

(14)

想;進而對於自然環境的認識及體認自身在自然環境中的角色及責任,也都寄予 厚望。由此可知,綜合活動的內涵與生理、心理、家庭及社會方面的自我概念確 是緊密聯結,實有重視之必要。 自 1960 年起,在學校教育中即已注意到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而教育工作 者最重要的任務,是在創造一個可以增進學生自我概念的學校氣氛(洪志成,1989; Dygert,1980)。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往往透過教科書做為媒介,教科書的 使用不僅能嚴謹有序的呈現學習內容,亦能協助教師教學、輔助學生學習。大多 數的學校教育中,教師多所依據教科書來進行教學,課程內容幾等同於教科書內 容(黃政傑,1989),教學與評量皆以教科書內容與範圍為依據。雖然過度依賴 教科書會造成教學與學習的內容與型式陷入故步自封,但仍不可忽視教科書在我 國當前中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2000 年教育部為配合九年一 貫課程之實施,宣佈教科書全面開放由民間出版廠商編輯,並將審定事項委託國 立編譯館辦理,於是國內中小學教科書則從國家統一編制進入了審定制。「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指出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 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歐用生(1999) 也指出九年一貫課程的教科書編輯應以九年一貫、統整的精神發展編撰。審定制 教科書的編撰為教師們選用教科書帶來了多元選擇的便利,也因此各家出版社在 編撰上各展所長,遵奉綱要精神之下亦有所差異。教師在選用過程中自然必須多 加考量教科書內容的適切性,以期在教學過程中得其助益,讓學生們獲得最完善 的學習內容。 近年來教科書研究蓬勃發展,但綜觀研究內容則可發現在研究學科上仍有所 偏倚,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方面的教科書研究更是有待投入。雖然由於綜合活動 學習領域的本質內涵之故,在教材編輯上適合以因應各地學校特性、學生特質與 需求,並符合綜合活動基本理念中所揭示的課程範圍內容的原則之下,由教師發 揮專業能力自行編制,但以目前教學現況而言,選用教科書仍數多數,自編教材 需考量教師能力以及教師課務壓力是否允許。因此教科書內容方面的相關研究,

(15)

不僅能檢視目前所使用之各版本教科書內容的適切性,亦更能讓教師們進一步瞭 解教科書所涵蓋的意義與內容,並能據此進而轉化為最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活 動。 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主 題方面最多可見特殊議題或教學方法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從相關研 究中可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是教學內容多元、廣泛,教學方法彈性、活化的學 習領域。在融入議題方面,包括童軍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教育、品格教育、情 緒教育等等;教學方法的研究包括了創意思考教學、協同教學、體驗學習、繪本 教學、合作學習等等。由此可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成效是受教學內容及 方法所影響的。又以目前多數教師使用審定教材多於自編教材的現況之下,對於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的研究更有其需要,探究教科書內容,使教師更深 入了解教科書所傳達的內容與概念更有助於課程教學時的轉化,進而引導學生學 習。 研究者現擔任國小高年級導師一職,於教學現場更能感受教科書對於教師教 學的重要性,以及在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時所面臨的教學困境,並且也能從對 學生的觀察、互動中瞭解到學生的自我概念健全與否,不僅受到學習環境的影 響,更因之反應在對自我的價值肯定與否、與他人以及環境的互動模式,例如對 自我的不瞭解或者不適切的期望,影響學業或一般表現;與同儕之間的相處容易 產生磨擦爭執;對於自然萬物的認識與瞭解遠低於人造事物。因此綜合上述研究 動機,希冀針對國小高年級階段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進行自我概念意涵的內 容分析研究,探究各版本教科書中所呈現的自我概念意涵的差異性以及合宜與 否,以作為對研究者自身日後教學實務有所助益,及為未來綜合活動教材編寫或 學校選用教科書時的參考。

(16)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研究者希望從現有的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 中,分析有關增進自我概念內容,期能對教師在使用教科書時,對於書中之自我 概念意涵有所關注並有助於教學;對未來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 有關自我概念內容之規劃與呈現之參考,具體言之,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了解各版本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 概念內容的分布與呈現情形。 二、比較不同版本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童 自我概念內容的異同。 三、了解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的 內容。

貳、待答問題

依據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具體問題如下: 一、不同版本之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有關主類目「生理自 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及「社會自我」的概念內容出現的比例 為何?如何呈現? 二、不同版本之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有關次類目「身體變 化」、「肢體動能」及「生理感受」的內容出現的比例為何?如何呈現? 三、不同版本之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有關次類目「自我表 達」、「自我價值」及「情緒覺知」的內容出現的比例為何?如何呈現? 四、不同版本之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有關次類目「家人互動、」 「家庭教養」及「家庭角色」的內容出現的比例為何?如何呈現? 五、不同版本之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有關次類目「社區認

(17)

識」、「團體常規」、「同儕關係」、「社區網絡」、「文化習俗」及「」 自然環境的內容出現的比例為何?如何呈現? 六、不同版本之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呈現之增進自我概念內容 的特色為何?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有關的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壹、高年級

本研究所指之國小高年級,乃指國民小學五年級及六年級,亦即九年一貫課 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第三學習階段。

貳、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

本研究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科書」為研究對象,而教科書乃是將課程視 為「學科」的意義,指的是一種學習領域、學習科目、教材或教科用書。 本研究之綜合活動領域指教育部在 2003 年 1 月 15 日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所界定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內涵。本研究中所稱「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綜合活動」皆為相同意涵。 教科書係依政府明令公布之課程綱要,選擇適當材料編輯而成書本型式之教 材,作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主要依據。本研究所指綜合活動領域教科書係研 究分析對象,即為康軒、翰林、南一等三家出版社所出版之五、六年級綜合活動 領域學生活動手冊。

參、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包括個人對自己的內在性格、

(18)

外在特徵的了解、個人與別人、環境的互動與關係,以及個人的態度及表現。自 我概念的發展與個人成長過程的生活經驗相關,並隨之影響自我概念發展的複雜 性,以形成個人在身體、情緒、社會、學業等不同層次面向的自我概念。本研究 中的自我概念是以參考侯孜宜(2002)所編制之自我概念類目表所編修,以國小 高年級學童的自我概念發展向度為依據,作為研究主要探究內容,包括生理自 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等多向度的自我概念類目表,據以作為分析 教科書內容之歸類根據。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分析的對象為依據教育部於 2003 年發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 程綱要」所修訂,並在 96 學年度通過教育部審查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 包括:康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康軒版)、南一書局(南一版)及翰林出版社(翰 林版)三種版本的五、六年級上、下冊,即學生活動手冊第九冊到第十二冊,總 共 12 冊。本研究所分析的教科書以活動手冊為主要對象,以教師手冊為參考, 因考量各版本的教材規劃未一致包括習作、學習單,所以本研究範圍不包括習 作、學習單。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別依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取材依據教育部 92 年課程綱要編輯, 於 96 學年度通過 教育部審定之版本,目前市佔率較高的三個版本,包括康軒、南一及翰林版的國 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第九冊到第十二冊教科書為分析對象。未涵蓋所有版本

(19)

及冊别,故在研究結果的推論與應用上需謹慎。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做為研究方法,僅針對課本中蘊含之增進自我概念內容 進行研究,並不包含教學活動、教學補充教材及編輯要旨,因此編輯人員在教材 選擇與教材編輯時的理念與原則、教師對教科書的解讀與教學策略的使用,以及 文本內容是否於教學過程中呈現,皆無法以本研究所採用之內容分析法加以分 析。

(20)

9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自我概念與綜合活動教科書的意義及內涵,以作為本研究的基 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自我概念的意涵」;第二節為「九年一貫課程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自我概念之分析」;第三節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的 角色與內容」;以及第四節「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自我概念的意涵

自我概念的意涵

自我概念的意涵

自我概念的意涵

自我概念在人格發展過程中佔重要位置,不僅是個體人格的一部份,對於個 體行為亦具影響,而對自我概念的瞭解與研究更是近代心理學的重要課題。本節 分別就自我概念的意義、自我概念的內涵、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及自我概念 的特徵與功能等四部分進行瞭解。

壹、自我概念的意義

西元前四、五世紀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即以德爾菲神殿上的銘文「知汝自己 (Know thyself)」告戒世人要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古今中外哲人亦於其思想論 述中闡示自覺的道理(郭為藩,1996)。而近代心理學更視「自我」(ego/self) 為其學術範疇裡的重要發現(Mahoney, 1990),「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更是廣 泛。以下分述國內外學者對自我概念意義的說明。

一、國外學者

William James 是近代研究「自我心理學」的先驅,在其著作「心理學原理」 一書中為「自我」下的定義:「自我,所知覺、感受與思想為一個人者。」 自我 概念開始有應用性的研究發展(James, 1890;引自侯雅齡,1998)。由於自我概念

(21)

10 的對於個體行為及動機的影響至深,各心理學派皆對自我概念提出看法。 (一)精神分析心理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人格系統是基於本能或內驅力,以慾力(libido)形式 表現出來。精神分析心理學派代表人物S.Freud強調早期生活經驗的重要性,認 為早期的生活經驗終其一生影響著個體的人格發展。Freud主張人格是由本我 (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所構成的。其中本我代表與生俱來的性欲,追求 唯樂主義,充滿著本能、慾望的強烈衝動,力圖很快的滿足。超我則是理想境界 的我,人格道德的維護者,以道德標準來衡量,而自我則處於二者之間,調節本 我與超我所形成的衝突,以維持個體需求與滿足。自我是出生後經學習而獲得, 是在社會化過程中被塑造而成的(張春興,2005)。 Erikson修正Freud的理論提到人格發展的動力來自於自我成長的社會性需 求,他以「自我」與「他人」來談團體互動關係的發展,並分析自我認同的形成, 提出八個階段的生命週期,每個階段分別有其自我發展的課題,而且每一個階段 都有一種自我成熟的危機有待克服,一旦克服發展的危機,人格發展就更上一層 樓(引自郭為藩,1996)。 (二)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著重社會情境中自我的心理歷程。學者 Charles Cooley (包凡一、 王湲譯,1994)以「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self﹚的概念來解釋自我概念的意義。 自我概念是透過與他人的交往,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時想像他人對 此形象的批評,而後產生的自我感,如驕傲、羞恥、自卑等。 個人以他人對自己反應的感情與態度來看待自己,且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 由於所參與的社會團體不一,以及他人不同的對待反應,會造成個人不同的自我 概念(胡榮、王小章譯,1995) 。也就是說個人在家庭、學校、社會等不同的環 境,會因不同的角色互動而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因此,個體會經由與他人長期 接觸的經驗中逐漸形成自我概念,且在個人生活所屬的不同社會環境,如家庭、 社會、學校中,會產生不同的自我概念。

(22)

11

社會心理學將自我視為客體焦點放在社會決定因素,Hewitt(1999)指出個體 在不同文化、不同發展階段中被賦予不同期待,而因此足以塑造自我概念的期 待,卻難以由生理成熟來作為劃分的標準(謝易芬,2004)。

(三)現象學

現象學者 Arthur Combs、Donald Snygg 及 Carl Rogers 認為自我概念是所有

心理學中最核心的概念(Epstein, 1973),是一主觀的認知,個體是根據他自己內 在的參照架構來行動的,因此自我概念就是個人所知覺的自己,包括自己所有的 屬性、感情、態度與行為。因此可從自我概念來了解一個人的行為(趙曉美,2001)。 Rogers(1951)認為在個人現象場中,自我概念是與個人自身有關的內容, 是個人自我知覺的組織系統;即包括個人對其能力、性格以及個人與人、事、物 等關係的作法,也包括個人從目標與理想的追求中所獲成敗以及對自己的正負評 價(林家屏,2002)。亦即個體對自己的知覺與評估,是有關自我能力,技能,表 現,社會認可的態度、感覺與知識 (Byrne, 1974)。 Shavelson、Huber 及 Stanton(1976)認為自我概念乃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知覺。 而此種知覺是經由個人在環境中的經驗以及他自己對此種經驗所做的解釋而 來,特別是增強物、重要他人的評價以及對自己行為的歸因影響(引自鄭英耀, 1985)。Rosenberg(1979)亦以客體的角度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將自我當作客體 之思想與情感的總合。 由上述可知,國外學者對自我概念的看法因各學派著重點而有所差異。對自 我概念的瞭解多認為是個體對自身知覺看法的共同看法,亦隨著研究之廣泛與演 變,從主客體方面各有所詮釋,並能將對自我概念的瞭解拓展至更多元層面,以 個體自身為出發點,延伸至自我知覺、他人看法及環境影響。

二、國內學者

國內相關研究對自我概念所下的定義,大多採折衷的說法(邱霓敏,2001; 洪若和,1995;楊馥綸,1985;盧欽銘,1979,1980) ,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

(23)

12 自己以及對於自己與外界的關係之主觀看法或態度,它並不是天賦的,也非一成 不變的,是後天發展以及動態的。個人透過與他人的交往,想像別人對自己的評 價而產生的自我感覺,即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的核心,以顯現個人 獨特的行為模式,亦是個人行事的參考架構。 國內學者研究對自我概念的定義各有異同,綜合文獻如表2-1所示: 表2-1 國內學者對自我概念的定義 時間 學者 自我概念定義 1979 郭為藩 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態度、看法及感情,也就是 個人認定的我,具有主觀、抽象的特質;而且個體的自 我概念好壞與否,會影響人們的生活。 1983 陳李綢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個體與社會交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對 自我的態度、意見和價值判斷,這些觀念和態度將影響 其行為方式,因此自我概念與行為適應密切相關。 1986 溫世頌 自我概念是對自己能力、性向、興趣、需欲的自我評估 或衡量。自我概念是個人認知外界事物的參考架構,它 是經驗的主體、認知的重心,影響個人與環境的交互反 應。 1991 賈馥茗 自我概念中包含的態度(可愛或可惡),所包含的批評 (好或不好),加上自己對自己的期望(我是好的、可 愛的),便成了總括的對自己的想法,稱為自我觀念。 1992 賴鑫城 自我概念即個人對自身形象諸方面的概念、瞭解或看 法。這包括個人的知覺、意見、態度、價值觀等,合而 構成與他人不同具有獨特個性、主觀的自我。 1995 吳美玲 自我概念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仍是個體在與他人或環境 的交互作用中逐漸形成與發展的。因此,個體在生活環 境中,所表現的行極易受重要他人評價的影響。 1998 侯雅齡 自我概念是一種多向度的統整性的組織,它具有多個層 面,會隨著個體成長、社會化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歷程而 改變,同時它會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 2000 黃德祥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理念、情感與態度的總和;亦 即是個人試圖解釋自己,建立基模,以便將自己的態度、 情感、印象組織起來。換句話是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 2001 邱霓敏 自我概念乃是個人透過他人,而間接對自身行為表現的 一種主觀的知覺與評估是個體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後, 所形塑出對自己的一種概念。

(24)

13 時間 學者 自我概念定義 2001 張春興 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其中包括 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慾望的瞭解,個人與別 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於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對生 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 2001 趙曉美 自我概念指個人根據對自己行為的內在知覺、及對外在 情境的知覺,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所形成對自己主觀 的看法。它具有多個層面,會隨著個體成長、社會化以 及與他人互動的歷程而改變。 2003 胡舜安 自我概念乃是個人在環境之中,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交互 作用,有自身對自己主觀的知覺及評估,而形成個人對 自己的看法、態度、感情與評價的整體統整,而這樣的 概念同時會隨著個體成長、社會化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歷 程而作修正。 2004 吳怡禎 自我概念是個人透過他人,而間接對自身行為表現的一 種主觀的知覺與評估,是個體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後, 所形塑出對自己的一種概念,它包括自身存在的知覺, 以及對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一種統 整的評估與感情,乃是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感情 與評價的綜合。 2005 蔡佩君 自我概念係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其中包括 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欲望的了解,個人與別 人和環境關係,個人對於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對生活 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此可知,國內學者較著重於個體與外界的互動及關係對於個體心理上自我 看法的影響,環境因素對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重要關鍵。而自我概念的表現則在於 對自我看法的表達,以及受自我概念影響所展現出來的行為。本研究對自我概念 的定義為個人經由與他人及環境交互作用,在成長、學習各種互動過程中,形成 對看待自己的身體、行為、能力及態度等內、外在形象的知覺及看法。

貳、自我概念的內涵

許多專家學者曾經就自我概念內涵,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分析,而有不同的論 表 2-1 國內學者對自我概念的定義(續)

(25)

14

點。

一、以自我的客體所知覺的影像分析自我概念

William James 認為自我包括兩部份:一為 「被認知的客體」 (self as

known),又稱 「經驗的自我」,是經驗與意識的客體,是「所有一切個人可以稱 為屬於他的全部東西; 二為 「認知的主體」,又稱 「純粹的自我」,是個體能 經驗、知覺、想像、選擇、記憶和計劃的主體(郭為藩,1996)。 James(l890;引自侯雅齡,1998)認為所謂自我概念乃指自我的客體而言, 是個人對自己所知覺的影像,包括自我評價的過程,而感受到自尊或自我接納, 它包括四個部份: (一)物質我 係指身體是個人最內層的部份,其次是衣物,再次是親族、家庭,尚有財產、 創造物等。 (二)社會我 係指個人得自親友的尊重與認可。 (三)精神我 係指個人對內在主觀的認知,包括心理傾向、思想、感受和行動的意識。 (四)軀體我 係指個人對本身儀態、肌肉、髮型、體格等綜合的體認。 由此可知,個體從物質、社會、精神及驅體四個方面知覺、經驗到自我的影 像,涵蓋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及社會方面的自我概念,並進而自我評價,產生 接納,以所認同的屬於我的各種形像型塑成為個體的自我概念。

二、以架構分析自我概念

Fitts (1965)將自我概念分為內在與外在架構,並加以分析,茲分述如下(引 自林家屏,2002): (一)內在架構包括:

(26)

15

1.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個人對自我現況的認識。

2.自我滿意或自我接納(self satisfaction or self acceptance):個人對自己現況

的滿意或接納的程度。 3.自我行動(self behavior):個人接納或拒絕自己後,實際所採取的因應行 為。 (二)外在架構包括: 1.生理自我(physical self):個人對自己身體、健康情形、外貌、技能及性 方面的看法。 2.道德倫理自我(moral-ethical self):個人對自己的道德、舉止、信仰及好 壞人的看法。 3.心理自我(personal self):個人對自己的價值評估、情緒與人格的看法。 4.家庭自我(family self):個人對自己身為家庭中成員的價值感及勝任感。 5.社會自我(social self):個人與他人交往中的價值感及勝任感。 Fitts 以內、外在架構的觀點分析自我概念,顯現自我概念的多層次以及全面 性的內涵。從內在架構中可看出著重於個體的心理運作歷程,以「自我」為出發 點,在認同、接納及行動三個層面上,不同程度的呈現以示不同的自我概念;而 在外在架構中,可看出個體的「自我」在外在環境影響下所發展出在生理、道德 倫理表現、心理、家庭及社會層面所展現出的自我,以構成外在所見的自我概念。 國內學者郭為藩亦以架構來分析自我概念,他從自我的組成分析以及動態 的、性質的、形勢的兩個層面分析自我(郭為藩,1996): 在自我的組成方面,郭為藩以一個發展成熟的個人應具備之三部份自我的 認定,以構成自我概念之結構。包括三部分,分別為: 身體我(body image):對自己身體及其生理需要的認定。 社會我(social self):對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擔任諸角色的認定。 人格我(self-identity):對某些信念、理想與價值體系的認定。 這三項自我的組成構成對自我的認識,包括對自我在生理方面的形象、在社

(27)

16 會生活中自我角色的澄清以及在人格上瞭解、認同自我所存有的價值觀感。 在由動態、形勢、性質的角度探討自我結構方面,郭為藩從心理層面分析個 體的自我概念亦由三種心理現象所影響而組成,包括個人想像他人對自己的看 法,藉由與他人的各種互動中在個體心中投射於他人的自我概念,稱為投射我 (projective self);個體在各種現象中所展現出對自己主觀性的看法,稱為現象 我(phenomenal self),又稱「主觀我」;以及在投射我與現象我之上,亦有一個 個體所設想的構設,在每個人的心目中所產生的完美的自我形像,是個人所欲達 成的圓滿影像,也是個人決定行動的參照架構,稱為理想我(ideal self)。從此三 種自我概念的結構中可發現,自我概念的形成除了在環境中受到與他人交互影響 外,個體內在心理的運作對於產生自我意象具產生獨特性的決定作用。 Shavelson、Hubner 與 Stanton(1976)亦從結構性來探討自我概念多層面的階 層性。自我概念的結構階層包括的「一般的自我概念」與次領域的「學業自我概 念」和「非學業自我概念」並進一步區分「非學業自我概念」的次領域為「社會 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情緒自我概念」等面向,三個次領域階層之下再 細分為更特定的層面(趙曉美,2001;邱皓政,2003)。 後來的學者依 Shavelson 等人的原始理論進行修改,並發展測量工具,例如: Song 與 Hattie(1984)將 Shavelson 所提出的學業自我概念再細分為成就、能力與 課堂自我概念,同時「非學業自我概念」拆解為「社會自我概念」(social self-concept) 與「自我展現自我概念」(self-regard or presentation self-concept)。另外, Marsh (1990)將所有學科綜合而得自我知覺意象增列為一般性學業自我概念,並將同 儕自我概念區分為同性與異性自我概念(邱皓政,2003)。

近年來國內研究者發展之自我概念量表例如(吳裕益、侯雅齡,2000;趙曉 美,2000),即是參考 Shavelson、Hubner 和 Stanton(1976)與 Marsh 和

(28)

17

三、以不同的表現形式組成自我概念

Hurlock(1974)則從個體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型式的自我,來區分自我概念 的不同內涵,包括:

(一)基本的自我概念(the basic self-concept):個人對自己的外貌、能力、

價值和抱負的看法與態度。

(二)暫時的自我概念(the transitory self-concept):個人所持的自我概念是暫

時的、變動的,會隨著情境與時間而有所變化,現在的自我概念隨時可以為另一 個較適合的概念所取代。

(三)社會的自我概念(the social self-concept):也就是 Cooley 所提出的鏡中

自我,係指個體透過與他人的交接,想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以做為評量自己的 標準。

(四)理想的自我概念(the ideal self-concept):個體想要成為理想自我的知覺。

此理想的自我概念會受到基本的自我概念與暫時性自我概念的影響,而不斷地調 整與修正。 由此可知,自我概念面向包含不同層面及內容,多數學者從結構性方面來討 論自我概念的內涵,其中包括了自我概念的組成部份以及層次結構,完整的自我 概念應該兼顧各結構自我概念的發展。而從自我概念的不同結構中亦能更加瞭 解,不同的情境對不同的自我概念層面的影響。

參、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自我概念並非是天賦的實體,個體長期在環境與人互動之中才發展出自我概 念。由於自我觀念是讓個體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並促使個體有所行動的重要原 因。因此,很多學者都認為自我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是人生發展任務中最重要的課

(29)

18

題之一,不可有所輕忽(鄭黛麗,1993)。個體發展中的認知能力與社會化經驗 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與統整而形成(Harter,1988)。個體自我概念既受經驗累積 而成,並能指引個體行為,因此自我概念的形成及發展自個體出生接觸這個世界

後便已開始。並且不僅始於嬰兒時期,更是貫穿整個人生(Lerner & Shea, 1982)。

以下為幾位學者對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所提出的看法:

一、自我概念隨個體意識發展而形成

James(1890;引自李財星,1987;黃淑玲,1995)認為嬰兒的意識是一片 混亂、模糊的,因此個體在嬰兒期階段不具有「自我覺察」(self awareness)的 能力。當個體能將自我週遭環境分離出來,能辨別我與別人時,自我概念才開始 發展,自我意識才開始萌芽。此後,個體的自我概念會隨著身心發展而逐漸擴展 其範圍,兒童由認同其家人的行為,把「我」的觀念擴展成「我們」。因此,個 體的自我觀念始於自我與非我的對比,同時自我觀念會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 而更加成熟穩定。

二、以個體成長過程為自我概念發展分期階段

Mead(1934;引自陳美芬,1996)將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分別是: 準備階段:兒童模仿環境中他人的行為,特別是父母親所做的事。 遊戲階段:兒童此時略具有創造力,並採用社會角色作遊戲,他們裝扮成父 母或教師的角色。 自我發展階段:當兒童能在一種社會情境中扮演角色,並真正知道他們自己 對團體的重要與團體對他們的重要時,就是自我發展的階段,故 Mead 採取了「概 括他人」的角色或態度。 從這三個階段中可發現 Mead 認為兒童時期在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上占了 極影響性的重要位置,且從此分期中亦與其主張相呼應,認為個體在社會團體 中,與他人互動的過程影響其自我概念的形成。

(30)

19 而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是否與人的成長階段一樣有一定的時程分期呢? 國內學者郭為藩(1996)將自我概念的發展分為三期,並提出各期發展在個體成 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時間,但他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是一連綿不斷的過程,很難加 以明確的切割。他依照自我概念的結構原理,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 期:

第一時期:惟我中心期(ego centric stage)

個體形成自我概念的第一階段,其延續期大約是從個體出生至三歲左右。在 這發展過程中,個體藉由知覺動作發現了自身的軀體形象,因此初期的自我概念 是經驗學習的結果,稱之為「惟我中心期」。 第二時期:客觀化期(objectified stage) 客觀化期為自我概念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其時間大約是從三歲至青春期,此 時社會文化對個體的影響最深。這一階段的個體,開始從家庭走出,學得遵守社 會規範與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功能與任務發展團體意識,透過一連串角色的認 定,使自我心理的內容較客觀化,行為表現漸漸與社會規準一致。此時期遊戲與 學校生活是影響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因素。此期並能脫離自己的立場,投身別人 的地位,從旁衡量自己的行為,社會我於焉形成。 第三時期:主觀化期(subjectified stage) 主觀化期從青春初期至成年約十年的時間,是個體發展、整合自我概念的主 要階段,自我概念趨於成熟。兒童透過學習,吸收社會文化的客觀素材,加以組 合消化形成一種評量事物的尺度,開始慢慢地形成個人的價值體系。在此階段 中,個體的心理我逐漸形成,促使個體從以別人的觀點去評量事物(客觀化), 進入到由自我的觀點出發來認識事物(主觀化)的境界。生物我是自我概念發展 的基礎,由身體的自我中心階段,經由社會人際互動的歷程,客體化自我-社會 我逐漸完成,再經不斷自我統整與認定的過程,完成主觀化自我-心理我的成熟 (洪若和,1995)。由此可發現,自我概念非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後天發展而成, 一直到青年期才漸臻成熟。

(31)

20

三、以自我概念發展程度作為分期階段

張春興(1991)從自我概念的發展程度區分自我概念的形成階段,三階段如 下: (一)自我認定:乃是個人認定自己是誰,通常一歲以後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 (二)自我評價: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有主觀我和客觀我的區別,個人對自己 的價值判斷即為自我評價的階段。 (三)自我理想:乃是自我概念發展的最高階段,此階段的建立多半是經由認 同的歷程。 從這三個階段可知,自我概念的發展以深淺而言,需有對自我的認識、瞭解 與認定,進而發展到評價自我,在此時主觀或客觀的我都較為固定明確;繼之對 於理想自我的追求也將促進自我概念更加提升的發展。 綜上所述,自我概念的發展始自幼兒時期,從幼兒期的感官知覺發展,隨著 成熟以及環境的交互作用而拓展至更深層、抽象的自我概念。亦由此可見,自我 概念發展具階段性,且其發展過程又以幼兒期及青少年期最受重視,不僅是個體 能從對自身感官的瞭解進展到概念層次,且亦是所處環境從單純的家庭照顧慢慢 接觸到更為複雜的社會情境,而在社會情境中的互動正是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影 響。

肆、自我概念的特徵與功能

自我概念含蓋層面廣泛,舉凡個體對自我形象的建立,及所展現出的信念、 想法,甚且在不同情境中所受影響以及所表現出的行動、態度,皆可為其自我概 念的內外在表徵。以下列述自我概念的特徵以及功能,以為瞭解自我概念對個體 的重要性的依據。

(32)

21

一、自我概念的特徵

據國內外學者對自我概念的意涵主張,自我概念的特徵分析如下: (一)自我概念是有組織性、結構性的 個體從生活中的各種知覺總合而成自我概念,這是屬於有組織化的概念系 統,具有一致性及和協性(Purkey, 1970)。個體從出生後由各種知覺到經驗累積 而成許多複雜的自我概念,但個體能將其轉譯為簡單的類目,組織成自我概念的 實質意義(Shavelson, Hubner, & Stanton, 1976)。且隨著年齡增長,成人的自我 概念能夠統整更多的矛盾(Montemay, Elsoen, 1977)。在個體收集知覺經驗的 過程中,組織各類訊息,因此自我概念也代表了組織經驗的方法,並能賦與經驗 意義。 (二)自我概念是多層面的 個體的生活含括多層面,而所形成的自我概念亦具多層面性質。Shavelson、 Hubner 和 Stanton 認為下層的自我概念層面,包括學業的、社會的、情緒的和身 體的自我概念。學者朱敬先(1992)認為自我概念是可分成幾個層面的心理結構, 其中某些層面是上位層面(super ordinate),其下有許多次級層面(subordinate), 概念間可以依階層型態由上而下加以排列順序。在許多自我概念層面中,有些層 面對於個體的意義較重要,在此階層的結構對自我特定的描述和評價傾向於融合 成對自我的一般概念,亦傾向於穩定(stability)、一致(consistency)和提昇價值 (Beane,1984;Purkey,1970) 。而自我概念的各層面中,較居上層、核心的部份是 較穩定的,較下層的特殊行為經驗則較容易改變(Shavelson, et al., 1976)。 (三)自我概念是具動態、發展性的 在嬰兒時期,自我概念較為籠統、未分化,而隨著年齡增長與經驗累積自我 概念會逐漸分化(Shavelson, et al., 1976)。既然自我概念是融入各種經驗的組織 化概念系統,並能組織、統整複雜訊息,因此,自我概念具動態及發展性特徵 (Purkey, 1970;朱敬先,1992;葉宗文,1989), 林佩榛(1994)提到自我概念的

(33)

22 發展會隨著個體不斷的成長,面對的環境、生活重心不同而具有多面性與階段性 發展的特徵,各層面各有其組成成份,而且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卻能彼此不斷協 調統整與修正,而成為個人行為和思想的基本核心。Widra 和 Amidon(1987) 也指出,自我概念是一種流動性的結構,其中有相當穩定的成份(如來自早期發 展的人格核心),和一些仍爭議、未界定卻潛伏的可成長和改變的部份。雖然自 我概念有相當的穩定性,但在身心發展成熟後,自我概念並非固定下來,而是隨 著生活情境的演變而不斷充實、修正與塑造(程紋貞,1995)。 (四)自我概念與個體生活經歷息息相關 Frued 強調早期生活經驗對個體一生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Cooley、Mead 等社會學者更是認為自我概念是以客體角度受社會環境因素所影響。形成自我概 念的各種知覺是經由個人在環境中的經驗以及個體對這些經驗所做的解釋而來 (Shavelson, et al., 1976)。個體在社會情境所遇經驗以及學習,都能影響個體自 我經驗的形成。個體生活經驗中所遇重要他人以及與重要他人的護動對自我概念 皆有重要影響(林佩榛,1994) 賴倩瑜(2000)認為自我概念是藉由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與外界環境互動而緩 慢發展而成,足以影響個人的行為,同時也會因外界環境的反應而有所變動。因 此,自我概念也是人類行為的指引,並隨發展過程,逐漸成為行為的核心要素

(Montemayor & Eisen, 1977)。亦即生活經驗及個體行為交互影響、綜合為自我

概念。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Maslow 認為自我實現是個體的發展歷程,使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在 追求自我實現時,會經驗到一種臻於頂峰而又超越時空與自我的心靈滿足感與完 美感,這種經驗稱為「高峰經驗」(郭為藩,1996)。Rogers 認為自我實現是人生 的本質,但是自我實現的境界不易達到。他認為理想的情況是對成長中的個體, 盡量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使他在自然情境中,形成自我和諧的自我概念,從

(34)

23 而奠立自我實現的人格基礎(張春興,2000)。而 Rogers 所謂的「自我和諧」是 指一個人自我觀念中沒有自我衝突的心理現象(張春興,2000),也就是「理想 我」與「現實我」兩者協調一致。自我概念不僅是個人知覺內在結構,也是外在 行為的動機控制系統。以下探討自我概念的功能,以更加瞭解自我概念能促使個 體行為具有目的性和實質意義﹙引自郭為藩,1979、1996;莊耀嘉編譯,1990﹚: (一)自我感知 嬰兒從感官探索自我形體為始來認識自我,個體對自己軀體的知覺,此自我 感於幼兒時期就已經存在,由有機感覺及對感覺所由來部位的認知所構成,是自 我意識很重要的一部份。從確定、瞭解自己身體的感覺,來認識到自我的樣子, 並且連結到認知自我的樣子是固定的,也就對自身的存在,形成一種時間性的連 續感。自我察覺到「今日之我」即「昨日之我」,「明日之我」係「今日之我」的 延續。因此,自我認同是否穩固,對個體的人格有著重大的影響。 除形體上的感知外,個體也漸能從自我的範圍擴展至身外事物,覺察在自我 周圍的事物。也就是說,個體經由學習的過程,逐漸珍視自己所擁有的,例如父 母、家庭、同學、衣物以及思想或價值觀念等。因此,一個人格發展健全的個體, 他會擴展自我,不將焦點都著重於自己的身上,會對自身之外的人、事、物產生 感情,同時關心別人、視人如己。 (二)自我維護 個體可以運用一種「心象」(image)或是「概念」的形式來經驗自己。此自 我形象包括了個體對目前的能力、身份、角色等形象及對未來的理想形象。而對 自我所抱持的主觀形象或概念,可能是正確的,但也有可能是歪曲不實的,當個 體的自我形象受到扭曲時,許多問題便會跟隨而至。當自我在主觀生活中對自我 形像展現出自愛或自豪的一面時,即顯現出個體的自尊﹙self-esteem﹚,自尊使個 體獲得滿足感,發覺自我的潛能,接納且珍視自我,並與自己和諧相處。因此, 一個不具有自尊的個體,其人格成長與功能都會受到嚴重的損害。為避免於此, 個體擁有穩固的自我概念將有助於自尊的提升。

(35)

24 由於人類處在一個相當複雜的環境,為了維護自我概念的穩定與整合,不讓 自我形象受到破壞,可以適度的運用自我防衛機轉,因此個體會產生壓抑、否認、 投射、酸葡萄、甜檸檬、合理化、昇華等自我防衛的方式,以保護自我免於受到 挫折的摧殘。所以,適度的自我防衛機轉,對維持個體的人格健康提升自尊有很 大的助益。 (三)自我肯定 自我概念能夠使個體面對現實,並維持較好的適應,自我具有這樣的理性特 質,將有利從事策劃、適應與解決問題的任務。而當個體為完成某一目標,實現 自我的理想,便能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統整自己的條件與能力,以期達到「自 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境界。於此過程中,個體除了積極地維護自我, 使自我不至於受到外界環境的打擊之外,同時也以各種方式來增強自我在物理空 間、社會空間以及心理空間的地位。換句話說,各種行為的表現,都是為了要增 強個人人格的價值,達到自我肯定的功能。 (四)自我實現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著一個預想的目標,由於此一目標通常代表了優越、圓滿 與完整,個體為達到這個理想目標,會努力上進,尋求自我的突破,因此也激發 出個體無限的潛能。 由此可知,從個體的經驗及與環境之互動塑造而成各層面的自我概念,不僅 能協助個體認識自我,在心理層面上,和協、完整的自我概念更有助於對自我形 象的接受,對自我的認同以及肯定有關鍵影響,以進而促發個體展現自我、追求 理想實現的行動表現。

伍、增進自我概念之教科書內容取向

(36)

25 根據以上探討,本研究之自我概念以「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 「社會自我」為自我概念內涵作為本文分析依據的主類目,由此衍生為增進自我 概念內涵的次類目 一、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意指能夠覺察自己的成長狀況,如外觀上的改變,以及瞭解自 我身體肢能的發展,並感受對自己身體的各種感覺,是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的初 部認識。「身體變化」是個體在本身「軀體我」的認識,是成長過程中身體、外 貌等方面的變化所產生的知覺與看法。「肢體動能」是個人在律動的過程中,能 了解自我身體技能的活動與發展,透過肢體動能的展現,個體將展現該時期所具 備的自身的軀體形象。「生理感受」是以對自己身體上的各種感覺、反應,覺察 自己生理狀況的改變而做出對應反應,以此更增進對自我概念的意識。生理自我 使個體感受到對自己的身體及其基本的生理需求認同,以及對自己的外貌的看法 和態度,以做為自我概念基礎的一部分。除了瞭解自己身體外觀上的成長與變 化,並能產生適當的相對應反應,這種對生理的感受亦是構成自我概念的部份。 二、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指個體對某些信念、意願與價值體系的認同,個體會有自己獨到的 看法、情感與生活方式,也就是心理自我所發揮的作用。心理自我是個人體的內 在與主觀部份,包括心理傾向、思想、感受和行動的意識。當經歷不同成長階段, 及不同面向的成長,個體能夠適度的表達對自我的感受及想法,因此「自我表達」 使個體能更具體覺知到自我內心的感受,並且以之與他人互動交流;個體能從生 活中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建立自信,肯定自我,也就是在「自我價值」方面的 覺察,張春興(1991)提到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有主觀我和客觀我的區別,個體的 自我評價、對自己的價值判斷是自我概念發展過程之一,因此肯定自我價值與正 向發展有助增進個體自我概念的形成;而在「情緒覺知」方面,則是更能體察到 對於自己日常情緒狀態的覺知、分辨與表達,對於內在主觀感受的認知,也是個 體自我概念形成的一部分。

(37)

26 三、家庭自我 個人身心發展最初始及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家庭」,為了讓個人培養在世界 上生活立足的能力,家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與家庭相關發展而成的 自我概念亦對個體產生重要影響,「家庭角色」使個體了自己身為家庭成員所應 具備的責任,以及該角色的價值感與角色責任的勝任感,都有助個體形成「家庭 自我」的自我概念架構。在家庭中,個人與其他家庭成員相處、互動,並從家庭 生活中建立家庭生活習慣,進而於生活中實踐。而家庭自我概念則是從與家人相 處互動的感受以及對自己在家庭中角色的瞭解與看法中建立,「家人互動」便是 家庭生活中重要的影響因素。由於個體在學齡前及學齡時期,家庭是最主要的生 活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所受到的「家庭教養」將表現在個體與他人互動中,因此 家庭教養所培養兒童形成的生活習慣對於其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具有相當的影 響。家庭自我概念的建立與家人的互動以及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養影響有所相 關。 四、社會自我 個體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擔任種種角色的認同關係著社會自我概念的建 立。在社會情境中,個體會透過人際交往中與他人相處的感受形成對自我能力、 價值的看法。對學生而言,學校就是個小型的社會,以學校為中心,所延伸的「社 區認識」及「社區網絡」使個體的生活經驗得以擴張,與他人、環境的互動機會 也增加,勢必有助於從互動中增進或影響個體對自己看法的形成。 在學校中,透過對校園的認識、團體的認同歸屬,以及在團體生活中與其他 個體的互動、應遵守的規範,於此所產生的歸屬感與社會秩序、人際互動等對個 體自我概念都具重要的影響。因此,「團體常規」與「同儕關係」便是這個階段 個體所主要影響形成「社會自我」的因素之一。透過與他人的來往,累積他人對 自己的看法,並藉之評量自己,追求展現得到他人與自己尊重與認可的自我概念。 學生將生活範圍從家庭、學校拓展至社區、自然環境,從社區網絡的概念中,使 個體的生活及與社會的互動從社區、文化、自然環境的參與中,關係及影響皆更

(38)

27 加密切。「文化習俗」可以使個體了解身處在某個文化結構中,所受到的影響, 以及相異的文化習俗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從中學會了解與尊重。更進一步,將 社會的概念推展至自然環境,體認身為大自然環境中的一部份,增進、擴大「社 會自我」概念內涵的價值。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自

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自

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自

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自

我概念之分析

我概念之分析

我概念之分析

我概念之分析

我國教育部自1993年9月公佈「國民小學課程標準」,隔年十月公佈「國民中 學課程標準,隨後又於1998年9月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改 革步伐甚為快速。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目的是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 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 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教育部(2000)指出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 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並以學習 領域取代以往學科劃分方式,提供語文、社會、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 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和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其中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統 合輔導活動、童軍教育、團體活動與家政教育之科目,進行規劃跨學習領域的活 動,並融合學年、學校、社區的活動。是教育改革中具特殊性的學習領域,以下 就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發展及內涵加以介紹,並進而探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增 進自我概念的相關分析。

(39)

28

壹、九年一貫課程與自我概念之關係

以下分別從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及十大基本能力探究其中與增 進自我概念內容之相關。

一、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與自我概念之關係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提到九年一貫課程基本內涵至少包括「培養具備人本 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包括以下五個部分,而該五部份及其內容與能夠增進自我概念之內容取向關係如 表 2-2 所示: 表 2-2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內涵中增進自我概念之內容取向 增進自我概念之內容取向 九年一貫課程基 本內涵 內容 主類目 次類目 人本情懷 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 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 等。 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 家庭自我 社會自我 身體變化 生理感受 自我價值 家庭教養 同儕關係 文化習俗 統整能力 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 和、知與行之合一,人 文與科技之整合等 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 肢體動能 自我表達 自我價值 民主素養 包括自我、獨立、與人 溝通、包容異己、團隊 合作、社會服務、負責 守法等 心理自我 社會自我 自我價值 情緒覺知 社區認識 團體常規 同儕關係 社區網絡 鄉土與國際意識 包括鄉土情、愛國心、 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 生態) 社會自我 社區網絡 文化習俗 自然環境 終身學習 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資訊與語言之運用 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 肢體動能 自我價值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教育部(2003)

(40)

29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個體與社會交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對自我的態度、意見和 價值判斷(陳李綢,1983),也是個人對自身形象諸方面的概念、瞭解或看法。 這包括個人的知覺、意見、態度、價值觀等(賴鑫城,1992)。在上述五個基本 理念中,所含對自我的表達與思考、與他們的合作與相處,以及對於環境的適應 與互動,都與自我概念內涵相關。自我概念也是個體認知外界事物的參考架構(溫 世頌,1986),自我概念的好壞與否,將影響個人及與個體所處環境間的生活。

二、課程目標、十大基本能力中自我概念的內涵

九年一貫課程目標中指出「國民中小學之課程理念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 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潛能;涵詠民主素養,尊重多元 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國民教育之教育目的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 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 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 進取、與世界觀的健全國民。」(教育部,1998) 九年一貫課程以「人」為中心,與「自己」、「社會」、「自然」三面向密切相 關為主軸,以達成身心健全之國民。於此教育過程中,個體與教育、生活環境互 動形成起對自己各方面知覺統合之概念,建立起個體正向、良好的自我概念,能 使對個體人格健康有所助益、增強個人人格的價值,並且激發出個體無限的潛能。 為了達成九年一貫課程目標,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 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據其所發展出的十大基本能力 及其細項所包含之本研究自我概念內涵如表 2-3:

(41)

30 表 2-3 十大基本能力與增進自我概念之內容取向相關 增進自我概念之內容取向 十大基本能力 細 項 主類目 次類目 了解自我與發展 潛能 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能力、 情緒、需求與個性,愛護自 我,養成自省、自律的習慣、 樂觀進取的態度及良好的品 德;並能表現個人特質,積極 開發自己的潛能,形成正確的 價值觀。 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 家庭自我 身體變化 自我價值 情緒覺知 家庭教養 欣賞、表現與創新 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 表現與創造的能力,具有積極 創新的精神,表現自我特質, 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心理自我 家庭自我 自我表達 自我價值 家庭教養 生涯規劃與終身 學習 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 能,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 方向,並因應社會與環境變 遷,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心理自我 社會自我 自我價值 社區網絡 表達、溝通與分享 有效利用各種符號(例如語 言、文字、聲音、動作、圖像 或藝術等)和工具(例如各種媒 體、科技等),表達個人的思想 或觀念、情感,善於傾聽與他 人溝通,並能與他人分享不同 的見解或資訊。 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 社會自我 肢體動能 自我表達 同儕關係 尊重、關懷與團隊 合作 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 見,平等對待他人與各族群; 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社 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治 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 精神。 心理自我 社會自我 自我價值 團體常規 文化學習與國際 了解 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了 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 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 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 信互助的世界觀。 社會自我 文化習俗

數據

圖 3-1  本研究架構  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研究方法與對象研究方法與對象研究方法與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對象說明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達研究目的,採用「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研究法,針對國民 小學高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加以分析,以瞭解自我概念於教科書中呈現 狀況。  一、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客觀、定量的敘述傳播內容的一種研究方法(楊孝瀠,生理自我 身體變化 肢體動能 生理感受 心理自我 自我表達 自我價值 情緒覺知 家庭自
表 3-2 自我概念類目表(續)
表 4-5 是翰林版文字部分自我概念在各冊次類目的分佈次數及百分比,圖 4-3 是將各次類目出現比例以長條圖呈現,並根據結果加以分析說明。  表 4-5  翰林版自我概念次類目文字部分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版本  翰          林  冊別  九  十  十一  十二  主類目  次類目  次  數  百分比 (%) 次 數  百分比 (%) 次 數  百分比 (%) 次 數  百分比 (%) 次數 小計  百分比 小計%  身體變化  0  0.00  0  0.00  0  0.00  0  0
表 4-7 是康軒版圖片部分自我概念在各冊次類目的分佈次數及百分比,圖 4-5 是將各次類目出現比例以長條圖呈現。  表 4-7  康軒版自我概念次類目圖片部分出現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版本  康          軒  冊別  五上  五下  六上  六下  主類目  次類目  次  數  百分比 (%)  次 數  百分比 (%)  次 數  百分比 (%)  次 數  百分比 (%)  次數 小計  百分比 小計% 身體變化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已於103 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特色課程名稱 開課年級 開課堂數 學分數 課程內容 科學閱讀理解寫作 高一選修課程

各國的課程綱要均強調運算的概念性了解。我國 2009 年課程綱要談到所謂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級別 與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相關的學習內容 初中級[中三級]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1.

分項計畫「海上絲路之探索」之設計與推行,基本上針對本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