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中品格教育類目「質」之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中品格教育類目「質」之分析

本節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九年一貫課程中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中有關品格教育的 課文。以「翰林」、「康軒」、「南一」三個版本為例,說明七年級國文教科書 中品格教育各次類目的呈現方式。以下針對「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 與社會」、「人與自然」四大主類目分別進行說明。

壹、人與自我

「人與自我」的意義是「己對己之關係,是個人行為的處理與表現。較著重 修身層面,關心個體之行為態度、品德修養或生活習慣。」包括「自省自律」、

「勤儉知足」、「盡心負責」、「忠實廉直」、「樂於學習」、「積極進取」、

「勇敢果決」、「堅毅不撓」8個次類目。

一、自省自律

「自省自律」意謂「能藉由自我觀察及自我檢討了解其優缺點或過失,進而 有效的自我調節言行舉止。此外亦能服從內在良心的規範,自我約束言行,不做 違反社會道德之事」。

「論語選」中提及有關自省自律之選文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翰林七上:81)其中最後一句正說明看 到他人不善的言行,我們便深自反省,引以為戒,就可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意同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背影」第五段中亦描述到:「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

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 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 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

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

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嗎?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翰林七下:

70)此段中二次提及自己真是太聰明,並非是在自我誇耀,而是事後來看自己當 時之言行,可說是愚昧無知、自以為是,因而,表達出內心無比的愧疚與自責,

後悔當時不能領會父親的愛。朱自清雖未直接點明反省之意,但由文章的脈絡中 可以看出作者對於當年對父親的態度有所反省。

在翰林「藉口」第五段中作者藉由幼時、青年、中年、老年到遲暮這五個階 段來說明人要時時自我省思是否隨時為自己找藉口而蹉跎歲月,最後造成一事無 成。一個人也可以用「藉口」度過他的一生,譬如說有一個人一直想要努力上進、

出人頭地,但是他一直沒有行動,道理如下:小時候,「因為沒有適當的指導」;

青年時,「時間還早,來日方長」;中年時,「實在太忙,忙過了再說」;老年 時,「健康不佳,不宜勞累」;最後的遲暮,則「反正已經來不及了」。(翰林 七下:39)提醒世人習慣拿藉口當擋箭牌,卻不懂得把握時光,隨時自我反省檢 討,最後只能落得空虛可悲的下場。

「我承認失敗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你費了很大的力氣,經過相當長時期 的努力,結果你卻達不到你的目的。這叫人怎麼能不喪氣!人在失敗的時候覺得 憤慨、悲傷,這是很平常的情形。不過,我們要是進一步去檢討,就可以發現每 一次失敗都有失敗的原因,找出這些原因,對我們的進步和成熟都有很大很大的 益處。」(南一七上:93)在「不要怕失敗」第五段中,林良告訴女兒失敗對人 確實會帶來重大的打擊,但相對地,若能檢討、省察失敗的原因,並加以改進,

那將使人進步和成熟。反則如拿破崙所言:「不會從失敗中尋找教訓的人,他們的 成功之路是遙遠的」。

翰林「母親的教誨」是記敘胡適小時候受到母親管教的種種情景,以及給予 他的深遠影響。其文末提到: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極大極深的 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裡,

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 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 母。(翰林七上:59)胡適因母親從小之恩威並施之教導,使其日後長大成人遠

離家鄉,能保有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之好品行,可見母親對他的諄 諄教誨,已經深層內化為他思想行為的一部分,使他養成自律的習慣了。

由以上例子可發現,在「自省自律」此品格內涵呈現上,教科書中所呈現的

「自省」大致上有三個方向,一為對自己過去所做所為有所反省;二為時常檢討 自己的生活態度與言行舉止,不為失敗找藉口、不對人生敷衍搪塞;三為以人為 鏡,時時自我省察。故「自省」大多留在純粹反省思考的階段,較無針對反省後 的「行為」進行描述。而「自律」則偏向能將所習得之規範內化,並進而能自我 約束行為。

二、勤儉知足

「勤儉知足」意旨「勤勞儉樸、用財有度,為人知道滿足,不做過分的要求,

且能知福惜福」。

有強調安貧樂道、不追求名利,甚至隱逸過著平凡簡單之生活的「五柳先生 傳」,第二段描寫「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 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 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翰林七下

:114-115)從個性、嗜好、生活、志趣等四方面描寫其人,以此凸顯他「不慕榮 利」的人格及精神。尤其「晏如也」,更寫出他「安貧樂道」的心境,與顏回的「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有相同的人生哲學。贊 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翰林七下:115)藉黔 婁之妻之言評論五柳先生淡泊名利胸襟,能夠安貧樂道,不改其志。

而亦有文章是透過教導學生時時存著感恩的心,珍惜他人的付出中說明「勤 儉知足」之美德,如「謝天」的第五段:小時候,每當冬夜,我們一大家人圍著 個大圓桌吃飯。我總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總是摸著我的頭說:「老天爺賞我們 家飽飯吃,記住,飯碗裡一粒米都不許剩,要是糟蹋糧食,老天爺就不給咱們飯 了。」與第十段:祖父每年在風裡雨裡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裡飯裡的自苦,他 們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撿起田中的麥穗,而為什麼要謝天?我明 明是個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為什麼卻不感謝老天爺?(翰林七下:71-73)即 闡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故因懂得知福惜福之理,亦形容祖父辛勤勞苦 工作,祖母生活節儉,才得以過生活。傳達出老一輩勤儉刻苦的美德。

翰林「撲滿人生」中作者談起幼時藉由撲滿貯存金錢,享受點滴累積的樂趣,

進而說明人要有儲蓄的觀念。此外,亦有著重知識和性靈的儲蓄,才能使生活更 充實而美好。「為節儉而儲蓄,是一種美德」(翰林七上:141)、「儲存金錢的撲 滿,可以使我們富足安樂」。(翰林七上:143)

此外,闡述懂得知足,並樂於分享,使心靈快樂的道理之篇章為「分享」,

從其第一、三、四段以父親的教誨、古人的話語等,指出只要養成恬淡的生活態 度,而且懂得知足,才能真正擁有。「很多宗教都要人戒貪婪,因為人心永遠沒 有滿足的時候。人的欲望是得到愈多愈不滿足,釜底抽薪的方式是戒貪,沒有的 不去想,已有的學分享。」「這件事使我了解為什麼父親每天要我們練毛筆字時,

常要我們寫『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真反璞,終身不辱』等 字句,這是父親的座右銘,也是他們期望我們養成的生活態度。」「古人說:『

廣廈千間,夜眼八尺』,縱然有一千個房間,夜間也只能挑一張床來睡,人的需 求有限,又何必貪多呢?『擁有』的意義應該是精神上的富有,而不是物質上的滿 足。」(康軒七上:122-124)

在南一的「飲水思源」第一文段亦可看到此道理:深山裡,田間溪邊住著一 位老人。老人在小溪旁架起了水車,替鄉人擣米拿點小報酬維持生活。日升日落,

日復一日,老人的生活十分平安寧靜,他覺得心滿意足。(南一七上:62)從日 升日落這句話起,描寫的即是老人知足、安貧之生活態度。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五段則感嘆世人總是捨近求遠,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懂得去珍惜所擁有的,卻反而一味地追求、渴望沒有的東西,也因此而失去更 多,故人要懂得滿足、珍惜當下的一切。有時,我的心在哭泣,渴望看到所有這 些事物。如果我僅僅憑藉觸覺就能得到那麼多的快樂,那麼憑藉視覺將會有多少 美景展現出來啊!可是,那些有眼睛的人顯然看得很少。對於世界所充盈的五顏 六色、千姿百態的萬花筒般的景象,也許人類就是這樣,極少去珍惜我們所擁有 的東西,渴望那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在光明的世界中,視覺這一天賦才能,竟 只被作為一種便利,而不是一種豐富生活的助力,這是多麼可惜啊!因此,我想 如果上帝願意給我光明,哪怕只是短短的三天,我一定會盡力去看看那些我平日 極想看的事物。(翰林七下:138)

從以上眾多例子來看,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中有關「勤儉知足」品格內涵之描 寫可略分成二類:一為藉先人、古人或老一輩之人的生活情景,來說明其安貧樂 道、吃苦耐勞之精神與態度;二為藉說理之方法告訴世人知足常樂,對於已有的

要懂得珍惜,不貪求不屬於自己的。以此教導學生能力行簡單生活,不比較、不

要懂得珍惜,不貪求不屬於自己的。以此教導學生能力行簡單生活,不比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