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本研究的重要發現,針對國文教科書編輯、國文科教學,以及後續 研究提出建議。

壹、對國文教科書編輯之建議

一、呈現更加多樣化的品格教育內涵次類目

本研究雖只針對七年級國文教科書當中品格類目出現情形進行探究與分析,

然則發現目前的七年級國文教科書選文的品格教育內涵中,不論是在主類目或是 次類目上,都有過度集中的情況,導致有些次類目在3個版本完全未出現,如:「

公平正義」、「尊重多元」、「遵守法治」。此外,如:「尊重生命」、「愛護 環境」、「誠信可靠」、「勇敢果決」、「欣賞學習」、「惜物愛物」、「忠實 廉直」這些次類目出現比率也非常的低。這表示國文科教科書在編輯時,可能忽 略了品格教育內涵呈現的多元性,因此出版社在進行教科書編輯時,對於品格教 育內涵之呈現應不可有所偏廢。

二、增加「公共道德」與「環境教育」相關之選文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目前3個版本教科書選文中,「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

分別只占全部主類目的15.33%及9.27%,其分量和「人與自我」的43.77%或「人與 他人」的31.63%,可說是無法相提並論。而其中「人與社會」此一主類目關注的是 和社會大眾相關的公共道德,整體社會利益與人類全體福祉密切相關;「人與自 然」關切的則是強調對未來世代的關懷與對自然環境資源有限性的認知與永續發 展的理念,而這皆為學生人格養成與道德陶冶中不容忽略之品格範疇。是以在編 輯國文教科書時,有關此二方面之文章可多加以考慮選取。

三、多增選「行為」層面之具體實踐的品格教育文章

在國文教科書中,對於品格教育之概念呈現,較為重視認知與情意的品格教 育層次,較欠缺能鼓勵學生具體行為實踐的品格教育文章,特別是在「人與自然」

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次類目為「欣賞自然」,文章內容多為歌頌大自然的外在美,

鼓勵大家投向大自然的懷抱,但進一步對於如何親自躬行實踐讓社會與環境更好 的關懷「行為」則較少被描寫。故教科書編輯者應在編選課文時,除要培養學生 具有品格之認知與情意外,更應選入能積極鼓勵學生進一步具體實踐之文章,以 兼顧到認知、情意、行為三者。

四、「勤儉知足」與「友愛他人」之選文能更切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勤儉知足」在所有次類目,出現次數名列第四,故其重要性不問可知,但 於探究、分析七年級國文教科書後,發現課文的相關的內涵強調的通常是箕山之 志、安貧樂道、澹泊名利的理想生活,然而隨著時空的轉換,這樣的觀念和學生 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差距,故可能導致學生無法將其中的觀念內化為生活習慣的 一部分,反而認為那是古人高深空洞不切實際的想法,很難達到此品格類目的教 育目標。

此外,「友愛他人」這個次類目雖只出現7次,然踏入國中,也是追求同儕認 同的開始,從和同儕的互動,肯定自己的價值、學習社交技巧、建立友誼並發展 人際情感,故如何引導他們與朋友適切的進行良性互動,是教師和學校當仁不讓 之責任。但在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中,「友誼」的表現內容多為描寫朋友間的離別 情意,或朋友相聚時把酒言歡的場景,與國中生的生活背景有所脫節,且易使學 生對友誼的認知產生誤解。因此,教科書編輯者在選文時若能以現代文章來表達 這個主題,反而較容易引起共鳴,如:康軒的「生之歌選」中有提及朋友間相互 幫助、無私奉獻之情誼。

五、增加普遍認同之品格教育核心價值比重

本研究之品格教育類目之訂定,除參考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外,亦依據「品德 教育實施策略--學校品德核心價值調查結果」來製訂品格教育的次類目,在此份問 卷調查中有列出各校對於未來5年學生最需培養的品德核心價值是哪些?其中「尊 重生命」、「誠實信用」、「團隊合作」、「孝親尊長」4個核心價值在問卷中皆 有超過半數的支持率,所以其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然而本研究對七年級國文教 科書中品格教育的分析發現,這些品格教育次類目在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中所佔出

率皆只有1~3%,因此教科書中應增加這些品格教育核心價值的比重。

貳、對國文科教學之建議

一、營造生活實踐的機會與環境

品格教育係期望學生能知善、樂善、行善,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所以品格 構成要素包括認知、情意和行為三個層面。然而現今七年級國文教科書在呈現品 格教育內涵時,依舊著重於認知與情意的品格教育層次,較少有鼓勵具體行為實 踐的課文出現。故為了發展品格,學生必須有機會實踐道德行為,是以教師除了 多元融入品格教學外,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之營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可達境 教之功能,一個可發揮身教之功效,使學生能夠做中學,達到品格教育的行為層 次。因唯有透過生活學習、實踐及生命體驗與感動,提升品格認知、判斷及表現 能力,才能讓品格教育植根於心靈深處,指引學生成長。

二、以多元角度思考品格教育意涵

品格之定義與內涵並非亙古不變的,其有時隨著時、空之轉換,解讀觀點之 不同等而有所變化。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避免傳授一元式的意識型態或價值 觀,或只是教條式教學,而是能以各種不同角度來體察課文中蘊含的品格教育意 涵並以現今社會環境作為考量,培養學生適於今日社會環境之品格內涵。

如在現今這個思考多元化的社會中,教師在教授「愛鄉愛國」此品格時,可 由鄉土教育或社會現象、國際時事……的角度切入,不但可增進學生對於品格教 育的新視野,亦能避免這些品格流於教條式的德目形式。

三、體察教科書中蘊藏或缺乏的品格內涵並善加引導與補充

教科書當中除了主旨或學習目標所說明之主要主題外,也潛藏著較不明顯的 品格內涵,這些品格概念因較不明顯,很可能潛在課程而受到忽視,因此即需要 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加以引導啟發。

另外,在七年級國文科教科書中,有些品格內涵其實是九年一貫課程目標中 所蘊含而課文中卻很少出現者,甚至懸缺的,如本研究的次類目中「公平正義」、

「尊重多元」、「遵守法治」皆未出現在3個版本的七年級國文教科書內,但這並 非代表這些品格內涵一點都不重要,只是教科書中不夠突顯這些次類目的重要性。

故教師應注意此類較缺乏之品格內涵,並於課堂中或其他時機適時加以補充、強 調,這樣懸缺課程也就不再「懸缺」,且可提高國文課程中品格教育之價值。

參、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針對3個版本之七年級國文教科書進行量化和質性的 分析與比較,而所得研究結果僅為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中品格內涵的呈現情形,無 法確實的了解教師在實際教學現場如何教授品格教育,學生對於教師所教之品格 教育內涵認知與接受情形如何、國中國文應用在品格教育上的成效……等,因此,

建議未來研究者可輔以調查、訪談或觀察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因更多元的研究方 法對教育現場應會有更透徹與不同面向的了解。

二、擴大研究對象之範圍

本研究的對象為翰林版、康軒版、南一版於97與98年所發行的七年級國文教科 書,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將範圍擴及為七至九年級國文教科書,或是向下延伸為 五至七年級國文教科書,以了解國小高年級與國一階段之國文教科書之品格教育 內涵有何異同,使教師了解如何去將相關觀念做一整合、聯結。或則可將過去國 編本國文教科書與各版本教科書做一比較,以了解教科書開放後,各出版社所選 之文章在品格教育內涵的表現上是否有所改變,這改變有何值得贊賞或加以改進 之處。

此外,廣義的教科書包括課本、習作、手冊等類型,然本研究只針對課本以 及課文中文字的部分進行研究、分析,故建議亦可考慮將習作與課文中圖片一併 研究。

三、增加類目表的次類目

在本研究中次類目共只有27項,因不夠細分,所以偶爾會出現某段落之品格 內涵在本研究的次類目中未出現,故退而求其次將其分類在較為相似的次類目中。

因此,未來研究者可配合當時的時空背景或學生生活概況來增訂所需之次類目,

如「族群和諧」、「關心公共利益」、「生態保育」、「性別平等」、「人際智 慧」等次類目,使類目表更具周延性。

四、深入探討成效不彰之因

從本研究之結果可看出在七年級國文教科書含有高比率之品格教育內涵相關 文章,故在此階段雖未有專門時間、科目來傳授品格教育之相關課程,但可說其 已融入七年級國文教科書內。因此,一般而言教師可於教學過程中妥善地應用這

些文章來引導、提昇學生品格之成效,然而,從大家對品格教育之擔憂情況看來,

藉由教材來提昇學生品格之效果如何是值得再深入加以研究之議題?因教材中含 有如此高比率的品格文章,但為何成效不彰呢?其背後之成因為何呢?研究者認 為都是後續從事此相關研究的人可再進一步去探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亞雯(2004)。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92,79-95。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市:洪葉文化。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市:洪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