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語文教科書之品格教育相關研究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國語文教科書之品格教育相關研究探討

我國實施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後,取消了原本「公民與道德或道德與健康」

之道德教育課程,而改採取融入各學習領域教學的道德教育課程。復以教科書從 民國85年起逐年開放民間編輯出版,使得有越來越多以教科書中不同學科、領域 或議題等所進行之內容分析研究。而研究者針對1999~2008年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 士論文進行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檢索整理後,發現在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分析 的相關研究當中,除對品格教育相關內涵進行研究外,其他有關國語文教科書內 容分析的研究尚有八十篇。而在參考藍順德(2006)、周珮儀(2005)對教科書 內容分析的架構後,依其研究主題內容之不同,約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型:

一、教材內容(內容屬性)

指對教科書當中所蘊含的概念與內容進行分析探討。在1999~2008年博碩士論 文中,除了對品格教育進行研究分析外,尚包括對「人權」、「家庭概念」、「

生命教育」、「情緒因應與管理」、「鄉土文化」、「融合教育思想觀」、「多 元智能理念」、「海洋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父母角色」、「人物認 同與價值觀」、「利社會行為」等主題進行分析研究,共計二十九篇。

二、學科概念

即以學科的整體性質與特性,對國語文教科書進行分析,包含課文選文、文 體、修辭、句型、生字、成語、閱讀能力、寫作等相關方面進行研究。在對國語

科教科書學科概念的內容分析當中,以對修辭進行分析者為最多,共有八篇,其 餘共有三十篇。

三、圖文編排

針對教科書的圖文編排(亦即物理屬性)進行分析者,所佔數量較少,僅有 林燕玉(2006)對國小低年級國語教科書插圖之研究一篇。

四、教學設計

在國語科教科書內容分析的相關研究當中,有關教學設計此一主題的研究為 數並不多,僅有陳宜雯(2005)的國語文教科書寫作教材與寫作能力指標的分析 研究一篇。

五、意識形態

對教科書內容中的意識型態進行分析者,可再細分為宗教、族群、政治、性 別四大類。而其中佔研究之大宗者為性別類,共八篇,其它類型共有三篇。

而研究者對國語文教科書進行品格教育相關內容分析的研究進行探討,發現 不論是在國小階段或國中階段,對國語文教科書中的品格教育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的研究量數上可說是屈指可數,在國小階段和國中階段總共僅有八篇,由於此八 篇和本研究所欲進行的國語文教科書中品格教育內容分析具有密切相關性,故可 加以作為本研究之參考與補充,以下就國語文教科書中品格教育相關內容分析研 究整理並說明之:

一、詹家惠(2003)的「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視覺方法論之研 究與應用」

詹家惠的研究在於探索國小一年級九年一貫課教科書的道德內涵,以視覺方 法論來分析教科書中配合文字內容的視覺影像、圖片,企圖尋繹教科書中可能呈 顯的道德內涵,以作為運用視覺方法研究教育場境中的影像、圖像訊息之開創性 嘗試,並且提供有心關注或從事德育者從教材層面審視道德教育的機會。研究對 象為國小一年級的國語、閩南語、數學、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五個領域及生活 課程,而其研究結果有以下三項發現:

(一)「仁愛」為九年一貫課程國小一年級教科書最主要的道德內涵。而仁愛 道德意涵分四個向度「了解並照顧愛護自己」、「珍愛親人」、「友愛同學朋友鄰居」、

「喜愛與關懷自然環境」,不同領域各有所偏重。此外亦同時發現舊教材中的愛國 德行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近於「愛鄉土」概念的關懷居住環境及喜愛與關懷 自然的概念。而傳統下對上的孝道觀念,逐漸為較為對等關係的親子間的相互關 愛所取代。

(二)九年一貫課程各領域教科書呈現道德內涵的方式不同。「國語」教科 書中,仁愛的意涵蘊於受關愛的氛圍與快樂的情緒之中;「閩南語」教科書則將 珍愛親人的情懷落實於輕鬆詼諧的生活經驗中。「數學」以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 為情境,培養合作精神與道德行動的實踐理性。「生活」領域課程則是鼓勵以各 種形式的創作展現道德感受性,促成關懷者與被關懷者間的情感交流,體現仁愛 情懷。「健康與體育」教科書通常以文字補述照片圖像意涵,以繪畫式圖像指導 衛生習慣的步驟來指導正確行為或良好習慣的技巧。最後,「綜合活動」教科書 方面是透過分享與合作來涵養仁愛德行。

(三)教科書圖像傳達文字論述的主旨之外,圖像意涵溢出文字論述的情況 亦不在少數,其呈顯的議題包括:負面價值的傳遞、性別與城鄉差距等議題。如:

國語教科書圖像的女性與母親的地位相對於男性與父親,往往都處於邊陲,而在 有祖父母出現的,意味著傳統家族主義的圖像中,女性受邊緣化的情形更為明顯。

二、鄭嘉惠(2005)的「九年一貫國中階段國文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

-以關懷倫理學之關懷關係為分析架構」

鄭嘉惠以康軒版、翰林版、南一版三個版本七至九年級的國文教科書為研究 對象,並依據關懷倫理學以關懷關係為架構的理論基礎、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 內容探究,將品格教育分為「個人修養」、「與人相處」、「人與社會」、「人與自然」

四個面向的關懷關係加以分析。獲得以下之研究發現:

(一)以整體來看

1、國文科教科書中以「與人相處」所佔比率最高,「人與社會」所佔篇 幅明顯較少。故對於公共道德的部分較少描述, 其中對於整個社會的關注尚 停留在「關懷」社會的層面。

2、三個版本教科書皆含高比例的品格教育內涵。三個版本的品格教育百 分比皆佔該版本所有課文的四分之三強,但在三個版本中重 複 出 現 2 至3 次 的課文佔所有課文的四分之一。

3、從主要主題來看,國文科教科書中以「欣賞自然」做為主要主題的課 文最多, 其次為「關懷家人」與「氣節」。

4、七至九年級國文科教科書中,公共道德出現的比例偏低,多以「個人 修養」以及「與人相處」的方式呈現。

(二)以各版本來看

1、以主要主題來看,康軒版的各項次類目分佈較平均,翰林版與南一版 較多懸缺課程。

2、在「個人修養」方面,三版本皆重視「氣節」,不重視「自律」。 3、「與人相處」方面,三版本皆重視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尤重視「關懷 家人」及「孝順親人」。

4、「人與社會」的各品格以康軒版分佈較平均。

5、「人與自然」方面,三個版本皆重視「欣賞自然」,而無「珍惜資源」。

(三)以品格教育類目來源來看

1、國文科教科書中並無「信任他人」、「團隊合作」、「珍惜資源」。 三、張綺玲(2006)的「國小五六年級國語教科書道德意涵內容分析之研究」

張綺玲採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對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三個版 本之國小五六年級國語教科書進行道德哲學的內容分析,從道德哲學的觀 點 來 探 究理解本國道德課程教育哲學思想內涵,以及國小五六年級國語教科書內 容 所 涵 蓋的道德意涵。其研究發現:

(一)我國現今道德教育所採取之跨越課程模式之融入教學,適合在本國語 文領域來進行,因其內容包含豐富的道德事實。

(二)現今課程綱要對於道德教育理念描述並不明確,因此各版本國語教科 書在對課程綱要道德教育的詮釋,乃呈現迥然不同的面貌,皆未能完整涵蓋道德 教育的內涵。

四、潘致惠(2007)的「國中國文的品格典範教育研究」

潘致惠從傳統品格教育的教材、教法開始論述;再針對學生、家長、及教師,

同時以自製之「國中國文品格教育調查」問卷施測,並詳加分析,呈現品格教育 的現況;接著又以現行南一版、康軒版及翰林版國文教科書各六冊,共十八本教 材中,仔細閱讀,並從中挑取與品格典範相關之文章,從題材中進行分析比較;

最後是活動的實施與驗證,筆者透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將品格典範教材,結合學

習體驗活動,透過學習單或是實作,讓學生去觀察典範、記錄典範、模仿典範,

進而期許學生立志成為他人品德學習的典範。並總結全文得出本論文之價值結論 如下:

(一)可以讓品格典範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接軌。

(二)為文學中的典範人物找到新生命的立足點。

(三)讓品格教育在國文教學中找到新的教學法。

(四)規劃使國文教學成為品格教育最佳的途徑。

(五)期許國文教學能走在世界教育潮流的先端。

五、張瑋甄(2007)的「國小語文學習領域教科書中道德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

張瑋甄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康軒版、南一版及翰林版一至六年級的國語教科書 課文部分,共計39冊。分析內容包括了「守法」、「愛國」、「仁愛」、「孝敬」、

「禮節」、「正義」、「勤儉」、「信實」等八個德目。而其研究得到以下幾點 結論:

(一)國小階段國語教科書中皆蘊含了豐富的道德教育意涵之教材。

(二)1~3年級與4~6年級兩個年段之道德意涵教材數量分析上並無明顯的差 異性。

(三)版本間的道德意涵差異性:康軒版在「勤儉」類目為三個版本 之 冠 ; 翰林版則以「愛國」、「禮節」與「孝敬」道德意涵總次數較其它兩版為 多;南 一版則是在「正義」上略多於另兩版本。

(四)版本間的道德意涵相同性:三個版本皆以「仁愛」道德意涵 為 最 多 , 最少者皆為「守法」道德意涵。

六、張育瑋(2008)的「國小一至三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品格教育內容分析之研究」

六、張育瑋(2008)的「國小一至三年級國語文教科書品格教育內容分析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