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第一組曲》之指揮詮釋

第三節 第三樂章〈進行曲〉

(二)音量對比:第二樂章結尾由mf 一路漸弱(morendo,逐漸消失)至 ppp 結束,而第三樂章開頭即為最強奏 ff。

(三)速度、情緒對比:第二樂章速度為甚快板、活潑地(vivace),第 三樂章則為氣勢磅礴的進行曲(Tempo di Marcia)。

(四)音型對比:第二樂章結尾處可見各聲部接續的上行跳進音型,第三 樂章開頭為銅管聲部間的下行音型。

第二樂章的結尾是明亮的、輕快的、活潑的、最最弱奏(ppp)的、上行的 C 大調;第三樂章的開頭是陰暗的、激動的、最強奏的(ff)、下行的 C 小 調。作曲家顯然又成功地在樂章轉換的瞬間,就抓住每位聽眾的耳朵。

二、主題與動機:本樂章亦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A 與第二主題 B)及一個動 機(c):

(一)第一主題(A,分為前半 A1 與後半 A2):開頭之音程與 c 動機相 似。樂句前半之骨幹音為從G 音開始之一個八度音階下行,後半段以本曲主要 之音程(P4、P5)跳進上行回至 G 音。見【譜例 3-3-1】。

【譜例3-3-1】第三樂章第一主題前半樂句(第 4-8 小節)

(二)第二主題(B):本樂章的第二主題與第一樂章主題極為相似,前 半樂句與第一樂章主題幾乎完全同音,後半樂句音名雖不同,但保持近乎相同 音程之同向音型。(請見【譜例3-3-2】。)

【譜例3-3-2】第三樂章第二主題第 41-48 小節

(三)「c 動機」:為 E♭-D-G 三個下行音型(見【譜例 3-3-3】),來自

於第一樂章主題之倒影(見【譜例3-3-4】)。

【譜例3-3-3】第三樂章第 1-3 小節(動機 c)

【譜例3-3-4】第一樂章主題之倒影

三、樂曲結構:

一般進行曲若根據出現的主題與動機劃分,通常可以區分成:導奏

(Introduction)-進行曲(March)-中段(Trio)-進行曲(March)-尾奏

(Coda)。若將第三樂章以主題與動機劃分,則第 89 小節之進行曲主題

(A1)將被視為結構上之「再現」,如【表 3-2-1】。以調性角度來看實為不合 理:曲式上「進行曲」再現之處調性並未一同回歸主調,且在第97 小節開始持 續轉調、推移。

【表3-2-1】第三樂章架構表 1

【表3-2-2】第三樂章架構表 2

第四章 《第一組曲》之指揮詮釋

本章根據研究者之帶團經驗,闡述指揮者在排練過程中可能會遇見之問 題、改善方式及注意事項。樂譜以1984 年修訂版本為根據而說明。

第一節 第一樂章〈夏康舞曲〉

一、 前置準備工作

(一)速度選擇

霍爾斯特於第一樂章之速度標記為「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研究者認為指揮於選擇速度時應考量到以下幾點:

1. 注意樂章開頭 Euphonium 與 Tuba 所需之氣量,速度過慢會造成 換氣次數過多,影響樂句流動。

2. 字母 B 處木管十六分音符段落需維持明亮、燦爛之音色,速度不 宜過快使之聽起來倉促。見【譜例4-1-1】。

【譜例4-1-1】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37-42 小節木管之節錄

3. 指揮應同時思考演奏至樂章結尾「莊嚴地」(Maestoso)段落

(字母F)時,與其後「漸慢至結尾」(rit. al fine)之理想速度 關係。

(二)預備拍預示: 之第一拍輕畫,第二拍身體放鬆、雙手外展、從容 且飽滿的呼吸,使樂手有足夠時間吸氣與感知速度。

二、 主題

(一)運音:銅管樂器在演奏圓滑奏時,需特別注意氣的使用。初學者吹 奏此主題時,可能因為控制力不足,導致圓滑奏不夠順、或是跳錯 音(尤其於音程向上大跳時,如F-C、G-C、D-G、F-降 B,見【譜 例4-1-2】)指揮可請該聲部單獨吹奏,提醒樂手音域變高時,氣流 的速度亦需加快,才能奏出正確之音高。

【譜例4-1-2】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1-8 小節之節錄

(二)換氣:吹奏管樂器時需特別注意,所有換氣前的音符時值須確實吹 滿。初學者演奏第4 小節的降 B 音時(二分音符),很容易只吹一 拍就換氣。該處的確是適當的換氣點,但是要提醒樂手音符要吹到

第二拍正拍上始可換氣,如此方可保持樂句之連續感。亦即,實際 換氣長度不可多餘一個八分休止符。此觀念適用於所有換氣點。

三、 第一變奏

(一)呼吸:第7 小節至第 8 小節皆為長音,易使演奏第一變奏之樂手失 去速度感,導致第一個音無法整齊演奏。指揮可提醒樂手們,當前 一組的低音聲部演奏長音時,自己心中必須維持四分音符的律動,

並在開始吹奏的前一拍,與同聲部樂手一起吸氣、保持身體律動,

如此有助於整齊演奏。

(二)速度維持:初學者比例相當高的高中樂團在演奏第一變奏時,各聲 部速度易分歧,原因可能是團員並未真正互相聆聽。例如2nd Cornet 第 9 小節第 3 拍易過早出來,是因演奏者未意識到 1st Cornet 在該小節第2 拍還有對旋律。於此,指揮可提醒樂手應聆聽之聲 部,並提醒樂手演奏長音時,內心仍需維持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的 律動,如此方能維持一致的脈動。見【譜例4-1-3】。

【譜例4-1-3】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7-11 小節之節錄

(三)音量:指揮可提醒樂手維持前一組的音量,在自己開始演奏時,保 持相同的音量,方可接續樂曲之鋪陳。

四、 第四變奏

注意打擊樂器音量平衡:初學打擊者在演奏打擊樂器時,容易音量過大,

而將吹管樂器覆蓋。指揮應提醒所有打擊聲部注意音量之平衡,不宜喧賓奪 主。

五、 第五變奏

木管十六分音符之華彩片段應該自始至終保持燦鍊、明亮的ff。需注意演 奏至低音域時,樂手需要用足夠的氣量支撐住音量,在聽覺上才能維持張力。

請見【譜例4-1-4】。

【譜例4-1-4】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41-44 小節木管之節錄

六、 第六變奏

指揮需注意低音聲部八分音符之長度、音型與重量是否一致。見【譜例 4-1-5】。

【譜例4-1-5】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49-56 小節之節錄

七、 第七變奏

此變奏如室內樂般,編制驟減。主題由3rd Clarinet 與 Horn 共同演奏,

Horn 通常音量較大,而 Clarinet 在音量上較弱。指揮可以要求兩聲部彼此聆 聽,以達到音量平衡。指揮同時應注意主題與其它聲部之平衡。

八、 第八變奏

此變奏結尾出現了本樂章第一次的完全正格終止(PAC, Perfect Authentic Cadence),宣告著第一樂段的結束。除了 Alto Saxophone 演奏 主題之外,指揮需注意其他相同行為聲部之平衡,如Flute 與 Oboe 的三連 音對唱,以及E♭ Clarinet 與 Horn 的對位線條。指揮亦應留心以上三組聲 部彼此之平衡,見【譜例4-1-6】。

【譜例4-1-6】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65-72 小節之節錄

九、 第九變奏

霍爾斯特於第九變奏與第十變奏使用主題倒影手法。此段變奏之主題旋律 音域比對旋律低,聽覺上較不明顯,聽眾可能只聽見對旋律。指揮需特別留意 主題與對旋律之平衡,方不致失焦。詳見【譜例4-1-7】。

【譜例4-1-7】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73-80 小節之節錄

十、 第十變奏

(一)二對三節奏:低音聲部(和大鼓)與主題形成強烈的二對三節奏

(hemiola),在末四小節,所有聲部都呈現兩拍子律動。指揮應在 打三拍時,顯現重音移位之兩拍律動。

【譜例4-1-8】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84-88 小節之節錄

(二)吊鈸:為張力之鋪陳,研究者認為音高不宜過低,可選用尺寸較小 之吊鈸,使音色明亮,提升穿透力。芬奈爾亦曾建議使用18 吋之吊 鈸。45

十一、 第十二變奏

指揮需注意第十一變奏與第十二變奏的主題連接處。前者主題結束於長音 D,相當於後者降 E 大調之導音,故演奏第十二變奏主題的 Cornet、

Trombone、Euphonium 需接續前一變奏 Trombone 之音量與音色,使兩變奏主

45 Frederick Fennell, "Holst’s First Suite in E♭," The Instrumentalist (February 2005.)

題完整連接、情緒得以鋪陳。指揮時,手勢應使主題盡可能圓滑、平順地銜 接。

【譜例4-1-9】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95-100 小節之節錄

十二、 第十四變奏

經過前兩變奏的屬音準備段,此處調性終於回歸。指揮上應該明確提示F 前1 小節第 3 拍聲部進入點,並於第二拍協助樂團吸氣,強而有力奏出飽滿的 ff。見【譜例 4-1-10】。

【譜例4-1-10】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113-110 小節之節錄

十三、 第十五變奏

譜上的rit. al fine 雖然寫於此變奏一開始,但研究者建議較明顯的漸慢可留 置本樂章最後5 小節,以免過早漸慢導致曲末速度感過於停滯。另外,指揮務 必要求大鼓樂手演奏大聲而扎實的ff,以有效幫助吹管樂器加強主音的回歸,

詳見【譜例4-1-11】。

【譜例4-1-11】1984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122-131 小節之節錄

第二節 第二樂章〈間奏曲〉

一、 前置準備工作

(一)速度選擇:此樂章之速度標記為甚快板(vivace),亦有「活潑 地」之意,故速度不宜過慢;但指揮亦需考量字母B 前 4 小節木管 快速音群之清晰度,避免速度過快,詳見【譜例4-2-1】。研究者本 樂章選用的速度為 =152。

【譜例4-2-1】1984 年修訂版第二樂章第 24-34 小節之節錄

(二)預備拍預示:由於霍爾斯特交代「樂章間不宜停頓」,故指揮應於 第一樂章最後一個和弦收拍後,待現場回音消散,隨即給予第二樂 章輕快之預備拍。

二、 第

3

小節(第一主題)

第一主題由Oboe、Solo Clarinet、Cornet (con sordino)一同演奏,指揮需注 意各聲部音量之平衡,以免Solo Clarinet 過於小聲,或是 Cornet 將其他聲部蓋 過。

三、 打擊樂

(一)發聲點:初學打擊的樂手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發聲時間點太晚」。

研究者在排練高中生樂團時,Tambourine 亦有此情況。指揮可與樂 手單獨練習,由指揮劃拍子、樂手演奏,持續調整發聲點,直至問 題改善。

(二)三角鐵音符遺漏:手稿與1948 年修訂版於字母 E 前第 4 小節與第 1 小節,各有一音量為p 的三角鐵二分音符。1984 年版本製作時不慎 遺漏,指揮排練時應當補上。

【圖4-2-1】手稿第二樂章第 100-108 小節之節錄

【譜例4-2-2】1984 年修訂版第二樂章第 100-108 小節之節錄

四、 段落

A

(一)字母B 後第 3 小節:Bass Clarinet、Bassoon、Tenor Saxophone、

Euphonium、Bass 之八分音符演奏法不易統一。指揮可以請樂手將 值(L’istesso Tempo),協助樂手維持樂曲律動。

(二)拍型調整:整段第二主題宜打成大二拍,以利樂句流暢進行。

(三)指揮的空間:主題與伴奏多為弱起拍,指揮除了協助樂手一同呼 吸,亦需給予後半拍的空間,以助樂手順利吹奏,見【譜例 4-2-3】。

【譜例4-2-3】1984 年修訂版第二樂章第 65-72 小節之節錄

七、 段落

F

(一)字母F 開始,本樂章三個主題動機相繼出現,指揮應維繫各主題之 演奏風格,並留意主題之間的聲部平衡。指揮手勢上可預示各聲部

(一)字母F 開始,本樂章三個主題動機相繼出現,指揮應維繫各主題之 演奏風格,並留意主題之間的聲部平衡。指揮手勢上可預示各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