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第一組曲》各版本樂譜分析

第四節 2005 年修訂版本

芬奈爾曾於2002 年表示,希望能出版一個精確、易讀,並含大量歷史與演 出資料註記的《第一組曲》樂譜。同時,他希望此版本能附上最好的錄音,以 作為管樂團教學之用。他認為,《第一組曲》應當成為所有管樂團的基本練習 曲目。71在2005 年,芬奈爾過世的隔年,Ludwig Masters 根據芬奈爾所使用的

《第一組曲》總譜(1948 年 Boosey & Hawkes 版本),以及其上所有更正、筆 記、歷史研究、詮釋建議等,出版了可稱為「芬奈爾演出版本」(“Frederick Fennell Performance Edition”)的新修訂版本。

一、芬奈爾所著文章

美國音樂雜誌《演奏家》(The Instrumentalist)曾於 1975 年 4 月於出版了

芬奈爾所著〈霍爾斯特降E 大調第一組曲〉(The Holst Suite in E♭)

,這篇文章為〈管樂團基本曲目〉(Basic Band Repertory)一系列文章中的一 篇。文章內容包含了《第一組曲》的歷史、演變,及芬奈爾對於此曲多年的調

71 Gustav Holst, First Suite in Eb for Military Band (Ludwig Masters, 2005).

先的不完全小節,便加入了第一拍與第二拍的休止符,成為完全小節。故全曲

手稿中之1st Cornets B♭與 2nd Cornets B♭聲部各自包含分部(divisi),例 如第三樂章字母C 後第 3 小節開始,2nd Cornets B♭即分為兩部;又如第三樂章 最後Piu mosso 處,1st Cornets B♭與 2nd Cornets B♭都各自再分為兩部。故 2005 年修訂版中,在完全不增加或減少音符數量之下,直接將Cornet 聲部拆成 4 部,讓各部不再面臨分部(divisi),以方便樂手閱讀。

72 Frederick Fennell, "Holst’s First Suite in Eb," The Instrumentalist (Febuary 2005.), 32-48.

單簧管聲部原本為Solo Clarinet B♭、1st Clarinets B♭、2nd Clarinets B♭與 3rd Clarinets B♭;2005 年修訂版改為 1st Clarinets B♭、2nd Clarinets B♭、3rd Clarinets B♭與 4th Clarinets B♭。聲部音符不曾更改,僅名稱上更動。

五、速度標記 Ensemble)錄製的《第一組曲》各樂章速度相同。73有趣的是,芬奈爾於《演 奏家》文章出版的三年後——1978 年 4 月 4 日,與克利夫蘭交響管樂團

(Cleveland Symphonic Winds)又錄製了一次《第一組曲》。74而本次錄音的速 度與原先文章中設定的速度則有些許差異。

73 本唱片由水星唱片(Mercury Records)錄製:Gustav Holst, Suite No. 1 in E-Flat, Suite No. 2 in F; by Vaughan Williams, Folk Song Suite; The Eastman Symphonic Wind Ensemble, directed by Frederick Fennell, Mercury – MMA 11063 (MG 50088), 1955, CD.

74 本唱片由特麗國際集團(Telarc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錄製:Gustav Holst, Suite No. 1 in E-Flat, Suite No. 2 in F; by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Bach, Fantasia In G; The Cleveland Symphonic Winds, directed by Frederick Fennell, Telarc –5038, 1978, CD.

六、運音(

articulation

)標記

觀察2005 年修訂版之譜面,研究者發現芬奈爾在幾乎所有的地方都加入了 自己詮釋的運音(articulation),這是在手稿中或是任何先前的版本中不曾見到 的,例如:

(一)第一樂章第五變奏(此版本為第42 小節開始,其他版本為第 41 小 節)之木管十六分音符華彩段落,芬奈爾加上數個持音(tenuto),

讓木管能加強主題進行的節奏律動,詳見【譜例6-4-1】。

【譜例6-4-1】2005 年修訂版第一樂章第 42-45 小節

(二)第二樂章第2 小節開始之主題旋律,在許多音符上都被加上額外的 運音記號,呈現出芬奈爾對於運音清楚、明確之想法,詳見【譜例 6-4-2】。

【譜例6-4-2】2005 年修訂版第二樂章第 1-10 小節

(三)第三樂章第5 小節開始的第一主題,所有銅管四分音符皆加上斷奏 記號。顯示芬奈爾希望透過斷奏以突顯銅管精神抖擻之性格,詳見

【譜例6-4-3】。

【譜例6-4-3】2005 年修訂版第三樂章第 5-9 小節

此版本額外加入運音之處多不勝數,族繁不及備載,研究者僅舉以上三例 供讀者參考。

芬奈爾透過加入了諸多運音記號,清楚呈現了他心目中對於《第一組曲》

理想的詮釋樣貌。的確,若與先前不同之修訂版本比較,演奏此版本時,樂團 聲部間可以更快速達成共識。

但研究者認為,對於指揮來說,讀譜時所引發之思考,甚至疑惑,是形塑 出自身詮釋版本極為重要的環節,也是真正認識一首作品過程中必經的重要階

段。演出者若在未對原曲有充分了解下,便直接以此修訂版本作為文本演出,

恐怕會失去原本有機會被激發之創意與靈感。研究者並非欲於此質疑或否定芬 奈爾對《第一組曲》與管樂發展之重要貢獻與權威地位,研究者認為,在演出 者保持獨立思考之前提下,此修訂版本仍可以作為詮釋時之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