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第一組曲》1909 年手稿分析

第二節 第一樂章〈夏康舞曲〉手稿分析

一、主題

觀察第一樂章手稿之第一面(見第一節【圖5-1-2】),可以發現 Baritone B♭、Tenor Saxophone B♭、Bass Clarinet B♭、Bassoons 聲部處黏上了空白五線譜

紙張,覆蓋了前八小節原有之筆跡。研究者還在Tenor Saxophone B♭及 Baritone B♭聲部處觀察到第一小節上方未完全遮蓋住之“legato”一字之上半部,字跡與 Euphonium 及 Bombardon 聲部上方“legato”一字相同,詳見【圖 5-2-1】與【圖 5-2-2】。研究者由此推測了兩種可能之構想:

(一)霍爾斯特原本希望樂曲以中、低音木管(Tenor Saxophone B♭、Bass Clarinet B♭、Bassoons)作為樂曲開場,但後來基於某些理由(或許

為音色考量),決定改為以低音銅管與String Bass 開場。

(二)霍爾斯特原先就打算由所有中、低音之木管(Tenor Saxophone B♭、

Bass Clarinet B♭、Bassoons)、銅管(Baritone B♭、Euphonium、

Bombardons)以及低音提琴(String Bass)一起演奏,但後來考慮 到織度過於厚重而修改。

【圖5-2-1】手稿第一樂章第一面之節錄 1

【圖5-2-2】手稿第一樂章第一面之節錄 2

另外,在手稿第一樂章的第三頁(見【圖5-2-4】),第二變奏最後兩小節

(A前兩小節),Trumpets B♭、Horns in F、Horns in E♭、Baritone B♭聲部又有

一長達八小節的黏貼痕跡,將原本四行樂譜遮蓋。若觀察第一樂章從開頭至前 六變奏之音量變化,可以發現是一持續堆疊、累積之過程:由p 及 pp 開始,一 路堆疊至mf、f、ff。又第二變奏最後兩小節是由 pp 開始漸強,若加入

Trumpets B♭、Horns in F、Horns in E♭、Baritone B♭一同演奏,顯然在音量上難 以維持小聲,故研究者推斷此處之刪減為織度過於厚重之故。

【圖5-2-3】手稿第一樂章第二面(第 11-21 小節)

【圖5-2-4】手稿第一樂章第三面(第 22-32 小節)

二、第二變奏(第17-24 小節)

觀察第二變奏(第17-24 小節)之豎笛部分(見【圖 5-2-3】),可以發現 1st Clarinets B♭原先演奏與 2nd Clarinets B♭相同之旋律,但後改成重複 Solo Clarinet B♭之旋律。可能的原因為聲部間之平衡:旋律若只由 Solo Clarinet B♭單 獨演奏,恐難與其他聲部相抗衡。

三、第三變奏(第25-32 小節)

第三變奏第一小節之Tenor Trombone 聲部亦可觀察到塗改之痕跡(見【圖 5-2-4】),其塗改輪廓相似於 1st Cornet B♭聲部(2 個四分休止符加上 4 個 F

音,音域低小號一個八度)。表示原先1st Cornet B♭與 Tenor Trombone 保持相 隔八度之同型態節奏反覆,持續六個小節,但基於某種原因,最後霍爾斯特決 定將長號之第一組節奏刪除,僅保留小號。

研究者推斷,由於第三變奏第一小節(第25 小節)主題旋律才剛開始演 奏,第一拍與第二拍為f 之兩拍長音,若馬上於第三拍由長號吹奏同音域(f 音)之節奏音型,聽覺上可能會干擾主題之進行,故霍爾斯特僅保留高八度之 小號節奏,待下一個小節聽眾熟悉此出現於第三拍之節奏型後,再讓長號加入 演奏。亦即,霍爾斯特在樂句開始處讓低音域只出現主題旋律,以保持聽覺上 的完整性。

四、第五變奏(第41-48 小節)

觀察第五變奏之木管十六分音符可以發現,換頁之後原先的圓滑奏完全消 失,詳見【圖5-2-5】。

【圖5-2-5】手稿第一樂章第 41-48 小節木管部分之節錄

但是若再觀察最下方鋼琴譜,即可發現十六分音符上有一橫跨五小節的圓 滑線,詳見【圖5-2-6】。故研究者推斷上方木管各樂器之圓滑奏之缺少並非作 曲家刻意為之,而是忙中有所遺漏。55

【圖5-2-6】手稿第一樂章第 41-48 小節鋼琴部分之節錄

55 Wind Repertory Project contributors, "Articles: First Suite," Wind Repertory Project,

http://www.windrep.org/index.php?title=Articles:First_Suite&oldid=18717 (accessed April 11, 2019).

五、第六變奏(第49-56 小節)

觀察第49-57 小節,可見 Bass Clarinet B♭、Bassoon、Tenor Trombone、

Bass Trombone、Euphonium 與 Bombardon 聲部演奏同一旋律。但第七、第八小 節的Bass Clarinet 突然消失,其他聲部仍繼續演奏,研究者推測可能是作曲家 於換頁後遺漏所致,詳見【圖5-2-7】。

又換頁後二小節之Bassoon 聲部之音型(G-A♭-G-F-E♭-D-C-D-C-B♭-A♭-G-F)與其他各聲部(G-A♭-G-F-E♭-F-E♭-D-C-B♭-A♭-G-F)略有不同,推測可能銅

管聲部的音型才是正確的,詳見【圖5-1-7】。56

【圖5-2-7】手稿第一樂章第 49-57 小節之節錄

六、第八變奏(第65-72 小節)

第八變奏比較特的地方是,霍爾斯特於此處為所有的樂器都安排了替 代樂器:flute 可由 solo clarinet 代替、oboe 可由 2nd Clarinet 代替、alto

56 伊藤康英,《吹奏楽のための第 1 組曲〔原典版〕》(東京:日本楽譜出版社,2014),

10。

saxophone 可由 3rd Clarinet 代替、E♭ clarinet 及 Horn 可由 1st Clarinet 取代。詳

見【圖5-2-8】與【表 5-2-1】。

【圖5-2-8】手稿第一樂章第 65-72 小節之節錄

【表5-2-1】手稿第一樂章第八變奏之替代樂器 第一樂章第八變奏

音樂 原樂器 替代樂器

主題旋律 alto saxophone (ad lib) 3rd clarinet 三連音對唱旋律 I flute solo clarinet 三連音對唱旋律 II oboe (ad lib) 2nd clarinet 對旋律 I E♭ clarinet 1st clarinet 對旋律 II F horn 1st clarinet

此舉充分展現霍爾斯特給予不同管樂團編制之彈性。對於編制如此大的彈 性在其後1948 年、1984 年、2005 年的改編版本都不復見,研究者推測,原因 為20 世紀中葉開始,管樂團有了標準化的編制,alto saxophone、flute、oboe、

E♭ clarinet 及 horn 都成為正式編制,故出版商便決定省略原本需要的替代樂器 部分。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地方是,此變奏中的編制,僅alto saxophone 與 oboe 是 當初即設定為ad lib 的樂器,也就是霍爾斯特認知到樂團裡確定會有 flute、E♭

clarinet 與 F horn,那為何他還要為這些不可省略的樂器也安排替代樂器?此問 題研究者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或許有這樣的可能:霍爾斯特認為在有缺少部 分樂器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把此段全部讓豎笛演奏,讓段落之音色更加統一。

也就是將此變奏最終編制的決定權交由樂團指揮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