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三維視覺化能力

三維視覺化能力是一種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空間能力,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 更不可缺少這種視覺與心象的轉換能力。本節將從三維視覺化的相關研究進行探 討,分析學生學習摺紙之困難處,並尋求解決之方法。

一、三維視覺化的定義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三種尺寸,分別是寬度、高度以及厚度,但是這 三種尺寸所產生的訊息在進入眼睛的視網膜之後,只有高度與寬度的訊息被接 受,因此必須另外透過知識與經驗來詮釋、解讀立體空間(蘇祐琮,2005)。Berkely 於 1709 年首先提出三維視覺化的理論,他認為所有外在的影像訊息進入眼睛後,

皆停留在視網膜上形成二維度影像,必須擁有二維度的圖形表徵才能詮釋三維度 空間概念。

在視網膜上形成的二維度影像,必須透過雙眼線索(Binocular cues) 或是單 眼線索(Monocular cues)才能將外在環境或物體的深度與距離等訊息轉換為空間 的感知(Rookes & Willson,2000/2003)。雙眼線索運用的原理是透過兩眼可視 區域的重疊現象,將兩眼的訊息整合為雙眼的立體視覺。由於兩眼所在的位置有 所不同,因此所看到的影像也略有不同,這樣的像差在進入到視網膜後,透過神 經將影像調整為同一影像,使其具有立體感。當我們距離可視物體越近,所產生 的像差越大,反之則越小(蘇祐琮,2005);單眼線索則是以單一眼睛便可以獲 得判斷視覺深度的知覺,此原理大多運用在藝術創作的表現上。

在科技日新月異下,目前有許多立體成像技術所運用的原理便是以雙眼像差 為主要依據,如:立體鏡、紅藍鏡、偏光眼鏡、光柵立體影像等,但是在我們的 生活周遭,特別是現今學習環境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仍屬於平面的範圍,因此平

24

面影像的呈現仍以單眼線索為主要的視覺原理。單眼線索能在二維度空間中表現 出三維度空間的深度,主要透過幾個訊息因素:交疊或重疊(Occlusion)、相對大 小(Relative Size)、相對高度(Relative Height)、紋理梯度(Texture gradient)、

線性透視(Linear Perspective)、大氣透視(Atmospheric Perspective)、光線與 陰影(Lighting and shadows)等線索(蘇祐琮,2005)。從這些訊息中可以使 我們的二維度認知表徵獲得深度的線索,並且依據經驗來作推理與判斷,進而詮 釋三維度空間。

二、摺紙圖解與三維視覺化

單眼線索的原理經常被運用於藝術與設計的領域之中,摺紙書籍也透過其中 的交疊或重疊、相對大小、相對高度、線性透視等線索來解說摺紙步驟。摺紙文 化起源雖早,卻未發現有關於摺紙技法解說的記載,大多是口耳相傳,就連摺紙 文化發展最為鼎盛的日本,亦是到了 1764 年才有《包結記》一書講解關於禮法的 摺紙術。1797 年,日本伊勢國(今三重縣桑名市)長円寺住持魯縞庵義道出版的

《秘傳千羽鶴折形》,是目前所流傳最早的娛樂性摺紙書,內容除了說明紙鶴能帶 給人長壽,以及象徵吉祥外,也介紹了四十九種連鶴的作品。到了江戶時代後期,

從此書發展而來的摺紙遊戲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大橋皓也,2007)。

圖 2-4 包結記 圖 2-5 秘傳千羽鶴折形

(圖片取自 http://nosi-mizuhiki.com/ (圖片取自 http://sakurako.iza.

modules/tinyd0/) ne.jp/ blog/entry/1423889/)

25

十九~二十世紀可說是摺紙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世界各國紛紛有摺紙的作品 與書籍出版,也由於交通便利、資訊傳遞發達,各國間也開始有了交流。英國人 Lewis Carroll(原名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1832~1898)除了在文學上的偉 大著作,對於摺紙也有相當深入的研究,至今英國每年也都舉辦國際摺紙大賽(The International Alice in Wonderland Origami competition)紀念其貢獻;德國 則有 Froebel 將摺紙活動融入於幼兒教育之中;1902 年,西班牙人 Miguel de Unamuno 出版《愛與教育學》(Love and Pedagogy),內容中介紹了自己的摺紙 作品。早期所出版的摺紙書籍,在說明上並未有統一的圖示標準與步驟,因此讀 者在學習技巧上較為不易。

1954 年,日本人吉澤章(Akira Yoshizawa)出版《新摺紙藝術》,書中對於 摺紙符號有系統的列舉出圖示及說明,其中包含山線、谷線,以及箭頭所標示的 意義等,並且首次嘗試將摺紙步驟圖解,被喻為摺紙之父;1961 年,美國人 Samuel Randlett 出版《摺紙藝術》(The Art of Origami),書中使用的摺紙基本符號,

是由他與英國摺紙藝術家 Robert Harbin 共同討論制定的規範。他們致力於摺紙 基本符號的創建,並且整合出一套有系統的摺紙基本符號,稱之為

『Yoshizawa-Randlett System』,此系統是目前世界所公認通用的摺紙基本符號,

其中的基本符號結合了吉澤章與 Samuel Randlett 各自開發的系統,以線條與箭 頭為主要符號(Robinson,2004)。目前世界各國出版的摺紙書籍大多以此系統為 依據作說明,使初學摺紙的讀者能不必透過文字便可以辨明基本符號的運用。以 下表 2-2 為 Yoshizawa-Randlett System 之基本符號:

26

表 2-2 Yoshizawa-Randlett System 之基本符號

(mountain fold)

摺 痕

(crease)

谷形摺

(valley fold)

隱形的線條

(invisible line)

(forward fold)

反覆摺疊

(pleat fold)

向後摺

(reverse fold)

內側打摺

(inside crimp fold)

摺疊後再攤開

(fold and unfold)

外側打摺

(outside crimp fold)

旋 轉

(rotate)

重複動作

(repeat action)

翻到背面

(origami base),吉澤章首先歸納出七種摺紙基本形:氣球或稱水雷基本形、

魚的基本形、蛙的基本形、鶴的基本形、正方形基本形、雙船基本形、坐墊或稱 烤薄餅基本形,後來則由其他的摺紙藝術家增列至十五種通用的摺紙基本形

(Robinson,2004)。在十五種摺紙基本形之中,有些已流傳數百年,有些則由部 分最簡單的基本形演變而來,摺紙初學者只要熟悉這些摺紙基本形,將來便可融 入更多元的技法於創作之中。

27

摺紙基本符號與基本形是為了讓摺紙初學者瞭解書中的步驟解說,並且能夠 利用基本形變化出多種作品,縮短了相同基本形的步驟解說,以正方形基本形為 例,至少需要七個步驟才能完成此基本形,只要讀者熟知此基本形,便可以簡化 基本形步驟的呈現,節省不必要的重複印刷。蘇志昌(2010)利用正方形基本形 創作出十二生肖系列作品,在步驟解說的第一個圖示皆以此基本形為起始,節省 了重複圖示的解說,大大的提升了步驟解說的效益。

摺紙圖示的演進,目的在於使閱讀者更易於理解摺紙的步驟,在一般的圖示 步驟,閱讀者必須從二維度的平面圖片,透過自身的心智能力轉換為三維度的立 體概念,若是摺紙初學者尚未具備這樣的心智能力,便容易在轉換過程中出現理 解的困難。對於缺乏摺紙經驗的學習者,在摺紙書籍的設計上必須考量步驟圖示 的銜接、文字與符號的說明,以及圖示的立體感(陳春延,2002)。

在本研究中,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學生,依據 Piaget 對兒童空間概念所進 行的實驗,高年級學生的空間概念認知發展應處於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 間,因此在二維度平面與三維度空間的轉換時並無法處理複雜的旋轉(Hart &

Moore,1973)。二維度與三維度之間的轉換過程是將平面圖形想像成立體物件的 能力,並且作移動、轉動及扭動,而這樣的心智旋轉正是最為困難的一種空間能 力(Lohman ,1979)。因此,若能透過輔助工具協助學習者在三維視覺化的理解 過程,將對學習成效有所助益。

三、三維視覺化輔助媒材

坊間摺紙書籍的步驟圖示大約可分類為三種呈現方式,分別是手繪製圖、電 腦繪圖,以及實體拍攝,隨著電腦與印刷技術的進步,摺紙書籍的編排與設計更 為精美,但無法改變的是書籍的呈現仍然屬於二維度的平面表徵,學習者仍必須 透過自己的心象來理解、轉換三維視覺化的過程,在這樣的限制之下,使用輔助

28

教學媒材進行指引,將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三維視覺化能力(蘇祐琮,2005)。

目前已發展的三維視覺化輔助教學方式有:立體圖法、立體模型、連續動態 圖及 3D 動畫、視差立體影像。立體圖法是運用雙眼線索中所存在的視差為原理,

在平面上分別畫出左、右眼所觀察到的影像,藉以輔助立體影像的呈現,增進學 習過程中三維視覺化的轉換。立體圖法的方式固然具有輔助效果,但此方式在視 點上仍有其限制,它並無法從多視點的角度來觀察,於是以多視點為原理的立體 模型法便應運而生;立體模型可以透過旋轉的方式認識立體結構,發揮立體結構 具有多視點的優點,在模型轉動的過程中,它會產生不同的空間深度變化,假使 透過此深度線索並配合光影投射,將使空間的學習效果更加顯著;連續動態圖及 3D 動畫則是利用不同角度的連續圖,利用視覺暫留的原理達到動態的效果,使影 像得以呈現空間感;視差立體影像亦是利用左右眼視差的原理將不同的立體影像 結合,產生具有空間深度的影像(蘇祐琮,2005)。透過這些方式能使學生從二 維度平面的圖形表徵理解三維度空間的立體概念,對於學生學習效果的增進有其 效果(廖焜熙,1996)。

在已開發的三維視覺化輔助媒材中,除了立體模型外,其餘皆是利用單眼或 雙眼線索來輔助三維視覺化過程中圖像的呈現。在不同的教學媒材上,製作方式 不同,所帶來的學習成效也不同;在學習效果方面以實體模型的教學媒材最為有 效,但立體模型的製作不僅費時費工,且搬運不便,因此,利用動畫製作的簡便 性,成為製作教學輔助工具的一項趨勢。

四、小結

三維視覺化是空間能力的一種,是運用心象能力將二維度平面與三維度立體 空間轉換的過程。在傳統摺紙教學中,圖示步驟大多參考摺紙書籍內容而成,過

三維視覺化是空間能力的一種,是運用心象能力將二維度平面與三維度立體 空間轉換的過程。在傳統摺紙教學中,圖示步驟大多參考摺紙書籍內容而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