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閱讀理解教材實施行動經驗給了我什麼

針對低年級「每週一文」實施情形,以下是低年級老師們的分享:

A 師:文章,若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測驗,是不可能的,光是讀就有問題;而 師生一起讀文後測驗,一篇都要花上四至五次的晨光時間,等同於四至五週,且 時間不連續,每次都還在花時間重述前一次的內容,所以這學期才進行四、五篇 而已。

B 師:還是有拼音很吃力的學生,按照學校的方式實施,學生的能力上是無法 自己完成的,而且原本這樣計畫初衷是不願變成是師生的額外負擔,如今卻是負

擔了!

C 師:就算是二年級,一篇文章僅用晨光時間也顯得不足,就算是班上學習還 算優秀的學生,只能稱得上勉強可以自己閱讀自己評量,其餘學生根本做不來。

學生提問、老師解答後,學生回到座位上還是不知要怎麼回答,尤其程度差的學 生,不是亂寫答案就是不會寫,很頭痛。

D師:若是只針對低年級提取文本訊息的部份,學生學習情形優良,甚至覺得 難度可以再加深,像是文本訊息理解試題的難度,或是增加推論理解的比重等。(札 990119)

低年級教師們實施閱讀教學遇到的困難,都提到時間的不足,還有預期規劃 的實施方式無法達成預期目標,也造成教師的負擔和學童的壓力,而研究者的對 於閱讀教學的整體檢視,除了影響學童學習的因素和其他教師相同之外,心中還 多了一份欣喜。

研究者記得第16篇上課鐘響進入教室時,感受到了學童傳達出來的負面情 緒,「今天聽故事就好…」(札990118),這句話雖然是研究者當下安撫學童的話,

也是研究者期許自己該次的教學能達到的另一個目標:即使是上課,也能感受到 聽故事的享受。可能是提問採競賽的方式進行,轉移了學童的負面情緒;又或者 原本對讀文章還有些壓力的學童來說,研究者是真的只讓他〝聽故事〞,所以提問 搶答進行到第二段時,心情緊張的說:「老師,等我一下!」(觀990118),語畢,

只見學童深呼吸,才讓研究者繼續教學活動。而學童要求研究者等他的原因,是 因為即將進行提問搶答,在意自己的表現,因此顯得緊張,此時,學童的專注力 全在閱讀教學活動中,上課前的負面情緒早就消雲散了吧!這點,讓研究者心深

透過行動經驗,不但讓研究者增加選用閱讀教材的經驗、了解自身閱讀教學 的優缺點,也讓研究者為自己的教學付出受到鼓舞,未來還要以此為基準繼續努 力,不論閱讀教學或是評量研習,都引起研究者參與之興趣;而透過持續性的閱 讀教學,對於學童閱讀理解能力有所助益之外,對於研究者往後指導閱讀相關活 動時,更能掌握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