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文化層其他現象出土之裝飾品

第三章 、 上文化層裝飾品標本資料整理

第二節 上文化層其他現象出土之裝飾品

發掘報告(陳有貝 2007a: 41-57)中可知上文化層共有 176 個現象,依照其性 質又分為坑穴、遺物散佈與排列等類型,其中又以坑穴型最多,是當時常見的活 動遺留。坑穴是指具有清楚範圍且土色明顯不同的袋狀凹穴,依據出土內容、形 狀等又分為灰坑、溝槽以及結構坑;散佈型為遺物分布範圍大,土色差異不明顯 也無特定形狀的現象,如大範圍的陶片散佈;排列型則是指土色沒有改變,但遺 物呈規律的排列形狀。

所有現象中有出土裝飾品的現象一共有 30 個,包含坑穴類型以及散佈型兩類,

其中又以坑穴型為主,共計有 17 個灰坑、9 個溝槽以及 3 個結構坑,而散佈型則 僅有 1 個出土裝飾品,大部分現象位於 AD 大區且同樣在北側較多,僅 2 個灰坑 位於 B 區以及 1 個溝槽現象位於 F 區。不同的現象為過去人類各種活動的遺留,

因應使用上的不同而在出土內容有所差異,大部分坑穴類型的功能主要是作為丟 棄、貯存之用,如灰坑為混雜各類遺留的坑穴,常出土幾何印紋陶、硬陶、安平 壺、瓷片、木、石、貝類、獸骨,有時也有稻穀、碳化植物纖維、草莖伴隨遺物 混雜出土或出土於遺物之上,應為生活中的垃圾坑或儲藏坑;溝槽狀的坑穴有些 與木柱方向一致,推測可能與居柱結構有關,但其確切功能不明;而結構坑則是 木結構物或其它材質構造物垮落所造成的遺留。上文化層的遺物散佈現象以幾何 印紋陶與硬陶為最大量,且能夠組合復原者相當多,此外也伴隨其他類遺物,發 掘報告中推測應為水流沖積所造成的。

現象中出土的裝飾品以琉璃管珠最為常見,出土於 12 個現象中,瑪瑙珠與金 屬環則居於次有 8 個現象出土,緊接著為綴珠 6 個、金屬片 3 個與金屬鈴鐺 2 個 現象,其餘的裝飾品各自於 1 個現象中發現。出土於現象中的頻率多寡符合裝飾 品類別在一般層位中的數量,也就是原本總數量多者也分布於較多的現象中,若 不論頻率而統計裝飾品數量的話,30 個現象中一共出土裝飾品 71 件,此數量與一 般層位出土的 873 件相較之下相當少(表 3-4)。

53

54

來看,現象中的裝飾品可能非刻意棄置,應該是生活中不小心遺落的;第二,若 是要廢棄裝飾品,其廢棄方式可能不同於一般用品,其體積小的特點在一般生活 區域即可方便棄置,如一般層位中殘破的裝飾品也相當常見,此外,部分瑪瑙珠 的斷面有修整再利用的情形。由此可以推測裝飾品在生活中可能不是容易棄置的 物品,若有殘破時,會再進行修整以持續利用,而有些無法修整或是不用的則是 較隨意的丟置。

表 3- 5:坑穴與一般層位的裝飾品完整程度

出土脈絡 坑穴現象 一般層位

類別 灰坑 溝槽 結構坑

數量 百分比 數量 百分比 數量 百分比 數量 百分比 完整 17 51.5% 13 48.1% 3 50% 371 42.5%

略殘 6 18.2% 9 33.3% 1 16.7% 224 25.7%

半殘 2 6.1% 2 7.4% 2 33.3% 126 14.4%

重殘 8 24.2% 3 11.1% 0 0% 152 17.4%

總和 33 100% 27 100% 6 100% 873 100%

儘管如此,透過裝飾品的共伴出土關係仍可理解其組合方式,大部分現象中 出土的裝飾品件數為 1~2 件,而 H172 的灰坑與 H193 的溝槽則各別出土較多件,

H172 出土 1 件金屬環與 9 件綴珠,其中綴珠成群出現應為同一串;H19323出土物 則較特別,計有 13 件瑪瑙珠、1 件琉璃管珠、1 件圓形金屬片(其上刻有賞字且 周圍有兩圈刺點壓紋)以及 2 件花草紋金屬鈴鐺,賞字金屬片與花草陽紋形金屬 鈴鐺僅出土於此。而當中的 13 件瑪瑙珠皆為角管形,大部分器型完整,並有 2 件 瑪瑙珠明顯較大,而伴隨出土的琉璃管珠其寬度與厚度又略大於此兩件瑪瑙珠,

為筆者分類的琉璃管珠大型。其集中出土現象顯示這些珠子可能為同一串,又有 琉璃管珠伴隨出土,可以推測此兩種珠子應有組合使用的情形。倘若為一整串珠 子,其大小狀況似乎又暗示其排列方式,琉璃管珠略大於兩件較大的瑪瑙珠,而

23 H193 為一東西向溝槽坑,海拔深度為 6~-51cm,分布範圍廣,除裝飾品外也出土大量幾何印紋 陶、硬陶、貝類、木構件,一些瓷片、瓦片、紡輪、鐵器以及植物種子。碳 14 的年代測定為 340 ± 100 B.P.,校正年代 508~294B.P.,樹輪校正為 431、356、328B.P。(陳有貝等 2007a: 237)

55

此兩件較大的瑪瑙珠為其它較小瑪瑙珠的兩倍大(圖 3-9),可能以琉璃管珠與較 大的瑪瑙珠為重點,其它較小的瑪瑙珠則是組件。

表 3- 6:現象中的裝飾品數量 出土之現象

單一現象出 土最小值

單一現象出 土最大值

裝飾品總和/

出土現象數

現象中裝飾 品總和 琉璃管珠 12 1.00 2.00 1.2500 15

瑪瑙珠 8 1.00 13.00 2.6250 21 金屬環 8 1.00 1.00 1.0000 8

綴珠 6 1.00 9.00 2.3333 14 金屬片 3 1.00 1.00 1.0000 2

金屬鈴鐺 2 1.00 2.00 1.5000 3

不明金屬線(片) 2 1.00 1.00 1.0000 2

金屬編物 1 1.00 1.00 1.0000 1

玻璃環 1 1.00 1.00 1.0000 1 金屬鉚釘狀耳飾 1 1.00 1.00 1.0000 1 骨質穿孔排飾 1 1.00 1.00 1.0000 1 木質卯釘狀器 1 1.00 1.00 1.0000 1 貝質卯釘狀器 1 1.00 1.00 1.0000 1

總和 71

圖 3- 9:H193(上圖為裝飾品出土情形;下圖為其內出土 13 件瑪瑙珠之標本照)

56

第三節 小結

在層位分布方面,一般層位的採樣區也就是生活面的統計顯示出,大多數裝 飾品在 L4 時期達到高峰現象,僅瑪瑙珠的高峰位於 L3,其原因仍尚待研究。裝 飾品中以琉璃管珠的數量最大且具有顯著增加,其次為綴珠,兩者皆在 L6、L5 早 期即進入當地社會並緊接著成長。而金屬類飾品、瑪瑙珠在 L6、L5 早期則相當少,

若以多數為外來品的角度視之,則顯示不同裝飾品進入當地社會的盛衰時間有所 差異,並非全部一致。

若與外來瓷器的研究互相比較,件數上則並未呈現出外來瓷器的後期高峰,

顯示出絕多數裝飾品在較早的貿易興盛時期進入,此後裝飾品的貿易不復以往盛 況,數量與器種率下降,但到了後期器種率有稍為攀升,多了玻璃環與其他型制 的瑪瑙珠,然而此僅是一小部分。筆者根據裝飾品的質與量推測,晚期大多數裝 飾品可能是早期裝飾品的延續使用,因而飾品多半殘缺不全,此階段交易而來的 僅佔小部分。

透過檢視採樣區空間上的裝飾品分布,可以看到裝飾品進入社會後的流通大 致上分布廣泛,從早期中間與南側的零星出現,之後大量分布於西北側,而此密 度較高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珠子成群出現所造成,也反映出計算裝飾品的件數時容 易遇到的單位問題,必須再回到出土脈絡中解決。若從整個 AD 大區配合木柱群 的分布來看,木柱群的密集階段同時也是裝飾品最大量的階段,此勾勒出當時物 資豐饒、人口興盛的時期。

比較一般層位與灰坑現象所出土的裝飾品後,除了在數量上灰坑中的裝飾品 明顯少於一般層位之外,兩者之間的裝飾品類型差異不大,且在完整程度上也相 去不遠,並沒有灰坑中較為殘缺的現象,反而有許多完整的裝飾品出土於灰坑中,

此現象可能意味著並非刻意廢棄裝飾品,而是生活中不小心遺落的,而在日常生 活的一般層位可能同樣也是遺落的裝飾品,若是要廢棄殘破的裝飾品時,其廢棄 方式可能相當隨意,並沒有特定丟棄的地方,因此兩個出土脈絡的裝飾品外觀沒

57

有太大的差異。

此章主要統計裝飾品在一般層位與坑穴現象中的分布,除了從時間上來看之 外,也從空間分布上著手,以釐清不同出土脈絡、時間以及空間下的裝飾品其差 異性,下一章即進行墓葬脈絡的討論。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