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 上文化層墓葬出土之裝飾品

第二節 墓葬中的裝飾品

(一) 裝飾品型制與出土頻率

墓葬中出土的裝飾品種類包含珠子類型的有琉璃管珠、瑪瑙珠、玻璃珠、綴 珠,金屬質地的環形器、鈴鐺、片狀器、穿孔板、髮簪、編物以及骨質穿孔排飾,

另有金屬線與金箔碎片,金屬線可能為環器殘件或其他珠子的組件;而金箔碎片 通常在墓葬中出現時多為細碎,大致上呈現片狀或細長狀,較特別的有 M042 的細 長狀金箔邊緣有穿孔且一端呈勾狀,另外在 M074 的金箔則是細長螺旋狀。片狀金 箔可能為片狀器的碎片,而細長型金箔其使用功能則不明確,有兩件較完整的金

62

63

(二) 裝飾品外觀

墓葬中出土的裝飾品其完整與略殘的比例約占七成,若與坑穴現象及一般層 位作比較(表 4-2),可以看到其完整比例與一般層位相當,皆為 42.5%,而略殘與 半殘的比例則是此三個出土脈絡最多的,重殘的比例則最少。比較之下,約略可 以反映出墓葬中確實較少有重殘的裝飾品,但是若單看墓葬層面,其殘破的比例 也不少,似乎僅是排除較殘破的飾品,若飾品尚可使用時仍會作為陪葬,又或者 這些裝飾品本來就是生前即佩帶的飾物?然而要回答此問題需進一步從裝飾品外 觀上作觀察尚可推論。

表 4- 2:不同脈絡間的裝飾品殘損程度

墓葬 坑穴現象 一般層位

完整程度 數量 百分比 數量 百分比 數量 百分比

完整 257 42.5 34 47.9 371 42.5

略殘 186 30.8 18 25.4 224 25.7

半殘 106 17.5 6 8.5 126 14.4

重殘 25 4.1 13 18.3 152 17.4

總和 604 100.0 71 100.0 873 100.0

於此,筆者選取裝飾品中的瑪瑙珠作為觀察對象,以瑪瑙珠為例的原因在於 其他裝飾品如琉璃管珠、玻璃珠與金屬環等,容易因為風化或是氧化鏽蝕以致難 以辨識,而瑪瑙珠為天然礦物28所磨製而成,質地較不受自然作用所影響,且多能 保留使用痕有助於作觀察。筆者檢視不同出土脈絡的瑪瑙珠,檢視方式主要以放 大鏡作肉眼觀察,瑪瑙珠以肉眼幾乎看不出其製作痕跡,若要檢視製作痕則必須 以高倍率的顯微鏡才有辦法觀察,而筆者的目的在於確認裝飾品有無使用跡象,

因此僅以肉眼可觀察到的使用痕跡為主,同時也排除可能的製造痕跡。

28 瑪瑙(agate)屬於玉髓(chalcedony)一類,是二氧化矽的膠溶體,其顏色上帶有不同的層紋,而肉 紅石髓(sard)也屬於玉髓,但其外觀上則是通體一色(夏鼐 1974)。淇武蘭遺址所出土的以瑪瑙珠居 多但亦有部分為肉紅石髓,皆為珠子類型,兩者間在形制上沒有太大差別,故合併討論。

64

其結果顯示出除了生活面中較多殘破者外,大致上三個脈絡出土的瑪瑙珠皆 有程度不等的磨損,且磨損痕也相當類似,足以反映出墓葬中的裝飾品在進入墓 葬時,已有使用過的痕跡。依其痕跡的特點可以區分成五種:

1. 側邊上的平行紋或平行斜紋

此痕跡最常出現於角管形瑪瑙珠的側面或端平面上,在側面上的長條痕跡(圖 4-2 a)多呈現平行或傾斜於珠子長軸的方向,較少垂直於長軸方向。其特點在於 條痕之間大多平行密佈,幾乎每個角管形瑪瑙珠或多或少皆可發現,僅痕跡深淺 不等而已,其他形制也有發現,但較不似角管形常見。筆者認為此痕跡應為珠子 平面與物體摩擦所致而非製作痕,可能僅是日常生活中拿取時造成的,大部分痕 跡不深,因角管形形制以平面為主,可能因此常於此型制上發現。其中,有少部 分的平行紋相當明顯,似乎為刻意摩擦下所造成的痕跡,且摩擦到已不見原本的 光滑面,對於造成此痕跡的原因仍有待研究。

2. 凹痕與鱗片狀痕

小凹痕常見於瑪瑙珠的側面與邊緣上,應是與物體碰撞所致。有的凹痕較密 而使得表面呈現凹凸不平,以肉眼即可明顯觀察,如圖 4-2b。此外,珠子表面或 內部也常有鱗片狀的裂痕(圖 4-2c),此裂痕在不同型制的瑪瑙珠上皆可觀察到,

但由於瑪瑙珠本身有其質地上的些微差異,也使得裂痕有不同的外觀呈現,在梭 形Ⅰ式中的裂痕多為白色。發掘報告中表示此痕可能是以瑪瑙珠敲打硬物而造成 的痕跡,筆者認為也有可能是珠子掉落碰撞所致。

3. 端面磨損痕

發掘報告中指出端面的保存狀況經常較側面差,推測其使用應是以細線一個 一個頭尾相接串連的方式所造成。筆者進行檢視時亦觀察到兩端端面除了損痕外,

端面邊緣處也有磨擦造成的平面(圖 4-2 d),特別常發生於角管形瑪瑙珠上。若

65

以細線串連的方式作推測,將長形的瑪瑙珠串聯成環狀時,其頭尾相接的方式容 易著重於端面的一側上,確實會在端面的角邊緣處有所摩擦,可能因此留下此平 面痕跡。另外,在孔徑緣上也常有軟性消耗痕跡,應是穿細線所致,更是說明了 珠子有穿線的可能性。

4. 磨搓光滑面29

不少瑪瑙珠原本銳利的邊角已趨平緩而呈現弧形,有些明顯凹痕處或斷面處 其表面也不再銳利(圖 4-2 e),筆者認為此現象應是使用頻繁或是長時間使用所 造成,可能常用手碰觸的關係,而使表面的銳利邊緣變得平緩,有的甚至相當光 滑,此光滑面與原本的珠子表面並不相同。以角管形為例,其未磨損前的表面如 鏡面光澤,而摩搓光滑面雖亦光滑但尚未達此光澤。

5. 斷面修整痕跡

部分瑪瑙珠其斷面上有再打磨的痕跡(圖 4-2f),打磨過的斷面通常較平整並 與珠子長徑垂直,自然斷裂則呈現不出其平整表面且常有銳利邊緣,與珠子長徑 也非絕對垂直。但僅一小部分的瑪瑙珠有修整打磨的情形,多數仍是沒有再經修 整而呈現銳利樣貌,甚至常可觀察到斷面邊緣仍維持原本斷裂後的大致型態,而 表面已趨鈍且平緩,可能是不經修整而繼續使用。

綜觀以上幾點,可以看到瑪瑙珠的使用痕跡相當普遍,不管是在一般層位、

坑穴現象、墓葬中皆是。而墓葬中的瑪瑙珠更是說明了在成為陪葬品之前已有被 使用過,筆者認為應該就是原本生活中就會使用的物品。

29 此名詞取自連照美(2003: 181)的〈卑南文化的人身裝飾之研究〉一文,文中觀察出卑南文化墓葬 中出土的玉裝飾品普遍有此痕跡,並認為此痕應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所造成。

66

4-2 a 4-2b

4-2c 4-2d

4-2e 4-2f

圖 4- 2:瑪瑙珠磨損痕跡

67

(三) 裝飾品的出土脈絡

裝飾品在上文化層的墓葬中是最常出現的陪葬品,而這些裝飾品是以何種方 式作為佩帶使用?可以透過與人骨之間的共伴關係推測可能的佩帶形式。人骨與 裝飾品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最主要取決於死者被埋葬時的姿勢,以及形成過程

(formation process)中各種人為或自然因素的影響。由於淇武蘭遺址自然環境接 近河道,易受到水與土壤等自然營力作用而使得人骨不易保存,同時又加上現代 工程與過去人為擾動,如灰坑、房屋建造或晚期墓葬侵擾到早期墓葬等情形,導 致部分墓葬的葬制或葬姿較難辨識,發掘報告中持較謹慎的態度,對於骨位錯亂 者歸類於不明,但也暗示骨位錯亂可能因蹲踞姿勢所致,另有 44 具因葬姿不明確 而未判別定論,保留其討論空間(陳有貝等 2007b: 14)。

在此,筆者認為部分未定論之墓葬可再進行葬姿的研判,邱鴻霖(2004: 72-84)

的論文中對上文化層的墓葬葬姿有一套判斷方法30,筆者相當認同此方式,因此,

針對未判別的個體採用邱鴻霖的葬姿分類準則,若發掘報告與其論文中的判斷不 一致時,筆者立基於此判斷方式以主觀進行判別。因此,筆者歸納判斷的上文化 層墓葬葬姿將與原發掘報告中的葬姿有所出入,筆者自負文責。以下段落的葬姿 討論皆以筆者劃分為主,目的是為了統計裝飾品與人骨之間的相伴關係,以推測 其使用方式,與人骨間的相伴關係是根據發掘報告中墓葬登錄卡的資料所整理。

筆者對葬姿歸納判別的結果顯示,上文化層的葬姿包含蹲踞葬 41 具、仰身屈 肢葬 14 具、側身屈肢葬 2 具以及 4 具屬於二次葬,其中以蹲踞葬所佔的比例最高,

占 45.6%。此外,另有 29 具墓葬因殘缺不全或嚴重擾動而歸類於不明。

30 邱鴻霖(2004: 72-84)論文中提及蹲踞葬的頭部、頸椎位移最嚴重,下顎骨也常脫落,胸椎、肋骨 脫離身體位置而凌亂散落,部分上肢骨會疊壓於下肢骨上方,尺骨、饒骨與肱骨常上下疊壓或平行 分布,髖骨、薦椎骨、尾椎骨位移較不嚴重,下肢骨則呈現疊壓、平行或為斜立等現象。而仰身屈 肢的頭骨、下顎骨位移程度較小,胸椎、腰椎、薦椎骨多成串分布於墓穴長軸的中心線上,肋骨左 右兩邊平行並排,上肢骨於肋骨兩側或部分疊壓於肋骨上,下肢骨屈折或為斜立等現象。側身屈肢 的頭部朝向身體傾斜方位,下顎骨呈現輕微脫落,脊椎骨分布於墓穴長軸之一側而非中心線,左右 肋骨垂直疊壓,一側之上肢壓疊於肋骨之下,下肢骨則是屈折且多垂直交疊等。筆者以此人骨分布 型態作為判斷葬姿的依據,並輔以其他相關的出土資訊。

68 蹲距 M001、M002、M005、M009、M011、M015、M017

M025、M026、M029、M032、M034、M036、M044 M045、M047、M051、M053、M058、M061、M065 M069、M070、M073、M074、M075、M084、M085 M086、M089、M095、M097、M100、M101、M102 M103、M104、M107、M108、M109 、M110

41 45.6%

側身屈肢 M033、M048 2 2.2%

仰身屈肢 M003、M004、M018、M020、M023B、M030、M042 M046、M054、M077、M078、M081、M088、M096

14 15.6%

二次葬 M006、M008、M021、M028 4 4.4%

不明 M000、M007、M012、M019、M016、M022、M023A M027、M031、M035、M040、M055、M059、M060

69

1. 蹲踞葬

裝飾品與人骨間的關聯主要可以分為頭部、上肢與軀幹、骨盆與下肢三個面 向來看,表中顯示出大部分的裝飾品集中分布於頭部與上肢軀幹旁,兩者占約 75%

的比例,下肢骨附近出土者則較少,也有少部分出土墓穴邊緣處、蓋板、人骨上 方而與人骨較沒有直接關聯。蹲踞葬中的人骨容易散落一地,在頭骨往下掉的同 時,飾品也會隨之移動,通常會掉落於頭骨、上肢軀幹附近,而耳環類多伴隨在 下顎骨附近,但也可能因為崩落較為分散而與人骨距離較遠(A.G. Morris 1981: 38),

的比例,下肢骨附近出土者則較少,也有少部分出土墓穴邊緣處、蓋板、人骨上 方而與人骨較沒有直接關聯。蹲踞葬中的人骨容易散落一地,在頭骨往下掉的同 時,飾品也會隨之移動,通常會掉落於頭骨、上肢軀幹附近,而耳環類多伴隨在 下顎骨附近,但也可能因為崩落較為分散而與人骨距離較遠(A.G. Morris 1981: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