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面的裝飾品分布

第三章 、 上文化層裝飾品標本資料整理

第一節 生活面的裝飾品分布

裝飾品絕大部分出土於上文化層,此部分也為筆者主要研究的範圍。在此的 上文化層扣除缺乏出土脈絡的部分,如層位不明的地表採集、生土層以及舊河道 區域。扣除後上文化層的裝飾品共有 7,862 件,占總裝飾品出土件數的 62%。筆者 分別從一般層位、坑穴現象(如灰坑)、墓葬此三個出土脈絡進行裝飾品的統計,

此章先討論一般層位與坑穴現象中的裝飾品,墓葬部分於下一章進行討論。

第一節 生活面的裝飾品分布

(一) 採樣區域(生活面)

遺址的發掘區域可以分為 A、B、C、D、E、F、G、H、I 等區,其中 AD 兩 區為當中相互連坑的大區,其餘則分散分布且大多已受到工程的擾亂。AD 大區的 中心狹長位置為當中較完整未受擾亂的區域,特別是 AT4、AT5 與 AT6 三排探坑,

因此筆者選擇此區作層位統計。在 AD 大區除了出土大量遺物外,也出土許多木 質遺留,發掘報告(陳有貝等 2007a: 58-64 )中以 AD 大區東側約 200 平方公尺 內的木柱遺留為例進行研究,逐一檢視標本後確認為建築木柱,再依照形狀、粗 細、下端處理方式進行功能上的分類。此木柱群呈現出三至四列南北走向的排列,

在柱群南側有一行略為弧形的東西向木柱排列,推測應為建築物的遺留,從木柱 排列密集且缺乏爐灶的現象判斷,可能與干欄式建築有關。在木質遺留的結構中 經常伴隨大量的遺物與現象,文化層堆積厚同時相互打破的情形也常見,顯示出 過去一段時期其居住使用之頻繁,應為過去人群生活與活動的主要空間,在此筆 者將其視為生活面。

遺址中每一探坑的文化層高低不一,層位分布視每一探坑的文化層深度而定,

全區沒有一致的層位深度,因此必須再對採樣區域進行層位上的統一,才能進行

42

下一步的檢視。筆者的採樣區與謝艾倫(2009: 16)論文中的討論區域一致,在此 參照其論文中對 AT4、AT5 與 AT6 三排探坑的採樣標準及層位分類原則16而分為六 層,文後提及層位時將不再指涉原始層位,而以此採樣區中新分類的六層為主。

筆者除沿用謝艾倫所分類過的 P059~P66、P071~P079、P086~P093 之外,另加上 P58、P67、P70、P84 與 P85 此五坑,採樣區域共計三十坑(圖 3-1),每坑為 4m × 4m 大小,共 480 平方公尺。

採用相同的標準其主要理由為裝飾品中的大量珠子多為外來物,與謝艾倫研 究的瓷器同有外來性質,立基於瓷器多寡所採取的分層原則也有助於釐清裝飾品 的層位分布,並希冀藉由相同分層之下的裝飾品與外來瓷器作一比較對照。

圖 3- 1:AD 大區中的採樣區域(粗黑線框區)

以《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書 1》(陳有貝等 2007a:21)的圖片繪製而成

16 上文化層的海拔介於 110 公分至-80 公分之間,謝艾倫根據瓷器的出土量、鄰近坑位相連情形、

跨坑墓葬資料、高低海拔關係以及原始發掘記錄另將其分成六大層,唯其論文中以 LL1 指涉第一 層,筆者在此則以 L1 稱呼。

採樣區

43

表 3- 1:採樣區域之分層17 (紅:L1,橙:L2,黃:L3,綠:L4,藍:L5,紫:L6,灰:下文化層部分)

17 此分層表格為謝艾倫小姐慷慨提供,在此特地致上謝意。其中坑號施以紅底者為筆者所作之新分層,而下文化層非主要討論且考慮版面問題故未全部列出。

坑號 P058 P059 P060 P061 P062 P063 P064 P065 P066 P067 坑號 P070 P071 P072 P073 P074P075 AB

P075

CD P076 P077 P078 P079 坑號 P084 P085 P086 P087 P088 P089 P090 P091 P092 P093

-110cm -100cm

-120cm -120cm -120cm

L17 L16 L15

L12 L11

L13 L13 L14

L10

L13 L12 L11

L10 L11

L10 L13

L13

L8 L12 L10 L11

L14 L14 L13 L12 L12

L7

L8

L9

L13 L10 L14 L12 L9 L13 L11 L10 L11 L13 L13 L13 L11

L10

L16 L16 L16 L13

L9

L14 L16 L16

L13

L11 L14 L14

L13 L15 L15 L14

44

(二) 層位分布

採樣區域所出土的裝飾品件數一共 373 件18,層位分布上顯示出單一的高峰趨 勢,從較早期的 L6 逐漸遞增至 L4 時達到最高峰,之後又逐步遞減至 L1 (圖 3-2 )。

分別從不同類型的裝飾品作進一步檢視,為方便作說明,在此以數量上的多寡大 致分為三群。第一群為數量上較多的琉璃管珠、綴珠、瑪瑙珠;數量次之的第二 群包含金屬環、玻璃珠與金屬鈴鐺;最少的第三群則是金屬片、玻璃環、金屬編 物、金屬髮簪、穿孔金屬板與骨質穿孔排飾,其數量比前兩群少甚多(表 3-2 )。

另外有不明金屬飾品為 15 件,其中片狀 5 件與線狀 10 件,推測應為原本金屬環 之殘器或是其他裝飾品的組件,在此暫不討論。

第一、二群的折線圖顯示琉璃管珠的量最大且具有顯而易見的快速成長,其 次為綴珠,多數裝飾品高峰皆位於 L4,僅瑪瑙珠的高峰位於 L3,同時成長與衰退 也較為平緩(圖 3-3)。此外,琉璃管珠、綴珠在早期的 L6 即少量出現並緊接著增 長,而金屬類飾品在 L6、L5 早期卻是微乎其微,以外來品的角度視之顯示不同裝 飾品進入當地社會的時間點有所差異。

圖 3- 2:採樣區域中裝飾品之層位分布折線圖

18 上文化層一般層位所出土之裝飾品共為 873 件,採樣區之數量占其 42.7%。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L6 L5 L4 L3 L2 L1

件數

層位(早 → 晚)

45

46

(三) 與外來陶瓷比較

裝飾品在層位上的分布,不論是整體而言,或是單獨檢視其中一類裝飾品皆 呈現單一高峰,若將其與外來陶瓷互相比較,可以看到兩者間有所差異。謝艾倫

(2009: 57-67)論文中外來瓷器的層位分布顯示出兩個數量高峰,分別位於 L4 與 L2,其間的 L3 則是低峰,透過碳 14 以及瓷器等相關遺物定年後認為早期高峰應 為 17 世紀前半,晚期高峰則為 19 世紀。文中敘述前峰是島際貿易受到東亞區域 貿易興盛的影響而大量增加,後峰為漢人進入後國內物資的流通,為兩次不同的 物流情形,中間的波谷則是呈現東亞整體環境的不景氣,同時荷據時期也將重心 放在南部,使得北部貿易委靡而回到早期較小的貿易規模,另一方面,淇武蘭社 會本身的村落也已面臨萎縮19。裝飾品在晚期並未出現如外來陶瓷的第二波高峰,

倘若此陶瓷高峰為漢人仰賴家鄉民生物資而興起的物資流通,那麼顯然裝飾品在 此次物流中僅占相當少的比例。

以上為依據裝飾品的數量分布而言,若是檢視裝飾品的形制外觀,兩個時期 是否也呈現差異性?以裝飾品的種類而言,在 L4 與 L2 皆有較高的器種率,也就 是有較多的種類,而 L4 又高於 L2,兩個之間的 L3 則是呈現低峰(圖 3-4)。進一 步檢視其類別,L2 的裝飾品大致上延續 L4 的種類,但少了玻璃珠、金屬編物與 穿孔板,值得注意的是多了玻璃環,玻璃環類在早期並未出土。此外,若再仔細 檢視各類別下的形制,則在瑪瑙珠上有較大的歧異,L4 以六角管形、梭型小式瑪 瑙珠為主,而 L2 除了有角管形的延續外,多了梭形大式與八角管形瑪瑙珠,其餘 型制則是延續早期,但器型與之前相比減少甚多。從器身的殘損程度來看(表 3-3),

L4 出土的完整裝飾品占了 43.5%,L2 則為 27.3%;半殘加上重殘的裝飾品在 L4 占了 31.1%,L2 為 63.7%,此百分比的比較顯示出 L4 多為完整或略殘的裝飾品,

而 L2 則是多半已殘缺。值得注意的是,L2 中出土 8 件瑪瑙珠,其中 6 件已半殘

19 根據歷史文獻的考察,蘭陽平原上的聚落村落在十九世紀前已有減縮的現象(詹素娟 1998: 19-54),

謝艾倫(2009: 66、67)根據淇武蘭遺址中的幾何印紋陶的數量消長,認為此人口減少的現象在十七 世紀後半即發生,其原因仍有待釐清,可能是因為疾病、外來威脅或是村社衝突等種種因素造成。

47

48

(四) 空間分布

在裝飾品的空間分布方面,以 AD 大區的每一個 4m×4m 探坑為一單位作檢視,

其點子圖(3-5)顯示出裝飾品(紅點)分布範圍廣泛,並無特別的集中現象僅在 西北側密度較高,西南側、東側則是零星地分散。分別檢視裝飾品中不同類別的 空間分布以第一及第二群裝飾品為主,見圖 3-6,顯示出西北側的高密度組成主要 為琉璃管珠與綴珠,因珠子的成群出現造成密度較高的現象,而瑪瑙珠、金屬環、

玻璃珠以及金屬鈴鐺則是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平均分散分布。

將裝飾品分布配合遺址背景資料,可以看到木柱群(黑點)的位置與多數裝 飾品分布重疊,上述提及木柱群極為可能是過去住屋的遺留,此空間意味著人群 的生活面,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測裝飾品在過去人群生活中的普遍運用。此外,西 南側因有引水工程,因此對遺址破壞至海拔以下 50cm,應是裝飾品零星分布的主 因。

圖 3- 5:裝飾品空間分布圖21

21 圖中一點表示一個單位,裝飾品的點位置為電腦以探坑為單位的隨機分布,筆者用意為表示空 間的分布型態與密度而非確切位置,木柱群則是以實際位置繪製,並以約 1:10 比例放大以利檢視。

引道

49

琉璃管珠 綴珠

瑪瑙珠 金屬環

玻璃珠 金屬鈴鐺

圖 3- 6:各類裝飾品空間分布圖(僅以數量較多的第一、二群裝飾品為主)

50

空間資料可以進一步配合時間上的分布,以採樣區中的不同層位區分裝飾品,

可以看到從早期的 L6 在中間零星分布,L5 時已擴散全區並在 L4 達到最密集的現 象,L3 時期之後裝飾品已變少且多位於北側,至 L1 時僅在中間處零星分布。

圖 3- 7:新層位中的裝飾品空間分布圖22

22 因採用新層位作區分,故僅呈現採樣區中所有裝飾品在時間軸上的空間分布。圖中的層位順序 由左至右,由上往下依序為 L6、L5、L4、L3、L2 與 L1,代表著時間由早至晚。作圖方法則同上 圖。

51

再將裝飾品結合木柱群時間的分布,以出土最多裝飾品的 L4 為例。L4 的海 拔分布於 20~-40cm 之間,與其對應的木柱群又呈現何種分布?發掘報告中將木柱 群依據木柱上端的位置高低分為五層。第一層海拔 40cm 以上,數量少;第二層分 佈於海拔 40~-10cm ,數量多,且屬於較晚期的建築群;第三層分佈於海拔 -10~-20cm,數量少;第四層則分布在海拔-20~-80cm,數量相當多,應為上文化層 底層的柱子,第五層於海拔-80cm 以下,數量少,可能屬於下文化層。(陳有貝等 2007a: 58、59)。由於木柱出土情形多為直立木柱,推測為干欄式建築結構的一部 分,由此推測其木柱的深度應比同時間的文化層深度低,因此,海拔深度在

再將裝飾品結合木柱群時間的分布,以出土最多裝飾品的 L4 為例。L4 的海 拔分布於 20~-40cm 之間,與其對應的木柱群又呈現何種分布?發掘報告中將木柱 群依據木柱上端的位置高低分為五層。第一層海拔 40cm 以上,數量少;第二層分 佈於海拔 40~-10cm ,數量多,且屬於較晚期的建築群;第三層分佈於海拔 -10~-20cm,數量少;第四層則分布在海拔-20~-80cm,數量相當多,應為上文化層 底層的柱子,第五層於海拔-80cm 以下,數量少,可能屬於下文化層。(陳有貝等 2007a: 58、59)。由於木柱出土情形多為直立木柱,推測為干欄式建築結構的一部 分,由此推測其木柱的深度應比同時間的文化層深度低,因此,海拔深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