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層級教師的共同認識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層級教師的共同認識

本節旨在分析面對 SSCI 學術評鑑制度時,不同層級教師的共同認識,分就 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形成過程、運作管道、優點與缺失,以及未來改進四層面 說明之。

壹、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形成過程:充滿學科權力運作痕跡

受訪教師對於目前教育學門採取重視SSCI 指標的學術評鑑運作,即便不熟 知詳細具體的來龍去脈,也多明瞭此「學術的壓迫」(公 F9 行-0402)在於採用 類SCI 的 SSCI 指標,實則以自然科學思維來看待人文社會學科,無視教育學門 的學科屬性,使之在「one fits all」(公 J4-0323)的情況下成為這套指標的受害 者。因為「two cultures」(公 F7-0314)的差異不僅反映知識生產方式與領域目 標的不同(Becher, 1984),在學術社群發表的模式,如頻率、速度與文字長短

(Becher, 1993),均存在不同文化。對於兩種文化(Snow, 1959)當受到不同重 視此議題,實已紛擾多時。

有的時候不是那麼容易發展出一篇 paper…很多時候你是用書,會花很長的 時間在做這件事情,你不可能像理工一有結果就可以投稿…而且,通常那 個學術領域的差異就會造成你帶研究生都不一樣,你看,理工的研究生其 實很多的研究都是碩博士生在做的,特別是博士生,然後就老師一堆人掛 名……好,然後在於,在社會科學裡面…通常都是自己做…要聯名都有點 困難,有的時候是你的指導學生做了,然後你等於你有直接指導你就掛個 名…(私 F4-0328)

相對於自然科學多以實驗室團隊進行研究與發表的知識產出方式,及科技 發展上求速效的知識價值判準,對教育學門內多數領域來說,書才是「具系統

54

性」、「重要的」、「保存了更多」長期累積的思想與知識(公 A6 益-0322),應該 要發展不同的指標。如此以來,即是以自然學科的「科學性」強迫「歷史學、

哲學、語言學,教育學…要去服膺這些強勢學科的標準」,教師們多深刻感受

「不同學科之間權力邏輯的運作」(公 F6-0303)。而人文社會學科相較於自然 科學在高等教育場域中的地位,一直處於相對弱勢的情景也是不爭的事實,從 國科會的專題研究補助經費,到掌握學術權力的機關主管要職,都在在凸顯人 文社會科學處於邊陲、隸屬的地位(邱天助,2007)。高等教育場域中的資本分 配邏輯,實則再製政治領域中的政策意識型態,Bourdieu(1988)在《學術人》

一書中對大學場域的描寫,如今看來也就格外貼切。

貳、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運作管道:存在資源越多越好的循環邏輯

目前對於 SSCI 指標的重視,不論是在制度設計上,或是學術圈的氛圍,都 讓受訪教師明確感受到 SSCI 越多越好的循環邏輯,讓持有者「要什麼有什麼」

(公 A6 益-0322)。在制度設計上,「現實的利益」不僅「有錢」、「有積點」、

「有減授時數」,又「有助於自己的評鑑」(公 F6-0303),同時又存在可「重複 領獎」的情況,「你只要躋身有一篇兩篇三篇的 SSCI 的話,你幾乎所有的獎通 通都有可能拿到」(公 F5 反-0227)。猶如自然科學實驗室的「信用循環」運作邏 輯(credibility cycle)一般(Latour & Woolgar, 1979),研究累積的資本換取升 等條件後,又因研究與教學負擔上的比例調整,有更多時間作研究,投資論文 的生產,進而換得更多資源。

實際上是一個良性循環,你有 I 容易申請到國科會,申請到國科會你有資 源去生產 I,所以就會是一個良性循環。那你沒有 I 你沒有發表,你的國 科會那個分數會不夠高(公J5-0329)

於是教師們不斷口耳相傳,「最重要的就是 paper,而且妳一定要投 SSCI 的 journal,不是,沒有 SSCI 就不要,妳就浪費掉了」(私 A3 益-0327)。即便 是還沒有太多經驗的新進教師,也會被告知多發表 I 文章,因為整體的學術評 鑑制度是扣連一起的。教師們的考量一如學術資本主義運作中的描述,學術工 作者猶如公家單位內的資本家,以及由國家機器(如國科會)資助的企業家,

以其人力資本作為知識競爭環境中特定的商品:「學術」資本,來促進「經濟」

55

成長,並換取象徵回饋。當學術工作者以學術資本投入生產時,他們即是以其 專業知識的生產勞動來幫個人,及其任職學校獲益。或者,在政策論述上,美 化成幫整個社會甚至國家,在全球的市場上換取競爭力(Slaughter & Lesile, 1997)。

參、 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優點與缺失

一、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優點:具相對客觀公平性

對於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批評儘管不斷,在不同層級的教師們看來,現行 制度在不同面向上有其相對的客觀、公平性,或至少可以讓大家放在同一標準 下來討論比較,獲彌補過去因人治色彩所可能造成的不公,因為「我們好像期 待找到一個所謂的客觀的標準來評判一個人的學術的水準…就相對性來講,它 似乎有比較高的合法性,正當性…」(私 A4-0409)。

它(SSCI指標)也是目前相較之下,比較客觀的方法…不會因人而異,先 見為主,就說我們中國人還是會情理法,他還是比較屬於客觀的,一個指 標。(公F3益-0220)

在上述語料中,凸顯出如吳泉源(2003:10)所描述,臺灣社會存在深層的政 治與學術文化危機:客觀的政治學(politics of objectivity)。在教師們的言談中,

對現今學術評鑑制度的評價,似乎是植基於「指標」與「講究人際關係、漫無 標準的人治系統」兩個極端中的比較,而將學術該有的評價:學術原創性與同 儕社群的判斷,交給SSCI 指標。而「人情」作為臺灣社會權力遊戲的社會機制,

在黃光國(1989)的研究中也描繪深刻,加上學術社群規模,使得同儕審查時 面對公私分明、公平原則與人情困境時的兩難情況下,難免使得原先為了保障 客觀的匿名審查不能真正發揮作用(何明修,2009:57)。

在教師的言談中,對於 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相對客觀公平性的描述,多以 不公平的經驗來說明。對於學門內或者國科會在資源分配上出現的「權力集團」

(葉啟政,2003),以及社群內的人際政治問題(黃厚銘,2005),都凸顯因為 社群規模太小而難免滋生的恩怨(何明修,2009)。

56

如:相較於學門過去的背景是「誰也不服誰」,「很難在一個框架下面彼此 去比較」,「大老說了就算」的情況,引入SSCI 的系統後,至少「新的一些研究 人員的東西,比較容易被看見」(公 F9 行-0402)。國科會中的「山頭」,「大頭 掌握」資源之說(私 A4-0409),讓受訪教師覺得其中「有人在玩學術遊戲」

(私 F4-0328),也因為「研究要談到這個客觀標準的時候,有時候事實上不容 易拿捏」,於是有SSCI 指標的索引期刊來,也就「有一定程度的客觀性」,雖然

「對社會科學是比較不利的」(公 F11-1-0403),但是相較於過去的「那一群人 把持」(私J4-0401),其實是相對公平。

…這種山頭這種東西,只要有人的世界…資源,就一定存在。那你現在,

你說I 跟國科會計畫兩個來比,我還是比較喜歡 I 阿…就某個程度上來看到 給我的評審意見…你無法說服我…你(指國科會審查者)退回來的意見竟 然跟我講說你不是這個領域的人那這是什麼意見呢?所以就這兩個意見來 比,你覺得我相信誰?我會相信 I 還是相信國科會?你說,這是不是也是 被玩壞了。(私A4-0409)

又或者教師們意識到「早期呢,(升等)這種很主觀的東西,就很難說了啦,學 門裡面也有學閥、學派阿」,所以有SSCI 指標的審查方法,「對年輕學者來講,

他有一個比較就是說客觀的公定標準」(公 F11-0403),為的就是避免審查者的 主觀,以及人際互動上可能存在上對下的權力關係。

因為沒有這一套(學術評鑑制度)的話…因為變成都是說都是依賴同儕評 鑑,沒有一個標準…就是依賴學者累積的名聲嘛,那你一個年輕的學者怎 麼可能跟大老級的比名聲呢?可是因為有這一套,讓一些在發表上有能力 的年輕學者可以很快的就往上爬…比如說你如果想像一下,今天如果沒有 這套制度,那有些學門底下,也許聘新老師或是升等的時候,可能就是完 全按照評審老師的喜好,這時候他會發生什麼事?它可能就變成這個人跟 他要不要好熟不熟,或你平常有沒有乖乖聽他的話,那有這套制度反而,

讓一些比較,有辦法在這套制度底下做得很好的年輕人往上走阿,這是我 觀察到的。(公J1-0131)

這樣的景況,一方面如葉啟政(2003)所描述派閥的存在,若說為千古不變的

57

社會定律並不過份,且通常是與社會資源分配現象相依附,因而存在競爭、衝 突、合作與妥協的社會互動。同時,審查品質的議題亦須考量。一方面如前所 述,因為社群規模之故,要保持審查制度中的公正性,審查人保持完全客觀中 立態度,並非容易,加上情感性因素—人情的介入,對派閥的歸屬認定起了作 用,也就無可避免。當然並非所有審查者總是「舞權弄利」,其中「公益服務」

的精神仍是有的(張笠雲,2003),只是違反學術倫理的「惡質評審」(黃毅志、

曾世杰,2008)難免讓人擔憂。

因為國內 TSSCI 期刊在審查流程與評審意見上,讓部分教師覺得已經到

「走火入魔」(公 J5-0329)的情況,或讓投稿者覺得受到「踐踏」「對你生產文 章的知識勞動過程不尊重,然後編委會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態度」(私 J3-0321),

於是「如果兩相權衡之下,那可能還是要投國外的」(公 A3 益-0206)。甚且,

國外期刊給的評審意見「比較會是說你的論證過程有什麼樣的缺失…但是國內 的審查意見有時候會比較情緒性,或是比較強制性,就是你非這樣改不可…用 字遣詞會讓你有不舒服的感覺」(公 J2-0220)。一如何明修(2009)所提到投稿 英文學刊的好處之一,回饋意見較具建設性。這並不是說 TSSCI 的審查過程不 比 SSCI 嚴謹,只是審查過程的學術倫理議題,讓教師們覺得 SSCI 反而相對客

國外期刊給的評審意見「比較會是說你的論證過程有什麼樣的缺失…但是國內 的審查意見有時候會比較情緒性,或是比較強制性,就是你非這樣改不可…用 字遣詞會讓你有不舒服的感覺」(公 J2-0220)。一如何明修(2009)所提到投稿 英文學刊的好處之一,回饋意見較具建設性。這並不是說 TSSCI 的審查過程不 比 SSCI 嚴謹,只是審查過程的學術倫理議題,讓教師們覺得 SSCI 反而相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