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理論詮釋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可採取之理論取向,以幫助現場資料之詮釋,並以資 料向理論做對話、檢證,相互啟發。以下分就 SSCI 作為象徵資本,以及制度造

30

就志願性順從兩觀點進行說明。此外,因目前全球性高等教育深受強調評鑑、

競爭、績效、市場化等新自由主義的影響,於此兩理論觀點中,亦融入新自由 主義之研究,期能提供更適切的理論詮釋觀點。

壹、SSCI 作為「象徵資本」

一、場域決定規則,資本決定動力

對於社會世界的分析,Bourdieu 從場域(field)開始,各個結構化的場域有 其相對自主性的規則,內在的邏輯,這些場域就如同市場一般進行多重資本的 競爭,包括經濟、文化、社會和象徵資本(symbolic capital)。行動主體的目標 即在於各種不同資本的累積和獨佔,據以維護或提升行動者在場域中的地位

(Bourdieu, 1977b,1990)。因此,社會過程的動力即是持續的地位競逐,而資本 則決定社會過程的動力,不僅是勢力的來源,亦為競逐的標的(Bourdieu, 1986)。場域乃成為衝突的地方,權力的分配場。

〔(習性)(資本)〕+場域=行動(Bourdieu, 1984:101)則進一步說明社會過 程如何發生。在不同的場域規則中,行動主體依其習性(habitus)和資本多寡,

及因資本量而決定的社會空間位置(position),來做出行動的決策(strategy),

進而採取立場(position-taking)。

面對新自由主義在今日高等教育場域中的運作,場域裡的管理層級,因職 位所具備之象徵資本及所處社會空間之文化關注,有關審核、管理、績效的意 識型態,恰恰符合其管理旨趣,因而採取督促同儕遵守學術產出績效的決策,

遂成為新自由主義的共謀者(Deem & Brehony, 2005)。對於非管理層級的大學 教師來說,面對績效責任、競爭的政策與意識型態的束縛,或轉向自己更有意 義的規劃以抵抗現行政策(Clegg, 2008),或有技巧的善用學科知識上的優勢,

虛與委蛇的重構辦法規定(Trowler, 1997),或直接對抗,或創造彼此協力的支 持團體等(Archer, 2008a,),其立場與策略的選擇,都因所處職級的社會空間而 定。

31

二、象徵權力運作「誤認」,進而「承認」社會秩序的合法性

而資本的最大效力則是彼此的可轉換性,藉以掩飾原資本的面貌,合法地 取得權力。因此在所有資本之中,最具曖昧特質而可模糊資本轉換過程的象徵 資本最為關鍵(Bourdieu, 1986),往往因其使用的脈絡而有不同詮釋,可以是 對社會世界的理解、認知,甚至指稱、區分不同團體地位的能力;也可以是在 文化上有顯著性的如名望、地位、權威,甚至穿著、說話方式與使用的語彙

(Bourdieu,1977b, 1990)。優勢階級為了鞏固與再製其地位,於是藉由象徵資本 所運作的象徵權力(symbolic power)來合法化其優勢地位,使得資本累積與地 位再製貌似客觀合理,讓原先存在其中的利益關係,看似無涉利益,這樣的誤 認(misrecognition)讓這些行動合法化,受支配者進而承認(recognition)其合 法性並視其為當然,進而再製,與維持社會秩序的不均等(Bourdieu, 1977a:4, 1990:123)。

高等教育之管理階層為遂行其統治,或為自己的升遷考量,可能假託整體 單位利益之故,要求新進教師搶進研究,為大局著想。對新進教師來說,面對 管理階層提出的績效思維,通常會誤認新自由主義的象徵權力,將競爭、品質 的論述內化為自己的言語,成為自我負責與自我監視的主體。因此,教師對於 成效產出感到焦慮,並將之歸因為自己的責任(B. B. Davies,, Gottsche, &

Bansel, 2006)。教師主體因而受迫於產出績效的壓力,將商業利益的考量,轉 變為效忠任職機構的合理性,甚至更成為道德的判準(B. Davies, & Bansel, 2010),教師於是承認其合理化,透過監視與審核的技術,彼此監督、評價,造 成同儕壓力(B. Davies, & Petersen, 2005),共同營造競爭的氣氛,實踐研究產 出。

三、學術場域中的資本運作邏輯

在高等教育這個相對自主的學術場域(academic field)裡,作為知識份子 的大學教師對 Bourdieu(1988)來說,是有別於社會階級類屬的學術人,既是 支配階級,同時也是被支配者。知識份子的權力與優勢地位,主要來自其擁有 的文化資本與象徵資本,或說,知識,進一步透過象徵權力的運作而享有權力。

只是,文化資本雖有相對自主性,但仍舊附屬於經濟資本之下,加上知識份子

32

的社會位置實則難以擺脫經濟和政治權力擁有者的支配,因而處於此矛盾地位。

因此,學術場域有其特殊的運作邏輯,但同時也服膺並再製優勢階級既有的社 會關係。

各學科領域也因擁有不同的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而有不同的社會屬性,

處於不同的權力空間裡,服務其中的大學教師在面對支配階級時,也出現不同 知識生產態度:或為經濟、政治力量服務,或為求知而生產知識。即便在同一 領域內,也因為擁有資本的不同:因行政職位而握有人事組織機構掌握權的學 術權力(academic power)、因研究資源和學術社群聲望的科研權力(scientific power),以及因出版而獲得市場認同的智識地位(intellectual renown),而出現 對 立 的 立 場 , 加 上 入 行 時 間 長 短 所 累 積 的 權 力 , 而 佔 據 不 同 的 空 間 位 置

(Bourdieu, 1988:84-98)。也就是在學術場域中的空間位置,決定大學教師面對 政治性和學術性議題的立場,而非政治立場決定其在學術場域中的態度(1988:

xvii-xviii)。因此,Bourdieu 認為學術場域中的衝突,是來自行動者在象徵性獲 益上的競逐,如界定知識生產合法形式的話事權,以及學術聲望。有些研究即 印證學術聲望乃是學術社群裡最有價值的商品,作為象徵資本,進一步轉為文 化資本和經濟資本(Mendoza, Kuntz, & Berger, 2012)。

四、SSCI 作為高等教育場域中的象徵資本

因此,從 Bourdieu 對於學術場域的分析出發,若將「SSCI」視為象徵資本,

在台灣的高等教育環境裡,「SSCI」隱含的象徵權力為何,其意義和指稱究竟掩 蓋了怎樣的迷思與意圖,使得怎樣的意識型態成為正當,或隱而不見?繼而鞏 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間的關係,使一切看似自然、善意,且遵循功績主義

(Bourdieu, 1977a)。同時,SSCI 指標在推行過程中,又是如何藉由誤認取得其 合理性而推行不悖?又,誤認了什麼?

而對大學教師來說,「SSCI」具備的象徵權力,是透過怎樣的機制,轉化為 文化資本、經濟資本,以及社會資本?因處於不同社會空間而擁有不同資本的 大學教師,會因為怎樣的習性採取如何的策略來回應,形成不同的立場?當高 等教育場域特有的邏輯結構與外在力量的交互作用,也可能出現重新轉化、抵 制,或反轉這些規則的可能(如Mendoza et al., 2012; Naidoo, 2004)。

33

是故,處於不同社會位置的大學教師對於 SSCI 指標在學術評鑑制度中的運 作所具有的共同意向,則可解釋為場域內特有的運作邏輯,而不同社會位置大 學教師所採取的策略也代表不同的立場選擇。

然而,若大學教師對於SSCI 學術評鑑制度在高等教育場域中的運作均有相 同的意向(或同樣抱怨)且(但)依然促成推動之,又該如何解釋?

貳、制度造就志願性順服

當市場邏輯、學術資本主義、大學企業化滲入高等教育運作之時,國家又 以績效表現結合獎補助、人才聘用與升遷作為大學教師生存的外在結構,加上 目前的學術評鑑制度多以量化指標來測量教師的產出,大學也因此具有學術工 廠的意味,大學教師如學術勞工之說,也逐漸浮現。Marx 對勞動過程的分析,

是基於資本家對於勞工的高壓控制,因此不存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共識的可能與 相關活動。Burawoy(1979)則指出,不能忽視勞動過程中,管理者為了利益 而 運 用 強 制 和 營 造 共 識 的 手 段 , 誘 使 勞 動 階 級 合 作 的 作 法 。 他 認 為 衝 突

(conflict)與共識(consent)是在每日的生產活動中形成,並非一開始即設定 的條件,而是特定勞動過程的產物。

一、制度設計轉嫁衝突

同樣看待社會再製,Burawoy 區分自己與 Bourdieu 在分析立場上的不同,

在於 Bourdieu 認為象徵暴力造成的誤認,乃是透過行動者的習性起作用,除了 社會學家之外,行動主體如水中之魚,難以察覺外在環境,因為身處其中,習 性即是外在結構的內在展現。但 Burawoy 則主張在特定制度設計下所產生的社 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讓參與這套社會關係的行動主體,皆不察其主觀經驗 與社會真實的落差,一如迷思(mystification),於是未能發生改變(Burawoy, 2012, p.176-181)。制度設計如何在衝突中產生共識的迷思,Burawoy 進一步說 明如下。

Burawoy(1979:65-70)在研究中檢視工廠裡如何製造共識,如何讓工人成 為個體而非同階級的一員,讓原先該是員工與資本家的對立衝突,轉換為員工

34

彼此間的衝突,繼而重新分配衝突與競爭。他在書中舉例說道,有天檢查員 A 被公司處罰無薪假三天,使得同部門的 B 必須分擔 A 的工作而負擔加重,B 不 願意領同樣的工資卻得加倍勞力,因此拖累的進度影響到操作員 C 的工作效率 變慢,原先是員工A 和公司的衝突,於是轉嫁成 B 對 A 的不滿,而這樣的不滿,

也引起 C 和 B 的不快。不同階層間的宰制於是成為水平的對立,透過特定的工 作運作方式,重新分配衝突的發生。

由此可知,工人抱怨的真正原因,是工廠沒有提供有助於趕工遊戲的完善 機制,使得他們無法依照遊戲規則來達到趕工進度。這反映工人對於趕工遊戲 的態度,也強調規則的正當性與趕工的價值。在這樣的每日實作中,不僅產生

「同意」,且架構也一再被重建與強化。

二、參與其中即捍衛規則

Burawoy(1979:92-94)又以遊戲(game)來比喻勞動的過程,在他說明的

Burawoy(1979:92-94)又以遊戲(game)來比喻勞動的過程,在他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