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訪談對象

11 質性研究之所以不適用量化方法的隨機取樣之因,詳參 Merriam(2009)第四章中之樣本挑 選,Miles 和 Huberman(1994)第二章中之取樣,以及 Kuzel(1990)蒐集資料的策略。本研 究以採用purposeful 而非 purposive 來指稱立意取樣,是因 Kuzel(1990, p.38-42)、Miles 和 Huberman(1994, p.28-30)、Creswell(1998, p.118-120),以及 Merraim(2009, p.73-76)在其書

SSCI 學術評鑑制度

39

略,廣為後續質性研究者引用(如 Creswell, 1998; Kuzel,1999; Merriam, 2009;

Miles & Huberman, 1994),以下依據 Patton 的立意取樣分類策略,說明訪談對 象的選取過程。

質性研究中的樣本,通常並非一開始即預先擇定所有的研究對象,而是可 能在研究者進入現場之後陸續出現(Miles & Huberman, 1994, p.27)。在本研究 中,研究對象的選取,有一類別即是隨著訪談的進行而確認,但這並不代表研 究者沒有預先設定研究對象的判準。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以教育學門為例,瞭解學術評鑑制度對於大學教師的衝 擊與回應,為儘可能掌握不同身分教師的多樣觀點及其可能存在的共同模式,

研究者先設定研究對象的挑選須能反映研究場域中的多樣性,亦即涵蓋公、私 立大學內不同職級之教師,包含教授、副教授,以及助理教授;其次,就目前 的學術評鑑制度,具重要影響力者,包含部會首長與學門召集人,明確反對者 亦為場域內的重要聲音,須兼顧這兩類樣本,以廣泛蒐集研究對象的觀點,是 為 立 意 取 樣 中 的 最 大 差 異 取 樣 (maximum variation), 又 稱 異 質 性

(heterogeneity)取樣(Patton, 2002, pp.234-235)。採用此一取樣方法的目的有 二,第一,可顧及真實場域中的紛雜性(messiness),避免將其過度化約為井然 有序(neat and tidy)之樣;第二,也在挑戰研究者對此研究主題的預先設想,

換言之,要以挑戰研究者進入現場前的立場,儘可能避免先入的主觀,以呈現 研究對象眼中的生活世界。12

訪談進行之初,研究者先就上述判準,詢問符合判準之周遭教師的受訪意 願,尋得 17 位受訪者,是為方便取樣,主要為公、私立大學內的不同職級教師,

其中有 1 位是具重要影響力者。於此同時,研究者另以電子郵件或電話方式徵 得其他具重要影響力或明確反對立場的受訪對象共5 位。

隨著訪談的進行,研究者依據受訪者的回答,認為有需要再增補受訪者口

中探討如何取樣時,均引用Patton(1980, 1990, 2002)的取樣策略,Patton(1980, p.100)係以 purposeful sampling 稱之,並在 1990 年的第二版中將原先立意取樣的六種策略增加為十六種,

包含為人熟知的同質取樣、異質取樣、典型取樣、滾雪球取樣、理論取樣、效標取樣、機會取 樣、方便取樣等,後廣為其他研究者引用。

12 研究者的立場詳見本章第六節。

40

中相對受益的樣本對象,包含科學教育、教育科技,或獲得彈性薪資補助者,

以進一步確認此類研究對象的觀點,從而與其他受訪對象進行比對。研究者因 此上網搜尋各校教育系所內不同職級的教師,獲彈性薪資補助與/或教育科技類 者,並寄出邀請信,有些教師或不予回應或委婉拒絕,研究者陸續共再徵得 4 位受訪教師。在訪談此 26 位研究對象的同時,研究者繼續以最大差異的取樣,

上網搜尋不同大學類型及教師層級的研究對象,持續選取願意受訪的教師進行 訪談。

當研究者發現訪談內容的語料重複出現,不再出現新的分析意義,亦即達 到資料飽和(Bauer & Aarts, 2000; Seidman, 2006),研究者即結束訪談。至此,

本研究共訪談38 位受訪對象。

貳、訪談對象類型與編碼

本研究之訪談對象類型,主要依據職級分為三類,包含教授、副教授,以 及助理教授,其任職單位分佈公立與私立大學。各職級的大學教師中,不僅涵 蓋在教育實務與學理方面資深具重要影響力者,包含部會首長與教育學門召集 人;亦包含在現行學術評鑑制度下之相對受益者及明確反對者。考量匿名性及 編碼後仍能透過訪談內容的比對,進而推測受訪對象身分之可能(Seidman, 2006),本研究主要以職級為主,加註中央相關部會業務主管人員、相對獲益者、

明確反對者於其後。研究對象編碼說明如下。

一、教授

第一類為教授,受訪對象之編碼為 F,依據類別內的受訪順序編碼為 F1,

並在字母之前加註公、私立大學之別,如公 F1,即為教授層級內,服務於公立 大學的第一位受訪者。在教育實務與學理方面資深具重要影響力者,或在現行 學術評鑑制度下相對受益者及明確反對者,主要出現在此類別內。並在受訪順 序後加註,以「益」表示相對受益者,「行」表示中央相關部會業務主管人員,

「反」表示明確反對者。

茲將受訪對象之相關資料,整理如表 3-1。

41

42 茲將受訪對象之相關資料,整理如表 3-3。

表3-3 助理教授層級受訪對象資料 受訪對

象編碼

現任單位 備註 受訪對 象編碼

現任單位 備註 公J1 公立大學 公J6 公立大學

公J2 公立大學 私J1 私立大學 公J3 師範校院 私J2 私立大學 公J4 公立大學 私J3 私立大學 公J5 公立大學 私J4 私立大學

本研究共訪談 38 位大學教師,任職於公立大學者 26 位,私立大學者 12 位,

其中教授17 位,副教授 10 位,助理教授 11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