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三、教育學門

本研究所指稱之教育學門,是以教育部大學院校學門分類為劃分,顧及訪 談對象能涵蓋系所的多樣性,乃選就教育學門中的「綜合教育學類」,考量研究 者之時間與人力因素,故以其中的公立、私立大學中之教育學系(所)為主要 範圍,惟為瞭解相關政策之原委,本研究亦納入曾任中央相關部會業務主管之 人員為訪談對象。

四、大學教師

本研究所指之大學教師,係以 1994 年修正之大學法第十八條中,對於大學 院校教師之分級界定,包含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排除講師之因在於本研究所指之個別學者的學術評鑑制度,如國科會專題 研究計畫獎助、升等辦法、教師評鑑,及科研績效獎勵辦法等,多不含括講師;

甚且,一般大學與師範校院的教育學系(所)中,講師人數相對稀少。考量研 究範圍的適用性與研究對象的代表性,故排除之。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為達研究目的,回答前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擇取訪談法為研究方法,希冀 透過豐富語料的蒐集,從中分析教育學門大學教師如何覺知並回應目前的學術 評鑑制度。本節首先說明研究方法,其次敘述本研究之研究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輔以事先擬定之訪談題綱,藉由開放式問題來蒐 集受訪對象對於目前廣受爭議的學術評鑑制度的認知、對該制度實際運作及影 響的看法,以及對於既有反思行動的評價等,以深入分析教師的認知與回應,

從而分析影響教師如何回應的因素。

選取半結構式訪談之因,首先在於考量訪談的進行雖由研究者想探索的問 題主導,但藉由彈性的問題順序,研究者得以回應訪談時的現場狀況以及產生 訪談主題的新想法(Patton, 2002; Seidman, 2006)。其次,就大學教師對於現行

9

學術評鑑制度的回應,涉及研究者無法直接觀察到的行為與詮釋,及受訪者如 何賦予發生事件的意義,因此以蒐集受訪者獨特與深入之個人主觀理解為主要 目的的半結構式訪談(姚美華、胡幼慧,2008;Merriam, 2009),甚能達成本研 究目的。最後,藉由研究者與受訪者在情境化的訪談過程中,得以進行互為主 體的意義解釋與建構,研究者從而能適切地理解受訪者對於社會事實的認知

(陳向明,2002),此為原因之三。

貳、研究步驟

以下分就計畫與實施階段說明本研究進行的步驟。

一、計畫階段

(一)研究提問

研究之初,研究者的原始謎題(originating puzzle)(謝國雄,2007:11)

來自於對學術場域的觀察,大學教師對於目前的學術評鑑制度多有不滿,並表 達出深受其害之感。如此批評與感慨,實自 2004 年的「反思臺灣的(人文及社 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當時業已存在。然而,學術評鑑制度造成的壓迫景 況於今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套受人詬病的制度,何以能夠運行至今,身處 其中的大學教師何以接受不利於自身之制度而似乎未有反抗,是研究者最開始 之疑問。

(二)文獻閱讀與分析

對於研究提問的深化,須進一步透過理論方能達成;亦即藉由與理論世界 的連結,賦予研究問題意義(Willis, 2000, p.113)。因此,研究者著手閱讀與分 析和學術評鑑制度相關的反思文獻與實徵研究,並閱讀高等教育與社會學領域 中,對於大學教師處境的相關研究,與影響大學教師如何對於制度產生回應的 相關理論,從而確立本研究之切入點。

(三)確定研究目的

在文獻閱讀與分析後,研究者發現,對於現行學術評鑑制度的反思與批評

10

文獻持續皆有,對於學術評鑑制度已造成或將造成的負面影響多有指陳,且近 幾年也出現若干連署或抗爭行動。在此爭議不斷的背景下,重視 SSCI 指標的學 術評鑑制度自 2004 年的反思會議後卻依舊運作至今。然而,若此學術評鑑制度 之壓迫與負面影響如此之重,學術場域中的大學教師,作為直接承受的主體,

究竟如何看待與作為,又存在怎樣的因素,使得他們採取或不同或相同的回應,

乃具深究的意義,是為本研究欲達成的目的。

(四)選定研究方法

為回答上述研究問題,研究者擇定訪談法以瞭解學術場域中,不同職級與 立場之大學教師是如何看待目前的學術評鑑制度,並擬定據以訪談之取樣對象 架構。不同立場者,主要包含推動SSCI 學術評鑑制度相關政策的部會首長與學 門召集人,因學科性質與理工相近及因研究績效獲得彈性薪資補助的相對獲益 者,以及明確反對 SSCI 學術評鑑制度者,包含參與反對獨尊 SSCI 連署行動的 教師,以及參與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的教師。透過蒐集研究對象對於現行學術評 鑑制度的主觀理解及詮釋意義,以形構研究對象眼中的學術場域真實,及運作 其中的規則,進而分析影響教師如何回應的因素。

二、實施階段

(一)進行訪談

依據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者以訪談大綱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實施訪談的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也依訪談研究結果初步所得,調整研究大綱之問題比重,

並檢驗現有訪談之結果是否普遍存在其他受訪者的回答中。如,對於 SSCI 指標 所帶來的相對公平性、對於學術評鑑制度審查過程的認知,以及對於學術社群 其他成員的詮釋,乃是本研究訪談後期的關注焦點。

(二)分析訪談語料

資料分析是一持續不斷的過程,研究者在繕打每次逐字稿與訪談筆記的同 時即開始進行初步資料分析。同步進行資料蒐集與初步資料分析的原因,即在 於透過不斷檢視與反思資料的過程,方能深入地挖掘訪談資料傳達的訊息。進

11

行資料分析的過程裡,研究者也將資料分析的反思筆記以不同顏色註記於逐字 稿上,透過對資料與研究過程的不斷反思,研究者能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不 斷調整研究焦點及研究提問的方向,使研究主題更加聚焦(Merriam, 1998;

Strauss & Corbin, 1998)。

(三)持續與文獻對話

本研究在實施階段的進行,乃是在研究問題、現場資料,及文獻閱讀中,

不斷循環與反覆修正的探究歷程,期能達到概念多樣性和厚實飽滿的資料 (胡 幼慧,2008;黃瑞琴,1994)。同時,在分析語料的同時,更需輔以文獻、理論,

進行詮釋,方能賦予語料所反映之社會實體的意義(Denzin, 1994),期能修正、

擴充既有文獻之發現。

(四)撰寫研究報告

綜合上述之過程,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所得,撰寫研究報告,總結本研究 之結論,並據此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與後續研究者參考。

茲將研究步驟整理如圖 1-1。

12 計

研究提問

文獻閱讀與分析

確定研究目的

選定研究方法

進行訪談

分析訪談 語料

持續與文獻 對話

撰寫研究報告

圖1-1 研究流程(研究者自行整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