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研究倫理

保護參與者不受任何傷害是研究倫理守則中最重要的部分,雖非易事,研 究者卻應竭力追求可行的措施。研究者無法預期執行研究時可能發生的一切,

但 研 究 者 必 須 展 現 對 於 研 究 倫 理 的 敏 覺 、 重 視 , 以 及 承 諾 (Marshall &

Rossman, 2011, p.122)。而研究倫理的實踐主要基於對人的尊重,意即不把研究 對象視為達成研究的工具,並尊重研究對象的隱私、匿名,及其參與和退出的 權力,確保研究對象在參與研究過程中不受傷害;甚且,研究者更需慎思在研 究中,誰從中獲益,及其中的權力與正義問題(Marshall & Rossman, 2011, p.47)。

以下分就匿名與保密(confidential)原則、互惠(reciprocity)原則與權力 關係,及研究者立場說明之。

壹、匿名與保密原則

匿名意指研究對象的姓名不和個人資料連結,保密則是研究者如何處理資 料,以控制其他人獲得資訊的機會(畢恆達,2001:52)。惟有時即使以編碼處 理,透過前後資料與訪談內容的連結,有心人仍可能推論出研究對象的真實身 分(Seidman, 2006),因此研究者不可不慎。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是以受訪日期與順序來命名錄音檔案及逐字稿檔案,

確實作到逐字稿繕打過程中的匿名,也避免檔案傳輸過程中引起受訪者資料公 開的可能。同時,研究者也將訪談的錄音檔與逐字稿另外存於外接硬碟,避免 他人有獲取檔案的機會。在語料的引用上,若涉及學校、個人職位,與可辨別 受訪對象之事件,研究者則刪減或以「XX」處理,儘可能避免訪談內容與研究 對象個人身分的連結。

50 貳、互惠原則與權力關係

訪談是一特定的專業對話,如何確保研究過程的平等,讓訪談不致淪為剝 削的工具,互惠原則與權力關係的檢視於是顯得重要。研究者意識到訪談的進 行,是由研究者決定訪談主題、提出問題、決定追問的方向,並進行最後的詮 釋,這樣的過程勢必存在不對稱的權力關係(Kvale, 2007)。換言之,訪談為誰 而做、由誰而做,以及為何而做,多是基於研究者的立場(Seidman, 2006)。

因此,當受訪者特意安排受訪時間,讓研究得以進行,研究者就必須敏覺 至此,在研究倫理及研究者的角色範圍內,適度的表達象徵或實質上的感謝

(Marshall & Rossman, 2011, p.121)。研究者在訪談結束後,也據此備有簡單的 伴手禮表達謝意。此外,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對於受訪對象的個人經驗所抱 持的真摯興趣,專著而投入地傾聽,在此過程中,訪談對象受到認真的對待,

其個人所訴說的經驗受到尊重與重視,亦可能是受訪者無形的收穫(deMarrais, 2004; Marshall & Rossman, 2011; Seidman, 2006),研究者也循此做到訪談的互惠 關係。

在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的權力關係,也會因受訪者的性別、年齡與職位,

出現如嚴祥鸞(1997:208)借用 Herz 所描述的經驗所言,研究者時而是訪談 者,時而是受訪者。換言之,受訪者在過程中反而扮演訪談者,甚或質詢者的 角色,直到「妳的回答令他們滿意」,訪談的過程才進入共同參與的對話。這樣 的經驗,也出現在本研究中,此時,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權力反而產生反轉,

訪談過程的權力關係因此是流動的,研究對象也握有部分的權力。惟訪談結束 後資料詮釋與研究結果呈現的決定權,仍落於研究者。

參、研究者立場

研究者本身的理論觀點或立場,勢必影響資料的蒐集與詮釋(張芬芬,

2002),一如 Denzin 和 Lincoln(2005, p.21)所言,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並不 存在客觀的觀察,任何對於研究對象內在世界的探索,皆帶有語言、性別、階 級、族群等色彩,且須置於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間的社會情境,及兩者身處之社 會世界中,方能較為適切地詮釋該現象。換言之,從研究理論的選取,資料的

51

詮釋,乃至研究結果的產出,都帶有研究者的意識型態(嚴祥鸞,1997),且具 有個殊的社會脈絡性。換言之,不論是對於理論的敏銳度、看待社會真實的角 度,以及個人經驗等,都將影響資料蒐集的結果,因此有必要說明之,並作為 研究信實度(truthworthiness)的依據之一。

研究者對於本研究之立場,認為現行學術評鑑制度得以運行,乃在於場域 中的權力運作,或為政策面的主流論述,或為制度設計對教師的侷限,致使某 些相對受益者得以運用其資源、權力,或壓迫或阻礙他人確保自身地位;有些 教師或未有批判意識,從而在面對制度規定時僅能服從;有些教師或進行抗拒 行動,但人單勢薄,無以成為集體行動,進而使得現況如此。研究者並認為大 學教師作為知識份子,應當具有相對較高的自主性與促成改變的力量。這些立 場,將影響本研究之訪談進行與詮釋角度。

第七節 研究的信實度

本研究以信實度作為研究品質的評估規準。對於信實度的內涵,從最早類 似實證主義典範中的內部效度、外部效度、信度、客觀性,而對應之確實性、

轉 移 性 (transferability)、 可靠 性 (dependability), 與 確認 性 (dependability)

(Lincoln & Guba, 1985),再修正為對於真實性(authenticity)與倫理議題的重 視,進而強調對於公平性(fairness)、研究者立場、知識共享,及促發社會行動 的反思與重視(Lincoln, 1995, p.277)。如此的轉變過程顯示的即為對研究倫理 的強調,其後更作為研究品質的判準之一(Guba & Lincoln, 2005, pp.199, 209)。

茲說明本研究採取促進信實度的具體策略如下(潘慧玲,2003;張芬芬,

2002;Kvale, 2007; Maxwell, 2005, p.108; Merriam, 2009; Seidman, 2006):

壹、說明並反思研究者的背景與立場

在本章第三節與第六節中,研究者說明自身的經驗與對於研究的假設,使 讀者能理解研究者如何可能出現對於資料的特殊詮釋。如此之目的,在於讓讀 者理解研究過程將如何因研究者自身的價值觀與對研究的期待,影響研究的進 行與結論。在過程中研究者亦加以反思自身的背景與立場,對於研究者自己如

52

何觀想與詮釋現場資料,儘可能對不當預設適時調整,以提昇研究進行的品質。

貳、謹慎並落實研究倫理

研究者在本章第六節中說明本研究在倫理議題上的考量與執行,讓讀者瞭 解研究者與受訪對象間的關係,因為研究者與受訪對象間的關係也將影響資料 蒐集的品質,同時,倫理議題的考量,如研究者與受訪者間的權力關係考量,

也將影響資料分析與詮釋。

參、使用三角檢證方法

本研究所採之三角檢證,如本章第四節訪談進行中所提及,透過多種資料 蒐集方法進行之,包含在每此訪談進行過程中,以不同切入角度詢問受訪者同 樣的主題,藉以檢核受訪者前後說辭的內部一致性;其次,透過群體間與群體 內的語料與觀點比較,以檢核其內容是否重複出現相同的意義單位;最後,與 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比對,或印證或挑戰原有發現,從多種資料蒐集方法進行三 角檢證。

肆、同儕審核

本研究透過與同領域及跨領域的學術同儕,進行資料分析與詮釋的討論與 審視進行同儕審核。研究者請同儕針對過程中,研究者訪談題綱的設計及訪談 的進行提出問題,以評估依據現場資料,研究者所詮釋之研究結果是否合理,

同儕審核之範例,如附錄二。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分就三節,首先說明教育學門教師對於 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認識,其 次說明不同層級教師的回應策略,最後分析影響教師認知與回應的關聯因素。

第一節 不同層級教師的共同認識

本節旨在分析面對 SSCI 學術評鑑制度時,不同層級教師的共同認識,分就 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形成過程、運作管道、優點與缺失,以及未來改進四層面 說明之。

壹、SSCI 學術評鑑制度的形成過程:充滿學科權力運作痕跡

受訪教師對於目前教育學門採取重視SSCI 指標的學術評鑑運作,即便不熟 知詳細具體的來龍去脈,也多明瞭此「學術的壓迫」(公 F9 行-0402)在於採用 類SCI 的 SSCI 指標,實則以自然科學思維來看待人文社會學科,無視教育學門 的學科屬性,使之在「one fits all」(公 J4-0323)的情況下成為這套指標的受害 者。因為「two cultures」(公 F7-0314)的差異不僅反映知識生產方式與領域目 標的不同(Becher, 1984),在學術社群發表的模式,如頻率、速度與文字長短

(Becher, 1993),均存在不同文化。對於兩種文化(Snow, 1959)當受到不同重 視此議題,實已紛擾多時。

有的時候不是那麼容易發展出一篇 paper…很多時候你是用書,會花很長的 時間在做這件事情,你不可能像理工一有結果就可以投稿…而且,通常那 個學術領域的差異就會造成你帶研究生都不一樣,你看,理工的研究生其 實很多的研究都是碩博士生在做的,特別是博士生,然後就老師一堆人掛 名……好,然後在於,在社會科學裡面…通常都是自己做…要聯名都有點 困難,有的時候是你的指導學生做了,然後你等於你有直接指導你就掛個 名…(私 F4-0328)

相對於自然科學多以實驗室團隊進行研究與發表的知識產出方式,及科技 發展上求速效的知識價值判準,對教育學門內多數領域來說,書才是「具系統

54

性」、「重要的」、「保存了更多」長期累積的思想與知識(公 A6 益-0322),應該 要發展不同的指標。如此以來,即是以自然學科的「科學性」強迫「歷史學、

哲學、語言學,教育學…要去服膺這些強勢學科的標準」,教師們多深刻感受

「不同學科之間權力邏輯的運作」(公 F6-0303)。而人文社會學科相較於自然 科學在高等教育場域中的地位,一直處於相對弱勢的情景也是不爭的事實,從 國科會的專題研究補助經費,到掌握學術權力的機關主管要職,都在在凸顯人 文社會科學處於邊陲、隸屬的地位(邱天助,2007)。高等教育場域中的資本分

「不同學科之間權力邏輯的運作」(公 F6-0303)。而人文社會學科相較於自然 科學在高等教育場域中的地位,一直處於相對弱勢的情景也是不爭的事實,從 國科會的專題研究補助經費,到掌握學術權力的機關主管要職,都在在凸顯人 文社會科學處於邊陲、隸屬的地位(邱天助,2007)。高等教育場域中的資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