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不同族群文化價值觀的內涵

在此部分,先就文化價值觀的意義作了解後,再探討不同族群、國家的價值觀相關研 究。

一、 文化價值觀的意義

所謂的文化,學者們各有不同的解讀和定義。依陳奇祿(1994)在書中所論,文化乃 是一個族群為了要適應環境,經年累月慢慢累積而成、固定特有的生活方式。Evers(2001) 認為文化是行為、表達、看待世界的方法以及思考。薛英宏(2000)則將文化定義為一個 群體因為共同生活之緣故,所以產生獨特的特性,這種特性可以足以和其他群體作區別,

而且這種特性也會影響該群體在面對週遭環境時的反應。

由以上的論點可以發現,文化是經由長時間生活的累積,讓處於同個環境下的群體漸 漸養成共同、固定的生活方式,具有「獨特性」。因此,不同族群、不同國家人民,因為 生長環境的差異,應會具有其獨特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歷史傳統等因素,形成個人不同的信念、價值觀,並且進一步影響 到個人的行為。價值觀簡單地說,可說是一種持久性的信念,這種信念是一群人或一個社 會用以衡量事物的標準,可以解釋個人的行為(文崇一,1993;許博淵,2004;Robbins, 1993)。另外,薛英宏(2000)將價值觀定義為「生活中所習得的信念,而這個信念會影 響到對事物的看法還有行為的選擇」。

莊啟文(2001)針對家長教育價值觀方面曾提出,家長個別的教育價值觀組成其教育 價值系統,此系統會影響到其子女受教行為的選擇、評價、偏好,這裡所謂的受教行為,

包括了家庭內的教育、學習和養育教育價值觀等。

從此觀點來看,不同族群因生活環境不同,在生活中習得的文化所形成的價值觀,會 影響到個人行為;同樣地,不同族群在教育子女時亦有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於是影響到家 長教養子女的態度和行為,對子女期望也有所差異。

二、 不同族群的文化價值觀

不同族群形成族群獨特的族群文化,而以國家而言,不同國家亦有其獨特的國家文化。

許博淵(2004)將國家文化定義為「一個國家的國民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對意識形象的態 度,並且會深深地影響國民的行為」。由文化的形成因素可推論,因為各個國家的歷史經 驗、環境和傳統不同,因此各個國家的國民自幼社會化過程中所習得的國家文化會有所差 異。當不同文化環境下成長的族群,形成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後,其信念、行為與其他族群 自然有所差異。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國與國之間往來密切,目前一些學者從事國家文化、跨文化的研 究,許多接從事了解各個文化之間的差異之研究。例如,在東亞華人文化的研究中,雖華 人地區看似粗略相同,但各有其歷史背景,Massey & Chang(2002)的研究便支持東亞各國 存在著文化差異。以下將舉出一些國外及國內的相關研究探討不同族群、國籍文化價值觀 的差異。

(一)美國

世界上泱泱大國─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世界強國,而美國的價值觀有它特殊 的文化背景和歷史,關中(2002)將它稱為「美國主義」(Americanism),包括了:個人 主義─美國的核心價值;自由主義─民主、平等、自由放任;樂觀主義─開朗、自信、積 極進取、包容、冒險;理想主義…等等。在這樣的價值觀中,美國人在教育子女時也採較 自由、民主的方式,注重孩子個體的自主、獨立。關中在文中也提到,近年來因為社會歷 史上一些事件的發生,讓美國已經產生新興價值觀,如家庭、環保、婦女等等的想法改變,

對於家庭的觀念已略有改變。

(二)台灣原住民

在台灣的社會中,族群組成多元,台灣原住民就是其中具獨特文化的族群之一,因此 很多研究從事了解原住民的文化。黃秀美(2000)就曾以質性研究俗民誌的研究方法,深 入花蓮縣阿美族部落參與部落居民的日常作息長達十一個月。她的研究發現阿美族家長的

教育觀特色是:期望子女能憑他們的本事,正當地做人;期望培養子女自立更生的能力;

期望孩子的學習環境能依照孩子的興趣;家長的管教作風強調講理、教訓。另外,研究中 提及因為阿美族人性格樂天活潑,對於學校和或教會主辦的活動多能配合及接納。

莊啟文(2001)研究都市排灣族原住民家長的教育價值觀,結果發現他們在家庭教育 方面的價值觀是:重視家庭教育功能、重視責任感、尊重長輩且長幼有序、注重孩子品行、

助人向善不說謊;在學校教育方面的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是有用的工具、學習知識使人聰 明、使人自我肯定不受歧視、學校教育是認同尊重而非自我實現、學校教育並非公平的學 習、學校教育不能保證孩子的品行。

楊旭銘(2003)針對四位都市學校原住民學童的研究,發現家長的教育價值觀有:認 為學業品行同等重要、學校教育能提升社經地位、重視宗教教化功能,以及教育應該兼具 文化傳承的功能。

由上述幾個原住民的相關研究可看出,也許家庭居住地區的改變會改變家長的一些想 法,例如:在都市地區的原住民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期望會較高,但原住民家長同樣都很注 重子女的品行教育。

(三)越南、印尼和台灣比較

柯瓊芳、張翰壁(2007)在分析越南、印尼和台灣的社會價值觀比較研究中,發現三 個國家家長在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方面認為重要的五項特質各有異同,雖然重要性排序不 同,但台灣、越南和印尼的家長同樣認為責任感、獨立、忍受尊重他人、努力工作很重要,

強調勤奮、節儉、謙讓的特質,然而,最大的不同是印尼社會普遍認為宗教信仰是最重要 的教養特質。另外,越南和印尼社會在家庭責任與子女教養的價值觀上,較台灣社會保守,

且強調性別化的價值觀。相較而言,東南亞國家文化中,台灣與越南文化較相近,因為越 南曾是中國的邦屬國,受到儒家文化洗滌,也同樣信仰佛教。

綜合以上的研究,可以發現到不同族群的價值觀因其背景文化而形成其獨特的信念。

以本國的現狀而言,台灣新住民的國籍組成多元,目前以越南、印尼、泰國籍等居多。這

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特性的新住民,各具有其獨特的價值觀。當新住民來到 台灣組成新家庭,在為家庭、為子女教養盡責時,這些價值觀是否會被複製在新家庭中、

影響新住民對子女的教養以及教育期望?又或者,隨著新住民婚姻年數的增加而被同化?

值得我們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