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 新住民子女就學現況

從前述新住民增加的背景因素可知,在婚姻條件相對較弱勢的台灣男性想完成傳宗接 代的使命時,只好藉著跨國婚姻的仲介方式,達到娶妻生子的目的。於是,這些婚後尚需 面對生活適應問題的新住民,許多人在短時間內便需面對生子的壓力,而生育新住民子女 後,接下來要面對的,便是新住民子女的教養問題。以下分別就新住民子女的就學現況、

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困境探討。

一、 新住民子女的就學現況

隨著少子化的現象,接受國民教育─中小學就讀的學生人數,每年都在減少,然而,

其中新住民子女的學生人數比例卻在增加。根據教育部(2009)的統計,在 97 學年度就 讀小學的外籍配偶子女有 113,173 人,約佔了總人數的 6.75%,而 96 學年度國小新住民 子女人數 90,958 人佔了總人數約 5.19%,由此足以發現新住民子女人數明顯的增加。

表 2-1 九十七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父母國籍別分

資料來源:2009 年 3 月 11 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網址: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fomas.xls

國小 國中

國籍別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中國大陸 41 117 36.33 5 868 35.08

越南 35 383 31.26 1 615 9.66 印尼 20 642 18.24 4 773 28.54 泰國 3 119 2.76 856 5.12 菲律賓 4 219 3.73 1 200 7.17 柬埔寨 2 532 2.24 48 0.29 日本 681 0.60 332 1.98 馬來西亞 1 217 1.08 577 3.45 美國 487 0.43 143 0.85 南韓 417 0.37 206 1.23 緬甸 1 737 1.53 524 3.13 新加坡 122 0.11 61 0.36 加拿大 106 0.09 23 0.14 其他 1 394 1.23 500 2.99 總計

總計 總計

總計 113 173 113 173 113 173 113 173 100100100100 16 726 16 726 16 726 16 726 100100100100

另外,就上表 2-1 所顯示九十七年度就讀國中、小新住民學生的父母國籍別來看,不 管是在國小或是國中的部分,來自中國大陸者皆佔了超過 35%的比例,為所有新住民中人 數最多者(教育部,2009)。除了中國大陸之外,來自東南亞籍國家的新住民人數佔最多,

其中,來自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及柬埔寨這五個國家的人數是前五名,因此,在本 研究當中,以來自這五個國家的新住民為研究對象,欲進一步了解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期 望,並比較此五個國籍的新住民對子女教育期望是否有所差異。

從統計數據來看,在民國 92 年時新生兒的出生人數計有 227,070 人,而新住民所生 之子女逾三萬人,佔新生兒出生數的 13.37%,為歷年來所佔比例最高的一年。由此資料 推論,92 年出生的新生兒入學在即,故新住民子女的學生人數將會逐漸達到高峰,其教 育問題需要我們的關注。

二、 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困境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除了在學校的正規教育對其品格、學習成就等有影響 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家庭教育的部分了。王妙如(2005)、李威伸(2003)、黃懷萱(2006)

等人指出,子女的學業成就,因其家庭背景、文化資本、家長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

華語能力等而有顯著差異。由此可知,家庭環境對其子女教育的影響,而新住民的家庭環 境較為特殊,故其子女的教育問題頗受關注。

美國也是多元文化的國家,在新住民適應以及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方面,亦有許多 問題。研究顯示,美國的新住民子女在教育方面,因為他們的語言能力不足,導致學業成 就低落;另外,新住民的家庭較貧困、資源有限,而父母無法參與子女的教育(Fix & Passel, 2003)。

就台灣的情況而言,新住民子女的家庭環境因為非屬於一般傳統家庭結構,對新住民 子女教育方面,本文以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個向度來探討其教育的困境。

(一) 家庭條件不利於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因素

1. 家庭社經地位低落

吳宜錞(2005)、吳清山(2004)、郭添財(2006)、陳清花(2004)、張慧君(2007)

等人的研究資料皆顯示,雖然新住民的配偶不乏有家庭是社經背景不錯的,但多數屬於社 會中經濟地位為中、低階層的家庭,而且新住民的配偶,多屬年紀偏高或有身心障礙的台 灣男性。

由於新住民子女的家庭環境中,家長的教育程度較低、經濟條件差,造成這些家庭所 能額外提供的文化資本相當有限,無法協助子女獲取額外的學習素材、缺乏課外讀物、對 於課外活動也少參加,新住民子女在文化刺激不足的環境中成長,容易造成學校學習時的 適應問題。

李宛真(2004)指出,家庭文化資源對學生的學習適應、學業成就有顯著影響;如果 可以提升家庭的文化資源,對於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的表現將有幫助。何美瑤(2006)

研究台北地區本籍配偶子女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差異,結果顯示,家庭的文化資本會影響學 生的學業成就,而其中,家庭文化資本以東南亞配偶家庭提供資源最少,其子女學業成就 表現也落在大陸籍配偶子女和本國籍配偶子女之後。

張芳全(2006)認為,家長社經地位與家庭的文化資本對於學生學習國語、數學的成 就,有正面的顯著影響,也就是說,當家長社經地位與文化資本越高,家長對子女的教育 期望便將提高,並對學生的學業成就有正面影響。

由這些研究中便可發現,當新住民在家庭條件多數屬於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弱勢的的 情形下,對於新住民子女的教育是不利的。

2. 語言學習的困頓

林璣萍(2003)、曾雪娥(2005)、盧秀芳(2004)的研究中發現,父母親的語言能力

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是有影響的。新住民女性本身的語言能力不足,識字能力不佳,口語方 面有些亦有獨特的腔調,所以,新住民子女在這樣的家庭條件下成長,所受到的語言刺激 不足、沒有適當的模仿及學習對象,對語言的學習很不利。

在新住民子女就學之後,因為新住民本身的語文能力多半僅能口說,讀、寫能力受 限,因此,缺乏對子女的學業指導能力。若新住民的配偶無法負責子女的學業指導工作,

新住民子女的學習和課業表現將會出現較多問題。

柯淑慧(2004)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新住民子女及本國籍子女做比較,研究發現,

本籍子女的學業成就顯著高於新住民子女,其中,語文的成就表現也會影響到數學科的表 現,也就是說,語文程度越好的學生,數學的成就也會比較高。由此可知,在學校受教育 的過程中,語文為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而語文能力不佳,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影響,

學業成就也就容易成為弱勢。

3. 父母教養觀念和管教問題

許多研究指出,父母親扮演重要的教養角色,父母的教育態度、管教方式、對子女 的期望,將會影響子女的學業成就、行為問題、品格或學校適應(洪秀梅,2007;陳佳莉,

2006;蘇美心,2007)。

然而,就前述新住民家庭條件的弱勢情形而言,經濟壓力沉重的環境下,使得父母 必須耗費相當大的精神氣力在養家活口方面,至於生養子女的責任,往往因為經濟的困頓 和語言的限制,影響孩子的學習或補救教學的活動(黃綺君,2005)。

(二) 學校適應與學習問題

學校是影響孩子教育的重要處所,因此有學者認為學校適應除了學業成就、學生對 學校活動的參與、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同儕人際關係外,也包括了學校對學生的態度,因 此,是一種雙向的概念。

蔡瑞全(2006)針對本國籍、大陸籍及東南亞籍之子女做學校適應情形的比較,發 現本國籍配偶之子女學校適應顯著優於東南亞籍配偶之子女,而蔡瑞全歸納影響新住民子 女學校適應問題的因素有:母親國籍的不同、母親語文能力的差異、新住民子女的性別、

家庭結構、社經地位的不同及城鄉差距等。

許多研究指出,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新住民子女在學校的適應困難,若能透過 學前教育,補強其早期語文學習經驗,對新住民子女而言是有助益的(王美惠,2005;謝 慶皇,2003)。另外,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台灣是個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在教育的過程 中,學校應增強多元文化知能教育,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可以讓孩子們學習包容、尊重不 同族群的同儕,協助新住民子女的學校生活適應。

周美慧(2006)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蒐集等方式,針對新住民子女、

其母親及導師進行研究,發現在學校適應方面,同儕間互動良好,但親師、師生之間的溝 通互動很少;在學業成就方面,雖然新住民子女也有優異者,但大多屬中等以下,而追究 原因,發現並不是新住民子女本身能力的問題,而是家庭低社經、文化不利、父母教養態 度等因素的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

(三) 社會不利於新住民子女的學習

在當今邁入地球村的時代,各國文化交流應該隨著傳播媒體的進步而讓國人對不同族 群有更多了解、接納、尊重。然而,部分的國人仍對新住民或其子女抱著不當的心態甚至 言論,以特殊的眼光看待。

另外,受限於家庭的社經地位及新住民的語文能力、人際關係侷限,許多社會資源、

社會福利、文化活動,如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文藝表演活動、兒童福利的申請、社會 補助救濟…等,新住民家庭不懂得善加利用,造成雖有這些社會資源的存在,但對於新住 民子女而言,並無受惠之實,對其學習成長而言,比起本國籍子女少了些機會。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父母教育期望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父母教育期望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父母教育期望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父母教育期望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父母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是影響重大的人物,而傳統觀念中,父母也多相信教育的價 值,且願意對子女各方面付出關心。在父母和子女長期言行舉止的接觸下,父母對孩童必

有影響。本節中將先探討家長教育期望的意義和內涵、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再探討影響 父母教育期望的背景因素和父母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