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新住民所面對的困境

新住民在來到台灣後,初來乍到,面對跨國婚姻時,衍生出許多的社會議題,需要我 們關注。例如,朱玉玲(2002)在訪談澎湖縣的新住民來台的生活經驗後,認為新住民在 初來台灣時,因語言不通,對新家、親人不熟,又沒有熟識的朋友,會感覺很孤單,再加 上風俗也有許多不同需要適應、異國婚姻的相處也有很多要調適之處,所以會倍感辛苦。

以下就新住民本身、新住民家庭及社會方面來探討異國婚姻所衍生的適應問題及困 境。

一、 就新住民本身而言

本研究將新住民來台後,因為本身的條件或背景因素所面對的困境分為四方面探討,

分別是:教育程度低落、語言溝通障礙、生活習慣與文化的調適問題以及人際關係的限制。

(一) 本身教育程度低落

黃俊杰(2007)以苗栗縣的外籍配偶為研究對象,發現她們與其配偶相比較的結果,教 育程度顯得偏低。張芳全等(2007)也指出,教育程度低是新住民家庭的特性之一。另外,

教育部發現,九十一年時調查台閩地區的外籍配偶,國中以下學歷就占有百分之四十一,

相較於本國的配偶學歷,教育程度低落許多。而新住民普遍教育程度較低的原因,推估是 願意嫁到台灣來的新住民,往往他們的原生地區經濟狀況不佳、社會地位不高,導致無法 取得較高的學歷。

本身的教育程度低落,影響所及為何?吳宜錞(2005)的研究發現,新住民子女的國 語文能力發展,受到父母親教育程度的影響。另外,黃立婷(2005)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 級新住民子女為調查對象,發現母親教育程度對其子女學習適應具有顯著影響;母親教育 程度為大學(專科)者,其子女的學習適應顯著高於母親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由上述 研究可知,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將會對教養子女造成影響。

(二) 語言溝通的障礙

廖正宏(1985)曾指出,就國際移民而言,語言是大部分移民者會直接受到的衝擊和 障礙,而且,語言的不通或多或少會影響到移民者的生活和個性。來自東南亞籍的新住民,

因原國籍所使用的語言與台灣並不相同,因此,跨國婚姻所需要面對的首要難題便是語言 溝通問題。許多外籍配偶來台灣生活,因為不會說台語或國語,無法和夫家及丈夫做有效 的溝通,因此在相處上造成困擾,甚至導致婚姻問題,另外,因語言溝通能力不足,容易 造成自卑或個性較內向,在與社會互動方面也受到影響。

除了口語溝通外,新住民想要適應台灣文化並有學習成長,提升其識字能力是他們獲 取生活資訊很重要的能力,對教育子女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語言」可說是新住民 來台適應最大的壓力和困擾(陳烈恕,2007;陳淑娟,2008;鄭雅雯,2000;顏錦珠,2002)。

(三) 生活習慣與文化的調適

吳美菁(2003)訪談南投縣的外籍配偶,發現他們在生活適應方面,初期來台時對語 言、飲食、氣候及穿著等不習慣,但隨著時間可漸漸適應,甚至在家中也會出現飲食的多 元文化交流。除了這些生活習慣,在宗教方面,雖然東南亞籍配偶很多也跟台灣一樣信仰

佛教,如越南,但台灣的民間宗教拜拜規矩繁多,各地風情不同,常讓外籍媳婦難適應,

因此,除了識字班外,也有開設這類的專班,藉此讓新住民學習台灣民俗習慣。另外,菲 律賓籍等新住民多數原本信仰天主教者,若遇到新家庭無法接受或尊重其信仰者,則多以 夫家的信仰為主,造成生活適應問題(吳美菁,2003;陳淑娟,2008)。

(四) 人際關係的限制

離鄉背井來到異國的新住民,在剛適應環境時遇到困難,卻缺乏原生家庭的支持,也 尚未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脈絡,甚有孤單無助之感,而丈夫便成了最大的依靠,若夫妻感情 不睦,新住民的心理上便得孤單承受許多壓力。

隨著來台時間的增加,人脈關係漸漸建立,但人際交往仍然容易受到夫家成員的影 響,除了社區鄰居外,多仰賴同國籍外籍配偶介紹朋友,因此,同原生國籍的新住民容易 形成友誼團體,成為彼此的支柱(蕭昭娟,2000)。

二、 就新住民家庭而言

就新住民來台後所居住的新家、所面對的新家人方面來探討,本研究將新住民面對的 困境分為三方面,分別是:婚姻生活的適應、社經地位的低落以及子女教養的困境。

(一) 婚姻生活的適應

透過婚姻仲介的管道來尋找結婚對象,因為遠在異國,故在婚前幾乎難有相處交往的 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結婚的對象僅有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夫妻並沒有戀愛磨合 期,再加上語言溝通困難,容易造成婚後適應出現磨擦。另外,研究顯示,東南亞籍新住 民和配偶的年齡常常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而此老夫少妻的組合也常造成夫妻思想的差距。

跨國婚姻常常被視為「買賣關係」,這種「婚姻商品化」,婚姻的穩定性不足,婚姻暴 力也時有所聞(黃綺君,2005)。婚姻生活除了夫妻外,新住民亦需學習和夫家親人相處,

也因此,婆媳相處問題引起許多研究者的關注。這種種新生活、新環境,讓新住民面對婚 姻生活時需花時間適應變異。

(二) 社經地位低落

許多研究顯示,雖然新住民配偶的家庭不乏有社經背景不錯者,但多數的新住民配偶 家庭的社經地位,都是台灣社會中較低的階層,且迎娶新住民女性的台灣男性,多屬年紀 偏高尋求伴侶、再婚者或身心有殘障人士(吳清山,2004;吳宜錞,2005;郭添財,2006;

黃綺君,2005)。因此,雖然原本新住民欲改善原生家庭經濟狀況而接受異國婚姻遠嫁至 此,但在台灣社會現況,多數的新住民結婚對象還是社會中低社經地位者,於是,婚後的 生活與期望中容易有落差。

(三) 子女教養的困境

許多資料顯示,新住民來到台灣定居後,在半年到一年間即懷孕的比例甚高,這顯現 出了新住民在傳宗接代方面的壓力(葉肅科,2004)。在生育後,就新住民本身的條件而 言,由於本身教育程度低落,且多數早婚、年紀輕欠缺教養子女的觀念,人際關係又有限,

缺少和人溝通分享教養經驗的機會,對子女的優生保健觀念也不足,而且語言識字能力不 佳,在教養子女方面著實辛苦。此外,新住民所結婚的對象多半也是台灣社會低社經地位 者,這些條件對子女的教養方面著實不利。

在美國族群多元、移民者眾的環境中,Hao 與 Bonstead-Bruns(1998)的研究指出子女 就學後,移民者與學校互動的情形少於非移民者的家長。針對這點,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

移民者家長少接觸學校並不是因為不感興趣或不關心,而是對美國學校文化的不了解或不 清楚學校對家長參與方面有何期待。另外,移民者會對接觸學校活動躊躇,且因為本身英 語不流暢,在和當地教師、家長一起參與學校活動時有不舒服的經驗(Crozier & Davies, 2006; Huss-Keeler, 1997)。同樣的情形,台灣新住民對於本地的學制、教育情形也不甚 了解,加上本身語文能力受限,故在子女就學後,與教師接觸的情形或學校活動的參與度 便顯得少於本國籍家長,在教養子女方面,也欠缺與學校教師溝通的機會。

三、 就社會而言

因為人是適合群體生活的生物,因此,新住民來台後所需面對的困境,除了家人外,

便是和社會上其他人群的接觸。就社會方面,本研究將新住民來台後需要面對的困境分為 兩類,分別是:新住民就業選擇的限制,以及本國人民的異樣眼光。

(一) 就業選擇的限制

工作乃是新住民改善家庭經濟、拓展社會人脈及增強自我信心的重要方式,因此,輔 導新住民就業對新住民而言是很需要的。在新住民取得工作證之後,便有了在台灣工作的 機會,然而,由於新住民本身的教育程度偏低,再加上語言識字的限制,夏曉鵑(2000)、

陳庭云(2002)等皆指出,新住民來台多半投入農作、工廠作業員等低技術、低薪資的勞 力工作,就業的選擇相當受限。

(二) 本國人民的異樣眼光

因為新住民與本國籍人民的文化差異、口音及外型等條件的不同,在社會中常常引起 本國人民異樣的眼光。報章媒體對於新住民女性的報導,也常出現:假結婚真賣淫、犯罪 事件等負面新聞,容易造成國人對新住民的印象有所偏差(顏佩如、林雪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