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家長教育期望的意涵及模式

在子女的學習歷程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導者,也是子女的 模仿、學習對象,因此,對子女有最大、最深的影響力。因為父母是子女生命中的重要他 人,故父母容易透過對其子女教育期望的影響,來影響子女的教育成就、表現(Scott, 2004)。

此部分將先就家長教育期望的意義與內涵做闡述,再探討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

一、 家長教育期望的意義與內涵

針對「期望」的定義,有些學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莊昌憲(2001)認為「期望」是指某 種特定的行為是否能導致某項結果的機率,也就是個體在某種情境下所做出的某種行為,

可以預測隨之而來的結果。另外,Finn(1972)將「期望」定義為個人對自己、或個人對他 人所形成的意識或潛意識的評價,而評價者會依其所持的評價,期許被評價者的表現,應 該與其評價一致的態度。

在學者針對「教育期望(educational expectation)」的研究部分,普遍的研究層面 可分為三大類:學生自我的期望、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期望,以及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其中,目前的研究以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期望著墨最多。

因本研究為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故以下彙整各研究者對此部分相關的教育期望定 義如表 2-2:

表 2-2 學者對家長教育期望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對家長教育期望的定義

張世平 1984 父母教育期望是指為人父母者對子女的「行為表現」及「未 來成就」所寄予的期望。

楊景堯 1993a 張善楠、黃毅志 1997 黃菁瑩 1998

教育期望是指父母對其子女在學校成績、未來教育成就(學 歷)的最高期望。

曾建章 1996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依子女的行為表現,對其子女未來成 就發展所寄予的期望和評價。

林俊瑩 2001 父母因為對子女有所期待,使得父母體認到自己所扮演的 角色,而在適當的情境中,相對地表現出來與期望相對應 之行為。父母期望意指家長對子女載學校成績和未來教育 成就的期望。

侯世昌 2002 家長教育期望反映出家長對教育內在價值跟外在效用的認 知,使子女知覺後形成自我概念進而影響其學習成效。家 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的一種 心向或態度,包括學業及成就的期望、人際及品德的期望。

林淑娥 2004 父母對子女未來的學習成就及表現所賦予的正向評價與期 望,且此期望往往轉化在外顯行為上。

蕭惠蘭 2004 家長教育期望為父母對孩子學業成就的期許,及未來學歷 或工作上的最高期望,強調孩子將來的職業發展。

李鴻章 2006 教育期望界定為學生知覺父母師長對學童在校成績和未來 最高學歷的期望,包含實際的期望和理想的期望兩種。

蔡添旺 2007 家長教育期望是指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 的成效,所持的一種心向或態度,包含品德、學業、健康 和人際四層面的期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所述,父母教育期望的重點可分為幾個層面:

(一) 學業成績:父母希望其子女在就學過程中,學校成績能有優異的表現(李鴻章,

2006;林俊瑩,2001;侯世昌,2002;張善楠、黃毅志,1997;黃菁瑩,1998;楊景堯,

1993a;蔡添旺,2007;蕭惠蘭,2004。

(二)人際關係:父母期望其子女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學習和人如何相處(侯世昌,

2002;蔡添旺,2007)。

(三)品德、行為表現:父母期望子女能有良好的品德和操守,並在日常生活行為中表 現良好(侯世昌,2002;張世平,1984;蔡添旺,2007)。

(四)最高學歷或未來成就:父母期望其子女所能達到的最高學歷,畢業後並能獲得良 好的工作或表現(李鴻章,2006;林俊瑩,2001;林淑娥,2003;侯世昌,2002;張世平,

1984;張善楠、黃毅志,1997;曾建章,1996;黃菁瑩,1998;楊景堯,1993;蕭惠蘭,

2004)。

在父母教育期望的研究當中,有的以學生為研究對象,有的以家長或是教師為研究對 象,進行調查研究,或是深入訪談、觀察等研究方法來蒐集資料,而研究者研究的教育期 望指標,可整理出幾個方向:學校的學業表現、學歷、未來的成就、品格和人際關係。

有基於此,在本研究當中的教育期望指標,將以四方面來探討:

1. 父母對其子女「品格的期望」; 2. 父母對其子女「人際關係的期望」; 3. 父母對子女「學業表現的期望」;

4. 父母對子女「最高學歷及未來成就的期望」。 本研究即針對這四方面,編制適合的研究工具以進行研究。

二、 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

在探討教育期望模式時,最常被研究的就是「教師期望模式」。因為在學校中,教室

是學生進行學習時的重要場所,而學生的學習就建立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因此,許多專 家都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期望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是故有許多學者提出教師期望的理 論模式,企圖詮釋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對學習行為的影響。

然而,從對孩子的教育影響而言,除了學校的教師有很重要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孩 子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家長和子女的互動、教育過程、教育觀和教育期望對子女的影響 力更為深遠。於是,學者侯世昌(2003)參考教師期望的相關研究後,意圖擬出家長對子 女教育期望的模式圖,並將家長教育期望歸納為七個階段如圖 2-1。

以下分項細說家長教育期望模式中的七階段:

(一) 學生的外在表現:學生因為個別的條件或是成長背景的不同,如:學生在家的排 行、學生人格特質、性別、年齡、興趣或智力等因素,導致在各方面的成就和表現 也會有所不同。

(二) 家長知覺:父母因為子女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而有所知覺。

(三) 家長期望:父母因為對子女外顯行為的知覺,加上本身對子女的希望,建立了對 子女的教育期望。此期望的產生,往往受到家長職業、年齡;性別學歷、社經地位、

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或是親子之間關係的影響。

(四) 家長行為:家長將自己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轉化為外界能察覺到的態度或行為,

尤其是和子女之間的互動。

(五) 學生知覺:因為父母明確的外顯行為、態度,學生知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期望。

(六) 學生的自我期望:學生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期望後,會影響到他們的自己的自 我概念、成就動機和期望;因為如此,也會進一步影響到自己的行為表現或成就水 準。

(七) 家長教育期望的應驗: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或成就如果和父母的教育期望相符,長 久下來,即顯示家長的教育期望應驗;相反的,如果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和成就與 父母的教育期望不符,那麼,父母則需要思考他們所知覺到的子女表現是否正確,

以重新建立父母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圖 2-1 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

資料來源:侯世昌(2003)。「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

新竹師範學院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1,188。

學生外在表現

家長知覺 背景變項

智力、性別、

家中排行、

年齡、興趣

中介變項

家長性別、職業、年齡、學歷、

社經地位、過去經驗、親子關 係

學生知覺

中介變項

學生自我概念 學校教育 同儕關係 親子溝通

學生自我期望

家長教育期望的應驗 家長期望

學業 成績 未來

成就 人際 品德 關係

家長行為

由上圖可知,侯世昌認為學生的表現會受到自己的智力、性別、家中排行、年齡和興 趣的影響,而學生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讓父母知覺到了,形成父母的教育期望。由圖中的 中介變項可知,侯世昌將影響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的家長自身條件,歸納有家長性別、職 業、年齡、學歷、社經地位、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和親子間的互動關係等變項,而在本研 究中,參酌學者的一些文獻後,亦有將職業、學歷、親子關係等納入影響父母教育期望的 背景變項中。

侯世昌認為父母的背景因素,會影響了父母對子女在學業成績、未來成就、品德及人 際關係方面的教育期望,而且父母親會將這樣的期待表現在行為中,讓子女知覺到父母的 期望,並且進一步影響子女的表現,使得父母的期望得以實現。在本研究中,亦將父母對 子女的教育期望歸納為品德、人際關係、學業表現、最高學歷及未來成就四方面,探討父 母的不同背景變項是否在對子女的這些期望上造成影響。

以下將就影響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的中介變項,包括父母本身的條件和子女方面的條 件做探討。